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嚴經》中提到有二十五圓通,即是二十五種修行的方法及開悟的例子,依據這些方法修行都可成就聖道。其中「耳根圓通」,就是所謂的「觀音法門」之一。觀世音菩薩即是從聽聲音而開悟。

「入流亡所」出於《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入流」的「入」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此處的「入」則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動震著耳膜,使人發生有聲音的感覺現象。

「流」的意義是「不住」。即是說不要將「入」留停下來,要讓它一接「即流」。所以,觀世音所說的「入流」,即是《金剛經》中的「不住聲生心」。耳朵和外界接觸而產生的音聲很多,自然地將這些聲音都「流」而「不住」。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所以,「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 此對象而產生的一切對象。「入流亡所」的整個意義─觀世音菩薩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這個方法:在聞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對象。

觀世音菩薩是在海灘邊修禪定的,因聽潮聲的來去,悟到聲音在聞性中剎那生滅,並非永久、實有的;而人之妄想、煩惱,卻都來自對這聲音的執著。所以,觀世音菩薩採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來源。

若由祈願觀音所在位置向外看去,身後的飛瀑、祈願觀音殿天花板的光波與水池的水波相映,觀音菩薩彷彿正在聽潮聲修禪定;迎面即是「入流亡所」匾額,再向外 看去,金山的景象映入眼簾。可感受到觀音菩薩先以耳根圓通法門修證,達「入流亡所」之境界後,再向外眺望世間,尋聲救苦。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