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與凡夫的「執著」有何區別?

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

文殊,號大智;普賢,號大行;觀音,號大悲;地藏,號大願。

從名號上我們可以看到,每個菩薩都有自己的特點。

但仔細想想,確實有些奇怪。修行圓滿者,應該是一位無生無滅、無無明、無執著、無妄想的大覺悟者,怎麼還會被世人以四種特質分別出來呢?

上述「四大」都是執著的表現。

大智,正是執著於智識,才特別顯現智識;

大行,正是執著於苦行,才特別提倡苦行;

大悲,正是執著於苦難,才特別拔除苦難;

大願,正是執著於願景,才特別結髮弘願。

然而,菩薩的執著,並非發自於內心的欲求不滿,這是和凡夫最為不同的地方。所以,菩薩的執著,我們謂之為持。菩薩是以自己的修持,來勸眾生放下執著。(事實上,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四位菩薩都有對應的佛果位,他們本是佛,只是為了度化世人,才在當下的時空里降位為菩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諸佛菩薩亦從執著而來,通過修行,最終得以放下執著。)

惡鬼說,我在地獄裡受烈火焚燒的痛苦,他人豈能明白?便有地藏菩薩同入地獄,同受烈火,立誓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眾人說,世事無常,怨憎會,愛別離,我如何得救?便有觀世音菩薩化身萬千,尋聲救苦,或為親朋,或為師長,或為路人。

又有人說,修行不易,佛在何方?便有普賢菩薩執杖遠足,上下求索,歷盡萬難而後告訴世人,只要心有皈依,無處不是靈山。

還有人說,佛有無上智慧,我等凡夫豈能領悟?便有文殊菩薩娓娓指引,眾生皆可為師,一花一葉亦是菩提。

最有效的勸善,不是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傾聽你的痛苦,設身處地地幫助你,和你一同行走於世間,啟發你領悟更大的道理。這便是大願、大悲、大行、大智的真正意義。

有人問,既然觀音能尋聲救苦,那為什麼念其名號的人,還是會遭遇橫禍呢?

困惑於此的人,顯然把信仰當做了交易——要我信仰你,你就必須滿足我的心愿。但事實上,具象為形體的菩薩本不存在,佛也不是神靈,而是覺悟者,他們不可能直接改寫人們的命運。一切信仰的願力,都必須藉助自身心智的改變來發揮作用。所以,我們也要正視其局限性,比如,對於突發事件。

心經已經說的很好了,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索達吉堪布:

對大多數的修行人來講,執著利他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利益眾生的執著特別強烈,《現觀莊嚴論》中說,這是不會障礙任何修行的。儘管它也是一種執著,但在成佛之前我們不能捨棄。因此,在所有的執著當中,利他的執著、對佛菩薩生起信心的執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執著、貪心的執著,則是最低劣、最不好的。

曾經看到這麼個例子:媽媽在沙灘上陪孩子建沙堡。結束的時候,孩子哭得稀里嘩啦,不願離開沙堡。媽媽很淡定,雖然她很認真地陪孩子玩,但她心中知道沙堡是假的。

眾生的執著,就如孩子,把世間一切當成真的。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為菩薩視地獄眾生,好比媽媽視孩子。但菩薩知道輪迴中的一切如夢幻泡影,不會執著。

看過一個電視劇,裡面就有關於地藏的說明。。。

悟執分為兩種,一種是得而悟,比如說有人總想著自己要有好多好多錢,那麼佛就讓他有好多好多錢,最後他發現其實有錢並不快樂或者滿足,醒來便不再執求於錢,是以為放下。一種是棄而悟,比如說有人總想著自己要有好多錢,但是突然發現健康,愛情什麼的更重要,於是對錢的執著就放下了。地藏兩種都做不到,他視他人之苦為己苦,視他人之惡為己惡,雖有無上慈悲卻成執,所以終究他不是佛,當慈悲成了你的執念,你是選擇放下,還是選擇放棄?他選擇了堅守。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地藏是一個被所有的佛,包括如來和燃燈都尊敬的佛上之佛。但是職稱還是「菩薩」,未成佛。

地藏入地獄,向眾惡鬼揚善,惡鬼說,我們每天受到地獄火焰的炙烤,刀砍斧剁的酷刑,你只是在那動動嘴皮子說善,我不服!於是地藏同入地獄業火,受火焰炙烤,刀斧加身。

惡鬼又說,你有佛光護體,百般孽業不得近身,我等業障纏身,終日受心神撕裂之苦。於是地藏散去修為,納萬般業障於己身,同受心神撕裂之苦。

惡鬼說,你本是佛陀,萬般折磨於你不過是浮雲,你隨時可以抽身離去,卻留我等永受地獄之苦,不知何日方可解脫。地藏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圓覺經》:「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上面這段經文仔細看看,菩薩的願和凡夫的執著是完全不同的。

還有,其實地藏菩薩早已經成佛,只不過是沒有顯現佛身。

華嚴部經典《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正等覺。

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

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維摩詰菩薩。善威光菩薩。滅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占察善惡業報經:

時,堅凈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佛告堅凈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南無地藏菩薩!

感覺這個疑問還是站在世人的認知框架里在評判……

說白話一些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並非利己,他不是為了替自己謀取什麼,不是為了自己開心也不是為了讓自己安心,是空相。住無所住而生其心啊。

但你所提及的「執著」二字,指的總歸是世間所謂的執著吧。所有稱得上執著的東西,都與五蘊相關,都由慾望而生,都有苦集滅道之苦。你執著於金錢、名利、美貌、成就,它們此消彼長,給你所謂的快樂也給你所謂的痛苦。它們如夢幻泡影,朝生夕滅。所有的,都是為了滿足你可長可短可深可淺的慾望。

所以,你覺得地藏菩薩的發願稱得上是「執著」嗎?

所有真正懷有悲憫心而無私助人的人,那一刻他們都是有菩薩心腸的。

執著,具體指兩種: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簡言之,認為一切是獨立的、常住的、不變的。這叫執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沒有執著這兩點,是不能算執著的。"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地藏菩薩有度盡一切地獄眾生之大願而無絲毫執著。而凡夫呢,就拿我來說,我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別人多點贊,以滿足我的虛榮心,如果有人贊,下等的想法是"我好牛逼",高級一點的就是"我幫助了不少人",終究逃不過一個"我"為中心。

執著會帶來很多的痛苦,可是我們也常常知道「擇善固執」 或者有一種他非常堅持原則,這樣子是不是好的呢? 讓我們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聖嚴法師:執著與真理

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為了成就地獄的眾多孤魂野鬼能超脫。是利他。凡人所說的"執著"是以自己為最終受益人。是利己。我也就這個問題在一次當地的早課上問過,住持和很多住持的回答一樣「所以他並不是佛。」但是我不贊同。不帶貪嗔痴的發願,不算執念。佛下比丘千千萬,佛只一,這個度量衡本身就不合理。去年在九華山就此問題問過住持,稱:所以他還不是佛。

地藏王菩薩發此願的時候,是沒有貪嗔痴的。凡夫一念不泯,被貪嗔痴所纏擾,下了地獄就出不來了,只能受盡地獄煎熬之苦。而菩薩則不會受地獄之苦。

一切世間法,皆隨因緣,佛一生說了那麼多經,難道也是執念?隨緣渡人啊。地藏發願,利他,是菩提心的一種表現。請不要錯會。

其實地藏菩薩發此誓願之時已經成佛了,只是成佛後為度墮於地獄眾生,仍以菩薩相示現於地獄

因為這是渡眾生的大願,是大欲,是大執著。有誰能說度眾生,成佛就不是欲了嗎?唯大有才能大空,而大空即是大有。在行大有的過程中自然會放下自己因為貪嗔痴慢疑而引發的小慾望,才能明心見性。

當然不算,凡夫的執著是「有我」,而菩薩的執著是「無我」。

世尊說「眾生皆有佛種,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講的就是眾生「有我」。

同樣是執著,本質上很大不同。說句題外話,我一直很佩服地藏王菩薩,明明能成佛卻執著的為了人繼續做菩薩地藏菩薩有的選擇,有退路凡夫沒得選擇,沒退路,尤其是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不用菩薩這麼牛,看看金山活佛漫畫都知道了菩薩執著,不分別,執著眾生受苦,不棄不離,但不論是哪一道的眾生,作了何等的惡,菩薩悉使解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眾生分別,又執著,由假「我」分別、「我」所對境,而起的執著,首先,從性質上看凡夫的執著是一種固執的慾望,執著貪愛。地藏菩薩的這種執著區別於此,是普渡眾生的一種善的執著。結果上也是不同的,凡夫的執著會帶來痛苦,而菩薩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地藏王菩薩是度鬼還是度人?

我們都知道,地藏菩薩的大頭銜是幽冥教主,所以很多人認為地藏菩薩是完全度鬼的,跟人生沒什麼關係。其實菩薩發心度生,什麼眾生都度,本無人鬼的分別,如果有分別心揀擇度脫眾生,或度鬼而不度人,那在佛教里叫做墮在「愛見悲」中的菩薩,即自己喜愛的就度,不喜愛的就不度。已不能稱「運無緣大慈,起同體大悲」的大悲無我的菩薩了。

地藏菩薩所以度鬼著名,成為度鬼的專家,是因他慧眼照察地獄眾生所受的痛苦,重於人間百千萬倍,憐愍心、同情心驅策了他傾向於度鬼的工作,並不是不度其他的眾生。若是拋棄了其他的眾生都不度,那還成為菩薩嗎?這有幾種意思:

第一、如忉利天宮品長者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鬼神是六道中的一道,既然說六道眾生,盡令解脫,可見人都包括在裡面了,那能說地藏菩薩是專門度鬼的嗎?

第二、經上說:「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從這三惡道的「如是罪報等人」看來,知道這些地獄里的罪人,也是由人作惡墮下去的,那麼說度鬼也即等於度人了。況且經中多說罪人或罪報等人,並沒有說到罪鬼或罪報等鬼。這因為佛教的說理,比科學家的研究實驗分析還要精到,科學家只由實驗分析研究到人類的進化論;說我們人類是由低等動物的爬蟲之類,進為高等動物的人,而還沒有發明到人類的退化論;但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已經發明瞭人類不但有進化論──即由低等畜生修進為高等的人、聲聞、緣覺、菩薩、佛,同時也發明瞭人類的退化論──即由羅漢可以退為天人,由天人可以退墮為畜生、餓鬼、地獄。如此看來,鬼獄也都是由人退化下去的,那麼度鬼也是等於度人。

第三、地藏菩薩的大願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眾生裡面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不但世間的六道眾生都要他度,而且還能度得出世的羅漢、菩薩。因地藏在本門上,我們且不說,他在跡門上,乃是果證十地以上位同等覺大菩薩,所以許多羅漢以及初位發心的菩薩,還都要稱念地藏菩薩的萬德聖號。

雖然地藏菩薩偏重度鬼,依我們凡情來揣測,也正是菩薩的聰明智慧處,因為度鬼容易度人難!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智慧深,能看到惡報苦果,全是由造因來的,所以敬畏而又謹慎;而眾生智慧淺,看不見因,等果報到來的時候,才知道是苦,後悔莫及,求救之心,非常真切,所以一受教化,就馬上能夠得度。

如今看看我們人類:富貴的驕傲凌人,不肯受教;貧窮的窮凶極惡,剛愎自用,那許多馬馬虎虎的懶懶散散的人,連佛菩薩到了他的身邊,也懶得起身,縱使受教,沒有勇猛精進的心,也難修成。

由此可見地藏菩薩要從地獄道度生,事半功倍,所以說是他的高明之處。說句比較幽默的話:地藏菩薩也以聰明之人自作聰明,難以受教,多花氣力,倒不如去度那些糊塗的鬼吧!鬼雖然糊塗,不過是一時糊塗墮落,而那些自作聰明的人,卻要聰明一世,難以就範,連菩薩都感到沒有辦法了。


夢參老和尚:為什麼光念地藏菩薩聖號就特別靈驗

在沒有拜懺之前,到你道場室中,你先在這屋子裡繞著念,就念地藏王菩薩,或者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為了減少,你就把“南無”去掉,就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為什麼念地藏菩薩光念聖號就有靈感呢?因為地藏菩薩他發的願,咱們跟地藏菩薩願結合。

他的願力,他說凡是有念我名號的,我一定加持他,幫助他早日消除業障。因此當你念名號的時候,稱地藏王菩薩名號的時候,你根據你的願,你自己要求什麼,地藏王菩薩一定滿足你的願。

但是你的心得念的跟地藏菩薩的心一樣,因為地藏菩薩他發的願要成熟一切有情,這是他大悲心,你要是虔誠懇切的這樣子去念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降臨會加持你。

一者是你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一致了,你沒有第二念,只有一念地藏菩薩,所以跟地藏菩薩平等平等。因為你的心本來就跟地藏菩薩心平等,一個是悟,一個是迷,你要返迷成悟,你的心跟性理跟體性相合了,就是你的心跟地藏菩薩心合成一個了契合了,地藏菩薩當然就加持你了。

第二種的意思,因為在此土娑婆世界的眾生,與六十二億的菩薩都有因緣,但是因緣最深的是觀世音菩薩,其次就是地藏王菩薩。在《地藏經》上說,地藏王菩薩因緣比觀世音菩薩還深。佛在《地藏經》第十二品見聞利益品,佛囑托觀世音菩薩,請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經》。

其實觀音、地藏平等平等,只是因緣的差別,你要念地藏菩薩得度得快,念觀世音菩薩得度得快,念其他的菩薩那就看緣,你跟哪個菩薩的緣深,你念哪個菩薩效果最大。因此咱們求菩薩加持力,也得看有緣沒緣。

你自己能夠感覺得到,無緣你遇不到,遇到了你也不能深入,因為有緣跟沒緣這關係非常之大。有緣的,你一念可以速成。無緣的,你還得先結緣,結完緣了才能得到加持。因此你念地藏菩薩的因緣,比較使你更能相應。


問:念佛是不是一種執著? 

答:初學念佛是執著,所以叫執持名號,堅固執著念佛,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

如果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西方世界四種淨土不一樣,執著生下面兩層,生下面兩層也很好,也不錯。為什麼?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你就不執著了,這很殊勝。我們用執著到那個地方,到那裡之後就不執著了。


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是執著嗎?

我們常思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等輪回的過患,從而生起出離心,希望到“極樂世界”。

1。這種出離心與逃避的心理有區別嗎?有什麼區別?

2。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向往,是執著嗎?與執著有什麼不同?對極樂世界似乎是執著生命的永恆與延續,執著永恆的樂。這與其他宗教的天堂說,區別在何處呢?

另外,佛陀說:“諸行無常。”

3。但是阿彌陀佛卻是無量光,無量壽。這種無量是常,還是無常?

4。雖然佛經記載,阿彌陀佛也會涅槃,但都說極樂世界的人與阿彌陀佛同是無量壽,阿彌陀佛也會涅槃,極樂世界的人也會涅槃嗎?極樂世界是永恆的嗎?有沒有“成住壞空”?

5。 如果以“菩提心”為發心,希望去極樂世界“進修”,將來乘願再來。但一般婦孺恐怕很難發起如此宏願,而且難以理解。她們持名念佛,有無往生的把握?

理淨法師答:出離心與逃避完全不同,逃避是軟弱不敢面對現實的表現;而出離心是菩提心,是勇於挑戰追求更好,不願就此隨眾而流.不要錯誤的認為出離心只是逃避.如果為了逃避現實念佛,那你不會往生的.

"執著"本來不是壞事,只是看對什麼事,什麼人而言。如果對五欲、名利的執著,就會造惡業,對成佛、度眾生的執著就是功德;對於凡夫而言如果不執著那就不會精進,對菩薩而言執著就不能成佛。極樂世界是不退轉,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感而成,而所謂天堂仍在三界中,是眾生的業力所感,仍有生死流轉,這二者之間當然有很大區別。

無量壽是一個形容詞,是形容阿彌陀佛的壽量很長,用我們的數字是無法計算的意思,並不是說是永遠不滅的意思。阿彌陀佛是報身,不是法身,只有法身才是不生不滅。但極樂世界的生滅變化非常快,是剎那間轉變,是一種變化而不同與世間法的無常生滅。極樂世也有成住壞空,因為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因緣而有。當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成佛時,極樂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對於一般人而言,發菩提心乘願再來,當然不夠現實。乘願再來是對不退轉的七地以上菩薩而言,發願早日成佛能來度眾生。對一般人來說只要誠心稱念佛號,就能淨心,不起忘念。這樣臨終時就不會墮惡道,來生能繼續念佛,當生生世世的功德積累多了,自然就能發菩提心了。就如你能菩提心,不是你這一生念佛的原故,是你過去多生的功德所感。再說,每個人過去的功德,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辯認的,也許那些婦孺兒童是多生發菩提心,這一生只念佛就能往生!


淨空法師

願力與欲望有何不同?佛法講發願,世間人講心願,心願是欲望,發願則不然,但是一般人確實很難辨別。倘若你能明白其中道理,也就不難辨別。以《金剛經》為例,佛法常講「四弘誓願」,若離四相、離四見發願,這是真的發願;反之,願就是欲望,這是一個揀別的方法。另外,一切隨緣是發願,攀緣是欲望;為自己是欲望,為一切眾生是發願。

《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有此四相就不是菩薩,是凡夫。凡夫有欲,所以有欲界;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有色界和無色界;色界是執著有,無色界是執著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才能超越三界。念念以我為本位,念念都想到我,發的一切願都變成自己的貪欲了。

我們對於願力與欲望一定要辨別清楚,落在欲望裡,就是造三途業,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要知道,輪迴心修學佛法也是輪迴業,輪迴心念阿彌陀佛還是造輪迴業。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講,念佛人的一百種果報,第一就是墮阿鼻地獄。為何念阿彌陀佛還會墮阿鼻地獄?就是輪迴心,迷惑顛倒,他不是發願,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實在是太可怕了!而別人造,我們也不必說,說了與人結冤仇,他也不會接受。要緊的是自己要明白、要清楚,自己決定不可以造,要死心塌地,安分守己,好好修行,念念與戒定慧相應。

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念念與五戒十善相應就不錯了,五戒十善真正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你的持戒就圓滿。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老實念佛,這一生決定成就。以自己成就的法門,介紹給有緣的眾生,就是自行化他;除此之外,一切放下,不要再打妄想。不要想著自己要蓋個大道場,要接引許多眾生,眾生是接引了,但是不曉得接引到哪裡去?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宗薩欽哲仁波切:執著與出離

佛教裏,「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但許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不食人間煙火,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其實佛法的每分道理、每個修行法門都是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是可以具體實行應用的要測試自己是否具備出離心,宗薩欽哲仁波切提到,可以用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對你是否一點也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裏出離了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不順心意的時候,孩子的叛逆,配偶的不體貼,上司的不近人情,同事的勾心鬥角,人際關係的疏離,金錢財務的壓力…,在在都讓我們活得不痛快,甚至可能只是不相熟朋友的一句批評、外面辦事員的些許刁難,都讓我們耿耿於懷,感到不舒服。這便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執著與期待,當對方不符合我們的期許時,失望於焉產生,而你也就陷入一個致你於不快樂的痛苦情境。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出離,從一個你所執著不放的觀點中出離。如果我們能夠從種種執著中出離,將會變得非常強大,再也沒有任何事物或對象可以激怒你,你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完滿及種種缺憾,不可能每件事都順從我們的心意,「試圖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

要擺脫痛苦與不快樂,最簡易的方法便是,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人生當中的起起落落、離合悲歡、富貴榮華或是貧賤哀戚,都將轉眼成空,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當生命結束時,一切有為法都將如夢幻泡影般消逝無蹤。現象的來去,自有其因緣與變化,讓它自來自去,不加以執著與判斷,才能活得自在愉悅。《菜根譚》裏有句話講得很好:「風過疏竹,風去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當境界現前,有如雁鳥飛過心湖,雁子的倒影雖然映現於水中,然雁是雁,水還是水。當現象消失,鳥兒離去,一潭湖水依舊清澈無波,平靜如昔。

如此,便是出離了。

回想過往,有許多人事讓我們生氣、痛苦,現在再回頭看看,這種種可能當時讓我們傷心自憐甚至痛不欲生的事情,卻再也不重要了,我們能夠以客觀的心態坦然處之,這表示我們已經從這裏出離了。用這種觀念與方法,來處理面對現在生活當中的問題,將自己置放於未來兩年、五年、十年的時空中,這些問題是否還同樣重要,是否還會如此在乎、忿怒、不甘心?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能幫助我們從現下的情境中脫困。

我們不該陷身於被那麼多的煩惱、那麼多的人與事所指揮擺佈中,將自己的快樂建立依靠在外在脆弱無常的現象中,有多少執著,便有多少煩惱、痛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執著,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沒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心態,才能以智慧平靜的心好好過每一天的日子。

所有的執著都是來自於「我」,《利器之輪》中,法護菩薩闡述,「凡事都如鏡中影像,我們卻想像它們是無比真實;凡事都如山上雲霧,我們卻想像它們是堅固實在。」因為渺小的我們,往往將外在的事物,拉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水平中觀察、判斷,以我們的價值觀衡量評斷所有的東西,在自我操縱下,我們遂被種種狹隘自私的觀點所奴役而不自知。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方法,便是教導我們,這個世界上許多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事事順著你。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最終都證明失敗了,而只要把心稍做調整,一切都會是美好的。


有一天,一位學佛的居士問智諭法師: 

“請問師父修何法門?” 

“老實念佛!”法師作禮回答。 

“修行人不應取相,不應該執著。法師念佛求生西方,豈非執著?”居士很不以為然地說。 

“請問居士修何法門?”法師鄭重地問。 

“我修禪!禪是無相的,禪是無念的,是無執著的。不像念佛法門執著相執著念。。法師要知道,若生執著,是不能獲得解脫的!”居士頗為自負地說。 

“如此說來,我念佛是執著於相,執著於念。那麼你修禪,豈非執著於無相,執著於無念嗎?”法師反問道。居士頗覺愕然。 

“例如你說我念佛是 執著,那麼你不念佛也是執著。你說我不參禪是執著,你參禪豈不也是執著?諸如信佛學佛是執著,不信佛不學佛也是執著!再如吃飯睡覺做事行走,都是執著,而不吃不睡不做不行,也是執著。若如是者,何處找不執著呢?應知道這些都是佛陀所斥責的戲論!居士卻不知如是戲論,卻正是執著啊!”法師慈祥開導居士。 

智諭法師在《緣起法泛論》中,提及以上的問答,啟示學佛者不可誤解深奧佛理。他特別點破對佛法一知半解者的通病: 

“有知道,不執著是不顛倒義、如實義、空義、畢竟淨意、無住義、無分別義、無相義、平等義、無所有義、不可得義也!非謂【有】一個不執著;更不是無立場,便是無執著,有立場便是執著!若謂【有】不執著這回事,便成了偏差的邊見邪見了!” 

佛法講【理事圓融】。【理】是原理心理狀態,【事】是實際行為行動。佛理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在學佛起心動念處世待人上,講持戒行善避惡,積福修慧,要【很執著】地依正道修持,才能修達【畢竟空淨、平等無住無分別、不生不滅】的涅槃佛境界啊! 

真正達到【不執著】的境界,應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如《心經》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佛陀才是真正心無住無罣礙的【覺醒者】。 

阿難尊者在《大涅槃經》中代諸修證四果阿羅漢等大弟子,問佛陀入滅後,他們的心應【以何為住】。佛陀教他們常念住四項真理去修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學佛者宜擇正確佛法而執著地去修持啊! 


做功德是不是一種貪?

《文殊真實名經》里說:「大供養者是大貪慾。」對功德的貪念,是累積善業的貪,是正面的貪。

就像很多人發願去西方極樂世界,是因為那裡無憂無慮,大地鋪滿金銀珠寶,所有聲音都是宣揚佛法的妙音,放眼所見都是我們喜歡的事物。但這卻是因為我們所處世界的黃金珠寶非常稀有而顯得珍貴,便希望能擁有多一點;而這個世界講好話的人也很少,便希望說好話的人多一點;我們更希望這個世界完全沒有煩惱、憂愁、痛苦。

這種種希望都是貪念,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符合我們「希望」的地方,所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最大的貪念了。

其實,當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業力完全清凈時,金銀珠寶就和桌子、石頭是一樣的價值,因為自己已經沒有貴賤好壞的念頭,也就是心已經從散亂不安的分別念平靜下來,這時也就沒有所謂的貪念了。

當我們想擁有金銀珠寶等財富時,就必須先努力付出,過程一定是辛苦的。而在最終有收穫時,內心或許會有短暫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卻無法長久延續下去,甚至根本沒有快樂可言。相對的,對於修行上的貪,過程當然也要辛苦付出,但最終卻絕對會帶給我們快樂,所以這種貪念是善貪。

其實,菩薩想成佛的貪念,不僅不會傷害別人,連瞋恨和嫉妒等煩惱也不會產生,甚至還可以對治煩惱。所以,當自己不想做功德時,就讓自己對功德多貪一點,在發脾氣時,就對自己的壞脾氣更加瞋恨一點。

因為不想做功德和發脾氣,是向外傷害其他眾生的貪與瞋,而貪做功德和不滿意自己的壞脾氣,卻是對治自己煩惱的貪與瞋。這兩者雖然一樣是貪與瞋,但在動機、過程和結果上,卻有很大的差別。

如同渡海必要搭船,但到岸後就不再需要船隻了,在修行道上的我們,暫時還是需要猶如渡海之船的肉體,以及精進累積功德的大貪念。所以,要盡量多做功德,因為這是善貪,有助於我們脫離輪迴。

獲得無量無邊功德的迴向方式

要讓你的迴向成為圓滿正等覺之因,還必須以三輪無緣智慧攝持,否則,如果被三輪實執的垢污所染,就叫做具毒迴向。

《彙集經》中云:猶如食用雜毒豐美食,佛說緣於白法亦復然。吃了雜毒的美食,對你一定有很大的傷害,而實執就是迴向中的毒,如果你迴向時帶有實執,那就會傷害善根。所以,當你緣於白法而迴向時,一定要以三輪體空攝持。

這樣做到了三輪無緣,才是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如果有實執,只能算是世間的波羅蜜多。如《入中論》在講完一地的功德以後,說道:「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由於三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蜜多。」不僅是布施度,持戒、安忍等也都是如此。

所謂的三輪是哪些呢?《甚深大迴向經》云:「無有迴向者,亦無迴向法,亦無迴向處,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迴向,作是迴向時三處皆清凈。」三處,也即三輪:作迴向的人、迴向的善根、所迴向的對境眾生。

我們知道,在名言當中,這三者的確如夢如幻般地存在著;但在勝義當中,它們的本體都是空的。
  
諸佛菩薩如何迴向 我亦如是迴向

當然,三輪體空——以證悟無實智慧攝持的真實無毒迴向,在凡夫薄地時,根本無法做到。因為這對我們來講,是矛盾的,心裡出現這三輪的時候,就是實有的;要思維體空的時候,又什麼都沒有了,因此,以凡夫心是無法實現這樣迴向的。

要實現這種功德,我們就應當觀想:「往昔的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也如是迴向。」這種迴向可以代替三輪體空的迴向。法王如意寶非常重視這一迴向方法,對我們來講,這也是非常殊勝的方便。

在念《普賢行願品》時,如果你實在無法觀想每一個偈頌的內容,就在開始時心裡意念:「諸佛菩薩如何迴向,傳承上師及前輩的聖者們如何迴向,我今天也如是迴向。」這一點應該不難,我們完全做得到。做到了,就可以代替三輪體空的迴向。
  
這一竅訣其實出自佛經,如《三十五佛懺悔文》云:「過去諸佛如何迴向,未來諸佛如何迴向,現在諸佛如何迴向,我亦如是普作迴向。」《普賢行願品》中也說:「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可見,讓善法成為圓滿菩提之因的無誤要訣,唯有依賴於以迴向印持的這一結行。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精進作迴向。

讓迴向成為習慣

你們可以總結一下上面講的迴向要點,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行持。比如,造了任何善根以後,至少觀想一下:「諸佛菩薩怎麼迴向,上師如意寶等傳承上師們怎麼迴向,我也如是迴向。」「願將此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善根,全都迴向一切眾生,以令他們自在成就圓滿正等覺果位。」這可能不用一分鐘吧,但如此觀想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其實修行是一種習慣。長期做的話,發菩提心也好、迴向也好,最後什麼都很容易。像課前課後讓大家轉經輪,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今天忘、明天忘,但現在習慣了,也就沒什麼困難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讓這種迴向成了習慣,那在任何時候,你一做完善根就會迴向,一迴向就會想到要像上師及諸佛菩薩那樣迴向,就會想到眾生,就會想到菩提,但不會想到自己。能這樣修的話,修行也不會很困難的。

 

為何要修地藏法門?不只是消業培福得利益!

 

不要執著「不執著」--修行人要有執著,才容易成就

 

22310516_10155906456839586_7995774698747878658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