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代別人懺悔可以消他的業嗎?

【學員】師父!關于替小孩子拜懺,可是在夢中卻出現大人吐穢物。

【師父答疑】好,請坐。諸位,我們現在《佛法概要》已經講了一半了,你覺得你可以替一個人懺悔嗎?你認為可以把對方的業幫他懺悔消業障嗎?你認為可以嗎?對!不可以的!搖頭的人表示你《佛法概要》沒有白聽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人造的業,這個業跑哪里去了?現在你要知道業的去處。“罪從心起將心懺”,他造了業,跑到他的心中去了。你認為你可以跑入他的心中把他的業消掉嗎?你認為你可以嗎?不可能!

佛菩薩都進不到我們的妄想里面。佛陀只是講一個道理,讓我們自己走出妄想,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心中把你的妄想拉出來,他如果做得到的話,那就簡單多了。如果佛陀可以進入到我們的心中把我們拉出來,那我們還要修嗎?你認為我們要那麼辛苦嗎?我們要走出妄想才可以跟彌陀感應。所以佛陀都做不到,我們更做不到。

諸位!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福報回向給對方,善根不能回向。懺悔是屬于善根所收攝,你不可能替他懺悔,不可能!所以,還是你在懺悔,只是你緣眾生的法界,你的心量更大,你功德更廣。

所以,諸位要慢慢體會到什麼叫歷事煉心。你要知道,其實你是借眾生的因緣來擴大你的胸量,如此而已。所有的事相還在鍛煉你那念心,你不可能鍛煉別人的心,不可能!修行不可取代,不能取代!他不覺悟,他就是不能改變,但是你回向給他,他會增長福報。但是他內心那個滅惡生善的自覺的功能,你不能幫他修,不可以。他要自己去修的,等到他在生命當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開始知道怕的時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講堂,聽師父的開示,明白道理,才開始發心修行,就是這樣走上來。這個過程沒有人可以取代。


濟群法師:業力能否懺悔

關於業力能否懺悔的問題,我們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見。因為業也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既然是緣起的,必定可以對治,這一前提應當確定。否則,將業視為固定不變的力量,顯然不符合佛法的緣起觀。至於能對治到什麼程度,因涉及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論。

業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造業過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一是由此行為帶來的客觀結果。

我們每造一次業,都會在內心埋下一顆業種子,或者說打下一個心結。同時,對方心中也會產生相應的力量,如憤怒、怨恨等。修行,可以將自己內心留下的痕跡抹掉,卻很難消除對他人構成的傷害。

比如曾和別人結下怨仇,雖然我們已將這些恩怨放下,不再懷恨在心,但對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敵意。因為我們所能懺悔的,主要是屬於自己的業種子和心行力量。當然,若我們犯錯後立即懺悔並誠懇道歉,也可能會瓦解對方的怨氣,雙方前嫌冰釋,「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事情未必都那麼盡如人意。再者,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惡業難以計數,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今生成就阿羅漢果,或是帶業往生,如何來得及一一道歉呢?更何況,對方還未必接受我們的道歉。

佛陀在世時,央掘魔羅因邪見殺了九百九十九人,後得佛陀度化,出家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作為證果的聖者,已徹底斷盡煩惱並解決了自身的心行問題。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向他扔石頭表示憤怒。這就說明,除自身心行上的結果之外,還有外在的結果。即使我們至誠懺悔,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淨,很難將對方心中的種子一併消除。正因為如此,目犍連尊者才會受報而死,佛陀也會因業報而頭痛三日。否則,就無法理解這些現象,難道佛陀的修行還不足以抵消業力嗎?或是佛陀的懺悔還不曾修習圓滿嗎?

懺悔,包括懺和悔兩方面。所謂懺,是就業的本身進行對治,通過無生懺或佛菩薩的加持來消除業力;所謂悔,是不再繼續犯錯,使業力停止增長。如果將業力比作種子,本將發芽、生長、結果,但通過懺悔,種子就像以猛火沸湯煮過一樣,雖然業種還在,卻無法繼續作用。

懺悔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懺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懺悔方式包括作法懺、取生懺、無生懺等。通過誦經、念佛,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或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及百字明咒,以至誠求懺悔之心和佛力加持,消除不善行在內心形成的種子。此外,還可修空觀或實相觀,將業種消融於實相的覺照力中。除不同的懺悔方式外,懺悔時心力的強弱,也直接影響到懺悔的效果。每種心理因素都有一種與之對抗的反面力量,懺悔,就是要將這種反面力量調動起來。當然,這一力量必須超過業種子形成的力量,才能在雙方的對壘和抗衡中取勝。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誦經,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嚴重的業力,必須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對治。

懺悔是對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覺」的心理。聽到「自覺」二字,我們或許感覺很普通。其實不然,因為「佛」即覺者之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可見,自覺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領,其力量可以化解內心的一切業障、煩惱和心結。當然,這又取決於我們自覺到什麼程度。

此外,我們還可採取讀誦大乘經典、拜懺、誦咒等方式清除業障。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僅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也能啟動自身的心行力量。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結乃至各種業障的能力,只待我們開發和運用。


懺悔的觀念

淨界法師

當然懺悔的所觀境是罪業了,所以你在拜懺之前,你必須要思惟你的罪業。佛法的修學,剛剛講過,有些法門是要修皈依的,好比念佛,你念佛的心情是:我要跟佛陀學習,這是個善法,你對善法是「好樂隨順」;但是你現在懺悔法門是「破壞法門」,你說我今天拿了一個推土機,要破壞什麼東西,你也不知道,進到佛堂就一直拜佛,你到佛堂一直拜佛,你根本不可能懺悔罪障的,因為你沒有把罪障現出來,那你怎麼懺悔呢?

所以懺悔之前一定是要「思惟自己的罪業」。

思惟罪業之後,要做三件事情:

首先,「 特生厭賤 」:對於我們所造的罪業,表示我們的厭惡和訶責。

第二、「 發重慚愧 」:我們在佛前許下誓願,從今天開始寧捨生命,絕對不再造作了。

第三、「 立對治過 」,開始正式修習懺法。

依止這樣的「訶責、發願、修懺。」來洗除我們心中的污垢,才能真實達到懺悔、滅罪的功能。

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地方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這個懺悔,就是講到「罪從心起將心懺」。

事實上,你的罪業不是別人給你的,也不是上帝送給你的,是我們一念顛倒的心生起,造了殺盜婬妄;這個罪業造了之後,跑到你內心的深處,所謂的「潛意識」,或者「第八識」裡面保存下來,這叫「罪從心起」。現在怎麼辦呢?「將心懺」!

既然罪業是由你內心生起的,所以別人不能幫你消除,必須假借你自己的觀照力──由「觀照」產生懺悔的心,再假借拜懺的方法,再把你心中的罪業消除掉,「罪從心起,將心懺」。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有講到一個公案:

他說在明朝的時候,大陸有一間寺廟叫高明寺,大陸的高明寺,這個高明寺有一位沙彌叫岳弘沙彌;這個沙彌平常是非常守規矩的,但是後來他在工作上被調到做庫房,庫房就是掌管整個寺廟的所有的飲食和資具。因為這個沙彌出家不久,所以內心的戒定慧的功力比較單薄,遇到飲食的誘惑,就經常去偷吃常住的食物。當然,這個偷吃一定是「有心、有境」──依止貪欲的煩惱,去偷取物品─心境和合,成就罪業。他這樣偷取常住的物品,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到了農歷除夕當天,他就生了一場重病。

在睡夢當中,他夢到了佛教的護法神─關公現前。關公他看到這個沙彌就訶責他說:「你一次又一次偷取常住物,你以後到三惡道去!」訶責他之後,就拿這個手杖打這個沙彌。這個沙彌從被關公打了以後,從夢中驚醒,驚醒以後感到身體非常的疼痛,而且嘴巴也不能講話了。當然如果你不是佛弟子,那你就怨天尤人,你生命就沒辦法調整。所以佛弟子的差別,他有觀照力,他能夠知道這件事是怎麼回事。這個岳弘沙彌只是一時糊塗,他的正見沒有失掉,所以他自我反省,覺得自己造了罪業,那麼就開始修懺。他從大年初一開始修,修到大年初四,到第四天,他整個病痛就完全消失了,嘴巴也恢復講話了,這是一個罪滅之相。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是說,「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沙彌本來沒有罪,因為一時的煩惱活動產生罪了;那麼也必須假借他的懺悔心來消除。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不怕你造罪業,就怕你不知懺悔。

所以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應該做三件事情:

一、於彼惡業,特生厭賤;

二、發重慚愧;

三、立對治過。

所以才能夠洗心懺悔,這個地方是講到懺悔的內涵。

淨界法師開示-14.jpg


淨界法師:業是怎麼來的?造完後又跑哪裡去

我們講因果同時,借緣顯現。從因果轉變的角度,佛教是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那麼我們要知道,業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業?為什麼蘋果掉下來,它不是一個業?

所謂的業,它必須要從內心發動出來,一個有明瞭分別功能的心識發動出來的叫做業。那麼現在有個問題了,就是造業的時候,是剎那剎那生滅,那麼造完以後這個業跑哪裡去了呢?

比方說,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每一個動作都是無常的,你四十五分鐘把八十八佛拜完以後,這個行為就沒有了。別人來看你時,他看不出你做了什麼事情,剛剛那個業跑哪裡去了呢?

業跑到你的內心去了!當你內心發動業的時候,它同時又反熏到你內心深處去了,所以你的內心已經產生變化了,你自己感覺不出來,除非你長時間的修行,會感覺到一份的寂靜,它就是你善業增長的一種徵兆。

所以,當這個業還沒有表現出來時,這是我們改變的最佳時機,因為它還在潛伏的狀態,有無量的可能性。如果這個業已經成熟冒出來了,就很難改變,因為它變成異熟果就很難改變,只有認命了。比方說,你今生的很多相狀,都是已經成熟的業力。

佛教界比較重視來生。佛教的思想,是為了未來而活。佛陀的意思要你盡量放棄今生,你要把所有的目標放在未來,這是佛教的思想。因為你今生能夠改變的有限,而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但是,關鍵就是說,你要先了解怎麼改變,從哪裡改變。當然從你的種子改變。因為你的來生,是由你的種子去產生果報的。所以,你要產生生命的改變,就必須要了解這個種子的性質。


大司徒仁波切:懺悔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也許有些人會這樣想,我們可以盡興的耽溺於惡業之中,直到滿足為止,我們只要每次都做懺悔就好,如此我們就沒事了。這樣想是不正確的。

懺悔、修復、生效,只有在我們真正發自內心的意念時才有用。如果你只是懺悔,那麼一點兒意義都沒有。你必須是虔誠的、真心的懺悔,才有作用。懺悔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在藏文里用兩個字做說明,簡短的說就是「向」與「動」。

「向」的意思是懺悔,為了要真正懺悔「向」,你必須要有悔恨感。如果你並不後悔,你就不會懺悔,你只是用你的嘴唇說:「我感到抱歉」,你不是由內心感到懺悔。你必須是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感到抱歉,並不是為他人而抱歉。

就好比你到上師的跟前,跟上師說我對不起你,那是不切中要點的。你做了錯事,對象是其他的眾生,對象是你自己,這才是你所要感到抱歉的。你不需要對上師感到抱歉。你要對自己感到抱歉,對所有的眾生感到抱歉。

因此,第一項懺悔的條件是「向」,是後悔之心。接下來是 「動」,「動」意指我感到抱歉,我做了什麼什麼,從今天起,我不再做此惡行,這就是「動」。若你不是發誓不再犯,則你的懺悔,便只是個藉口,以獲取諒解,你的懺悔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如果你真的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那麼你必須準備好要發誓,以後永不再犯。如果你不做這樣的誓願,就表示你並非真正的感到抱歉,你只是口頭上說說,並不真正認為做了錯事。所以,沒關係,下次我可以再犯。因此,我不想要發誓不再犯,故知「向」與「動」是非常重要的。

若我們做「向」做「動」,則我們因無明所造作的惡行就會慢慢的被淨化,但不是完全的淨除。若因做 「向」、做「動」則一切都被清淨了,那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淨化確實自你做「向」與「動」那一刻開始。所以,所有的惡行,在你做「向」與「動」開始,逐漸的被淨化。

但是對於邪見,如果你真的有邪見,那麼要做「向」與「動」,邪見是最嚴重的,這也是為什麼它被放在最後。邪見已接近第二類及第三類程度的不善業。


宏海法師 :家人不信佛,可以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迴向嗎

問: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學修,弟子經常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並替他們做迴向(他們不知道)這樣可以嗎?

宏海法師答:完全可以,隨喜你的發心。這也是一個我們現在學佛,確實每一個佛弟子們經常甚至必然要遇到的困擾。就是好一點的,家裡的同修們善根顯發的早,就是說可以同步的一塊把手共修這是最好的效果了。那麼有一些因為宿世的因緣不一樣,你今生善根顯發的早,或者你還是帶著些願力來的,發願要帶著他們走,那麼她們可能因緣福報又沒到,這個時候就比較難受。

我想(我們以)這麼一個心態,盡力隨緣,盡力就跟這位同修一樣的,確實需要我們的一些幫助,那麼我常講到,強按著頭吃草是不可以的,很多時候,我們學了佛以後,一下子學到自己相應了,就用自己的標準強行的要求我們的家人跟自己同步,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也是不正確的,你不但不能要求他們,而且還要以自己修的這個德行,這種包容力,盡力的去隨順他們,隨順到他覺得真的說,哎呀!確實我們家裡的這個成員學佛不一樣了,讓他真切感受到學佛是光明的,是改變的,是柔軟的,那他就會無形的對佛法生起一個哪怕說暫時生不起信心,也會生起一個興趣或好感來,因為好多時候,我們連他的興趣都帶動不起來,這就需要我們的方便善巧了。

今天我在錄一個開示的時候,還講到說,佛陀有一個弟子佈施第一,一個女弟子毘舍佉,她是一個端正有相大富長者家的女兒,他度她的公公婆婆的時候,就是見到出家人進來了,她故意閃開,讓他公公去發點心接觸這個出家人,完了以後,又把佛陀請到他們家來應供,雖然公公沒有在場,偷著在後面聽,她在問,佛陀在答,被她公公聽到以後就入到心裡了。所以我們就盡量給他們製造有可能的學佛機會,非常巧妙的機會,這是從相上來講。

那麼從行上來講,就是這位同修講的,真的要做發真實心做真功德迴向給他們,大家不要忘了既然是三寶弟子,我們永遠有佛菩薩可以仰靠,那你就求觀音菩薩,求地藏王菩薩,求文殊師利菩薩都可以。菩薩們有求必應啊!不是浪得虛名的!但凡沒有感應,就是我們要麼忘卻了,要麼半信半疑,要麼就根本沒想到他們能頂事,是麻木的,所以說好多出家師父在家庭反對的時候,就是念觀音菩薩,念得機緣轉了。

所以大家要相信,當然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也好,就是以你的名義給他們做迴向也是一樣的,最重要的就是做迴向,當然如果說他們性情比較隨順的,讓他們知道一下也好,或許他領這個情。如果他性情比較違逆,那不知道就不知道吧。不知道功德絕不會打折扣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並不代表諸佛菩薩不知道,天地鬼神不知道,所以繼續非常好,讚歎你的行為和你的發心,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佛學答問精選:長輩沒有經濟能力,兒孫代他供養三寶修福,雙方俱妄語否?

問:長輩以尚未有經濟能力的兒孫具名發心隨喜供養三寶,雙方俱妄語否?

答:這個不妄語。長輩沒有經濟能力,兒孫代他修福,這是孝心。他要不信三寶,你就瞞著他修福,他也能得福。

用他的名義來修福,你花錢用他的名義,這就是把功德迴向給他,這是孝心,是好事情,這沒有過失。


如何代父母念佛誦經消業障?

淨空法師

問:父母老年殘疾,應該怎樣代他們念佛、誦經、消業障?

答:這個最好要講一些因果的故事給他聽,啟發他,希望他能夠學佛,勸他學佛,跟我們自己一起修學,他得的利益就大;如果他不肯學,你單是誦經回向給他,力量不大。你如果真正修行,力量就很大,你看像《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那真修。

婆羅門女在經上我們記得,雖然她念佛只有一天一夜,一天一夜她就能在定中參觀地獄,鬼王見到她稱她菩薩。她一日一夜就是《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一日她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她得一心不亂是因為她母親墮地獄,所以她才發憤,才認真修行,她修成了;這是她母親因緣把她促成的,是這麼個道理,所以她母親得度了。她母親功德很大,母親不墮地獄,她絕對不會得一心不亂,她不能成就,是她母親成就她的,這個功德很大,所以她母親生天,要明白這個道理。

你看光目女她就功夫差一點,她是夢中佛來跟她講她母親離開地獄又到人間來,生在她家婢女的小孩,壽命很短,十三歲壽命就到了;她母親求她再幫助。那我們就曉得光目女功夫只到功夫成片,沒有到一心不亂,婆羅門女到一心不亂,念佛功夫不一樣,所以我們自己修行,功夫愈殊勝,你證的果位愈高,那你的家親眷屬得利益愈大,這個道理在此地。如果能跟著一起修,那就更殊勝。所以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懂得,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幫助別人。


容通法師:迴向給其他人的冤親債主,是否會替他背業障

問:請問法師,念經後迴向給其他人的冤親債主,是否替他背業障?

容通法師答:這個問題是這樣子的,實際上,我們不管是念經也好、念佛也好,做種種功德都是可以迴向給所有的眾生的。那麼這些所有的眾生,實際上就包括一切的眾生,當然你所說的其他人的冤親債主也都包含在裡頭了。當然你這裡是特指,其他人的冤親債主,當然就有一定的針對性。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話,也不意味著你會替其他人背業障。我們可以看到經常在寺院也好,或者是一些道場裡面,經常我們會寫很多的牌位啊,每個人都會寫,包括自己的冤親債主。然後大家一起誦經,一起做佛事,迴向給所有的冤親債主,當然相互之間都會迴向。

這樣的話,並沒有任何的這個原因或者沒有任何的理由可以說明,他會去替人背業障。只是把功德迴向給對方的冤親債主,希望這冤親債主能夠得到解脫,脫離苦海而已。所以大家也沒必要太多的擔心,好像如果是迴向給其他人的冤親債主,是不是替他背業障,造成自己的業力、障礙會越來越重,然後修行不能成就。不但不是這樣,反而因為你這種發心利於眾生,迴向眾生,你的功德會越大,對方也會因你而受益。

當然了,有一種情況就是說,你不要去特意去發願。比如說,這個冤親債主找這個人的麻煩,然後呢?你說,現在不要找他的麻煩,我來替他背這個業障,你找我就好啦。不要有這樣一種發心,自然不會存在任何的問題。阿彌陀佛!


為亡母行善,她真的能得到利益嗎?

問:如果我為去世的母親供燈,念經,她真的能得到利益嗎?

答:行持善法,並把功德迴向給去世的人,無論他們現在轉生何處,都一定能夠獲得真實的利益。而且一次行善超度,不能夠保證亡者解脫,如果您的母親仍然沒有超過輪迴,甚至已經再次投生,往昔親人的每一次行善,迴向都能幫助她減少痛苦,增長福樂。這是諸佛菩薩在經中所宣說的諦實語。

對於已經逝去的親人,我們確實無法在物質上幫到他們;此時,能夠穿越生死,源源不斷利益到他們的唯有佛法。這份對因果的定解和對三寶的篤信,於生者而言是極大的安慰和鼓舞,讓這顆星思念牽掛的心有了安放之處。

在行持善法時,可以念誦《地藏經》《心經》《金剛經》等經文,也可以持誦阿彌陀佛聖號,觀音心咒,然後念《普賢行願品》迴向,這對逝去的親人會有很大幫助。

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在逝者安息的地方刻一些瑪尼石(一指大小的瑪尼石也可以),然後念誦七遍以上的緣起咒語構成開光。佛經中說,觀音心咒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是諸佛慈悲與智慧的顯現,見聞憶觸的一切有情都將受益。

此外,還可以為亡者行持供齋,布施,放生,做經旗等各種善法。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為亡者做法事,行持善法,除了能超拔亡者的痛苦,生者也能獲得利益。

佛陀說,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彼此都存在或遠或近,或直接或間接的因緣。所以,在行持善法時,我們應該把一切眾生的苦放在心裡,希望他們臨終少受痛苦,離世後也可以很快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佛果。以這樣的發心,哪怕念一遍觀音心咒,供一盞燈,迴向亡親為主的一切眾生,都將會是不可思議的超拔的力量。因為心量樣本,善根功德就越超勝。

祈願每個生命最終都能去往那個好的世界,永不分離!

----希阿榮博堪布


把錢交給他人代替放生,有功德嗎?

雪峰寺

放生隨喜,如果自己不能親自參加,把錢交了之後,就可以做回向。

有人會質疑,「如果這個錢還沒有用於放生,提前回向,會有效果嗎?」

佛法不可思議,當你拿出錢來,一念發心用於放生,或者一念發心用於流通大乘佛經法音,或供養三寶等,事情雖然還沒有做,但是,就在發心的當下,功德已經圓滿!

所以,隨喜放生,交上錢後,放生的功德已經圓滿,自己就可以做回向。

而後面「收錢」代他人做功德的人,責任重大,因果重大,做不好就會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因果,不可不慎。

當年世尊在世,給孤獨長者給佛陀說:「我要發心給世尊及其弟子,建造一座精捨,讓世尊和弟子們可以居住,修行,講法等等。」

佛陀聽了長者的話馬上就笑了。長者問曰:「世尊為什麼笑啊?」佛言:「我笑,是因為,你這一念發心,雖然精捨還沒有開始建造,你來世在天界的宮殿(果報),我已經看見了!」

可見,發心就有果報,一發心,功德就圓滿了。

有人或問:「如果發心的人,中途後悔了,最終沒有去落實自己的初發心,還會有功德嗎?」

發心是發心的果報,後悔有後悔的果報,「沒有落實」有「沒有落實」的果報,發心時的果報,不會因為後悔而消失,而後悔的果報,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初發心而得以免除!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不會因為你種豆而消失,豆,也不會因為有瓜而爛掉。真乃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所以,一件善事,一定要一氣呵成,千萬莫生疑心和悔心,最終全部是善報,不生副作用。

心不清淨,求報心切,分別執著福報大小,做善事,往往會出現「花錢種了福報,也買來了業障」,不能不注意。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個人業報個人消

我常常想,現在這個社會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都講究快速,連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為找到一位大師,有一套祕方,就可以立即成佛。那有這麼便宜的事呢?當然,也不能怪大家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在《楞嚴經》裡面,也看到佛陀的大弟子阿難,在佛前懺悔說,他以為跟在佛陀身邊,佛陀就會在一個最恰當的時機,賜給他解脫生死的智慧。結果到頭來,佛陀還是得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指點他解脫之道,讓他自己找到清淨的智慧心,靠自己的覺悟來了脫生死。

所謂「個人生死個人了,個人業報個人消」。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生死煩惱,都要靠自己從修行中獲得解脫,即使親如父母兄弟,也不能代替;就像吃飯一樣,自己吃,自己飽,誰也不能幫誰吃飯。不過,大家也許要質疑了,我們常說做功德迴向給自己的親戚朋友,豈不矛盾?其實不矛盾,比方說家屬過世了,我們幫他助念,那是因為亡者的神識還在,我們念佛,他聽見了,也跟著我們一起念佛,所以對他有幫助。

也有人因為親友遭到困厄,希望幫他消業,就去拜懺,這有用嗎?當然有用。不過要當事人願意相信,功效才大,否則,效力是很小很小的。當然,拜懺之所以有效,並不是說我們懺悔了,自己的果報、罪業,就可以推給佛菩薩而一筆勾銷。佛菩薩是無法代人受報的,只能幫我們做擔保,保證我們積欠的債務將來會慢慢償還,讓我們先暫時渡過難關,眼前不那麼痛苦。
我們還聽過「一子出家,九族超生」的說法。其實,還是指出家之後,可以用種種方式超度祖先,請他們一起來聽聞佛法,參加共修活動,因而得到佛法的利益。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到忉利天為母親的亡靈說法,也回到王宮為父親說法,使他們得到解脫。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神通廣大,尚且不能代父母消除業障,只能引導父母修行,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所以,我們無法代任何人受報,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受報。我們得靠自己一步一腳印,點點滴滴的努力,在生活中修行,才最可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很多人求速成,以為修行也可以走捷徑,難怪越來越多自封為老師的人,自稱能幫人家開悟,在很短的時間內幫人家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以正信的佛法來說,那準是自欺欺人,可別上當啊!

本文摘錄自《人行道》個人業報個人消


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淨界法師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不可能!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置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業,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改變,你自己去走你該走的路。所以佛陀必須要入滅,因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跟佛有沒有住世其實沒有關係。

如果你好好學習,佛陀對你來說就住世;你不好好學習,你在佛的旁邊也沒有用。你看佛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六群比丘有兩個墮三惡道,生長在佛旁邊跟佛出家,照樣墮三惡道。所以你的修行成功失敗,跟佛陀有沒有住世沒有關係,但是跟法有關係,三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法。所以佛陀既然他不是扮演一個主導的角色,佛陀只是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佛陀的出世只是說法,那能不能改變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在不在世沒有關係。所以佛陀該走的時候他還是要走,這是「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宣化上人: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好像阿難尊者,自以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佛可以給他三昧,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

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是沒有法子可以幫助你。

佛說能幫助你,這只是個方便法,令你自己再發心修行。

你自己若不修行,這就好像旁人吃飯你不能飽,所以自己要躬行實踐才算。


大修行人能代眾生消業嗎?

聖嚴法師答:

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眾生受報。」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大陸的中國人受難。又有說某某大喇嘛或轉世者因害某種痛苦的疾病死亡,是為了替代全人類消業。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種種苦行,如冬天雪中臥,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為方式,來折磨肉體,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類大眾的平安、健康。其實這都是似是而非的見解,不是佛法的正見。

佛法所講的因果,是眾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別業受別報,多人造作相同的共業受共報;造惡業受苦報,造善業受福報。例如眾人都吃飯眾人都能飽,眾人不吃飯眾人皆飢餓;一人吃飯不能使得眾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眾人的飢飽無關。所以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正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確能夠影響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眾都會受到益處;某時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時代的人都會受到幫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應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眾趨善避惡,使得鬼神調柔護持;但這也是由於當時、當地眾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現,不是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

如果大修行者也發生災難、惡疾,那有兩種可能:一是聖人示現凡夫相,視同凡夫,受災受難,是為了能接近凡夫大眾,感動凡夫眾生;二是因為大修行者本身的業報所感,最後身的佛及羅漢還要受報,何況是一般凡夫階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進修行,使天魔恐懼,或往昔的冤家債主現生於神鬼道中者發愁,唯恐大修行人,出離生死之後,不再受其控制,無法索取所欠的債務,因此而有種種的大魔難、大疾病,紛紛降臨。也有由於大修行力,使得應墮地獄、畜牲、餓鬼的罪報,而以人間的災難、疾病來抵償,稱為重罪輕報。所以大修行者的災難、疾病都是好現象,不過不是為了代眾生消業障。

至於代受果報、代消業障的觀念,是沿襲神教的思想而來。比如,耶穌基督是代世人贖罪而死於十字架上;中國的民間信仰也相信菩薩能夠代眾生消業障,比如,相信藥師佛既號稱「消災延壽」,必能代眾生消業,或認為地藏菩薩入地獄度眾生,也就是為了代眾生消業;更有人為了父母及親人的消災、延壽,而有發願自己吃素、出家,或者減壽、借壽等的信仰,這些觀念和做法雖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卻不相應。

我們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眾生,使眾生獲益;就像是用鏡子接受到陽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處,也能得到光明一樣。可是如果是盲者,還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見到光明的,還是因為他有眼睛,那便是說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幫忙。所以,佛教對於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壽等的迷信行為,不予贊成。

有人認為修行人或者是通靈的靈媒,能夠為人消業、治病、趕鬼、驅魔,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的確受到肯定。但是佛說定業不可轉,該受的果報,必須接受;民間信仰的宗教力量,雖也能夠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

用咒術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為他人的業障做一時的阻擋,但是如果阻擋太多,或勉強阻擋,施術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會受到反擊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擋山洪爆發,必定也將被洪流衝走,這不是代眾生消業,那是他自己造業而受到果報。因他違背因果,雖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暫時不受報,事實上卻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決沒有造了惡業,而能不受惡報的道理;違背自然,即是違背因果。

不論以咒術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須基於相對的原則,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轉變,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應道交;這還是在合理的原則下,所產生的效果,不是代為消業。


念佛行善為何要迴向?代他人行善迴向,他人能受益嗎?(淨界法師答問)

問:師父慈悲,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在念到就是說到迴向的時候,有的老師說我們念佛的功德,就是去淨土的資糧,不要隨便迴向給別人。

淨界法師:嘿嘿!那你還是大乘嗎?要普皆迴向啊!你要把你的功德,你要跟眾生分享,一切眾生同生西方同成佛道,你的心量才會開闊。
你怎麼會把佛號收起來不敢釋放?你要釋放出來,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怎麼會不要迴向給別人?這個觀念不對!

 

問:不是,這意思說,如果是有人往生了,我是說我把我今天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某某我的好朋友、或者我的……

淨界法師:你不會損失,而且你會有更大的功德,因為你這個是跟菩提相應,跟無上菩提相應。迴向,就是無盡燈,你把你一個小蠟燭——我們本來七天,所念的佛號是有限的,對不對?我們創造的佛號不管再怎麼多,還是有限。你到最後普皆迴向的時候,它那個佛號是百千萬倍的增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所以迴向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把有量的功德轉成無量的功德。我們沒有迴向,我們很難產生這麼大的胸量。

但是迴向一般來說是最後一天。你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先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去考慮眾生,一般來說正常情況,打佛七剛開始先管好自己。所以你看,那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它是禪定心、智慧心、大悲心,它是先專注,然後再觀照,自調到一個程度的佛號,運轉熟悉的時候,再普皆回向,再脩大悲。剛開始,你修行先不要把眾生放進來,因為你的心是會擾亂的,剛開始先管好你的佛號,管好你的內心世界,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再考慮到眾生的問題。所以這個次第很重要,你一開始就考慮到眾生,你的心就亂了。迴向很重要,但是它是放在最後面。

 

問:師父好,那個就說《地藏經》裡講,你譬如為他念佛念經,有人臨命終時,如果說有七分功德的話,一分功德,這亡者得一分功德,那另外六分是生者自利,那這時候為什麼又把這迴向功德分開了,分成兩份了?

淨界法師:當然這個《地藏經》它有時候,這個是佛陀說話有時候是權法,有時候實法,對不對?那大方向,你迴向,你的心量擴大了,對不對?那你心是主導,你心生則種種法生,你心量到什麼程度,你成就的功德肯定更大。

我問你,你迴向以後,你心量變大變小?
變大了?你心量變大了,功德會變小,你覺得這個合乎緣起的邏輯嗎?是不是?這不合乎邏輯。你的心去接觸法的時候,你的心量變大了,這個法應該也變大了,因為十方這個法本來是“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

一佛乘就是說,我們學佛,一佛乘說,你只要聽一句話,應該是皆成佛無疑。阿羅漢為什麼他接觸佛陀的法變阿羅漢呢?因為他的心太小了,不是法有問題。所以你透過迴向以後,你心量是不是變大了?是不是?我們本來修行是考慮自身,自己的五蘊身心世界,怎麼調伏自己、怎麼引導自己的內心,現在你把眾生的心都放進來了,你本來是一根蠟燭,變成無量的蠟燭,你功德怎麼會變小?你的心緣自身的法界,跟緣眾生法界,量等虛空,是不是?你跟無上菩提相應,你功德變大了!所以《地藏經》是權法,佛陀為實施權。

所以你在讀經的時候,你要知道有些佛陀是方便說,有些是佛陀的真實義,你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有些話的確是他在攝受某一種人,為實施權,因為他的善根沒有準備好,他不敢把他的功德釋放給眾生,那佛陀說沒關係,你怎麼樣怎麼樣,一時善巧。

 

問:法師好,那我們每次法會之後的迴向,迴向給誰,誰也不知道,那他怎麼感應那個功德呢?

淨界法師:對!所以其實從凡夫的角度,我們迴向,其實說實在都是在藉境修心,增長你的菩提心,增長你的功德,其實眾生是不是得到,就不一定。不知道,如果他不順從,其實是效果有限。但是,當我們迴向給法界眾生的時候,有些鬼道眾生,他是一時的罪業墮入鬼道,他有善根,他如果在旁邊見聞到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順從,他會隨喜讚歎,他就得得到,這很難講。但至少我們把那個訊息,我們把那個訊息把它釋放出去。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某種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得到。我們今天淨宗學會打一個佛七,我們的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就往這個世界釋放,可能我們沒辦法釋放到世界,起碼我們可以在加州釋放一道祥和的光明。但是有些人,有鬼道眾生他會感受到——喔!有一道光明照射到他。如果他有善根的話,他順從,他就得到了;但是有些人,他邪見煩惱很重,他看到光明他不當一回事,就對他沒有效果。但起碼我們身為菩薩,我們把這個功德釋放出來,迴向給法界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只要有這樣的一種作意,我們就可以把每一句的佛號,那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就變成無盡燈,就是虛空當中,就現出很多的蓮花出來。當然我們沒有神通看到,但是有神通的人他會知道,哇!這個地方打了一個佛七,它釋放很多的蓮花光明在虛空當中,有緣的人就得到了。

我們先不要管別人是不是得到,重點是我們透過這個迴向,我們自己功德由小擴大,擴大自己的胸量,是這個意思。所有的大乘法門,最後都要迴向,要普皆迴向。

一般我們前面叫做發願,前面的發願,中間叫正修,最後的收尾是迴向。迴向,你可以迴向給你個人的親屬家人等等,冤親債主、父母師長,但是最後一定要加一句法界眾生。你只要加這一句,其他跟你沒有緣的眾生,不認識的眾生,他也可以得到,如果他順從的話。(好,迴向這一塊有沒有問題?)

迴向是很重要的法門,大乘佛法必修的。迴向在經典上說,它可以把你微小的功德,透過這個迴向的法門,把它轉化成廣大的功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本來是一棵小蠟燭,你本來是打佛七就參加一天而已,但是你如果認真地迴向,你那個一天的那個小蠟燭,它會變成無盡燈。
所以你要會用迴向的話,對你是很有好處的,這個迴向法門是非常好用的,回小向大。但如果說你是替別人做的,你回去以後,你做完以後,你要把你的過程告訴他,讓他隨喜讚歎,那他也可以得到你對他的迴向。

 

問:那麼請法師開示,若有生重病者他沒辦法學習佛法,若別人替他修懺放生等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子有效果嗎?

淨界法師:比方說你有家人,你的長輩年紀大了,他不能拜懺了,他也不能修功德了,你幫他做。你幫他做了以後,你把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子有沒有效果?我們解釋一下:

理論上,修學佛法要自己去做,要用你的心去造作,才能夠產生反轉的力量。但是這個人已經沒辦法造作了,他的心力可能羸弱了或者暗鈍,他透過別人來造作,然後造作以後再把功德再轉回去,這種情況,就牽涉到他力的思想。

諸位,凡是他力的思想一定要感應道交!所以只要是他力的感應,一定要這個被迴向的人順從,他對這功德要順從。如果你爸爸沒有學佛,他完全不相信因果,你迴向給他,幾乎沒有效果,因為他沒有順從,他是抗拒的。

《地藏經》裡面講一件事情說,說你的爸爸媽媽,已經進入臨命終了,快要臨命終了,那你這個孝順的子女怎麼辦呢?把他的東西,拿去變賣換錢去幫他做布施。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告訴他,讓他知道這件事情,然後你要把這功德的美好告訴他讚歎他,讓他的心不但了知,還要順從。他對這個布施的功德,他要一種隨順服從,他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而且這個時候是在臨終的時候加持力更大。

所以你替你的長輩,替你的子女做的功德,對方是不是得到,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方的心是不是對這個功德是一種隨順服從的。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幾乎沒有效果;如果他是陪著你去做,那最好。你代他去做,他眼睛看到,他念念地順從,那這個效果就很大了!一般是這樣,修福報比較容易有感應,他今天身體不舒服,你幫他去放生,他把錢交給你,你放完以後把過程告訴他,他聽了非常歡喜,念念地隨喜順從,這個他得到的功德,幾乎跟他親自參加一樣。你如果能夠善加描述,帶動他的歡喜心的話,修福報的時候容易順從,容易得到跟他自己去修的相同的效果。

但是修懺就很難,修懺很難。你要幫別人懺悔,這個事情,因為他很難完全順從那個懺悔的力量,除非你拜八十八佛,他就在旁邊看,從頭看到尾,然後他對你的拜懺,念念地隨喜,念念地順從,這個有可能。整個一個小時,他就在旁邊看。如果他都沒有看到,你要替他懺悔,幾乎就很難啦!有限。因為他沒有看到,他很難順從這個懺悔。這個懺悔的心態更複雜,更難生起,跟修福報不太一樣。
所以功德迴向就牽涉到這個被迴向的人的內心,是不是有對這個功德的順從,這個就是影響到效果了。就你替別人做然後迴向給他,你最好告訴他,整個過程讓他知道。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皆悉以此迴向往生

淨界法師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

這一段文,印祖告訴我們:一個修淨土人,我們日用當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我們在三寶中住,多少為三寶做一點事,掃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們供佛、供香,這種世間的有為善法,這是第一個。

其次講到出世間的善根,「誦經禮拜」這個是種種無漏的清淨善根。不管是世間的有為功德跟出世間的善根,要怎麼辦呢?應該要怎麼處理呢?

「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

就是要把這種功德,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報,要把它集中起來,迴向到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地方「迴向往生」我們解釋一下。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說,這個迴向是應該包括兩個內涵:

第一個,約著現生來說,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把這個功德加持在現生的,這個生命還沒有往生之前,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這第一個。

其次,約臨終來說,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印祖他的意思,就著淨土行人來說,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這兩個方向上:一個是現生;一個是臨終。這是迴向往生的辦法。

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呢?我們看第二段。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

這樣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門,當然我們以信願持名是正行,其它的佈施、持戒,種種的行門,都是淨土的助行,這是萬善莊嚴淨土,這一切的法門,都對往生有幫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門都是淨土的助行,它都能夠幫助我們往生。

下面講一個譬喻,什麼叫淨土助行呢?

「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

這個灰塵,「眾塵」就是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灰塵,東邊一塊灰塵、西邊一塊灰塵、南邊一塊灰塵,各式各樣的灰塵,這個灰塵分散以後,它就力量薄弱,怎麼辦呢?「聚眾塵而成地」,我們把這個灰塵集中起來,就成一個大地,就能夠運載,有這種運載的功能。或者說「聚眾流而成大海」。這個水,東邊一灘水、西邊一灘水,我們把這個水集中起來,變成一個大海水。這個意思就是說,迴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種凝聚的力量,把我們的功德凝聚起來,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們所要趣向的目標。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是念佛不迴向,這件事就有問題,會使令我們這種功德,就會流散到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去,對我們往生,就不能有一種加持的力量。

所以這個迴向,它能夠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點善法,明天做一點善法,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聚眾塵而成大地,聚眾流而成大海」。這樣子「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就是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迴向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它有一種凝聚的力量。這個是說明迴向的意義。

 

問:師父慈悲,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在念到就是說到迴向的時候,有的老師說我們念佛的功德,就是去淨土的資糧,不要隨便迴向給別人。

淨界法師:那你還是大乘嗎?要普皆迴向啊!你要把你的功德,你要跟眾生分享,一切眾生同生西方同成佛道,你的心量才會開闊。

你怎麼會把佛號收起來不敢釋放?你要釋放出來,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怎麼會不要迴向給別人?這個觀念不對!

問:不是,這意思說,如果是有人往生了,我是說我把我今天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某某我的好朋友、或者我的……

淨界法師:你不會損失,而且你會有更大的功德,因為你這個是跟菩提相應,跟無上菩提相應。迴向,就是無盡燈,你把你一個小蠟燭——我們本來七天,所念的佛號是有限的,對不對?我們創造的佛號不管再怎麼多,還是有限。你到最後普皆迴向的時候,它那個佛號是百千萬倍的增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所以迴向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把有量的功德轉成無量的功德。我們沒有迴向,我們很難產生這麼大的胸量。

但是迴向一般來說是最後一天。你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先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去考慮眾生,一般來說正常情況,打佛七剛開始先管好自己。

所以你看,那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它是禪定心、智慧心、大悲心,它是先專注,然後再觀照,自調到一個程度的佛號,運轉熟悉的時候,再普皆迴向,再修大悲。剛開始,你修行先不要把眾生放進來,因為你的心是會擾亂的,剛開始先管好你的佛號,管好你的內心世界,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再考慮到眾生的問題。所以這個次第很重要,你一開始就考慮到眾生,你的心就亂了。迴向很重要,但是它是放在最後面。


行善及放生之後回向的重要性

根據佛經論典及古往今來眾多高僧大德開示,行善後的回向非常重要。如果希望行善時所造善根能獲善報、善根增長、不被毀壞、成熟迅猛、生生不窮,如果希望所造善根確實能夠「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希望所造善根能確實成為往生淨土的資糧,那麼一定要善於回向,至誠回向。(這裡補充一句,三殊勝為發心和正行、回向殊勝,三個關節都很重要,本文只是側重將回向提出來強調一下,但任何善行都不能離開三個殊勝。

既然回向這麼重要,作為修行的一個重要部分,為能夠最好地將善行回向利益自他,以下摘錄一些大德開示供道友們學習,以瞭解回向的理論、意義和方法:
 

大成就者阿秋喇嘛開示《放生行為之幾種杜絕》

六、不善回向

很多人因為自以為不去執著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勢。不重視回向,會導致大量功德轉化為人天福報,為將來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礙。所以每個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轉向出世間的種種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為,因其是有為法中最為殊勝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懇,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現報,所以放生者切要善於回向。免大量功德流於人天無意義消耗的福報也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慧燈之光二》

我們要報恩,首先要學佛,然後成佛;在沒成佛之前就將自己所造一切善根回向眾生。能以菩提心、大悲心回向眾生,不但是自己造善根,同時也一定能利益眾生,因為有大悲心的人回向,眾生必定能得到這個善根而離開痛苦。假使我們回向時,一點點悲心都沒有的話,眾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就很難說了。慈悲心是度眾生的一個方便,同時也是清淨自己業障最殊勝的方法。只要有悲心,一定能度眾生。一切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慈悲心。由以上的思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報恩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成佛。
 
密宗白教剛波巴大師

「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在結尾一定要作回向,回向的真諦意義是無論我們積聚了什麼功德或善業,都不貪執或只想自己擁有,而願以此功與一切眾生分享。」對啦!當我們要回向前,就抱持著「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這即是大乘思想的特質。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3、回向殊勝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般若波羅密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裡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唸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唸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唸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痴為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為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嚮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為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儘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圓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圓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唸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唸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唸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夾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為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回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為基礎。正如體肓運動員為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鍊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它的修法,在將基礎打牢以後再修也不遲。
 
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摘錄供參考

繼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之後,索達吉堪布也專門就此開示:

三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別雜念散亂,最後沒有回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歷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三殊勝。

三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三殊勝的竅訣。作為後學者,大家應儘量以三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雖然在很長時間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制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三殊勝」。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回向殊勝,是指在結尾以回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唸咒誦經、佈施供養、放生、轉經輪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有回向攝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阿彌陀佛修法》
 
4、回向和發願

該如何回向和發願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等善事結束之際,就應當將這些善業進行回向。普通的回向方法以前也講過,即「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就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加入「願以此善根,往生極樂剎」的心願,這是回向的方法。

其次,每次發願的時候,也要加入「願我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願。

發願與回向的差別是:發願時有無善業可以依託。比如說,在做完善事之後發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樣……怎樣……」,這叫作回向。其特點是,發願之前作了善業,可以說依靠我們的善根而發願,即是回向;那麼什麼是發願呢?無論有沒有行善,心裡所發的一切願望,都叫作發願。其特點是,發願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們能時常發願:「祝願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死亡之後,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時最好能常常這樣發願。

今後,我們無論是回向或是發願時,一定要在普通的發願和回向的基礎上,加入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望,每次都要加,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以《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作回向,非常殊勝~~


注:時間充足,最好念《普賢行願品》頌詞全文作為回向。

《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有關回向的比喻:

是一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

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

就如某人以十圓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圓錢一樣。

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眾生,善根就越增長;

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

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

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

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

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

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

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

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

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

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

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頌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

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為何不可代他人修行或隨便回向?

弟子問:

我的朋友將要生產(或剛生產),是否可以回向給她(或他們)? 

阿闍梨答:

「儘量勸產婦自己修,能念地藏經就念地藏經,不能念經就念地藏聖號(『南無地藏王菩薩』)。

如果你不勸她自己修,而代她修,萬一產婦或胎兒(嬰兒)業障太重,那業力是會轉移的,你便須代受,其受苦程度如何則難以預知:佛理的基本原則是:自己的業須自己修行去消,別人不能代勞,連佛也是一樣,否則即壞因果、即有我相、即有我慢、我能我所,妨礙修行,違逆因果,並且違犯第一義諦究竟之理。

因此不只是生產,連生病、重病將死等,都切莫隨便回向;除非他是你的直系親屬:父母或子女、或非常非常親的兄弟姐妹,或是你的恩人。否則不要輕舉妄動:學佛是要有慈悲,欲度眾生苦,但能力不足,奈何?『不行不要裝行』。

「附及,一切修法回向,也勿回向『怨親債主』或『累劫怨親債主』。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累劫的怨親債主,依佛所說:應是無量無邊。

試想:你那麼一點點修行,就妄想回向累劫怨親債主;你本來默默的在修行,藏身在佛菩薩威神之力的保護傘之下,你的怨親債主正愁找不到你,現在可好,你自己主動召請他們,說你要還他們的債;你既然已經說出來了,佛菩薩護法要替你擋也來不及了。

這就是為什麼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每次回向累劫怨親債主,一段日子之後,不但修行沒有進步,有時反而退步,更常常一身是病,或災難不斷,這些都是自招、自找的,因此佛菩薩也對你無可奈何。

所以,一切修行回向,總的來說,只要回向『令弟子**業障消除、身心安穩、無有病苦、福慧增長,速悟本性、修行菩提。』這樣就很好了。絕不要去招惹怨親債主或生病、重病、絕症之人,還自以為是大慈悲的菩薩道行者哩!」      


拜《藥師懺》可以替代別人懺悔

——明一法師

在《《藥師懺》法特點四》的日記中講了《藥師懺》第四個特點是「六度齊修」。我們拜《藥師懺》就向菩薩一樣是在修四攝六度,所以我們就能實現我們的懺悔罪障,消災延壽,清淨戒律等等菩薩們所表現出來的好事,然後用這些好事去幫助更多的人。

今天我們講講拜《藥師懺》的第五個特點:「可以替代別人懺悔」。懺悔本來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因為想懺悔的人往往生病或者是因為其他的原因不能親臨現場,所以歷來都有幫助別人或者說是代替別人懺悔之說。但是從來沒有像《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講得這麼詳細和明白的。

尤其是在講如何幫助臨命終的人續命的部分。因為這樣的人基本上都是病得起不了床了,自己的行為能力已經喪失,只有靠身邊的人來幫助他進行懺悔。希望通過這樣的他力懺悔能夠消除罪障,消災延壽,恢復健康,能夠在以後做更多的佛事利益更多的眾生。

另外,還有一些臨命終的人。因為他們也基本上是病得非常嚴重了,不可能參加懺悔的佛事了,只能由別人代為懺悔。希望經過這樣的懺悔,能夠續命或者說是消除罪障。在眼前病苦之時減少病痛,能夠輕松一點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實現上品上生的目的。

這樣代替別人懺悔的懺悔方法有很多,在很多的懺悔儀規裡面都有說可是實現代替別人懺悔的效果。但是像《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講得這麼清楚明白的就沒有了。因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詳細講了為什麼可以實現續命的原因。把我們可能遇到的九橫也給羅列了出來。

這就是《藥師懺》最大的特點之一,被我列為第五個大特點。因為其他的懺法雖然也說能夠做到這樣代替別人懺悔,但是沒有像《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講得這麼詳細。代為他人行懺悔法,是因為有些人無法參與懺悔行為了,有身邊的人按照他的意願幫助他行懺悔法。

所以,懺悔法是可以替代別人行的。因為這些人,尤其是病人病得無法自己親臨現場參加佛事,這樣可以由別人幫助他來懺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寺院常常拜《藥師懺》,為各種各樣的情況的人求哀懺悔他們的過錯。最簡單的算是常常隨早課做的普佛佛事上面。

整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都在講念藥師佛可以消災延壽。尤其是在《第十三、供佛續命》和《第十四、供佛解脫眾難》中有很詳細的說,如何幫助別人「供佛續命」和「供佛解脫眾難」。

所以,拜《藥師懺》不但是自己能夠得到好處還能幫助別人得到很多的好處。

經云:「文殊師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shù),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文殊師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yīn)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è),長病羸(léi)瘦,不能飲食,喉唇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涕泣(qì)圍繞。然彼自身,臥於本處,見閻魔使,引其神識,至於閻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閻魔法王。

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皈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燃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旛。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瞭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及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旛燈,復云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

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比丘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象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旛長四十九搩(zh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復次,阿難,若剎帝利、灌(guàn)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shí)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 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shè)諸系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谷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於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婇女,百官黎庶(shù),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旛,燃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花,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旛(fān)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niè)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mì)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wǎng)魎(liǎng),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lù)。三者、畋(tián)獵嬉戲,耽(dān)婬嗜(shì)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nì)。六者、橫為種種野獸所噉(dàn)。七者、橫墮山崖。

八者、橫為毒藥,厭禱(dǎo)咒詛(jǔ),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復次,阿難,彼閻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閻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燃燈造旛,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金剛薩埵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懺悔要在活著的時候才有用

有人說可以把眾生的業力帶走,這樣違背因果的道理嗎?

修行功德,千萬不要只回向給冤親債主!

是否有必要給親人單獨做功德迴向?

我們為了親人造作的惡業太多了

修行可以利益自己的父母祖先,因為血脈相連

佛經故事: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去寺院立個牌位,真能消除業障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