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之意,謂懺悔罪障,或謂謹言慎行、齋戒沐浴。

佛教未創之前,印度早已使用此語,佛教沿用後逐漸衍生成各種不同意義,如︰

(1)過午不食。「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2)在家信徒於六齋日(每月之一、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三十日)謹守八齋戒,過著近似出家的清淨生活。

(3)叢林中白天所食之米飯曰齋,又稱齋食。

其後又轉指素食為齋。

此外,設齋食供養僧眾,謂之齋僧;

齋僧之法會稱為齋會(如水陸大齋、千僧齋);

寺院內之食堂稱為齋堂;令僧眾知道齋時之鼓稱為齋鼓;

應食朝食時稱為開齋;食後稱為齋退或齋罷。

信徒出資以素食宴請寺內大眾,謂之打齋。

打齋之種類,依內容之優劣而有上堂齋、吉祥齋、如意齋等。

 

【齋日】佛光大辭典

在家佛教徒於特定之日持八齋戒,謹慎身心,反省行為,並行善事之精進日。

陰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精進日,即稱六齋日。

於此六日,出家比丘亦集合一處行布薩。

據雜阿含經卷四十載,於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間,觀察人間善惡。

亦有以每月之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為齋日,稱四齋日。

而陰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長期持齋戒,稱為三長齋。

 

三長齋日(指三長齋月之每日)加上六齋日,則為九齋日。

 

又六齋日加上每月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則為十齋日。

 

【齋月】佛光大辭典

又作三長齋月、善月。

指陰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份。

於此三月,宜持齋食法,慎言行,勤修善業,杜絕惡事,故稱為齋月或善月。

據四天王經、釋氏要覽卷下等所載,因天帝釋及四天王等,於正月、五月、九月察人善惡,人當持齋以修善福。

此亦如來之隨機攝化善巧方便。

「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齋戒】佛光大辭典

廣義言之,指清淨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

齋之梵語音譯烏逋沙他、布薩陀婆,略譯為布薩。

原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舉行一次集會,令各自懺悔罪過、清淨身心,於此日,祭主並行斷食而住於清淨戒之法。

 

至佛陀時代,尼乾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風,集會一處而持斷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於僧團中採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團布薩之由來。

準此可知,「齋」之本意原為清淨之謂,後漸轉指不過中食(過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為持齋;持齋期間所食之物,或法會時所供養之食,稱為齋食。

此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亦稱為齋;此類之法會則稱齋會。

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代,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稱中食),午後食者即非齋法,此係就其「食時」而言;至大乘佛教時代,乃以慈悲禁殺之意,轉而側重於「食體」,故以素食為齋,如我國佛教徒多將素食習稱為「喫齋」、「持齋」;然嚴格言之,其與戒律中「齋」之本意並無直接關係。

 

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木*奈]林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六等,舉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日為六齋日,惟不以斷食等苦行為旨,而強調懺悔、清淨等精神。

於此六日必集僧眾誦唄說戒經,使比丘安住於淨戒中以長養善法;在家二眾亦須於六齋日持守八戒而增長善法。

又雜阿含經卷五十、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等,於六齋日外,另舉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長齋月」之說。

蓋凡有持齋,則必有戒,故齋戒二字自古並稱。

上文所述即為齋戒之廣義含義,狹義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中所謂「聖八支齋」者,亦即今日教內習稱之八關齋戒(又稱八關齋、八戒),此一戒律乃專供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二眾於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


PS:

Sean Lin (林洵賢) (http://seanlin.o4u.com/)有一個很好的DHTML 萬年日曆,包括國曆,農曆,節氣,生肖的資訊。

花一點時間去掉比較無關的節日,再把佛教的重大節日(佛菩薩聖誕和十齋日)加進去,可以用滑鼠移動,就可以看到詳細的資料。

謝謝林洵賢先生寫這麼好的程式給大家用,感恩哦!

佛教萬年曆連結:

http://www.amituofohouse.org/calendar_buddhism.htm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