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原文

世間多少聰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誤,畢世不得實益。居士慧根夙植,固為難得。然以多知多見,反為障礙。既信淨土法門,何不於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聞數息唯識等觀,此各種法,均是大乘法門。然皆屬自力,未可與仗佛力之法門論其利益也。今既發心念佛,當以心佛 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不必求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唸唸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 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 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印光法師文鈔》之《復張曙蕉居士書八》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譯文

世間多少聰明的文人墨客,都被之乎者也所耽誤,致使終其一生不能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居士早就種植了慧根,這固然難得。然而因為博學多聞的緣故,反而成了修學佛道的障礙。

既然相信淨土法門,為什麼不對於這一不可思議的法門,死心踏地的去努力修持。而卻要想去修習返聞、數息、唯識等觀法,這些種種法門,都是大乘法門,然而 都是屬於自力法門,不能夠和仗佛力的法門相提並論其功德利益。現在既然發心念佛,應當把心和佛相應,和生前證得一心不亂,以及業報完盡時登臨極樂上品,作為努力的目標,不必追求大徹大悟和明心見性。禪宗以開悟為追求,淨土以往生為目的。參禪開悟而不能往生的人,一百個人之中最少有九十;念佛往生而不開悟的 人,一萬個人之中找不出一個。這個道理如果認不准,或者造成因為追求開悟,反而不以往生為目的,那麼,這就大錯特錯了。

你現在修持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所開示:用如子憶母的誠心,修習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真實行持。果然能把投機取巧、偷懶脫滑、貪求感應之心,死得乾乾淨淨,那麼,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者在這一生就能證得。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還不要看得太過於容易。努力修持,即使不能很快證得,應當也離證得三昧不會太遠。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方法。念的時候,無論出聲念或是默念,都必須要用耳朵認真聽自己念佛的聲音。這是包括返念念自性、返聞聞自性的 二種意思兼而修之的,返聞只是自力,返念兼有佛力,能這樣念,功德利益就太大了。

心念是屬於意根,口念是屬於舌根,耳聽則屬於耳根。眼皮下垂,只看著鼻端,那麼眼和鼻二根就清靜了。五根既然共同集中於一句佛號上,身根怎麼能有不恭敬、嚴肅的道理呢?所以說,都攝六根的方法,入手在於聽自己的念佛聲。能夠都攝六根,那麼心意識專注而不散亂,就叫做淨念。因為六根既然清靜了,雜念、妄想等等,不知不覺中就能夠消除了。又能常常保持清靜心念佛,一句接著一句相續而沒有間斷,那麼念佛三昧,就應該能夠證得了。所以《念佛圓通章》下面的經文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別稱)。這是大勢至菩薩,用來教化眾生無比殊勝的念佛方法。實在是上、中、下三種根機全部都能夠包括其中,都有利益而沒有弊病。果然肯依照這個方法修持,就必定會有觀行相似等等的功德利益可以證得。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