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對孝的正知見」--被嚴重誤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中國的孝道,被儒家思想影響,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說對父母要百依百順。實際上這樣子就是孝嗎?

其實不然!孝,有大孝、小孝、愚孝、不孝。父母也是凡夫,若是父母的話都是對的,那世上就不會再有人受苦了。

一、不孝:父母是八大福田中的恩田,因為他們生我養我色身,對我們是有恩情的,所以基本的奉養是不可缺少的。但有些人,長大後,拋棄父母,不顧生死,這種就是不孝。

二、愚孝:就是把父母的話全當成聖旨,而不去觀察辨別是非對錯,這種的子女就是愚孝,也是陷父母和自己於不義。

三、小孝:就是一般世人,孝養父母,聽順父母傳宗接代,養家活口,這種只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但無法自度度人,來世一樣又是互相還債生死輪迴。

四、大孝:佛 門講的孝,是大孝。何謂大孝?就是除了奉養父母之外,最重要的是用佛法度化父母的心,除了奉養之外,還要讓他們來佛法中修行,為什麼呢?因為唯有修行佛法,才能真正解脫生死輪迴,否則你只是奉養或是愚孝,對父母的未來是沒幫助的。所以佛弟子應以大孝為主。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祂出家時被人毀謗是不孝,但 祂努力修行成佛了,成為三界導師,歷代祖先得超升 ,目連尊者為亡母做盂蘭盆大法會救度餓鬼道的母親,這就是大孝。地藏王菩薩為了救母離開地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就是大孝。古代許多聖人、英雄,也都是以大孝來回報父母恩的。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文天祥、這些英雄全是為了國家民族興亡努力,所以這就是大孝。

以上說明,希望諸君對於孝道能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不會人云亦云。


被嚴重誤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  

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

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

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

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

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

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

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到底什麼意思?

作者:宋寶藍

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聽到人們念叨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似乎是民間約定俗成,將「無後」,所謂的沒有後代子孫,不能為家族承續香火,稱為「不孝」,並認為是最大的不孝。

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到底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古文中,通常以數字「三」和「九」表示多數,所以這裡的三,並不是指三件事,而是泛指許多。比如,人們常說的「三思」、「再三」、「三生萬物」、「九死一生」等等。

這句話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其中以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為最大,舜娶妻子時沒有告訴他的父母,這是他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啊!(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事實上,舜帝的德行非常高。舜自幼失去母親,後來他的父親瞽叟娶了後妻,生下兒子象。舜的繼母心狠歹毒,挑撥離間,造謠生事,漸漸地瞽叟也開始討厭舜了。瞽叟、繼母和象三人多次企圖謀害舜,每次都沒有得逞。儘管如此,舜依然無怨無恨,盡心竭力地孝養父親與繼母。

舜二十歲時,即以卓越的孝德聞名於天下。(大紀元)

家人容不下舜,最後將舜趕出家門。舜漂泊在外,四處謀生。他曾在歷山下種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做陶器,在壽丘做家具,在負夏做生意。舜二十歲時,即以卓越的孝德聞名於天下。天子堯帝有感於他的美德,將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他。或許出於某些原因,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又比如距離遙遠,舜來不及稟報父親與繼母,天子就已賜婚了。後世孟子對此有了些許微詞,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實在冤枉舜帝了。

後來,東漢趙岐於《十三經註疏 》批註中,將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註疏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意思是:一味地順從父母,即使父母有過錯也不加以勸說,陷父母於不義,這是一種不孝;家裡貧窮,父母也老了,卻不願出去作官,得些俸祿奉養雙親,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親生子,斷絕祖先血脈,這是第三種不孝。由此,趙岐下了一個結論:「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三個不孝的行為中,以不能為家族傳續香火,為最大的不孝。

其實,孟子所說的「不孝」有很多種,比如:好吃懶做,不管父母死活;酗酒聚賭、放縱聲色,只管自己享受,不去贍養父母;只照顧妻子兒女,不過問雙親所需;貪享聲色,使父母蒙羞;好勇鬥狠,犯案連累父母,這些都是孟子所說的不孝行為。

在這五種不孝行為中,孟子並沒有說,一個人沒有繼承家族香火,斷了祖祀,就認為是最大的不孝。

所以,後代學者研究「無後為大」,多認為是趙岐註疏時,曲解了孟子的話。

參考資料:

《史記》卷1
《禮記‧祭義》
《述學‧釋三九上》
《孟子‧離婁上》


方海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問: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二不孝是什麼,它的含意是什麼。

答:不孝者三: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壯,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先,我們要懂得先賢的用心良苦,也要懂得其深刻意義。

第一不孝:父母雙親的行為不正確,我們不要隨喜,並且要好言相勸,才不會雙親不義而還不知道。

這句話是極點的說法,自古都是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導。世間上大都對子女的教育都是從善而行。而此語含意甚深,反過來我們子女對父母親的勸導。我們既然能勸導雙親,當然,我們自身定然一心向善,利及周邊。故,先賢教導我們自身有仁有義、有道有德、能利益大眾、更能把善法推介給雙親,使他們也能行善積德。這是第一孝。是一善。

第二不孝:不勤加努力工作,懶惰放逸既不能為國家辦事,又不要做工為商,造成貧窮而無能力奉事雙親父母。

父母夠勞,為兒女苦心盡操。我們長大成人若不能供給行位坐臥四大供俱,慚愧之至。飲食、衣服、醫藥無法如儀所供,實有失人子之本份。

做為每個人,都希望自身而出人頭地,但人的能力各有不同。自古以來,有能力金榜題名者。當然光宗耀祖、福蔭父母,而且利及國家。再者從商經營,滿載而歸。同樣福至雙親,乃至幫其打理生意的伙計。若是不能得大祿仕,殷殷勤勤,做工務農,也能養家活計,供養父母。果能勤儉,雖不得大財富,而生活安心可過,為父母親者,當然也心滿意足。這樣,合家歡樂,和諧暢順這是第二孝也。是一善。

第三不孝:無能力娶親養子,造成祖先香火沒人繼承,斷絕祖禮祀儀。

第二不孝與第三不孝實是相關連。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奉養父母,就不要說能成家立業。他自身都養不活,何況要供養其他人及妻兒。

故世間有這樣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多人都錯解先賢的意思。先賢的意思並不是說你不能生育一個男孩子來繼承香火,就是不孝。古人苦心教導我們:應有自立能力供養妻兒,不懶惰慢從。並且最切要是教與妻子勤修婦道,孝尊雙親。教與子女棟梁之材,為家國事。若是妻子不修婦道,終日豬狗吠東風,鄰居幾條巷都與之噪架,倒不如無妻。若是兒女教育不好,終日橫行霸道,不孝雙親,放縱淫賭,驚奪強搶,不如無子。這樣,不要說是奉先祖祀。擺設得再好,家神牌會被惡妻推倒,祖先爐會枚逆子打掉。

故此,佛祖在《無量壽經》中說:比喻不孝,不如無子。所以看出古人之用心是要我們自身修學善法,勤儉治家,並且教習妻子能做善知識婦,夫妻同心同德,同修良善教習兒女愛國愛家,孝養上輩,手足扶提,同學友善,是一孝。是一善。

如果,不能生男。女子也是同樣,我們能施與優善之教。使其得體大方,深解婦德飽學詩書,留芳於世。如是,雖是女子,也能傳承我們極佳血統於世間,利益他人。妙哉。所以,佛經記載了:勝鬘夫人,利益全國人民之舉。龍女八歲成佛,廣度有情。佛母摩耶夫人,誕下佛陀,度十方千萬世。這些都是大菩薩的化身。教示我們女子的力量。所以,佛陀在《大般涅般經》說到,如果我們能修學於善妙之法,女子也是男子;如果不能體解大道,悟佛知見,男子也是女子。

所以,能利益和獻貢大眾者為最。不在乎男子與女子。世間上很多法師或大德居士終身不娶而心行菩薩道,使大眾離苦得樂。可以說:得其利益的大眾,就是他們的兒女也。此是妙法:無娶而娶,無子而有子。對眾生有獻貢者就是有後。

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者,希望也。希望者,從良善之才中生也。因此,我們應著力於培養和教示好下一代人,使其擇善而行,利國利民,誓能忠勇為家國。才是大孝,才是後繼有人。是一善。

世間上有很多人,錯解古賢。沒有生育男兒,妻子懷孕後就采用各種方式探知胎兒是男是女,女的就讓其流產,此是造極大罪。雖非殺人那等罪過,但罪業以大。既然來投胎我們之子女,與我們定然有大因緣。我們將其流產,會感到我們以後至少五百生投胎後,會無故死亡,使到不能出世為人。若得為人,常以重病、殘缺身體、不得長壽。故我們應遠離墮胎,並勸他人不要墮胎。

我們若曾墮胎,補救方法可以印造佛書百本、放生千命、米油施濟貧苦、勸別人不要墮胎和為胎兒念阿彌陀佛萬遍,以作超渡以上種種功德做後,可以在佛菩薩像前回向胎兒早生極樂世界或轉世為人。當然,我們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功德可以多做一些,那就更好,胎兒也可早得解脫。如果不為胎兒做點好事回向,胎兒會對我們產生怨恨之心。

於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如能如法而行,自己修身立德。更能善導父母、妻子、子女一心向善,同做好事。可謂大孝有後,是一善。


然教法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應再被肆意曲解

儒家思想在漢代以來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在這種思想背景下,很多人認為出家是不孝的行為。《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出家剃髪就成了不孝的行為。還有一句話是沒有信仰的人誹謗出家不孝時常常提到的,或是成為父母阻礙子女出家最大心裡障礙的,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對老百姓影響非常大,一直到現在還有余威,那就是執著“生兒子”。在古代一個女人沒有生兒子,可以說一生都抬不起頭。越是社會影響大的家族越是在乎這個問題。一個人娶了妻子,生了女兒,這個人就被貼上不孝的標簽。現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一家只生一個孩子,中國有49%的家庭生的是女孩,如果還執著這個說法,那中國將近一半的人不孝了。

對“不孝有三”的三種不孝,有一種說法:生不能養,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無後”為葬不能祭祀裡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並沒有說不孝有哪三種。但在《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若不懂得順從的意義,對父母錯誤的行為也一味順從,將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影響最大,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卻沒有子嗣,就開始著急,常常會念叨:“孩子不孝。”或者懷孕後,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手段想知道是男是女,聽說是女孩就墮胎,甚至出生後拋棄。這也就是為何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的原因。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儒教冠冕堂皇的帽子,確是儒生為了幫助封建王朝建立宗法制度,對孟子思想的斷章取義和肆意杜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符合原意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禀告但與禀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禀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變通的老道學。那麼孟子的話為什麼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唯一的可能就是道學家的故意。很明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裡應該不會差到把這麼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所以這種誤解是一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學要旨。

出家是一種世出世間的大孝思想,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舉動。有人會誤解出家僧尼,說出家了就與六親眷屬斷絕了關系,斷了父子母子的感情,或沒有給家庭傳宗接代,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現。其實出家就是剃除鬚髮為僧尼,做佛陀教育的實踐者和傳播者!更重要的是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出欲望之家,出貪嗔癡之家,出邪知邪見之家,出自私自利之家,出迷惑的家而入覺悟的大家;捨我見、他見、身見的家而入佛知見的大家;完善人格,覺悟人生,統領大眾,利益有情眾生。真正的出家是出六道輪回之家,這才是出家的真實義所在。

所以奉勸大家,不要不求甚解,不要人雲亦雲,自願做被蒙蔽智慧的人。不要斷章取義的搬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攻擊別人出家,或自己執著於此阻礙別人出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一種嚴重的愚昧思想,是意識形態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表現。


被嚴重誤解 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嗎

首先,我們探討什麼是孝,以及孝的目的和意義,然後再進一步探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聖人的寥寥數語,道明了孝的本質、孝的目的、以及孝的意義。

一、孝的本質是什麼?

“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說,孝的本質在於仁德。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

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的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壽、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二、培養孝道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

孔子曰:“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是說,遵從孝道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如果身體受到毀傷,會令父母傷心難過。因此,人們愛惜身體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皮囊,而是在於培養自己的仁德之心,進一步說,就是要自重自愛,不能與他人打架,不能吸毒,不能邪淫,不能違法犯罪等等。

三、孝道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孔子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此是說,遵從孝道在於使自己成為有道德、被後人所學習和效仿的聖賢;“母因子貴”,這樣也等於彰顯了父母的德行,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

通過這個道理也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違法犯罪、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和奉養的多麼好,給先人的墳墓修的多麼豪華,也不能算做孝。

四、孝道的意義是什麼?

孝的意義在於“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人無德不立。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出賣國家和民族的漢奸;對於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只知吃喝享樂、危害社會的敗類。

五、孝道的境界和種類?

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對此,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對於天子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意思是說,人們能夠以天下為家,視天下民眾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樣,加以恭敬和愛戴,而不敢怨恨和輕慢;通過仁德教化百姓,並成為天下所有人學習的典范,這就是天子(聖人、明君)之孝。也就是說,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眾生為孝道的。

對於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此是說,作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貪心和非分之舉(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能干偷雞摸狗、違反法律的事情),要勤儉持家,孝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也就是說,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孝養父母為孝道的。

盡管每個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從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去除私欲,順乎天理。因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難以做到的。

常人是以生兒育女,每日和家人在一起,滿足家庭成員的私欲為孝道的。君子則不然,孔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此是說,君子所遵從的孝道,並非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懷天下,仁慈博愛,把天下所有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為這種孝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的仁慈和博愛,而不會變得自私和狹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如果人人遵從這樣的孝道,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會再有戰爭和矛盾沖突,如此天下一家,人類社會也就實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們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維護某種狹隘的私利,那麼,這種孝道就違背了聖人的思想,此不僅不能稱為孝,反而是一種罪惡。

綜上所述,孝道實是個人立身處世、成聖成賢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

下面,再探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禀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禀告,但與禀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禀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見:《十三經注疏》)。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诠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淨空法師: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家庭裡面最大的一樁事情就是得有後人、有接班人,所謂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諸位一定要知道,並不是你的兒孫多;兒孫多也算後人,但是那個後的意思不在此地,是你的後人確實有能力繼承家道的。在古時候說一個家,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這是家裡面的大事,後人當中一定有人來繼承,那你的家就世代不衰,它有承傳。在我們中國,可以說第一個家,也就是世世代代有承傳的,這諸位都曉得,孔家,孔老夫子的家。實在講,哪個朝代的帝王都沒有辦法跟孔子比。帝王,我們在歷史裡面看到,他能傳多少代,那是祖宗積功累德所成就的。孔子的德就太大!二千五百多年來代代都不衰。傳到現代大概就沒有了,傳了二千五百年。民國年間還有孔子奉祀官府在台灣,孔德成是奉祀官,這最後一代,聽說現在連奉祀官也沒有了,這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裡面是個很悲哀、感歎的事情。我們去看看,將來中國的政府會不會繼續設置奉祀官。我有理由相信,這個朝代沒有,底下一個朝代可能會有。為什麼?民族的文化道統不能中斷。孔子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他沒有了,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到此為止。這個事情如果是英國湯恩比知道,他會流眼淚,他會傷心。為什麼?我們知道他天天在想著,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帶給全世界的安定和平,而且他還真的希望中國人能統治全世界。中國人憑什麼統治全世界?憑傳統文化。我們中國人,甚至於很多人疏忽了,這個外國人他了解。為什麼他了解?他一生的精力時間都用在研究世界文化史。他是個歷史哲學家,他研究歷史跟一般史學家不一樣,他是專門研究文化史。所以這樁事情,凡是中國人要放在心上,不能讓它斷掉。

再說到中國文化,確實是有問題。在過去幾千年來,我們每個族姓都有祠堂,春秋祭祖,沒有把祖宗忘記,而且世世代代都續譜。譜是家族的歷史,在過去大概二十年到三十年要修一次,就是把現在所生的小孩要記載在家譜上。家譜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你世世代代家裡面生的小孩哪一天出世的,然後記載的是功名。在過去參加考試,像秀才、舉人、進士,這是叫有功名,現在講有學位,要記錄上去。他的事業簡簡單單的,曾經做過國家什麼樣的職務,哪一年過世的,葬在什麼地方,這是一定要記錄下去的。世世代代你能夠找你的根!現在家譜疏忽了,祠堂也不要,這是什麼?孝沒有了。孝沒有了,忠就沒有了,古人講,「忠臣出孝子之門」,忠孝沒有了。忠孝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拔掉了。五千年的根本,今天把它毀掉,這多可惜,這是我們非常痛心的一樁事情。在海外的中國人,像我這麼大的年歲,對於這個事情是無比的關懷。文化大革命,祠堂毀掉了,家譜還在不在?這幾十年當中,我們心目當中就想這個東西在不在,我們家的歷史!我找了許多年,到處打聽。二00五年,我回到老家,離開家鄉七十年,在家鄉到處打聽,總算還是祖宗有德,家譜還找到了一部,真不容易。我的一個族弟告訴我,他說還在。我說在哪裡?他說他收藏了。我說你怎麼收藏的?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祠堂被毀了,他在祠堂裡面偷出來的,那個時候他只有十七歲。真不容易!祖宗加持他。一直他就藏起來,沒有人知道,他家裡人也不知道,遇到我問的時候他才告訴我。我說現在沒有關系了,文化大革命已經終止,不再有這個事情,你可以拿出來我們大家看看。這才拿出來,裝在一個箱子裡,人家以為這箱子裝衣服的。這一個箱子整整就一套,線裝書,宣紙印的,三十七冊。我們大家翻翻看是無限的歡喜。這一看才曉得,我們是炎黃後裔。黃帝之前沒有發明文字,沒有記載,有傳說,所以前面第一句「伏羲之後」。伏羲、神農是我們的遠祖,那時候沒有文字記載,到黃帝這才一代一代記下來,到我這一代,我這個輩分,一百三十六代。多歡喜!一代一代清清楚楚的記下來。我展開家譜,家譜上沒有我的名字,有我父親、母親的名字,因為修那本家譜的時候我還沒出世。民國四年修的,我民國十六年生的,所以修家譜的時候我還沒有出世。現在你看,隔這麼多年我們要續譜,就是民國四年以後出生的家族的人,名字要補上去。這在從前是很大的大事。所以無後為大,你後頭沒有繼承人,守不住家業,叫家破人亡。


劉余莉:什麼才是無後為大?無後為大的真實意義?

中國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並不是說沒有兒子,那僅僅是一方面。有了兒子你沒有給他很好的教育,你生了七八個兒子,都是敗家子,不能把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與其有還真的不如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

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出了很多的「啃老族」和「白領一族」。什麼叫「白領一族」呢?工作嫌太累,天天在家裡,吃喝都是父母給供養,白白地領著父母給的生活費,這個就叫「白領一族」。現在這樣的年輕人很多。原因在哪裡呢?就是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不知道為人的責任和本分。

這顯示出做母親的職責很重要。那麼,做丈夫的在外面工作,不能因為自己機會很多,就去尋花問柳、見異思遷,應該是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人家把一生托付給我們了,我們就要對人家負責,不能動不動就發火,動不動就生氣。

一生氣就會說一些過分的話,傷了人家的自尊心。做丈夫的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有德行,兩個人這樣互相配合,才能把一個家庭的關系處理好了。有人也把夫妻關系比作「兒女健康成長的土壤」。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孩子是植物,假如夫妻關系處理不好,就等於把孩子種在了鹽鹼地,種在了沙漠地,是不可能健康成長的。

一旦兒女成長的土地不平穩了,就像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大地晃動,站在上面的人是驚慌失措的,我們就能夠聯想到,當兒女看到父母吵架的時候,他的那一種沒有安全感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了。所以夫妻之間應該和睦相處,為兒女的健康成長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創造一個好的環境,這是真正地愛護子女。

(摘自《群書治要十講》)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