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的關鍵: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這是一個發心的問題。發心就是發願心,這是學佛的重要問題。修淨土法門更注重發願心。“金剛非堅,願力惟堅。”說明願力十分重要。願力比金剛還堅固,所以有願必成。願叫做“金剛種子”,只要我們發了,永遠不會壞的。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為了個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就不同了,要發大心,發自利利他的心,要普度眾生。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條都是要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讓一切眾生最後成佛。我們修念佛法門,能不能和大乘佛法相應,就要看我們是怎樣發心的。有些人念佛,一心要求自己往生,不管別人。這樣念佛,你把念佛法門修成小乘法了。還有一些人念佛,想求來生的人天福報。這樣念佛,你把念佛法門修成人天乘了。人天乘好比是開往人天道的列車,搭上這個列車,當然你就出不了六道輪回。

同樣是修念佛法門,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完全不同:有的修成大乘法,有的修成小乘法,還有的修成世間法(人天乘就是世間法,在六道范圍內)。可見,修念佛法門如果對於發心問題沒有搞清楚,或者發心不正確,即使用功修行,修來修去把自己修到六道輪回裡去打轉轉,永遠出不來,豈不是合天冤枉嗎?所以發心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可以從三方面來談:

第一,什麼叫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眾生(培福德)的心,就是菩薩發心!也可以說,菩提心是一種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心。

在明白了菩提心的涵義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學佛的態度和認識是錯誤的。有些人學佛,是抱著一種消極厭世的態度,對周圍的一切都非常冷淡,非常無情,一切都無不想問,只想自己早點往生,個人離苦得樂。這種態度與菩提心不相應,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我們學佛的人應當是既要觀察自身的苦,又要觀察眾生的苦,既要關心自己了生死,也要關心眾生了生死,要同眾生一道了生死。這個眾生實際上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這樣發心,力量可就大了。有些人說,念佛是送死的法門,臨命終時才用得上。這是不懂得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是自利利他的法門。發菩提心就是學菩薩發心,也就是學菩薩修行。什麼叫菩薩行?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個就是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並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樂,而是去留學,去提高自己的境界,讓自己能夠得到智慧、福德、神通;然後乘願再來,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因此,應該為度眾生而往生,這樣發心才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吻合,才能感應道交。

還有一層道理必須明白,往生淨土是我們的神識--第八識去,軀殼是無法去的。所以修念佛法門達到一定境界的人,雖然身體還在娑婆世界,但他的神識早已到了極樂世界,並不是一定要斷氣之後才往生。

第三,怎麼發菩提心?提出兩點:

(一)要為度眾生而成佛。我們學佛,就是學習佛的思想、言論、行動,就是學習佛的身、口、意三業。發菩提心就是發學佛度眾生的心。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佛是覺悟了的人,我們大家是沒有覺悟的佛,因為我們本性就是佛嘛,只是被蒙蔽了而已。學佛就是讓我們去妄念,妄念去掉真心顯露就是佛。不要認為我們凡夫俗子成什麼佛嘛,連成佛的心都不敢發,這是對不起佛陀的教導,也對不起自己的常住真心,因為它本來就是佛嘛。

唐代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人去問一位禅宗大德:“眾生都有佛性是真的嗎?”回答道:“是真的,眾生都有佛性。”又問:“狗有沒有佛性?”回答:“狗有佛性。”他說:“我有沒有佛性?”回答:“你沒有佛性。”這人當然很奇怪:狗都有佛性而我沒有佛性。大德說:“因為你不敢承當嘛!”這句話也可以用到我們身上。我們不敢發成佛的心,就是“不敢承當,”因為你不相信“自心是佛”嘛!覺得自己太渺小,不能成佛,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佛陀說得很清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就是這個心,我們這個心就是佛啊,我們這個心就可以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最後結果必然成佛。

因為在娑婆世界修行容易退轉,所以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大祗劫,很難很難。但是,往生淨土就不同了,一旦往生,永遠不退,而且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永遠修下去,當然成佛。但是,成佛決不是為了個人,為了享樂,而是為了度眾生。

我們經常都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宏偉的誓願,不是平列的。第一條是目的,成佛的目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釋迦佛成佛的目的如此,我們也應該這樣發心。下面的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發的願心,說明成佛是為度眾生而成佛,不是成佛去享受快樂。可以說,成佛不是目的,度眾生才是目的。這一點十分重要。

(二)往生是為度眾生而往生。如果只為自己求往生,便與阿彌陀佛的大願心不相吻合,接不上軌,這樣就很難感應道交,很難蒙佛接引。反過來說,我們為度眾生而發願往生,自然得到諸佛菩薩的歡喜,自然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 我們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台灣的證嚴法師是一位很尋常的比丘尼,但卻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他發了大願心,通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現在成就的事業遍及全世界,她辦的慈濟事業,辦醫院、醫學院、辦社會救濟事業,辦佛教文化事業。別人問她為何有如此大的成就?她說,這是遵循佛陀的教育,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這是真理。不要怕發大心,你不發大心,就沒有力量,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你怎麼往生?又有人說,你要發心度眾生,最後就長期留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好了,為何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去呢?問題在此,我要反問一句:“要度眾生,憑什麼東西去度?”只有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自然你就得到大智慧、大福報、大神通、大辯才,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廣度眾生。所以必須要發心求生淨土,才能實現在更大范圍度眾生,才能夠圓滿這個願心,這個不僅是我們修淨的人應該遵循的原則,就是修禅,修密的人也最好先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提高自己的境界,有利於將來更好地度眾生。宋代死心禅師在自己徹悟後,勸人修淨土,說:“參禅人最好念佛,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借)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因為可以不退轉,避免投胎又迷了。


淨空法師:能不能往生的關鍵

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是例外的,都是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真信、不懷疑,真信;第二個真想去,極樂世界好,真想去。我們必須要很清楚、很明白,到極樂世界去是上學去的,到那裡去留學、去讀書去的。極樂世界是個學校,這個世界裡頭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除這兩種人之外,其它的都沒有。

這個世界裡頭,沒有政治、沒有政府、沒有國王大臣、也沒有士農工商,如果有,佛一定給我們介紹,統統沒有介紹到,只介紹了菩薩跟佛。我們就曉得它是學校,我們到那裡去留學,畢業了就成佛。所以,那個地方是名符其實的佛學院,阿彌陀佛的佛學院。去干什麼的?去作佛的。真正發心想作佛,我們就一心一意掌握這三個條件,真信、真願、真念佛。

念佛是關鍵,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怎麼念法?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攝是收攝,都攝六根是把六根,就是六識收回來。眼喜歡看,耳喜歡聽,六識都往外頭跑,往外面境界上跑。現在把它收回來,眼不看外面的,專看阿彌陀佛,耳不聽這些雜亂的音,專聽阿彌陀佛,這叫收攝。也就是說,從我們種種嗜好收回來,把所有的嗜好放下,一心專注,這叫專念,一心專注,住在彌陀名號之中。

換句話說,心裡頭只有這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什麼也沒有,這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的意思,就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叫淨念相繼,一句接一句。這個功夫成就了你就決定得生。真正成就這個功夫,功夫裡頭分九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分九等。

上三品的,就這樣的功夫就能夠往生自在,想什麼時候去都可以,多住幾年也不礙事,真得大自在。剛才說過了,多住幾年,這個壽命到了還要多住幾年,為什麼多住幾年?勸大家念佛,多帶一些人到極樂世界去,帶得愈多愈好。跟你有緣的人,要幫助他,這個機緣太難得了,「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法門、這部經典介紹給有緣人,所謂有緣人,他能信、他能理解、他肯接受,這都是有緣人。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證大涅盤果。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七三集)2012/2/2 檔名:02-037-0173


淨空法師:能不能往生和是否皈依有關係嗎?

如果你要說這個說法淨土經裡頭沒說,那你錯了,淨土經早就說過了,你自己太大意。淨土經在哪裡說過?《觀無量壽佛經》,你們看看經上所講的,韋提希夫人遭家庭、國家的變故,意冷心灰,生了一個求生淨土的念頭,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沒有給她講方法之前,先給她說「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里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一條就是世尊講的《十善業道經》,所以你沒有善心善念善行,那怎麼行?具足十善業道,往生品位還不高,凡聖同居土;如果再能夠學習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可以生方便有餘土;再能夠發大心,把第三條也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能夠生實報莊嚴土。

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兩句話說明,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菩薩道,成佛了。他憑什麼成佛的?就是憑這三條。這三條要是做不到,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易行道。易行道是這三條有一條就行了,你就能往生,這叫易行道。不是一條都沒有,那叫易,不是這個意思,是比其他法門容易。其他法門統統要具足三條才能成就,淨宗法門只要具足一條就能成就,就能往生。所以念佛往生瑞相很好的同學們,有些人來告訴我,他還沒有受皈依。沒有受皈依不要緊,他前面那一條有了;他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他有慈悲心,他有善心善行就行,念佛就能往生。他有這一條,所以他不一定要皈依。


淨空法師:要真為生死

「倘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一向專念,而欲往生,無有是處」。

這幾句話我們要特別重視。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祖師大德勸導我們,三輩往生,前面說到過,跟八萬四千法門來比較,這個法門是易行道。但是,要不能把煩惱伏住,像此地講的,不是真正為了生死,那還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關鍵,我們是不是把兩個世界看透、看清楚、看明白了。娑婆世界苦,真的覺悟了,它是真苦,它不是假苦;極樂世界的樂是真樂,不是情執裡面所說的樂,在那邊修學沒有任何障礙。老師是諸佛如來所讚歎的、所尊敬的阿彌陀佛,那是老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親自指導,並不是由其他人來協助。

我們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天那麼多,可以說分分秒秒都不間斷,來自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的眾生不知道有多少,阿彌陀佛能應付得了嗎?我們常常用我們凡情來推測、來觀察,我們不知道極樂世界的真實狀況。我們根本就不能理解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不知道!彌陀確確實實能應化無量無邊的身,一個人往生,他就現一個相,單獨教他,這樣的學習環境到哪裡去找?我們喜歡大眾在一起學習,阿彌陀佛有講堂,講堂無量無邊。每一個在講堂坐的人都覺得阿彌陀佛為自己說法。這種感覺我相信我們也有,我們講堂人不多,二、三十個人,老師教學,學生會感覺得老師今天這堂課是為我講的。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會感覺到每一堂課都是為我自己講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消除自己的業障,讓你時時刻刻法喜充滿,這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常生歡喜心,不會有雜念、不會有煩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決定不可能在那個地方發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威神,阿彌陀佛的佛光照注。

所以,我們要真為生死,我們不為別的,六道生死太苦,太可憐了!為什麼還要幹這個事情?為了生死才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真正相信彌陀淨土,真正想生到極樂世界,真正想親近阿彌陀佛,以深信願。菩提心,在二十多年前,我們提出《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是深信,菩提心的自受用。我們用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我們要像諸佛如來一樣的真誠,用真誠心生活,用真誠心工作,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一片真誠。真誠心的自受用,清淨平等覺;真誠心的他受用,大慈大悲。慈悲上加個大字,沒有條件,大乘經教上常講「無緣大慈」,這個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為什麼沒有條件?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我自己是同體,是一體。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深信願,深信切願,懇切的願望,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如果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沒有深信願,縱有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所以,真信、真願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九一集)2011/5/1 檔名:02-039-0391


想念佛往生一定要先學會發菩提心

問:下面這是華藏衛視觀眾的提問。第一個,現在我想唸經文十二章裡阿彌陀佛的十三種名號,我念“阿彌陀佛”念不出來,但念“無量壽佛”就可以。念阿彌陀佛又念無量壽佛算不算夾雜?如不如法?可否以此方式往生西方?

答:往生西方,你還要認真從經教裡頭去學習。否則的話你不懂這些道理,理論搞不清楚,方法也不明了,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你佛號念的多。

你心地不誠,你看看《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都說得很清楚。總的綱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總的。

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

我們這個對聯上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

你要自己想想看,我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是不是這個心?如果是這個心,那你的發心真了。

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一門深入,你這一句彌陀唸到底,行,你決定可以往生。如果你沒有真誠心,對人虛情假意,心地還有染污,心裡面有貪瞋痴慢,就是染污,就不清淨。

待人接物還有高下,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你心不平等,你沒有智慧,你沒有慈悲,那你唸佛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統統都有這一句,下輩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也要發菩提心。

所以我們最重要,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沒有一點虛妄,別人欺騙我可以,我不能騙人。

別人欺騙我怎麼可以?因為他不想往生,他還要搞六道輪迴,我不想搞六道輪迴了。所以我不能再用虛偽的心,我要用真心,我要求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搞六道輪迴。

最重要的是真誠,只要有真誠,後面大概都會有,都會具足。

所以往生淨土,經不能不讀。現在不但是你要讀,而且要聽講,讀如果不能夠理解也沒用處。

你要能真正念懂了,我們唸佛往生有理論的依據,有正確的方法,效果就非常顯著,才能成就。

(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五 2005/9/2)


為什麼往生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

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文集》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

《學佛通途》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續編•卷下•淨土指要•P592)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增廣•卷一•復陳慧超居士書•P198)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增廣•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P148)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 (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P726)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耳。(增廣•卷二•致包師賢居士書•P349)

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後乃改悔。因未能全無惡報,遂謂佛法不靈,修持無益。(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P829)

凡夫修行,當發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則力能為者,勉而為之。不能為者,必令此心常存。則固與大乘之願心,不相背也。(三編•卷四•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P1151)

菩薩之心,猶如太虛,無不包括。欲利益眾生,作種種方便,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見,妄生測度。以彼已證法忍,了無人我之可得。唯欲攝受一切眾生,入於如來大覺法海。若有計校,便屬情見,便與無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雲布施頭目膸腦,則誠然。(增廣•卷一•復黃智海居士書•P230)

                                                           

弘一法師

《淨土法門大意》(一九三二年於十一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於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

復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積極的。不起誤會。

李炳南老居士

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索達吉堪布

《淨土教言講記》

不管是學密宗也好,學顯宗也好,淨土法門都是大家公認的,而要弘揚、學習淨土法門,最好不要離開這四種因。我們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對照《無量壽經》還是《阿彌陀經》,假如離開了這四種因,往生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但私底下問他們:你具不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因?你發了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到極樂世界是為了避苦求樂、逃避現實,還是去干什麼?你為什麼要往生?……提出這些問題時,他們經常無言以對。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為了往生,一定要以七支供來積累善根,比如說供佛、磕頭、轉塔等,同時還要忏悔自相續中的罪障,否則的話,念佛法門雖然殊勝,但相續中有很多障礙也很難往生;還要經常觀想極樂世界的剎土莊嚴,沒有這樣觀想的話,想要往生的心也不可能發得起來;最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將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念《普賢行願品》也好、念佛號也好,全部回向給眾生,發願往生,這個非常重要。

對於“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這一問題,各位法師的講法也不太相同,比如說淨空法師也強調發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認為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專注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菩提心;台灣的法藏法師說我們現在不可能發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誠心誠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後,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沒有的話,到了極樂世界可以發菩提心,然後逐漸逐漸地上去。這些說法在佛經裡有沒有教證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輩高僧大德的傳承言教。但不管怎麼樣,我是這樣想的:現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時候,首先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在念佛、修淨土法門時,應該想“我一定要度化眾生,這是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下的誓言”。

所以我們修任何一個法呢,必須要具足菩提心的前提下進行。如果你菩提心不具足的話,不管學禅宗也好,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也好,然後修大圓滿大手印什麼什麼密宗也好,那麼這些呢都通通的不稱為是大乘佛法。沒有具足大乘佛法的話,那我們相續當中能不能獲得這些功德,大家也可以自己問自己,也應該清楚的。所以我們所謂的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於菩提心。所以我想大家應該一方面為了利益眾生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相當重要的。

昌臻老法師

《發菩提心的重要和怎樣實踐菩提願心》

(在四川樂至報國寺第八期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的講話稿)

什麼叫菩提心?和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

菩提(梵文譯音),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不一樣。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淨空老法師

佛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往生的先決條件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講得很清楚,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現在有很多人,他只抓住“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他一生精進努力,還是不能往生!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用真誠心對人,不可以虛偽對人,這樣一來,有很多人說:“我用真誠心對人,別人用虛偽的心對我,那我不是吃虧嗎?”不要緊,在這個世間吃一點小虧,將來到極樂世界占大便宜;現在小虧不肯吃,將來極樂世界沒分!

所以,別人用染污的心對我,我用清淨心對他;別人用貢高我慢對我,我用平等心對他;別人對我自私自利,我對他大慈大悲。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用菩提心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統統磨掉,我們念佛一向專念,才決定得生。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重要,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得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特別是念佛堂的同學,不能不提高警覺,要常常提醒自己:單單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

(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五) 

問:下面這是華藏衛視觀眾的提問。第一個,現在我想念經文十二章裡阿彌陀佛的十三種名號,我念“阿彌陀佛”念不出來,但念“無量壽佛”就可以。念阿彌陀佛又念無量壽佛算不算夾雜?如不如法?可否以此方式往生西方?

答:往生西方,你還要認真從經教裡頭去學習。否則的話你不懂這些道理,理論搞不清楚,方法也不明了,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你佛號念的多。你心地不誠,你看看《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都說得很清楚。總的綱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總的。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們這個對聯上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你要自己想想看,我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是不是這個心?如果是這個心,那你的發心真了。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一門深入,你這一句彌陀念到底,行,你決定可以往生。如果你沒有真誠心,對人虛情假意,心地還有染污,心裡面有貪瞋癡慢,就是染污,就不清淨。待人接物還有高下,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你心不平等,你沒有智慧,你沒有慈悲,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統統都有這一句,下輩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也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們最重要,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沒有一點虛妄,別人欺騙我可以,我不能騙人。別人欺騙我怎麼可以?因為他不想往生,他還要搞六道輪回,我不想搞六道輪回了。所以我不能再用虛偽的心,我要用真心,我要求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搞六道輪回。最重要的是真誠,只要有真誠,後面大概都會有,都會具足。所以往生淨土,經不能不讀。現在不但是你要讀,而且要聽講,讀如果不能夠理解也沒用處。你要能真正念懂了,我們念佛往生有理論的依據,有正確的方法,效果就非常顯著,才能成就。

求願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淨宗法門是大乘法門,而且是大乘特別的法門。許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經,問她們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們居然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臨終瑞相那麼好。哦,原來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對了,一心專求西方,那就是人家發的無上菩提心。

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觀察,他對於眾生有憐憫心,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也不執著,但你問他,他也說不出來,但他通通做到了,這就是古人說的暗合道妙。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只要做到真誠、至誠就感通。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誠,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能從真實心中做,沒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現在有些人認為: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發菩提心。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無量壽經》中講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輩往生者,發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原來我在講《藏傳淨土法》時,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漢傳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比如某人沒有發過菩提心,但他已經往生了。”我當時說:“你怎麼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許他口中沒有說要度化無量的眾生,但實際上內心已經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後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希望大家要強調菩提心。

索達吉堪布:淨土法門畢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印光祖師: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願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則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願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印祖文鈔》復峄縣宋慧湛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麥彭仁波切也講過,雖然往生淨土的條件有四個,即淨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如果能具備這兩個條件,往生就沒有什麼問題。第一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對極樂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在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當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謂信任,就是類似“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我肯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之類的信念。
信心有三種:清淨信、勝解信和現求信。其中的現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為第二個條件的渴望心,即強烈渴望往生極樂世界,希望變得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希求心,也應當屬於信心的范疇。

如果對阿彌陀佛根本沒有信心,就很難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麥彭仁波切還說過,若能具備這兩個條件,卻不具備其他條件,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不需要積累資糧了呢?

麥彭仁波切就此告訴我們:積累資糧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對阿彌陀佛的強烈信心和對往生的熱切渴望,就可以積累無以數計的資糧,即使沒有專門去修七支供等法也無妨,因為這兩個因素其實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為了使這個修法成為大乘佛法,且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能繼續做菩薩,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沒有菩提心,也不曾專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備前面兩個條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對於下品人依然可以往生應該怎麼看呢?

印光祖師在《文鈔》中說:“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通過以上教證所說,可以了知發願往生彼國已含攝菩提心。如此可知只要具備“信、願、行”決定能往生,因“信、願、行”中已含攝菩提心,下品下生者,雖然佛陀沒有說菩提心,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能夠確定此時不需要菩提心。因為沒有說並不等於說不需要。

也許有人懷疑說:這種下根惡人,怎麼可能發菩提心?但是要我們要注意到,並非所有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了。這種“下根”之人是佛陀授記能夠往生者,難道不比那些不能往生者更上根嗎。

如果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那麼是不是說眾生全部都必須往生淨土呢?也不是。因此這些能往生者必定有超勝於不能往生者之處,這裡的下根其實是上上根人,只是現對於往生者來說為下根而已,否則就有上根者無法往生而下根這反倒往生了的過失。如果我們僅僅解釋為:“雖然下根,但此人有信願”,可是如此惡人為何能生起最難得之“信”呢?既然如此難得之“信”能生,我們也無法斷定他們就不能生菩提心。因為二者都是需要往昔值遇過大乘佛法並積累了廣大資糧。

我們注意前面有一句:“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那一句為說妙法,說妙法的時候自然包含了菩提心,否則只要說“教令念佛”就可以了,何必還提“說妙法”呢,這不就有重復的過失嗎。

佛陀說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能生者您不要說人家“下根”,必定是往昔積累過廣大福德者。而如何積累福德呢?要知道福德依賴於心,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積累廣大隨解脫分福德的。因此往生者往昔必定發過菩提心。即使中途菩提心受到了毀壞,中間造作了無數惡業,但此生臨命終時,因佛威力也能夠引發往昔的串習,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再發菩提心。

而至於蓮花開後所發的菩提心,正如金剛永持師兄所言,理解為“勝義菩提心”更為合適,因為花開見佛已經登地,如果說登地以後才發世俗菩提心,大乘並沒有這種途徑。

佛陀和諸傳承上師在許多地方都明確說了“往生需要菩提心”,而沒有一個地方明確說“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所有所謂的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教證”都是說“你看,這種人往生了,他怎麼可能有菩提心”這類型的理由,可是我們根本無法斷定他沒有菩提心。因此以這種理由不充分的教證來將佛陀說的“三輩往生都需要菩提心”以及大量“沒有菩提心非大乘法”等教證全部打為“不了義”,是完全不夠的。


發菩提心到底是不是往生的必要條件? 

居士問:藏傳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往生事因,明觀福田,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願回向。其中特別強調發菩提心,不知法師如何看待?法師昨天說往生完全仰賴阿彌陀佛,不知往生是不是全靠他力,還是也需要自己積集資糧、信願具足、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法師說只需信願,雖說是臨終一念,可死亡是件極恐懼的事情,到時能否把握得住,能不能提起念佛的念頭,是不是還要靠自己的福德機緣?若一味強調往生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們平時即對福德、智慧、資糧還需要嗎?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只須淨土一法就可以了嗎?信心的建立是不是靠平時聞、思、修串集才能得到?若平時不修行,臨時抱佛腳可以嗎?修淨土法門往生的成功率有多高?能夠統計嗎?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好,看來你學藏密還是學得很深入。我們也會跟上人、西藏的一些法師、堪布做些交談,藏地的淨土法門跟我們漢地的淨土法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強調這個因那個因,甚至還要強調觀修、發菩提心,其中特別強調發菩提心。好,就對菩提心怎麼看。我們淨土法門也會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的共同特征。

但,對菩提心怎麼理解?發菩提心是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曾經就有人說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這些涉及到往生的重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加以明辨。如果是通途的菩提心,所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說起來,又有很深廣的內容,有發心菩提,有明心菩提,有伏心菩提,有出道菩提,有圓滿菩提等等啊。它的次第很多。我們在淨土往生一法當中,單刀直入,就談信願。而且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具足信願,你就能往生。如果是從通途佛法的菩提心來看,你能發起通途的菩提心當然也很好,那就能夠提高往生的品位。但萬一中下輩的行人發不起通途的菩提心,他能不能往生呢?他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觀經講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通途的菩提心的,到彼土去發菩提心的。所以千萬不要說,沒有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們正面說應該提倡發菩提心,但是萬一這個菩提心發不出來,具足信願照樣往生。

那麼往生一事全靠他力,但是這個他力如何感召過來?也要自己信願持名。這個信願持名裡面當然也包括他力、自力在裡面。所以,你說是自力和他力,實質上都是自他不二的。全體的他力就是自信的力,你很難在他力和自力去劃一個明顯的界限。你具足信願持名,阿彌陀佛感通上了,哎,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那這裡要不要福德因緣呢?這裡你不要打成兩截,你能夠信願持名就是你的大福德、多善根。不在信願持名之外去談福德、善根、因緣。所以,往生一法,確實是容易往生的。你信願具足,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但是也確實很難的,因為你不具備信願。像你能夠提這麼多問題說明你有很大的懷疑,那既然有懷疑,你就要廣修福德來破你的懷疑。你的懷疑破了,哎就可以往生了。

佛是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正因為人對淨土法門難以產生信心,就讓他修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他對淨土法門當下就相信了,這一個法門就足夠就可以了。就是由於信不及,才要循循善誘,才要講八萬四千法門。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也不能說只要淨土一法,八萬四千法門也需要,因為眾生無量,眾生的根基無量,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更多法門施設也是必不可缺的。那麼信心的建立,他的表現形態很多,你可以靠平時的聞思修串行來得到,有的人就是多生多劫就有那個善根,忽然聽到了,馬上產生信心,不需要平時的熏習他也能夠得到。有的人沒有這個善根,他靠這一世積累有時候也不一定達到能產生信心的目的。就好像世間有一個大學問的人,你說他就靠這一輩子讀書就能得到嗎?當時袁枚講那個黃庭堅,他前身就是讀書過來的,說了一句話“今生讀書方已遲”。一個大學問者他不可能靠今生幾十年就成為大學問人,都是他前生讀了很多書,今生再以一個接上,你今生才讀書已經遲了。這個淨土法門的信心也是這個樣子,你今生才開始接觸,他相信是很困難的。

有很多人他一聽就相信,就是他有多生多劫的累積的結果,那你有信心,有信願,臨時抱佛腳是可以的。我們常常講臨時抱佛腳是嘲笑一些人不管用,實際上淨土法門,觀經就講:五逆十惡的罪人,地獄相現前,地獄猛火現前,這個時候聽往生善知識跟他介紹阿彌陀佛,他趕緊念阿彌陀佛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地獄猛火變成清涼風,風吹來陣陣蓮花,蓮花上有化佛菩薩,化佛菩薩接引他往生。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也能產生效果嗎?所以這是一個大不可思議的法門,不能用通途的佛法來比量他。

那麼修淨土法門往生的成功率有多高?這個統計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早就統計好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那些大菩薩,就是不退轉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六十七億菩薩,那些小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數不可計數。這個就不需要我來做統計,釋迦牟尼佛統計好了,我們就聽釋迦牟尼佛的統計就好了。所以,萬修萬人去是真實的。

居士問:沒發菩提心,念佛能往生嗎?

淨宗法師答:能!《觀經》上品雖說發菩提心,中、下品都不說發菩提心,即是其證。本集所記往生事例,大部分連菩提心的名字都沒聽過,更不要說發菩提心了。雖不聞、不知、不發菩提心,只要念佛願生,統統往生,一旦往生,自然發起廣大菩提心,自然成佛度眾生,這正是淨土念佛法門的妙處。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訣是「把死字頂在頭上」!

近年來,念佛的人越來越多,舉辦佛七的寺院也逐漸增加,這是佛教中的可喜之事,證明淨土法門契時契機。不過,念佛的人雖多,明理得法的人卻不多;修習淨業的同修增多,弘揚淨土的人才卻非常缺乏。培養弘法人才,幾乎是當前最為緊要的任務。缺乏弘法人才當然有各種原因,但和我們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有直接關係。我想就「發菩提心和修學淨土」這個問題,略述三點意見,以供參考。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什麼叫菩提心?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與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

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語譯:多善根,莫過於發菩提心。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歷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師亦說:「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語譯:發了菩提心,好像機器接通電源一樣,力量更大、更迅速。對於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會上,要成就一番事業,也需要動力。但這種動力,不外乎為個人利益或集團的利益。如果你僅僅為個人利益出發,完全沒有想到我的事業是要利益眾生,一切都從自私自利出發,別人不會支持;為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其他集團不支持。更不可能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對學佛的人來說,願力就是動力;修淨土法門,發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義。《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字,就是「淨土法門正行的綱領」(「眾善奉行」是助行,都可迴向往生淨土)。

淨土法門的總綱領是信、願、行。發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願在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篤行)。實際上這十二個字,就把淨土法門的總綱領完全包括在內。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都是靠願力成就。地藏菩薩被稱為「大願王」,示現為婆羅門女,救母出地獄,擴大願心,度一切眾生,成為等覺菩薩。給我們提供一個願力成就的好榜樣。現代台灣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一位平凡的比丘尼,幹出極不平凡的,影響全世界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當初人們懷疑她靠什麼背景?有什麼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業,我依佛的教導,相信‘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名言。因為這個願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群眾的信賴和支持,還有什麼事業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

發了菩提心,我們就要實踐菩提心,如何去實踐呢?發菩提心是要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實踐,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實踐菩提願心的過程也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夠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為自己的往生積累資糧。

首先,我們應明確淨土是二力法門,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又要靠自己信、願、行持的力量。蕅益大師說得很明白「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說明能不能往生淨土,完全取決於有無真信、切願。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法,首重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念佛沒達到一心不亂)也可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至誠懇切,便和彌陀願力感應道交,就能蒙佛願力接引。印光大師以大江、大海來做比喻:大江、大海雖不可能平靜無波,只要沒有狂風巨浪,天空的月影還是能顯現出來。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所以,弘一法師說:「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說:「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這就很清楚,不發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因為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

《龍舒淨土文今譯》(宋朝王龍舒居士著,專弘淨土的重要著作)說:「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可以用來消除罪業,可以用來增福延壽,可以用來超度亡魂,可以用來迴向求生淨土。」書中引唐朝房翥的故事為證:

唐朝人姓房名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陰曹,閻羅王接見他,說:「因你曾經勸一位老人念佛,老人現已經往生。憑這個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曾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台山,我的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陽世。房翥甦醒後將這件事講了出來。

(這個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很了解。因為凡夫一旦往生,就已超凡入聖。《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往生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自能一生成就。何況在極樂世界修行,可以直接親近佛菩薩,聽講經說法。這種成就,這種功德利益,決不是自己誦經、朝山的功德所能相比的。)

我們學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時勸人行善,叫做法佈施,能夠獲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大的法佈施,不是其他法佈施所能比的。《龍舒淨土文》引大慈菩薩的《勸修西方偈》說:

「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印光大師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以上說明要實踐菩提大願,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舉辦念佛活動,多給大家宣講修學淨業的道理,多勸人修學淨業。

另外,還要積極參加臨終助念活動。這是代如來度眾生,能夠送一個人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大的功德呀!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首先,要弄清楚求生淨土的目的,決不是消極厭世,決不是去享樂,而是為了度眾生——去學修、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等,再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有緣。這樣便與彌陀願心脗合,自能感應道交,得到佛的願力加持,臨終往生當然就有保證。

我們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發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親屬、朋友再擴大到眾生。其實度眾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都是眾生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念佛?倓虛大師在其《念佛論》中說,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愚夫愚婦能老實念佛,所以容易往生。弘一大師介紹印光大師的成就時說,大師的弟子中,有部分國外留學生,大師不給他們談佛法的高深哲理,只勸他們老實念佛。他們受大師德行的感召,都能信受奉行。

淨土是「易行難信」之法,必須斷疑生信,才能受益。佛無妄語,何用生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值得深思!念佛的訣竅是什麼?近代天台宗大德諦閑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偏偏不容易念。極樂世界,哪個不願生?可是少有人往生。」這主要是因為念佛的人不懂訣竅的原因。念佛的訣竅就是個「死」字——有個「死」字在心頭,對外界環境自然冷淡;情愛也會減輕;名譽、金錢、權力在「死」面前都幫不上忙;知見、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離依靠什麼?孤魂受業力支配哪有自由?這時候不見彌陀,很可能就會遇見惡鬼;不生淨土,可能投生驢胎馬腹。作這樣想,念佛就有緊迫感,就能至誠懇切,就容易與佛菩薩相應。

印光大師又說:「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但是,修淨業的人,有的存在一種錯誤看法,認為自己基本能持戒,每天都念佛,縱使不能往生淨土,也不至於墮地獄。其實,冷靜思考一下,就以今生說,單是殺生吃肉這項罪惡,已非常可怕。何況無始以來的惡業,如佛經所說,假使惡業有體積,有形相,連虛空也都裝不了!再說,我們這一生持戒念佛的時間相對多生累劫來說,畢竟太短,如果我們的惡緣先成熟,就很有可能會先下地獄。而你今生所種持戒念佛的聖因,將來緣法成熟,也要受善報。因此,印祖教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決不是隨便說的,值得我們警省。 

念佛的方法,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當中,又以意、耳兩根最難收攝,如能攝此二根,其餘四根便不難了。所以念佛必須「心念耳聞」,就是念佛要做到念從心起——心裡念得清清楚楚;音從耳入——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再將佛號回入八識田中,成為金剛種子。人到臨命終時,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都一齊湧現出來。這時金剛種子就起作用,它和彌陀願力相應,得到佛力攝受,立即投生蓮胎。 

念佛必須持戒。否則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淨業的守則。《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只有戒行清淨,身心才會清淨,只有用清淨心念佛才能相應。再說,一個不守五戒的人,下一世連人身都保不住,還想出輪迴、生淨土嗎?!但守好五戒,只是人道的善人,在人道享福報。如果想了生死、生淨土,還應受持「八關齋戒」。它是佛陀以大悲心為在家弟子製定的出家戒,是「五戒」和「沙彌十戒」相結合,既具有出家戒的嚴格要求,又適合在家修行的情況。「八關齋戒」只有八條戒,每月受持六天(六齋日),每次受持一日一夜,自己可以在佛前受,十分方便。而功德利益有十二條,非常大,其中一條說,修淨業的人,如能受持,可以中品中生。出家人想自己戒行清淨,也應受持。

最後,引證近代高僧圓瑛法師弘揚淨土的事蹟,作為結束語。 

圓瑛法師是禪宗巨匠,被佛教界稱為「楞嚴獨步」。三、四十年代曾連任七屆中國佛教會會長,五十年代初期,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明暘法師和趙朴初居士都是他的弟子,他對中國佛教事業貢獻很大。他中年夢見佛陀教他要弘揚淨土,便依教奉行,將方丈室命名為「三求堂」,自號「三求堂主人」,即「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件事也再次說明: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癥良藥,福德、智慧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必具資糧。提出來和各位同修共勉!


智坤法師:不發菩提心,念佛能否往生?

凈土法門祖師是這樣概括的:「彌陀世尊大願之所建立,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進行宣揚」,也就是說之所以有凈土法門,歸根結底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已經圓滿成就。有了凈土法門之後,才有十方諸佛對凈土法門的弘揚。也就是說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法,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大願為根本的。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這裡就告訴我們,凡夫之所以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靠阿彌陀佛大願力的加持。四十八願里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直接關係的願,是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這三個願。把這三個願擺在一起一條一條分析,整個凈土法門的脈絡就非常清晰,這三條願開出了凈土法門的三個修行方向。

(一)

先來看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對這個願的解釋用了四十八個字: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裡的十方眾生是非常廣泛的,若凡若聖都包括,既包括了六道凡夫又包括了除佛以外的聖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乃至十聲,這個十念指的是臨終,臨終往生的情況我們看《觀經》下三品往生就非常清楚。阿彌陀佛現在成佛已經十劫了,也就是說他已經圓滿成就了大願,在《無量壽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成就用一句話進行總結:「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凈佛土。」這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果。那麼我們看法藏菩薩因地發願的時候,有句話非常重要,叫「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實際上就告訴我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往生的大願里哪一條是阿彌陀佛最注重、最根本的大願。從以上諸經文來看,第十八願是根本願,也就是四十八願的願王。這裡就單單點出了只要念佛名號,信願具足就能夠往生。至心信樂,這是信;欲生我國,這是願;乃至十念,這是行。那麼具足信願去持佛名號,你就可以往生。

從念佛往生裡邊,我們可以開顯出三輩九品。從第十八願的角度來看,現在流行的一些說法就非常錯誤:如果不發菩提心你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只是圖去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念佛也不能往生。我們看十八、十九、二十願有哪一條願談到了菩提心呢,只有第十九願談到了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根本沒有提菩提心這個事情,是典型的混淆概念,拿第十九願來破第十八願。我們還可以提很多觀點,去批駁這些觀點是錯誤的,《觀經》下三品往生就說明不發菩提心,單單持佛名號就可以往生。第十八願,最好的詮釋,最好的註解,就是《觀經》下三品往生。這是經文教證。

先舉經文,我們再來舉祖師大德的教證,最後我們再來舉公案。我們只要找下品上生就可以了。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觀經》

如果有人造種種罪業但是他不誹謗佛法,這樣的眾生十惡成就、沒有絲毫的善行,並且一點都不慚愧,認識不到自己做的是惡業。等到臨終的時候,遇到了善知識,這位善知識首先給他講了整個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名字分類,讓他去讀誦任何的大乘經典。如果有人告訴你臨終助念的時候要念《地藏經》,念這個經、那個經,等你消了業障往生容易一點,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你念了這些經的經文名字,你看你滅罪滅了多少,滅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懂佛法的人,叫善知識,剛剛叫善知識,現在叫智者,為什麼?這就說明最智慧的人會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面念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經題長經文就更長了,念這麼長的經才滅罪一千個劫,結果就短短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滅罪五十億劫。念完佛之後,馬上產生什麼效果?「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念佛的當下叫爾時,這個時候你去體會什麼叫阿彌陀佛大願成就如實安住,馬上阿彌陀佛就派化身佛菩薩來到這個造了這麼多罪業的念佛人面前。這個時候注意,對這個人的稱呼就變了,沒有念佛之前釋迦牟尼佛稱呼他是一個「愚人」,念佛之後他就變成了「行者」,然後阿彌陀佛現前怎麼說的呢?這裡身份又再次出現了轉變,阿彌陀佛馬上叫這個人叫「善男子」。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很大的區別,在凈土法門上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看你造作罪業的情況,也不是看你修學其他功德的成績怎麼樣,只看你有沒有信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信願念佛的人在凈土法門裡面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哪怕他前一刻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一旦他信受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他念佛的時候馬上就搖身一變。或許在我們凡夫眼裡,他還是那樣的大壞蛋、那一副窮凶極惡的樣子,但是他在佛眼裡就不是這樣了,就變成善男子。「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從這個地方我們還可以看出,現在有些人在爭論凈土法門究竟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實際上我們看了下三品經文之後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概念:凈土法門既是帶業往生也是消業往生,凈土法門是消罪業帶惑業。下三品之所以往生之後還被關在蓮花胎里,不是因為他的罪業沒有消盡,而是因為他的惑業太重。

我們看經文,因為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緣故,你之前造作的所有生死之罪都已經滅盡了,所以我來迎接你。說完這句話之後,這個念佛人就看到阿彌陀佛放光攝受他,光明充滿了他居住的這個屋子,他見了就非常歡喜,馬上就斷氣,然後就乘著這朵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之後蓮花開放,蓮花開了之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先放大光明停留在這個人面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我們講因果,現在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這個人說甚深十二部經這是果,因就在他臨終的時候聽聞了十二部經的名字。這裡還有五個字非常關鍵:「發無上道心」,也就是說這個下品上生的眾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開敷之後,見到了兩位大菩薩給他講法,受到了講法因緣加持的緣故,才發了菩提心。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出,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這輩子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人家是往生之後才發的菩提心,如果往生之前必須發菩提心,這不就跟這段經文矛盾了嗎。就算你的說法再有道理,我們是聽佛的還是聽你的?很明顯我們要聽佛的。阿彌陀佛來的時候,只讚嘆了他念佛的功德,沒有提他前面念經的事情,這裡面有什麼深意呢?我們要正確體會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本意,往生的關鍵是勸你要正念稱名,要有真信切願去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在往生這個事情上,臨終時非常緊急,刻不容緩,再做散善比如持戒、誦經、持咒、布施這些散漫的善業功德沒有力量讓你往生,所以我們要廣勸眾生念「南無阿彌陀佛」。下面善導大師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聽聞了三藏十二部經典滅罪只滅了一千劫,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就除罪五百萬劫」,「古時候億可以指一百萬、可以指一千萬,也可以指一萬萬,這裡善導大師站的角度是一百萬,實際上我們站在凈土法門的殊勝角度是可以把這句名號的功德無限放大,你說滅罪五十億劫可以,滅罪500萬劫也可以」。

「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說多經。食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觀經四帖疏》

助念須專一念佛。若至將終,並《彌陀經》亦不念,方可令命終人心歸一處。

——印光大師開示

那麼我們流行的一句話: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的佛經依據,就在這個地方。那麼臨終助念更要專心念佛。下品上生的愚痴眾生造了這麼大的罪業、得了重病,臨終的時候你想讓他得清凈心啊、功夫成片啊,這根本不可能。我們舉個例子,當你莫名其妙受到驚嚇的時候,去看恐怖片的時候,內心當中是很惶恐的,但是依然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告訴你,下三品臨命終時都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但是因為有信願的緣故都可以往生。現在,再去深刻體會法藏菩薩發願的那句話,「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也就是說眾生念佛決定往生,這體現的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已經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只要念佛你就可以往生。


往生凈土到底需不需要菩提心?給你最靠譜答案

【目前在凈土宗流行一種觀點:必須發菩提心才能往生凈土,果真如此嗎?】

發菩提心的內涵

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之別。發心之標準則是世俗菩提心。真正生起此心即為發菩提心。此菩提心包括「度眾生心」和「願成佛心」兩個要素,缺一不為菩提心。如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說:「發心利他故,希求正菩提。」

發了菩提心,則為大乘行者,入菩薩數。如《入菩薩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系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意為發菩提心後,即使還在生死中流轉,但已經可以稱為佛子、菩薩了。所以菩提心乃大乘專有,凡夫和小乘皆無。

真正生起菩提心並非易事,不是口裡喊著度眾生就是菩提心。阿底峽尊者昔曾依止金洲大師十二年,專修菩提心。往昔捨得弗發菩提心行菩提道,因婆羅門乞眼而退心。小乘聖果發心尚且如此艱難,況末世凡夫?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生起菩提心呢?首先因菩提心之前導是大悲心,故應先明大悲心之生量。印度菩薩蓮花戒論師於《修道次第論》中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凈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若見有情受苦,欲拔其苦的悲心任運而生,就象對自己唯一心愛的兒子一樣,方名悲心生起。試看能有幾人具備這種悲心呢?看到別人受苦,因病去世,自己是否能象唯一心愛之子受苦死去一般痛苦?看到眾生在生死中輪轉不息,恆受無量大苦,自己內心是否感到焦灼不安?現今之學佛者,自己在三界火宅中尚不覺得焦急可怕,何況對一切眾生?

然但具此悲心,仍非菩提心。要在此悲心之基礎上,勇猛發起欲成佛並荷擔度一切有情的增上責任心,方稱菩提心,否則不是菩提心。因為上面說的悲心之量,二乘亦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乃大小乘共修之道。所不同者,二乘雖有慈悲心,但覺眾生難度,內心怯弱,荷擔不起度眾生這重擔。大乘則不爾。譬如一小兒掉進火炕,被火燒灼,痛苦不堪,眾人但具悲心,痛苦流涕,但不去救度,其父則不顧危險,跳入火炕,將兒子救上來。此即悲心與菩提心之異同。《修道次第論》又說:「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名為生起菩提心。」但此大菩提心發生之量,並非已達高層次之發心,乃初發心者之層次。《文殊師利問經》說:「於一切眾生如父母、兄弟、姐妹、男女、親友等,為彼解脫,得出生死,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眾生所需財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眾生……是名菩提初發菩提心。」《攝大乘論》亦說:「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這都是佛與大菩薩所說的菩提心標準。

有人說:「但發求生凈土之心,即是菩提心」,明顯與經論所說不符,既無聖言量為依據,豈可憑信?僅於口頭喊著願成佛、願度一切眾生,更自命大乘菩薩,實為可笑。且有未得謂得,起增上慢之過。如宗喀巴大師於《廣本道次第》中云:「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此說如果不了解菩提心的內涵,很容易造成本未生起但卻自以為生起菩提心的誤會。

往生凈土必發菩提心辨

如果必須發菩提心方能生凈土,那凡夫能有幾人得生凈土呢?凈土之殊勝又在何方?三根普被也變成虛言了。因所謂三根者:人天、小乘、菩薩也。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今如必發心方生凈土,豈不專接大乘了嗎?《游心安樂道》云:「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凈宗本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唐·善導大師亦在《觀經四貼疏》中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花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是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這清楚說明了凈土法門非專為始學大乘(已發菩提心者)而設。

有人說,《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提到發菩提心,如何解釋呢?當知《無量壽經》現存共有五種原譯和四種後人會集本,會集本暫且不提,就五種原意中,只有魏、唐二譯說三輩俱發菩提心。而漢、吳、宋三譯僅上輩或中輩發菩提心,下皆不發矣。如漢、吳二譯云:「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凈佛國,若無所用分檁布施,作諸福德,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凈,如是清凈者,當一心念,欲生安樂國,晝夜十日不斷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凈佛國。」宋譯云:「複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發十種心。所謂一不偷盜,二不殺生……等十善業,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此三譯所說往生之因,皆人天、二乘之因,如十善、斷欲等,其中並無發菩提心之文。至於魏唐二譯三輩皆鬚髮菩提心者,靈芝、孤山等古德認為三輩只對《觀經》之上,中品,不攝余品。因《觀經》之下品皆沒說必須發菩提心。

《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三生都說:「……乘蓮花台,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當花開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往其人前,為說法要,聞已歡喜,應時即發無上菩提心。」足見下品三生往生彼國,聞法後方始發菩提心,亦即往生前並未發心。故知《無量壽經》之差異,是因佛說法對機不同,魏唐二譯系佛為已發心者說,漢、吳、宋三譯系佛為未發心者說,此彌顯凈土法門三根普被。且極樂之品位亦是無量(發心者品位高,未發者品位低),三輩不過粗分而已。

雖然發菩提心不是往生的必備條件,但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則會增加臨終往生的係數及往生的品位。所以,勤修菩提心仍然是極為必要的。


經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不如念佛!

改變命運三部曲之三:靠自己發菩提心、修一切功德,不如稱念佛號!

在《無量壽經》和《觀經》中多處提到「發菩提心、作諸功德」,但釋迦牟尼佛在《觀經》最後卻特別囑咐「持無量壽佛名」(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何?而在《阿彌陀佛經》中直接省略發菩提心作諸功德,而是讓我們「願生凈土、執持名號」,這又是為何?

從《百佛名經》可知,原來「發菩提心、作諸功德,不如稱念佛名號」,再看《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知念佛號以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包括「「發菩提心作諸功德」。

【其塔悉以七寶成  如是遍滿十千剎  其數三十有六億  以赤栴檀及真珠

造作傘蓋供養具  一一傘蓋能遍覆  百佛世界等諸國  真珠旒蘇齊佛剎

其數猶如恆河沙  於空復造金傘蓋  其數亦如恆河沙  色如紫磨真金像

各各遍照三千界  一一塔中設供養  無量無邊無數劫  如上所作諸功德

不及能發菩提心  如是能發菩提心  住不放逸清凈戒  不及能持此佛名

如是能持此佛名  又能憐愍諸眾生  所在諸方廣流布  教令受持佛名者

彼於一切眾生中  為作福田猶如來】

——以上摘自《百佛名經》

善導大師對觀經總結: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註: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等三福屬於《觀經》的散善,前十三定觀屬於定善)

第十八願:不提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願:提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下面請看慧凈法師對此兩願的解釋。

————————————

慧凈法師:

修諸功德

「諸功德」,「諸」就是很多,所以諸功德可以說是六度萬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所以諸功德叫做「萬行」、「諸行」。

但就彌陀凈土來講,修諸功德回嚮往生,善導大師說這是「雜行」,因為很多,很雜,不純粹,不專一。

修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彌陀凈土法門來講,用諸功德作為回嚮往生,叫做雜行;若能專憑彌陀名號,專憑彌陀救度,則諸功德無所謂雜行,因為不靠自己的諸功德往生,全靠彌陀的名號功德往生之故。

阿彌陀佛發第十九願,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諸功德者的根機,因為不是每一個根機都能夠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的,所以阿彌陀佛就跟他發這個願說:你只要把所修諸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我保證在你臨命終的時候,率領著大眾來到你的面前迎接你。這就是第十九願。

第十九願,第一,它不是專稱彌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兩願差別

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不一樣。第十八願專,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阿彌陀佛一佛;同時阿彌陀佛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跟念佛人綁在一起,一對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成佛;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對一,是綁在一起的。

第十九願是靠自己,靠自己發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機,修種種的功德。這個根機,不管是聖人的根機、凡夫的根機、銳利的根機、低劣的根機,隨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淺,回嚮往生,阿彌陀佛就來迎接他,所以十九願跟阿彌陀佛基本上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因為他回向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才來迎接他。

因此,我們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成佛主要是為十八願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後,同時間接接引不是專念彌陀、專靠阿彌陀佛的眾生,使那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門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願跟十八願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一個是跟阿彌陀佛不分開的,阿彌陀佛為這種眾生成佛的;一個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是本來沒有關係的,是發願能讓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他的。

大利無上

同時第十八願是直接從第十七願而來的,聽聞十方諸佛讚嘆這句名號不可思議功德;第十九願就不是,隨他自己的根機,所修的功德,他所修的功德跟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是無漏的功德,在經典上就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而《無量壽經》顯示第十八願念佛功德就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念佛是無上的大利,無上的功德。

我們要知道,我們這種凡夫自己所發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虛假的,這個跟阿彌陀佛真實而不可思議的功德相比,那是不能比的。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出世間法,是真實的功德,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頂多是五戒十善,可見這裡所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這句名號相比,所以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遠遠勝過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了。

十八願成就文

所以第十八願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表示第十八願的功能已經展現了,有它的力量了。所以只要依照第十八願,就會得到這個果報。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成就文前面是第十七願的成就文,說: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接著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眾生聽聞到十方諸佛咨嗟讚嘆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這句名號,然後乃至一念,乃至臨終才聽到,才一念念佛,一念靠佛,當知此人,「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不退轉

這個人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這裡的不退轉是不從成佛的境界退轉下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不退轉,而且當下一生補處。因此《阿彌陀經》就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等待成佛的那個階位。

太子喻

這就好像太子等待登基成為皇帝一般。他還沒有登基之前,在東宮稱為太子。父皇如果退位,他就登基了。所以他是有國王的資格,但是在等待時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有成佛的資格,但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在那裡成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即使有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還是降下一位,跟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一樣稱為一生補處的菩薩。

芬陀利花喻

所以《觀無量壽經》形容、讚嘆念佛的人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念佛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這種芬陀利花就是佛的代名詞,佛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們念佛人已經被贊為芬陀利花了,因為我們念佛人必定往生,而且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所以往生到那裡之後,我們必定成佛。因此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我們殊勝的朋友。

——講解摘自慧凈法師開示:《純粹的凈土法門》

 

 

何等為『淨業三福』

 

能不能往生,要問自己!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菩提心論述--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能不能往生和是否皈依、發菩提心有關係嗎?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