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的持戒重視止息犯戒的欲望,遠甚於禁絕犯戒的行為

  第一是我前面已提過的動機( cetana,思;緬甸文 seidana ),根據佛教的說法,除非是有意、蓄意或有目的的行為,否則行為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不自覺妄語或非蓄意殺生,不被認為是惡劣的或有罪的 ;相反地,不道德行為的動機被視為是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在內心所做的不善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由於是一種精神上的持戒,佛教的持戒重視止息犯戒的欲望,遠甚於禁絕犯戒的行為。這種極度強調動機為道德的原則,在涅槃佛教中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解脫的核心是著重在心理層面。因此,佛教的戒就如同佛教的禪修般,主要都是一種訓練自心的方法。

  毋庸置疑地,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都是有果報的,但是依循道德規範並不是基於對結果的關心,而是在於那些動機不純的行為,如以自利為出發點的善行,並不被認為是一種美德。當然,道德與不道德的行為自有其社會和業力的報酬,但它們(或迴避它們)都不是佛教戒律所期待的目標。就涅槃佛教來說,「戒」主要是一種精神的自律,那是達到某種心境的工具,也是證得涅槃的首要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