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師父,修行是注重形式重要,還是不注重形式重要呢?

慧廣法師答:首先要告訴你,兩者對修行都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真正的知道我們與佛法的關係,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密不可分。

譬如幾近乾涸的小溪中,魚兒奄奄一息,此時當有人把幾滴水送到魚的嘴裡,這樣對魚兒會有幫助嗎?顯然幫助不會太大。

同樣的,若平日裡我們的心中沒有佛法的熏染,只有在遇到挫折時才念上幾句佛號和咒語,幫助也是不大。

我們在這裡強調:在生活中踐行佛法,如同魚不能離開水。這個比喻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離開佛珠、佛經和功課,也不是說我們不能離開佛堂和寺廟,而是說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沒有信仰、善良、包容、無私、真誠和愛心,並且在心中要常常具備因果的正確觀念和見地,包括出離心、菩提心,這些才是我們比喻的水。

無論世間的生活還是出世間的修行,我們都不能離開這些。內心的修養和證悟才是真正的佛法,其餘的以身和語所表現的種種只不過是形式罷了。當然,修行的形式也很重要,尤其是對於佛法的初學者而言更為重要。

修行的形式就像我們喝茶時使用的容器一樣,沒有這個容器我們無法喝茶。但僅僅有容器而沒有茶水,也是不行的。如果在修行的形式上過於投入和付出,而在成就上沒有任何進展和提升,那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修行不能只注重形式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路過一個農家,裡面住著一位修行人,於是尊者就借宿在他家。這位修行人很重視修行,天不亮就起來磕頭、供水、念經等。修行很勤奮、很用功,晚上做完功課已經很晚了,也一定要收拾完八供後才去睡覺。  

密勒日巴尊者具有他心通。他觀察這個人發現他睡覺前一直在想事情:想著他有一頭牛,在心裡一直計算著那頭牛能賣多少錢、皮值多少錢、五臟六腑能值多少錢等等。他一直在算幾乎沒怎麼睡。最後除了牛尾巴,牛的全部價格都算出來了。  

然後一大早他又起床繼續供水、磕頭、唸經。他發現尊者一直在睡覺,於是對尊者很不滿,就去叫醒尊者說:「喂,快起床吧!你是修行人怎麼可以起得這麼晚?這麼懶惰!」  

密勒日巴尊者伸著懶腰說:「唉呀,我本來每天都起得很早。但是因為我有一頭牛,昨天晚上我一直在想著怎麼用這頭牛去賺錢。實在沒時間睡覺,現在讓我多睡會兒吧。」那位修行人立刻意識到尊者是一位成就者,趕緊磕頭、懺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跟這位修行人一樣,表面上雖然做了一些功課,但內心一直在盤算著各種人生計劃。房子怎麼買?車子是不是該換了?錢投資在哪裡才能升值?出去逛街時拿什麼名牌包最合適?見客戶時穿哪件衣服最漂亮等等。如果這樣的事情想太多,思想就會散亂不容易生起死亡無常的念頭。  

我們的壽命可能只有幾十歲,沒幾年就要走了,可我們的思想卻一直沉浸在百年、千年的計劃中。這樣不可能培養起死亡無常的概念,更不可能為死亡做好準備。這就是我們修行不能進步的原因,也是內心中無法生起無常觀的原因。


是注重虔誠還是注重形式?

經常聽人在說:這串佛珠開過光,或者用閩南話說是「過爐」過。那麼,到底在宗教界人士怎麼看這個的?

前幾天請教了一位出家修行的師父,他給出了不太一樣的解釋。

關於佛珠開光的問題,以佛祖而言,說加持或者較適合。一般民間信仰裡對於平安符、香火袋、佛珠等,在使用或(配戴)前,都會到寺廟神佛座前的香爐上方繞個三圈,就是閩南話所說的「過爐」,意指薰習了香煙,變賦於神力了。至於佛教說「加持」就是加誦了經咒,藉佛菩薩之力護佑,這就不單單只是「過爐」而已。

而所謂的開光,是指新的寺院落成而佛像也是新製作的,那麼就會舉行類似(某某寺院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然後正式啟用。無論是開光或加持都適用一種莊嚴的儀式,進而引導眾生產生虔誠、莊重的心,心誠意正,自然就能與神佛感應道交了。

其實在佛教裡,注重的是「心」。開光、灌頂、加持等,都只是為了順應眾生新性而開的方便法門。眾生覺得佛像很靈。佛珠有加持過,戴起來可保平安,自然心就安了,這些儀式那有何不可呢?
反過來說,如果只一味尋求外力的庇祐,而不內觀自省,在心地上下功夫,那麼在多莊嚴的儀式也是枉然。

想想佛、菩薩是覺者、聖者,難道需要我們這些俗世凡夫去為他們開光點眼嗎?


為什麼一些宗教例如佛教如此注重形式?

這和早期信徒文化素質不高有關,宗教中高深的哲理和思考對普通人來說難以接受,只有儀式可以比較簡單通俗的表達深奧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