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念佛有四種方法

我們如果念佛不生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也沒有成佛的資格。

念佛有四種方法:

一、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
三、觀想念佛
四、實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我在臺北遇著一個人,他是很狂的。我對他說念佛,他說:「念佛有什麼用啊?我念佛不如念念我自己。」

我說:「那也一樣,你念你自己,若能念成佛也可以的。」不過我們念佛,是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發了四十八願。

他在四十八願之中說:「每一個眾生,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若是稱我名號,他一定會成佛;如果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覺,我也不成佛。」

藉著阿彌陀佛這種大弘誓願,我們就好像乘著一艘船到對岸一樣。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他過去和我們所有十方眾生簽的合同、簽的條約。所以,我們如果念佛不生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也沒有成佛的資格。因為這種關係,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信切願,來實行念佛法門。

這念佛是最簡單、最圓融、最捷徑的一個法門,也不需要很多時間,又不需要金錢。老年人可以念佛,青年人可以念佛,壯年人也可以念佛;有病的人可以念佛,無病的人也可以念佛。這念佛法門是:

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三根,就是上、中、下,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普通人和愚癡的人,都可以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去。利鈍兼收,無論你是最聰明的,猶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們也一起發願,願意求生淨土。還有最愚癡的人,乃至於畜生──鸚鵡、八哥,牠們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我們人為萬物之靈?每一個人念佛,都有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有阿彌陀佛和我們簽的條約、簽的合同,他不能不算的。所以我們藉著這條約和合同的力量,決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觀像就是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一面念佛,一面觀想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尤其兩目中間的白毫相光。常常觀像來念佛,這也很容易就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亂。念佛主要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三昧。你若得到念佛三昧了,那時候風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你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三昧之中,行也彌陀,坐也彌陀;行也佛,坐也佛。你在三昧中,智慧水就來灌溉你。你得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一定會往生的。

三、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觀想就是單單那麼來觀想,不需要佛像。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觀想這一首讚佛的偈頌,也會得到念佛三昧。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候就是參禪。所以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會反對參禪;真正明白參禪的人,也不會反對念佛。不但不會反對念佛,也不會反對教宗、密宗、律宗。禪、教、律、密、淨,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立,一宗也沒有,都是大家互相幫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當的關係。

我們眾生不要自生分別,在這頭上來安一個頭,說:「禪宗就是禪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關。」不是的!它本來都是一個的,本來沒有這麼多分別的,就是我們眾生歡喜沒有事情要找一件事情來幹,所以把它分出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東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知道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國常常有人問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說:「沒有宗。我若有一個宗,那就有一個界限了;我沒有一個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這裏邊包著。我為什麼要自己畫一個小範圍,立一個小的界限,說我是哪一宗?我是整個兒佛教的,沒有宗、沒有派,也沒有門、也沒有戶;我和哪一個都是一個。」我常常這樣說: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要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不論旁人的對、不對。「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和我自己不對是一樣的;我應該想法子改過自新才對。我不應該總掛到口頭上說:「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這有什麼用呢?所以「同體名大悲」,大家都是一體,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麼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來,不要向外馳求。

那麼念佛,你實相念佛就是參禪呢!所以各位善知識,不要做釋迦牟尼佛一個不孝順的弟子,我們不要常常自己搗亂,自己骨肉殘傷,自己給自己麻煩,這是我對現代佛教的期望。

今天時間已經不等著我們各位了,它說你們都應該休息睡覺囉!明天還有工作,還有事情幹,所以也不要太過精進了。希望各位回到家裏,睡不著覺的時候,多念幾聲佛,願各位都得到一個很愉快的晚安。


藕益大師:持名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

念佛方法有四種: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這四種,攝盡無量的念佛法門,依此修持,確保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中前三種是事持,後一種是理持。

一、持名念佛

就是我們平時的持名念佛。信願具足,都攝六根執持阿彌陀佛名號。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源於《大寶積經》。經中說: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名大精進菩薩,未出家時,看見一比丘在畫佛像,非常莊嚴,從而生起大恭敬心,隨即發心出家。出家後,向那位比丘禮請其所畫的佛像,比丘滿足了他深切的心愿。於是,他誠心誠意地恭請佛像到深山裡供奉,專修觀像念佛,即眼觀佛像,心裡念佛,這就是觀像念佛的起源。

我們平時修學觀像念佛,可以請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每天在佛像面前,至誠恭敬,觀想阿彌陀佛相好莊嚴。

但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心念粗劣,觀像的時候,佛像能夠顯現;不修觀的時候,心中就無佛像。這樣,則成間斷,不能前後相續,難以達到一心不亂。

三、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就是觀想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不可思議,以及觀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宏名功德不可思議。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屬於理持法門,非常高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就是念我們自性與阿彌陀佛無差別。

在這四種念佛法門當中,最簡單,最穩當的就是具足信願持名念佛。蕅益大師講到: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品位高下在於持名功夫的深淺。持名念佛的前提千萬不能忘記。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啊,只知道念佛,卻沒有信願,講得簡單點,還是不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沒有往生的心。如此雖然嘴巴上念佛,但是喊破嗓子也枉然。所以一定要具足信願去念佛。

那什麼是信願呢?信,就是要信極樂世界實有,信我們只要具足信願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願,就是要願離娑婆,願生極樂。

至於信願,我們往後還要詳細地和大家講解。具足了信願,我們去做一切事情都是服務於往生西方,真正地做到了以出世的心(生極樂的心),做入世的事(娑婆世界)。


念佛宜修易行之行

印光大師

原文: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法師文鈔》與徐福賢女士書

白話文:

千萬不能認為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淺近(淺顯不深奧),於是舍棄而去修行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而四種念佛法門中,只有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最契合現在人的根機。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

就憑持名而親自證得實相,不作觀想(觀想是佛教通途法門的一種修行方法)而徹底見到西方。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就是入道的玄門(入道:開始修行佛法。玄門:奇特神妙不可思議的法門),就是成佛的捷徑。

現在人對佛法的教理和觀想方法,都不了解不明白。如果修行觀想或實相念佛,可能會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應該修行容易做到的行持,自然就能感得最勝妙的修行果報。


祖師大德:持名念佛即實相念佛

蓮池大師:持名念佛即是實相念佛

【疏】教分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此(持名念佛)居最始。雖後後深於前前,實前前徹於後後。以理一心,即實相故。

【鈔】四種念佛,如前序中說。一稱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稱名者,即今經(佛說阿彌陀經)。觀像者。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如法華雲。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即觀相好光明現在之佛也。若優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觀泥木金銅鑄造之佛也。故雲觀像。觀想者。謂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即觀佛三昧經。十六觀經所說。是也。實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亦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此四者,雖同名念佛。前淺後深。持名雖在初門。其實意含無盡。事一心則淺。理一心則深。即事即理。則即淺即深。故曰徹前徹後。所以者何。理一心者。一心即是實相。則最初即是最後故。

問:豈得稱名便成實相。

答:實相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雲: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雲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何況今名理一心也。又觀經第九。觀佛相好疏。直謂觀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號何非實相。 (摘自《彌陀經疏鈔》)

蕅益大師雲:“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①。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②。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忏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①拱極:如眾星悉皆拱衛北斗星。 ②法界:指眾生之心性,此心能生世間、出世間等一切諸法,故稱為法界。

譯文(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本從法身垂示十劫成佛之跡,必定與眾生廣結法緣,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脫,不斷佛種,若世間出世間之功德利益,悉皆不可思議。信願持名,橫超生死,圓證三不退,補處菩薩甚多。乃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勝尊隆,十方諸佛於本土同音贊歎宣說。釋尊亦遍灑淨宗甘露法雨,流入娑婆苦海眾生的心中,令其信願持名,念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達理持,則慈契於寂光真如實相。所以十方諸佛萬德慈尊,悉皆伸出廣長舌相,欽承贊歎。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皆拱衛阿彌陀佛,如眾星悉皆拱北。十方無量菩薩亦皆願生極樂,親觐彌陀。

當知眾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必藉了因佛性之慧解與緣因佛性之修持,方能開啟。了因之慧解與緣因之修持,即是全體法界。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諸佛;極樂是法界藏土,故生極樂一土,即生一切諸佛國土。極樂淨土中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阿彌陀佛接受吾人忏悔,授他方菩薩成佛之記,予眾生摩頂加持,垂金色手臂接引眾生,一一無非全體法界,一一皆橫遍十方,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互遍互融,事事無礙。故此念佛增上緣因,有大力用,得生淨土,即名法界緣起正理。

印光大師:論持名念佛通實相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大師文鈔·與徐福賢書)

“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增廣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

一心持名,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 (印光大師文鈔·復黃玉如書)

即持名而實相

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觀,禅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楞嚴一經,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 教。何以言之,最初征心辨見,唯恐以妄為真,錯認消息。迨其悟後,則示以陰入界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頭頭,鹹屬實相。既悟實相,則覓陰入界大之 相,了無可得。而亦不妨陰入界大行布羅列。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余三種念佛之外。余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於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

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斷惑證真,復本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以實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能得蘇東坡,曾魯公,陳忠肅,王十朋等之果報,猶其上焉者。

了生脫死一事,豈可以志大言大而成辦乎哉?!宜自詳審。是知實相之理,不可不知。息心研究楞嚴,則凡聖、因果、迷悟、修證之若事若理,明如觀火。而自力佛力,持名實相之利益大小,亦明若觀火。固當若自若他,皆期以即持名而實相。決不致以好高務勝,離持名以修實相。致使徒有修心,而無證果也。

(增廣印光大師文鈔·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念念返究自心

甚矣,佛恩之廣大深遠,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永為道種。譬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能如是生信,是謂正信。爾宜勉之。

又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聰之資,研 究佛學。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視古今。且莫說現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數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法身菩薩示現者。彼皆以為庸常,不 足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染,切宜痛除。否則如貯醍醐於毒器中,便能殺人。

若能念念返究自心,不但如來所說諸法,即能得益。即石頭碌磚,燈籠露柱,以及遍大地所有種種形色音聲,無非第一義谛實相妙理也。謂古今無人者,何曾夢見。祈谛信而勉行之。

(增廣文鈔·復吳希真居士書三)

 

宣化上人:阿彌陀佛萬法王

阿彌陀佛,雖然僅四個字,可是包括所有佛法。釋迦牟尼佛所說每一部經典,都是有人請法,惟獨彌陀經沒有人請法,為不問自說。為何沒有人請法?因為沒有人明白這種法。淨土法門,表面上看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阿彌陀佛'四個字,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在幾十年前,念佛有感,而作了一首偈頌:

阿彌陀佛萬法-王 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誦 必至寂光不動場

阿彌陀佛雖然只是一句佛號,但是你能念佛的名號,一切法你都能明白了,所以說‘阿彌陀佛萬法-王'。‘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教。這五時八教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字裡包藏著,所以修行的人只要能專心誦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定能到常寂光淨土的不動道場裡。

一般人誤認為:念佛是老太婆所作的工夫,有智慧的人就不該修行。這是錯誤的思想。

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有智慧的人可修,愚癡的人也可以修,這法門是三根普被,三根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得到加被。我們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和觀世音菩薩最有緣。觀世音菩薩是普門示現,有三十二應身,一切眾生和阿彌陀佛更有緣,因為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師父,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往昔在因地未成佛前,為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每願是接引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極樂世界只有男人,因為人是從蓮華裡生出來的。生在極樂世界的人,先托生到蓮華胎裡。我們一念佛,極樂世界的蓮華蕊就長一些;念一句佛,花蕊就大一些;念佛愈多,蓮華就愈大,等到大如車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身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的靈性置在蓮華蕊裡,蓮華一開,法身即現,所謂‘花開見佛',蓮華一開,就生出一尊佛來。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華化生,所以說:‘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我們所有眾生念阿彌陀佛,就會生在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曾發願:‘等我成佛時,所有十方眾生,若有稱我名號者,皆生我國,蓮華化生,得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在娑婆世界,若有人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此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有偈雲:

十方三世佛 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 威德無窮極

在將來末法時期,佛法會斷滅,一切經典都會消滅,為什麼?

因為眾生沒有福報,罪業太深,沒有機會可以看見經典,不要說將來,現在的人,有些人眼睛沒有毛病,但看經典的字不清楚,有所障礙,這都是業障,這等於末法,有眼睛而看不清楚佛法。末法時期,一切經典都會消失,且先滅楞嚴經,再滅其他的經典,但最後消滅的是彌陀經,多住世一百年,度許多眾生;後僅剩‘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又過一百年,又度了許多眾生;只剩‘阿彌陀佛'四字,再過一百年,連‘阿彌陀佛'四字也消滅了,那時佛法便完全斷滅。彌陀經是佛不請自說,因為它太重要了。我們學佛法的人,遇到這種法門,不要輕易放過,如參禅的人,參‘念佛是誰?'足見我們過去都念過佛的,才知道參‘念佛是誰?'如果沒有念過佛,而參‘念佛是誰',你根本就沒念過。誰念佛呀?根本沒有人念佛,怎麼可以說‘念佛是誰?'所以由‘念佛是誰'這個話頭,可以知道我們在過去生中都念過佛的,不過有的念多,念少,有誠心念的,有馬馬虎虎念的。我們應當勤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黃念祖:持名念佛通達實相念佛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時間才想出這“四十八大願”,想出這個極微妙的法門,這個法門“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就是與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無生就是得無生法,證“無生法忍”,正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實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樣可以達到“理一心”。為什麼?因為事念照樣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過念佛不知不覺中也就能達到“實相念佛”,念得自己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號,明明朗朗現前,無住而又生心,這是極殊勝的“實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就在於此。

黃念祖:淨宗之妙,全在於此!

經雲:“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解)法藏菩薩再請曰‘非我境界’,請佛廣演,是即外慕諸聖也。峻谛師曰:‘此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此語道破淨宗玄微,世稱淨宗為他力法門。淨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辦,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淨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彌陀無上果覺,作為眾生因地初心,因達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感應難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聖易信,己靈難明。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願,迳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獨言究明自心,則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薩於因地中,悲願宏深,開顯此他力法門,是以世稱彌陀乃大願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門,同屬果教,皆是從果起修。此殊勝難思之他力門,正是彌陀悲願至切處,亦正是淨密二宗方便究竟處。蓋自他本來不二,肯仗他力,即是於此難信之法,能生淨信。難信能信,全由當人之無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實念去,自然能所兩忘,自心朗現,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淨宗之妙,全在於此。

法藏菩薩陳明‘非我境界’後,乃啟請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之廣說諸佛之無量勝妙剎土。我若得聞如是等等妙剎及其攝取之法,我當思惟修習,誓當圓滿我之所願。——《大乘無量壽經解·至心精進第五》

黃念祖:念佛妙在因果同時,即凡心成佛心

念佛法門具有《法華經》“因果同時”的殊勝——蓮花獨有之妙,花正開時,其實蓮蓬宛然顯現於中。花果表示修因時即結果時,稱為因果同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時即成佛時。同時出現,花正開時,小蓮蓬已現,花瓣落後,蓮蓬漸長,漸漸蓮子充實,可以種植,這是蓮蓬完全成熟了。但此蓮蓬即是初開時所見之蓮蓬,決非他物。所以說花果同時。這是非常直捷,非常殊勝,非常圓頓的妙法。

《彌陀要解》中有現成的兩句,正好作一個對聯:“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這兩句可以概括淨土宗的殊勝奧妙。

“事持”就是不論是誰,老老實實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事持,事上你是這麼持名了。理持呢?須要契於實相,住於般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從容中道,這叫理持。

所以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覺得無從下手——但是你不知道,這個奧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實實,綿綿密密,清清淨淨,不知不覺,不知不覺,你也就達到了實相念佛!

念佛法門最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稱為究竟的方便。

所以說“念佛時就是成佛時”,因為你就是清清淨淨的,別的都放下了,若能“淨念相繼,能所兩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實相,也即是實相念佛。

實相的功德不可思議。以忏罪來說吧:“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實相。”說明實相能消眾罪。《觀經》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億劫是多長的時間,生死重罪是何等的重罪!《觀經》指示,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消除!這是由於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實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的關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大菩薩的境界。但是凡夫就不可能做到了,不但凡夫不可能,二乘都不可能了。因為凡夫只是念念不停地生凡心,沒有一個時間能無住。成了阿羅漢就“無住”了,但是他不再生起度無量眾生的心,所以阿羅漢能“無住”但不能“生心”。

再往上到了台宗別教三賢位的菩薩(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以我們成佛共四十二個位次。十信還不算賢人,要到十住。初住到十住,十個住的位次,十個行的位次,十個回向的位次,這是三十個位次了。這稱為三賢。再登初地,初地到十地,又有十個位次,四十個位次。上頭還有等覺、妙覺。四十二個位次。)到了地前的三賢位,他們有時“生心”,有時“無住”,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

只有在別教(天台宗判分佛教為四教:(一)藏教小乘、(二)通教通於大小兩乘、(三)別教純大乘、(四)圓教一乘)登地的菩薩,才能在生心的時候就無住,無住的時候就生心——所以說這是大菩薩的境界。

可是我們用念佛法門,正當念佛時你一切都放下了,什麼世間的人我是非,出世的法執這些東西都放下了,你就“無所住”哇;可是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自然相繼,這個是“生心”。就暗合“無住生心”的甚深般若。

再前進一步,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在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以這一句佛號即是佛的果覺。念佛是從佛果起修,以佛果覺作我因心,自然因果同時。(念佛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所以淨土宗也是果教派。夏師曾說,淨土即是密教的顯說。又說,稱名即是持咒。所以前段贊咒也即是贊歎佛號。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圓攝萬類。最上的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與華嚴會上五十二位次的法身大士一致發願求生淨土:“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安樂剎就是極樂國)。這是普賢菩薩所發求生西方淨土的願。

文殊菩薩,大智文殊菩薩的發願一樣,把這七言偈改成五言:“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大智的文殊,大行的普賢都以往生極樂為志願。所以對至高無上的上上根也不屈才。

再下呀,不但五逆十惡都能往生,連動物,連地獄中的眾生都能往生!

動物往生,我要舉夏老師的例子,他在閉關的時候,成天繞佛念佛,繞了佛之後坐下來念,念了之後穿上鞋下去繞。後發現有一個老鼠,在老居士繞佛時就跟著繞,等老居士坐到座位上,盤腿一坐,兩只鞋就放下去了,是兩只很大的鞋,那老鼠就坐在兩只鞋當中,它也端坐。等到起立繞佛,這個老鼠又跟著他繞,成為常規,天天如是。可是有一天先師起來了,一看那只老鼠沒有動,碰一碰老鼠還不動,再一看,老鼠端坐死去。這只老鼠,它能跟著人繞佛,跟著人坐下來,人起來它又跟,最後就安然在兩只鞋中間坐化了。至於它是否會念佛,無從證明,但它能在關房中,緊跟先師同坐同繞,最後安然坐化,決定是深入淨土法門。

還有經上說的,地獄的眾生,只要他肯念阿彌陀佛,在他業障消除的時候,在剛出地獄的一剎那,就成就清涼華菩薩。

所以淨土法門普被三根,統收萬類,這個法門十分殊勝!

—黃念祖居士《心聲錄·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老法師:遇到淨土法門真是大福報、大因緣

「持名即是念實相。一超直入妙莊嚴路。如是之道,法爾自然」,黃念祖這個總結得好,持名就是念實相,持名就是念自性,為什麼?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真如自性。這句話是梵語,可以翻成中文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所不覺。我們本性就是無量覺,所以它是念本性,不是念別人。無量覺念無量覺回歸無量覺,你不念無量覺你就會有妄想,有一些邪知邪見,那你就回不了無量覺,只有用無量覺來幫助我們回歸無量覺。這方法妙絕了,一般人想不到,阿彌陀佛想到了,就用一句名號,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這多難得。

一生當中能夠親近一尊佛不得了了,乃至於親近一個菩薩、一位阿羅漢,這福報都很大。在極樂世界,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親近十方一切諸佛,你說他修多大的福報;聽一切諸佛講經說法,那是修多大的智慧。所以要修大福報、大智慧只有到極樂世界,這能不去嗎?除極樂世界沒地方,哪有這麼好的地方?所以這個是一定要知道。

持名念佛就是「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淨宗之妙,全在於此」。其它法門沒有這個玄妙,沒有這麼容易,沒有這麼簡單,這就是究竟的方便,方便到極處。男女老少,賢愚不肖,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遇到淨土法門,真的是大福報、大因緣,不簡單,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了。其它的過失不算什麼,這個過失真是大過失,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經典、注疏,這個批注都是黃念祖老居士在一切經論裡,祖師大德開示會集起來,解釋這部經典,讓我們不生懷疑,不起顧慮,深信不疑,我們就得利益了。

——老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158集(2014/01/05)


淨空法師:凡夫成佛最近的一條路

「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這是淨宗經教裡面講的四種念佛,四種念佛不一樣,哪一種最方便、哪一種最穩當、哪一種最快速?這念佛同學一定會問,我們采取哪一種?小本《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講的持名念佛

底下講念佛有四種,第一個「持名念佛」,第二個「觀像念佛」,第三個「觀想念佛」,第四個「實相念佛」。

這排列的順序,許多經教裡面是把實相擺在第一,持名擺在最後,此地黃老居士把持名擺在第一,為什麼?本經所宗。

下面為我們解釋四種念佛,第一「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所宗,這個宗就是修行主要的方向、目標、總綱領,你這個法門主修的是什麼?我們主修的就是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稱念。稱是念出聲音,口念;念呢?念是意念,心裡真有。稱是口上有,念是心上有,心口一如,表裡不二,這人叫真念佛。

下面引善導大師的話,「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個徑路是近路,最近的一條路,凡夫成佛最近的一條路,時間最短、最快速那就是但念阿彌陀佛。這個但念是專念的意思,不能夾雜任何東西在裡面,這叫但念;你夾雜別的東西在裡面,就錯了。

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裡面告訴我們,念佛要怎麼念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菩薩所說的,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完全相同,大勢至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助教,觀音、勢至是助教,西方世界菩薩眾的首領,我們現在講班長。他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兩句八個字,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說,放下萬緣就是都攝六根。什麼都放下,眼不看,耳不聽,鼻也不嗅,口也不嘗,也就是說六根放下外面的六塵,不接觸,都攝六根,六根都回頭不向外攀緣,然後你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淨念是清淨的念,如果你有懷疑,你的心不清淨,如果你的心有夾雜也不清淨。這個淨字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續是不間斷,跟覺明妙行菩薩一個意思。我們很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容易做到,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沒收回來,做學問、做功夫先決的條件是收心。孟子也講過,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意思相同,《孟子》說了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學問的方法沒有別的,只要把你放在外面的心收回來就行。眼見色、耳聞聲,都是對外頭緣,現在不向外緣,耳我不聽音,眼也不見色,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你心就清淨,這收心。收心要懂得,不是不看、不是不聽,你可以看、你可以聽,決定不能放在心上。真正功夫古人有個比喻說得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想想這什麼味道。我看,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不見?裡面不落印象,這個功夫還了得!上上乘功夫,你看了、聽了,你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就是你心收回來。看了就分別、就執著,聽了就分別、就執著,你的心全跑到外面去,你都是緣外頭六塵,緣外面六塵是什麼?那是生死心,那是輪回心。不向外攀緣,你向內就照根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方法。

觀音菩薩怎麼修成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菩薩用耳根,耳根不向外攀緣,向內,內是什麼?內是自性,自性是清淨的。用耳根比用眼根好,為什麼?眼根你只能看到三方,後面你看不到,上下也看不到,講六方的話它只能看三方。耳根厲害,耳根能聽到六方,前後左右上下都能聽得到,所以觀世音菩薩用耳根。對聲塵修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真修。那很難,真不容易!淨宗教給我們的方法,統統歸阿彌陀佛,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全都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便,太方便了。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功夫成片,深一點就一心不亂。

所以善導大師的話講得好,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老人家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真的是近路,真正快速,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比不上,華嚴、法華、禅宗、密宗比不上。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看到的,確確實實許許多多人跟我們做實驗,給我們做示範三年成功。念佛念到第三年,預知時至,佛來接引,沒有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那麼潇灑、那麼自在,徑路修行。六道凡夫實在說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說三年往生,三年就要死,這法門可不能修,修這就早死。把他嚇到,嚇得不敢修,這什麼原因?對教理、對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你在這個世間活一百歲你還是要死,你能不死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不死,這個諸位要知道,他到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以後去的。死了的人還會講話嗎?哪有這種道理?你看他臨走的時候,告訴你,告訴身邊的人,「我看到阿彌陀佛,他來接我,我現在要跟他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去了,身體不要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死,活著去的,哪有死了能往生?實際上死了也能往生。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不但度人,它也度畜生、也度餓鬼、也度地獄,普度眾生。如果只能度人,畜生、餓鬼、地獄都度不到,就不能叫方便。九法界眾生只要你有緣遇到,都能得度,而且這麼容易。

下面這從比喻說,「余門修行名豎出三界」,余門指八萬四千法門,指無量法門,就是淨宗之外,或者更進一步,持名念佛以外。什麼叫豎出三界?「如蟲生竹中,豎出則難」,竹子有節,一節一節,它要從豎出的話,每一個節它都得咬破它才能往上爬,一直爬到頂端出去,這個難,「稱難行道」。「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易於透脫,是橫出三界,稱易行道」。這個蟲它不是一節一節的往上咬,它從旁邊,旁邊只要把竹子咬破它就出來,它不必找那個麻煩。這是從比喻說哪個難、哪個容易,這個比喻很明顯。「喻為徑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特別指持名,近路當中的近路,它太方便,直捷,不走彎路的,所以它成功快速。《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你說它多快。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宋朝瑩珂法師,他從接觸到淨土,看《往生傳》他感動,他真發心一句佛號念到底,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連茶、飯也忘掉,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他還有十年壽命,勸他好好的念佛,到他壽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商量,他說「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跟你去,為什麼?我的劣根性太嚴重,煩惱習氣很深,我再過十年不知道造多少罪業,恐怕去不了,所以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就答應他,「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這是表法,為什麼阿彌陀佛沒當時把他帶走,要緩三天?叫他告訴寺廟的大眾,這是一個破戒的比丘,不守清規,在這個寺廟裡是惡名昭彰,沒有人不知道他造惡。

他之發心想念佛求往生,是怕將來墮地獄,因為他所作所為,把戒本打開一看,全是墮阿鼻地獄的,把他嚇倒了。他問同學「我有什麼方法能不墮地獄?」同學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你看看這些人念佛往生不墮地獄,他這麼發心。可以說他是畏地獄苦,發菩提心,求生淨土。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那就是大菩提心。他什麼都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也不知道,就是一心想求生淨土。諸位想想,求生淨土的心要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你能去嗎?去不了!那個心一定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真誠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這種例子在《往生傳》裡面,我們看得很多,現前在同修當中也真有,只要我們稍稍留意,我們都能發現,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幾年我在香港時間比較長一點,香港離深圳很近,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三十出頭,聽到這個法門,他發心給大家做見證。他來試一試,閉關三年,在關房裡面每天念一部《無量壽經》,其他的都念佛號日夜不間斷,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兩年十個月,預知時至,阿彌陀佛接引他走了,還有兩個月滿三年。真走了,沒生病,人很年輕,瑞相稀有,火化留下的捨利現在還供奉在深圳,一個小道場他們給他修了一個塔,塔上的字是我給它寫的。聽我講經,聽了幾年,發心做這個試驗,成功了,告訴大家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往生不難。問題你肯不肯干?你肯不肯放下?關鍵真的是在此地,肯不肯放下,能不能放下。放下是什麼都不管了,好很好,不好也很好。把這個世間之事統統都放下,活在這個世間,能活一天真干一天,天天都想著這是我最後一天。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十三集)  2010/5/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033


定弘法師:什麼叫觀想念佛?什麼叫觀像念佛?

問:第二個問題。什麼叫觀想念佛?什麼叫觀像念佛?

答:這個以前我們講了很多。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教我們怎麼觀想,你也可以用《無量壽經》的經文,裡頭講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可以去想。這種想不叫妄想,屬於正念,當然這相對來講比持名念佛要難一些。我們可以用讀經的方法,邊讀經邊隨文入觀,但是也不要太作意。就是專注的讀經,你的意念就跟著經文上的境界這麼往下走,這就行了,不用太作意。不要把經文停在那想一會再往下讀,這個不行,就這麼一直讀下去,你能觀得出來就觀,觀不出來就算了,隨它去,一定要自然。你讀遍數多了,自然就容易觀,你經文愈熟悉,這個境界愈容易現前。

觀像念佛,就是看著佛像。最好你自己選定一尊佛像不要改變,你觀的相印象深刻,隨時隨地這個相就都能夠現在你的眼前,到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現那個相來接引你。所以你一看就認識,因為你平常就觀這個相。我們師父上人不主張人老換那個相,老換那個相,你看了到時候,你看多了就亂了,臨命終的時候是哪尊來接?這就搞亂了。所以就看定一尊,哪一尊都可以。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不要太執著,當然那個相要莊嚴,要畫的如法就更好了。像我們師父上人選定的那個藍底白像,這是他老人家一生就看這個相,這個很好。因為這個相是古時候人造的,它屬於一個文物,古人造的像都比較如法。因為造像一定要按照經典所說的,三十二相去造,這就如法。

實在講觀想念佛和觀像念佛相對來講都不太方便,持名念佛最方便。我還是建議大家盡量用持名念佛,就是不用觀想,也不必觀像,就是念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老實念著這個佛號,老實聽著自己這個佛號,聽得清清楚楚,不夾雜其他的妄念,這就行了。相對來講比觀想、觀像都容易,而且修成了一樣都是念佛三昧。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第十八願,臨終十念、一念阿彌陀佛就現前接引,這個十念就是指十句佛號。臨終的時候心力微弱,你想觀像都觀不起來了,持名最方便,所以這個持名很重要。這是特殊法門當中的特殊,殊勝的法門。


為何不提倡觀想念佛?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要解【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念佛法門裡頭有觀想念佛,說不用參究還可以理解,為什麼不用觀想?

答:此義即出《觀經》。’說不勞觀想這個意思,就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從第一落日懸鼓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確實不是我們能夠觀得成的。這十二觀裡面,最簡單的就是第一觀,你們不妨試試看,看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把它觀成?要怎樣才能觀成?經上講得清楚:太陽下山的時候,你看落日像懸鼓一樣紅紅的太陽,睜著眼睛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還在面前,這叫觀成了。如果閉著眼睛太陽沒有了,這沒有觀成。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時、一切處,太陽都在面前,這叫觀成。這最簡單的,往後一層比一層復雜,不容易,真難!佛知道,絕對不是末法時期的人能夠修得成功的。這個方法在正法、在像法時期還有,末法時期修觀想修成功的幾乎沒有了。在歷史上我們也沒見到一個,智者大師是修觀想成功的,智者大師他是隋朝末年唐初的人,還在像法的時候,還沒有入末法。末法到今天是一千零二十年,所以末法時期一千零二十年之內,修觀想成就的再沒有聽說過一個,記載裡頭也沒有。

‘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這就比較容易多了。觀什麼佛像?丈六金身,或者用泥塑、木雕、彩畫都可以。塑造這一尊佛像,天天看它,使這個佛像印在自己的腦海裡,佛法裡講印在八識田中,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雖然是一種方法,諸佛如來並不提倡。原因在什麼地方?有它的困難,譬如修行人,那要很大的福報,家裡有佛堂供養佛像,天天你去看這個佛像。你要有工作,你不能看這個佛像,你修行的功夫就斷掉了,就間斷。所以,那要有大福報,不需要工作,生活一切有人照顧,有人供養,才可以修這個法門;如果沒有這個大的福報那就不行,離開佛像,你的功夫就間斷。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這是業障重的沒福報。‘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十六觀最後一觀大開稱名之門,持名念佛就是十六觀裡面講的。‘今經’,就是指《阿彌陀經》,我們現在這部經。‘因末世障重者多’,這實在的話,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業障很重,觀想不能成就,觀像沒有這個福報,佛才開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我們就方便了,不需要看佛像,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念佛,不受環境的拘束,功夫能夠成片,能夠不斷,這是法門無比殊勝之處,‘故專主第十六觀’。

‘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勝是殊勝,“勝觀”是前面第十二觀“觀想念佛”。業障重的人、根性鈍的人,可以不用前面觀想的方法,改用觀像,觀丈六或者觀八尺,或者更小一點,像我們現在供的這個,這個大概只有兩尺的樣子,縮小了,可以隨身帶的,古人畫的佛像隨身帶的,所謂是西方工具。如果根性更鈍一點的人,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完全用持名,觀想就不必要了。我們知道,單單用這一句佛號,一生當中成就往生的人很多。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在近代一些念佛人往生我們也看到;就是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淨念相繼。為什麼這一句佛號能成功?觀想、觀像、持名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一個道理。一個道理哪有分別,又何需要執著?我們把事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我們的疑惑才消除,才能夠死心塌地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前面給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必要觀想,這底下這一個問答,說明為什麼不必要參究。


藕益大師:去寺院燒香拜佛,佛前十不求,要謹記在心,很多人不知道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1.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慾的良藥。

2.在處世待人方面,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我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如果能了知困難境界的本身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困難對我們有什麼傷害呢?因為患難可使我們不起驕慢之心,這不是解脫嗎?

3.在學問的參究方面,不要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人,一學就會,沒有障礙。在求學上一有逾越之心,就會產生急躁求進之念,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在修證上也會以為自己已得到什麼。如果能理解障礙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障礙也不為礙了。因有障礙而使我們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這不是逍遙自在了嗎?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總希望太平無事,永無魔難。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如果願不堅,未證悟到的,就會自以為已證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魔難也就不能惱亂我。因有魔難來鍛鍊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

5.在計畫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地成功。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因為辦事難成,故不落能所、隨緣而精進,常使心態處於安樂狀態。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總希望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在交際上總希望自己得益,就會產生貪慾執著的心理,而有損於道德和朋友的情誼。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見人之短而起分別。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淺亦是一種果報,並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強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順,反可激起自已的懺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為進道的資糧。

7.在人事處理方面,不要總希望人家都能依從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順從於我,就會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正確的。應該認識到人家對你的順從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也是因緣果報而已,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正確。因此當遇到不如意的人時,要除去人我之相,檢查一下自己,這樣逆我之人就成為樹我德業的園林了。

8.當我給人以好處、辦有利於人之事時,不可存在受人讚揚、得到好報之心。做好事圖望人家報答、貪著名氣,就會陷入揚名自喜的我執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如果知曉德行本虛,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倘若沒有一定的因緣,也不會受到讚美,受到稱讚也不能說明你什麼都好了。應切實地布德於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唾棄要人家記住自己的好處的行為。

9.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處。有利就想沾光,就會產生痴心妄念,痴心貪財之念一生起,往往為想得到錢財,而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知道世利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也就不會去盲目地追求了。因為富貴是由布施行善而來的,而疏利正是布施,這不就是真正的富貴嗎?

10.當被人誤解而受到抑制的時候,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這樣做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積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毀。我們應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是一種果報,並不全是自己目前的過錯所成的。因此受抑後應該忍辱,一個人能謙虛的話,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麼傷害呢?相反,我們在受抑之後,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進力來將其轉為道用,這正是修行之門啊!


Q;念佛時,要不要做觀想?怎麼觀?

A:念佛的方法,有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四種。其中,觀想念佛是憶念佛的功德。以阿彌陀佛來說,佛的功德就是由四十八願所成就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無量壽經》中所教導的十六種觀法,從觀日、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及至觀菩薩與佛的悲智解脫,就是用全身心,念念心向佛國淨土。

一般來說,觀想念佛必須要有禪定的基礎,才能夠一心不亂,念念念佛名號、念念念佛相好、念念念佛的功德。如果身心尚未安定,對於觀境不熟、理路不清,這時刻意觀想,反而會妄念紛飛,導致頭部脹痛或產生幻覺。因此淨土宗大師如蕅益智旭、印光大師等人,多勸人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為這四個方法當中,稱名念佛最容易入手,接受度也最廣。

不過,在精進念佛的過程中,為什麼又會提醒我們要觀想自己坐在蓮花上,或是踩著蓮花念佛?

其實這類的提醒,是幫助我們將念頭單純化的一種輔助。由於行住坐臥中,我們的念頭很容易被外境牽引,口中念佛,腦中的妄念卻像瀑布一樣,川流不息,所以,除了不管妄念,回到佛號之外,坐念時,就練習觀想身體輕柔地坐在蓮花上,不去管身體的痠、痛、癢、麻;經行念佛時,觀想腳底走在金沙上,每一步踏出就是一朵蓮花;睡覺時,觀想自己睡在蓮花苞裡,凡此種種,無非是要將妄念從四面八方拉回當下的身心,一心念佛。

(摘錄自第392期《人生雜誌》「念佛有方法 佛七好修行」)


淨空法師:念佛時觀想自己就是彌陀,請問如法嗎?

問:第二個問題,念佛時跏趺而坐,手結彌陀定印,觀想自己就是彌陀,端坐蓮花上,身是彌陀,心想彌陀,口念彌陀。請問如法嗎?

答:如法,好好的念下去,自然就相應。到什麼時候相應?你不問我的時候就相應。你還問我,你還有疑惑,這個疑惑就不能證得。就是說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放下這個就對了。

問:下面一個問題,「阿彌陀佛」是漢語的念法,請問外國人修淨土法門,應如何念?念阿彌陀佛的英譯嗎?

答:這個事情可以不必操心,外國人有外國人的念法,各有因緣,大概大致上這個音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心,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同,願跟阿彌陀佛的願相同,行跟阿彌陀佛的行相同,這信願行在哪裡?《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就是。所以經不可以不讀!常常讀經,把經裡面重要東西記住,要落實,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我們才能跟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心裡就起了貪念,你想到阿彌陀佛貪不貪?我們貪,阿彌陀佛不貪,跟他不相應,這就不是念佛。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心裡不高興,發脾氣,阿彌陀佛會不會發脾氣?這叫真念佛。《華嚴經》最近講的都講這些道理。

真心,真心就是佛心,我們的真心跟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如來是一個心,沒有兩樣,清淨寂滅,一塵不染!喜怒哀樂都是煩惱,真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有。從妄想起分別,從分別起執著,所以執著分別的根是妄想。你記住妄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分別也不是真,執著也不是真。不是真的,你把它當真,它就起了作用。這個作用就產生了障礙,我們永遠不能回歸自性,不能回歸自性,那就是隨業流轉。業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隨這個流轉,這個流轉就是十法界。如果墮落在分別執著裡面,那就變成六道輪回。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執著,分別很淡薄,這個要緊。

所以修行,真正練功在哪裡?在人事環境。人事環境比物質環境還要來得殊勝,因為人與人之間行為不協調的時候多!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修忍辱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布施是放下,六度萬行在人事上修是最殊勝的,也是最快速。愈是不能相處的人愈要跟他相處,成就自己的六波羅蜜。這不能相處,掉頭而去,這就是自己不願意再提升自己,不願意再磨煉自己,那怎麼能成功?所以愈是不好處的境界,那就是你有這麼一個好機會,你能快速成就。順境修行難,逆境修行容易。但是一般人都會把逆境捨掉,那是什麼?他不想修,那就沒有法子了。

真正是一個懂得修行的人,不在環境上,完全在人事上磨煉自己的心志,要把自己煩惱習氣磨干淨,無論什麼人都是好人。「人人是好人」,這我相信你們都會承認的,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不是好人嗎?人人是好人就是人人都是佛,這要知道,他有佛性。什麼叫佛性?覺性,你眼能見,你耳能聽,你鼻能嗅、舌能嘗、意能知,這個見聞覺知就是佛性,哪個人沒有?有,都有!所以是真佛不是假佛。只是他見聞覺知用錯了,他沒有用到對。這個對就是隨順法性,錯了是違背法性。

我們這幾天正好講到這個,《華嚴》這一段裡面講到十善,我特別把什麼叫善,什麼叫惡,詳細的跟大家來說明。如果善跟惡都分不開、都不知道,那就沒有法子,把惡當作善。這個惡人天天找你麻煩,天天在毀謗你,天天在陷害你,那是善,我能不能受得了?我能不能在這境界裡頭不起怨恨心?就在這練。要不然你那個忍辱波羅蜜從哪練成功的?就在這練成功。

你看看忍辱仙人,那是釋迦牟尼佛作菩薩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最大的痛苦,他要你的命,不是說一刀把你殺死,他用小刀,肉是一片一片割,是千刀萬剮這樣把你處死;菩薩一絲毫怨恨都沒有,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為什麼?感恩!不是經過這樣的考驗,你怎麼曉得你忍辱波羅蜜到家,圓滿了。這一般人受不了,一般人這是可恨極了,菩薩是可愛極了,我幸虧他才成就,沒有他,我怎麼會成就?我怎麼知道自己有多少功夫?所以這一定要懂,很不容易。但是真修,懂得。你只要通過,那真是法喜充滿,菩提道上就大大的提升了一大步。

問:下面有個問題,問得也很好,誦經時候一面理解經義,念佛時觀想佛菩薩放光加持,請問是否如法?

答:不如法,這叫打妄想,誦經時候,你在求了解經義,你不能了解,為什麼?佛的經沒有意思,你去了解是你胡思亂想。你念佛的時候,又觀想佛菩薩放光加持,純粹是妄想。你沒有這個念頭忽然看到佛放光加持,那是真的;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佛也放光加持,那不是佛光,是魔在跟你開玩笑,那是魔在戲弄你。

問:他說閉著眼睛念佛時,感身體不適,如心跳加速,頭腦發熱,一旦睜眼則境界全無,請問這是否屬於著魔?

答;雖然不是著魔,你功夫用得不如法。功夫用得如法,你所得到的頭一個是輕安,你很舒服,身心安穩這是如法。這些現象都是不正常的。所以真正修行沒有人指導,那你必須要學教,讓經教來指導你。最好還是要找一個真正善友,有修行的,有修有學有點功夫的人,他們學的時間久,經驗比較豐富,向他們請教這就對了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瑩珂法師與自覺法師往生的故事

愛幻想,能修觀想念佛嗎

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