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以合掌表敬禮,表一心專注,恭敬之儀。這十個指頭表什麼?表散亂。我們意念很多,想東想西,在致敬的時候把掌合成一個,代表我們把散亂心收回來,一心專注,是這個意思。所以合掌的時候一定要合得很齊,表一心;有人合掌是這樣的,這個不專心,這並不恭敬,表示個樣子而已,沒有誠意。所以誠意的時候一定要把掌合攏,這代表誠意。這些都是小禮節,小禮節不能失,小小節都不失這個大德才能夠成就。所以現在人大德成就很困難,問題就是小小節他隨便,認為小小節可以馬虎一點,所以大德不能成就。

「白」這個字是敬詞,對上、對長輩,像我們常在經上看到「白佛言」,現在講報告,白有報告的意思,「表白也。阿難長跪合掌,向佛陳說,敬發所問」。這前面敘說的全是禮節,這些禮節通常都是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所有的尊長都是這個禮節。佛是老師,也是長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具足這些禮節、禮貌?這禮節真的這麼重要?重要。為什麼?你的真誠清淨心,人看不出來,就在這些動作當中顯示出,我們這樣做法當然自己的是真誠,表自己的真誠,另外是教化眾生。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大家把禮敬都忘掉,我們無論在哪個地方,你做這個事情叫功德,這修功德。無論在哪個場所你見到人,這個人是我們的長輩,或是年齡比我們大,大十歲之上就是長兄,大二十歲就是父親同輩,自己是晚輩;或者是級別比我們高,見到之後要行禮,禮要恭敬。佛門的禮節問訊九十度的鞠躬禮,有這個必要嗎?有。你看我們看到別人行九十度的鞠躬禮,心裡生歡喜心。現在人沒有禮節,見父母長上點個頭就算不錯了,有的時候頭都不會點。禮要是沒有,給諸位說,恭敬的心就沒有,為什麼?存諸心必定形於外,你裡頭真有誠敬,外面自自然然的就是這樣的禮節,不用人教。你對某個人真恭敬,你見到他就真就不一樣。

所以現代的人禮失掉,也沒人教,所以誠敬的心沒有了,學什麼東西都學不成。為什麼?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誠敬沒有了,你怎麼會得到?再好的老師,聖賢人來教你,佛菩薩來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為什麼?沒有誠敬心。這就說明,不是佛菩薩不來,佛菩薩看到你沒有誠敬,來了沒用,佛菩薩真來了那是幫助你造業,佛菩薩不忍心。為什麼?不誠不敬這就是罪、就是過,佛菩薩怎麼能幫助你造罪過?所以他遠遠避開,這是真正慈悲,不讓你因為不敬聖賢這種過失,他避免。你看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是慈悲,佛菩薩迴避不來還是慈悲。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求學,真正想自己學業、道業有成就,從哪裡成就?從恭敬心當中成就,很重要。我自己早年求學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我們跟老師沒有關係,根本就不相識。聽到老師名聲很多人對他恭敬讚歎,我們知道這是個好老師,得到這麼多人的讚揚,學毛遂自薦,寫了封信給他。我們是一個貧賤之人,想學沒有緣分,寫一封信請求他答應我們去旁聽他的課,他上課的時候我們去旁聽。這信是恭恭敬敬寫的。老師收到信之後就約我見面,面談,我們對老師有禮,確實表現雖然是沒有十分恭敬,應該七、八分是有的,就跟一般同學不一樣。

老師不但是肯教,是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在他家裡給我上兩個鐘點課,這是想像不到的,一分錢學費也沒有。要在別人上課,你去旁聽不就好了嗎?特別抽出時間,每個星期兩小時來教我,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沒有課本。我學佛的因緣就是這麼來的。這個科目最後一個科題是佛經哲學,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把我年輕時候對佛教種種誤會一掃而清。因為我們原來看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就沒有一個念頭去接觸它。老師這麼一介紹的時候,才曉得這裡頭有大學問,把過去觀念改過來,就開始上寺廟。上寺廟幹什麼?找經書看。老師指定希望我們看哪些經典,那個時候經典外頭買不到,只有在寺廟裡面有《大藏經》,從《大藏經》裡面抄抄出來,我那個時候還抄了十幾種。這是什麼?這是自己小時候學到一點尊師重道,父母教的,以後就得這個便宜,不容易。所以統統是從恭敬之儀,得到老師的歡喜,肯教我,不要繳學費,特別撥出時間來教學,這種緣分稀有難逢。所以求善知識有求善知識必須具備的條件,不能不知道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40集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