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們一起,重溫幾個簡單的佛教理念。

學習佛法,對佛教徒而言,是至為重要的。世間任何一門知識,都需要先學習、再實踐,在充分掌握其規律之後大膽創意;學佛也要先學習佛陀的法教,再親身修持、 體驗,而後將佛法的精神傳遞給眾生。現今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佛教徒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門。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光碟和電子書等方式研學佛法。我經 常想,這一定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對此,佛教徒一定要充分意識並利用。

你們千里迢迢來喇榮參加法會,法會結束之後,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們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學習,我們要找到你,是那麼不容易;你要找到一個能夠託付的寺院,也是難而又難!漢地的寺院是那麼少,人又是那麼多,即使你懷著忐忑之心,來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滿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網路, 向你提供了一個次第深入佛法的機會,你可以足不出戶,像山中的修行人那樣通達並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網路來學習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經典中強調:希求解脫之人,一定要長期依止善知識。佛陀並沒有說:「上師的法體殊妙莊嚴,你要天天瞻仰;上師的法音,即使是上師的哈欠之聲也美妙動聽,你要天天聆聽。」在具德上師的相續中,蘊藏著豐富的佛法寶藏。依止上師,就是隨學上師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獲得上師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斷地修習。如果依止上師,卻對上師心續中深邃的智慧一無所獲,所謂的學佛,也只是一紙空文。

世間有那麼多在家佛弟子,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識,可能沒有那麼多上師;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師,上師又不一定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依靠網路光碟等途徑,一樣可以依止善知識,獲得佛法的精髓要義。有些道友雖然不在上師身邊,但比山裡一些出家人修行更優異。那些人天天跟著上師、目不轉睛望著上師,就是不好好學習佛法、不實地修持,最後,他們會一無所得。而遠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聞思上師所傳的法教之後,真正改變了相續。

現在,很多人為了學佛而上網,包括老年人,這麼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居士說:「我一定要聽課,要好好學習佛法。我讓孫女幫我裝好電腦,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聽法是不現實的,通過在家上網的方式學習,一樣能夠獲得大乘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義。

21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佛教徒一定要與時俱進!所謂與時俱進,不是像世間人那樣標新立異,而是要利用現代科技,在不被網路染汙自心的前提下,將上師充滿智慧、直指心性的開示,融入到心靈深處,運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調伏自己無始以來那顆桀驁不馴的心。

七點建議

1. 在家佛教徒的責任:家庭、工作、修行

在家佛教徒有三種責任,第一是家庭的責任。本來,這不需要我來說明,但是在現實中,不強調這一點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責任;第三,你是一個佛教徒,與世間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責任。

一些佛教徒在學佛之後,對父母、丈夫或妻子兒女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他們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看光碟,引起家人強烈不滿,致使家中硝煙瀰漫,經常處於一觸即發的緊張狀態中。由於學佛受到了阻擾,他們對家人深生厭離,一心渴望像山裡修行人那樣,過清修的生活。但是,他們出離塵世之心未必真實堅固,也許只是一時的逃避。出家後不久,由於環境艱苦、生活單調,修行艱難,他們又開始思念城市的舒適和便利,想回去過一種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與家人長期冷戰,對佛教團體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瑣事纏身,今天同學生日,明天親戚結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污,也不能過於極端,有違世間的禮儀和規則。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儘量隨和、仁慈和體恤。一些修行要訣中說:世人之所為與我之所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順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從內心關注他們暫時和久遠的利樂,不能徹底拋下和放棄他們。在世間人非常重視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隨順他們;在不殺生等關鍵的問題上,你要把握原則。要利用一切剩餘時間來修學佛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出家後,父母無人贍養,孩子沒有人撫育,家中會出現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難以為繼。我們都是在父母的 溫柔呵護下長大,父母和子女,是我們人生的一種責任。在我們短暫的此生中,如果盡自己的一生精進學修,學佛的時間也不算短。盡到家庭義務,是在家居士的第一個責任。

第二是對工作的責任。有的人本來擁有驕人的職業,但學佛後不久,就棄之如敝屣。在現代社會中,要找一個好職業相當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因為一時看破紅塵,就輕易拋棄了工作,最後走投無路,陷入非常可憐的境地。

其實,在工作的同時,你可以對你的領導、同事和下屬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開顯宇宙人生的實相,闡揚大乘佛法的寶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眾生的道場。你身邊的人本來不信佛,由於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眾的能力、你的聰穎和善巧,最終,你可以讓他們的心歸向佛法。你要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你身邊的人樹立一個新時代佛教徒的形象,一個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有的人最初精進苦行,拋棄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間的成就。但是,當所有壓力都集於他一身,他又無法承受。最後,他為了現世的利益,與人同流合污,徹底放棄學佛,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

人們認為,只要生活優裕、家庭美滿、工作出人頭地,人生也就不過如此了。但我們是希求解脫之人,與世間人不同。所以,第三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不間斷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滿座,就會斷送自己的解脫慧命。因此,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要堅持修學佛法。或許,你會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質疑。這時,你要有面對的能力,有應對的準備和方法。你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機智和善巧,一切會吉祥如意的。

在漢地城市中,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家庭和睦,在企業中肩負要職,個人的修行也相當優秀,基本圓滿了所有課程。當然,他們疲憊不堪,沒有娛樂和閒暇。學院裡精進的修行人,連星期天也會用於學修,但大部分出家人還是會稍事休息;而學會的道友在一週緊張的工作之後,週六和週日都要共修學習。家人難以理解,你週末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不和家人共用天倫之樂?作為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讓你的家人不僅信賴你,而且支持你。不間斷修行,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個責任。


如何在忙碌中修行1

索達吉堪布開示
佛教徒有「修習佛法的責任」,還有「工作的責任」,還有「護持家庭的責任」,有三種不同的責任。

如果沒有信仰,不是學習佛法的人,那可能只有生活和工作的責任。佛教徒當中有個別人也不需要工作,專一地修學佛法,甚至家庭也沒有。我們藏地的出家人跟漢地的出家人有點不同,藏地的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家裡可能經常給他送一些修行的食物、糧食,一直這樣;漢地的話,有一部分出家人家裡也很支持,有一部分家裡不太支持,甚至有些可能父母生病了也不敢面對,因為父母面前一直不敢說已經出家了,說的話害怕病加重。剛才我這邊還有一個紙條,不回去的話,父母確實病得嚴重的話,自己就不是一個孝子吧,有一些矛盾。

不管怎麼樣,在這個非常複雜的世界當中,佛教徒也有很多不同的身份。每個人可能前世的福報和今生自己的發願力,處境都不同。有些人修行非常順利,有些人修行非常麻煩,剛開始心很複雜,真正進入佛教群體當中,好像心沒辦法安靜下來,一直要麼有各種外在的事情來逼迫你,要麼就是自己內心當中的有些煩惱情緒一直打擊自己,沒有辦法正常地行路。

有一部分人確實像我剛才講的一樣,可能前世福報的原因吧,修行路上遇到了特別好的善知識,遇到了很好的志同道合的法友,同時他所處的環境,佛教的氣氛,包括他自己的心態也很重要,非常的平和,不是今天好、明天不好,時而開心、時而痛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話,那修行確實是非常方便的。所以可能所謂的修行好、修行不好,也不是僅僅依靠法、依靠一個上師可以完全決定,更重要的,我覺得跟自己的福報確實有很大的關係。

就像我們以前學過的那個福力王子的故事一樣,福報大的人,不管是做什麼事情,世間法、出世間法都非常成功。有一部分人,做世間法一點不成功,出世間法就非常成功;有一部分人,出世間法一點都不成功,然後做世間法特別能幹。

不管怎麼樣,可能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今這樣非常非常忙碌的時候,怎麼樣修行佛法?現在修行佛法跟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同,作為佛教徒我們也深深地感覺得到。包括我剛到喇榮、三十多年前的時候,跟現在的方式確實不同的。我們在座各位的變化同樣也非常非常大。短短的人生當中,全世界的人生活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某些方面可以說是一種發展、一種進步,比如我們得到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多,我們聽到或者看到的全世界的各種信息也越來越多,我們享受的物資種類也越來越多。可是我們的內心,是不是也隨著物資的豐富而增加幸福、增加快樂呢?也許是不多的。

雖然我們得到的物資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生活也許並不是那麼有質量,而且我們相續當中的痛苦可能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現在要面對很多很多的問題。這個時候,大多數的人就認為:「哎喲,我沒有看書的時間,沒有修行的時間……」東西方的人都覺得自己現在太忙了。但從某些意義上來看,其實現在跟古代或者說我們以前的生活,在忙不忙碌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或者說差別。

牛津大學有一個研究機構,他們利用很多時間,收集了大概三十多個國家的一些人五十多年前的一些日記,然後進行分析。通過五十多年前人的生活日記,跟現在人們的生活進行對比和研究。研究的過程當中他們發現,其實從生活本身來講,跟現在的差別不是很大。比如以前上班8個小時,現在也是上班8個小時,這方面出入不是特別大。關鍵是什麼呢?為什麼現在的人們都認為自己很忙呢?第一個原因,其實現在所謂的忙碌,人們是把它看作一種價值觀,「我很忙很忙的話,人們就覺得這個人肯定很不錯的。」這樣的話,他口裡說「我很忙很忙」,心裡也想「我很忙很忙」,其實做的事情都是亂七八糟的。有一些事情,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你上上下下的人,都在做。如果實在沒有什麼事的話,玩手機這個事應該是有的,對吧?大家都有的。所以價值觀方面,大家都覺得忙是一個象徵、一個代表,一種身份的代表。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現在的人忙是因為信息太發達了。據統計,每8分鐘至少有一個信息來干擾你。這樣的話,可能上班8個小時當中,其中4、5個小時都會受到干擾。受到干擾的時候,不管是有意義的還是沒有意義的,對它進行反饋、回復,這樣一來,我們的很多時間就被打發了。

所以研究機構一致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跟以前的生活本身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因為現在信息太發達的原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人們每天最忙碌的就是使用電腦和手機。前段時間我看到網上一個圖片,有一個藝術家吧,通過文字和圖片做出了一些表達,表現我們現在的生活全身心地關注在手機裡面。就像我們佛教裡面講的一樣,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關注其中。不管什麼身份的人,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手機上。飛機上也好,車裡面也好,不管你到什麼公共場合,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所有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手機上面。這個時候,我們確實很難有所謂的修心、所謂的專註研究,確實有非常大的困難。

所以,之前好像是在歐洲馬德里,在學校里還是什麼地方,我也建議過:大家一天當中,除了晚上睡覺以外的時間,至少關機一個小時,給自己留下一個空間。現在有些地方確實是把手機全部關掉,我們學院的男眾女眾當中有些班也是這樣實行。但這樣實行確實工作量比較大,而且長期這樣做確實有一定困難。這樣的話,每個人要想到它給你帶來的危害,早上起來以後、晚上睡覺之前都看,以前很多修行人要念咒、磕頭,但現在包括有些修行人,可能就一直玩手機。

當然有時候也不得不看,你的銀行信息也好、交通也好可能都在手機裡面。有時候我們作為一個出家人,出去的時候拿著手機好像也不是很方便的,別人會想「一個出家人還天天玩手機……」但有時候也沒辦法,出去的時候打車的「滴滴」也在手機上,買東西、吃飯付錢也用手機。現在基本上80%的人通過手機來工作,跟別人發信息也好、工作也好、聊天也好,很多事情都在上面,所以要你完全放棄好像也不現實。我們這裡非常好的一些修行人,有些比較保守的人,他們一直認為最好全部都不拿手機。這種想法是好的,但可能不一定能做得到。

所以,今天第一個事情,我們要在忙碌當中擠出一部分時間,哪怕是短短一個小時。這個要求應該不高的,我自己也在做。自己不做的話,西方很多人覺得,你光是講故事一樣沒有用的,所以他們演講的時候,你自己怎麼做的你要講。我覺得我比較做得到,我講課的時候不用手機的,備課的時候也不用手機,翻譯的時候也不用手機,還有看書的時候也不用手機,其他包括開會、參加一些活動,要尊重別人,這些場合以外不得不用。別人看得慣也好、看不慣也好,現在的狀況已經是這樣的。

所以今天建議我們佛教徒,你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算,有些人跟我講:「我能關機,沒問題的,我晚上睡覺的時候都關機的。」其實作為一個學知識的人也好、修行人也好,應該需要這樣的習慣,否則確實我們每天有很多的時間都被它打發了。這是第一個事情。

第二個事情,我想說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大家雖然很忙碌,但是也並不是沒有這個時間的。如果你真正有這方面的興趣,修行並不是沒有時間。因此每一年當中,要有一個月或者半個月或者七天的修行,你不用完全放棄你的生活。

作為一個佛教徒,要對你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深度的思考。前幾年有一本書叫做《深度工作》,是一個世間人寫的,好像是2016年左右已經翻成中文了。裡面主要講,不管是科學領域還是宗教領域的任何事情,現在這個時代當中深度思考比較少,要深度工作的話,其他許許多多散亂的事情要放下來,然後專註這件事情,一年當中至少一兩次或者我剛才講的一樣。

所以,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深度的思考也好、研究也好、修學也好。比如你是學加行的,那一年當中你至少拿出一兩個月來看看能不能好好地去修一下;如果你是修大圓滿的、修中觀的,那一年當中一兩個月拿出來,有深度地去思考一下。我們現在很多人每天都是依靠一些碎片文化來充實自己,最後得到的也不是非常有深度,離諸佛菩薩的教義可能會差得很遠。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
如瑞法師

在學佛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單顧自己不顧家庭,那是不可以的。當我們了解到佛法以後,要把家庭搞好令大家和睦,也要培養自己怨親平等的心。假如真的愛護妻與子,也要去愛護其他的人,因為我們與其他人生生世世也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所以要怨親平等,不要貪著。如果一有貪著,就有了苦惱。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學佛是讓人看破。看破是不貪著,看破是知道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乃至於人,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的。我們現在的家庭也是因緣和合而來的,有過去的因,現在緣成熟了,聚集成這樣一個家庭。那麼也要知道,緣盡的時候,它也會散的。為什麼夫妻有半路離婚的,也有半路往生的?那就是因緣盡了,盡了自然就散了。

所以要懂得,雖然有個家,家是它的相,但性是空的。也就是說,有家要好好維持,這個家裡有父母、有妻、有子,但是實質上它的性是不實的,因為緣盡的時候要散的。如果家是真正的家,那它就不應該散。散,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而有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人發心來出家,佛說:「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眾生在三界里流轉來流轉去,到底是什麼在導致流轉呢?恩恩愛愛。過去的緣了了,今生又結上新的緣。

因此,有了家庭,要能夠正確對待。丈夫與妻子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忠誠、信任、包容……栽培教育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責任,對孩子應折伏攝受並用。教育孩子實在是一門大學問,為人父母要好好學習教育子女之道。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