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法門可以不依賴菩提心便可成佛,絕對沒有。

如果擁有菩提心,持咒持錯了,觀想觀錯了,念經念錯了,甚至不會念經都沒有關係,到最後你還是會成佛,因為你的心本來就是具備佛性。

念經、持咒、觀想這些善巧,是為了讓我們通過對眾生的慈悲以淨化自己的內在,進而能讓勝義菩提心產生出來。

勝義菩提心產生時,也就是當菩提心達到遍滿一切,對每一個眾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體雙運的。

———嘎瑪仁波切


嘎瑪仁波切:不要以為發菩提心,是要為別人而犧牲,而自己一無所得,這是顛倒了啊!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被不好的心理暗示牽著走,自然就有壞的結果。所以,我們總是勸人要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播什麼種就收穫什麼果,向什麼方向引導,就會走上前往那個方向的路。

很多人以為發菩提心,是要為別人而犧牲,而自己一無所得,所以一講到發心,就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知道,希望得到回報的付出,不會收穫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要無私地付出,不要貪圖任何回報。其實,能夠真誠地發心為了一切眾生修行善法的當下,便已經擁有一切眾生的力量。

有些人不理解,以為修財神就是祈請財神給自己金錢和福報,只要修財神法就一定能修得來。財神不可能給你創造財富啊,所有的財富都是從自己的播種、善的福報當中帶來的。你只有前世播種、施捨才可能有今生的收穫。

倘若人生中出現意外的驚喜或收穫,並不是喜從天降,而是我們自己耕種的福報資糧成熟了而已。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富有,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貧窮。如果我們的福報可以承載意外之財,那是好事一樁。倘若福報無法與身外之物的獲得相匹配,那么悲就真要大於喜了。不要總是貪圖天上能掉餡餅,有那個期盼的功夫,不如踏踏實實地播種好我們自己的福報種子。


淨空老法師: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太好了,印光大師讚歎不已!

古大德講菩提心,講得太深了,初學的人聽不懂,

講直心、深心、大悲心,講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蕅益大師講得好: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印祖鼓掌說得太好了!

所以我們想一想,真正發菩提心,我不再在這個世間住了,

我把這個世間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裡面,經上講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具足了;論上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具足了。

蕅益師講得好,簡單明瞭一句話。


淨空老法師:什麼是發菩提心?

我們念佛也得守住這個原則,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宗的修行就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什麼意思?

蕅益大師解釋得最簡單、最正確,印光大師讚歎,最容易理解,他說「真信有西方淨土、真信有阿彌陀佛,真信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成佛」。

你的信心堅定叫真信,真信之後自己發願,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叫切願,有這樣的信願,就叫做無上菩提心。

你看,這個發心的意思清楚、好懂。我們這才知道,很多這些阿公阿婆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他沒有聽過經,他不懂教,你問他什麼叫做菩提心,他不曉得,你講給他聽,他也不懂。

但是你問他,是不是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是不是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他真相信。你看菩提心發了,自己不知道。

平常看他用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那就是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他圓圓滿滿都做到了。人家不但是預知時至往生,往生的品位之高,我們不敢想像。什麼原因?跟這個經的意思完全相應。他雖然不懂,但他做到了,跟那個懂的人沒有兩樣,懂的人,也是到這個境界,他不懂,也到這個境界。所以古人說,暗合道妙,自然吻合,這個理講得通。   

所以我們得拼命念去,直拚到死,死就往生了。死的時候就是花開見佛,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悟無生忍。悟無生忍可不是普通菩薩,大乘教裡頭七地以上,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明心見性,見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叫無生。無生是說一切法,一切法沒有生滅。你見到自己沒有生滅,見到佛菩薩沒有生滅,見到一切眾生沒有生滅,這叫無生法忍。忍這個字是定,心定在無生上,不動搖了,完全肯定了。一切法無生,哪來的滅!這個境界一般人不懂,學佛的人也未必懂,甚至於連概念都沒有。那對這句話有沒有懷疑?當然有懷疑,半信半疑。信什麼?佛說的。懷疑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沒有聽別人說過。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四六集) 2012/7/26  檔名:02-037-0446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成佛的心,也可以理解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的本體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正覺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說的就是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

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凈法長養之基石,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為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為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菩提心與求知慾、好奇心的不同

有些佛學專家認為,菩提心是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原初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層次和境界相對高深。

而求知慾和好奇心相對來說就比較淺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往往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就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一定的主動性,是人類最根本最智慧的一種心理境地。

如何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有三個階段,分別為:

1,初心菩薩的菩提心,叫自受用菩提心,以內觀為主。

自受用的菩提心又叫作願菩提心,它只論心,不論境。發心時順其自然,從心而為就行,即便你今天什麼也沒做也無所謂,初心菩薩就是自為,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你只要把所有的修行都會歸到菩提心就可以了,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理想抱負有關。所以,你這時的人生從攀緣心變成歷事練心,修心達志,就是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利用所有的事情來幫助你的菩提心,就做好這件事情就可以了。

所以,在發願後,你只要看看你的菩提心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就好了,因為成敗得失對你來說沒有意義了。「願菩提心」是屬於自受用這一塊。

2,行菩提心。

經過五年或十年,你的菩提心站穩了,因緣也具足了,心智也成熟了,就可以實施「行菩提心」,即你可以做一點實事了。到那時,你找到自己的定位,看自己適合做什麼。在佛教界裡面,你適合做什麼都可以,職位沒有高下。

關鍵是,你在一個地方開始利益眾生,積集資糧。這時你的菩提心除了願以外,還有資糧力了。所以我們前面的菩提心叫作「萬行一心」(佛教經典《法華經》里是這樣說的),把所有的萬行會歸到菩提心。只要對你菩提心有幫助的你都可以做,只要傷到菩提心的就都不能做,完全用菩提心的增減當作我們生命意義的指標。

初心菩薩階段可以先不管別人怎麼樣,管好自己就行,但是到「一心萬行」時,就要考慮到慈悲善巧了,要開始站在眾生的角度來思考他需要什麼,恆順眾生,惠澤眾生。

所以,菩提心有兩種修法:你如果是在自利的角度,那就以「願菩提心」為主,先守住你的本願就好了。如果你到後半段了,覺得除了自己的願力以外,可以多少為他人為社會做一點事情,你可以轉成「行菩提心」,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其實就是你心中的一種願力,由願力取代對生命的攀緣。

3,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是一種願望或願望的達成,是生命中一個新的力量。而修行必須先有目標,然後才是修行。修行不能走一步算一步,過一天算一天。佛教的修行不是這樣的,佛教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修菩提心時,要以願導行,心要定,不能心到處跑,如果到處跑,受到迷惑,就說明你還沒上路。需要繼續發願,行善。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就是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而菩提心的修煉正是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


菩提心(梵語: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為 बोध(bodhi),意譯為覺。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四無量心」是發菩提心的前行。

寂天菩薩所造《入菩薩行論》中解釋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一者緣眾生,即利益的對象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二者緣佛果,即不僅要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最終要令眾生成就佛果而獲得究竟的安樂。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為願菩提心,發心者即稱之為菩薩,發心後用實際行動,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恆常利益眾生即為行菩提心。菩提心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發菩提心的人,應具備以下之四種心:

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大願心:廣修善行。

大悲心:救眾生苦。

大愛之心:心存善念。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眾生。

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其中,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而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1]。


佛法的精髓,成就的主因

大乘和小乘最大的差別,在於修行者有沒有菩提心。佛經說,菩提心是佛法的精髓,也是成佛的主因。如果我們對菩提心一無所知,那麼不論修什麼法,就算修的是無上密法、大圓滿法,也很難有成就。反之,只要會一種法,就圓滿了所有的法,而且所做的任何善行,都會是成佛之因,這一法就是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被喻為至妙寶,是至高無上的如意寶。如意寶,是一種能滿願的珍寶,有了它之后,不管想獲得什麼,都能順利而得。同樣的,我們每次修法或做善事之前,都要先發菩提心,這樣福報就會變得無量無邊。

有了真誠的菩提心,隨時都可以做到很大的好事。表面看來不一定很大,但是它蘊藏的能量和利益,超乎我們的想像。因很大,果也會很大。佛經中把菩提心的功德,比喻為“滴水融入大海”,在海水未干之前,這滴水就不會消失。就像自己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和在一個面對大眾的場合微笑,得到的笑臉和正面能量,完全無法相比。但這麼殊勝有用的方法,如果不是佛陀的教導,我們是不會知道的,也不知道要如何去做。

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好比我們要去一個城市,要先確定目的地,然后訂票、准備行李、搭車前往。願菩提心,就是確認目標是為了利生而要成佛,是從“果”的角度發願。而行菩提心,是為了成佛利生,開始做布施、持戒等六度為主的菩薩道,這是從累積“因”的角度去做。這可以從自己能力所及的部分做起,只要對眾生有利,都盡力去做。

菩提心依照心力的大小,又可分為國王式的發心、船夫式的發心、牧人式的發心。

國王式的發心,是發心自己要先証得佛果,再來接引一切眾生成佛。好比一個人當上了國王,才有足夠的權勢能力,讓人民過得舒適安樂。一個人發出這樣的大承諾,菩提心會愈來愈增長。當他成佛之后,之前所發的願力自然會成熟。燃燈古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都是這樣的發心。

船夫式的發心,是發願和眾生同時成佛。好比船夫用船載人過河,自己會和船客同時到達對岸。這就像彌勒菩薩一樣,發願未來和眾生一起成佛。

牧人式的發心,是發願先讓一切眾生成佛,自己最后才成佛。就像牧人不想讓牛羊受到野獸侵襲,能安心覓食水草,都會走在牛羊群的后面。像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及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力,都是牧人式的發心。

這三種發心,都是為了讓眾生遠離痛苦,直至成佛,因而發誓自己要成佛。若從心力大小來看,最大的是牧人式的發心,其次是船夫式的發心、國王式的發心。心力越大,悲心越強,淨化罪業的力度就越強,成佛的速度也越快。就像牧人式的發心,心力非常強大,雖然他想先度盡眾生,但依靠巨大的心力,自己反而最快成佛。

牧人是如何放牧牛羊呢?就是讓牛羊走在前面,自己在后面看著,把它們趕到最多綠草和有水的地方,讓它們吃飽喝足。因為豺狼等猛獸,會傷害走在最后的牛羊,不會吃走在前面的,所以牧人必須在后面保護。當牛羊分散了或走失了,就把它帶回群裡。這就是菩薩思想。

所以,當我們在輪回中迷失方向,菩薩會引領我們,陪伴我們走上解脫的道路,或是加持善知識們,把我們這些迷途羔羊一個個找回來。


淨空法師:用菩提心念念造善業

【教學】

一些同修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澳州建立道場,目的是要成就大家的道業,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目的要是能達到,道場一定興旺、殊勝。

如何才能達到?這要特別強調教學,教學是佛法的本質。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之後,就開始在鹿野苑教學,學生只有憍陳如尊者等五人。綜觀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來,無一日不教學。

【解行】

教學應著重在解門,還是行門?其實解門就是行門,解行是一不是二。清涼大師將《華嚴經》分為四科:「信、解、行、證」,四就是一,一就是四。《華嚴經》為我們提供一個大原則、大前提,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哲學講多元不是一元,一元不是多元,一元與多元是對立的;而佛法講一元就是多元,多元就是一元,所以佛法不是哲學。

何以行在解中?你理解了,你的觀念就轉變,你的生活行為、生活享受,也決定起大變化,這個轉變就是行。沒有覺悟之前,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生活就苦惱;覺悟之後,能夠隨順外緣,隨順佛的教誨,隨順一切眾生的生活方式,不再執著了,生活就自在快樂。迷人成見很深,覺悟的人把成見統統放下了。

【道場興衰】

由此可知,道場就是天天說經講道之處所。道場有沒有形式?沒有!世尊當年說經講道之處,都是在山林樹下,所以只要有人在這裡研究、討論佛法,無時無處不是道場。因此,道場興衰的關鍵,就看這個道場有沒有人在講道、研究、討論、參學,將佛陀教育向全社會推廣。釋迦牟尼佛領著憍陳如等五人,佛教就是六個人在鹿野苑起家的。我們要體會、要明瞭,今天若有六個人志同道合,佛教決定興旺。因此,不在人多少,在真正覺悟,真正放下;放下習氣、煩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輪迴心與菩提心】

佛法是清淨法,清淨是心地沒有憂慮牽掛,沒有是非人我;若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名聞利養,心怎麼能清淨?一定要曉得,染污心就是輪迴心,無論造作什麼都是輪迴業,誦經、念佛、拜佛也是輪迴業,出不了輪迴。修一切善業,在六道裡三善道受報;造不善業,就在三惡道受報。即使作法師,講經說法也是輪迴業,廣度眾生還是三界有漏的福報。

若是菩提心,所作所行,皆是菩薩行。《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動不動就殺人;伐蘇蜜多女代表淫欲。這三個人造的業是貪瞋痴、殺盜淫,但都是淨業,他們是如來化身。我們這才明白,《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所以,菩提心造一切業,都是菩薩業;輪迴心造一切業,都是輪迴業。

由此可知,破迷開悟重要!覺悟的人心地清淨,種種造作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度眾生,那是度眾生的一種手段、善巧方便。眾生的根性非常複雜,有些人需要用善的方法度化,有些人則要用惡的方法度化。譬如,他很惡,你比他還惡,他就服你,他就聽你的。所以,菩薩度眾生的方法無量無邊,凡夫怎麼會知道?凡夫的善惡觀念,是從分別、執著裡講善惡;而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樣樣事都是善事,殺盜淫妄也是善事。那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得,我們要是造作了,就得下地獄。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還有我、人,還有分別、執著,所以造惡業就墮地獄,造善業就生天。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造一切善惡都是一真法界,因為「一切唯心造」,他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念頭,所以是淨業。

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決沒有為自己,使用非常的手段,目的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不為自己,當然就不受果報。我們造殺盜淫妄為自己,這個果報就要自己承受。這個道理要天天講,要深講、圓講,大家悟得才深、才圓,不至於產生誤會、偏差,所以教下講的「大開圓解」,道理在此地。

【講經】

如何才能真正達到深解義趣?要天天講。天天講就天天有進步,若隔幾天不講就忘記了,又退轉了。學道確實進很難,退太容易了。我們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進得少、退得多。要想成就,四無礙辯才最後一條是「樂說無礙辯」,樂是愛好,愛好講經,愛好說法,遇人就講,這才會有進步。我們先不管別人能得多少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是圓滿的。每個機會都要掌握住,不讓它空過,我們才能精進不懈,才能成就智慧,破迷開悟。

只要肯講,只要歡喜講,為眾生講,不是為自己利益講。自己的利益是破迷開悟,絕對不是名聞利養,絕對不是貪圖享受。理愈講愈明白,愈講愈深入,不喜歡講,怎麼會有成就?一定要發心,聽眾不拘多少,以真誠心來講,以無希求心來講,對聽眾決定沒有任何希求。有希求的心是虛妄的,不是真心,講話也不老實,看人表情、臉色,句句話要討好,這完全違背了佛理。沒有希求的心,句句講真話,也不怕得罪人。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巴結人,不討好人,只是一個利益人的心。

【控制與佔有】

處處為別人想,不為自己想,心才會清淨。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就是處處尊敬別人,我們要常記在心。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你要是瞧不起他、欺負他,就是瞧不起未來佛,就是欺負未來佛,你怎麼會有成就?修得再好,也出不了六道。貢高我慢是根本煩惱,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常勸勉同修,要想功夫得力,要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有這個念頭就是迷惑;有佔有人事物的行為,就是造業。起惑造業,果報就現前。控制、佔有的念頭是無始劫的習氣,人人都有,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出離輪迴的原因。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不再有控制的念頭,真正得大自在;不再有佔有的行為,就得解脫,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得解脫門」。

據為己有的觀念是大錯特錯,但是世間人哪個不如是?不僅如此,還講究隱私權,隱私權就是嚴重的控制、佔有,決定不能解脫。特別是人事環境,古德常講:「只論現行,不論過去」。他過去作善、作惡,是過去的事情,我們只看現前,不要去追究過去。若要追究過去,連諸佛菩薩都不是好人,因為諸佛菩薩在未成佛以前,也做了很多壞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就成佛了,回頭就是聖人、賢人,只要能回頭。

【隱惡揚善】

所以,普賢十願第二願「稱讚如來」,如來是善。古德教我們「隱惡揚善」,看到人家的惡事絕口不提,別人講是非,我們不聽。專看人家的善,聽人家的善,我們的心裡就充滿了純善,沒有惡。要是天天聽是非,不就是把自己的心地污染了?天天聽善,天天見善,你的心就是善心,你的善心增長。天天聽是非,天天看別人的過失,你的惡意、惡念增長,與別人毫不相關,但對自己關係太大了。斷惡修善,要從這個地方做起。

【從根本修】

道場要興旺,一定是天天講經說法,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只要念頭轉過來,就是真正修行。宗門教下常講,修行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只要你一念善,你的心行、言行一定善;你一念惡,你的言行也惡。若話講得好聽,而目的不善,也是意惡,也不是好事情,這是綺語。這些道理,古聖先賢的榜樣,我們要能體會、明瞭,要發心學習。

 

提心論述--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能不能往生和是否皈依、發菩提心有關係嗎?

 

沒有任何法門可以不依賴菩提心便可成佛--什麼是菩提心?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