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有沒有進步?請對照這幾點看看!

無論是學佛很久的居士,亦或是剛入門的佛弟子,我們日常學佛修行,都希望自己日漸精進,並能有所成就,那麼應當如何判斷,我們的修學有沒有進步?修學好與壞的標准又是什麼呢?學佛修行好與壞的標准不是以學佛時間的長短來判定的,判斷修行是否進步,關鍵也不在於所知佛學理論的多寡,而在於我們能否將學過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能否運用佛法很好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矛盾、煩惱、改變我們的習氣,從容地面對生命中的逆境、違緣,能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等等,煩惱習氣變少。

我們生而為人,活在世間,總會有種種的習氣,而這些習氣正是產生煩惱的根本。比如我們的貪心,對喜愛的物質和情感過分地追求,得不到煩惱就來了;遇到不如意的事,大起嗔恨之心,遷怒於人等等。所以佛教中說,我們都有貪、瞋、癡、慢、疑,邪知邪見這六種根本煩惱和二十種隨煩惱。

佛法的智慧是幫助我們減少習氣、解決煩惱的,無你修行的時間是長是短,如果煩惱習氣越來越多,說明已背離了修行的目的;如果煩惱習氣越來越少,則說明,我們修行的道路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判斷修行是否進步,關鍵是看你消除了多少習氣和煩惱。比如通過學佛修行,我們逐漸地把自己心裡的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髒東西清理出去,讓心變得更清淨。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能做到每天滅除一點煩惱,逐漸改變習氣,比如以前經常發脾氣、說不好的話,現在懂得控制自己,這就是進步。

心態變得更平和

修行關鍵是修心,修行是否有所進步,主要是看我們內心的變化。佛法是調伏自心的方法,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最重要是保持一顆清淨平和的心,去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境況。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功,春風得意時,能時時保持一份超然的心境,泰然處之,不驕不躁;身處逆境時,或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懂得這是生命中無常的表現,不會動搖對三寶的信心,對生活的信心,反而會更加地精進,在生活和工作中,給自己積累福報資糧,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時常反省自己

學佛修行是自己的事情,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眾生因在業力中輪回流轉,往往會被種種業障遮蔽了雙眼,蒙蔽了心靈,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被五欲六塵所迷惑,從而做下錯事,言行造作各種惡業。

學佛修行以後,應該對以前的種種過錯生起慚愧、忏悔之心,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中,經常地反省自己、剖析自己,時刻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如理如法,懂得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忏悔的方式,來淨化自己的心靈。

人際關系更和諧

學佛修行,讓我們生起慈悲心、內心更加柔軟,這種慈悲心主要體現在我們如何對待父母、親人、朋友,對待身邊的人甚至是陌生人。

當我們懷著一顆慈悲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在行為上常行善舉,常做善事;在言語上常說愛語、敬語,用佛法的智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面對善人善語,能夠以愉悅的心態去隨喜贊歎;面對惡人惡語,甚至是無故的指責和傷害時,內心不起嗔恨,反而能產生悲憫之心,人際關系自然會更加和諧、融洽。

佛法的修習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虔誠心反觀自己的內在,多多反省自己,並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所學,勇猛精進、持之以恆,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成就圓滿。


修行有沒有進步,看這四點一目了然!

按佛法的標準來觀察自己、鞭策自己

對一個佛教初學者來說,怎樣才算取得了一點進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衡量。

第一,開始按佛法的標準反省自己了。

沒有學佛之前,我們大多是散漫、放縱的,內心常會生起五毒煩惱,言行總是造作各種惡業,而且對此心安理得,不但毫無後悔之心,還認為自己精明能幹。

進入佛門以後,依止善知識學習了一些經論,懂得了基本的因果規律,明白了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如法,哪些不如法;哪些能帶來快樂,哪些能引發痛苦。於是,自己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了,會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後悔從前的所作所為。沒學佛之前,我們絕不會這樣反省。這就說明我們的修行有所進步了,得到了三寶的加持。

第二,外表的言行有所改變。

學佛之後,行為上開始遠離殺生、偷盜、邪淫三種不善業,並常常奉行吃素、放生、布施、禮拜等善業,這是行為方面的進步。

在言語上,開始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不善業,並逐步做到了說誠實語、不議論誹謗他人、說話和顏悅色、常常誦經念佛等善業,這是言語方面的進步。

第三,內心的思想有所改變。

學佛之後,思想會慢慢遠離貪慾、嗔恨、邪見等不善業,樹立起了正知正見,並能做到少欲知足,逐漸生起出離心、慈悲心,這就是思想上的變化,這是最重要的進步。

修行是否有所進步,主要是看內心的修證水平。佛法絕不是衡量他人過失的工具,而是調伏自心煩惱的方法,更是自覺覺他的圓滿竅訣。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反觀自心,以前的我們我執強大、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習氣頑固,學佛之後,這些汙染減少了沒有?如果煩惱減少了、我執減輕了、習氣減弱了、妄念越來越少,這就是最大的進步。

同時還要反觀自己:出離輪迴的心是不是生起了?利他的願望是不是真實了?聞思佛法時是不是能法喜充滿?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是不是增強了?如果是,那就是得到上師三寶加持的徵兆,也是修行進步的最佳體現。

第四,在逆境中的表現。

修行是否有真正的進步,必須在逆境中去檢驗,即所謂「歷緣對境」。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了榮華與財富,內心卻沒有貪執和我慢,出離心依然強而有力;如果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既不跟隨也不迷惑,都能視為如夢如幻,泰然處之,這都是真正進步的表現。

如果在生活上遭遇了不幸,或陷於逆境之中,對三寶沒有失望和抱怨,對上師的虔敬心也沒有動搖,這就是修行進步的表現。如果在遇到惡人無緣無故的指責和傷害時,內心不僅不起嗔恨,反而能產生悲憫之心,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常常用以上四個標準來觀察自己、鞭策自己,勇猛精進,持之以恆,我們的修行就會像上樓梯一樣層層升高,逐漸圓滿菩薩道的次第,一步一步接近佛陀的果位。


檢驗自己修行是否進步的四個標準!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在人間按:本文是慈誠羅珠堪布對《修心七要》講解的一部分。

修心圓滿(進步)的四個標準是:1. 我執的減少和斷除。 2. 日常思想行為沒有讓自己慚愧。 3. 無論順逆,都能歡歡喜喜。 4. 能輕鬆自然地對治煩惱。

衡量修行是否有進步的四個標準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慧燈之光》

甲五、(修心圓滿之標準):

諸法攝一要,二證取上首,

恆當依歡喜,能散即圓滿。

不同的修法,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在「龍欽心髓」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修法都有各自的標準。在《修心七要》裡面,講了四種修心圓滿的標準。

此處所說「標準」的意思是指,如果達到了其中的一、兩個標準,就說明我們的修行在進步;或者是說修行在我們的心裡產生了一些影響、效果或作用,並不是說達到這些標準以後,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如果這裡所講的四種標準一個都沒有達到,就說明我們以前的所有修行沒有任何進步,雖然在我們的心裡播下了解脫或善法的種子,但還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第一個標準:「諸法攝一要」。意思是說,無論是顯宗的法或者密宗的法;小乘的法或者大乘的法,諸法的意義、結果均為一體,那就是斷除我執,這是所有修法的唯一目的。

如果學佛已經有一、二十年,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也修了外加行、內加行等很多修法,灌了很多頂,見了很多善知識或活佛等等,但實際上我執卻並沒有任何的減少,那就只能說,以前我們的修行基本上沒有用。儘管也是一種善法,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是可以讓我們不墮惡趣,投生人天善趣,但在實際的修行上面沒有什麼價值,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學佛不是論時間的長短,而是看修行的結果——斷除我執。這是衡量修行人的天平。

如果一個自以為很不錯的修行人,或者是其它人認為很不錯的修行人,卻在我執或愛我執方面非常嚴重,與普通沒有修行的人完全一樣,那他就算不上是好的修行人。

我們就是要躬身自問,拿還沒有學佛時候的自己,與修了那麼長時間以後的自己相比較,看看二者的我執及愛我執孰輕孰重。如果不相上下,那就可以說:我這麼多年的修行沒有什麼直接的結果,只是間接地播下了一些解脫的種子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我們所念的每一句佛號、每一句心咒都有意義,但從斷除愛我執及我執的角度去看,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有些人很喜歡修本尊,希望在修了本尊之後,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本尊,可以跟本尊像人與人一樣溝通。於是到處去問:「我的本尊是什麼」,然後不亦樂乎地修本尊、觀想本尊,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果生起次第離開了證悟空性,則修了也沒有意思。即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最終的結果,也只是一些世間的成就而已。

什麼叫世間的成就呢?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一個平常的欲界凡夫眾生,很多超凡的能力隱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不會發揮什麼作用。假使生起次第修成以後,就可以獲得他心通或其它神通、神變,以及色界、無色界等天人的功德,在一些事業法方面會起一些作用,但是卻不能獲得解脫。

圓滿次第的氣脈明點修法也是一樣,當氣脈明點的修法修到比較高的程度——自由自在、任運自如的時候,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那就和外道的氣脈明點修法差不多,一樣不能獲得解脫,所以,一旦離開了證悟空性的境界,所有的修法都失去了最終的意義。

如果能斷除我執,自然能斷除煩惱;倘若沒有斷除我執,那煩惱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比如說,如果我們得了病卻沒有從根本上治癒,即使一、兩天暫時可以控制,以後也隨時有可能再發作。同樣,如果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推翻、斷除我執,則即使通過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小乘的四禪八定等修法把煩惱控制住了,但還是沒有解決根本上的問題,以後煩惱仍然有可能再次產生。

說來說去,最關鍵的,就是證悟空性,如果證悟空性,就一定能推翻我執。因為證悟空性的境界與我執二者,是對立的、矛盾的。一個是無明,一個是智慧,兩個矛盾的東西不可能同時在我們的心相續當中存在。如果存在很強有力的無明,就不會有智慧;如果智慧已經強大無比了,就不會有無明。證悟空性以後,就能斷除煩惱。如果沒有斷除煩惱,就說明沒有證悟。

凡是不能證悟的修法,從解脫的角度來說,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比如說,即使把寂靜修法修到可以七天七夜不吃不睡,也不生起任何一個雜念,平時也有很多神通、神變的程度,也不能解脫。

比如,欲界和色界天人也有很多了不起的神通,甚至包括餓鬼道的很多眾生,也有先天性的神通、神變,但他們還是凡夫,還是有煩惱,還是流轉於輪迴當中不能解脫,所以,神通等等都不起什麼作用。如果所有的修法沒有變成我執的對治力,我們的修行就失去了實際的價值。這是第一個標準。

第二個標準:「二證取上首」,意思是說,在衡量自己的修行方面,別人的讚嘆,與自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起心動念這兩種證據中,要以最上等的後者,也即自心無有慚愧來作為修行的標準。

為什麼不能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的修行呢?因為別人的看法是靠不住。書中講到,沒有他心通的凡夫眾生,在讚嘆一個人很有修行、很有智慧,是菩薩、是活佛等等的時候,如果那個人也自以為自己就是活佛,是好修行人的話,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沒有他心通的凡夫並不真正了解我們,他們只能看到我們外表的一些行為,至於內在的觀念——有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有沒有證悟空性?他們都沒辦法了解,在不了解的基礎上做出來的評論、判斷,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說,有些人一看到某個人有一些比較好的行為,就可能會覺得他是修行人、是菩薩等等,但是,僅有一、兩個比較好的行為,並不能代表某個人的整個修行狀態,更不能證明他是菩薩。是不是活佛、菩薩,不在於外表的行為,而在於內心的修行。我們不能以其它人的評價作為我們的修行標準。

那什麼才是修行的標準呢?最關鍵的,是自己在觀察自己的時候問心無愧,沒有發現什麼很嚴重的違背大乘或小乘佛法的過失。

當然,僅有這一點,不能說明我們是佛或一地以上的菩薩,但至少能夠說明,我們是一個修行人,沒有很明顯的世間八風的觀念。

反過來說,如果其它人毀謗我們,也不一定表示我們沒有修行。道理是一樣的,他們不了解我們的內心,只能根據外表的一、兩種不太順眼的,或者是違背佛法的一些行為來判斷,但是,外表根本無法代表內心,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內心。內心有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自己都清清楚楚,所以,面對別人的毀謗和讚揚,修行人都應該寵辱不驚,更不能將其作為修行的標準。自己分析自己的修行,才是最可靠的。

佛經裡面也講,在一般情況下,有三種不同層次的標準:上等的標準,是在本尊面前不慚愧;中等的標準,是在自己面前不慚愧;下等的標準,是在金剛道友或佛友面前不慚愧。

第三個標準,「恆當依歡喜」。無論遇到困難、違緣,還是幸福、順緣,任何時候都能歡歡喜喜,這也是一個修行的標準。

在修行還沒有什麼進步的時候,遇到順緣——工作順利、身體健康,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時候,我們會高興,會覺得自己修行很不錯,上師三寶始終在加持自己。一旦遇到一些不順利——生病、破產或者其它的意外,那個時候很多凡夫都會不高興——我修了那麼長的時間,做了那麼多的善事,不應該遇到這樣的痛苦和違緣。不但心裡不高興,而且外表上也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凡夫就是這樣,高興不高興完全依賴於外緣。

這裡所講的歡喜是指什麼呢?為什麼要高興呢?此處所說的歡喜,不是無因無緣的歡喜,而是在遇到健康、順利、發財等等,以及遇到生病、家破人亡等世間人最不願意接受,最不希望出現的痛苦、困難、魔障的時候,都會同樣地高興,因為我們有能力把遇到的所有境遇轉為道用,使其變成修行的順緣,增長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等修行上的功德。既然如此,自己怎麼會不高興呢?這說明以後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無論是遇到順緣或者是違緣,都沒有太大的關係,自己有把握同樣轉為道用,這就是第三個修行進步的標準。

以前我們講過「如何轉病痛為道用」的修法,就是心裡不但對病痛沒有生起嗔恨心或厭煩心,還要生起歡喜心。因為一方面通過這個病,可以積累資糧、清凈罪業等等;另外一方面,還可以依靠病苦,來承擔、替代所有眾生的痛苦,所以自然而然會生起歡喜心。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達到了第三個標準。

前面也提到過,從修行的角度,對治煩惱的角度來說,我們目前的環境,是一個艱苦、糟糕的環境。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本來就很粗大,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更會遇到種種不順,違緣的比例要比順緣高出很多倍,修行修得愈好,善事做得愈偉大,就愈有障礙。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只有修持「違緣轉為道用」的修行方法。有了這種修法,則無論是艱困還是幸福,我們都能同樣地修行,所有的順緣、違緣,都能讓我們修行,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退步,只會進步;如果沒有這些修法,所有的修行全部要觀待外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有什麼進步。

第四個標準,「能散即圓滿」。

比如說,騎士在騎術精湛以後,即使內心散亂的時候馬匹有什麼意外的舉動,也不會從馬上掉下來。而不會騎馬的人在騎馬的時候,就要精力高度集中,不然的話,馬一跑快了自己就會摔下來。

同樣的,在修行還不到位的時候,只有非常認真地修持不凈觀、慈悲心或者空性,才能控制煩惱。平時只要稍不注意,煩惱隨時都會產生,而且還很嚴重。在大乘佛法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私心,沒有一個煩惱比自私心更嚴重了。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需特別注意,也能控制煩惱。即使內心比較散亂,一旦生起自私心,也能自然而然地對治、斷除;或者在內心散亂的時候,也不會產生嚴重的自私心。

比如說,在沒有修菩提心的時候,突然有人打罵我們,或者是把我們的東西偷了等等,那個時候我們不但沒有生起嗔恨心,而且立即就能把那個違緣轉為道用,這就是修行進步的一個標準。

我們有沒有進步,就是要回頭依照這四個標準來看。如果有人問:什麼時候我算是修完了《修心七要》?那就是要看有沒有達到這四個標準。

如果修行一直沒有什麼進步,方法上面再三權衡也沒有發現什麼錯誤,也許就是我們的業障太深重。如果業障太深重,可以先修一修金剛薩埵修法,或者是繼續修菩提心的修法。因為菩提心是最有力的清凈罪業的修法,菩提心自身就有清凈罪業的能力。

以上講的四個標準,都是從總體上來講的。即使達到了四個標準,也只能說明我們的修行有稍許進步,不能說明我們的修行已經完全到位,從此以後再也不需要修行了。如果四個標準一個也沒有達到,就只能證明我們以前的修行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修行。

從「人身難得」直至最後的空性修法等一系列的修法,已經包含了一個人從凡夫到成佛的所有基本修法。如果真正能把這些修法修到位,修行方面已經非常不錯,可以到達很高的境界了。但我們有沒有修,只有自己捫心自問。如果天天學,卻紋絲不動,一點也不修的話,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度我們。

要知道,一次發財的機會失去了,我們一般會後悔,但這些機會還會再有。修行的機會卻不是很容易得到的,一旦將來失去了這個機會,以後什麼時候再有,就很難說了。世間所有的有為法,凡是有因果的東西,都是無常的,都是靠不住的。既然一切都是無常,那我們也不能例外,所以,每個人一定要抓緊時間修。

平時的燒香、拜佛、念佛等等也不能忽略,能作多少就作多少,但最關鍵的,還是安靜下來認認真真修行。每天至少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以上,哪怕只有十幾分鐘,也比不修好。如果沒有實際的修行,就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修行還重要了。凡夫的價值觀都是顛倒的——沒有意義的東西當成非常有意義的,極端重視、視如珍寶;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卻從來不認為有意義。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的多世累劫當中,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這樣的機會,現在我們再也不能失去了。

如果有修行,一定會有修行的進步,有因就會有果,只是早晚的問題。我們不能剛剛修行沒幾天,就去求修行的結果,這是沒有用的。修行要有耐性、要有精進心。

大家都是在家人,在家人在生活方面要花很多時間,但不能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生活上。要適當地安排好生活與修行的關係,讓二者之間不要發生衝突和矛盾。

頂禮慈誠羅珠堪布,護持弘法利生,功德無量!

讓你我一起日行一善,為了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有情眾生成就佛果,而轉發分享本文,共修法布施,願佛法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祝福各位,扎西德勒!


明華居士:如何看自己修行是否有進步?

很多人念了一段時間佛,或誦了一段時間經,或者經過一段時間修行後,很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如法,很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有進步。下面列一些修行進步可能帶來的現象供大家參考:

煩惱減少:很多人因為煩惱開始修行,煩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造成的。未修行前,看到一條狗擋道,可能心理都感到很煩。而經過一段時間修行後,發現自己煩惱少了,雖不至於每天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但至少發現生活充實了;以前總是在疑神疑鬼,以前總喜歡埋怨別人,或揪著別人的缺點或錯誤不放手,而現在不會了,或整天擔心這擔心那,遇到不順的事,就容易煩惱,現在吃嘛嘛香,睡覺也好了,這說明您的修行已經有了非常可喜的進步。

脾氣變好:以前遇到事情,首先是不講道理,喜歡發脾氣,現在不同了,遇到事情,能夠冷靜地去想解決辦法,不再糾結於問題本身,有智慧了,做事情也變得有理智了;當遇到矛盾和衝突時,能夠更多地從對方立場考慮問題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了。和人說話,以前喜歡大嗓門,對別人吼,吵架吵不過就吼,別人做錯了事就吼,但現在大不相同了,說話自然而然輕聲細語了。

心地清淨了:以前心裡總是亂亂的,喜歡說話,喜歡熱鬧,喜歡討論別人,看見別人有問題,就喜歡說出來,還喜歡宣揚別人的缺點或醜事,心總是安靜不下來,打坐三五分鐘就堅持不下去了,也無法專心閱讀或看電視,每天看上去都很忙,但一天到晚下來,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事。學佛後,特別是念佛誦經後,發現自己現在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了,不再喜歡去熱鬧的場所了,喜歡安靜的環境,也很享受獨自一人時候的好時光了,沒事的時候也不再想東想西了,不喜歡生是非,也不是惹是非,心中沒有是非,清淨了很多,而且還有很多人突然特別喜歡聽佛曲或佛號了。

運氣變好了,做事順利,心想事成:自學佛以後,發現周圍的人事物都好象變了一樣,自己心態很平和,運氣也越來越好,以前喜歡做惡夢,現在少了甚至沒有了;以前身體有這毛病那毛病的,也慢慢康復了;有時候做什麼事情,預想有什麼結果,最後真地達成了,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以前家庭有矛盾的,突然發現家庭變得和睦了,用句男人的話, 發現妻美子孝了。其實這根本原因是自己的業障消了,且功德善事的因增長,福報也自然顯露出來了。

上面所說的修行進步,其實也是修行的世間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蕅益大師:修行之人要有三種心,猛切心、殷重心、深廣心

修行之人須具三種心

先開見地,後可言修證。欲開見地,不得姑待異日。

夫決擇身心,無過師友商確、經論尋討。今商確僅作言談會,尋討僅作文字會,必待冷坐,方名功夫成片。

縱得成片,動淨依然兩橛。況動既不能隨處體會,靜又安保成片哉?

真功夫不然。無論世法佛法,動靜順逆語默,但發慧眼,鎔習氣,磨礪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實功夫。

只期本分相應,更無動靜之別。儻不向本分會取,徒謝絕人事,枯守蒲團,敢保驢年無相應分,況塵緣無盡邪。

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時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

以殷重心治輕忽心,一言有益於己,便應著眼銘心;

以深廣心治將就心,期待誓同先哲,舉措莫類時流。

三若缺一,學道難矣。

文章選自: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示印海方丈》


淨界法師

我們經過理觀跟事修的修學,怎麼知道自己有進步呢?(可以從三方面來檢查自己。)

(一)【大】:什麼叫大呢?就是絕對圓融,不可思議。

你遇到境緣的時候,告訴你自己:這些都是虛妄相;你開始回光返照,安住在你本來的清淨本性,你會發覺:你的心,比較沒有對立的心了。我們一個人經常喜歡跟人家比較,就表示你這個人妄想很重,也表示你這個人生死業力很重。你看有些人他修念佛法門,他念佛念一段時間…他很快就往生了,因為他的生死業力比較淡薄;有些人他的生死業力很重的,看他的心態你就知道─對立心越重的人、妄想越重、無明妄想越重,你啟動了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第一個是無明妄想,無明緣行就造業,然後生老病死,你的十二因緣的力量當然就強了。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首先你覺得你的對立心減低了。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覺也,你那種智慧的光明慢慢的開展出來了,一個人你老是跟著妄想,你的生命當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你喜歡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誰也管不住你。一個開始修首楞嚴王三昧的人是做我該做的事情。比方說,我的功課時間到了,我現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是你的妄想,你衣搭上去,走到佛堂就是拜佛。當你有一天,你發覺你慢慢從我喜歡做什麼,改成我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恭喜你,你開始遠離你這個惡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離了,也表示障礙我們無始的生死業力─十二因緣的力量開始淡薄了。你的心態改變,就是你生死業力的改變!如果你還是活得很情緒,我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那你一輩子就是生死凡夫,你來生還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的福報都沒有用。所以說,修首楞嚴王三昧你智慧理性的力量會開始加強─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它打它的,我做我的。

倓虛老和尚他是依空假中三觀的方法在修行的,有一天,他生病長了一個瘡,醫生跟他開刀的時候,他痛得唉唉大叫。弟子說:師父啊!你修空假中三觀,正念要提起來啊!倓虛老和尚說:我有啊!我叫歸叫,我內心裏面還是很清楚啊!因為這個叫是直覺,它是一種感受。在佛法中,並不對治感受,因為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感受是不能控制的;比如說,你用針刺我,這種痛苦的感受,這個沒辦法對治,那是業報;但是這樣的感受,產生什麼想法?這個想法就可以對治了。色、受、想…到受蘊的時候,都不能對治的,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但是到想蘊的時候,這個你就要主導了。所以這個佛字,就表示你心中開始依止智慧的判斷來做事情,而不是依止你的感覺來做事情─你不再跟著感覺走了。

(三)【頂】:妙用無窮,不墮諸數。

你的內心當中,那種無量無邊大悲的妙用開始啟動了,你心中沒有任何的限制跟障礙。這個數就是限制或者障礙。我們一個人,自我意識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內心是很剛強;一個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內心是調柔的,調柔清淨,他是調柔相;懺公師父常說的:該怎麼做好,就怎麼做。他沒有固定的執著,就是--妙用無窮,不墮諸數這一句話。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2】怎麼判定你的修學有沒有進步?

第三段講到修學位次,修行當然有它的過程。

無漸次而立漸次,能歷之正助圓彰。

在修行當中有一個能歷的心,就是能念的心。我們這一念心,從它不變的體性來看是沒有漸次的。真如的清淨法身沒有所謂的前後、好壞的漸次,從本質上是沒有漸次。但是從它的數量來說、從它隨緣的作用來說,而安立了漸次。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把心帶回家,而每一個人對家的感覺是相同也不同,是不同也相同。這句話怎麼說呢?你看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光明是一樣,但是這兩個數量不一樣,有大小的差別。所以說,你今天把心帶回家,雖然大家的所緣境都是清淨的本性,都是家,但是它的數量還是有它的差別,所以在沒有漸次當中而勉強安立漸次,這個時候你就是正助圓彰,正行就是正念真如,助行是持戒誦咒。

那麼你所歷的階位呢?

即位次而非位次,所歷之轉依如幻。

你所建立的過程也是一樣。即位次,它數量的確是有位次,但是它的本質是沒有位次,所以轉依如幻。這個轉依就是轉我們的妄想、轉我們的攀緣心而依止常住真心。你每一個修學,都要讓你的妄想慢慢減少,知道這是妄想,然後慢慢讓它減少,所謂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轉煩惱而依止真如。

關於修學位次,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轉字。

《楞嚴經》在經文當中沒有講到一個斷除煩惱,沒有這句話!這是本經跟其它經典不同的地方。它認為煩惱就是真如,你不要斷它,你不隨它轉。就是說,你知道它是煩惱,你不要跟著它轉,它自己就變化了。你看著它,它自己就變化了,你不要把它消滅掉;你只要覺悟,保持覺悟就好了。所以它的重點在心常覺照。古人說: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啊!就是這個道理。

怎麼判定你的修學有沒有進步?從《楞嚴經》的觀念,就是你那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誒,你發覺你妄想減少很多了,你發覺你的想法都是從內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從外境給你刺激產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時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出家二十年以後,外境對你的影響越來越少了,你就進步了。

《楞嚴經》講到五十五個階位,都在判定你的修學進步情況——你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老是用我喜歡做什麼,那就完了,你還是活在感覺當中,你這個人首楞嚴王三昧根本沒有在修。你在整個修學觀念當中,要經常告訴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一定要做什麼。這種觀念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就是你這個人在走向成功,就是你今天能夠慢慢地轉妄想而成為真心。

所以《楞嚴經》它很多枝末的東西都不講,就是講那個根本:生死的痛苦、煩惱的障礙,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就是喜歡跟著感覺走;所有的諸佛菩薩的功德也有一個根本,就是跟著道理走,跟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真理而走,跟著大佛頂性而走。

這裡講了很多,我們只是大概地說一下,這是修學位次。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12


南懷瑾老師:為什麼修行無法進步?

守戒等於保護自己的色身,使身心兩方面永遠是充實的圓滿的,沒有缺點、漏洞。『大智度論』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個空氣袋渡海到彼岸,這個空氣袋不能有一點缺漏,若一點點的破洞,水就會灌進來而沉沒下去,到不了彼岸。這個比喻十分恰當,同時也點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個修行人犯戒後,身心漏失,精氣神不充沛,永遠到不了彼岸。所以藥師如來願一切眾生在他的法門中修行,毫無缺漏。

所有佛法的戒律有一統稱叫『三聚戒』,三個要點。聚是累積之意,積功累德,我們的功德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好比作生意賺錢,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積成很多錢。修行也是慢慢一點一滴累積善行,功德方能圓滿,這是『聚』的道理。

那三種聚戒呢?

(一)攝律儀戒

(二)攝一切善法戒

(三)饒益一切有情戒

一般人學佛受三皈五戒,乃至受八關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戒等,這些在戒律是屬於『別解脫戒』,是特別的戒。別解脫戒是只求解脫這個世間,沒有求成就這個世間。換句話說,只求自己跳出這個世間,沒有做到改造、完成這個世間。別解脫戒又屬於攝律儀戒的一部分。攝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規範,儀是修道的端正威儀,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屬於司聚戒中的攝律儀戒。

菩薩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屬攝律儀戒。然而攝律儀戒守得好只能說成就了『一聚戒』,累積此一種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僅是梵行清凈,尚非『攝一切善法戒』。要達到攝一切善法戒非常難,換句話說,戒律有許多是消極的、躲避的;攝一切善法戒是積極的,利他利世的。

何謂『攝一切善法戒』?簡單明了地說,就是大家都曉得的『諸善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諸惡莫作』是攝律儀戒,『眾善奉行』是攝一切善法戒。這兩句話是佛學的重點,也是中國文化的重點,其所涵蓋的意義誰都知道,但是誰都做不到。

禪宗有一則公案,唐代有一位連法名也不用的禪師,在山上一棵大樹上造了一個像鳥窩的篷子,自己住在草蓬里,人稱『鳥巢禪師』,白居易在杭州聽說有這麼一號人 物,便前往參訪,白居易看鳥巢禪師住在樹上,十分驚訝地說:『師父啊!下面是萬丈懸崖,你住在這裡多危險啊!鳥巢禪師說:我一點也不危險,我看你才危險!』白居易心裡覺得奇怪說:『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職位比現在的省主席還大,那有什麼危險?鳥巢禪師說了兩句話:『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其實人人都如此,心裡妄想像一把火一樣在煎,心裡的思想、情緒、業力停不了。白居易到底是學問好、修養高,馬上跪下來皈依鳥巢禪師,並且問師父怎麼修行?請求師 父傳法。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話。鳥巢禪師說:『三歲孩子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知道而做不到有什麼用?如果做到了就是『攝一切善法戒』。攝一切法戒是行一切功德,然而功德成就還不夠,必須饒益一切眾生行菩薩戒,亦即成就他人的戒。

天下一切眾生沒有不自私的,所有永遠成不了菩薩,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眾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薩,做到『饒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饒益有情戒更是難辦,實際上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非發願饒益一切有情不可。你看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首先發願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利益自己,因此他成就得特別快。

許多學佛、打坐或修道的人常常跟我說:『老師啊!我都沒有什麼進步。』唉呀!憑你那種行為、心性想要進步?如果有進步,那真是無佛理、無天理了!一切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進步了,我怎麼辦?他又怎麼辦?

所以你不要問為什麼沒有進步,沒有成就,為什麼做人做事有那麼多困擾?先問你自己發心、發願了沒有?做了幾件好事?

三聚戒包含了以上所說那麼多的意義,要想做到三聚戒不缺,談何容易?那麼究竟容易不容易呢?上面有一句話可供你參考,修行一切清凈之行——梵行。

文章來源:南師懷瑾先生《藥師經的濟世觀》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