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 : 我們學菩薩戒法要有一個概念,它跟修五戒十善不一樣 

我們學菩薩戒法要有一個概念,它跟修五戒十善不一樣。  

五戒十善,它是沒有目標性的。因為五戒十善它追求的是一種人天的快樂,所以它的戒法本身就是目標,你持戒就是目標了。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戒法,你的目標就是,因為這個戒法創造快樂,你沒有太多的目標。  

但是菩薩戒法不一樣。菩薩戒法它所有的法門都是為了成佛。所以,持戒是幫助禪定的。你看蕅益大師的思想,他在註解中說,持戒是幫助你收攝身心,收攝身心的目的是幫助你生起觀慧。所以,菩薩的戒定慧是怎麼樣?互含互攝的,它不能切割的。  

所以你看菩薩戒裡面,有很多很多的,特別在修善這一塊,含攝了戒定慧。比如你今天在家裡面,方圓四十里有人講經,這個講經是你陌生的,你一定要去聽。你不去聽,犯菩薩戒。說我為什麼要追求那麼多的知識?因為你持戒跟這個智慧是有關係的。你智慧不夠,你這個戒也就持不好了。  

所以這個菩薩戒跟聲聞戒法、跟五戒法是不一樣的,它這個是沒有出世的妙戒,就沒有出世的定慧;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出世的妙戒。所以我們看菩薩戒,其實它戒定慧是很難切割的。你持戒持得好,你的禪定才會修得好;你禪定修得好,你的觀慧才會修得穩定。  

所以它這十種法都是怎麼樣?遠離攀緣,收攝身心。為什麼?它不是為你說,哦,我修這十種法,追求來生的快樂。不是。它是為了禪定做準備的。


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功德

正果法師

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一)不殺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動物,無不貪生怕死,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隨便殺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門,第一條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食肉,以培養仁慈的德性,以擴展個人的愛心,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因為一般動物,也和人類一樣,隨時都可能發生各種疾病,我們將有病動物的血肉,送進自己的腸胃,不怕病菌傳染嗎?就算是健康的動物吧,但動物被捕殺時,其內心的恐懼,憤怒,怨恨,悲哀與痛苦的情緒,往往令其細胞產生毒素;人們將含有大量毒素的肉類,吃入口中,藏到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會產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況動物被殺死後,體內胞細組織,立即開始腐敗,細菌亦不斷成長,再經過由屠場送往冰庫,冷藏,儲存,運送,銷售,購買,烹飪,進食,一連串的操作過程,肉類不斷腐敗所產生的細菌,也就更多,更毒。專家們將其濃縮塗在老鼠表皮,三個星期就引起癌腫。所以素食,的確可以減少由肉類傳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類毒素,所引生的各種奇難雜症。

因果經說:「今生多疾病,前身殺孽重。」不僅說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為甚麼會被惡疾綿纏的原因,因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雖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殺生,不食肉。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由於宿生惡業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殺放生,實行素食,加以誠心懺悔,以謀消除宿業之外,別無他圖。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不知懺悔,不肯戒殺放生以贖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營養,而殺害生物,滋補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們撫心自問,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萬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萬次進食中,究竟殺害了多少生物,實在無法統計。古人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請各位想一想,屠場裡堆積動物的尸體,與戰場上人類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別呢?

由於食肉的人太多,肉商為了供應市場需要,不得不擴建屠場,增加屠工,大量殺戮生物。由於殺生共業所感,致使我們的世界,不止充滿殺機,而且殺氣騰騰,天災人禍,隨時降臨。第一次世界大戰,殺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戰爭,可是僅僅距離二十年,又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遠遠超越第一次大戰。現在,世界各地,又戰火蔓延,萬一不幸,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勢必毀滅人類前途。因此,我們戒殺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於為個人的健康問題了,我們為了全人類的前途與幸福著想,就應該戒殺放生,實行素食,以擴展愛心,以停止殺業,以避免戰爭,取消浩劫,導人類於永久性的和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

世間物各有主,不應該不問自取,甚而少至一針一線,一花一草,一枝筆、一張紙,不與而取,都犯了偷盜之罪。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會作賊,盜取他人的財物呢?其實,偷盜並不限於明搶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當的手段,貪求非份的財物,以及欺騙奸詐,強奪巧取,走私漏稅,盜取公物,欺世盜名等不道德的行為。此外,如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侵損別人的權益;或利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贈送禮物;或欺壓良善,奪取他人晉陞的機會,甚至為了貪求方便,侵佔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時的壞習慣,令對方付出寶貴的時間,都是屬於偷盜的一族。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在創業過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盜之罪而不自覺;小則令別人遭受損失,大則引起社會糾紛,甚或導至戰爭。因此,佛特別制不偷盜戒。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不但立身處世,要做到「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不苟取不義之財,還要樂善好施,奉獻自己所有,扶危濟困,福利群生,實行布施,以除慳貪。

(三)不邪淫而禮節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佛言:淫慾是生死根本,我們欲想超出生死輪迴,一定要斷淫。楞嚴經教導修行的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連斷性亦無,始可進修佛道。所以佛製出家弟子,要絕對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學佛人,亦要清心寡慾,潔身自愛,不得恣情縱欲,不得見色起心,不得強暴非禮,不得亂倫邪行,不得涉足舞場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製造糾紛,導演家庭悲劇。特別是三寶弟子,更要崇尚禮節,行為端莊,思想純正,實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觸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養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良好習慣,將來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必然不會受社會色情風氣的影響,而成為濁世的清流,不致沉淪慾海,無法自拔。所以身為家長,無論是為了家庭幸福,或是為了下一代,都應該受持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而誠實

語言,是人類社會維繫公關的主要橋樑,亦是毀滅人類前途的導火線,所以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可不慎。佛為了救護人的口業,特別製定不妄語戒,教導我們說話要誠實,報導要正確,不可以因貪求名利而妄自誇大,自讚毀他;不可以因嗔恨對方,而粗言惡語,破口大罵;不可以因妒忌別人,而挑撥離間,妄言中傷;不可以因取悅於人而花言巧語,欺騙奸詐;特別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聖人之道而言已經得,未證聖果而言已經證,希望對方尊敬供養自己,以滿足個人的私慾。當知妄語之罪,自毀信譽,破壞公關,導人迷信,死必墮落地獄,罪畢轉生為人,還要常受誹謗,語雖誠實,人不信受種種惡報,非戒除不可。

(五)不飲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損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喪德敗行。四分律說: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飲酒可能引生各種疾病,損害身體,講究衛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動戒酒,何況佛弟子?佛在世時有一出家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龍,被稱為降龍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嘔吐大作,醉臥在地,飽受蟲蟻欺負。又有一比丘,因醉酒喪智,頭腦不清,看見鄰家園子裡有一母雞,便捉來殺食,及鄰家主婦,跑來追問時,不止否認,還借酒行兇,姦淫人婦;因為飲酒,殺盜淫妄之罪都犯了,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飲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東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兇。

據上可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行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別是人的質素,先天就充滿了貪瞋癡種種心理毛病,加以外界物質的誘惑與刺激,很容易策動身口七支,作殺盜淫妄等惡業,自害害人,甚至破壞社會秩序與治安,給人間帶來很多人為的災害與禍患。因此,佛制五戒,要弟子們嚴格遵守;五戒受持清淨,然後可以進行求受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戒。如果人皆實行不殺生,仁慈愛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絕社會上種種殘殺,謀殺,暗殺,姦殺種種罪惡行為。如果人皆實行不偷盜,重義輕利,就可以保障他人財產的安全;減少社會上明搶暗偷,持械打劫等罪惡案件發生。如果人皆實行不邪淫,尚節守禮,就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家庭幸福;取消社會上非-禮強-奸,亂-倫喪德種種敗行。如果人皆實行不妄語,誠實可靠,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譽與權益,維護社會正常公關;止息人間妄言綺語,挑撥離間,以及是非口舌之爭。如果人皆實行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為的安全;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闖禍,或醉酒駕駛,以導致種種意外發生。

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們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與幸福,抑或為了淨化社會,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應該在皈依三寶後,進一步發心求受五戒,在嚴謹受持五戒的過程中,認真改往修來,使自己在生活與工作方面,不斷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朝向智慧的覺道邁進,一方面淨化自己的身心,令三業清淨,福慧增長以自利;一方面淨化社會,取消罪惡,令社會安定繁榮以利他。在佛說賢者五福經中說:自己不殺生,又能勸導他人不殺生,來生必得長壽的果報;自己不偷盜,又能善說法要,令聞法的人,改變偷盜的行為,來生必得富饒,擁有無量財寶的福德;自己斷淫,又能教人斷淫,或勸人尚節守禮不邪淫,來生必然相貌端正,莊嚴無比;若能自己不妄語,又能說服他人,止息妄語,敬信三寶,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人所稱讚的福報;自己不飲酒,正智明瞭,又能說法利生,教人不飲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來生必然聰明大智,人所敬信。我們欲想長壽,大富,端莊美麗,知名度高,又想聰明才智過人,真的要發心受持五戒。何況持戒,諸佛稱讚,善神守護,功德不可思議。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嚴持不妄語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見一個難產婦人,生命危在旦夕,大悲心生,自言:我自從皈依如來,即嚴持不妄語戒,若然清淨,願以此功德,令此難產婦人,順利生產。言畢,嬰兒立即出世,毋子平安。又過去年印度迦濕彌羅國,有一毒龍為患,當時住在毗羅寺的五百大阿羅漢,共同入定,亦不能驅逐此惡龍。後來,有一遊方僧人至,聞毒龍為患,特別前往毒龍處,彈指說:「請遠離此地」,毒龍聞言,即自動離開。五百阿羅漢問僧人入何定,可以驅逐毒龍!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一向嚴持佛戒,即使是輕微小罪,亦不觸犯,所以能令毒龍害怕,自動離開。由此證明,持戒功德,遠勝神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淨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議。因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與滿分戒的不同。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滿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時昄依三寶,不可分割;求戒,是可以求受滿分戒,也可以選擇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無論是少分、多分、或滿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樣不可思議。


受持菩薩戒之功德利益

通常菩薩戒有:在家優婆塞菩薩戒,有名出發心菩薩戒(俗稱六重二十八輕戒)。以及梵網菩薩戒,即究竟菩薩戒(俗稱十重四十八輕戒)。《菩薩瓔珞經》中云: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十重戒),其受者,過度四魔(即不受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四魔的障礙)。從生至生不失(菩薩戒體),因此,常隨行人乃至成佛。

《菩薩瓔珞經》中云:受持菩薩戒者「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是說有人受了菩薩戒之後,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即使犯戒也原聲本人未受菩薩戒的情況,更勝外道。

(1)菩薩戒是三皈、五戒、十善之展開和提升。同時三皈、五戒、十善是一切大乘戒律的基礎。使我們必須應該受持的。受菩薩戒是現在始,至盡未來劫,生生世世皈依三寶。與盡形壽(今生今世)的三皈五戒、皈依三寶不同。且菩薩戒以三聚淨戒為中心,即:攝律儀戒(持一切淨戒)。攝善法戒(修一切善)。饒益有情戒(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往生佛國淨土圓成佛果。

(2)受戒持戒是為法界一切眾生而持,在一切眾生上得分,而犯戒是針對少數眾生而犯,犯戒是行菩薩道過程中而犯,股經云:「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因受戒者自然契入同體大悲。例如: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願法界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果。念一聲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受戒者念佛的力量極大,引誘菩薩戒體故。受戒後或念佛、持咒、為眾生迴向,或印經書、放生、財法布施,或請法師講經。或精進修行,修六度萬行等等,種種方便度化。

(3)受戒者諸佛護念,如藥師佛十二大願,受戒破戒者藥師佛加持護念,使戒體清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亦加持護念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亦加持提攜受菩薩戒者。《佛說延命地張菩薩經》亦云:地藏王菩薩亦護持菩薩戒者,不僅讓其世間吉祥如意,且加持速證涅槃。

(4) 受戒持戒者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易上品往生,據《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上三品為大乘菩薩根性者往生。

(5)受持梵網戒者《梵網經》云: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往生淨土或投生善處)。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6)受持菩薩戒是重在積極的行善,而不僅僅是消極的止惡。進而願一切眾生,皈依三寶,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的究竟解脫,圓成佛果。

(7)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受戒者命終不失戒。犯重戒、重罪,戒體自性光明暫時被遮蓋,但由於懺悔、誦經、念佛等修持力,不舍菩提心。而且有緣仍可於今世或後世重新增受戒,有種種因緣仍可恢復戒體(菩薩戒亦可多次受,使戒體堅固)。況且每半月半月誦戒,以利自觀受持。

(8)《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菩提心是我們本性具足的,通過受戒只是恢復自性本有的功德。就是看我們有沒有勇氣敢於承擔荷擔。受持菩薩戒,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德,願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9)《菩薩瓔珞經》中云:「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10)在我們的娑婆世界,菩薩戒的得戒師是釋迦牟佛,羯磨師為文殊菩薩,教授師為彌勒菩薩,一切如來為尊證,一切菩薩摩訶薩為同學。經佛菩薩次第相傳,由羅什大師傳到我們的出家法師。

(11)受菩薩戒條件有二:其一.感戒之善,須真心發菩提心,切實行菩薩道。發菩薩願。其二.無障戒之惡,無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極逆等罪。

(12)優婆塞戒也稱在家菩薩戒或初發心菩薩戒,是漸戒(包括瑜伽菩薩戒),必須先三皈五戒後方能受戒。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不受五戒限制。但是要發大菩提心,發菩薩願,行菩薩道。無種種極惡逆之罪,即可受之。而且也可面向非人、神、鬼、畜生等受之。條件是但解法師語。梵網菩薩戒對出家及在家均可受之。只是具體戒條解釋不同。(如:出家完全斷淫。在家齋月齋日不淫等)。優婆塞戒可進一步受梵網菩薩戒。

《梵網經菩薩戒》中稱讚受持菩薩戒者,即於一念之中,具足八種殊勝功德。

一者,去道場殊勝,譬如大鵬一飛過十萬里,菩薩戒心亦復如是,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

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二乘,如昔有一沙彌侍一羅漢而行,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此阿羅漢返身恭敬,為擔衣缽,讓路而行,可見小聖不及大凡也。

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大阿羅漢不如供一受菩薩戒者,以彼運心廣大敵。四者,功德殊勝,受小乘戒,譬如之螢火光,但能自照,受菩薩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

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聖外道,以戒的威力設墮惡道受罪輕微故。

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若在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攜故。

七者,神通殊勝,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江為酥*變大地作黃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內廣度群品故。

八者,果報殊勝,受菩薩戒者,當生蓮花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故,諸佛子等,如今既受菩薩戒已,既獲如是殊勝功德,各個善守護持,於行住坐臥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常持浮囊欲度大海,如如草系比丘,長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以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心起一念二乘者非菩薩,即是故應當珍敬,慎勿懈退。

走出誤區,求戒受戒,穩步邁向極樂世界!

大眾對受持菩薩戒有兩個誤區:第一個是:誤認為菩薩戒高不可攀,與凡夫無緣。由上可知,一切眾生乃至包括畜生等三惡道眾生皆可受持。《菩薩瓔珞經》云:「眾生不受持菩薩戒,木頭無益,畜生無益」。畜生雖不了解法師語,但一經入耳,永為道根。為將來種下菩提成佛之因。

第二個誤區是:誤認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此乃是套用了世間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這本是歪曲了佛法。佛在三藏十二經中說:「一切無非因果」。但沖沒有說過罪加一等!佛菩薩慈悲處處呵護眾生,從不加罪於眾生。而還在許多經典中告訴我們犯戒懺悔的方法,我們依教奉行,不要聽從了解佛法不了解戒律的人把世間法隨便套用於佛法之上。

《梵網菩薩戒經》是大乘經律。是特別法門。踏同於般若、華嚴、淨土、唯識等大乘了義法門。它即不是單一的佛力,也不是單一的自力,它是將自力與佛力融為一體的合力法門。

受大乘菩薩戒,既得如是廣大功德,因此奉勸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皆應求受大乘菩薩戒。既有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節選《梵網經》《優婆塞戒經》《菩薩瓔珞經》等經典,以及藕益大師,聖一法師,聖嚴法師,親證法師等高僧大德聖言錄。歡迎翻印流通,功德無量。如有紕漏,敬請指正,不足之誤,敬請諒解。

菩薩戒弟子每半月半月誦戒儀軌:

一、禮佛

南無常住十方佛(三乘 禮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三乘 禮佛)

南無常住十方僧(三乘 禮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三乘 禮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乘 禮佛)

南無彌勒菩薩(三乘 禮佛)

二、誓願:

我(稱法名)從現在起至未來劫,皈依佛、法、僧三寶。

我(稱法名)從現在起至未來劫受持菩薩三聚淨戒。

我(稱法名)從現在起至未來劫受持梵網(或優婆塞或瑜伽)菩薩戒。

三、誦持菩薩戒本

四、拜懺(對首懺悔或八十八佛懺等等)

五、迴向:

誦戒之功德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淨界法師 :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

有人問我說:你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當然有很大差別。你沒有受菩薩戒,你是用善念來佈施;你受了菩薩戒,是用你的願力來佈施,這兩個果報千差萬別。一個是佈施完了以後,你就把它忘了——一時的善念;你今天你用願力,這個願力是恆常存在的,它輾轉相續,這怎麼會一樣呢,是吧?一種是堅定的願力,一個是當下的一時的善念,這肯定不同了。

所以說,我們發起了願力以後,在你的生命當中,會有兩種功德,第一個:你的功德是輾轉相續。在唯識學上說啊:即便你晚上睡覺,你的願力都在活動——我一定要怎麼樣,我一定要怎麼樣,那個種子不會失掉,你發的願,每天隨著你的生命不斷的增長廣大,除非你放棄了。所以菩薩戒的最重要的精神——你可以做得不好,但是你不能夠認為自己做不到。

所以菩薩戒——菩薩的戒體,你看最重要的就是絕不放棄四個字。你可以做得不夠好,但是你不能夠放棄,放棄你的願就死掉了——這棵樹就乾掉了。你可以有很多過失,你可以做得不圓滿,但是,你一定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所以受了菩薩戒以後,諸位,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你要保護你的菩薩的願力,很重要!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從今以後,有一句話你沒有資格講,就是——我做不到,不可以講這樣,你說:我慢慢做——可以。我慢慢做,表示你的戒體還在,我做不到,表示你划地自限了——你不想進步了。

菩薩戒,你發了願以後,最大的忌諱就是——我不想做、我做不到,這個是最傷害的,因為你把你的願捨掉了。你受了菩薩戒,你只有資格說:我慢慢改,我慢慢做。誒,我慢慢做,我沒有放棄啊,是吧?你說我做不到,那就完了唄。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你發了願以後,這個願力,它有輾轉相續的功德;第二個,臨命終它有怎麼樣?它有主導的功德。不要小看你發的願,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就知道它的厲害,臨命終的時候。你平常慢慢的培養它,用你的善法去培養它,這一顆強大的願力,臨命終的時候,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所有人都離開你了,你的好朋友都離開你了,但是,它是你最忠實的好朋友,它絕對不會離開你——「一切時中,現在其前」。


如本法師講述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制戒,佛陀為在家男女所制定之戒法。五戒乃小乘戒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屬於盡形壽之戒,命終後當下戒體消失。依此受持五戒功德,最起碼可保持來生當人,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能如法受持,如法受持的作用是在增長法身慧命,如是斷惑證真,均由守戒的陶養而起。五戒表面看起來,是消極不作惡,而無積極為善的作用;但事實不然,如能稍加體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在也含有無限悲心,此悲亦可推己及人,自己守五戒,擴而悲心起,亦令眾生共守五戒。

菩薩戒是大乘戒法,在家菩薩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是屬於盡未來際的戒法,故眾生受持菩薩戒即入諸佛位,菩薩(梵語bodhisattva)是因,佛(梵語buddha)為果,是故菩薩戒受持圓滿即是佛道圓滿。

梵網經云:『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一、十方諸佛愍念守護。二、臨命終時,正見(梵語samyag—drsti)心歡喜。三、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請問五戒與菩薩戒有不同嗎?受菩薩戒後是否一定要吃素?曾經聽過「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三千佛皆受菩薩戒而成佛,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受菩薩戒而得成佛。」所以受菩薩戒是成佛必須的必經之路嗎?

近代中國傳菩薩戒都是以梵網菩薩戒為主要的範本,雖然台灣的寺院處處都在提倡傳授菩薩戒,但對於菩薩戒的精神和宗旨,則多不太清楚。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也大多只知道,在形式上要穿海青、披縵衣、站在前面;在實際上要吃素、持午、守八戒。其實菩薩沒有定位,在僧則僧,在俗則俗,在七眾之中各依其位。

菩薩戒的本質,是在使人發起無上菩提心,菩提心的基本原則,即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而三聚淨戒,乃是菩薩戒的特色,也是菩薩戒的總綱: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由這三條戒,涵蓋了全部大乘佛法的精神,那就是: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止惡、行善、利益眾生,也正是我們三寶弟子已做、正做、當做的分內事。

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是一受永受,直到成佛時為止,因為《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受了菩薩戒,有犯不失。該經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大阿僧祇)劫生死之苦。」「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是說,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

菩薩戒既是「有犯不失」,還是鼓勵大家來滿分受,寧可受而犯,不要怕犯而不受。事實上,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你持戒,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通俗觀念嚇倒,凡夫地位的初發菩提心者,是嬰兒行的菩薩,就是要再七倒八起或九倒十起的情況下努力向上。

萬一不能將菩薩戒的十善法及十重戒全部稟受,乃至僅受其中一條,也是一戒菩薩。許多人最重要的疑慮是:不殺生,是否必須吃素?不飲酒戒,能否不受?聖嚴法師的說明是:

1.不殺生是不親手宰殺,不教人宰殺活物作為給你自己想用的食物,並不等於嚴守素食,但為增長慈悲心起見,能夠素食最好。

2.今日的社交場合,已漸漸容許戒酒的人,他人飲酒時,戒酒者可用其他飲料代理,萬一不可能戒酒,此條可以暫時不受。

以上節錄自 《菩薩戒指要》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出版 


釋迦世尊的教訓之中,戒是分有層次等級的:那就是通俗的五戒十善,半通俗的八戒,出世的沙彌戒與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薩戒。這些戒的內容,本文限於篇幅,不能廣為介紹,如有興趣,可以另看聖嚴法師著《戒律學綱要》一書。

在此,只能介紹通俗的五戒十善,事實上,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能把五戒十善持好了,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內容,分為三類:身業類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2.口業類有四種:1.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淫詞豔語、不散亂雜話;3.意業類有三種: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把十善修好,就稱為三業清淨,如果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不能導入正軌,不能保持清淨,那不

要說修持解脫,就連一個基本的人格,也是有缺陷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門,是以持戒為一切法門的基礎。剛開始不能持得清淨,也不要氣餒,只要持之以恆,漸漸地成為習慣,久了自然就會清淨;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對持戒,那就不行了。

在十善之中,意業類配飲酒戒,前面的身口兩類,配殺、盜、淫、妄的前四戒,便是五戒的範圍。犯戒以既成的行為事實為主,所以僅有意念犯戒,不成正罪。但在十善之中,卻以意業的主宰力最強,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內心的發意,不重肉體的貞操,比如遭人強姦而不受淫樂,便不成犯戒。特別是「邪見」一項,那是十善的罪魁禍首。所謂邪見,就是不信善惡因果,如果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能學佛的。不信因果,未必就是惡人,甚至也可以是善人,但是,最大的惡人,定是不信因果的。不信因果,就不會考慮到未來的業報問題,業報問題雖屬於功利的庸俗的範圍,但那確是存在的,並有抑制罪惡作用及鼓勵行善作用的。既然否定了業報的觀念,巨奸大惡,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所以,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淨,才能把心擺得平穩。

以上節錄自 《學佛知津》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出版。 


簡單說,五戒涵蓋在菩薩戒內,菩薩戒的內容更多,也就是要更進一步修正自己更細微的身口意.

菩薩現在家相的多,且十分莊嚴。

不過,並不可說現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薩。

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眾而不貪戀世間五欲。

他們雖是在家人,有其事業、家眷,但其賺錢是為了弘法,有眷屬是為了度眾生。

很多人以為受了菩薩戒以後的人就是菩薩,其實,菩薩戒只是一個形式,只表示從此以後要遵循菩薩道,如不能依照菩薩戒的精神,具有菩薩的心地,便只是虛有菩薩之名,而無菩薩之實。

人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當成為菩薩,要成菩薩,須修菩薩道,誰行菩薩道,而具菩薩心地的話,誰就是菩薩。

菩薩不一定供在寺院裡,寺院裡供奉的乃是菩薩的聖像,菩薩精神與菩薩行的活動,是在社會的眾生中,如果你存菩薩心、做菩薩事,你就是菩薩的化現。

參考資料《佛教入門》活菩薩


菩薩戒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薩戒的內容

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捨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 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捨諸惡,為法身之因。

攝 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囗、意的善業迥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 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願,發菩提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儀》卷 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

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

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報恩。

見眾生有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遠離憂惱。

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對有實德者,讚歎歡喜。 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二、菩薩戒的特色

菩 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 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眾生。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化的菩 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據《梵網經》內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 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 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於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此 外,菩薩戒只有受法而無捨法。《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梵網經》說:菩薩戒 是佛陀成道時,一時頓制,非待緣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稱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說,菩薩戒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將本具的戒德加 以長養薰發,故說增上,而非新得,這是菩薩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 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經》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四、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又說,受戒有三品:

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里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里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五、結語

戒 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盜賊的 侵襲;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脫我們 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說盡。但是畫餅不能 充飢,一切還是要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悟。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須嚴持淨戒。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何謂「三淨肉」跟「五淨肉」? 絕對不能用絲織的棉被!

修大乘者絕不能吃“三淨肉”--吃肉的過失

喝酒吃肉吃大蒜能否往生西方?吃肉念經或念佛,有如『含血噴經書』?

有關"在家菩薩戒"問答

同修勸受菩薩戒,因生生世世都隨身帶,五戒就不行,對此不解?

有沒有受菩薩戒的差別?菩薩戒重罪失戒的判定!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遇違緣該怎麼處理?能如法捨戒嗎?

戒律不是約束,是保護

以謊言去恐嚇別人,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沒有親眼看到,是代表不存在嗎?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受菩薩戒後常犯,罪業是否比不受戒大?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