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真的不見世間過,那你是個白癡!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什麼是“不見世間過”,我們要搞清楚;如果把話聽錯了,真的是不見世間過,那你是個白癡!

為什麼是白癡?世間人的過失太多了,你連一般人的好壞善惡都不知道,你不是白癡是什麼?你眼也見,耳也聽,眼見耳聽為何不見?心清淨,沒有放在心上,這才是“不見世間過”的真正意思,千萬不能搞錯!

一般人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那是迷惑,造業。修行人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這叫開悟,真正開悟了。

悟後,最要緊的是修行。“知過是開悟,改過是修行”,知過、改過,這是真實的功夫!像這一些說法、這一些道理,我們學佛的人,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不能把意思會錯!

今天許多佛子,好像是在學佛,其實並不是真正在學佛。這里介紹幾種不是真正學佛的學佛現象。

熱衷于跑道場:有的佛子,對跑道場很感興趣,樂此不疲。這本來是一件好事,能夠遍訪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對學佛大有助益。但這些人並不是這樣,他們每每自誇跑了多少著名道場,拜了多少佛菩薩像,並把這些作為自己的佛學資本,絲毫不在心地法門上用工夫。慧律法師等大德高僧對此多有勸說。但願學佛人能把跑道場落于實處,能帶著修行上的問題跑道場,而不是去旅游,更不能把這當做是在學佛,當做向新佛子炫耀的資本。

熱衷于交佛友:紅塵中的人們非常重視交朋友,把這當做謀生的手段和樂趣。有的佛子把這些世俗中的習性帶入佛學中,好像佛友越多說明學的越好。其實他和佛友交談的多是世間煩惱事,並不是在學佛,而是把學佛作為交友的機會,希望當自己在紅塵中有難時,佛友能出手相助,使自己能夠紅塵滾滾。古大德告訴我們,真正的佛友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三五個就可以了,大家在佛學上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以共成道業。

終日在懺悔:這些人在中老年學佛人中尤其多見。因為害怕因果,整天忙著懺悔,好像懺悔就能消滅因果,不知道回歸自性後,不知道為什麼懺悔,因果當體即空。懺悔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柔軟心,大悲心,使我們能快速向道,間接起到減輕業障的作用。這一點我們在論因果一文中有詳細介紹。

求福報:這些人事實上沒有出離心,學佛的目的是為了在世俗生活上過得更好,使輪回能夠載歌載舞,繁榮興旺.

搞派系斗爭:許多學佛人一見面就像特務對暗號一樣報山頭,問對方是學哪一派的,若是同派則皆大歡喜,若不是一派恐怕連飯都不會管。佛陀時期從來沒有這種情況,這也是末法時期的一個特點吧。大家不是為了追求真理而走到一起,而是因為是同一個山頭而相聚叢林,儼然把叢林當做了綠林。

把學佛當成了佛學:要知道佛教的生命就在于實証。有的人自以為讀了很多經書,學佛學了很多年,就沾沾自喜,滿口佛語,一身佛氣,實則毫無用處,解決不了根本大事。

把做善事當做學佛的根本和全部:外道把做善事作為根本,因為那樣可以升入天道。佛教則把做善事作為培養大悲心的手段,根本目的是証入無相無念的如來藏。因此,一個真正的佛子,一方面要大做善事,一方面要勤苦求証,早成正果。後者是正業,前者是助緣,現在許多學佛人做的恰恰相反,整天在搞人天善法。

過分自責,自我貶低,沒有大丈夫氣概:有的佛子總在那里檢討自己的缺點錯誤,打擊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學佛學成了娘娘氣,沒有一點大丈夫豪氣衝天的氣概,怎麼學佛?看看佛陀是這樣嗎?佛陀那遁入山林,與狼蟲虎豹為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是一般軍人精神能比的嗎?過分自責能消滅掉你的銳氣,要知道一切錯誤都是妄心作用,妄心本空,因此一切錯誤本空,不要再愚蠢的終日惶惶,整天自責。若真學佛人,就橫下一條心,為了求証,即使遭遇再大的艱難困苦,寧可戰死也絕不向困難投降,要知道學佛是大丈夫方可為的事。


淨空老法師開示:為何善人、惡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對於廣大的社會,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守著古聖先賢的教誨,像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看別人的好處,不要看別人的缺點,我們的心情就會很愉快、很舒暢,人是有良心,心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

為什麼把我們的善心、把我們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筒?這是沒有智慧。所以決定不把別人的過失、缺陷放在心上,要常常看別人的優點。

會學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是誰?是一切眾生。夫子所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聖賢人,善人我們看到,想到他的善行、善念,我有沒有?沒有要趕快學;有,很好要保持下去;看到不善的人,我們接觸到,想想他那些不善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我們對於善人、惡人要平等對待。

恭錄自21-539-0001


淨空老法師開示: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心上

把別人的惡放在我心裡頭,我這個心也就變惡了,這個當上得很大,不可以這樣做法。決定不能把別人的惡行、惡念、惡言放在自己心上,再加以批評那個人,那你的業就更重了。

眼目當中,從早到晚,看這個世界,樣樣都是美好的,人人都是佛菩薩。你決定是上品上生,沒有惡念。

這個世間是用念頭造的,有不少有惡念人造的,我現在不參加他們的行列,我站出來了,我看清楚了,統統是善人,統統是佛菩薩。惡人是一念迷惑造業的,他不是真的惡,他本性本善,不惡,惡是習性,是受外面不善的感染變成不善。

特別是把別人的不善放在心上,讓自己也變成半個不善,這個問題很嚴重,而且非常普遍。今天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能發現,而且很多。自己要認清楚,自己要學佛菩薩,用佛眼看眾生,這就對了。

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有把握得度,把握在哪裡?把握就是在見色聞聲,接觸大眾的時候,警覺很高,不把惡的放在心上,放在心目當中都是善,都是好事。惡人,學孔老夫子那個態度就行,「三人行,必有我師」。

恭錄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22集2016/4/5


淨空老法師開示:恩怨平等,統統是成就我們

我們要學普賢十願,禮敬平等的,善人、惡人都要禮敬,為什麼?他本來是佛。植物、動物要禮敬,山河大地要禮敬,無不敬。佛這樣教我們,儒家的禮也教我們,你看《禮記》第一篇,「曲禮曰,毋不敬」。我們佛門,打開拜懺的懺儀,第一句話,「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就這個意思。

恩怨平等,統統是成就我們。順境、善緣成就我們斷貪瞋痴慢,逆境、惡緣也是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慢的,不在境界裡頭鍛鍊,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清淨平等了?一定要在境界裡頭去練,練到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功德圓滿了。

所以,順逆境緣都是我們的恩人,如果我們還有怨恨、還有貪戀,錯了,我們就墮落了。統統是佛菩薩示現表演來考我們,我們經過這些考試,關關通過,就成就圓滿功德。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恩人,有恩於我,有德於我,我怎麼可以怨恨?

你要把理想通,如果有這個煩惱習氣重,天天想一遍,你煩惱就會減輕,智慧會增長。境界現前如如不動,生起感恩的心,絕不會有貪瞋痴慢,決定不會有報復,這就對了。宇宙跟自己一體,千萬記住,害別人就是害自己,敬別人就是敬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這就對了。

恭錄自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03集2014/11/20


學誠法師:「心中沒有是非」不等於是非不分

很多時候,我們在爭論「是非」的時候,其實已經遠離了事情本身,而成為了煩惱的混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你所見的「事實」並不一定等於對方所見的「事實」,而雙方都非要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就是爭論的根源。

眾生平等,不等於「眾生相等」,眾生在究竟意義上是平等的,但緣起、事相上的差別是不可泯沒的。若善惡不分、是非不辨、無差別無秩序,那不就成了一團無明瞭嗎?如果眾生平等就是這麼簡單,那麼螞蟻看所有人都無區別,就是智慧嗎?

我們通常的「分別」是「妒高競相等,傲卑讚復驕」,內心時時刻刻與人攀比高低;或者時時計算琢磨如何能夠得到名利、凸顯自己,有利時唯恐落後,麻煩時唯恐沾染;或為人處事分親疏遠近,世俗心態……這些「分別」是不應該的。但善惡是非、如法非法,這些分別是應該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聖者、賢者的教導和榜樣的說法,這樣才能明辨是非。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佛法說人要造善業,不能造惡業,要多親近能夠幫助自己增長善業的朋友,遠離會讓自己增長煩惱惡業的朋友。

人走到一定的境界,都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了,計較太多得失、人我是非,人就過不去。要有無窮的發心,才能一直往下做,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認真,隨緣。有機會做事就好好做,其心平正;沒有機會發揮能力時就含藏、學習,少參與是非。不要著急。

「心中沒有是非」不等於「是非不分」,那修行豈不是越修越糊塗了嗎?我們要清清楚楚地了解何者應行,何者應止,才能夠斷惡修善。「是非」一詞有多種涵義,此句「心中不要有是非」中,意指「搬弄口舌、嫌怨挑撥」。指出對方的問題,有人是抱怨發泄,有人是善意相勸,發心不同,善惡懸殊。

人要學習「善持善忘」。理想信念、良言善諫、他人之恩,要常常憶持;是非長短、流言蜚語、過失傷害,要忘記、放下,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把善法裝在心裡,就會充滿力量與快樂;把煩惱裝在心裡,就會沉重痛苦,鬱鬱寡歡。我們都喜歡把家中打掃得乾乾淨淨,為何總往心裡裝垃圾呢?

你說妄語欺騙他人,他人也會如此待你,永遠在「自欺、欺人、被人欺」中循環,實際上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學佛的人都是從很長遠的時間來看待是非得失,看待正確與錯誤,不是從眼前來看的。

判斷心中所思身體所做是否正確,要根據佛法的標準去衡量、抉擇。佛法中的善惡是非,是根據業果法則來衡量的,在自己和他人之間,以他人的利益為重;在眼前和長遠之間,以未來的果報為重;在面臨兩難抉擇之時,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事情上不清楚的地方,應當在合適的時機說清楚;但人內心的誤解和懷疑,是解釋不清的,自己內心也無需為此糾結。修行人「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是指自己內心的自在坦蕩、不罣礙、無起伏,而不是表面沉默、造成溝通不暢。只有內心不受情緒打擾,才是真正的良好溝通,否則都是發泄情緒。

「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沒有人故意去做「非」的事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經驗、能力、立場、條件等情況下做自己認為最正確的選擇,你的「非」,或許是他的「是」。有何可辯?如何辯之?

置其身於是非之外,而後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於利害之外,而後可以觀利害之變。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若眼不睡,諸夢自除。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煩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怎樣才能不看別人的不好

興國寺

現在社會,信息污染很嚴重,很多報紙新聞報道的,都是無關緊要,甚至無聊的東西。看了只能增加人的貪嗔痴。而很多媒體、社交軟件上看人、評論事,常喜歡從陰暗面去評判,這個其實很不好。

世界萬物都是陰陽相生的,有好的,就一定有壞的。修行人,要看到好,就是吸收正能量,吸收陽氣。常常看不好,就是吸收陰氣。陽氣多了,就向上,死後至少能到天道。陰氣吸收多了,就容易到陰暗的鬼道地獄道。

為什麼人容易看到別人的不好呢?從藥師法門講,首先人的能量圈上出了問題。佛教講食,不僅嘴巴能吃,眼睛喜歡看好看的,耳朵喜歡聽好聽的,甚至意念中出現各種念頭,也屬於食的類型。比如喜歡看電影,看電視,逛商場,這也是食,就是眼根耳根意根在食。人到老了,眼睛耳朵都不好了,但每天就想著年輕時的人和事,這也是食。

所以說,有的人看新聞,一點開就看暴力的新聞,或者奇奇怪怪的負面新聞。這也是食,也是內心想吃負面磁場的信息。這也是一種吃啊。有的人喜歡看正面,說明他喜歡吃陽氣,喜歡看負面,就是喜歡吃陰氣。

為何有喜歡吃陽氣和陰氣的區別呢?這個和身體機能有關。有的人,體內能量場中陰性能量大,就喜歡吸收陰氣。陽性能量大,就喜歡吸收陽氣。所以,喜歡說是非,傳是非,或者專門傳播負面磁場的,要注意,這就是體內不好的磁場在作怪。這些磁場是什麼?就是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和習氣在自己體內,干擾自己。當然,不能怨他們,都是自己的問題。要往內找原因。

這時候,就比較適合念地藏經,念佛持咒,做善事。把陰性的磁場度化了,那身體就光明瞭。光明後,自然看人、看世界、看萬物,都是光明的。所以說,什麼有用?念經最有用。這個要自己去體驗,沒有體驗過的人,不理解很正常。只有你親自有了生命體驗了,你才能去向其他不理解的人說道。

再一個,世界從來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都是陰陽對立的,佛魔都存在的。一個人,一直看別人不好,未必是別人有這個缺點,而正是自己有這個缺點。我們在看到身邊的人煩惱時,那也都是你的樣子,那個人其實就是你啊,眾生的習性你全部具足!所以,除了自己,一切眾生都是給你陪練的。因此要常點醒自己。 (興國寺)


即使別人有過失,如果自己修行很好,別人的過失也不會沾染你的相續。

如果你的心眼不清淨,即使釋迦牟尼佛親臨,也會看到許許多多毛病,就像提婆達多一樣。

~索達吉堪布 ​​​


修行人要看到別人的功德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剛學佛時,知道佛法的尊貴以後,我看到沒有學佛的,吃肉的,就覺得對方業障重。聽了經以後,覺得自己是正信的,那些每天只拿水果來拜拜,就求這求那的人,是迷信。知道出家人戒律後,就常常看到出家人不如法。看到父母障礙自己,就說父母是冤親債主,常覺得自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就是修行修偏了。

佛法是讓能看到眾生的功德,看到他的優點。這才是佛法的精髓。很早以前,我還覺得那些人天天上班,累死累活的,不想出離輪迴,真是愚癡。或者說,母親對兒子的愛,就是鬼子母的愛。所以說,你看那時的我更是業障。

現在想起來也懺悔。這個世界上,努力工作,誠實培福報。這不是很好的嗎?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努力的流汗奮鬥,這也是可歌可泣的。母親為了兒子,甚至連生命都不顧,這才是無我的嗎?我們再也不能小看世界上的每個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善良的,正直的,都值得讚歎。

佛弟子可以羨慕修行生活,出家生活,寺院生活,但也要尊重世俗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為了愛,為了親情,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奮鬥。這也是值得讚歎的。這也是世間的極致,也是唯美的。一切都是圓滿的,具足的。修行人要有這個心態。

你想看,生活在大城市裡,我們出門要坐公交車,或者打的,每天都會有公交車,每天都有人來整理我們樓下的垃圾,路邊的垃圾。你想要吃飯時,路邊有吃的給你。這裡有太多的人,默默的付出。這些人也是最可愛的,也是值得讚歎的。 修行人首先是社會人,你無論如何閉關,最後你還是得回到生活中。古人講一粥一飯,都是信眾布施,都是一分一錢的省下來,來成就修行人辦道。那修行人,首先就要回饋給社會。這才是修行人應該有的心態。

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去托缽,就是放下心態,是大眾成就我,我應該成就大眾。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大眾一起成就自己的。要迴向給法界,就是法界成就。要有這個心態。

我發起建觀音閣,已經有三年時間了,經歷了很多事情,一路上真的只有感恩,感恩大眾一起來成就。古人講,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大家來護持,大家來成就。特別是認識很多師兄,老菩薩,一輩子辛苦,自己省吃儉用,甚至去朝拜,因為午飯太貴,都捨不得吃,餓著肚子。但布施時卻很大方。我深深被他們感動。這些就是菩薩示現。他們的言行,都影響著我,我應該多做一些事情,來報答他們。每次帶領大家一起共修,去朝山,看起來是我在幫助他們,其實是他們來成就我。


宗舜法師:當我們總看到他人的短處,是因為我們煩惱熾盛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折射。佛教中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自身,依報是我們周圍的一切環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際關係等等。依報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感召來的。業力反映出我們的內心深處無始以來種子熏習的勢力,以及形成的等流習氣。這種力量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外界有各種各樣的認識。我們看到他人,有時候看第一眼就覺得很順眼、很喜歡。因為一切愉悅的感覺都來源於過去生的善業,那些善業感得了快樂的果報。如果我們覺得反感、厭惡、憤怒,乃至生起各種不良情緒,那一定是過去生中的惡業所感召。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短處,產生一種不悅意之受。這是我們自己與煩惱相應而產生的感受。它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個人判斷力的高低,而是煩惱和思維角度的問題。

我們看人,往往很難看到他人的長處。剛跟人家談了三五分鐘的話,甚至只是從頭到腳掃視了人家一眼,基本上就能感覺到這個人的各種毛病、習氣以及他講話的目的所在。我們還常常驚嘆自己的「識人水平」,沾沾自喜於這種情緒。覺得「我這個人法眼如炬!什麼人都能看穿!就連一個蚊子從我面前飛過,我都知道它是雄是雌!」其實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更注重對方的缺點與煩惱。也就是說,對方的缺點與煩惱和我們自己是比較相應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什麼那些長處不容易和我們相應,卻總有這麼多短處和我們相應呢?因為我們內心煩惱熾盛。如果滿眼看到的都是不悅意,經常做種種憤怒之狀,這更多地說明自己的心行不夠調柔。

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所謂「不見他人過」,不是說眼睛里看不見他人之過,而是說看見他人之過,並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這需要有智慧與慈悲兩種方便加以對待。用智慧分別,可以發現對方有種種缺陷,不隨他的煩惱而轉;同時用慈悲予以善意的理解乃至寬容——這個人因為缺乏智慧而充滿缺點,他是如此可悲憫!對他不是一種鄙視厭惡的態度,而是一種同情憐憫的態度,甚至是一種更加體貼照顧的態度。運用這樣的心態,就能和諧自他之間的關係,乃至和諧自己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總之,要學會用智慧去觀照,學會用慈悲去寬恕和寬容。做到這兩點,我們和人交往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文章來源:《佛教文化》雜誌


法廣法師答疑:其實很多時候,你都錯用了「無分別心」

Q:師父吉祥。我知道學佛不要有分別心,不要執著,但大法師給的物品,或者法師的微信留言,我還是會格外對待,不斷回味,甚至有點沾沾自喜。對世人來說這是常情,對學佛人可以嗎?阿彌陀佛。

A:當然可以!這是對大法師的恭敬和對法緣的珍惜。若往上講,對諸佛菩薩及古代高僧大德的造像、著作等等相關文獻資料,咱們學佛人難道不是特別恭敬與珍惜嗎?擴而廣之,學佛居士對親朋好友,乃至對其他有緣的人與物,多一份珍惜與熱情,這也是很正常的,並無不妥。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真正的問題在於不少人混淆了「真諦」(空、無自性、無差別)和「俗諦」(緣起有、差別相),錯誤理解佛法所講的 「無分別」,以為必須無差別地對待一切人與事,不懂得佛法的理想是中道圓融。

簡單來講,所謂「不要有分別心」,是讓人不要落於凡情俗意而產生淺薄的好惡執著,是為了對治凡夫不正確的主觀成見,以及狹隘自私的感情所導致的偏差,讓人更加正確地看待一切,更加具有平等心、尊重心與包容心,擁有更加達觀超脫的境界,而不是讓人變成如枯木寒岩一般的沒有分辨力甚至無知無覺沒有感情。試想,若完全沒差別,沒有是非、好壞、美醜、善惡、高低、聖凡、正邪等等(除非從真諦角度講),則諸佛菩薩何用悲心切切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何用苦口婆心引導凡夫不斷超越,乃至走向究竟圓滿的成佛?我們又何用皈依三寶並精進學佛修行?我們難道可以不分辨男女老少和忠奸對錯嗎?我們難道可以將血肉相聯的親人視同陌生路人嗎?我們難道可以將泥沙和毒藥當飯吃嗎?當然不可以!

那麼,怎樣算分別心?譬如:對自己的師父或投緣的法師特別恭敬,而對其他修行人卻不恭敬;對已所修法門特別推崇贊嘆,對其它法門則棄之如敝履甚至故意貶低;對有背景的人特別尊重優待,對沒背景的人卻傲慢無禮,這才是分別心的醜陋體現。

故此,不要錯解錯用「無分別心」。否則,學來修去,豈不變成個糊塗人或木頭人,這還是學佛嗎!

Q:阿彌陀佛,頂禮法師。我在拜懺禮佛時,觀想家人也和我一起,懺悔禮佛。他們抵觸佛教,我這樣做也是希望冥冥中多少能影響他們,帶給他們一些功德好處。這樣是不是自欺欺人?請法師賜教解答。

A:這是值得肯定的發心和做法,並非自欺欺人。說起來,修行用功時,不僅僅可以觀想自己的親人一起禮佛,還可以進而觀想其他朋友、有緣人乃至一切眾生都一起來禮佛念佛學佛。這種觀想有助我們心量的打開,菩提心的增長。當然,除了觀想,也要不斷學習佛法,讓自己更加具足正知正見,並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做好自己,善待親友,讓家人和朋友發現你越學佛越正能量,相信假以時間,他們也會為你所感動而改變態度的,甚至說不定後來居上都有可能呢。

Q:我有一個疑惑,想請教法師:有些人修定的功夫比較好,總是可疑做到心平氣和,很讓人羨慕。但似乎骨子裡又比較有個性,更喜歡獨處,不太喜歡參與共修護法的瑣事當中。佛法講先自利再利他,這樣是不是也無可厚非?感恩法師,阿彌陀佛。

A:這個不好一概而論,學佛人眾多,大家根基有異,個性、因緣、學修階段等等各不相同,故有不同修法及不同狀態。而修定功夫比較好的人,多喜清淨獨處,不太熱衷參與普通共修或者意義不大的瑣事中,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因各人情況不一,故此不能簡單評判對錯。

另外,共修雖好,卻並不見得適合一切人,故此天台智者大師的道場管理中有「別行法」,允許某些人按照自己特殊情況安排學修,無需局限在大眾整齊劃一的共修模式中。當然,若以此為藉口放縱自己,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故此這僅限於能夠自覺自律且有相當基礎的真修行人。

至於護法工作,這是每個學佛人都應該具有的發心與素養,大家應該隨緣隨力才對。只不過有時正處於某些特別的學修階段,需要清淨保任,故此也會希望避免太多繁雜事務的干擾,甚至必要時還會選擇深山獨居,或者乾脆閉關靜修,等等,以便專精用功,這倒是應該理解的,甚至應該支持的。

而「先自利再利他」的說法,這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也容易被誤解,更不能被當成逃避護法的藉口。一般來講,自己先弄通佛法,並先做好自己之後再去利他,效果自然更好,更有說服力,也更有力量引導他人。但實際上沒那麼機械!試想,需要自利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去利他呢?難道必須明心見性,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之後才行嗎?若如此要求,佛法是很難傳承下去的,甚至恐怕還很容易斷滅!

統觀天下,我們有幾個人學修佛法,是由開悟大師親自調教出來的?換句話說,當老師者,難道自己必須考上狀元,才有資格去教學生嗎?而狀元的老師一定是狀元嗎?顯然不是!故此佛法也講,己未得度而度人者,是菩薩發心。這就如不會游泳者,只要善用條件,也有可能救起落水人一樣,何況還有教學相長的說法呢!何況護法工作通常就是護持,而並非充當導師去指點他人學修呢!

總體來講,初階學佛者,畢竟法理不夠通達,應側重修好自己,先不要好為人師,到處指指點點,但這並不妨礙發心促成別人來信佛學佛,不妨礙熱心鼓勵同參道友好好學修,不妨礙隨緣為他人學佛修行或道場運作,提供力所及的支持與幫助。須知這也是屬於學修的組成部分,而且在成就他人中,護持三寶中,其實也是在成就自己呢。

Q:法師吉祥。我家裡有個小佛台,但我對焚香的味道不太適應。以前每天做功課都盡量焚香,但最近開始有些咳嗽。不知道是否可以只插香在香爐里,不點燃?那樣如法嗎?阿彌陀佛。

A:當然可以!畢竟心香才是真香,戒定慧才是妙香!禮佛而焚香,本是表示恭敬供養的善巧媒介,運用得好,也能莊嚴環境,然而並非必不可少,特殊情況下不焚香並沒問題。禮佛供佛,具有虔誠恭敬供養之心,這才是關鍵,否則就算燒盡天下名香,也只是徒有形式,甚至只是造成浪費罷了,並無實質意義。另外,若能進而多學佛慈悲與智慧,依佛所教去惡為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愚痴等煩惱習氣毛病,則更加吉祥,更有成就!

Q:前幾天碰到一個熱心幫我求醫的人,我很感恩。但後來,她向我推薦「觀·音法門」,說他們有自己的「師父」,修法,但不進廟。我覺得她是歪路子。遇到這種情況,我是給她指出來,介紹真正的佛法,還是免得生摩擦,趕緊躲開?佛教講不輕易結惡緣。感謝法師,阿彌陀佛。

A:你的判斷是對的!他們肯定不是正信的佛法,而且很可能是「一貫道」。幾十年前,我在廈門時,已知有人在秘密傳授所謂「觀音法門」了。他們不是不進廟,而是地下傳教,不敢公開。與此同時,除非有特別目的,否則他們自然不會護持不屬於他們的道場。這是挺複雜的。遇到這種情況,若有信心幫她走出來,也是善事一樁,功德一件,若無把握,則最好敬而遠之,別自找麻煩,畢竟這是很不容易的,弄不好糾纏不清。這些人中,肯定也有不少是滿善良的,可惜源頭有問題。這也是讓人挺無奈的,世間眾生,有的就喜歡古怪的東西,喜歡走偏門,而且難以回頭!


廣欽老和尚:對錯好壞嘴不要亂說,肚裡明白就好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說,肚子裡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老和尚又繼續說:「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棱有角的,總是要寬懷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廣欽老和尚開示:修行不爭對或不對,不爭有理或無理; 而是要看你碰到「境」時,有沒有煩惱?

■ 修行,不爭「誰對」、「誰錯」。 (爭對錯,心則迷失在分別、執著當中) 即使自己對,人家偏說你不對,你也要接受。(放下執著) 凡事能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 否則心不能安,煩惱立刻跟著來。

 

■ 執事人不好當,他是我們的覺者。 執事人交代下來的事,不管好的壞的(不願做的),都要歡喜承受,不起惡的念頭,這樣頭腦會較清楚。 好的撿起來學,不好的放一邊,自己心裡明白就好,藉境修忍辱。 修行不爭對或不對,不爭有理或無理;而是要看你碰到「境」時,有沒有煩惱?出家與在家不同。

■ 如果執事人教我們做事做錯了,我們也不能去反駁,順著他的意思去做,(放下「我見」)自然就會悟出真理

【怕吃虧、怕被人佔便宜,起人我爭執,則仍是俗氣未脫】

 

■ 凡事不要計較,看到沒做好的,撿起來做,不要講別人,做事功德是自己的,如果講別人,那就是造口業。

做事情不是替誰做的,而是為自己消業障。

出家的好處,你們還看不出來、還不知道。

這些業障如果不消,就都會擠在臨終時出現。

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也只是吃三餐、做些事,其實出家就是要去除這些貪、瞋、癡,及消我們的業障。

 

■ 在這五濁惡世、香味觸法中,如有正念出來,就會分析出生活中這些舉舉動動,都是妄想虛妄。

每個人都有一種煩惱心,在「我相」內計較。

不要把「我相」執牢牢的,這樣煩惱就不能解脫。

不論有多煩惱,也是一句「阿彌陀佛」!

 

■ 修行人的路程要愈苦,才會開智慧。

修行不是老希望人家對我有好臉色、對我恭敬、說好聽的話,如果這樣,豈不和世俗沒有兩樣?

 

■ 既已離俗,一切得依出家人的法門修六度。

若不能忍辱,不能捨棄比較勝負的世俗習氣,一切言語、事務中怕吃虧、怕被人佔便宜,起人我爭執,則仍是俗氣未脫。

 

【廣欽老和尚開示:即使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自己有煩惱要自己解脫,把師父開示的話拿來應用、來解。不是師父說一大堆,而是自己能夠靈活應用、拿來轉。

煩惱、生氣時,不要執著追究煩惱是那裡來。若執著則心不開,不能安心辦道、往前進,什麼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還是把阿彌陀佛掛在嘴邊,才是最要緊的。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如遇高興歡喜,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歡喜?」如遇煩惱,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煩惱?」遇有煩惱或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就向自己說:「又來了,又碰到了!」要念阿彌陀佛,又說:「煩惱快走!沒這回事!」這樣自己以心治心。

在修行過程中,生了煩惱就不好,要沒有煩惱才好。

要怎樣才能心安?就是要無心。心本無所住,找不到心,心原是盡虛空遍法界。

西方在那裡?在自己的心中。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不要隨著外境而去……,六根要守住。任何橫逆,就如同錢要讓你賺,你不要,境來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煩惱。什麼事都忍得下來,才會進步。即使是自己對,也要向他懺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我們都帶業而來,還有很多要修的。譬如一個世界當做一粒沙,有恆河沙數的世界,每一個眾生都可到西方。要憫憐一切眾生,想到他們也跟我們自己一樣,也是來修行、來種善根的。對他們要發菩提心,即是慈悲心。

 

【廣欽老和尚法葯】對人普普通通就好

《有你我相就不能解脫 掃四相,心中無東西》

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和人結善緣,但不攀緣。

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對人普普通通就好,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無好無壞,平平就好,這就是修行,否則就不稱為修行了。

去「你、我相」,修就是修這些,這才是真功夫!否則要修什麼?

修到了這一點,就是給你修去了,也就是「西方錢」給你賺到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當人家在說我們的是非、壞話,看看自己起了什麼心?】

■ 參學是在參自心。

當人家在說我們的是非、壞話,這就是要給我們參,看看自己起了什麼心?

煩惱、妄想、不自在或造口業?

就是在參這些。

 

■ 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優渥的待遇,而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學,如不吃虧,是參不到東西的。

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侮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

只有能忍辱,才能開啟大智慧。

 

■ 不要「嘸影」說「有影」,(亂吹牛)人家說這不用錢、不用課稅,卻是要大驚。(大大地警惕)

修行要注意身口意,以前有過失要懺悔,今後不再造業。

成熟的稻穗,頭是垂下來的,未成熟的,頭是挺得高高的。

好的參不到,因為人家不會把好的表現出來,所以你看不出人家好的在哪裡?

如果會參學,見人不好,正好拿來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樣子?

 

【廣欽老和尚法葯】西方錢, 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好中有壞,壞中有好 真正的善知識》

有人罵你,是幫助你好,所以要「順逆皆精進,毀譽不動心」。

那個壞人(指來找麻煩、刺激我們的人)其實是來幫助我們,要感謝他來幫助我們。

那是西方錢,你不會賺,反而跑去哭。

「聞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學佛要多吃虧。

 

【看每樣事都不是我,修到心不亂,什麼事情一到,一念清淨就是西方】

■ 有一位法師,心不安定,想離開自己的常住,上山請示老和尚。

問:想離開現在住的寺院,目前有三個地方,不知何處與我有緣?

老和尚:是心不安?還是所在不安定?

如果是心不安定,就是跑到西方也不安定。心猿意馬時,念頭馬上轉過來就安定了。

戒律最重要,持戒清淨,心就清淨。

如果心不安定,看什麼事都會有「我相」,就想到處亂跑。

要看每樣事都不是我,修到心不亂,什麼事情一到,一念清淨就是西方。

要以心安心,否則要用什麼來安?

譬如心要跑,就問自己的心:「你要跑到哪裡去」?

又問:

我每天持咒、拜佛,又增加法華三昧,心仍不安打閒岔。

老和尚:自己沒有主不行。

只要專心念佛、看戒律、拜佛就好......,如果事情越多越執著,心會越不安。

不要把人家的「好的」拿來修,看到人家怎麼修,就想這個也學、那個也學,結果越煩惱、執著。

如果有根基的人,會把人家「不好的」拿來修,會更好、更進步;如不會修的反而會起煩惱。

心要安很難,所以,要找心裡面那個不生不滅的,不要找外面那些有生有滅的。

要找本來什麼都有的本來自性,而那些聽得到、看得到的都是外面的,與自己無關。

 

■ 如果我們自心安定,則自然沒有事情。

每天心定神足,心無所求,隨緣一天過一天,心裡自然平靜、法喜,這就是西方境界。

西方何處求?西方就在我們的內心。

反之,心若不安定,則常常會有事情發生,到哪裡都不會安定。


「不見世間過」 並非「不辨世間過」

導讀

每個真修行人都有維護正法,批評指正不如法現象的責任,只不過在批評指正他人時,必發乎於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依據真經正法,不可依自己之分別好惡;其次是隨緣而行,無造作而行,在旁人不聽不受時,自己不會生起任何煩惱。

文:釋迦常教

《六祖壇經》中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修道之人,全副心思皆用在解脫生死,清淨自身煩惱習氣上,而無暇理會世間的人我是非。若學習佛法不用於自身修持,反而以此為“照妖鏡”,四處尋察他人過失,那麼自己已經陷入是非之中,成了煩惱的奴隸。若自己被人是非,不應對抗,不應以是非之心相向,而應認清自己的心念,當下安住。若能這樣,煩惱自然消融,得修行之真實受用。可見,六祖所謂的“不見世間過”並不是不知道世間的人我是非,不辨別世間的人我是非,而是雖見“世間過”卻不生煩惱,不為之所動。

其實,修道人若真不知世間的過患,又怎能認清它而避免它對修行的障礙?修道人若真不能辨別世間的是非,又如何引導有緣人出離世間塵勞,如理行持入解脫道?

某些人乍讀「不見世間過」,並未深究此中含義,便誤以為真修行人是不知不辨世間的人我是非。他們存此心態,所以一見有人批評他人或批評不如法現象,便斷定批評者是「見世間過」,不是個「真修行人」。如此未免武斷。

首先,在修學佛法的路上,作為一個合格的師長,肩負著指出弟子過失,敦促他改正的責任。即如佛陀見阿那律尊者多昏沉,便呵斥他如螺螄蚌蛤之類;又如六祖惠能見法達禪師來求法卻心存傲慢,頂禮時頭不至地,便當面批評他我慢深重,難明正法。可見,為人師長者,必須具有明辨弟子過失之法眼,也必須在弟子犯錯時及時指正,若不這樣做則反而有過失。同時,作為一個合格的弟子也應該清楚,在受到批評時,絕不能以「不見世間過」來反駁師長;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身為師長者呵斥自己的弟子時,也不能草率地判定此師長就是「見他人非」,就是假修道人。另外,僧團中的職事在自己職責範圍內也應明辨是非,懲戒不如法者,其理同上。

其次,《瑜伽師地論》中說:「又聞世尊宣示稱嘆簡靜而住,便作是言:'寧無咎責,不測量他。'於應毀者而不呵毀,於應贊者亦不稱讚,而不有所呵毀稱讚,如是亦名像似正法。」意思是說,有一類人見佛陀讚歎簡靜而住,便誤解說:「( 既然這樣) 就不要管他人的是非了。」在這種心態指引下,連該呵責指正的現像也不去呵責指正,該讚歎宣揚的也不去讚歎宣揚。若是這樣,即是行「像似正法」,即是魔子魔孫。

由此可見,每個真修行人都有維護正法,批評指正不如法現象的責任,只不過在批評指正他人時,必發乎於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依據真經正法,不可依自己之分別好惡;其次是隨緣而行,無造作而行,在旁人不聽不受時,自己不會生起任何煩惱。

 

 

學佛人要閉是非之嘴,開念佛之口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避免造口業!為什麼命苦,因說話太強硬了,強硬態度決定命苦程度!

 

毀謗道場裡義工算破和合僧嗎?

 

為什麼不能綺語? 綺語的範圍和綺語有哪些過患?

 

愚人節不騙人,妄語需謹慎!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

 

福報功德漏了!善護口業

 

口業四惡: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妄語的果報

 

大妄語的嚴重果報

 

方便語和妄語的區別

 

聽人講話,就可知道他的福報

 

魔不是青面獠牙,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

 

同參道友之間,盡量不要出惡口,折損你的福報

 

惡言惡願,妖魔鬼怪會成全你;善言善願,佛菩薩護法會成全你!

 

毀壞修行的最大障礙,就是手機!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

 

嫌棄和抱怨很損幅報,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手機螢幕可以設置成佛像嗎?

 

避免造口業!為什麼命苦,因說話太強硬了,強硬態度決定命苦程度!

 

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嗔心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閒談中的雜穢語業不可不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