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建了很多佛塔卻遇惡事連連,阿彌陀佛夢示因由】

我有位佛友修福很積極,也很有修福的機緣。十幾年來參與建造了許多座佛塔,出錢出力,福德殊勝。按說以他所修積的福報應該諸事順利才對,沒想到反而惡事連連。

先是家庭不和,兄弟合夥做生意,因為錢財的問題導致兄弟不睦,讓老母憂慮,虧孝悌;接著是做生意虧本;更為不幸的是他的女兒才十幾歲突然得腦癌,醫治無效去世。女兒的去世是所遭受的最大最重的打擊,他精神崩潰了,至今沒有過這個坎。

目睹他的不幸,我很同情,也很納悶:他修的福報這麼大,都到哪裡去了?怎麼不保佑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我是凡夫,智慧不夠,怎麼想也想不明白。

但我心頭時常縈繞這個問題,精誠所至,終於有一天晚上阿彌陀佛出現在我夢中,為我解答。佛告訴我有四個原因使他的福報漏失了:

1、講是非,說八卦。

2、自以為是(不遵從善知識的指導)。

3、傲慢。

4、打官腔(在大眾場合發言,盡說虛套,浪費大眾時間)。

到此我才恍然大悟,單單修福報是不夠的。現代人因為從小沒受聖賢教育,人沒做好,所以雖然修福,也是一邊在修福,一邊在造惡。邊修邊漏,算算最後留下的福德不多。建塔這樣的福報不是天天能修的,可是講是非、自以為是、傲慢等等錯誤在不知不覺中時時刻刻會犯的。

難怪《了凡四訓》裡講:“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斷惡是修行的第一課,然後才能提升到行善。不然就像我這位師兄一樣,命運多桀。凡夫愚昧,不反思自己的過惡,反而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保佑。

佛教以持戒為大地,為根本,諸佛功德海是花果。沒有根本,哪有花果。人倫道德又是根本的根本。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說:“念佛還不是最重要的,敦倫盡分才是大本。”想想確實很對,修行應該歸根。做人還沒有合格,地基都沒有築成,學其他高級的經典豈非好高騖遠。

我觀察身邊的人群,學道,學佛,學儒,比比皆是,誦經,念佛,持咒,熱鬧非凡。可是很多修行人,業障一年比一年重。人如器皿,過惡如漏。漏器只會敗事,法器方能成功。我不得不回頭來與同修們一起修補根本,否則修什麼都不會有多大效果的啊!


善護口業,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不懂得善護口業,福報會損失的非常厲害。

人在輪迴里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最缺乏的一個是耐心,一個是定力。尤其是我們的嘴巴,毫無定力可言。好朋友把她的心思向你傾訴,當她做了一些不如你意的小事,你就可能把她的醜事講給別人聽。定力不夠,耐心不夠的人比比皆是,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把嘴巴管嚴實點,也是一種禪定,也是一種修行。張嘴講話很容易,懂得閉嘴卻很難。少一點負面的語言,多一些正面的好話,學會讚美別人,多念經,多持咒。貴人語遲,敏於事而慎於言,多講一些有意義的話,語言才會有分量。

修行不容易,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會犯身業,殺盜淫不會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卻是口業。一個人是否富貴,也要看他的口業如何。

所以口業很重要,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有的人說,我什麼壞事都沒有做啊。要知道,這個口業不好,損福報是很厲害的。

言由心生,如果口一直講不好的話,說別人是非,以及說一些詛咒的話,這樣子損福報很快。不僅是說是非,哪怕說我們長輩的不好的話,這也是損福報。還有女人一直抱怨丈夫,說丈夫不好,就會讓他越來越不好。

所以說口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不要爭強好勝,這樣子就能留住福報。福報是緣起法,是因緣和合的。

都不是的,是心念給你帶來福報。我們發出利益衆生的心,去掃地,去整理衛生,和衆生結歡喜緣。這個心念所感,就創造了福報的緣起,福報是這麼產生的。

那損掉福報的,也是用心去損的。心中趨向自私,趨向抱怨,趨向嫉妒,慳貪,這時就損掉福報啦。福報也是用心,然後配合行動來損的。爲一時之氣,不斷造口業,這時福報的損失就很快了。

佛說話,言辭柔軟,悅可衆心。十法界的衆生,聽了佛講話,都很歡喜,都被佛的語言所攝受。這也是佛累世修行,口說愛語的原因。所以口要說好話,善護口業,心要存好心,生歡喜之心,所感的就是福報。

福報功德漏了!善護口業


淨空法師:人家不好的去宣揚,好的一句話不提,這是嚴重的口業!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法身菩薩必修的科目。第一個是禮敬,我們沒做到,我們還有傲慢心、還有嫉妒心,不會尊重別人。 第二個,屬於口業,稱讚如來。我們看到人家好的,能稱讚嗎?不好的,絕口不提?今天我們相反,把人家不好的,去宣揚,把人家好的,一句話不提,這是嚴重的口業。 將來地獄是拔舌地獄,頭一個去的,然後看你這個影響之輕重,分到地獄去受罪。真正把聖賢書念通了,你就知道你將來死了到哪裡去,自己都清楚。 我不想到地獄,我就決定不能造地獄業。造地獄業,決定跟地獄相應,跑不掉。業因果報,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誰都不能干擾你,真正是自作自受。 自己平常太粗心、太大意,完全不知道尊重別人。大乘教裡頭佛常常在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佛。 要依大乘戒律來說,這個罪就重了。佛說這一句話是有道理的,不是騙人的。為什麼?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現在是迷惑顛倒,他將來會成佛,肯定會成佛,你怎麼能不尊重他?他不尊重我,可以,為什麼? 他迷而不覺,我不能不尊重他;我要不尊重他,我也迷惑了。他迷,我跟他迷,錯了。他迷,我不迷。 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要做到隱惡揚善。隱惡,是你自己積了大德,不批評別人,不毀謗別人,別人縱然有過失,不說他;他有善,讚歎他。 他聽到會反省,你看,我做錯事情,別人不說,包容我;我做一點好事,都來獎勵。能幫助這個人斷惡修善。 這是懷著什麼心?救人的心。一點點小錯事情就批判,好事絕口不提,這是害人。為什麼?讓他起一個念頭,做好事有什麼用,誰讚歎我一句? 我一點小毛病,批評的人那麼多,多幹壞事。起了負面的作用,幫助人學壞。幫助人學壞,這是地獄罪業,你能躲得過地獄嗎? 所以惡行的過失,一般人天天有。自己要深深去反省檢點,可能自己天天都有,這很可怕!念佛的人怎麼可以有惡行? 念佛的人怎麼可以有過失?念佛的人怎麼可以有煩惱?怎麼可以有染污?這不應該的。尤其是這個法門,叫淨土法門,心淨則佛土淨。 我們什麼時候注意到清淨心?我常常提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有清淨心,清淨心念佛跟淨土才有感應。 煩惱心念佛,造作惡的這種心念佛,沒有感應,只是阿賴耶識種佛的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這個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瞭。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九集) 2013/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不是菩薩不保佑你,而是你把菩薩給你的丟掉了

也許有的人不斷地修福,經常去印經或做其它的善事,諸如布施、供養、施食、做義工等等,幫助眾生聽聞聖賢教誨,可是,境遇仍不是那麼順利,有病者病不見輕,貧窮者依然貧窮,所求者皆不遂願;於是便會埋怨上蒼不平,為何自己這麼利益他人,卻還不如那些沒行善事的人,便會對佛菩薩不滿,認為沒有照顧自己。

我們一邊在積極修福的同時,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損自己的福分呢。

自己積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被折損了,自己還不知道的實在是大有人在。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是否注意過自己的心,我們所說的話,我們所做的事?真正去觀察到!

當看到別人升官發財的時候,特別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靠排斥自己而升了官的人,我們的心裡是酸溜溜的,還是很反感;是在感受別人的喜悅,在為他們祝福,還是忿忿不平,或嗤之以鼻而看不起他呢!

我們吃飯的時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時,是會生氣的倒掉,或埋怨飯做的不好呢?還是會時時去感恩種田人的辛苦,賣菜人的辛勞,或是做飯人的用心呢?在路邊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認為他在假裝殘疾,在行騙;或給他錢的時候,自己有一種看不起他,可憐他,或者想自己是在做好事,在救人,在做善事的呢?

在看到某些人行為不端,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自已是不是在想:看吧,這就是報應,行惡的人終究是會有惡報的。此時,會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幸災樂禍之中了呢?此心,到底是刻薄還是仁厚,我們知不知道呢?可是,應該清楚,在一瞬間看到別人受災而心中大快的時候,那種幸災樂禍的念頭,已經在折損自己的福報了。

不管是什麼事,起心動念都會起作用,都會折損自己的福報,不是做了才算的。這樣細細算來,自己的福報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實在是可惜啊!就像一個破了洞的桶,你不停地向裡面倒水,水卻一直在流掉。

其實,惜福比造福更可貴。

在惜福的時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儉。可是,在造福的時候,一味地希望能多—點,再多一點,這顆貪求的心,也許已經使自己更加地墮落。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積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且,這個福來的時候,你會享受得很快樂,因為你的心是善的。

當只是用錢財來布施,回來的也是錢財,也許你的生活依然會不太舒服,因為你看別人不順眼。可是,若能反觀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悅給別人,你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財富而已。

所以,要讓自己幸福一些,還要注意,不要在點點滴滴處,折損自己的福分。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在念念希望別人好。當看到人家有所得會很不高興,看到別人有所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受了罪,歡喜得不得了,這都有失仁愛之道,都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

而反之,若要從這些平常的細微之處來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為一切眾生,那麼,你的心是為一切眾生,你在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看到別人好,我們高興,看到別人不好,我們替他們難過,並且,盡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哪怕與自己有過節,也義無反顧去幫助,這就是一顆仁厚之心。有此心,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福報,量大福就大。

在行善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心善,時時去體諒他人。縱然是惡人,也希望他能回頭改過,而非瞋恨地指責與辱駡,當你認為自己發心是好的,是想讓他好。而去指責甚至打罵有缺點的人時,或者寫匿名信去告發或無限上綱地誹謗他人,但是自己卻認為是在挽救人家時,那不過是你自己的情緒,並非真正有利於對方向善。與此同時,也會折損自己的福報。

所以,時時守護自己的善心,守護自己的清淨心,守護自己的一顆愛心,先做自己的護法,保持自己不造惡,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進而,再去安護身邊人的心,讓他們感受到舒服與自在。遇到與自己性格、想法和願力不一樣的。不強求苟同,但也不會標新立異,只是相互的尊重與關懷。這樣,您會越來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

不是菩薩不保佑你,而是你把菩薩給你的又丟掉了。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口業甚重,吉人請管住你的嘴

由身體造的惡業我們容易發現,但是妄語、惡語、綺語、離間語等等這些通過口造的惡業不容易發現。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惡口罵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挑撥離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妄語、欺騙眾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綺語。因貪嗔痴,通過身語意所造下的這些惡業,都是一樣的,將來都是要感受惡果的。

1、戒多言

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輕言

不要輕率地講話,輕言的人會召來責怪和羞辱。

3、戒狂言

不要不知輕重,胡侃亂說;胡侃亂說,往往後悔。

4、戒雜言

說話不可雜亂無章。雜亂無章,就會言不及義,傷害自己的美德。

5、戒戲言

不要不顧分寸地開玩笑,否則會引起衝突,招來禍害。

6、戒直言

不要不顧後果地直言不諱,否則也會引起麻煩。

7、戒盡言

說話要含蓄,不要不留有餘地。

8、戒漏言

不要泄露機密。事以密成,語以漏敗。

9、戒惡言

不說無禮中傷的話,不要惡語傷人(刀瘡易沒,惡語難消)。

10、戒巧言

不要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必然虛偽。

11、戒矜言

不要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自矜自誇,是涵養不夠的表現。

12、戒讒言

不要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背後說人壞話,會弄得天下都不太平。

13、戒訐言

不要攻人短處,揭人瘡疤。揭人瘡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

14、戒輕諾之言

不要輕易向人許願。輕易許願,會喪失信用。

15、戒強聒之言

不要嘮嘮叨叨,別人不願聽也說個不停,使人厭煩。

16、戒譏評之言

不要說譏諷別人的話。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往往馬虎。

17、戒出位之言

不要說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話。

18、戒狎下之言

不要對下屬講過份親密的話,以免下屬迎合你而落入圈套。

19、戒諂諛之言

不要說吹捧奉承別人的話。吹捧奉承別人,是人品卑微的表現。

20、戒卑屈之言

不要低三下四,說奴言婢膝的話,因為德厚者無卑詞。

21、戒取怨之言

不要說招人怨恨的話,播下使人怨恨的種子。

在此懺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祈願一切眾生福慧增進、遠離邪淫、離苦得樂;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造惡業

呷絨多吉上師

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

這裡講煩惱和貪心,也就是貪嗔癡等煩惱習氣。

我們到今天為止,雖然並非故意,卻也一直培養著貪嗔癡煩惱習氣。在這裡的所有居士,有的一二十年,有的幾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培養出來的煩惱習氣,現在一下子要改掉也是很難的。我們無意之中,就會用貪嗔癡煩惱習氣來辦事,這樣不管做什麼都是惡業,時時刻刻在造惡業。所以就要用上師的教言知識,佛陀的智慧來不間斷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拋棄煩惱和貪嗔癡,這就是佛子行。

不然一直這樣下去,越貪,貪心會越大;越煩惱,煩惱會越多(煩惱也會增長嘛)。並且它不會自然而然地斷掉,我們從自己的身上也能體會得到。人的煩惱真的是拿它沒有辦法,沒有佛法的話根本斷不了。貪吃、貪睡、貪財、貪名、貪地位……我們不間斷地貪,要它自然而然地斷掉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已經貪習慣了。雖然有些人懂一些佛法理論,但是一遇到事情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習性,這就是習氣培養了很長時間的結果。

所以從今天起,我們要修自他交換,不要再繼續培養煩惱和貪心了。要斷掉貪心,斷掉煩惱,一心一意、專心地聽聞佛法,為一切眾生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來做事、修法、做人;要時時刻刻地觀察內心,生起一點點煩惱貪心馬上就要把它斷掉,拋棄這個念頭。這就是最好的修行,一個最好的佛子。如果不努力、不認真、不用心去修的話,真的是斷不了煩惱的。


別讓三業漏我們的福報

我們賺得的錢財,把它放在口袋裏,口袋有缺口,錢財漏了;我們積聚的東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籃子裏,箱子或籃子有洞,我的東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無如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

有的人佈施行善,只是佈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佈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你幫人忙,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有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薰陶,也懂得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無如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恨,感覺懊惱,甚至口不擇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真是不值。

所以,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怎樣防漏呢?

第一、要慎言:一句話可以成功,一句話也可以失敗。謙虛、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刺傷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要慎行: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的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會壞了。

第三、要慎思: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

有的人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正如茶杯有了破洞,水就會漏失掉。

所以,吾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福報功德漏了

聖嚴法師

我們賺得的錢財,把它放在口袋裏,口袋有缺口,錢財漏了;一個蓄水池,它要是有了大的裂縫,水也就從縫隙中漏了。我們積聚的東西,把它放到破箱子或破籃子裏,也會漏了。

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如果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

有的人布施行善,但在布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布施不在乎物資施捨的多少,在於你的發心和真誠,《賢愚經》有這麼個故事:貧女難陀誠心供燈,光明特朗,勝於諸燈,承蒙佛為她授記,將來成佛的名號為燈光如來。真誠的布施就是供養,一分真誠得一分利益,十分真誠得十分利益。願我們用真誠供養來圓滿布施波羅蜜。

你幫人忙,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指責議論,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所以我們為人處事,幫助他人,要像水那樣的柔和、清澈、隨緣,至高處流向低處的這種德性。也告訴我們為人處事不要為了一己的利益,要謙虛低頭,必能受人尊重。語雲:要成功,何妨低頭;要處世,必須忍耐。樹木花草都是向上生長,但是成熟的葵花,頭是低垂的;成熟的稻穗,也是低垂著頭。成熟的人生,往往懂得當低頭時就低頭。

有的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熏陶,也懂得要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如果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恨,感到懊惱,或口不擇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甚至有的漏光了還無法彌補,真是不值。所以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慎言、慎行、慎思惟。

第一、待人要慎言,謹防口業之過。口業是我們四眾弟子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平時,在家人也都是容易犯口業。你看在家人,沒事的時候總是喋喋不休說別人過失,不說心裏就不痛快,非得說。有時針對某事越說越厲害,造業太多。這也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一個漏洞。

惡語最傷人。一個傷他人,一個傷自己。特別是對方的事情,比如說有個人犯了一種過失,你想去說他,就你想說的這一念,就像人把斧子往空中扔,那斧子能砸到虛空嗎?能把虛空破掉嗎?破不掉。而最後這把斧子還得落下來,從哪扔出還落到哪地方去,還得砸你自己。這就是自作自受,多厲害的事情!

如果你這一天忍住了,不說什麼閑話,而且心裏能夠放得非常平靜,這就是功德。即使你心裏忍不住,口要能忍住,它也同樣有功德。忍住了以後,心裏曖洋洋的,久而久之,功德逐漸地攢滿。如果你就是有那麼一點好處,剛積攢那麼一點好,你說來說去的,慢慢地,就這點東西,也沒有了。這心裏一片空白,一片空虛。所以一般口業過惡都非常大。更何況說僧眾之過,那就更大了。因為僧是三寶的代表,那是我們的命根,是我們的家。就像人坐船似的,本來要渡過苦海,你硬拿刀在船上挖個窟窿,好玩啊!挖來挖去,你能過得了苦海嗎?一旦挖穿了,你會沉沒在大海裏。所以說,說僧眾過就這麼厲害。我們現在修行就好像在大海裏航行一樣,說僧眾過就等於在海裏航行的時候,把船鑿個窟窿。過去無始劫我們造的業,我們都堵不過來,更何況你又親自去鑿個洞呢?船哪能不沉沒在大海裏呢?你何時才能渡過這生死苦海呢?

一句話可以令人成功,一句話也可以讓人失敗;一句話可以救人,一句話可以害死人,甚至一句話可以造作天堂,一句話可以造作地獄。一句良言,如三冬暖爐;一句惡言,似六月寒冰。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是一門藝術,說話一定要謙虛、感恩、讚歎、隨喜,方能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傷害到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做事要慎行,捨己為人,無怨無悔。只要真實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就去做,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的事,我們就不去做。我們所做每件事都要經過時空的考驗,才能對其善惡下定論。所以做事的人要有長遠心,更要有獨特的智慧。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地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就壞了。做事是要謹慎,但如果真的做錯了,知道就行了,不要一味地後悔,只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後再不犯同樣的過失就行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世間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雖做些有利於社會的事,但還是時常想到自己的利益,或者做了善事之後,再來後悔,福報功德就漏了。

第三、遇事要慎思,念念思惟善法。《地藏經》中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凡夫做不到像如來一樣如如不動,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作善惡業,何況我們的言行。又《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云:“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所以我們凡夫要多思善,少思惡,乃至於只思善,不思惡。既已給別人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思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印祖開示中也告訴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看別人的好處自然思惟別人的好處,永遠記住別人對你的好處,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就好比時時刻刻接受陽光的普照。其實有時候福報和功德的積聚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凡夫和聖人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有的人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佛制訂戒律就是要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為什麼我們修行不上路,不是別人的事,是自己的事。我們沒有按照佛的教誡去做,沒有好好地持戒。我們淨業行人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也就是這句彌陀聖號的功德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把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念佛功德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無量壽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願我們淨業行人三業清淨,信願念佛,蓮登上品。


次仁尼瑪:不要把你的福報漏掉了,還不知道!

我們賺得的錢財,把它放在口袋裡,口袋有缺口,錢財漏了;我們積聚的東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籃子裡,箱子或籃子有洞,我的東西漏了。

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無如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

有的人布施行善,只是布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你幫人忙,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有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熏陶,也懂得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

無如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恨,感覺懊惱,甚至口不擇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真是不值。

所以,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怎樣防漏呢?

第一、要慎言:一句話可以成功,一句話也可以失敗。謙虛、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刺傷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要慎行: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的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會壞了。

第三、要慎思: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

有的人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

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正如茶杯有了破洞,水就會漏失掉。

所以,吾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古聖賢大德常說:「佛法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我們學佛的人,不但要把一句佛號念好,還要把生活調節安穩,把心情調整愉快,用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用慈悲不斷地涵養心性。

常修「身、語、意」,令三業清淨,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輕視他人造口業,一句戲言墮五百世猴身

來源:《三十七道品講義》 作者:證嚴法師

有時候一句戲言、玩笑話語,也是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佛在世時,有一群婆羅門教徒行于樹林、溪邊(婆羅門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是修水行),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邊的樹林中看到一群彌猴在水邊戲水、在林中跳躍,他們心中想著:“人與畜生究竟造了什麼業,而生為人、生為畜生?”心念轉動,就互相議論研究。

這時候,他們遠遠地看到佛陀,威儀莊嚴、形態安詳地延著山路向他們走近。這些修水行的外道者立即離開溪邊,來到佛陀的面前,起了恭敬心,也生出疑惑之念,他們就提出剛才互相議論的問題來請教佛陀。大家指著彌猴群問佛說:“這些猴是因造何業而來?”

佛陀很安然地回答說: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無漏智慧與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修行,在溪邊生活,行動非常輕盈。走路離水離地,過河時如行于陸地一樣,輕盈靈巧,走路時像風吹雲而過月,無比威儀、無比自在。

“那時有數百個外道者看到這位修行人,起了嫉妒之心,不但不讚嘆他的修行,大家還一起開玩笑,說修行者輕盈敏捷、翻山過嶺的行動,好像彌猴登山爬樹一樣。一群人邊說邊笑,結果,由於一句戲言,取笑修行者像彌猴,而墮入五百世的畜生彌猴群!”

這多麼可怕啊!我們存心說一句戲言,或是取笑別人,這個因果就累世不得開脫。佛陀為這群外道修行者說這段過去生的小故事時,那群彌猴看到佛來說法,本來在樹上跳躍不止,聽了佛陀的說法後便停下來,邊聽邊流淚。這足以證明這群彌猴在無量劫中受了畜生的身形,是多麼地痛苦啊!

“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有時我們說一句話也會影響“無漏智”的修得,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時時注意,自我警惕,若能得無漏智慧,就能常攝口業。

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欲不造業,則必須以無漏智慧來收攝口業。業為重,有時候一句戲言、玩笑話語,或是取笑別人,也是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一句話輕易地說出,竟然招致五百世墮入彌猴身,實在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們平時說話,必定要慎重其事,絕對不可輕視他人,也不可輕易造口業。學佛,必定要以無漏智慧來收攝口業,若能如此,則可“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

我們所說的話句句實話,所說的事,句句負責任,就稱做“正語”;反之則造口業。我們的口有四種惡語,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我們要好好地、時時地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不可妄言、不得綺語、不可兩舌、更不可惡口,日常生活要記得放棄昨日的雜念,要謹慎於今日的舉止行動,行茲在茲,時時刻刻處寂靜之境界中,在工作體驗中也必須善加用心,若能如此,則可得到正語及智慧。


不善的口業會招致哪些果報

文/嘎瑪仁波切   來源/昌列寺

學會戒惡口,語言會越來越有重量。你們有沒有發現,一群人坐在那兒,有人講一句話,別人一聽馬上就記住了;有的人前前後後重複了很多次,別人卻不知道他想說什麼,覺得沒有聽懂。原因是什麼呢?說話,也有福報。你的語言講出來,有沒有重量,和語言的福報有關係。

如果一個人平常講綺語講得太多,哪怕他講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們都可能搞不清楚他的意思,甚至分不清他在開玩笑,還是在說正事。這就是語言的因果,平時習慣惡口罵人、兩舌、綺語、妄語的人,他擁有的語言能量會越來越差。而那些平常很注意自己語言修鍊的人,一旦講話,別人就會非常願意聽,受人愛戴。古人講貴人語遲,富貴之人,往往不急於表達,而是三思而後言,這樣就不會冒冒失失犯一些語言上的低級錯誤,造成語言的瑕疵,造下不善的口業。

如果今生無緣無故遭受誹謗誣陷,被邪說蠱惑,口齒不清,口發惡臭,內心經常惶恐受到煎熬,應懺悔以前世妄語的罪業。對造謠生事者,應心懷感激,滿懷喜悅。吉美林巴大師曾經說過:「怨敵反害亦使修行增,無罪遭謗亦能策善行,稱其毀滅貪執之上師,當知彼行皆是大恩德。」

如果今生喑啞,牙齒不齊,口氣惡臭,不得人尊重,家庭、上下級、眷屬不和,企業管理之中人事紛爭此起彼伏,應懺悔以前世兩舌挑撥離間他人的罪業。

如果今生習慣惡言惡語,經常聽到不悅耳的語言,常遭人欺凌,心易煩躁、緊張,自己的言語常常成為別人爭論的話柄,應該懺悔自己以前世惡口的罪業。口出惡言,會讓對方突然起嗔心,如若對上師三寶等殊勝對境惡語相向,會釀成多生累世於惡趣中受罪的苦果。

如果今生不討人喜歡,說話沒有威嚴,語無倫次,口才拙劣,身邊是非不斷,家庭不和,親朋好友疏遠,常常受到欺騙。喜歡開低級玩笑,喜歡污言穢語、無聊八卦,談論燒殺搶掠、色情戰爭,喜歡於他人修行之時談論讓人心散亂的話題,引起他人心煩意亂,破壞他人累積資糧等,應懺悔以前世綺語的罪業。

語言完全凈化以後,就是佛陀的梵天妙音。就算有一百個弟子請佛陀開示,佛陀只回答一個問題,一百個弟子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萬個人、一千萬個人、數不清的人來提問題,依然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就是梵天妙音的殊勝。無比動聽、廣長深遠,每個眾生,不管身在多遠處,都能聽到佛陀的回答。當佛陀在靈鷲山上講佛法的時候,山上能容納的弟子很有限,很多僧眾坐在山下聆聽佛陀的教法,依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500多年前,不像現在有麥克風,佛陀在山上講佛法,坐在山下的弟子怎麼能聽得清楚?那是佛陀以廣長舌,發出無比美妙之音聲,讓眾生疑問之心都能得到解惑與安慰,這就是佛陀的偉大。

有的時候我在講佛法,每個人心裡都想著,上師現在說的是我啊。我不是刻意在說你,你卻感到受用與加持,這就是語言的力量,是佛陀梵天妙音的加持力,讓你能從心中感受到佛法的偉大。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修好自己語言的福報,懺悔無始以來惡口、兩舌、綺語、妄語造下的罪業,從世間法來看變成一個語言有重量的人,從出世間來看,是成就佛陀梵天妙音的來源。


犯下口業,根據業力不同,果報也不一樣!(附化解口業之法)

人生很多事情,最先都是從口業開始,家庭和諧的破壞,同事之間的矛盾,婆媳關係,很大程度有著莫大的關係。

人的一生,總會有很多是非過錯,何必去評判?況且一件事情的背後,你了解全部的來龍去脈嗎?或多或少都有著不為外人道之的因緣!你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和業力,業力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思想不同,看法不同,面對的境況也是不一樣,諸多的因素,影響而成為一個結果。所以,不要輕易去評價一個人怎樣。

倘若你去評價他人的好與壞,第一,得罪了他人,第二,自己也犯下了過錯!還有的是:極度容易造口業!!!

 

口業的類型

口業,主要有四種類型,進來對照一下,你是否經常犯下這樣的。

第一:妄語; 1.經常開玩笑說出謊言,沒有利害關係;2.有意騙人,對雙方有利害關係;3.未見言見,沒有求證之言,這很重要,尤其對出家人。

第二:兩舌;這像是傳閒話。比如兩個朋友關係不錯,聽到誰說了對朋友不利的話馬上回來轉達。守不住小秘密!

第三:惡口; 1、直接的惡語,比如喊殘疾人:瞎子!聾子!瘸子!這樣對一個人的傷害極大。2、間接的惡言,比如背後罵人,寫信罵人,借別人口罵人。3、暗示的惡語,講話很委婉,但話外之音是在諷刺人,很隱蔽的傷人,讓人不愉快。

第四:綺語。綺語會產生很多不良好的後果。綺語有三種,一種平時的閒聊,一種在莊嚴場面中的閒聊,一種是損害威儀的綺語。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如果嘴巴管不住,一直講不好的話,說他人的壞話或者是詛咒的話語,這樣子損福報很快!

況且《地藏經》記載,隨便說別人的閒話,犯下的口業,果報是很嚴重的,根據業力大小的不同,果報不一樣,誹謗佛者,墮地獄,還有聾啞報,百舌千舌報等等。

 

但是一旦犯下了口業,應該怎麼辦呢?如何化解?

第一、菩提告訴你們,一定要懺悔。

弟子誠心在佛菩薩面前求懺悔,由於自己以前不懂佛法,犯下了口業,無意對眾生造成了深深地傷害,感到愧疚,今在佛前求懺悔,請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准許我懺悔過往的罪業,希望能夠原諒自己犯下的錯,從而口業清淨。

第二,多說一些善良的話,鼓勵的話,安慰的話。

曾經造過口業,那就應該按照因果去彌補曾經犯下的過錯!那麼以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當中,都要多說一些善良的話語,給人安慰,給人勇氣以及啟發智慧的話語!


千萬不要拿自己這一生的道業開玩笑

修行的關鍵在於「降伏其心」

過去在禪宗裡,上根器的人用觀心的方法修行:自己的心到什麼程度了,自己的心念往哪裡跑了?看好自己的心。

平時嘰嘰喳喳愛多說話的人,他的心肯定是一團亂麻,因為說話的心已經是很粗很粗的相了。真正用功的人,念頭剛要冒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被「盯」上了,就把它給 「消滅」了,這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我們整天嘰嘰喳喳的,還以為自己很精進,感覺自己很了不起,其實跟功夫都不沾邊,都是口頭上的表相。

現在人的根器,因為觀心做不到,就守住一個話頭看牢它,用「參話頭」來治理自己的亂心,進而達到得禪定的境界。

我們淨土宗,是以一句佛號來將自己的亂心制服,看著你的念頭跑到哪一道里去——不是你這個身體沒有以後才跑到哪一道去,你現前的念頭就已經決定你到哪一道了。是觀這個心,把這個心念融化了,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了。如果沒有明了這個道理,修了一輩子到頭來難免空過。

不要以為念念佛,佛就來接你了。古大德常講:萬人修道,一兩人得度。什麼道理?不是說「萬人修萬人去」嗎?不是說唸佛人佛必來接引嗎?為什麼只接引一兩個 啊?因為我們的心沒觀住。心那麼散亂照看不住,佛來了照樣接不走,因為你看不見,阿彌陀佛的手伸出來,你抓不到,佛光照你,你感覺不到。為什麼?心太亂 了、太雜了!心猿意馬,每天妄想紛飛,這是毫無功夫!

修行不在於進入佛門的長短,而在於你把自心降伏了沒有。「降伏其心」是關鍵問題!不是說你念佛,你跟佛關係好,走個後門,托個人情,你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了,關鍵是你的修行有沒有感應到極樂淨土,有所感應你才能往生。你的功夫成片了,感應到極樂淨土的凡聖同居土;到「事一心不亂」了,感應的是方便有餘土; 如果再到「理一心不亂」了,就感應到實報莊嚴土;再往上提升,你就生到常寂光土。

 

修行必須真修實幹

不要隨便地以為阿彌陀佛就是救命稻草了,感覺臨終時我念念佛就能往生了,關鍵是到那個時候你有沒有能力去念佛?業障現前的時候你能不能對治?平時你就沒有這樣的功夫,臨終時病痛現前,你該對佛號起煩惱了,到那時候誰也救不了你!

淨宗之人都知道,阿彌陀佛是大醫王、大藥王,能拯救一切眾生。但是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相比較而言,淨土是個特別法門、殊勝法門,但是如果不明了的話,只停留在口善上,沒有做一點兒功夫,這一輩子就真的像古大德說的:一萬個人念佛,一兩個人往生。那一兩個人是誰啊?真的是那個實實在在、痴痴呆呆的人,說不定人家就是那一兩個人。有人平時耍個小聰明,鬥個小心眼,你不在這一兩個裡面啊。怎麼辦?只能來生後世繼續修行。

如果大家都明了,都會修,可以說都會萬人修萬人去。可惜的是,我們學佛那麼多年,知道極樂世界好,知道學佛好,想要超越六道輪迴,就是沒有找到方法,沒有真正在自己身上去用功,所以不能成就。「一心不亂」得不到,「念佛三昧」就更不用提了,離得太遠了!做不到,是我們學佛的這一生當中很遺憾的事情。

我們的因緣太殊勝了,條件那麼好,這生成就不了能對得起自己的這個人身嗎?對得起自己這生遇到佛法嗎?今天要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古言常講:忠言逆耳。因為煩惱妄念已經養成了習慣,這個不用學,與生俱來的煩惱,不學都那麼旺盛,如果我們再不制止這些妄念,不在這個上面用功夫,轉自己的境界,那這生只能與極樂世界種個遠因,什麼時候才能去啊?只能來生後世再說了,即使佛在世也只能如此。

道理只能給大家講清楚,主要還是自己去修,只能自己去做,自己實幹。你看哪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廢話連篇的?哪一個真修行人嘰嘰喳喳那麼多話的?這種妄念還沒有真正成形開口講話的時候,人家已經將這個念頭給轉了。要用這個功夫啊!表面上看感覺有的人是痴痴呆呆的,人家的思想不複雜,一旦放下了,就會像鍋爐匠一 樣了。

還有張善和,一輩子殺牛,為什麼他能臨終往生?直心!就像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的,「直心是道場」。沒有那麼多的彎彎兒小聰明小心眼兒,人家是直心, 就容易到達,這樣離菩提道近。可想而知張善和在過去生中也是大修行人,只不過是這生當中沒有遇到佛緣,暫時遇到一個不好的環境做了一個屠夫,臨命終的時候 福報大,遇到善知識讓他趕緊念佛,趕緊脫離冤親債主的糾纏,人家真的信了,真的幹了,真的願意去了,這個大心一發,佛真來接了。這是過去生中人家的心已經修得很「直」了,不像我們這個妄念思想還是一團糟,還是那麼的複雜,這是我們菩提道上很麻煩的事情。

不能說你跟著佛了,業障就讓佛給你消了,這個還要自己去努力啊。像提婆達多跟著佛,照樣墮地獄了。什麼原因?沒有去下「自己克服自己」的功夫,而是錯用了心,才釀成了這種果報。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明了,因為我們要成就,如果我們不想成就,只想歡歡喜喜地隨波逐流地過日子,浪費的是自己的生命啊!

 

常住意味著住持佛法

我們有這樣的因緣住在一起,特別是常住義工。常住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住持佛法!住持佛法的心不清淨的話,天天還有煩惱,天天還有那麼多的是非人我,那怎麼才能守住自己的心城啊?在家修行的人因為有那麼多的事情去處理,天天很忙碌的,情有可原,我們住在寺院裡每天還有這些狀況,那怎麼辦呢?怎麼能成就呢?害的是自己,沒有害別人,千萬不要拿自己這一生的道業開玩笑啊!自己眼前佔點兒上風,得點兒好處,得一點兒榮耀,太短暫太短暫了,剎那就消失了。在自己功夫沒到的情況下真的是誤了自己誤了眾生。

念佛念的是我們的心。祖師也常講:心淨則國土淨。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不亂」咱們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一定要知道這樣才有把握!以為臨命終我唸唸佛就行了,這是苟且偷安,是不對的!這就相當於把無上的寶貝、無上的唸佛法門當作了兒戲!

念佛照樣得一心不亂,念佛照樣得禪定,念佛照樣可以明心見性,本來就是具足無量的,我們怎麼能把他小看了呢?這是對阿彌陀佛的大不敬,是對淨土的玷污。淨土經典照樣是大乘經典,跟《華嚴經》、《法華經》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一乘的佛法,不要得少為足,否則就是自誤誤他了。

佛法的微妙之處太不可思議了,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太少太少了,都在這個大夢之中醒不過來,總是把自己意識裡面的煩惱牢牢地給看住,哎呀自己千萬不能受點兒損失,不能受點兒傷。其實錯了,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煩惱早就應該拋到九霄云外了,用佛法給代替了。為什麼還生活在煩惱的世界裡?為什麼不把這些煩惱妄念全部給拋掉呢?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正道。


開玩笑的話說多了,以後你講話沒有力量

淨界法師 

按照蕅益大師說法,兩舌、綺語、妄言、惡口,得果報的力量最強大的就是惡口,尤其是在三寶的境界,要小心!

佛陀有一個弟子叫蜜勝比丘的公案。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有一天帶著弟子,要到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去應供,這家看樣子是很遠。佛陀從僧團出發,帶諸弟子,拿著缽,經過一個樹林子的時候,突然間從樹上跳下一隻很大的猴子。這隻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頂禮。佛陀講了一句話,叫:「善哉善哉」。讚美這隻猴子。

這猴子聽完以後,很感動,就伸手去接佛陀的缽,佛陀慈悲,把這個缽交給這隻猴子。這猴子拿到缽以後,就跑到樹上去,摘了很多蜂蜜來供養佛陀。佛陀喝了幾口以後,就把這些蜂蜜分給所有大眾師,大家都喝了幾口。

走了以後,這隻猴子因為供養佛陀蜂蜜的因緣,沒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錢人,他要卜卦,請所謂的道士來看相卜卦。這個道士一卜卦說:「喔,這個人有大福報喔,而且他的福報跟蜂蜜有關係。」所以就叫作蜜勝,就是蜂蜜的「蜜」,殊勝的「勝」,因為蜂蜜而得到殊勝的果報。

這個蜜勝慢慢長大了,有錢人當然整天就是吃喝玩樂,到處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麼特點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買果汁,他拿一個碗往空中一拋,這個碗在空中翻幾下,下來全部是滿滿的蜂蜜。他吃完以後,他同伴也想吃,沒事,再拋一次,拋上去,轉幾圈下來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個人夠為止。

這個蜜勝長大以後,他跟三寶有緣,他看到佛陀歡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人家去托缽,他也不用去托缽,他肚子餓了,拿那個缽往空中一拋,下來整個缽都是蜂蜜。這個善業就是跟著他。

後來弟子們就問:「這個蜜勝比丘,他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他的缽往空中一拋,下來就是滿滿的蜂蜜?」佛陀說:「這個蜜勝比丘以前是隻猴子的時候,供養過我,所以這個福德力招感這個殊勝的果報。」

弟子們就問:「那這個蜜勝他為什麼會變成一隻猴子呢?供養你以後,它為什麼又證得阿羅漢果呢?」

佛陀說,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個年輕的比丘,他很精進地修學,但是有時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個老和尚走路的姿勢不莊嚴,他就譏嫌這個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樣。但是不幸的是,這個老比丘是個阿羅漢,就造下一個很重的口業,造了口業以後他就墮入猴身。直到遇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釋迦牟尼佛懺悔供養以後,脫離了猴身。過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證得阿羅漢果。

按照蕅益大師說法,兩舌、綺語、妄言、惡口,得果報的力量最強大的就是惡口,尤其是在三寶的境界,要小心!小妄語戒相對大妄語戒,過失相對比較小,影響層面也比較小。但也要引起重視,有四種: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

四、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

第一個,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講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是要欺騙他人,得到一些個人的名利,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你經常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當然在菩薩戒有開緣,就是說,他這個人心情不好,你說說笑笑講一些開玩笑的話,一時的方便,為了解他一時的煩憂,可以。除此之外,不要講太多綺語。

因為你綺語,開玩笑話說多了有個缺點——言不威肅,你講話沒有力量,以後你再跟你的同參道友講法的時候,人家聽不進去。因為你那個話的力量被你破壞,沒有攝受力了,你講什麼,人家根本不想聽,這個從菩薩道的角度就比較麻煩。

第三個,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向此說彼,向彼說此,目的是勾起雙方的是非。這種情況,會招感親友的乖離,會招感一種不和睦的眷屬。家庭經常爭吵,就因為過去生有兩舌的過失。

第四個,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惡的言詞來罵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詞來詛咒對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難過不堪。

蕅益大師比較強調,同參道友之間,盡量不要出惡口,折損你的福報。這個口德,其實在針對惡口。


慎防無意義的綺語

達真堪布

現在很多人都有個毛病,閑話不離口。一見面就嘮孩子怎麼樣、家裡怎麼樣、單位怎麼樣,說這些沒有用的話。我們都是學佛人、修行人,彼此之間都是善友,應該統統斷掉這些閑話,交流佛法裡的話題,談談修行上的體會,講講大德高僧的傳記、經藏裡的公案,這樣能種下善根,培養慈悲心,增長信心。總是說那些沒有用的閑話甚至說惡語,會生起很多煩惱。這樣互相之間就不是善友,就是惡友了。我們是善友、同修、金剛道友,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不能成為惡友,不能一起墮落,這些一定要注意。

講一些沒有意義的故事,引發愚癡;講一些婬穢的語言,引起貪心;講一些軍事武力、戰爭、搶劫、盜竊之類的話題,引起嗔恨心,這都是造業。尤其是別人在念誦佛號、咒語、修法、打坐的時候說這些話,是破壞法身,破壞慧命,罪過非常嚴重。

我們要統統斷掉綺語這樣的口惡業,否則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先是要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轉生為人的時候,果報是從小就喜歡說閑話,到哪裡都愛說,但是說話沒有份量,言語沒有威力,口才拙劣,沒有人願意聽,沒有人相信。現在社會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這就是綺語的果報。而有些人說話特別有威力,一說就有人聽,說一句算一句,這是以前斷除綺語的果報。

有的人特別愛說話,但是為了救度他,你可以先隨順他,然後慢慢地帶他修行、學佛。這樣的情況下,說些綺語也是允許的。


湛嚴法師:嘴巴容易把你的福報漏掉,守口業很重要

妄語就是有小妄語,大妄語。

大妄語就是說:「我是佛來轉世,我是神來轉世!」,這是不行的。小妄語是騙人啊,騙財騙色,世間就很亂啊,就因為口業沒有守好。

所以, 不能講這些種種的惡口,嘴巴去罵人、騙人,種種的這些挑撥離間的事情都不要,嘴巴就是守好。所以有句話說,在群體裏面,守住什麼?這個嘴巴!

在私下的時候守住這個心,不要心起妄念,妳就不會造惡業,起心動念就是業。

所以,嘴巴(會)把你的功德從嘴巴漏掉了,因為跟人家講話的時候最容易談到第三者,他又怎樣…怎樣…,所以嘴巴容易把你的福報漏掉, 守口業很重要!

摘自20190307湛嚴法師開示於新加坡


我們一生要誹謗多少人?

以下文章來源於歷史因果錄 ,作者二十四史因果

歷史因果錄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因果

劉蘭,北魏儒家學者。

劉蘭精通《春秋》、《詩經》、《禮記》等儒家經典,是當時的儒生宗師,門生前後高達幾千人,有成就的也很多,一時之間海內稱道。

但劉蘭卻總是排斥詆毀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又經常非議詆毀西漢大儒董仲舒,雖然當時學術名望很高,卻也因此被世人譏諷。

劉蘭擔任國子助教時,有一天靜坐讀書,忽然聽見有人敲門,劉蘭讓人引進室內。只見來人頭戴葛巾,身穿單衣,進門之後與劉蘭並坐。來人說:「您自己也身為學士,為什麼每次總是詆毀侮辱我們?經論理義方面的誰長誰短,誰又能判定是非?卻遭到你的無禮凌辱?今天就召你前去,與你一起討論糾正這些問題!」來人說完就離開了。

不久劉蘭竟然患病去世了!

順便說一句。

看完這個故事,有沒有一身冷汗?

首先我們說劉蘭。用今天的話來說,劉蘭屬於網紅專家,整天收徒講座毫無傳世作品,也就當時掀起一股熱潮。可是他不斷非議儒家經典及先賢董仲舒——這和今天的各類專家、甚至名不見經傳的學術愛好者,借謾罵、攻擊、詆毀來炒作自己有什麼區別?這和今天許多人自己一知半解、不懂裝懂也要妄語亂評有什麼兩樣?

其次說我們自己。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執著於某位專家大師的見解,從而對先賢、對他人說三道四?我們有沒有抱著求同存異的心態,虛心學習各家所長?我們有沒有即使在心存疑惑、不認同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克制,而不是大放厥詞?當然,我說的不止是儒家經典,你懂的!

由此反躬自省:我們有沒有——看到募捐就大罵紅十字會?看到別人有宗教信仰就一通非議?看到放生就斷言這是殺生?看到吃素就一頓嘲笑還說要「吃頓肉壓壓驚」?看到別人募捐求助就說這是騙子?看到談因果就說是虛構或巧合?看到某些僧人不好的行為就以偏概全全盤詆毀?看到所有不合自己高深見解的就忍不住非議、嘲笑、謾罵、誹謗、詆毀、糾正?

可是這樣有助於自己的學習提升嗎?有助於自己的修行領悟嗎?古往今來幾人靠這些擺脫了煩惱、成就了自己?沒有!有這個工夫不妨認真學習一下古聖先賢的精神: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有這個時間不妨認真想一想:專家劉蘭尚且背負如此後果,誹謗儒家先賢尚且背負如此後果,又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又何況誹謗其它經典聖賢?

你以為只是說說而已?

說就不用付出代價嗎?

《北史·儒林傳·劉蘭》

 

嫌棄和抱怨很損幅報,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人不能讓生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為什麼錢財不跟人走,卻只跟福報走?快速增加自己命中沒有的福報

迴向有何意義?平時做好事的功德需要迴向嗎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隨喜惡人,惡報更大!

睡前念誦《三主要道》,眠亦成善

在家人千萬不要評論僧眾過!出家人縱然是破戒,你要去毀謗他,罪業在阿鼻地獄!

犯五逆十惡罪佛能救,盜十方常住財物佛不能救

你到寺廟裡幹什麼來了?到寺院若生這麼一個心,所有功德全沒了

為什麼不能綺語? 綺語的範圍和綺語有哪些過患?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百千功德門由舌而破壞!

關於身口意三業的開示,會因批評別人或批評法的習慣,直墮無間地獄

為什麼不要給別人取外號呢?懺悔口業報應的必要

聽人講話,就可知道他的福報

愚人節不騙人,妄語需謹慎!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避免造口業!為什麼命苦,因說話太強硬了,強硬態度決定命苦程度!

從講八卦到念經持咒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