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盲修瞎練的七種情況

明理也很重要,如果不懂佛理還學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煉。信心是從哪里來的?信心是從明理中來的,明理了才能有信心。學佛修行一定要明理,要如理如法,不要盲修瞎煉。現在有幾種盲修瞎煉的情況,我們都要警惕。

第一種就是迷信。把佛當成神來膜拜,根本不懂佛的含義,也不學佛法的這些道理,沒有正知正見。這樣信佛,就是迷信。你為了什麼信佛?什麼是佛?怎樣學佛?這些道理應該弄明白。連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沒有弄明白,這不是迷信嗎?

第二種就是東跑西顛地學修。很多學佛人都是,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跑那個寺院,到處求灌頂。今天學這個法,明天學那個法,沒有具體的修持方法,沒有傳承和竅訣,也根本不知道這些法好在什麼地方。都是在浪費時間、荒度人身!

第三種就是好高騖遠、鸚鵡學舌似的學修。什麼是真正的出離心?什麼是真正的菩提心?怎樣皈依?怎樣發心?……有的學佛人就輕視這些基礎的修法,都想學修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這些高深的法,還很傲慢地認為自己很有知識、很有智慧。根本不懂這些道理,怎麼修行啊?不可能!這是一步一步修來的。只是口頭會說"性空妙有"、"三輪體空",就像鸚鵡學舌一樣,只會說說而已,根本不懂它的含義!

第四種就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學修。有些人有機緣接觸到了系統次第的修法,這些修法也很完整、殊勝。但是,他不珍惜,學得不認真、修得不老實。他對基礎的道理都知道一些,但是沒有認真思維過、觀察過。自己的相續和佛法分開了,還是沒有學好,還是沒有修行。

第五種就是形式上的學修。很多人念佛、持咒也很精進,但是功夫不用在心地上。學了很長時間,煩惱習氣依舊,性格上沒有任何變化,貪嗔癡慢疑絲毫沒有減少。這種學佛人就象水裏的石頭一樣,泡了多少年也沒有用,在水裏像變了顏色、變軟了似的,拿上來晾一會,乾了,還是那麼硬。

第六種是背包袱式的學修。書看了很多,但是沒有真正明白,所知障卻越來越重。執著心越來越強,分別念越來越多,然後執著法門、分別上師,到處挑理、爭辯,拿佛法來造業,多可怕啊!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讓眾生脫離煩惱痛苦的方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佛法。所有的上師、善知識都是一體的,都是佛菩薩的化身。你有分別,說明你還是沒有學會,甚至是學偏了,給解脫、成佛造成障礙了。就像背在身上的包袱,越來越沉,越學越有壓力。

第七種是次第顛倒的學修。出世間法和世間法的界限在哪?大小乘佛法的區別是什麼?顯密宗的區別是什麼?佛法裏的了義和不了義怎麼區分?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很多學佛人根本不懂這些區別,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結果滿腦子的矛盾和衝突,越學越修越迷惑。你真正弄明白了才不會有任何的矛盾與衝突,一通一切通。

學佛一定要明理,千萬不能把佛法和相續分開。你要時時觀察自己的相續,佛講的這些知識在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自己的相續是那樣的嗎?當自己的相續中也具足了那些功德,這才是學佛。你用佛法的這面鏡子照自己,好好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這才是修行。盲修瞎煉,永遠永遠不可能解脫,永遠永遠不可能成就,這都是虛度光陰,都是荒度人身啊!


學佛路上的11種盲修瞎練,看完嚇出一身冷汗!

不懂佛理還學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煉。有人總結了11種盲修瞎煉的情況,快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第一、沒有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就是學佛修行的方向目的,方向目的不明確,就會走邪路,果不正,因就不正。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衆生了脫生死,不是爲了治病,更不是爲了名利。有人認爲積德行善就是學佛修行,其實積德行善只是佛教的世間法而已。

第二、不知如何辯別正邪

許多人聽說某人名氣大,某個法門靈驗,就驅之若鶩,爭相拜師學法,最後走入歧途,成爲魔子魔孫,毀了自己的慧命。其實只要用佛法的四依四不依和四法印就會辨別出正邪。

第三、迷信

把佛當成神來膜拜,根本不懂佛的含義,也不學佛法的這些道理。這樣信佛,就是迷信。什麼是佛?你爲了什麼信佛?怎樣學佛?這些道理應該弄明白。連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沒有弄明白,這不是迷信嗎?

第四、東跑西顛地學修

很多學佛人都是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跑那個寺院,今天學這個法,明天學那個法,沒有具體的修持方法,也根本不知道這些法好在什麼地方,這都是在浪費時間、荒度人身!

第五、好高騖遠,鸚鵡學舌似地學修

什麼是真正的出離心?什麼是真正的菩提心?怎樣皈依?怎樣發心?……有的學佛人輕視這些基礎的修法,都想學修大中觀、大圓滿這些高深的法,還很傲慢地認爲自己很有知識、很有智慧。但其實,他根本不懂這些道理,只是口頭說「性空妙有」、「三輪體空」,就像鸚鵡學舌一樣。

第六、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地學修

有些人有機緣接觸到了系統次第的修法,這些修法也很完整、殊勝。但是,他不珍惜,學得不認真、修得不老實。他對基礎的道理都知道一些,但是沒有認真思維過、觀察過,自己的相續和佛法分開了,還是沒有學好,還是沒有修行。

第七、形式上地學修

很多人念佛、持咒也很精進,但是功夫不用在心地上。學了很長時間,煩惱習氣依舊,性格上沒有任何變化,貪嗔癡慢疑絲毫沒有減少。這種學佛人就像水裡的石頭一樣,泡了多少年也沒有用,在水裡像變了顏色、變軟了似的,拿上來晾一會,幹了,還是那麼硬。

第八、背包袱式地學修

書看了很多,但是沒有真正明白,知障卻越來越重,執著心越來越強,分別念越來越多,然後執著法門,到處爭辯,拿佛法來造業。八萬四千法門都能讓衆生脫離煩惱痛苦,都是善巧方便,都是佛法。你有分別,說明你還是沒有學會,甚至是學偏了,給解脫、成佛造成障礙了。就像背在身上的包袱,越來越沉,越學越有壓力。

第九、次第顛倒地學修

出世間法和世間法的界限在哪?顯密宗的區別是什麼?佛法里的了義和不了義怎麼區分?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很多學佛人根本不懂這些區別,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結果滿腦子的矛盾和衝突,越學越修越迷惑。真正弄明白,就不會有任何的矛盾與衝突,一通一切通。

第十、不能在生活中學佛修行

學佛修行離不開生活,菩薩成佛離不開衆生。要在生活中學佛修行,在生活中修心,在生活中消除貪嗔癡慢疑五毒,在生活中成就。

十一、學佛修行不能相續

許多人認爲念佛念咒念經和禪定時才是學佛修行,其實不然。學佛一定要明理,千萬不能把佛法和相續分開。生活中你要時時觀察自己的相續,佛講的這些知識在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你用佛法的這面鏡子照自己,好好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這才是修行。

盲修瞎煉,永遠不可能解脫,永遠不可能成就,這都是虛度光陰,都是荒度人身啊!


這三種學佛人,是在盲修瞎練,看看有你嗎?

世間萬事,有利必有弊,學佛也一樣,有些人學佛可以從佛法中獲得智慧,得到益處,而有些人學佛,因為沒有走在菩提正道上,所以無法獲得益處,反而容易走火入魔。

這三種學佛人,學佛就是在盲修瞎練,看看有沒有你?

第一種人:把佛當成神的人。

有一種學佛人,因為不了解佛教,根本不懂佛教義理,也不願意去學佛理佛慧,沒有正知正見,只是把佛當成了神,雖然拜佛,但從來沒有真正拜過佛,而是一直都在拜神,自己不肯付出,總是把希望寄託在神的身上,這樣的人,沒有正信佛教,所以是盲修瞎練。

第二種人:痴迷學佛卻忽略了做人。

還有一種人,學佛後開始痴迷佛學,把佛法當成了完全出世間的法門,認為學佛後就要離開世間,不在三界內,這與大乘佛法度化眾生的宗旨是互相違背的。

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是離不開世間的,佛法雖然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個部分,但學佛後應該受持佛陀所說的中道思想才行,不能執取其中任何一端,既要悟出世間的無上妙法,又要濟世利人,不可丟了入世的精神。

維摩詰經上也提到過:佛法是不二法門,出世即是入世。學佛也是在學如何做人做事,修行不是打坐念佛,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如果學佛後,連人都不會做了,這樣如何能做得了佛?

第三種人:追求形式上,學而不做之人。

還有一種學佛人,雖然也每天念佛拜佛和打坐,但卻過於執著各種形式,如果你問他,今天不打坐了可以嗎?他肯定回答你不行,打坐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拜佛也是每天都必須要做的。

有這樣的心是好的,能夠堅持下去也是好的,但如果執著在這些事情上,就著相了。金剛經上說:“離一切相諸,即名諸佛。”如果太過執著形式,就會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難以明白,我們學佛真正是為了什麼。

六祖慧能大師說過:“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這是在告訴我們,學佛是要參悟行為背後的實相,修行修的是你的心,而不是外在的幻象。佛家常用一個比喻,來破除眾生對各種形式的貪著,我來問你:“牛車不走了,該趕牛還是趕車?”

另外還有一種人,喜歡痴迷於學習佛理,但卻不能將學來的東西應用在生活當中,這種人學佛也同樣走偏了路。網上流行一句話:“你懂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佛陀早就開示過眾生,學再多的道理,若不能應用在生活當中,是毫無益處的。學佛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學習佛法、佛理,一個是修行自己,修身、修福和修慧,把這兩部分結合起來,不要執取一端,學佛才能真正受益。


淨空法師法語:盲修瞎練,功夫不得力

1.佛法講修行,修行依什麼?依定慧。定慧是覺,這叫真修行、真會用功。要是不會這個方法,跟諸位說,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總歸是盲修瞎練。為什麼說你盲修瞎練?你不能降伏你的妄念。

2.學佛的同修,念經也好,念佛也好,不能降伏妄念,不能攝心,統統叫盲修瞎練,雖然天天在念,還在胡思亂想,這就是修行功夫不得力、久修無成的關鍵所在。

3.說實在的,修淨土法門,成佛真的不需要很長時間,關鍵就是你明不明了、你肯不肯干。你要是非常精進,非常認真努力地修學,把淨土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能夠掌握住,很短時間你就能成就。

4.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修行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盲修瞎練,沒有善知識指路,路子不明,修行發生了障礙,功夫不得力。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

星雲大師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費閑歌〉明·憨山德清

這段詩偈,是明代憨山大師所寫。

「修行容易遇師難」,修行容易,但要能遇到明師指點,卻不容易。古德有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明師難遇」,說明善知識並不是輕易就能尋獲。一個人是不是善知識,可以從很多方面觀察。例如,有的人論議高深,有的學養豐富,有的心胸慈悲,總說善知識必須具備:一、自己要有證悟;二、要能通達真理;三、有慈悲心肯教人;四、要能方便權巧為人解說等條件。

「不遇明師總是閑」,不遇明師可惜,好不容易遇到明師,卻又「自作聰明空費力」更可惜。有的人自視很高卻沒有師承指點,往往容易被自己的聰明所誤。

比方佛門的早晚課誦,維那師會敲大磬引領大眾唱誦,維那的「那」讀作「nuo」,不是「na」,如果沒有人指導,一定不知道它的正確念法;又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這裡的「葉」要讀梵音「she」,不是樹葉的「ye」,讀錯了,表示沒有人指導,所以有明師教導,還是很重要的。

「盲修瞎練也徒然」,一個人如果認不清目標,很容易走錯路,一錯謬之千里,一錯難以回頭。如果半途中有人引路、指點,不就事半功倍了嗎?

所以在《佛遺教經》裡,佛陀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予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意思是:我如同一個引路的人,可以引導你走向正道,你若不循著這條道路去走,我也莫可奈何;我像一名醫生,可依照你的病情給予藥方,你不吃,舊疾新病都好不了,那也不能怪我呀!

人來到世間,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必須不斷跟隨父母、師長學習,才能慢慢進步、成長;進入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老師,好比韓愈在《師說》裡提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果自視太高,不肯尋求善知識的指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終究還是徒然無功的。

所以人生當中,最要緊的是學習前人的經驗,在善知識的指導下依教奉行。否則盲修瞎練,不僅空費心力,也增加幾分的危險,那就枉然了。

此文諸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