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不食人間煙火的風花雪月,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有智慧的人, 要在自己迷執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

男女之情是欲界凡夫迷執最深重的地方,這是你修行不可以逃避,不可以回避的一個問題。不是說你拿一本經念一念,然後你的情與欲就消失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必須要用智慧去勇敢地直接面對,在你迷執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在你迷執最深重的地方能夠照亮它,能夠穿透它,能夠不被它所束縛,能夠解脫自在,這是真正的修行。

男女感情的糾紛最容易令人失去理智,制造業障,眾生就是生生世世沉迷在這種無窮無盡的愛恨輪回之中。因此對於選擇在世間修行的在家居士來說,婚姻關系是繞不過去的,必須面對的功課。如果你缺失了這一堂功課,你其他的所有修行方法恐怕都很難修上去。為什麼?哪怕你很精進,你每天去念三個小時經,那也只有三個小時呀,你其它的時間呢?還要面對你和你丈夫或者你和你妻子,你和你兒女的這種關系的處理,需要面對現實的人生。

清朝有一位詩人曾經作過一首詩,就描述他中年以後的心境。

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一)修行不是風花雪月

如果你把修行只是當作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風花雪月,那麼你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你的修行要沉入到現實的人間、現實的生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面去體現你的智慧和慈悲,去讓每一個人都生起智慧和慈悲,那麼你才是真正的懂得了修行。

修行不是說要你一味地躲到山林裡面去,然後逃避這個人世間。事實上你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為什麼?因為情與欲是在你的心裡面,不管你躲到哪裡,你躲避不了你的心。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就是要在自己迷執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去做功課。

(二)婚姻關係是人生的最大關口

如果夫妻反目成仇或者說打冷戰,大家相互形同陌路、冷若冰霜,家庭雞飛狗跳,而在家居士只顧念經念佛,那種修行是一種逃避,是一種轉移。那種修行只學會了修行的形式和表相,不懂得什麼是真實的修行,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婚姻關系、男女之情是人生最大的關口。處理得好可以得到幸福,可以化解業障,可以優化生命,淨化業力,實現生命覺醒,成為菩提伴侶,法親眷屬。那麼世間、出世間都圓滿。處理得不好就會今生今世猶如進入活地獄、活監獄。

男女之情是欲界凡夫迷執最深重的地方,這是你修行不可以逃避,不可以迴避的一個問題。不是說你拿一本經念一念,然後你的情與欲就消失了,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必須要用智慧去勇敢地直接面對,在你迷執最深重的地方去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在你迷執最深重的地方能夠照亮它,能夠穿透它,能夠不被它所束縛,能夠解脫自在,這是真正的修行。

(三)照亮婚姻很重要

因此作為在家修行的居士來說,照亮婚姻是很重要、很真實的修行功課。

在家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在婚姻家庭中展現智慧和慈悲。把每一天都活成佛經的展現,把每一段人際交往都活成《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使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歡聲笑語,內心充滿幸福溫暖。因此回家不僅僅是回物質世界的家,更是回精神世界的家,進一步是回人人本具的靈性世界的家,回生命覺醒本自具足的家。

——節選自大願法師《玉耶女經學記》


家庭幸福之樹的樹幹——婚姻美滿

佛在《玉耶女經》里說到,上等的夫妻關係是互相欣賞,中等的夫妻關係是能夠互相理解,下等的夫妻關係是能夠互相包容,如果連包容也做不到,那麼夫妻在一起,就只有互相傷害了。

婚姻美滿之道包含了三個步驟,也就是三個方面:優化生命,凈化業力,生命覺醒。

首先我們說凈化業力。業力往往會使夫妻在一起的時候會互相討厭,互相折磨,甚至於尋死覓活;而分開的時候又互相思念,互相牽掛,甚至於如痴如狂,業力糾纏。佛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極樂。」或者說:「念不一不生極樂」。

當一個人有很多很多的願望,他到處去求神問仙,希望各路神仙能夠保佑他心想事成,這個就表示他內心裏面無法接受現在的自己,他總是在否定自己,他沒有自信。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他不能夠顯露自己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大美,不能夠與自己內在源源不絕的靈性能量相連接,就像水面的浮萍一樣沒有根,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成功呢?

同樣的,當一個人逃避長大,希望能夠找到另外一個人能夠對自己負責任,能夠給自己做依靠,當你以為你找到了,你打算結婚了,你認為這個是家庭幸福的開始,其實恰恰相反,這個就是災難的開始,為什麼?因為你不能夠完整地接受自己,你缺乏自信。你缺乏自信,你總希望到外面去找一個依靠,找一個人可以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你不敢對自己負責任,不敢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你總希望外面有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那就表示你否定自己,表示你沒有自信。

而你沒有自信的時候,你必定一直心懷恐懼,你一定會總是害怕你的伴侶突然在哪一天他會飛走。那你心懷恐懼,你當然就一定會死死地抓住他,就會懷有一個強烈的控制欲,而那個被控制的人,他一定會不自在,他一定會想逃離。所以說婚姻有七年之癢,為什麼呢?開始可能那一兩年沒事,你怎麼樣控制他,他都覺得你對他很有感情,所以他願意忍受,但是久了他一定會想逃跑。

由此人世間的種種悲歡離合就不斷地上演了,這個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惑、業、苦。當初在一起認識打算結婚本來就是雙方都很迷惑,因為大家都內在沒有覺醒,只是業力牽纏而已,然後在一起又不斷地造惡業,吵架的時候兩個人都退化成為不可理喻的小孩,不斷地造業,當然就招感苦果了;因為迷惑所以造業,因為造業所以感苦果。

曾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錯誤的說法:認為夫妻是靈魂伴侶,是一個圓,後來這個圓破開了,就分裂成為兩個半圓,歷經千百世的輪迴,生生世世都在尋覓那個失落的另一半;當尚未找到生命之中的靈魂伴侶的時候,他的心永遠就有一個孤獨無盡的深淵。

很多人很相信這個說法,據說最早提出這個觀點說法的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但是其實這個是錯誤的說法,根本就沒有什麼靈魂伴侶。

每一個人都是完整的,每一個人的自性都是圓滿的,每個人皆可成佛。所以凈化業力就是要在每一個因緣裡面來照亮自己內心的盲點,改變對於婚姻的期望和觀點。沒有什麼人可以對你負責,你只能夠對自己負責,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因果負責。

第二點當然就是優化生命,因為每個人都有盲點,都有執著,而且自己往往難以看得到,所以需要找另外一個人來幫助自己,提醒自己。我們難以靠自己來突破這種執著,來實現生命的蛻變,實現生命的成長,那麼我們就需要借伴侶來返照自己。

婚姻其實就是讓我們看透自己的盲目和缺陷,夫妻吵架的時候往往會成為不可理喻的小孩子,這個時候平時不容易覺察的,隱藏很深的無明習氣都會暴露出來,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迴光返照,正是脫胎換骨的起點。

因此,婚姻美滿之道不是向外去依靠別人,而是向內照亮自己的心;婚姻美滿就會有心靈的自由,而不是束縛;婚姻美滿就會有覺照和欣賞,而不是抱有成見;婚姻美滿就會輕鬆愉快,而不是猶如帶上了枷鎖。並且父母親婚姻美滿,自然養育的兒女都會身心靈健康。

我們看看現在很多家裡面小孩子有問題,但是追溯起來往往是父母的婚姻關係曾經出過問題,或者現在有了問題,就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受害者。

中國文化之中認為父親有很好的涵養,有智慧,有慈悲,叫做天清,母親也能夠在婚姻關係之中來優化生命,叫做地寧,天清地寧家裡就出神童。如果父親在家裡面亂發脾氣,性情暴躁,把在單位、在公司裡面所承受的挫折打擊,在家裡面爆發出來的話,就叫天翻;如果母親在家裡面控制欲很強,特別霸道,就叫地覆。天翻地覆家裡面就出神經。

所以天清地寧家裡出神童,天翻地覆家裡出神經。如果家裡面小孩子不正常,往往可以追溯到父母的婚姻關係曾經有過大裂縫,或者現在也不和諧。

婚姻美滿之道的第三步是生命覺醒。

夫妻感情的前端是友情,後端是親情,婚姻美滿的夫妻在不斷地凈化業力、優化生命,經營好家庭,為孩子撐起一片天地的過程之中能夠不斷地照亮自己內心的盲點,內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順乎天性,與天性相應,不會去矯揉造作,不會去帶上假面具,不會去有控制欲,與天性相應,與佛性相應。

這個時候夫妻之間就變成親情,成為菩提眷屬,如果自始至終都能夠保持這種天性,那就是成賢成聖,就是生命的覺醒。

由此可見,不懂得婚姻美滿之道的夫妻,無明的夫妻,組建家庭對他們來說不是幸福,是一種懲罰,是一種災難。每一天都活在惑、業、苦的漩渦之中,迷惑造業,造業受苦,每一天都活在地獄之中,曾經的山盟海誓現在變成了咬牙切齒,痛不欲生,並且還會使每一位家庭成員都猶如活在地獄的煎熬之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想方設法地希望能夠迅速逃離。

你看那種問題小孩,他很小,還沒完全成年就會跑出去,跑到外面去鬼混,為什麼?家庭殘缺呀。並且來說,由這種家庭殘缺的環境之中逃離出來的小孩子,由於他從小就得不到父母親完整的關愛,所以當他們組建家庭的時候往往更難走出惑、業、苦的悲劇,因為內心裏面的烙印太深了,就猶如中了惡魔的詛咒一樣,所以其實不單單是害自己,更是害了後代,也是害了父母。

而懂得婚姻美滿之道的夫妻就能夠將惑、業、苦的輪迴轉換成為見、行、果的修行之路,轉換為生命覺醒的甘露。婚姻美滿的見地是優化生命,結為夫妻,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情慾,也不僅僅是為了創造新的生命,更是為了互相照亮。

凡夫很難看到自己的執著和盲點,那麼這些內心的執著根深蒂固,不容易改變。當我們想用這個不容易改變的觀點看法,法我執去處理這個多變的、剎那生滅的宇宙現象的時候自然就要受苦,自然就要碰壁。當我們抱著一種執著,抱著一種固定的僵化的思惟方式去面對這個剎那變化的世界的時候,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一定會到處遇到障礙。

不管你修行或者不修行,如果你違背宇宙普遍性的規律和原則的話,那麼你修行不能成就,世間的事業也不能成就。佛陀是由於完全地了解了、領悟了、證得了宇宙普遍性的原則,並且按照這些原則去生活,去幫助一切眾生喚醒靈性生命,因此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達到了圓滿成佛的境地。

可見結為夫妻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藉助伴侶來優化生命,因此,美滿的婚姻伴侶一定是我們自己在內在成長的道路上相逢、相遇、相知的,而不是向外尋找攀緣而得到的呀。

——節選自大願法師《禪與幸福家庭》


大願法師:學佛後為什麼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一.我們不能只顧做功課

有些人說:「外面的人比較好度一點,我跟別人說,他就很信佛的。但是我對先生怎麼說他都不聽,怎麼教他都不會變。」你有沒有搞錯,是你自己沒智慧,怎麼可以怪別人?!

你怎麼教他不變,不關他的事,關你的事。為什麼呢?因為你自己做得不夠好,你這樣自私自利,你見哪一尊佛是自私的佛陀呢?沒見過吧。

你學了佛還是只顧著自己誦經做功課,別人的需要從來都不滿足,你這樣是學佛嗎?為佛弟子一定要了解別人的需要和感受,而且儘量滿足他,度眾生先要度自己身邊的人。

二.不要試圖改變他人

我們千萬不要想著改變別人,你絕對不可以改變別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除非他自己想改變。他不想改變,你怎麼做他都不會改變,沒用的,你不要硬要他改變。

不要說:「你是我的兒子,你一定要聽我說。」沒用的,這不是教育兒女的方法,為人父母不會教育兒女就麻煩了。你要改變自己和多給些關心,以關心代替指責、批評,這樣才是真正的為佛弟子,才是真正有智慧。

三.所以我們要增長智慧

所以我們要如法修學,無私無我地去幫助眾生。如果你家裡的人可以度,大家都跟著你學佛,你這是個佛化家庭,這樣說明你的修行還可以。

否則的話真的有問題,因為你家裡的人是最了解你的,他覺得你學了佛以後沒有什麼改變,又沒有提升智慧,又沒有增長慈悲心,罵起來那麼凶,你說他信佛才怪了,學佛學成這樣子。

有智慧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是快樂的,都是自在的,有慈悲心的。有煩惱你轉變不了,說明你智慧不夠;你學了佛還有冤家,說明你慈悲心不夠;所以我們一定要增長智慧。

——節選自大願法師《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


大願法師:心對了,遇到的人都是對的,世界也就對了

如果你老是抱怨你的生命之中總是出現小人,總是出現麻煩,總是出現障礙,那麼不要在外面去尋求解決之道。而要看看,你那個的人際關係就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來的就是真正的你,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你。

表面上你認為好像你很好,但是事實上你內心裡,你潛意識深處的那些習氣毛病,你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在一切人際關係裡面覺醒,就是將別人看做是你的鏡子,透過它認識到真正的自己。這個時候,當我們的心對了,遇到的都是對的人。

我們真正的下手之處,我們要修,我們在這個紅塵之中要成就寧靜致遠,下手之處就是把握住當下的一念心。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順境的時候,要善待別人;逆境的時候,要善待自己。

尤其是一定要從身邊最親密的人開始。夫妻之間往往時間久了,大家就會很冷漠了。有人打過一個比方,說男人是一輛車,結婚以前女人是加油站。結婚以後,男人還是一輛車,女人變成收費站。所以這個人漸漸地他就會產生隔膜。

所以在親密關係裡面去覺醒,去照亮自己的心,這個是真實的地方。因為你在外面你可以戴上面具,可以有偽裝。但是面對你最親密的關係的時候,事實上,他是你最好的鏡子,所以在那個裡面去覺醒,去修行,這個是我們修行下手的地方。心對了,人就對了。

要遇到理想的事業夥伴,要遇到理想的婚姻伴侶,不是向外去尋找能夠如願的,而是要向內走。

當你離你的心越來越近,那麼你就離你理想的事業夥伴和理想的婚姻伴侶就會越來越近。

所以禪的智慧告訴我們:我們要成就成功的事業,我們要成就美滿的婚姻,事實上不是向外去追尋,而是向內走。

當你心清凈了,你遇到的都是能量級非常高的人。並且來說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節選自大願法師《心寧靜致遠》


如孝法師:學佛的人更應該盡責任,而不是逃避

今天聊什麼?

當一個人認識到佛教對人生的價值,開始學佛,可能慢慢會困惑:現實很殘酷,支撐自己走下去的究竟是什麼?如何讓自己的心不枯竭,處處有生機……針對這些大家關心的話題,如孝法師給出了清晰的回答。

本文為2017年7月,如孝法師在「清涼童心夏令營」開營儀式上的開示內容。

佛教對於當今的人來說是急需的,如果這一代人再不學佛,社會真的就散架了,整個文化的孤圈就散掉了,誰都沒有辦法恢復。一個傳承需要一代一代的傳遞,就像火炬手一樣,一個人不傳遞都不行。我們的責任是傳遞,傳遞就儘量傳遞一個圓滿的,這是我的理想。

如果說有什麼鼓勵我的,從性格上來說就是「偏執」,太較真,追求完美,想起什麼就放不下。雖然這是一個缺點,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就是堅持,發現了問題就沒辦法迴避。

大家可以用你們的理想和情懷,悠悠哉哉地享受佛法的甘露,但是佛法還有另外一面。一位居士說過一句話,我覺得特別有道理,想分享給大家,這句話是:「學佛不是『高尚』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除了學佛我們無路可走或者都是在走錯路,我們最後還得回到學佛上。這是很現實的事情,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有點殘酷,但這是一句實話。這句實話可能給了我們壓力,也有可能給我們動力,我們要換一種思維看。

面對一個成熟的人生,不能只依靠理想和激情,理想和激情不能夠支撐我們學佛。一個現實的人在人間的沉浮、生老病死的折磨之下,哪裡有什麼生機?只要我們的心不枯竭、充滿生機,心力就會煥發出生機,壓力就會被動力轉化,這是世界永恆的變化規律。

無論生活還是修行,實踐和擔當才是真正的學佛。而實踐和擔當不需要別的技巧,只需要我們穩穩噹噹的,就事論事,安住於當下。什麼時候被磨得心服口服了,我們就會看到一絲生機,最終會感恩這個世界。因為在學佛的氛圍當中,總的來說還是在彩排,不是真正上戰場。而在沒有佛法的社會生活當中,不僅僅是上戰場,而是註定會陣亡。世間終究是一條不歸路,人們一生的付出,所有的憧憬和美好到頭來都是作繭自縛。我們並不是否認世間,而是要看清世間,更要用智慧去打理世間,同時規劃好時間,不要忽略了自己的生命問題。

我們應當儘自己的責任,學佛的人更應該盡責任,而不是逃避。我們學了佛,心會安;心安了,更能夠勝任我們的責任。人是一個心理因素,怎麼想就怎麼顯現。通過佛法的智慧,我們了解了空性;通過了解空性,我們可以有一個更高的起點。把過去的經驗總結出來,放下記憶中對感受的執著,我們的生命可以再次起步,起點很高,所以學佛不能離開現實的磨練。

明白道理是很蒼白的,最重要的是去做,這是我學佛的態度。不管怎樣,你們還是應該用新的視角去審查人生,規劃自己的未來,同時應當堅強。

今日智慧增長點:

1、學佛不是「高尚」的事情。

2、無論生活還是修行,實踐和擔當才是真正的學佛。學佛的人更應該盡責任,而不是逃避。

3、明白道理是很蒼白的,最重要的是去做。


親情也要導入佛道

世俗親情雖然可貴,但仍然以導入佛法為主,親情也是緣分很深,但是真正能救度生死的,還是佛法。所以要把親情導入佛法。

彌陀經說,上善人聚集一處。就是修行要有過去世緣分,聚集在一起。大家去看許多法師傳記,祖上有出家的,或者親人出家的。

比如浙江的達照法師,就是一家五口出家,媽媽,姐姐,哥哥都出家。還有濟群法師三兄弟,都出家。佛源老和尚的祖上也出家。所以這個就是上善人聚集一處。

世間感情雖然寶貴,然而遇到生老病死苦,都還是靠佛法。靠修行佛法。世間感情是導入佛門的一種方式而已。比如學佛,出家,那他的親人一般都會尊重佛法。這也是在度人的一種方式。要是都沒有親人祖上出家,那這個家族福報比較小。

一個家族祖上出一個出家人,不管和尚道士,都是家族很大的福報和陰德。


淨界法師:對娑婆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一種感應,或者說一種磁場的吸引力。你的磁場吸引力越強,就說明了你越難往生。因為你跟娑婆世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你怎麼往生呢?我們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懺悔業障、勤修四重,它還是一個基礎而已,你最好把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比方說,我們以前是個好人,我們剛開始修安樂道的時候,你只要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塊做好就好了。你到了百貨公司,喜歡什麼,你就把它買下來,你福報大,都可以。但是到了今天,你要把修行的層次從善業的修學提陞到正念的時候,它就不是這樣子。你要開始迴光返照——你真的需要嗎?這個東西,是滿足你的妄想,還是真正對修道、身心世界有幫助,有需要?你開始在處理這個問題了。這個在《楞嚴經》說,真妄交攻了。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歡什麼東西,必須開始跟它說不可以!你開始對自己講出這樣的一個指令。你必須在生命當中,每一次成功的調伏,去累積你一種往生的力量,因為你必須要把娑婆世界的吸引力降到最低。

如果你很想往生,你對極樂世界充滿了希望,欣求極樂,但是你同時對娑婆世界的因緣也非常愛取,那麼臨終的時候,你兩個力量都會出現,一者貪戀娑婆,二者欣求極樂,兩個力量會產生衝擊拉扯。

諸位!你猜猜看,最後哪一個力量比較大?因為貪戀娑婆是你很習慣的東西了,你生生世世都是過著放逸的生活,有福報就花嘛。那麼欣求極樂,你畢竟是短暫的時間。只有進入佛堂的時候才想到欣求極樂;只有進入講堂的時候才進入欣求極樂的狀態。你從佛堂出來的時候,又回到貪戀娑婆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流轉,我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愛取說「不可以」這三個字,你沒有試著調伏它。

我們生命只有兩種情況:你不是調伏它,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造了業以後一定要懺悔?因為你不懺悔就增長廣大。你說:「欸,我沒有懺悔,但是我也沒有加強啊。」你不用加強,你造了以後,只要沒有懺悔,自然每天在增長。所以諸位要知道,生命沒有模糊空間,要麼調伏它;要麼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

所以在這個集諦當中,你每一次開始面對你的習氣,開始抗拒它的時候,就是開始把娑婆世界的力量慢慢降低了。我們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對娑婆世界的引力,吸引力降到最低;第二個,對極樂世界的好樂升到最高。

現在都不談業力了,完全講心態,你心態要改變。你必須把這棵樹,把貪戀娑婆的樹,往東邊傾倒的樹,慢慢透過一種修四念處,把它轉成向西傾倒。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一定要調伏。我們不可以把對三界的愛取,把它養到勢力非常強大,不可以!因為它最後會超過往生的力量。

所以到了解脫道,我們引用聲聞法的時候,慢慢地開始做心地法門,開始抗拒我們的等流習氣,就是「此是集,汝應斷」,就是開始要調伏了,是這個意思。


法師開示:有一種智慧,叫逃往極樂

問:這個世間是苦的,我們要逃到極樂世界去,請問法師,這種逃避是逃避現實嗎?

答:從世俗的角度來講是逃避現實,但是這個現實是應該要逃避的,因為這個「現實」很殘酷。也許有不少人認為,應該要面對現實,勇敢克服殘酷現實。佛教裡面有兩種精神:第一,就是去轉化它,如果能夠轉化它,當然就能夠逃避;第二,就是轉化不了,但又必須解決它,這時候就需要迴避它。

佛有一個比喻叫「三界火宅」,我們人活在世間,其實就像活在一個大火熊熊燃燒的房間裡面。打個比喻來說明,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層樓,發生了火災,火燒得越來越大,但是裡面還有很多人在玩耍,還在打麻將、抽菸、聊天、喝茶,這個時候,到底是要逃避這個地方,還是不逃避呢?如果不逃避就會很危險,有可能就被燒死掉了。這種情況下,我們是鼓勵逃避還是阻止逃避?有很多人說,你要堅持啊,不能逃避啊,你要勇敢一點。這種時候,誰還能夠勇敢呢?除非你在這裡面不會被燒死,你有這個能力自保,那你就可以在裡面去救人,就可以繼續過你的生活。

我們人活在世間,只要有煩惱,有苦的地方,就像那個房間在燃燒一樣,隨時都可能被燒死。佛就給我們指了一條出路,你一定要出來,出來不叫逃避,世間人用的是逃避,佛法用的是解脫。恰恰是因為知道這個世界很危險,在危險的地方一定要逃出來,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世間很危險,不知道我們生活在苦裡面,不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熊熊燃燒的火宅裡面,還在裡面追求安樂,追求世俗的五欲六塵,追求享樂。

因為你沒有看清這個真相,所以不知道逃避。當我們知道這個真相之後,就知道逃避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別人告訴我們要逃避,那就是他的慈悲,他關心我們。打個比喻,就像前一段時間,九寨溝發生地震,新聞報導發視頻出來,人人都跑得很厲害,沒有人不跑的。在一個大賓館裡面,有很多人,通道一開,全部拚命地往外面跑,他為了什麼呢?逃啊,都在逃命啊。

地震對我們生命有威脅;即使不發生地震,即使生活很平安,還有一個東西在威脅我們,那就是無常。無常比地震更可怕,地震幾秒鐘過了就停了,但是無常隨時在身邊,隨時可能都要我們的命。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沒有智慧的人體悟不到這一點,於是自我麻醉,在這個人世間,在五欲六塵當中,去追求現實的利益、享樂等等。

而佛法告訴我們,要有一雙慧眼、法眼,能夠看到人世的真相。要知道人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身體會消失,世間的一切都會消失,包括地球最後也會消失。其實從佛法來講,萬事萬物都會消失,沒有一樣實體的東西可以保留下來。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無常,無常就在眼前,不是說離得很遙遠。有人認為黑白無常離自己還遠,「我才二十幾歲,我起碼還要活五六十年吧」,不知道無常其實就在我們身後面跟著,你到哪裡它到哪裡,它今天要你的命,你不可能拖到明天。你看地震一來,該走的就走啦;疾病一來,癌症一來,很多人說走就走了;車禍一來,幾分鐘就走了。死亡其實很簡單,我們一般都覺得死亡還有幾十年,沒有那麼容易。事實上,佛法就告訴我們生命很脆弱,「國土危脆」,整個國土山河大地都是危脆的,有這種認知的人,就要趕快找一個安全的地方,要逃避,要迅速逃避,趕快逃避,如果逃避晚了可能命就沒有了。

逃避的目地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逃避不是要去逃避現實世間,而是逃避到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好地生存。找到一個能夠提升我們生命境界,能夠讓我們生命得到圓滿的境界。所以人活在世間要學會逃避,尤其要用佛法來逃避這個世間的問題。當然,逃避其實應該要換一個說法,不要叫逃避,叫解決問題。就是通過佛法的智慧來解決我們世間解決不了的問題。

同時佛教還有一個概念,逃避是內心逃避,不是身體逃避,是心來逃避這個世間,心跳出來了,才會有更高的眼光和手段去面對世間問題。打一個比喻,還在讀書的小孩子,父母不可能把他直接推向社會,先要把他送到學校去,讓他遠離社會,遠離這個家庭去學習東西,一旦他學成之後,他就可以出來利益社會利益大眾。

學佛法也是這樣的,先逃出來,先讓我們的精神解脫自在。我們活在世間是不自在的,所以前面講到「被逼」,因為人不自在就有被逼的感覺,但是精神超越出來,沒有人能夠逼的時候,才可以走向世間任何一個角落,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救度社會。佛就是這樣的人。佛自己解脫成佛了,他先逃出來,再走進來,他可以到世間任何一個地方,只要需要他,都可以去救度眾生。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在最苦的地方——地獄,去度眾生。他就不是逃避,他是走到最苦的地方,水深火熱的地方去。為什麼他能夠去呢?他有這個能力,他自己已經解脫,再返回到人間,佛教有一個詞語叫「乘願再來」。比如說念佛的人,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先逃出火宅,娑婆世界很危險,我們先跳出來,跳出來後,有了神通、智慧、能力,再返回到世間來救度他人,這就是佛門講的自利利他。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