在任何領域,助另一人成長一方,可視為師父。在關係到人的幸福與成長的佛法上,師父與弟子的關係「優」為根本。佛法的師父與弟子關係是以雙方共同致力於人類的幸福與解脫的誓言為基礎。

師父的人生是以讓「他人自立」為重點,並「以身作則」,為最高的潛能與幸福是通過為他人而行動得以實現作了榜樣。

誠如池田SGI會長所言:自他的成佛與幸福,真正的佛法是能使我們緊記師父志向。師父讓弟子知道這個深奧的潛能,並不斷給予提醒,使其自已不曾領悟到的可靠性具有信心。是師父自已的生命,至少盡其教導,激勵到弟子。成佛的抽象理想在師父的「人品」與「行動」中變得明確有形。師父是佛道修行的模範,並非指弟子努力模仿師父的人,而是學習其「榜樣」,或「人生之道」,以這種處世之道來影響自已某些情況,並且透過「自已獨特的品格」表現出來。當弟子將師父的精神如此內化時,便會超越自已所認為的限度,大大地「成長」與「發展」起來。佛法的師父與弟子是一條「自我發現」的勇敢道路,而絕非「模仿」與「奉承」。

佛法是以什麼標準來辨別出真實的師父呢?首先,是為師的「基本信念」或「動機」,也就是作為畢生獻身於佛教界的理想。至崇高、至尊貴的理想莫過於為了使所有的人,一個都不漏地「戰勝煩惱」,獲得幸福而獻身。真實的師父是一生貫徹追求「真理」,發揮「智慧」。

真正的師父最終願望就是「被弟子們超越」。這種「自由成長」與「繼承」的過程,才能讓一個「活的傳統」得以發展,並適應「變化的時代」。事實上,在<法華經>裡,地勇菩薩的外表就比師父釋尊來得更為莊嚴。

師父與弟子共同的理想是為了「實現理想」而共同奮鬥,在彼此生命中形成了深厚的連結,即佛法上所謂的「師弟不二」正是通過師弟不二,此「佛法血脈」以及「立志」自他皆能度過所願滿足的人生的方法而得以傳承,並且一代一代地發展下去。若是沒有了這「共同的使命感」,以及弟子懷著與師父同樣精神去奮鬥的話,師父只會變成崇拜的物件,而佛法也將失去其轉換的力量。

所以,在佛法中,師父是教導我們如何度過正確的人生,弟子不是站在人群中望向師父,而是與師父站在「同一陣線」展望、努力奮鬥。要如何實現恩師的構想?必須時時刻刻思考、為此祈求,徹底理解到底是什麼?在信心道路上秉持與師父同心的精神努力,當中才有真正的「師弟不二」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