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 : 年輕人不必念佛,年老不習教理真的是這樣嗎?

有謬云,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

在當時有一個錯誤的想法說:如果你是年青出家,精神體力很旺盛,那麽就可以研究教典、研究戒律;如果你年教理,大了,體力衰弱了,那你就好好的老實念佛就好。這個觀念錯在哪裡呢?蕅益大師說:難道年紀輕的,就不必念佛;年紀老的,就不可習教嗎?

我們現在經常犯一個毛病,把解、行二門分開來。

好像說解門是要講給別人聽的,你研究教理,只是講給居士聽的;自己的修行,還是用你過去的那一套,所以觀照力跟行動力兩個是分開的,眼睛跟腳是分開的。結果變成什麽呢?把如來所宣說教法,他的目的就等同於舉子業。好像古時候讀書人的目的,只是為了博取功名於後半生。古時候的人,十年寒窗無人知,只是為了一舉成名天下聞。他不一定要把這些教理用來改變自己。但是佛法的觀念不是這樣——佛法的「觀照力」是要帶動你的「行動力」,這叫「目足雙運」。

所以說年紀大了只堪念佛。這個觀念是不對的。其實,一個人是不是有資格完全的念佛,跟年紀沒有關係,跟你的學習才有關係。

很多人都說:我現在要老實念佛了,什麽都不看了。其實,你不一定有資格能夠老實念佛。你如果深入到淨土的經論裡面去研究,你會發覺「念佛」跟「往生」沒有必然的關係,沒有直接的關係。

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

品位的高下,在持名的淺深。

念佛是一種強大的善業力,因為這個佛號是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阿僧紙劫,積功累德所成就的萬德洪名。但是這個萬德洪名本身並沒有方向性,你必須用內心的信心跟願望,來引導這個佛號,才能夠感應道交、才能夠往生淨土。所以佛號是決定品位的高下,往生與否,是看你的心態你內心的信心跟願望。

當然,這個地方也有差別,如果詳細的區分的話,在中國淨土宗的歷代祖師當中:善導大師比較強調信心;蕅益大師比較強調願力。善導大師的整個淨土思想:是從第十八願建立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在整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當中,強調的是:「至心信樂」,他說這是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以信心來攝願望;他說一個人是不是能夠往生,關鍵是你心中念佛的時候,你的內心狀態是不是能夠順從本願。

什麽叫『順從本願』?你念佛的時候,你說我是業障深重,我是不是可以往生?你沒有順從本願,你還是順從你的妄想,你沒有真實的皈依在第十八願之下,你沒有真實的歸依在彌陀無量光無量壽的座下。你還是根據你的妄想在動,你說我福報不夠、我業障深重…是不是可以往生?你打這個妄想,就不是順從本願!

以善導大師的標準:當佛號提起來,你的心中是一念不生,只有一句佛號!整個心通身靠倒,內心跟佛號結為一體。他說這是往生的標準。善導大師對於彌陀本願的皈依是很強烈的,所以他以『信』來主導整個往生的關鍵。所以他提倡專修:對佛陀身、口、意三業的皈依,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皈依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

第二個傳承是以「蕅益大師」為代表,包括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這一系列的教法,是強調圓修,他的思想傳承來自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專修的,蕅益大師認為往生與否,在於你對整個生命目標的確定,你真實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善導大師的所觀境在佛,蕅益大師的所觀境在淨土,他認為你真正很想往生淨土這是關鍵。你真實的一定要離開娑婆,你一定要求生淨土!

「那麼我是願意到淨土去,所以我在念佛」,這是一個不同的思考,我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但是我是業障凡夫我做不到,所以我仰仗佛力的幫忙。所以蕅益大師的皈依境是在淨土,以佛號來幫他完成往生淨土的願望;善導大師的皈依境在彌陀的本願。

這兩個皈依境,一個強調「信」,一個強調「願」,當然這個地方都有信、願,只是各有偏重。整個修學的心地法門的建立,我們都必須透過經論的學習、古德的開示,才能建立一個修行的道路,你才知道你要怎麽去調整你的心態去隨順於順從本願,去隨順於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都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想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你是不是能夠專心念佛,跟年紀的大小沒有關係,是看你是不是完全學習過了。


索達吉堪布:我建議最好做十年以上的聞思修行!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建議最好做十年以上的聞思修行。原來有一次在香港開度母法會時,我當時要求很多人,讓他們發願十年以上的聞思修行。

後來有些人真的做到了,說話算話;有些人舉手舉得很高,但實際上最後什麼事都沒有做,這種人也有。

就像世間的知識,學了九年才只能初中畢業,如果再讀高中,再讀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需要多少年?那九年的佛教學習也只不過是打一個基礎。

現在我們這裡真正的學者,lama、覺姆這邊,十五年都不一定能全部完成學業。

因為以前特殊的歷史原因,我們暫時沒有要求那麼長的時間,像漢地有些佛學院兩三年畢業,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畢業。

佛教甚深的教義,大家都不要認為「我學了兩年,我學了一個《入中論》了,我學了一個《大圓滿前行》了,我快去弘揚佛法」,到處在喇叭里喊:誰來聽法,我要開始給你傳法……這樣不一定來人,就算來了,也很快就走了,因為你相續當中沒有什麼。

其實每個人都能看得出來,誰確實有一點東西、誰沒有、誰是空殼,這大家都應該看得出來。

要以大智慧來攝受菩薩,這是很重要的。

大智慧,要麼是你是佛再來、菩薩再來的,當你生下來的時候就精通所有經論,但這是很少的,印度很少,漢地也很少,各個地方應該很少。

如果不是,你要系統地學習。如果沒有俱生的智慧,也沒有學習,就忙著度眾生,最後可能只有騙錢、只有造業。

所以佛教徒現在要全面地提高佛教的素質、世間的素質,這兩個都很重要。


淨界法師:念佛人很多,成就的人非常少, 為什麼?

諸位冷靜地去觀察,我們淨土宗其實是在逐漸衰微當中,這是很遺憾的事!念佛人很多,成就的人非常的少。為什麼?

有人提倡念佛人不看大藏經典,不看祖師的開示。

不看經典自己就胡思亂想。往生淨土的根本在發菩提心!你為什麼求生淨土?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你去淨土不是去享受的,是成就佛道的,親近十方諸佛,成就佛道的!

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剛親近三寶的那一念初心,那個上求佛道、對無上菩提希求的心,那個心你現在還在嗎?那個道心是非常不容易的,又是曇花一現的!

我們如果不經常讀誦大乘經典,看看佛菩薩的功德來自我期許,不讀誦經典,你的心就攀緣世間法。我們的心是停不下來的。

攀緣世間法久了以後,你累了也到佛堂念念佛,但是你心中對佛號的期許,目標不再追求佛道,因為佛道對你是如此的遙遠!

你追求的是身體健康、賺錢、福報大、眷屬美好,你兒子考上什麼學校。你的著眼點都是在現世的安樂,就是印光大師說的把摩尼寶珠換糖果吃。這句佛號本來是無量光、無量壽,結果你用來追求人天福報。當然你不發菩提心,整天追求人天福報,你自然而然就貪戀娑婆,對娑婆世界的美妙境界產生常見。

佛號確實是有求必應,因為它是萬德洪名!你把這萬德洪名的佛號用來求人天福報,自然而然它就給你人天福報。結果你貪戀娑婆,臨終不能往生。別人就誹謗你:你看看,修淨土一輩子臨終還是顛倒!印光大師說以身謗法!

你今天念佛一生沒有求生淨土,人家誹謗淨土,人家的誹謗跟你有關係,你要負一部份的責任,你用你的身來謗法!

因為淨土法門的教授,歷代祖師的傳承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發菩提心。淨業三福也告訴你「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諦,勸進行者」。淨土法門是大乘善根界,你不發菩提心,用世俗的心來念佛,佛號變成糖果了。蕅益大師說得好「諸法無性,境隨心轉」,一個法門對你產生什麼功能,是由你的心決定的!

為什麼這句佛號,文殊菩薩念的時候,他產生了無量的功德莊嚴;為什麼這句佛號,印光大師念的時候是上品上生;為什麼這句佛號,我們念的時候只是個健康長壽如此而已!就是「諸法無性,境隨心轉」。因為我們的胸量就是這個樣子,久了以後,淨土的傳承就這樣斷了!

其實你求人天福報不是修淨土法門,你是在念佛而已,因為你的三資糧不具足,你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這個念佛不能說修淨土法門的,大家要分清楚的,否則淨土法門被這些人搞壞了,大家看不起淨土法門。

其實淨土法門是圓頓中最極圓頓的法門,它本身就是一種乘佛的願力為利有情願成佛。為了快速成佛,趕快去淨土成就法身,成就方便,然後再廣度眾生。它本來是極度大乘的法門,但是我們都忽略了祖師的傳承,印光大師講什麼,蕅益大師講什麼,我們不再在乎了!自己創出一套方法出來,然後你自己盲修瞎練,你也教別人盲修瞎練,「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淨土宗就是這樣子搞壞的!

所以我們要記著「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念佛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求這個!求那個!印光大師說「但得本,不愁末」。你專心的把佛號念好,你為了成佛,為了無上菩提,自然有人天福報,那是小境界嘛!

一棵樹有樹幹自然有枝葉花果,你一開始就注意枝葉花果,根本連枝葉花果都沒有。所以印光大師說我們今天念佛的任何感應、人天福報,這些都是自然有的,是水道渠成的。在因地的時候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要緊的是求一心不亂!

所以印光大師很強調老實念佛,你專心地念佛,如果壽命還在,自然業障消除,壽命該盡,自然往生淨土。一切隨順因緣,阿彌陀佛會安排得好好的,不用你去求。所以「一心不亂」是我們整個念佛的目標,你有什麼問題,阿彌陀佛很清楚的,他自然會安排,你只要想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好。

你在因地念佛的時候,就想這個想那個,求這個求那個,那你非常危險!你念佛不老實,因地你依止攀緣心來念佛,不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恐怕是跟某個眾生感應道交。我們念佛的因地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們真正的果報不是求人天福報,是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它都是兼帶的因緣,這是淨土真正的因,真正的果!


凈界法師: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

我們一般人在修習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是初學者。他一學佛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幾拜,念佛念幾聲,要誦幾部經典。當然這個都很好,但是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本經後面會講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沙。

印光大師文鈔有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他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要小心!你來生不是求生到凈土,你來生到阿修羅法界去。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他最後一定變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只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的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先找到你的根本,因為你第一步錯了,後面就錯了,後面修行都沒有用。

所以古人講,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後面加行都沒有用。你本身是一種嗔心的個性,用功下去嗔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


虛雲老和尚:佛所說法,千經萬論,總是要叫眾生明自己的心

佛所說法,千經萬論,總是要叫眾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眾生無量劫來,被物所轉,都是心外見法,不知自性。本來無一物,萬法了不可得,妄執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見。

既然說識得心無寸土,那就算了,何必還要說許多名堂,什麼三歸五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等;說這麼多法門,無非對治眾生的心而已。

眾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葯。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眾生無量劫來,被無名煩惱污染了真心,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不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今欲返本還原,要先調身,斷除習氣,把粗心變為細心,從有為到無為,在自性清凈身上用功,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謹慎,斷除習氣,膽要大,心要細。膽大包身,不被境轉。心細則氣細,否則粗心浮氣;這種情形,可以自己檢查。一般人在勞苦奔波忙忙碌碌時,就氣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氣,一天到晚,總是心平氣和的;一心不亂就是定。妄無本體,有定就無妄,就能複本心源。


淨界法師:所以諸位!建立正知見只有五年。

在菩薩戒裡面有一條戒制得很重,叫做「不學無知」。就是說,你這個人學了佛法以後你都不學經典,你就做做功課、做做慈善事業就了事了。不可以這樣!

你說,愚痴不是不障道嗎?是的,愚痴不障道,但是你長時間的愚痴你就會產生邪見。一般來說,諸位(學佛,我個人從事多年教育)!你從學佛開始算起,你大概只有五年的黃金時段。這五年是你重要的基礎,建立知見的基礎。這個時候你要用各種方式去學習佛法,建立一套正知正見。如果你這五年沒有學習,卻說我這只是叫愚痴,不對!你自己會想出一套知見出來。你自己會想出一套,然後你這一輩子就用這套方式修行了。所以諸位!建立正知見只有五年,五年以後誰講你都聽不進去了,你定型了,你聽不進去了。

有人說,我學佛學了十幾年!重點不是你學佛多少年,重點是你學佛剛開始那五年在幹什麼。內行人是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才會問說你學佛前面五年在幹什麼,你這個人一輩子的格局就定了。所以蕅益大師有一個很重要的開示:「討究佛法,第一要務!」其實很多事修都不著急,但是你這個人的知見格局定了,很難改變。你看外道,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外道照樣不甩你。因為他知見已經定了,除非他的外道邪見裡面善根深厚。

諸位!有些東西你可以慢慢來。你說我有煩惱,那慢慢拜懺。你雖然有煩惱,但如果沒有邪見,還有慚愧可以慢慢對治。就好像你說,我這一棵樹,颱風一吹,把我的枝葉吹斷了。我只要看一件事情:這棵樹根還在不在。這個根還在,枝葉吹斷了、樹葉吹掉落了,過一段時間它還會再長出來。但是如果樹根沒了,這棵樹就完了!所以你建立一個知見是很重要!

就是說,知見定了,就是你的種性定了。你一開始接觸的是聲聞人,你建立的是一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你的知見就定了,你這一輩子就在這三法裡面活動。你跑得快、跑得慢,只是讓這個結果早點出現,格局不會改變了。你一開始接觸的是大乘佛法,你就知道一實相印、知道萬法唯是一心,「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改變心態是最快的。

調伏煩惱是一輩子的事情,建立知見你只有五年的時間。出家眾是一個因緣差別,出家以後,也是看你出家五年在幹什麼;在家居士也是看你真正學佛以後那五年在幹什麼。五年,你這個人的格局就定了,要改很難,除非你這個人善根真的很深厚,否則你這個定下了的格局要反轉很難。所以蕅益大師一再地慈悲告訴我們:討究佛法,第一要務!所以我們修行你要知道,這個邪見的可怕是超過煩惱。

佛教是很重視你的知見,知見最重要,因為你的行為,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判斷;人生就是一個抉擇,你要這樣做、還是那樣做,你選擇A跟選擇B,後面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一個人的知見模糊的時候,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在佛法中你注意,你學《唯識》你就知道,所有的煩惱裡面,最大的煩惱、最大的過失是什麼?諸位知道嗎?是的,愚痴!沒有一個過失比這個嚴重,愚痴的人造罪是無慚無愧。我們從果報可以看出因地:你看有些人,他得果報業障現前,誒……他拜懺,一下子業障就消除,他的果報不會堅固;有些人業障一現前的時候,怎麼懺都沒有用,就是你因地的時候是無慚無愧。依止邪知邪見、無慚無愧所造的業,得果報的時候,那幾乎是一種定業不可轉。


法王如意寶:不聞思,獨自在寂靜處修行相當危險!

若想斷除自己的煩惱,必須長時間地依止上師聞法,否則,僅僅聽了一兩天的法,不會有什麼明顯效果。

有些人喜歡獨自在山洞或樹下打坐,卻不知這種行為相當危險,很容易遭到非人的干擾。

雖然佛經中說要依止寂靜的地方,但其前提是先要依止上師很長時間,精通所有教典,斷除了一切疑惑,這樣才可以到寂靜處閉關。

否則,對教理一竅不通,對上師也沒有虔誠的恭敬心,只是自己一個人遠離紅塵,看了幾本書就開始修行,這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要知道,一個人要到寂靜處修持,需要具備相當多的條件和要求。首先,他必須要恭敬上師,恆常修上師瑜伽,一心一意地祈禱上師。

如此才不會有非人的侵擾﹔其次,對大悲心也必須要修持,如果真正生起了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任何非人都無法加害。

現在有些人,不願意聞思而熱衷於修行,認為整天閉著眼打坐才是究竟的修法。對此我有點不以為然。雖然有些利根者不經聞思就可以成就,但你是否是那樣的根基呢?

所以,修行不能一開始就住在山洞等無人的地方,而應在具有法相的上師面前,認真聽受佛法,最好不要離開聞思修。

當然,我也並非讓你聞思一輩子而不要修行,但若畢生都在盲修瞎煉而不聞思,這也是一種邪道!


凈土宗要不要聞思?

妙音

有人說,學習凈土,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需要誦經,也不需要把經文看懂。這種說法如法嗎?

諸位同修,佛在《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本)中提醒阿難對自己所開示的法要「諦聽,善思念之。」在《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本)中提醒彌勒菩薩對自己的教言「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由此可見,聞思經意是佛所教,也是修行的重要部分。下面選錄索達吉堪布對此言的開示,供養同修,增長正見。

【索達吉堪布】:現在個別法師說:「凈土宗不需要聞思,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我覺得這些人的說法可能是有密意的:因為某些人智慧不夠,所以不需要廣聞博學;又因為沒有修行的力量,所以沒必要修得太雜了;如果他們專念阿彌陀佛,也許能依靠信心往生凈土,即便不能往生也會增上對凈土法門的信心。佛經中講過平等意趣、別義意趣、別時意趣與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所以這些法師的說法也應該是有意趣的。

念佛當然非常好,但念佛的同時也要運用智慧對凈土經論進行思維。其實思維就是一種修行。《定解寶燈論》說修行有兩種,一是安住修,二是觀察修。

有些人說:「我現在特別傷心。」

我問:「為什麼?」

「因為我沒有修行的時間,每天都要做法本(印經)和光碟。」

其實這些人用不著傷心,做法本和光碟就是觀察修,如果沒有反覆觀察法義,怎麼能做出法本和光碟呢?

有些人說:「我聽輔導很苦惱,一直沒有修行的時間。」

還有些人說:「我講經說法很苦惱,因為沒有修行的時間。」

其實,思維法義就是最重要的修行。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說:「末法時代,只有聞思究竟的人才有機會證悟我的大圓滿法。」尊者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思維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不能把修行的範圍定得太小,認為所謂修行就是按毗盧七支坐勢,一直閉著兩個眼睛,什麼念頭都不生。如果閉著眼睛就是修行,那這個世界上修行的人就太多了;如果不生分別念就是修行,石頭從來沒有產生過一剎那分別念,那石頭已經成大修行人了。所以,這些並不是真正的修行。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最初要從觀察修入手,想方設法生起對佛法的定解,然後穩固相續中的定解,最終令定解不退轉,在此基礎上再安住修,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則,一上來就閉著眼睛打坐,不但眼睛緊緊閉著,甚至鼻子都不出氣,用監測器檢查的時候也許心臟都不跳……表面上看修行似乎很好,實際上滿腹懷疑和邪見,一會兒生貪心,一會兒生嗔心,這樣修行能進步嗎?很難說。

南無阿彌陀佛


凈界法師:學佛首要就是聽聞佛法

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件事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在禪宗叫作認清路頭。

修行最怕的就是錯認消息。你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還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才能夠產生正見的修行。正確的了知,是所有修學的基礎。

追求智慧的光明,破除無明的黑暗,按照天台宗的思想,第一個次第是教,由正確的教法引生正確的觀行。修行最可怕的障礙就是愚痴,因為愚痴,你就沒辦法生起真實的信心。你要憶念佛陀,你的基礎在於正見。

如果你對於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沒辦法憶念佛陀的。我們不能夠去憶念一個生疏的東西,不可能!佛法的善法都是以般若的智慧為主導,沒有一件事情是橫衝直撞能夠成就的,都是先智慧的抉擇,發願,然後再付諸行動。

一個人愚痴,他的特點是什麼?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說,我不想受戒,因為我看那麼多戒我就怕。其實你怕的時候才對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薩就真的害怕了。因為你不知道怕,你造業是盡情地造業,就像一個人開車,你沒有踩剎車是整個撞下去。


淨界法師:諸位!真的要把「聽經」納入你的功課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菩薩的智慧很重要。其實六度,前面五度的功德只是個基礎,菩薩進步快慢就完全看智慧了。你看有些人,他本來煩惱很重,業障也很重,但一學佛以後,不得了!三年之內刮目相看,換了一個人。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你看他沒什麼改變。除了一點信心在支持他以外,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關鍵在哪裡?就是你喜不喜歡聽經,就在這裡。你閉著眼睛,你不會進步的。所以,你今天如果對生命沒有看透——我經常講,生命沒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不可能!這個放下是跟智慧有關係的。不是說你要放下就放下,不是這樣子的。不是說,欸,我放不下,我去拜一千拜佛,我就放下,不是這樣子的。你一天拜一千拜,你還是不會放下的。這跟事修沒有關係。你要把娑婆世界放下,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到底什麼是娑婆世界?它的真相如何?你看到真相,你自己會放下。這個東西不能勉強。

【為什麼要把聽經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既然智慧影響到我們一個人的進步,破除煩惱、消除生死業力、臨終的正念,都跟智慧有關係,那怎麼樣成就智慧呢?佛陀提出兩點:首先,從自利的角度:第一個,好樂聽法。諸位!你真的要把聽經納入你的功課裡面,真的。你每天做功課,千萬不要拜拜佛、念念佛——好,今天功課做完了!你智慧都沒有在進步,你就永遠停留在凡夫的知見。你什麼事情還是用你的凡夫知見來看這些,你怎麼進步呢?你人生就在顛倒妄想中多一個資糧。

所以,第一件事情,好樂聽聞佛法。第二個,要如理思惟。你要把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一種觀照,這就靠思惟。佛陀為什麼講這些道理?講這些道理,如果把它套在我們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先把道理搞清楚,然後把這個道理放到我們五蘊身心來,它操作起來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這個就是要靠思惟。聽佛法就像牛去吃草,思惟就像牛的咀嚼。你看牛,沒事就跑到樹下去,嘴巴動來動去,就是在咀嚼,把這個草轉成營養才有辦法消化。所以,聞、思,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你為人說法,兩件事情:破邪、顯正。當然,這是要善巧。但我個人是覺得這樣(我自己的經驗),你不能把重點放在破邪。你把道理講清楚了,讓他自己判斷。因為其實破邪沒什麼用。宗教的東西,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你試試看。你跟你的同參道友辯論,你覺得哪一次有結果?有沒有結果?沒有結果。他相信就相信了。所以,破邪只能當兼帶,否則就引起教內的很多的諍訟,而且也達不到效果。所以我個人是覺得,以顯正來破邪,你把道理講清楚。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節選)

淨界法師開示-15.jpg


淨界法師:不重視教理,最嚴重是淨土宗這一塊

看第二段,就講出當初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有謬云:「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

這個是在當時明朝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說,你年紀輕,精神體力好,你應該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設你年紀老了,體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麼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號念到底了。那麼這種思想在蕅益大師來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他說,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難道年紀輕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嗎?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嗎?教理就像一個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個人的腳,這個眼睛跟腳,我們隨時隨刻兩個都要配合的,沒有一個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閉著眼睛可以走路的。

所以我們不能夠把教理當作一個,好像如來的教法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一個舉子業,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文章,來博取功名於半生,好像教理是講給別人聽的一樣,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不重視教理,當然末法時代很嚴重,但是最嚴重的是淨土宗這一塊。我覺得蕅益大師講這個思想,「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這句話對淨土宗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到現在都還在受傷。我們淨土宗在整個大乘佛教當中,到了末法時代衰敗得特別厲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淨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

佛號是一個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問題是,是誰去念這句佛號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這個佛號,能念的心是主導者。

我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有兩種力量,第一個能念的心,第二個所念的佛,誰是主動誰是被動?當然你的心是主動嘛!佛是被動配合的。

佛陀度化眾生是有條件的度化眾生,這個地方修淨土宗的人,你絕對要認識一個道理: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因緣的情況下救拔,諸法因緣生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共識,你違背了諸法因緣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

我們看經典上講到感應道交,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然後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我們正念分明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句佛號,在一百個人的內心當中,在一千個人念的時候,它產生的效果會不一樣。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你內心的準備是很重要。


修學淨土難相應的原因何在?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前行也是數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對西方淨土的因、果、事、理,依報、正報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往生的正因和違緣,西方淨土的不共優點,修持淨土的方法,阿彌陀佛的大願海,彌陀名號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聞才能了解。多聞之後,又要多思惟憶念。如果由思惟聖教和正理引發了定解,那就能引生往生淨土堅定的信念和切願。在真信切願推動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淨土正因,步步切實,決定成功,可以說「往生淨土,萬牛莫挽」。以這個原因,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所以先由聞思引生定解,這是最初的關鍵。在定解的攝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點一滴都能成為淨土資糧,而且是純乎其純的資糧,由此開始踏上了往生淨土的真實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為整個心和阿彌陀佛相應,功德不可思議。按這樣發展,雖然還身處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為極樂國的人。

相反,若沒有聞思淨土的經論,對淨土沒有生起真信切願,則修持淨土容易淪為影子之道。(當然並不排除宿世已種過深厚善根,一聽就能深信不移,這並非此處所指的對象。可以反觀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願望甚至比去美國還微弱,那一定要聞思淨土的經論教言。各人都有自知之明,反觀自心就知道信願的真切程度。

不聞思是怎樣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應的呢?(此處,「聞」不只是聽聞,十法行中的書寫、閱讀、諷誦、開演等都歸屬在內。)比如,沒有聽聞思惟過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恩德,就不會去憶念,也就無從生起對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聞思得不夠,觀察和憶念未到量,則信心和感恩心就很難猛利、恆常。如是即便修一點,與法相應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顯。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會了知阿彌陀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宏深廣大,也就不能由衷地發起對佛的皈依心,這樣即便形象上向阿彌陀佛合掌、禮拜,但和以猛利皈依心禮拜相比,功德相去甚遠。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遠比單憑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決志求生淨土。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能真正觀察到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性,遇到世間的順逆境,仍會耽著不舍,無法投注心力修持淨土。比如,一個人對苦諦思維得深徹,出離心堅固,他就能放下世間,一心修淨土。而另一人不知輪迴是苦,根本沒有出離心,雖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間的念頭不斷。兩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懸殊。

或者,不聞思,就不知道淨土不可思議的利益,不會緣此觀察串習,也就難以生起欣求極樂的心,更不能讓欣求心達到強烈,以及持續到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中。無法深刻了解《阿彌陀經》所說的「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樂」的內涵,也就發不起求生的心力。

再比如,若沒有對因果深入聞思,就無法引生對因果的信心,這樣正知正念不容易堅固,平常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師說:「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所以,有沒有深信因果的正見,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遠。當然,此處聞思業果是指如理如量的聞思,而且能以法為鏡反省自己。走馬觀花般的聞思或者不得要領的聞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沒有聞思過菩提心的教法,就不會深刻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發菩提心是往生淨土極關鍵的正因。事實上,有沒有菩提心攝持念佛,功德相差懸殊。或者,對於菩提心是大乘入門、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德相、修菩提心的方法等,沒有深入聞思引發定解並實修,即使發菩提心,心力也很微弱,或者只是相似的發心,這樣念佛效果也就很差。

印光大師說:「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弘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又說:「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系統聞思第二轉法輪的空性和第三轉法輪的如來藏,對於淨土的理解就很膚淺,證入的品位也不高。《觀無量壽經》中所講上品上生的條件,其中一條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目的也是提高對大乘的見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資糧,從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沒有聞思最基礎的暇滿、無常、惡趣苦等涵義,就不知道怎麼珍惜時間修習淨土,怎麼讓心專一。相反,對此等若獲得了定解,則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讓心轉入修行。如《徹悟語錄》中說:「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這段開示就是將暇滿和無常的教法直接和淨土的修行結合,顯示為實修的教授。開示中所說的「知」,也只有通過聞思才能強有力地引發。如果經過串習讓珍惜人生的心強烈、持續,單以這個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費時間的惡習。

印光大師開示:「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里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是將無常和惡趣苦顯示為實修教授。若想強有力地生起這一正念,基礎仍是聞思無常和惡趣苦。如果聞思獲得定解又數數串習,那就能讓怖畏心越來越強,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讓心轉入念佛。

——節選自智圓法師《談談聞思修》


為什麼聽經聞法如此重要?

在迷失中找回自己

六道只不過是輪回所經歷的六個站,像豪華游輪到了一站,大家都下船去逛一圈,看風景、購物。

一個地方停留兩三天,賓館裡住住,遊山玩水,之後,賓館出來,再上大游輪,然後開向下一站。

這樣比喻輪回,六道輪回只不過是六個大站,實際是心靈迷失的狀態。坐在這裡,不要身體在這裡,心卻不在這裡。身安心亦安,要這樣才得受用。

心是佛的因 佛是心的果

所謂的「憶佛念佛」就是「念心」,心是佛的因,佛是心的果。這個心是本來狀態的心,而不是分別意識的心。放下身心,不要有罣礙,當下讓整個心靈處在坦蕩蕩的狀態。

所以我們先把自己搞清楚,自己身心清淨了,生命就回到自己的本位。

聽經聞法才有除習氣的力量

人的習氣是很堅固的,不是說人到老了就沒習氣了,是年齡越大習氣越堅固。

聞法很重要的,不聞法心怎麼開解呀?「心開意解」才有除習氣的力量。你有了正確的立場,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否則我們就在這個輪回的深坑里,怎麼撬動輪回的槓桿呢?支點都沒有。

認真地聽經聞法,才能產生一點智慧,有智慧了你才有安立處,有了安立處才能夠消滅業障、滌除習氣。


聽聞佛法的第一個好處——調伏粗重煩惱

淨界法師

我們看佛陀說法的功德,這個「法」,它透過佛陀的音聲傳到我們心中,有什麼樣的功德。功德當中有四段。第一個,調伏煩惱。這個地方有四句:「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我們學習世間法,世間也有很多道理,科學、心理學、音樂等等,我們去讀大學、碩士,也會學習一些世間的道。但這個世間的道,它都是在相狀做比較:你這樣做會比較好,這樣做比較好聽,那樣做比較不好聽,它分別的活動都是相狀。所以,世間的知識進入到你心中以後,它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你的思想不會改變。你讀一輩子世間的書,你的思想什麼都沒改變,貪瞋痴,你還繼續貪瞋痴,就這麼回事。但是佛法不一樣。佛法的道只要你聽進去,它會產生一個乘,它會運載你,在你心中醖釀,讓你離相即一切法,會讓你慢慢地從相狀裡面跑出來。剛開始我們要做的叫作「動魔宮殿」。這個魔不是外面的魔,是你心中的慾望魔。佛陀說我們心中是有魔王的,每一個人心中有魔王。

其實我們一般人是做不了主的,大部分人做不了主。就是說,你起煩惱,起一個貪欲、起瞋恚時,你要做什麼你一定會去做,你控制不了自己。當然現在沒有人刺激你,你心平氣和時也就這樣一天過一天,但是真正起煩惱時,你不是煩惱的對手。正常人煩惱勢力強,正念是薄弱的。

我們剛開始聽聞佛法,在聞慧的階段,我們聽聞道理,其實我們也做不到。但是我們做不到跟世間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可以動搖煩惱,這個很重要,動搖!你明白道理以後,你知道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雖然有時你控制不了自己,造了罪業,但是你有慚愧心,這是關鍵啊!等到事情過後心平氣和時你知道造了罪業,這個慚愧心會破壞那個罪業的力量,就是「動魔宮殿」,它會讓我們的煩惱沒那麼堅固。所以,我們剛開始知道一個正知見時,我們先動搖魔王的宮殿,搖動一下。雖然魔王還在,但是你的煩惱的勢力相對來說沒那麼粗重了。我們有一種慚愧心,因為我們心中除了煩惱以外,有一道微弱的光明在告訴我們:我做錯了。這種覺悟剛開始非常重要!

因為你已經開始踩煞車了,你不敢再盡情地造業了,你有慚愧心了。再進一步,你能夠從聞慧慢慢地思惟,把佛法的道理更深刻地理解,那就「眾魔懾怖,莫不歸伏」,你就能夠把煩惱慢慢地調伏。

佛法就是——你要改變!記得,只有你自己想要改變才行。生命的改變,沒有人強迫你,強迫都沒有用。要是說,我告訴你不能做這、不能做那。你看,你們教育子女,你用強迫通通沒有用。他只要有一天離開你,他就做他想做的事情。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他自己覺悟!沒有其他的情況。我們在剛開始時是一種矛盾的狀況。剛開始時我們知道了真理,但是我們有煩惱習氣,這叫真妄交攻,我們控制不了煩惱。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不對,慢慢地只要你肯用功,你心中的光明會慢慢地擴大。因為你要知道,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短時間修學佛法,能夠改造我們無量的生命所留下的習氣呢?因為這些是虛妄的,真理是真實的功德,就好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我們從來沒有聽說哪一個黑暗把光明消滅掉了。

所以只要你不放棄,你願意不斷地思惟,這時光明就慢慢出現了,你的煩惱就慢慢地調伏下來了。雖然它沒有斷,但是它相對地輕薄了。

這時你的命運改變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改變了。思考模式改變,以佛法來說就是你已經換了跑道了。我們一念心通十法界。你本來是走上三惡道的跑道,現在走上了人天的跑道,走上了淨土的跑道,就是修行上路了。你某種程度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已經長時間跟自己作深層的溝通,你用佛法的道理慢慢地說服自己,告訴自己:我們不能夠放縱一時的快樂,而招感長時間的痛苦,這個是划不來的。長時間地修學以後,我們就讓煩惱魔產生驚怖,產生調伏,這個就是聽聞佛法的第一個好處——調伏粗重煩惱。雖然沒有斷,但是你這個人相對比較寂靜,比較能夠自我控制了。


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還需要聞思修嗎?

問:一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還需要聞思修嗎?

夢參老和尚答:需要啊!怎麼不需要!這離不開的,自念、自聞,南無阿彌陀佛,思惟為什麼我要念佛?佛有什麼?念佛有什麼好處?就思惟、思惟吧!
我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因為他建立一個清淨的國土,讓大家能攀了這份修行,到了極樂世界,並不是就成佛了!你到了極樂世界,還得修行啊!他就給你做老師,阿彌陀佛給你做老師,你到極樂世界聽法去了,不是到那兒吃飯去了。
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在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入滅了,什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在說法,思就是觀想的意思啊!我剛才說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想,修的觀想,思你的想一想,就是思,思就是含著定,明白嗎?你得靜下來,靜下來念的阿彌陀佛,效果就大。

思,觀照,思才能入三昧,三昧就是定,念阿彌陀佛是幹什麼呢?是不是修行呢?念阿彌陀佛就是修,聞思修三個字就是一個,邊念邊想,想就是思惟。在你念佛就是修行,一邊念一邊想阿彌陀佛就是思,聞思修是三個,不把他分開。如果你聽經,邊聽又邊觀照,耳根就聽進去,這話什麼意思啊!你能不問問自己嗎?聽的懂沒有啊!這裡含著思。
你念的阿彌陀佛,就想成極樂世界,這就思,這是觀照,當你念的阿彌陀佛,這不就是修行嗎?那還有什麼修的呢?所以聞思修,就有邊念邊觀想,就是這個涵義。念就是修,但是你要念,想阿彌陀佛,想名號,最初要念阿彌陀佛,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四個字。但有的時候呢?南無阿彌陀佛,說我皈依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依。
完了你才思修啊!我就是阿彌陀佛,自己就是阿彌陀佛。佛經上所提到的種種佛法的修行要義,我剛才跟你們講啦!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了!這個咱們講過,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十大願王,包括《大方廣佛華嚴經》,包括的很廣!

 

問:哪裡能找到善知識?

夢參老和尚答:現在你找善知識,你把《金剛經》念一念,不是善知識嗎?咱們在念《阿彌陀經》,阿彌陀佛就是善知識,還要去找善知識?你去找去吧!
你要能生到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兒,不就是善知識嗎?在這個世界找善知識,你打開佛經不都是善知識嗎?佛沒住世,法住世啊!法就是佛在。咱們參一個善知識,也得聽他說話嘛!沒方法,大家聽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你方法,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老師,是善知識。
對經如對佛!佛不在世,他所說的話留下來,那我們把他說的話拿來用,所以找哪個人帶著我修行?釋迦牟尼佛那些個弟子,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弟子還沒證得阿羅漢,照樣成不了道。
在自己啊!找善知識嗎?像我遇見那些善知識,我想大家也找不到的。我的老師,我自己認為,我那幾個老師都很好的,都是善知識。善知識也只能夠啓發你啊!修行在個人。那麼對經如對佛,那這個呢?我自己感覺到,現在這個身上,聽到這位大德,那位大德,你就到那兒請示他,他也告訴你,那你念佛最好了!或者學教義跟你教,講經聽經,講經,他只是說一下子,得你自己去學。
一般的說:善知諸法、識無量義,這就叫善知識,他能知道佛說一切法,能夠給你解釋,能把他義理告訴你,這就叫善知識。

 

問:末法時期,眾生修習佛法,大多是屬於種善根階段,這樣也可以達到念佛三昧嗎?

夢參老和尚答:這個話是有矛盾的,有什麼矛盾呢?種善根,種善根就是聞到一次,爾後也不修,也就放棄了,這是種善根。
像我們在佛堂裡頭,到這兒來念佛!或者定期的來這兒修行,這不是種善根的。種善根是聞到就走了,不再修了!回想所說我們現在修的、念的、學的,都是種善根!那你為什麼不求瞭解,不求了生死?為什麼把他停留在種善根階段呢?這是在個人,看個人怎麼做。
就像我們大家都在修,剛才我們講大家念佛,或者打佛七,或者平常自己,或者定時定量,給自己定上,我一天念一千聲,我一天念一百聲,數字不在多少,在你念的時候,心誠則靈,我這念一百聲佛的時候,我任何都放下了!我念完一百聲,那我明天再來念,定時定量,就這個功夫,就能使我們得到收穫啊!
這就不是種善根,把他定為我要了生死,不是種善根,這要你自己發心,不過你就安心在種善根呢?那你就是不修行,不修行我就種善根而已,我想不是這樣子。修行力度,達到念佛三昧,那得看你自己怎麼修啦!你如果是懈懈怠怠的呢?那就光種個善根而已,因為我要達到,一定達到念佛生極樂世界,這個誰都能做的到的,就是不做。

什麼叫三昧呀?當你習念一件事的時候,不間斷,熟能生巧,生出巧來了,那就是三昧呀!我在監獄勞動改造時候,我看我們的一個犯人砌磚,也得勞動嘛!有的一個小時,能砌八百磚,我看他一甩一甩,我說你得了三昧了,真有意思,這裡一甩那裡甩一下。
剛才這位道友,問我這念佛三眛!能念個連個睡覺做夢都在念佛,那不就叫三眛了。所以你一天的不斷,還有手裡拿個念珠,這不是念,你手一摸念珠,喔!叫我念佛,念念不斷就叫三眛,習慣的力量。
這三眛,不是佛教專用的名詞,印度話呀!說你對任何事情熟練了,都叫三眛。當我們念佛念的非常熟練了,乃至於不念而念,你沒念,沒作意念,他腦殼裡頭就這樣轉,念佛,但是又不是念佛機喔!念佛機,電一開,它一直都在念,那個念沒作用的,這個念的是心,念佛是心哪,不是念,也不是口,懂得這個意思不?是心!念念繫念著,為什麼叫三時繫念?我的心系到這兒,你念佛,不是佛在繫念嗎?還另外找個什麼繫念?此來眾生念佛,念念就走了,隨著佛號就走了,那佛也就把他接走了。
佛來接你嗎?西方接引?自己把自己送去的,那個佛是心佛呀!你自己想,這個要明白!當你自己念佛,都說這佛接你去,你沒念佛,佛能來接你嗎?心跟佛合一了,佛來接是你心接你嘛!那自心接自心,這是秘密啊!為什麼秘密呢?到時候,佛接你,實際上是你自己接你自己!這個明白嗎?自心佛,接自心的淨土,生淨土還有什麼生不了的呀!


根宋上師:不聞思不修行解脫無門

對於佛教徒來說,聞思修行是最重要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不聞思不修行的人,在末法時期想解脫,那真是難於上青天。

別說解脫難,就連最基本的溝通交流,都沒有談資無從講起。

如果不聞思,就千萬別跟別人說,你是佛教徒。

你說你是佛教徒,那麼請你給我介紹一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生平傳記可以嗎。

你說你是密宗弟子,那麼蓮花生大士的傳奇事跡,你又能為我講述多少呢。

你說你是一名居士,那麼請正式向我介紹一下,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居士好嗎。

皈依的戒體如何得到,戒律的內容又是哪些,戒殺放生吃素行善,在因果輪迴的巨大驅動力中,到底發揮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菩提心對於修行人的解脫進程,又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三殊勝的發心,對於行持善法整個過程的必要性,密宗修法的次第具體指什麼,有次第的聞思修行對於解脫的重要性等等。

諸如此類的問題,你能回答上來幾個呢,別說你要救度眾生,如果現在真的,有一位眾生來到你的面前,詳細詢問以上這些問題,你能夠確保完全準確無誤的,為其答疑解惑並指導其有效修行嗎。

別說指導他人,就算是自己要解脫成佛,以上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以及更深層次的聞思,都是不可或缺的。

沒有強大的聞思理論,作為指導修行及解脫的正知正見,想一味的通過盲修瞎練來投機取巧,或者僥倖認為可以得到某種意外的傳授,不經自身努力便可一躍龍門得證菩提,那只是空中樓閣般的幻象和臆想。

修行對於佛教徒來講,是與聞思同樣重要的必經之路,玉不琢不成器,不經歷修行的佛教徒,永遠都是一塊璞玉,只有在修行的磨礪中反覆打磨,才能凸顯出其內在的價值。

成佛的道路上只聞思不修行,如同紙上談兵不歷實戰,或者只看說明書不吃藥一樣,想成就佛果也真的是痴心妄想。

聞思是修行的理論支持,修行是聞思的技術延伸,只有通過切實有效踏踏實實的聞思,以及認認真真反反覆復的觀修行持,才能夠讓自己的相續慢慢的獲得覺受,繼而成就無上大圓滿的果位。

不聞思修行就想成佛,是萬萬不可能實現的妄想,佛教徒理應踏實聞思精進修行,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路,這才是對於佛教徒來說最重要的功課。


修行的過程:聞、思、修、證

一、聞(聽聞佛法)

一個人開始修學佛法時,先要聽聞或者閱讀正確的佛法(佛經或證果的聖地子所寫的論),這又叫「正教」。比如《阿含經》講「色蘊無常」這個道理,您看到了,這個時候,你可能還不太懂得含義,只是聽聞到了,看到了而已。但這與聽聞到「色蘊是常」的邪說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聽聞正法也算是福報之一。

二、思(認識佛法)

聽聞或看到佛法後,你還得深入的思維、領會其含義,當您正確的懂得佛經的含義時,您就獲得了正確的知見(正見)和認識,又名「正教量」。佛經或證果的聖地子所寫的論,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在講述法界的客觀事實真相、法則規律以及修證的方法。比如《阿含經》講「色蘊無常」這個道理,您經過自己的思維,或者請教善知識的指導,懂得了「色蘊無常」就是說:色(所有的物質與能量)都是無常的、剎那變化的、生滅不停的。您從道理上已經懂得了。擁有了對「色無常」這個客觀事實真相法則的認識。

三、修(如法修行)

修行,是一個發現真相,解脫煩惱,遠離顛倒夢想的過程。一般來講就是修證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為什麼要修行呢?因為過去愚痴無明的關係,人們的行為大多數都在造惡業,引生未來不好的果報。現在既然懂得了大智慧者告訴你的方法和智慧,就應該如法的去修。由凡夫到成佛會經歷五個階段: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證位、究竟位。初級的修行,也就是資糧位的階段,主要是在外門修學「六度」,積累福德資糧、增長信心,造惡業的行為的你要改正,造善業的行為你要積極去做。當一個人資糧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會進入加行位,在這個階段,他會很精進的修學佛法,參訪明師,為「見道」作努力的衝刺。高層次的修行則是見道之後進入「內門」的修行。修行(不管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法都一樣),在入手的時候,一定只有兩種方法,沒有第三種。一種叫做毘缽舍那,一種叫奢摩他。毘缽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語,毘缽舍那是法相的觀察,奢摩他是禪定。詳細的方法推薦大家請兩本書《實證佛教修行方法》《實證佛教導論》。

四、證(證得果位)

佛陀他是過來人,我們沿著他走過的路走下去,如法修行,自然會證得佛果,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陀當年弘法時,根據當時人們的接受能力和根器情況,施設了兩個層次的修行方法,一個是小乘修行方法(聲聞和緣覺道)一個是大乘修行方法(菩薩道)。小乘法的修行,最為關鍵是小乘見道——果位叫須陀洹(初果),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最終的四果叫阿羅漢,死後入無餘涅槃(出三界),並未成佛。在無量劫之後這些入無餘涅槃的阿羅漢門還是會回到三界來繼續修行大乘佛法直至成佛。大乘法的修行分為52個階位(從凡夫位開始發心修行,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位)的菩薩行,才能次第的圓滿佛道的修證。其中,最為關鍵是大乘見道位——第七住位,也就是明心(開悟後入不二法門),大乘見道後則是從外門入內門修習,極果為成佛,證無住處涅槃。

五、修行路上的信心增長

這裡還得強調一個"信心"的問題。因為人是很聰明的動物,只要有一個合理的懷疑未得到解釋,他就不會輕易的相信。即使他已經懂得了佛經所講述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但是他如果沒有親自實證、驗證其真實性的話,很多時候他還是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的。比如你說有因果報應,我沒有感覺到呀,我為什麼要去積極的做善事呢,即使是虔誠的佛弟子,在某些情況下他還是會幹壞事,因為他沒有親見幹了某件壞事,就會得到某個惡果這個情況。

信心的獲得需要靠自己去生活中實證,從而得到對於佛法的「現量」經驗。怎樣「實證」呢?怎樣才能擁有自己的智慧呢?怎樣才能讓自己真的相信佛經所說的道理呢?這就需要從觀行下手,所謂觀行,就是觀察法相(包括現場觀察、實驗,以及嚴密有效的邏輯推理),驗證、實證佛經義理的過程。只有通過這個過程,你才能從以前書本上懂得的「認識」層面,上升到自己心得決定的「智慧」層面,你才會真的獲得關於某個法的智慧,又名「現量」。當他得到現量以後,原來的經教,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不必經常放在心裡,因為他已經可以按照自己實證的現量經驗,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去描述他所發現的客觀事實。

比如:佛經講到:「色無常」,就是所有的色法都是無常的變異的不是永恆的。色,包含物質與能量。經過我們去現實生活中逐一的觀察實證,最終確定,的確是所有的色法都是無常。於是,我們得到了自己的現量經驗,心得決定。從此,我不管看到遇到任何的色法,我都知道他們都是無常的。——這個就是我擁有了對於「色無常」這個法義的「正見」。

我們已經不用去翻佛經了,我們自己就知道,色是無常的,變異的,不是永恆的存在。因為我們是憑藉自己的現量,有底氣,不是聽來的,也不是依據佛的原話轉告給大家。為什麼會有這個底氣呢?因為我們已經親身實證了「色無常」這個法義。

佛法不是玄學,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空想的理論,佛法其實就是客觀事實真相和規律法則,我們都是可以一一實證的。我們作為一個凡夫一個普通人,沒有神通,應該從基礎的法開始實證和做觀行,這樣一步一步的實證下去就可以實證比較甚妙的法。佛法的基礎就是「六見處」,等您把六個見處一一的觀行實證之後,確認佛陀所說真實不虛,信心自然會增長。到時候您會證得聲聞乘的初果,成就對佛法僧三不壞的凈信。等到您大乘見道(明心)的時候,你自然會知道怎樣悟後起修到佛地的方法。


益西彭措堪布:最大的慈善是聞思修行 

以下節選自上師益西彭措仁波切《如何學修佛法》:

現在不論在城裡還是農村,都有不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他們非常需要得到人們各種各樣的幫助。圍繞他們開展的各種慈善活動,能解決他們的不少實際困難,也是佛弟子實踐慈悲心的一種方便。但是,在目前佛法逐漸隱沒,三寶遭到曲解的情況下,弘揚佛法,聞思修行,比起世間慈善來說,顯得更有必要,更加的緊迫。

1、被曲解的三寶

現在雖然有不少大德在精進地弘揚佛法,但是佛法不被大眾理解,甚至曲解的現象依然很嚴重,人們提起佛菩薩,就以為只是寺院裡供人燒香磕頭的雕塑。提起佛法,就以為是迷信。提起僧人,以為就是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是一群整天打打殺殺的人。這種誤解,讓很多人失去了進入佛門,獲得三寶加持的機會,甚至因為對三寶的不敬和誹謗,造下了很大的罪業。

2、真正的三寶

那麼真正的佛法僧是什麼?

就像《隨念三寶經》中所說的,佛陀是「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是活生生的有情,是一刻不息地在幫助、救度普天下一切需要幫助、救度的人,佛陀不僅僅救度窮人,也救度富人,佛陀不僅僅在幫助凡夫解脫,還在幫助聖者的進步,所以說,無上導師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他在引導眾生獲得徹底的解脫,獲得最大的聖者財富。

那麼法寶呢,具有「初善、中善、後善」的殊勝特點,它像黃金一樣的珍貴,不管是誰,內道也好、外道也好,只要認真地學下去,就能獲得世出世間利益。

僧寶是「所應禮敬,所應合掌」的人,通過僧寶,可以聽聞到法寶,並且成為聞思修法寶最好的助伴。

3、三寶的核心

三寶之中,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不是佛寶,因為佛陀說他並不能直接消除眾生的業力和無明;也不是僧寶,因為僧寶還沒有完全證悟;最為主要的就是——法寶。

就像世間上的水,能普遍地滋潤大地上的一切萬物一樣,同樣地,佛法也能滋潤一切眾生的心田,不管他是人類,還是地獄裡的眾生,不管他是內道,還是外道,不管他是行善積德者,還是充滿煩惱惡業的惡魔,都能從佛法中得到利益。佛法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為佛陀揭示的因果規律、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二慧,並不是佛陀無中生有地創立起來的,而是因為這些法義就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著的規律,是這個世界暫時與究竟的真相。但是眾生雖然身處其中,卻不認識,不明白這些真相,反而把一些虛假的現象當作真實,所以遭受了各種的苦難,而佛陀通過修證,發現了這些真相並傳授給了眾生,通過佛陀的傳授,眾生才有了和佛陀一樣修證成就,獲得無上安樂的可能。所以對於眾生來說,這些內容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從中能產生出一切的安樂,就像如意寶一樣,因此而被稱為法寶。

所以佛法並不屬於佛陀,也並不屬於學佛的人,而是適用於任何一位眾生的,也是任何一位眾生想要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所應該修學,而且是唯一應該修學的內容。佛陀因為已經修證了這些規律,而最終成就了,僧寶們,就是正在如理修學這些規律。而且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人,現在和以後的眾生,也必將因為修學這些規律,而成為僧寶,成為佛寶,而走上自利利他之路的。

佛陀成佛,獲得了度化眾生的最大能力,那麼佛陀是怎麼樣度化眾生的呢?因為眾生心相續中的無明,即使以佛陀的力量,也無法直接消除,只有眾生通過聞思修佛法來自己主動轉化,使原先背離法爾規律的思想和言行轉變過來,使它們符合法爾規律,才能逐漸消除無明,獲得智慧,從而如大夢初醒,獲得解脫。所以佛陀雖然也放光動地,也示現神通,但佛陀度化眾生最主要的方便,是依靠傳授四諦等的法寶,讓眾生反觀自心,因此說,佛陀傳授的法寶,是佛陀示現的最大的神通。請道友們一定把這個問題銘記在心!

從佛法的來源來看,也可以看出它的珍貴性。就像開經偈裡說的,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微妙法。大家現在學習的法寶,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發下五百大願,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成佛而流傳下來的,這是導師佛陀給眾生留下的最大的財富,是佛陀示現的最大的神通和方便,也是我們最大的無上如意寶。世間的父母,竭盡全力為子女創造好的生活條件,會為子女準備舒適的房子,留下盡量多的存款,同樣,佛法就是我們的慈父佛陀為我們留下的房子和存款,通過佛法,也只有通過佛法,我們才會獲得佛陀那樣的殊勝境界。

由此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最能給大家帶來利益的,最不能被忽視的,就是法寶。那麼如何才能發揮出法寶的巨大潛力,體現出法寶的珍貴價值呢?

4、如何發揮法寶的價值

有的人說我對法寶是很重視的,我天天在念誦經典,也抄寫經書。也有的人說,家裡的佛堂裡供了很多的經書,我天天在對經書燒香磕頭。這些做法雖然都好,都能產生出不可思議的福報,但是要知道,這些行為的直接結果,也只是福報而已,而沒有能從法寶中獲得最有加持的殊勝智慧。

對法寶的抄寫、讀誦、供養禮拜,是佛陀要求的十法行中的內容,所謂十法行是:書寫、供養、施供、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思、修,這十法行,歸納起來就是聞思修,僅僅做其中的部分法行,是難以獲得佛法的潛在加持的。

通過聞思修,首先能讓佛法在自己身上體現出它的殊勝加持,讓佛法在自己這個眾生上得到了弘揚,同時,聽得一分,就可以在這一分上介紹給別人,儘管還是處在鸚鵡學舌的階段,但也給別人提供了一次瞭解佛法的機會,讓別人也具備認識煩惱的能力。思得一分,就可以把這一分善巧地傳講給別人,讓別人較快地理解這一分佛法的意義,獲得壓服煩惱的能力。修得一分,就能在這一分上觀機逗教,讓別人更方便地領悟這一分法的意義。因此,聞思修就是弘揚佛法的一個最大的方便,最有力量的途徑。

在這個時代,如果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者說有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識,來到我們面前,攝受我們的話,大家想想他會給我們什麼教誡呢?我是這樣想的,他會首先說,不管是為自利也好,或者為他利也好,大家首先要調服自己的煩惱。而我們知道,調服煩惱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得到聞思修三慧。另外,如果有一位成就者,有機緣直接賜給我們安樂,那麼他會選擇什麼方法呢?還是會選擇指導我們聞思修行,因為解脫的安樂,是最廣大、最究竟的安樂。

尤其是有福報出家的僧人,佛陀規定大家應該做的,除了聞思修,就是講辯著,都是圍繞著佛學修,和弘揚佛法的。僧人們出了家,剃了頭,換上了僧衣,就表明志向更高,目標更遠,希求的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自他解脫境界。佛經裡沒有說出家僧人還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像世間人那樣去打工、養孩子、做生意,這不是出家人應做的事情。當年佛陀和大阿羅漢們,給我們示現的,就是過一缽三衣的乞食生活,把時間盡量地利用起來,用到聞思修行上去。

那麼出家僧人是否也能做供養和佈施呢?在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之中,出家僧人應該做的,就是法供養和法佈施,也就是聞思修行,和講經說法,這比起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來說,產生的福報更加的深厚,更加的廣大。

另外,在家人對出家僧人的供養,份量是很重的,因為在家人是把出家人當作殊勝福田在進行供養的。也就是說,僧人接受供養後,是需要回向很多福報的。如果精進聞思修,那麼戒相能瞭解得很清楚,戒律能守持得很清淨,禪定法門、智慧法門的功德都能相應逐漸產生,這樣的行持,本身就能產生出很大的福報,足以回向給供養者,如果不聞思修行,那麼該守什麼戒律,如何守持等都不清楚,其他的禪定法門、智慧法門也都不瞭解,這樣就難以產生福報,只能用自己舊有的福報去償還了。

也有的居士說,聞思修佛法,需要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工作、家庭都已經很忙碌,怎麼可能去投身聞思修呢?還是做點自己能做的事情好了。這話雖然有一定道理,居士的時間畢竟沒有像出家僧人那樣多,但是一方面,就像世間上流行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肯擠總會有的;另一方面,在家人也一樣需要獲得解脫,因此而需要克服的無明和業障,一點也沒有比出家人輕,需要付出的聞思修的努力,也一點也沒有比出家人少。而且在家人因為放棄不了俗世的羈絆,本身就是煩惱業障較重的體現。其實對於真正解脫而言,在家人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道路,因此從對自己前途負責的角度出發,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和下更大的聞思修的決心。而且,如果居士們學修有了一定的成果,趁節假日去給別的人講解一些佛法,也能和出家法師一樣積累甚深廣大的解脫資糧。

因此在目前來說,幫助那些缺醫少藥、生活貧困的眾生的慈善事業,雖然也非常需要,但是主要的精力,應該投入到精進的聞思修行中去,因為現在這個階段,護持佛法的法脈,續佛慧命,是更為緊迫,更應該引起廣泛重視的事業。尤其大陸人口那麼多,地方那麼大,但是聞思修佛法的人很少,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人去講經說法,導致大家都沒有利用好這暇滿人身,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而且,通過傳講佛法,佛弟子的人數增加了之後,也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扶貧、放生等慈善事業中去,這樣慈善事業也就能更加輕鬆地得以開展起來了。

5、聖者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大願

上師法王如意寶傾其一生的最大事業,就是組建僧團,弘揚佛法。並且法王上師一再強調佛陀的聖法都是對治煩惱的妙藥,應該平等弘揚,並教導弟子在以普賢行願為指導,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此生目標的基礎上,廣泛地學習佛法的各種微妙法門。法王強調,如果弘揚單獨一個法門,則會無形中導致其餘法門的隱沒,佛法存在的基礎就不會穩固,最終會導致專門弘揚的那個法門也會受到削弱,而導致整體佛法的衰退。現在喇榮溝裡的高僧大德,能夠傳播佛法,利益眾生,顯現上都是法王如意寶帶領大家聞思修行的結果,所以聞思修是一條幫助眾生的捷徑,也是幫助眾生的核心。

並且法王如意寶以往世的願力和證悟的法性力的加持,繼承並發揚光大了聞思修事業,為我們現在的聞思修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法王傳記》裡說:1986年春季的一天,法王上師在為六千餘名僧眾進行文殊幻化網灌頂,當誦到迎請天尊儀軌的時候,法王上師突然從法座上站起。過後法王上師對大眾說:「剛才,漢地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布瑪莫扎尊者親自來此迎請我們前往弘法。我從現在開始與漢地眾生結緣,度化他們,以後喇榮五明佛學院將會有許許多多的漢族弟子前來求法、修學,並將顯密佛法弘傳到世界各地……」

是如此法王上師老人家給我們的聞思修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我們要經常觀察自心,對自己的心作開示。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種種分別念的波濤擾亂著,如希求名聲、利益和安樂等等,而不願默默無名或受到侮辱,我們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世間八法的染汙當中,而真正的善心,比如寂止、勝觀等如法的心卻非常稀少。如果我們在世間八法中耗盡了自己的一生,那真是很可惜。因此在聽聞到佛法之後,我們應該身居寂靜的地方精進修持。如果自己的相續沒有點滴進步,好像跟從前沒有兩樣,這真是令人遺憾。

大圓滿中的八大金剛大笑、無道無果等等說法,與如今眾多狂人所講的大話、假話、空話,比如胡說沒有善惡、輪迴、涅槃,這兩者有極大差別。現在末法時代有些人,說是你們不要學經論,學經論沒有什麼意義,要實際修行。但如果沒有聞思,怎麼能修持呢?這真是著魔!

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要求先聞後思,遣除修道前的一切障礙之後再修持,如果從來沒有聞思過,哪裡會有修行?薩迦班智達也說過:"沒有聞思而作修持,那就像是 斷了手的人扒在懸崖上一樣。沒有聞思智慧的這種愚痴人修大手印,來世變成旁生,或者是生於無想處。"所以這種沒有聞思的修行真是一種大空話,真是一種邪道!

現在濁世中有些上師,自己根本就不懂佛法經論,更不說解釋經典了,所以他就不讚嘆聞思,只是一味地讓人們修行,這就是真正的謗法罪。有些上師一輩子也從未學過一部論典,如麥彭仁波切、智悲光尊者、榮素班智達等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論典從來沒有學習過,我們知道他肯定是不懂經論。既然從沒有聞思過佛法經論,那你是怎樣攝受弟子的呢?如果連佛教的基本理論和名詞術語都不知道,然後告訴別人不要看經論,說是我們這裡以修行為主,理論方面不重要,說是需要修持。這種說法真是愚痴又荒謬,無垢光尊者指出:"在我之後,只有聞思究竟的人才能證悟無上的大圓滿。"因此一定要有廣大的聞思。

我希望大家要聞思修行,不需要聞思的這種修行我是不會認可的,這種沒有因的果,怎麼會是產生呢?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特點就是有如何的因才能結如何的果,這也是佛教緣起性的特點。古德說,沒有學習而得到智慧,這在佛教的論典中找不到任何論證和根據。

不需要任何聞思的修行是一種愚笨的盲修瞎煉,在這種人的心中所能生起的可能僅是一種暫時的寂止,就像是旱獺的境界(冬眠)而已。除此之外,我保證他的相續中肯定不會生起與佛法相應的深刻正確的見解。所以聞思對我們極為重要。

一切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執,而要斷除我執必須具足無二的智慧,生起無二的智慧之前提,就必須要具廣大的聽聞和思維,所以有些人僅僅住在一個寂靜的地方,我覺得這就沒有什麼意義。對此,大家可能也會深有同感,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枯坐了二、三年或五、六年,修行上沒有任何進展。現在許多所謂的"修行人",他自 己沒有聞思,攝受別人時也就只能是這樣以盲引盲其結果可想而知。
我真切希望乃至死亡之前,一直依止上師聽聞佛法,可惜我的願望沒有實現,因為我的上師都過早地圓寂了,現在我就特別希望大家抓緊時間聞思佛法。

有些修行人經常東奔西跑,在表面上也依止了為數眾多的上師,但他們現在的相續中得到了什麼利益呢?而另外一些人腳踏實地、一心一意地在一處長期聞思修行,他們的相續肯定得到一定的進步,大家對這二類人可以作一個比較觀察。到處去尋找一些上師,對自己的心相續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利益,你不聞思只說是要修持,在對治煩惱方面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謂的修持佛法,就是要使自己的心相續與對治煩惱的佛法智慧相應。如是,自己的見解就必須依憑教證和理證,即使是修持無上大圓滿其見解也必須要依靠十七大續部和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並且要以智慧時時對照這些經續論典和教言,看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和如 理如法,這在顯宗也是同樣如此。若見解不需要依靠教證和理證來抉擇,那修行肯定不會成功;若從外面的態度舉止表現得好像跟任何人都不願接觸,那這也不是一 個正確做人的行為,這在無上大圓滿當中也是不允許。

在大圓滿,見解必須要與教證理證相合,其行為必須與眾人接觸,因此修大圓滿的人的見解和行為也一定要符合於經續論典的觀點和意旨。希望大家認真想一想,像某些人那樣的盲修對自己的相續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我認為在佛教裡,再也沒有比聞思更重要的事情。以前的喇拉曲智仁波切,是繼麥彭仁波切之後又一位非凡的大德,他說:"對講聞佛法不滿或是不願意聞思的這種 人,即生得不到解脫;而對聞思作誹謗的人,要想得到暫時和究竟的解脫,這猶如石女希望得到兒子一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有一些人平時盡講空話,說什麼輪迴涅槃不存在,一切善惡無取捨,對此我無絲毫恐懼,並且在嘴上也是隨便地哼著一些密法的偈子。這些愚笨的人雖然說什麼都不害怕,但自己若遇到一點小小違緣的時候,心裡立即就驚恐不安,而當他有了一些甘美飲食享用的時候,內心就生起無比的歡喜。

如果輪涅無取捨,那為何對食物如是貪執,對外境的傷害又是如此生畏,現在末法時代這種說空話的人真是舉目皆是。以前堪布根霍為此讚嘆麥彭仁波切說:"現代作上師的人多浮華虛假,講空話的人比比皆是,而您卻大力提倡聞思修行和取捨因果,如您這樣的上師真是稀有難得!"

一些自認為是大修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相續的狀態如何,這種人在大悲和智慧方面從不作絲毫的努力和精進。衡量自己有否證悟的標準,就是看自己的相續中是否生起大悲和智慧,如果沒有生起,那就說明你對佛法的真實意義一點都未接近過,更何況說是大修行或是證悟了。

還有一些人說一切輪迴都是本來清淨,無有什麼可捨的,哪怕地獄的痛苦我也不害怕。我們一般對死亡的痛苦都無法忍受,那更何況地獄的痛苦,若還沒有脫離輪迴卻妄言輪迴無可捨、地獄不必怕的這種人,你現在為何還要害怕一個普通人的惡語?當別人誹謗你的時候,為何你就憤恨不平不願接受?別人誹謗你是騙子並說很多惡語的時候,你連這一點都忍受不了,怎麼會不害怕輪迴呢?見到人間的監獄都毛骨悚然,那地獄痛苦的猛烈程度更甚於千百萬倍,你說不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來在輪迴當中人天的福報是最大的安樂,比如梵天或是轉輪王就具有非常人所能及的享受和安樂,說空話的這些人得到人天福報的時候當然會生起歡喜心,不要說是人天福報,當你饑餓的時候得到一頓美餐心裡也可能會無比的歡喜踴躍。那人天的福報和佛的果報相比,當然佛的安樂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你就不要說我不希求獲得佛果,不要說這樣的大話。

真正在大圓滿的見解當中,是沒有苦樂的取捨,但我們並沒有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若是大圓滿最高的境界,就像是嘎繞多吉、加那思扎、布瑪目扎、蓮花生大師他們那樣。在他們的境界當中可以說無取無捨,比如當時薩霍國王對蓮花生大師施予酷刑,火燒水溺,但地水火風四大種對蓮師都無法損害。這樣的高僧大德,他們已沒有對佛果的希求,也沒有了對輪迴的疑惑恐懼,對他們來說可以是無取無捨,但對於像你這樣低劣境界的人就不要隨便言說此類大話。

常見有些人修持了一點世間善法後,如念了三億遍觀音心咒,就說我現在死了也不害怕。從一方面看,你修善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但另一方面,你也應該想一想,根據佛經道理有時哪怕是生一剎那的嗔恨心也是會斷盡無數的福善資糧,而你自己又曾生過多少的貪心和嗔心?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很了不起。

我以前曾遇到一個出家人,他說的空話就比較厲害,我就忠告他:希望你要注意,你的見解並不高,應該踏踏實實地修持。那位出家人聽後說:沒事!我每天都在轉經輪,我一點也不害怕地獄。但是作為凡夫的這些人,也不要太自以為是。

-----摘選自〈自我教言〉


淨界法師:有三種障礙破壞你菩提心的戒體

這是蕅益大師對所有菩薩的勉勵。說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薩的菩提心的戒體,使令我們大乘的信心退沒,這是要注意的。

【第一個: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

我們菩提心生起來以後,要注意瞋恚的問題,你說我發了菩提心,但是我很喜歡吃巧克力蛋糕——亂不了!你對飲食的貪愛,不障礙菩提心;但是你經常發脾氣,你要小心了,要小心了!

有些煩惱的活動,是不障礙菩提心的,但是有些煩惱的活動,它是會侵損菩提心的,比方說瞋恚,你經常跟眾生產生對立——「橫於自他,而生惱害」,「這個人他闖紅燈、這個人也不遵守交通規矩……」他有過失,沒有錯,但是你身為一個菩提心,你不能批判他,你應該憐憫他,是吧?

因為你不是一個凡夫,你現在不是一個好人,你是用菩薩的標準,所以在菩薩戒裡面,諸位,你看菩薩戒的瞋恚,瞋恚,沒有理由!佛陀在制戒的時候,在菩薩戒了,對貪欲,他制的比較松,菩薩喜歡吃好、住好,佛陀沒有嚴格要求,只要不影響你,不要被人譏嫌就好;但是,瞋恚,你看看菩薩戒,你把菩薩戒,不管是《梵網》、不管《瑜伽》,你讀讀看——非常嚴格!

這個人惱害你,你起瞋心了,你一定要馬上調伏;這個人,惱害你,他馬上跟你懺悔,不管你願不願意,你一定要接受。

瞋心不受悔——他向你懺悔,他刺激你、毀謗你,他一旦向你悔過了,你馬上要接受。你瞋心——沒有任何理由!不管你是對還是錯,瞋心,因為瞋心本身會傷害菩提心的問題,佛陀是保護你啊。

我們遇到了逆境,我們只能夠說:這是我個人的因緣,我今天欠他的,你要轉你的心。你建立了菩提心以後,你的思考模式,不能再用世間的思考,說:因為你對我怎麼樣,所以我對你發脾氣是正確的,沒有這回事情。我對你這樣好,你對我無情無義,那是我過去生欠你的,我該還你還你,菩薩是要用智慧來解讀內心的,不是用感覺的。

所以,你一個人經常發脾氣,你經常批評別人的過失,你要小心了——傷害你菩提心。

【第二個: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

本來高慢心的所緣境是很廣的,包括上面的僧寶、包括你的同輩、包括你的下輩,但是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了「僧寶」,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善知識,當然善知識有善知識的標準,我們依止善知識,有三個條件,宗喀巴大師說在末法時代,有三個重點是判斷善知識的。

第一個:善知識要堅守四重戒法——不殺、不盜、不妄、不淫,四根本重戒,枝末的就不談了,因為末法時代,很多威儀戒,你也不能要求太高,但是至少他的四根本重戒,根本戒要清淨;

第二個:他必須有大悲心,具足大悲——他有幫助眾生的意樂;

第三個:他有方法——具足善巧。他有慈悲心,他沒有方法,來引導你,那你也不能受益,是吧?

第一個:堅持四重;第二個:具足大悲:第三個:他有善巧方便,這個人就值得你依止了,因為他對你就有好處了。

所以我們看到僧寶裡面有一些不好的威儀,你就輕忽、高慢,而不肯學習,那麼這樣子,也會障礙菩提心。

【第三個是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

這個最嚴重,愚痴了。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以後,不想進步,就不再讀大乘經典了。我們菩提心發了以後,是要用經典去滋潤那個幼苗慢慢增長廣大的,沒有人說發了菩提心以後,就大事已辦了,不是啊。

你一個人經常不讀大乘經典,你菩提心就乾掉了,就枯萎了,「常隨佛學」,是吧?你用佛法的水,要滋潤這個菩提的種子。所以,懈怠——障礙菩提心,這三個。

這三個只要有一個,你的菩提心就失掉,你就走到你的生死的道路去,最後乃至於墮落到惡道去,忘失大乘善心。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真正有願求生西方之人,一定會持戒

修行不是像有些人以為的,覺得修行就是一種舒服的精神按摩

佛弟子應以何種方式聞法才可受益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只念一句佛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為什麼理觀對淨土行者甚為重要

為什麼說聞思修行是唯一的出路?

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愚癡者往往會把人引到邪路和犯罪的路上去

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愚痴!能讓人永難回頭!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聞思修到什麼時候才是一個頭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