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墮落到畜生道的原因

生活在我們人群四週圍的有哪些生命?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畜類眾生,一是鬼類眾生。

畜類眾生在佛教裡又稱作「傍生」,畜生有被人收養之義,比如豬、狗、雞、貓等;而傍生則是泛指生長在大自然中的一切大小動物,如空中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魚龍乃至遍布於海、陸、空的一切涓飛蠕動、微細生命等,都屬於傍生的範疇。

它們為什麼會招感到如此低劣的傍生形命呢?

我們都知道,傍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愚癡,有情成為傍生的最大原因也在於這個癡字。眾生的煩惱,歸納起來主要有貪、嗔、癡三類。眾生都具備了這三種類型的煩惱,但是細分又有貪瞋癡偏多偏少的不同,比如有的眾生貪心很重,有的眾生則嗔心較強,而有的眾生卻是愚癡偏多。

由於眾生煩惱習氣不一樣,因此所感來的因緣果報也都不同。一般情況,貪心太重的眾生,由於不捨得布施甚至貪圖他人利益,這類人死後多數在餓鬼道中感受飢餓;嗔心重的眾生,因為嗔火太大而時常傷害他人,死後多墮地獄道受苦;太愚癡的眾生,他們稀裡糊塗、事理顛倒,死後多數感在畜生道中受愚癡報。畜生不會像人那樣有思維、有決策和有理想,也不懂得善惡好壞,它們與人的最大區別是愚癡。

墮落畜生的另外一種原因,是為還債而來。有些人因為前生借人錢物不還或是非理侵損他人財物,業緣成熟時一定要還,償還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種就是投生為畜生到債主家中當牛做馬、為豬作狗,給對方賣力賣命,以此償還前生宿債。

生存畜生道中的有情,有時是從地獄受報結束,地獄出來還有一種餘報,就是淪為畜生。


【龍,真大吉祥】佛教怎麼看龍?

龍年談龍,對漢民族意義格外不同,龍是四靈之首,能行雲布雨,影響人間五穀收成,龍也象徵吉祥、尊貴,因而成為漢文化的精神標誌與文化圖騰。

龍和佛教又有什麼關係?天龍八部所指為何?龍是哪一道眾生?龍身有什麼力量與苦惱?佛陀為龍王說法的經典有哪些?說了什麼法?傳說佛出生時有雙龍吐清淨水灌浴太子身,為何到了漢地卻變成九龍吐水?而龍女成佛的典故又代表大乘佛教的什麼意涵?

2012年歡喜迎接龍年到來,祈願大眾增長對龍眾的認識之外,更要把握難得的人身,在修行道路上精進,以佛法莊嚴自己,莊嚴他人,龍天護法定會相伴左右。

■ 丁敏(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佛教認為龍是畜牲類中的神靈之物,故又稱為「龍神」,佛陀曾對諸比丘言:「有四事終不可思惟,云何為四?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龍眾是不可思議的神祕生命形式之一。

龍的奇異國度

我們由《大正藏》「阿含部」、「本緣部」諸多經典的描述中可知,龍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類型;而諸龍多住在大海底的龍宮中,龍宮有如天宮般的壯麗宏偉,有七重宮牆、欄杆、護網、樹木環繞;且皆由金、銀、水精(晶)、琉璃、赤珠、瑪瑙、車渠七寶構成,又有無數異類奇鳥,相和而鳴。龍宮並且戒備森嚴,常有五百鬼神守護城門。

根據《長阿含經》的敘述,統領龍國的是四天王中的南方毗樓勒天王;且龍國擁護忉利天主帝釋,每當阿修羅王欲發兵和帝釋爭戰,第一輪捍衛帝釋出戰阿修羅的就是龍國兵眾;若是戰況劇烈到必須帝釋親自出征,帝釋則是乘坐在善住龍王頭頂上,出天宮與阿修羅共戰。 

至於龍國眾生與人類是何等關係?《起世經》中說,閻浮提人有五種事勝過一切龍與金翅鳥等:勇健、正念、是佛出世處、是修業地、是行梵行處。至於諸龍及金翅鳥有三種事勝過閻浮提人:壽命長、身形大、宮殿寬博。由此可知龍宮之美與珍寶之富勝過人間。尤有甚者,龍王頭上或腦中有一顆能變現出種種珍寶之如意寶珠,此珠能滿足一切眾生所需之物。

《佛說大意經》敘述大意王子為拯救人民的貧窮,發願動身前往海中,向龍王求索如意珠。他依序拜見銀城、金城、水精城、琉璃城四龍王,得到四顆龍王寶珠,但被海神設計索回,於是大意發願要舀乾海水找出寶珠,精誠所至,讓海神再度交出寶珠,大意回國遂得以用寶珠普施眾生。

此外,龍王能行雨,《增壹阿含經》說龍行雨不從龍口、也不從龍的眼、耳、鼻出,而是從龍的意念行雨。因此惡龍、毒龍常起惡念,發送雷電降注雹雨,摧壞五穀,口噴毒液侵擾人畜;善龍則常以善心降雨,讓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龍的天敵與缺憾

龍雖有如此不可思議境界,但龍國眾生亦有其苦惱之事,首先,龍族有專門食其肉的天敵金翅鳥,金翅鳥亦有胎、卵、濕、化四種類型。龍國居大海之中,而其剋星金翅鳥則多住在大海邊的大樹上。每當金翅鳥想食龍時,就站在大樹上向下觀海,然後「便以兩翅飛扇大海」,海水被金翅鳥的翅膀扇開,牠們就銜捉海中龍而食用。

但是也有金翅鳥所不能取食的龍:「更有自餘諸龍住處,彼等界中,亦復不為諸金翅鳥之所食噉」,例如佛經中有名的阿耨達(多)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等等。除了由於天生的福德威力,不被金翅鳥取食之外,《摩訶僧祇律》中還記載,若龍將袈裟掛在龍宮大門,金翅鳥因見袈裟生起恭敬心,就不食此龍,因此袈裟對龍具有保護的作用。

其次,相對於人身,龍身有何缺憾呢?《摩訶僧祇律》中說,龍雖在一般的情況下可變為人身,以人形與人交往,但在出生時、睡眠時、行婬時、瞋恚時、死亡時,此五種狀況下必定只能以龍身現形,是謂龍的「五苦」:又,閻浮提除阿耨達龍王外所有的龍王,皆受被熱風、熱沙著身,燒其皮肉及骨髓的痛楚,以及被金翅大鳥所食的威脅,是謂「三過」。

此外,有的龍身其形醜陋巨大、膿瘡充滿,如伊羅鉢龍王就身有七頭,一一頭上皆有一大樹,身出膿血臭蟲聚集,不但自身深受其苦,且使睹見其形的佛弟子們皆心生懼怕,而畏懼果報。

再者,就是因為龍身受五苦業報的限制,佛陀不允許龍眾出家。《四分律》記敘善現龍王的壽命極長,心生厭離而變身作一少年,來求諸比丘度其出家欲超脫畜牲道。然而當善現龍王在佛寺睡眠時,不知不覺就露現龍身本相;諸比丘於是請問佛陀如何處理?佛言:「畜生者,於我法中無所長益。若未出家,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者,當滅擯。」

雖然佛陀禁止龍出家,但為其受三皈依,《四分律》中記載伊羅鉢龍王在遠古的迦葉佛出世時,曾是人身修梵行者,因為損毀伊羅鉢樹葉,犯戒受報生長壽龍中,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牠還是龍身。牠化作人身前來佛前,請求世尊為其受其三皈依,所以佛經中說:「畜生最初受三自歸,伊羅鉢龍王為首。」由此可知畜牲道中最初受三皈依的是龍類。

誰受報轉生為龍?

至於什麼樣的業行,會使人來世受報轉生為龍眾呢?《增壹阿含經》中敘述某次佛陀在說法時,有一長老比丘向著佛陀「舒腳而睡」;而另一名叫修摩那的八歲沙彌卻「結跏趺坐,計念在前」;佛陀看到這一老一少出家眾如此懸殊的對比,重新定義「長老」未必是先出家者,而是「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此謂名長老」。接著佛陀隨即指出此舒腳而睡的年長比丘,「過去五百世中恆為龍身」,而此世命終之後又將生龍中;並言:「若有眾生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身壞命終,皆當生龍中。」也就是說即使是出家,若不恭敬三寶亦會墮入龍身。

還有一類是貪戀龍宮福報而得龍身者,《起世經‧諸龍金翅鳥品》中指出:「有諸眾生,熏修龍因,受持龍戒,發起龍心,分別龍意,作是業,為彼因緣所成熟故,當生龍中。」也就是說若有眾生心意向龍,來世即生龍中。

《大智度論》中有一故事可為例證:述說有一沙彌偷偷跟隨其阿羅漢師父入龍宮,不但覺得龍宮飯食甘美勝人間,更見龍女身體香妙無比,因生執著染心,遂一心布施、持戒,發願作龍,師父呵責他,他卻回答:「我心已定,心相已出。」以袈裟覆頭入池即死,遂變為大龍。

至於以女身墮入龍身的故事,律部中敘述有一名為妙光的婆羅門女,見比丘來乞食,即邀比丘行淫,比丘將此事告知佛陀,佛陀遂不許比丘們去妙光女家乞食。後妙光女因病命終,以前生誘比丘行淫之因,死後墮在畜牲道為淫龍,名毘達多。

佛教的降龍高手

至於龍和佛教的互動關係,佛經中分為二類:擁護佛法保護世界的是「法行龍王」,反之則為「非法行龍王」。屬於「非法行」的龍王,多是經常吐火擾害眾生的惡龍、毒龍。佛經中遂有不少「降龍」的故事,連佛陀也曾親自降龍,《增壹阿含經》中敘述佛陀成道不久,在度化事火外道優留毗迦葉的過程中,曾降服毒龍,將之收入佛鉢中。

此外,《增壹阿含經》中敘述帝釋請佛陀往三十三天為其亡母說法。這件事被七頭龍王難陀、鄔波難陀惡龍聽到後,興起了瞋恚之心,不樂意沙門在其上飛行,佛陀遂派目連前往降龍,清除二龍霸占前往三十三天的路徑。

但被佛陀稱許為弟子中「降龍第一」的是善來比丘,律部中多處記載善來比丘降伏毒龍,然善來比丘降龍後受居士供養飲食及酒,醉倒路邊,佛陀遂制戒禁止比丘飲酒。而由「降龍」的故事中,可以發現惡龍的特性是易怒多瞋恚,常起毒害之心,噴出毒火加害眾生。而「降龍」的要領就是入「慈三昧」與「焰光三昧」,銷熔毒龍吐出的瞋恚之火。

佛教中重要的角色

以上多為小乘佛典中,關於龍世界的描述;而大乘佛典中,龍眾的地位顯著提高,諸龍王於大乘諸經中被視為護法之龍神,多列於佛陀說法之會座中。又據《龍樹菩薩傳》中稱,大龍菩薩將龍樹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予諸方等深奧經典,視龍王為大乘經典的守護者。

此外,龍眾亦蒙佛陀授記,在《佛說海龍王經‧授決品》中,佛陀為龍王之子威音及龍王之女寶錦授記做佛;《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記載8歲的龍女往南方成佛。《大寶積經》中亦有佛為龍女、龍王授記成佛的〈龍女授記品〉、〈四龍王授記品〉。而《大智度論》 中說:「娑伽度龍王十住菩薩,阿那婆達多龍王七住(不退轉)菩薩。」此處已將二龍詮釋為大菩薩的權現龍身。 

綜上所述可知在佛教的世界圖像中,龍眾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且龍的世界與人道、天界又是息息相關。龍宮類似天宮,龍國歸屬於天界統轄,且是帝釋天的護法。而龍世界與人世界的互動更為頻繁,人類入海尋寶求索龍珠,祈求龍行雨能潤澤萬物、豐饒農作五穀。而龍眾亦欣慕諸佛皆出人間,得人身可出家修行。因此生而為人,要珍惜難得的人身,也要尊重不可思議的龍界。


鳥和龍都有四生

四生眾生,他們的業報有種種的不同,就好像卵生的金翅鳥就不能吃化生、濕生、胎生的龍;吃了,命就會沒了,所以只能吃卵生的龍。化生的金翅鳥呢?胎、卵、濕、化這四生的龍都可以吃。胎生的鳥也不能吃化生的龍,濕生的鳥也不能吃化生的龍;因為化生是變化的,神通就大一點,所以化生的金翅鳥才能吃化生的龍。

龍有很多種類,很多種類就有很多種苦。那龍有多少種類呢?大鵬金翅鳥又有多少種類呢?

大鵬金翅鳥和龍都有「四生」──有胎生的鳥、卵生的鳥、濕生的鳥、化生的鳥。有人問:「我知道鳥都是卵生的,怎麼會有胎生的?」你所知道的,不一定是完全都知道;你所見著的,也沒有完全都見著;你所聽見的,也不是完全都聽見過。有的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知所未知,懂嗎?

所以胎、卵、濕、化,鳥類都有,龍種也都有;龍也有胎生的龍、卵生的龍、濕生的龍、化生的龍。你們各位要注意這一點,龍不是只有一種,龍有像龍(象會變龍,也會生龍的)、馬龍(馬會化龍,也會生龍的)、魚龍(魚會變龍,也會生龍)、蛤蟆龍(蛤蟆也有變龍的),有這四種。象龍以善住龍王為主,馬龍以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魚龍以婆樓那龍王為主,蛤蟆龍以摩那斯龍王為主。

大鵬金翅鳥和龍都有胎、卵、濕、化這四生,卵生是最笨、最愚痴的;化生的是最聰明。鳥也是,化生的鳥聰明得再沒有那麼聰明了。

所有的四生眾生,他們的業報有種種的不同,就好像卵生的金翅鳥就不能吃化生、濕生、胎生的龍;吃了,命就會沒了,所以只能吃卵生的龍。化生的金翅鳥呢?胎、卵、濕、化這四生的龍都可以吃。胎生的鳥也不能吃化生的龍,濕生的鳥也不能吃化生的龍;因為化生是變化的,神通就大一點,所以化生的金翅鳥才能吃化生的龍。


四生,佛教術語,世間有情眾生的四種出生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

四生之語出自《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胎生是指從母胎而出生者,如象、馬、牛。卵生是由卵殼出生,如鵝、魚、蟻等。濕生是指從腐肉、叢草等濕氣地而變形者,如蛾、蠍等。化生者,是無中生有,像是寶女從蓮花化生、劫初人類等。《長阿含經》卷一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卻常受卵、胎、濕、化四生的大鵬金翅鳥所吞食。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九》:「

卵生:從卵而生,在卵㲉先為卵㲉之所纏裹,後破卵㲉方得出生。如鵝、雁、孔雀、鸜鵒、鸚鵡、春鸚、離黃、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並一類人。

胎生:從胎而生,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得出生。如象、馬、駝、牛、驢、羊、鹿、水牛、豬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

濕生:展轉溫暖,展轉潤濕展轉集聚,或依糞聚或依注道,或依穢廁或依腐肉,或依陳粥或依叢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葉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出生。如蟋蟀、飛蛾、蚊虻蠓蚋、麻生蟲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並一類人。

化生: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而生。謂一切天一切地獄一切中有,及一分龍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


佛度龍王與金翅鳥王

過去,有四龍王,一名噏氣,二名大噏氣,三名熊羆,四名無量色。一日,這四龍王一起去敬謁佛,稟白:「此海中有無數種的龍族眾生,因為過去生所造作的業行而投生為龍,或為大龍、或為小龍、或是身形羸劣,常被欺侮。有四種金翅鳥常以這些龍及龍妻、龍子為食,造成海中龍族眾生的驚恐怖畏。願佛慈悲救護,讓海中龍族眾生能得安穩,無有恐怖。」

佛於是脫下身上所著之袈裟,告訴海龍王:「拿著這件佛的袈裟,分給所有的龍族。只要持有佛的袈裟一縷,金翅鳥便不能觸犯你們。為什麼可以如此?因為佛持守清淨戒,所發之願,必能滿願。」

聞佛所說,龍王們還是感到驚恐焦慮,心想:「此件佛的袈裟實在太小,如何能分給所有的海中諸龍,讓大家都能持有?」

佛知道龍王們心中的疑慮和擔憂,說道:」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都來分取佛的袈裟,佛的袈裟始終不會減少。這是佛不可思議的巍巍功德!」

於是海龍王恭敬地接下佛的袈裟,分成無數百千小段,然後分給諸龍王,龍王們再分給各自龍宮內的所有龍族眾生,而佛的袈裟依然如故,未有減少。海龍王於是告訴諸龍王:」此袈裟是佛所披著,應當恭敬此袈裟如同恭敬佛、恭敬塔寺一樣。恭敬此袈裟的功德,與用一切珍稀之物供養佛的功德,等無差別。」

佛言:「如是,如是!如仁者所言!恭敬此袈裟即等同供養佛。汝等且查看所有大小諸龍及龍妻、龍子是否都已分得佛的袈裟?」

海龍王回答:「是的。」

佛接著說道:」我授記你們都將脫離龍身,在賢劫中,除志求大乘者外,其餘諸龍皆得證阿羅漢果,得入涅槃。佛住世時,凡眾生髮一念善心,終必成佛。」

得佛授記,海中諸龍及龍妻、龍子皆欣然大喜,紛紛來到佛前,同聲說:」佛所言真實不虛,今為我等授記將來皆當成就阿羅漢果,我等以虔敬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諸聖眾,願奉持佛淨戒,遵循佛的教導。現今佛住世,我們當經常前往敬謁、頂禮佛,聽聞佛開示法義,銘記於心;將來佛入涅槃後,必當以一切莊嚴之具恭敬供養佛舍利。」

四金翅鳥王聽聞此事,皆惶恐不安,迅速來到佛前,頂禮佛後,同聲問道:「佛為何要阻撓我們獵取食物?」

佛言:「用四種方式取得食物,將會墮入三惡道。哪四種?一是用網獵捕禽獸、殘害群畜、殺生害命,取用為自己的食物;二是手執兵器、刀矛斫刺,強行捕捉射殺、劫奪他人財物以為己用;三是為人慳貪、阿諛諂媚,違犯規矩、巧詐欺騙而得到飲食;四是非師稱師、非佛稱佛、墮邪稱正、非寂志稱寂志、非清淨稱清淨、非梵行自稱梵行,以種種訛詐言行得到飲食供養。用這四種方式取得飲食,將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不應當用這些傷生害命的方式滋養己身。一切眾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應該像護念己身一樣護念眾生的生命,使眾生得安穩。有智者不會以不當的作為迫害眾生。不當做的事慎勿為也!

聞佛此言,四金翅鳥王與隨行的百千眷屬們同時稟白佛:「今日我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眾僧,懺悔過去所犯的罪殃,願奉持佛淨戒。從今日開始,願以無畏施護念一切龍族;只要佛的教法住世,我們必當擁護正法;盡形壽,遵循佛的教法,不違背佛的教敕。」

佛告訴四金翅鳥王:「金仁佛住世時,你們身為比丘,名為欣樂、大欣樂、上勝、上友,卻違犯戒律、貪圖供養、迷失心志,隨同親族追逐豪貴生活、生邪見、輕慢其他比丘,使比丘們生惱,且不守護自身身、口、意三業,作惡甚多,是因為供養金仁佛的福德因緣,所以命終後不墮入地獄,而墮入畜生道。你們投生為金翅鳥王,前前後後所殺害的眾生,難以計量,果報實為可怖,怎能不趕緊悔過改正。」

佛隨即以神通力,令四金翅鳥王識知自己的宿命因果,過去所做諸行,一切罪福之業皆歷歷在目。四金翅鳥王稟白佛:「過去的自己心性剛強,難調難伏,放任一己的貪心、嫉妒心,危害眾生,違背金仁佛的教導。從今以後,我們寧可失去身命,也絕不敢再造惡。」

佛接著為金翅鳥開示法義,並為他們授記:「彌勒佛下生人間度眾,在龍華三會的第一會時,你們都將得度!」

典故摘自:《佛說海龍王經·卷第四·金翅鳥品第十六》

省思:

龍和金翅鳥皆為守護佛法的八部眾之一。公案中,龍和金翅鳥王各隨過去生所造罪福之業而受報,後蒙佛救度與教化,乃發心皈依三寶、持佛淨戒,併發願守護正法,而得佛授記。因果歷然,善惡業報,纖毫不差,造作惡業,損人害己,為佛弟子,當深明因果,斷惡修善,進一步學佛之廣大慈心,克己慈忍,善護自他,利樂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