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佛渡有緣人,無緣不得渡

遇佛得度,必須要與佛有緣,否則即使佛現於眼前,障深垢重的人,仍舊不見不聞!

 

(一)

一位虔誠的信徒在遇到水災後,便爬到屋頂上避難。但是,洪水漸漸上漲,眼看就要淹到腳下了,信徒急忙禱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來救我啊!”

不久就來了一條獨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卻說:“我不要你來救,佛祖會來救我的。”於是那人駕著獨木舟走了。可大水還在繼續上漲,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著急,立即又向佛祖發出祈求。

這時,又來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帶,他又拒絕了,並且說道:“我不喜歡這艘船,佛祖會來救我的。”

那條小船只好拋下信徒開遠了。沒一會兒,水已經漲到了胸部,信徒繼續大聲地向佛祖禱告著。可是,隨著洪水的上漲,信徒已經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時,一位禅師駕船趕來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師抱怨說:“我對佛是如此地虔誠,但是佛祖在我遇難之時卻不來救我。”

禅師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經幾次化作船來救你,你卻嫌這嫌那,一次次地拒絕了。看來你與佛無緣了。”  

(二)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得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是種客觀現象,並不玄乎。佛又不是什麼萬能的主宰者和創造者,否則他不如直接把我們變成佛豈不痛快省事?他干嗎要如此辛苦地講經說法一輩子?正因為世上沒有這個「萬能者」,我們才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需要如法地修行。試想,這世上如真有個創造一切的主宰者,說明他很不慈悲,因為他也創造了魔性和苦難,那我們豈不就成了一種被創造的犧牲品?一種游戲的附產品?再說了,他不能將我們「創造」得同他一樣,這個世界也並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觀,可見他也不是萬能的了。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是佛不能渡無緣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對於我們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確實渡不了無緣之人。作個不恰當的譬喻:好比我們溺水,他伸手救我們,我們不相信他在救我們或不相信他能夠救我們,我們死活都不願將自己的手伸向他……學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個道理,一個好老師再肯教,而學生不肯學,老師總不能變戲法式的將學生「弄得」 有知識。佛不是原始民間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測的那種玄乎的、萬能的「神仙」 ,絕不可能變戲法式的把我們變得同他一樣,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給我們一種理論和方法,無法替我們「創造或發明什麼」。 

任何外因必然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對於我們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確實渡不了無緣之人。作個譬喻:好比我們溺水,他伸手救我們,我們不相信他在救我們或不相信他能夠救我們,我們死活都不願將自己的手伸向他……

學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個道理,一個好老師再肯教,而學生不肯學,老師總不能變戲法式地將學生“弄得” 有知識。佛不是原始民間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測的那種玄乎的、萬能的“神仙”,絕不可能把我們變得同他一樣,他做的是教給我們永恆的真理和方法,無法替我們“創造或發明什麼”。 

當然,佛門常講「諸行無常」,因緣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上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和發展著,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向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當機緣與因果成熟了,自會對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會被正法接引。無緣不是絕緣,只是當下無緣,一切都是變化的,人的成長和價值取向更是同樣如此,因此,關於有緣無緣,我們也不能以眼下暫有的現象而輕率地下定論。

(三)

夢參長老曾言,佛能知道眾生的一切種性、億萬劫的事,佛都能知道。但是無緣的眾生,佛也度不了,佛也不能化,這是佛第一個做不到的事。第二個,佛能空一切相,能成一切萬法之智,但是他滅除不了定業,這是第二個佛做不到的。佛能度無量有情,你看《地藏經》,地藏菩薩度那麼多的眾生,連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文殊菩薩用天眼測量,地藏菩薩已度成佛的、成菩薩的、乃至到忉利天參加法會的有那麼多;但是第八品當中閻羅王問佛:“我有一件事情不明了,地藏菩薩那麼大的威力,那麼大的神通,我看他所度的眾生,隔沒多久又回來了,(意思是說地藏菩薩的神通還不大,力量還不夠呀!)為什麼?不是他度出去的嗎?怎麼又跑回來了?”佛說這是眾生的業,剛強難調難伏,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度的好的!就是佛能度無量有情,像地藏菩薩度的那麼多,但是眾生界是永遠度不盡的。就算我們所最尊重、最尊貴的佛也如是,一切佛都如是,一切佛都在度眾生,但眾生界遠是那麼多,無窮無盡。我們剛講這個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口,那就很多了,大家再看看魚、鱉、蝦、蟹那些海洋生物究竟有多少?那也都是眾生啊!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問題——即是要“自修”。要自己努力,沒有一個什麼樣的善巧方便,說我不修就能證得了,就能解脫了,就算釋迦牟尼佛再生也是一樣,你就算親自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觀世音菩薩也沒辦法,你得“自救”。

因此,與其幻想有一個能救護你的寄托,不如反過來求你自己的心,把你的心住到一定的住處。《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才能生心!生的這個心是什麼心?是無住!你把心住在無住上,無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得到成就,才能夠得到解脫,除此之外,你再也無法尋獲。所以事情不須要知道那麼多,我們能夠斷見惑,就很不得了了,只要你能斷了見思惑,起碼不在三塗流轉,不到六道輪回流轉,我們不要講的很高、很大、很圓滿,但是做起來,還是得一步步地實行,腳踏實地的做。


「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佛陀雖為無所不知的大覺智人,佛陀也有三種不能辦到的事:
(一)不能度無緣眾生。
(二)不能令眾生界空。
(三)不能滅眾生定業。

佛陀廣度眾生,只能誓願度盡眾生,卻不能度脫一個與佛無緣的眾生。

比如有些人們,生在佛時,竟未聞有佛之出世;有些人,舍利弗與目犍連能度他們出家,卻不受佛的度化,這都是緣的關係。

佛陀雖然發誓度一切眾生,卻不能度盡所有的眾生,教化的責任在於佛陀,學佛修行的責任則在每一個眾生,不受教化的眾生,佛也愛莫能助。

佛陀雖已斷盡了一切煩惱,並教眾生滅除煩惱的方法。但是各人先世所造的定業,定業成熟,必然受報,雖為佛陀,也是無可奈何。 

有人問師父:「念〈大悲咒〉、念佛、打坐,那個好?」
師父回答他:「你認為那個好,就選那個好了。」
他又問:「我用這些方法修行時,沒有一法能使我沒有妄念,怎麼辦?」
師父說:「妄念沒關係,不管它。」
他說:「我就是希望用種種方法,來克服我心理的不平穩和矛盾,才修行的。」
師父:「你是應當修行的,但不是為了克服心理的不安定。」
另外一個人問:「聽說了生死得解脫一定要參禪,沒有他法,是不是?」
師父回答:「不一定,參禪的人不會參,也不能了生死得解脫。」
他問:「那怎麼辦?」
師父:「了生死的方法很多,看你用什麼方法?」
他說:「那我應該用什麼方法?」
師父告訴他:「我不知道你應該用什麼方法,要開始學習以後,慢慢地跟佛法有接觸,才知道你應該用什麼方法?」

任何事情發生時,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跟著起動作、生分別。凡有物相與心相的,通通是妄境。物相是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境,也就是說:凡有身心世界的感受,無非妄境。自已多接近善知識、良師益友,修行佛法如:「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寂而妙。」無心便是心不動,也不留下任何境相。正因為心不動,所以對於一切境相,都能如實地反映;因為不留痕跡,所以對於反映的境相,不會重疊混淆。正因如此,當「心」有了智慧的功用,生起了菩提心,就能讓更多的人,成為「有緣人」,「佛渡有緣人」。


如本法師:佛度有緣人,無緣的眾生誰度?

眾生(梵語bahu —jana),諸佛是大慈大悲的,眾生固然無量無邊,但佛之悲願亦無盡的,不論眾生與佛的緣份深淺如何,認識不認識、眷屬非眷屬、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敵,這一連串的關係,佛陀皆一一淨化,而以大慈悲心平等以待,有緣者而度之,無緣者若因緣成熟之際,佛陀亦然悲心而度之,只是時機遲早罷了,佛陀已徹底證成圓滿之無我(梵語anatman)、無有對立性、排斥性、取捨分別性、畢竟平等性故。

依此而類推,有緣無緣、認識不認識、眷屬非眷屬、朋友非朋友,乃至怨憎仇敵,佛陀皆慈悲一一淨心而度之,只是緣份成不成熟,遲早而已!

佛遺教經云:『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大地眾生悉有佛性,只是善根深淺有異,甚至大惡之人亦有佛性,僅為煩惱覆障,若業消障除,善根亦然大展流露,即當發菩提心,可共登覺岸。

涅槃經云:『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故。』


翁青堪布:珍惜自己的佛緣

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對人身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從生命的真相,或說從佛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的靈魂從無始以來,就在下至地獄、上至天界的六道的圈子裡,隨著業力不由自主地漂泊著。在此期間,我們能得到人身的機會,微乎其微;得到人身,且有自由、有智慧、有信仰,能學佛修行,更是極其稀有難得。

所以,當我們有佛緣的時候,僅僅以吃喝拉撒或世間事務虛耗光陰的話,是很大的遺憾。今生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有很好的佛緣,是累生累世的福報現前。如同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有一天遇到了發財的機會,他沒有把握住,錯過了,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同樣,我們得到了人身,有佛緣的時候,一定要珍惜!

我在內地六年弘法的過程中發現,佛弟子中,有百分之一、二的人,一段時間後,放棄了自己的信仰,從學佛團體中退失了。這一是由於其業力和障礙比較嚴重,二是由於福報不夠,遇到了惡友或惡師,被拖走了。對此,我感到非常惋惜,也只能默默祈禱和發願,希望下一世能度化他們了。

現在,有信仰的人,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其中大部分人,學佛還是為了健康、發財、順利等等,熱衷於修福報,做各種善法。其實,僅僅為了現世的利益而學佛,也是一種遺憾。因為,從根本上講,學佛,並不是為了讓我們今生快樂、如意,是為了我們生生世世的解脫和利益。

從小乘佛法來講,學佛是為了自利;從大乘佛法的角度,學佛的目的是自利、利他。

說自利,是因為六道輪迴的圈子是封閉的,如同蜜蜂在加了蓋兒的瓶子裡上上下下怎麼飛都出不去一樣,如果我們走不出輪迴,下一世還會經歷各種痛苦。整個輪迴中,天人的福報最大,做天人,暫時會有些幸福、快樂,壽命也長一點,但福報享盡的時候,仍會墮入三惡道受苦。做人,無疑也有種種的痛苦、煩惱,我們都經歷過,誰也無法逃避,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等,做人真的很不容易。總之,無論投生在輪迴中的哪一道,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在世間所有的宗教和學科中,能讓我們出離輪迴苦海的,唯有佛教。所以,今生我們一定要通過佛緣,讓自己走出輪迴的圈子。這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是為自利。
另一方面,自利也是為了利他。僅僅一個人走出輪迴,也沒有太大的價值。我們要做菩薩,成佛。成菩薩、成佛後,智慧、慈悲、能力都圓滿了,再來輪迴中,就可以度化自己的父母、兄弟等有緣眾生。為此而學佛修行,才是真正的珍惜佛緣。


佛度有緣人,怎麼知道自己跟佛菩薩有沒有緣分呢?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

佛度有緣人

佛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

其對眾生的加持、護佑

還有教化是否有效

和對佛菩薩的信心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跟佛有緣呢?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佛菩薩發願度眾生,這裡的眾生並非「所有眾生」,而是一切跟佛有緣的眾生。

會問:我跟某一尊佛菩薩長得像,或者生日跟佛菩薩是同一天,這算是跟佛有緣嗎?佛菩薩會加持和護佑我嗎?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這些也算是跟佛有緣,只不過是比較淺顯的緣分。但如果你能以此為契機,接觸到佛教、佛法,然後對佛菩薩生起虔誠恭敬之心,在禮拜佛菩薩的過程中,逐漸開啟自己的本心智慧,發願向佛菩薩學習,就能與佛菩薩逐漸結下殊勝的緣分,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護佑。

 

■身心親近三寶之人

佛教中的三寶是指「佛、法、僧」,這亦是佛教基礎所在,缺一不可。親近三寶不一定要去寺院,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因緣和條件去到寺院里進香禮佛,但他一看到佛像、佛經、僧人就會發自內心地歡喜,心生恭敬和虔誠,那麼他就是與佛有緣。

與佛有緣的人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當他有機會接觸到佛教,接觸到三寶,很容易對佛法感興趣,對三寶親近,比如有些人覺得跟觀世音菩薩相應,就是跟觀世音菩薩有緣;有些人看到阿彌陀佛的像就有感應,很歡喜,那就是跟阿彌陀佛有緣等等。再比如,在念誦經文的時候,覺得心很靜,能安定下來;走在路上看到僧人,心中升起恭敬……這些都是親近三寶的表現,也是跟佛菩薩有緣的表現。

 

■相信因果不虛之人

佛教講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以倡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中的因果,通俗點來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意思就是說,你的種種行為,必然會導致種種的後果;我們現在的種種境遇、生活狀態,皆是因為自己之前所造作的種種善惡業因導致的。

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在生活中遇到不幸,或者工作上遇到不順的時候,總會怨天尤人,抱怨同事、抱怨社會不公平等等,卻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殊不知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還有些人放任自己的習氣,去造作下種種惡行。這都是不懂或者不相信因果的表現。

一個有佛緣的人,應該明了因果的真實不虛,懂得今生的貧窮富貴,生命的長短,容貌的醜陋與美麗,都是自己在過去的無量劫中所造的業障導致的,並不是命中注定,也不是他人的操控。

因此,在今生更應該努力種善果,修善行,在起心動念時,常常反省自己,懺悔自己,「一日三省吾身」,按照佛菩薩的教導,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常行慈悲善舉之人

佛陀經常通過言傳身教教導弟子們,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萬行等等,放到世俗生活中去,這些全部都是在教我們慈悲寬容,發善願,行善舉。

俗話講「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幫助他人,亦是幫助自己。」心懷慈悲,常行善舉之人,不僅能廣結善緣,也能增福增慧,為自己學佛修行積累下資糧。

每個人都有佛性,懂得愛與善良,與家人、朋友、身邊的人,甚至是陌生人建立和諧的關係,結下善緣,當機緣與因果成熟時,佛緣自然會來到我們身邊。

 

教別人學佛,為何還入地獄?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

 

佛經故事: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佛法無邊,但佛亦有三不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