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必須知道的人生真相

 

 

(一)一切無可樂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的恩愛再深,擁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都只是一時因緣和合,不能長久保留,時間一到,都會各自離散而去。 人愈是享樂,因緣離散時愈是痛苦。 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本來如此,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究竟可樂的。

 

(二)身獨不相代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這幾段話是從《無量壽經》摘錄出來的。

 

人在這個世間,因為貪圖五欲,所以都在「愛欲之中」。 但其實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並不表示我們死的時候才是獨死、才是獨去,連我們生的時候,也是獨生獨來。 「獨生獨來」是指我們即使有六親眷屬,恩愛、和合在一起,但其實也是孤獨的,因為往往我們的心事,很難有一個知交能讓我們傾訴,所以台語有一句話說「心事誰人知」,這個大家都有同感吧! 所以,即使與眾相處也是「獨」。 更何況: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當我們臨終受果報的時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還是到樂的地方,是善道還是惡道,都要自己去承擔,沒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彌陀佛來承擔我們罪業的重擔、救度我們免於輪迴。 所以,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除了彌陀救度的法門能夠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之外,沒有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人能夠代替我們的生死輪迴。

 

(三)至親路各別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這段法語是從《地藏經》摘錄的。

 

「父子至親」:父子的親情是天性,在人世間,自然會互相恩義,父慈子孝,可是一旦死了,到了地獄之後,就各走各的路,因為每個人今生三業行為都各不一樣,即使夫妻、母女、父子,也各有不同的業,所以死的時候,就隨各自的業去受果報,不能夠相逢的,所謂「歧路各別」。 即使有百千萬分之一的機會相逢了,也「無肯代受」,為什麼? 地獄的痛苦實在難以忍受,而且,自己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了,怎麼有能力為人代受? 想要代受也絕不可能的。

 

(四)萬般皆成空

 

人生在世,物質方面的金銀財寶會離開我們,即使恩愛的親人,也會離開我們;而且,每一個人各自受報,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也難得再度相見。 所謂: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又說:

 

一旦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五)客居不可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這段話是從一個典故來的。 有一對父子,他們沒有家,四處流浪,今天乞討到這個地方,明天又乞討到另一個地方。 好不容易有個地方安頓下來,父親就告訴兒子:「這也不是我們的地方,到了這裡還是作客,不能長久。」

當初看到這段典故時,內心有著深度的傷悲。 我們在娑婆世界,是旅客而已。 能夠長久的,只有極樂世界,所以「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六)圖久當生西

 

世間眷屬,緣盡則離;

圖久遠者,當結佛緣,

同念彌陀,同生極樂。

 

這段法語也很容易理解。 世間眷屬雖然恩愛相處,但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和合,幾十年過了,緣盡了,就彼此各自離開,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再相聚,所以人生都很可悲。

 

有可能再相聚的,就是要結佛緣。 結什麼佛緣? 就是彼此都「專稱彌陀佛名」,彼此都「願生彌陀淨土」,這樣,不只現世六親眷屬和樂相處,未來也能再度團聚,永不相離。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故凡學佛,必須先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這些都是很淺顯的法語,目的是要促使我們提升強烈的願生之心。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