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者如何保護心靈環境 - 聖嚴法師

(一)身體要動

一般人以為禪坐完全是靜態的,其實不然。正確的坐禪姿勢能使身體健康,放鬆全身肌肉、關節、神經,使得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循環系統正常運作,這是身體在靜態中的活動。

有些人為了鬆弛肌肉,常常求助於按摩師,殊不知坐禪的效果比按摩更佳,因為禪坐能令我們身心徹底放鬆,而當你在接受按摩時,心情可能仍是緊張的。

禪坐對高血壓、風溼症,以及神經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相當可信的療效。當然,禪坐不是外科手術,更非仙丹妙藥,乃是讓你的健康在不知不覺中漸入佳境,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今天演講的翻譯 王明怡 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十九年前,他苦於劇烈的頭痛,無法專心讀書或工作,為了紓解壓力,他求助於禪坐,大約只經過半年的練習,惱人的頭痛就不治而癒了。當然,他的頭痛也算是個善巧的因緣,於他、於我都有益,如果不是頭痛的緣故,他就不會來學佛,而我就少了一位得力的翻譯。

所以有病在身不見得不好,即使剛開始讓你痛苦難安,但是假如有善因緣來幫助,經過妥善的處理,結局反倒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好。因此,逆境來臨時,不要抱怨,好好的面對它、處理它,也許就能夠將痛苦化為助緣,而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

禪修的人除了靜坐之外,也有許多運動的姿勢和方法,例如印度的瑜伽術、中國禪宗的少林拳以及道家的太極拳等。現代人把瑜伽術、少林拳當作一種純粹的體操或武術,而忽略了與之息息相關的禪坐,實在是本末倒置。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武術教練和瑜伽教師,在到達某種程度後,常感其中有所不足,而渴求禪修。其實不論是瑜伽術或少林拳,都是因靜極而後動的工夫;因為禪坐一久,雜念頓除,內心凝定,乃在靜中引發身體的自動,從而發展出有規律的拳法或體操。

一般人聽到禪修,腦中浮現的都是深山古洞或寺院道場,殊不知古代的山裡,沒有水、電、瓦斯,禪行者的生活作息少不了擔水搬柴,如果你問山僧:「山上何所事?」他一定告訴你:「無非擔水搬柴!」而這些擔水搬柴等,無一不是修行。唐朝的百丈禪師就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工作就是耕種,耕種就是禪修;若以專司管理的職事僧來說,與信眾的接觸談話,就是禪修活動。因此,經常有人問我:「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這麼緊湊,要如何修行?」我都會告訴他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就是修行。」

也就是說,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說話的時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勞動的時候,心也不離開手和腳,不但散步、旅行、駕車乃至上廁所,都是修行。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就是禪修。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則禪七中發生的小插曲,不妨引來博君一笑。我們在禪七期間均會分配禪眾一些工作,有一次有位禪眾專司廁所的清掃,他在刷洗的時候,因為太過投入,以致物我兩忘,把守在門外等候用廁所的人們也都遺忘了。一位苦候多時的同修忍不住問他:「你快要好了嗎?」

他渾然忘我的說:「啊!慢慢來吧!我正在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另一個人也插嘴問說:「你究竟什麼時候才做完啊?」

他說:「我希望永無盡期的做下去。」

第二天清早,正在用餐的時候,他看到放在餐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忍不住失聲大叫:「這個東西怎麼會放在這裡?」

我問他:「怎麼回事?這把小刀不是用來切水果的嗎?」

他摀著嘴巴說:「我昨天就是用這把小刀來刮廁所便槽上的汙垢呀!」

沒有人責罵他,因為在那個時候,他不會注意到這把刀是不可以拿進廁所的。不過諸位大可不必擔憂,在平常的生活當中,不太可能發生類似的例子,心念要到達像他那樣集中的狀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禪修。常人能做到心不二用就已經很好了,例如開車時,就專心開車,這樣車子一定可以開得很好;不過我通常還是會建議剛打完禪七的人,如果心念統一,在兩天之內避免開車,否則可能會步上那位禪眾的後塵,一時分不清楚東西南北。

(二)心靈要靜

我們坐禪時要先練習靜心,靜而後能安。

面臨外境困擾時,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但是要知道自己心情和心念的狀態。許多人欠缺智慧,明明知道問題不在自身,而在外境,卻偏偏受影響,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這是非常愚癡的。尤其在人際往來中,總不免會受到他人的非難、誣衊和抨擊,偏偏有很多人遭遇這些境界時,明知已受傷害,往往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任由怒氣和煩惱生起,造成第二次傷害。

我在每次演講之後,總會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人給予讚歎鼓勵,也有一些人提供建議批評。對於這些意見,我通常都會靜靜的聆聽,然後告訴自己:「哦!他們這麼說……」也許他們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但是這麼多意見 相左的 老師,我究竟何去何從?總不能無所適從地跟著許多種不同的批評團團轉,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張吧!因此,經過仔細過濾後,如果確實可行,我一定從善如流,實在是無法接受的話,我也不會生煩惱,說他們是無理取鬧。

如何隨時隨處練習心靜?《六祖壇經》說:「瞋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並非身體不工作,而是心中無對象可瞋,無對象可愛,此即是無心,所以也無煩惱。

前面提到的百丈禪師每日忙著工作,有一次弟子雲巖禪師即問:「和尚每日驅驅為阿誰?」

百丈禪師說:「有一人要。」

雲巖又問:「因什麼不教伊自作?」

師答:「他無家活。」

每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不是為自己爭取什麼。既然不為己求,做什麼事心都安靜。

又例如:黃檗禪師不為求佛、不為求法、不為求僧,卻仍經常禮拜。

(三)心靈清淨環境也清淨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說:「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第一句是說心若能不受內外環境所困擾,雖然生活在人間,也等同於生活在佛國的淨土。第二句話是說,若能放下自我的私心,為一切眾生做不求回饋的服務,內心平安歡喜,也等於生活在佛國淨土。

事實的確是如此。且拿雨天做例子,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風聲、雨聲都覺得聲聲悅耳,而當心情惡劣時,就會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觸了。

我也曾經目睹一對夫婦,因為出發點的不同,而對幼兒的哭鬧有著截然不同的兩極反應。做爸爸的顯然招架不住兒子的哭聲,氣咻咻的叱喝道:「哭!哭!哭!就是會哭,沒看過這麼壞的小孩!」而剛從房間走出來的母親卻喜孜孜的說:「啊!這孩子有這麼大的哭勁,表示他很健康哩!」夫婦倆對於孩子哭聲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

如同這位母親一樣,假如我們心中有愛,時時關心著付出和助人,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和眾生,都會是溫暖可愛的。

因此,我常建議人要練習著以禪修者的健康心靈來看待世間。

1.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不順利的也有它的原因,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所以要有「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的胸懷,得志時不必興奮,失意時毋需沮喪,一切終歸無常。

2.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好的是新,壞的也是新。深夜將盡的時候,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不要厭惡,因為黎明快要到了,黑暗不過是個過程。在過程的轉換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

3.世間所有現象都是美好的: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或許有人要問,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其實只要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告訴自己:「成功是美好的結果,失敗是美好的經驗。」便沒有一樣事會讓你生煩惱,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

本文摘自《 動靜皆自在 》

文章轉自:法鼓山電子報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