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煩惱,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理智戰勝情感。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冷靜的想一想,你所擔心的事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會發生,在你無數次的擔心經歷中有多少次你的擔心變成了現實,其實,有些煩惱往往是缺乏冷靜的思考,只要冷靜下來,你就會發現有很多煩惱都是多餘的,完全不必要的。

 

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煩惱是不可取的。同樣,為遙遠的事情而心煩意亂也是不理智的。因為這不僅會消耗掉你大量的時間和寶貴的精力,而且對問題的解決沒有任何意義。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你的焦慮而消失。

 

當你為某一件真正值得的事情而憂鬱、煩惱甚至抑鬱成疾時,可以試著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打球、跑步、旅遊、賞花等。總之,一定要讓自己充實起來。當你有時間去繁忙的時候,你就沒有時間去煩惱,沒有時間去考慮那些閒散時間的胡思亂想了。

 

另外,處於煩惱中的人通常都會變得敏感多疑,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將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一般情況下,你可以試著做一些放鬆的練習,適當的聽一些舒緩的輕音樂,或者是去散散步,唱唱歌,緩和一下情緒,調節一下心態。“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想一想,如果你所擔心的事情是你控制範圍之外的,那麼任何擔心都是浪費和多餘,該發生的事總是會發生的,並不會因你的意志,而改變絲毫。如果你所擔心的事情是你控制範圍之內的,那麼你只需做你能對這件事所做的一切就足夠了。

 

給大家介紹一種擺脫煩惱的方法

 

培養無著心

什麼是無著心?

無著心,簡單地說,便是心中沒有煩惱的狀態。

 

什麼東西,什麼事情,什麼憂愁都不放在心上的“無住”“無心”“無著心”,代表的是真正的堅強,因為它沒有為我的動機,也沒有為人的動機,而是超越人我的現實。

 

對於事事無著的人而言,內心是“虛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沒有偏袒,不必執求。佛家雲:“憂生於執著,懼生於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憂懼。” 無著心的反向便是“愛之適足害之的狀態。”愛一個所愛之人,可能會時時加以保護,生恐稍有不慎,被人奪走。如此戒慎恐懼的心情,往往會使自己亂了方寸,也讓他人壓力重重。不執著並不代表不愛對方,相反的,反倒給對方一個足以魚游大海的廣闊天空;執著反倒成了一種限制,緊緊地捆著對方,自己痛苦,他人難受。 無著心的培養用來打破“執著”,但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要求其實施行困難重重,畢竟執著源於渴望,渴望源於苦樂感受,苦樂感受源於根塵之觸。

 

修持無著心的最大目的,在於擺脫“情緒的支配,讓愛恨情仇不在內心積存。”

 

培養無著心有七問:

一問:這樣難過有意義嗎?

二問:怨天憂人有效嗎?

三問:恐懼有用嗎?

四問:死命賺錢所為何事?

五問:權力可否抵命?

六問:是否企圖佔有全世界?

七問:咬牙切齒於事有補嗎?

 

與其說它是無著心培養的七種方法,不如說它是七種冷靜觀察或者自我省思,通過反復練習,慢慢地擺脫名利的枷鎖,權力的追逐,欲望的羈絆,訓練自己心平氣和地傾聽身體內的聲音。

 

以上是世間法來擺脫煩惱的做法!

 

人生自生下來就有煩惱,而且似乎隨著年令的增長,煩惱愈多,一般人如此,有錢有勢的人亦如此,這似乎是一個規律。煩惱的事不外乎金錢、愛情、兒女、健康等等,有沒有擺脫煩惱的辦法呢?在這裏我談談自已的體驗。在旁人看來,我是一個幸福的人,我當然感謝上天對我的恩賜,但我內心的煩惱,只有我自已知道,我為煩惱曾患過憂鬱症,十分疼苦。

 

知足常樂這句話都知道,但要作到可不易,人總認為自已有才華,有條件,可以賺更多的錢,能賺到錢固然好,但賺不到大錢也不必苦惱,因為這不是人人能作到的,有時要把自已看得渺小些,有次我在火車站看到萬頭竄動的人群,不禁歎息,我是多麼渺小啊!

 

物質享受有時只是一種虛榮,例如熊掌魚翅之類,就真的好吃嗎?不要把虛榮心當成了信仰,有時很簡單的東西未必就就不是享受,例如我現在就吃自已作的全麥饅頭,比精面的更好吃又營養,早餮吃的麥片我選內蒙古出的,既便宜又有口感,那丹麥進口的,一煮就成糊糊了。去年我到美國加州的太和湖旅遊,在湖邊住的是一種叫rustic cottage(粗俗的小屋),房子用原木建造,沒什麼豪華裝修,但也很溫馨舒適。江南一帶有些農捨,如果整理乾淨,水電稍加改造,也比大城市這些塔樓舒適。                    

 

另外,不要與那些貴人比,畢竟貴人是很少的,他們有他們的條件和機迂,我比較欣賞那些平凡人的幸福,例如老捨寫的龍鬚溝中的那個貧病交加的藝人(名學忘了),他不是有一個疼他愛他的老婆麼,這就是一種幸福啊,如果他是個百萬富翁倒不新鮮了。還有四川一對農民夫婦,獨居深山幾十年,請他們下山住好房子都不下來,這種深情能用錢買來嗎?我有一個中學老同學,北航畢業的,文革中因一句話,打成反革命,差點被槍斃,坐了十幾年牢才平反出獄,老婆也沒了,後來再婚,我真佩服他堅強的意志,我想這不是在人生上增添了豐富的一頁麼,當然我不是說都要去坐牢。

不少人為情而煩惱,年輕時易把愛情看得太重,失去心愛的人疼不欲生,其實說穿了,迂見某人純粹是一種隨機碰撞的結果,在戀愛中的雙方,往往只看到對方好的一面。婚後能有一個既美麗又賢慧的妻子(或丈夫)當然幸福,但這機率也是很小的,許多情況下是美麗但不賢慧,賢慧但不美麗,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後者為宜。其實獨身也有獨身的好處,凡事都有正反兩方面

 

要擺脫煩惱也不是短時間的,有時反反復複,煩惱可以陪你整個一生,如果你現在幸福,要想到煩惱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如果你現在不幸,幸福也許明天就來。就像天氣一樣,總會有陰雨天,但你如果認識了煩惱的本質,可能這個魔鬼的能力就會小一些。

 

無所求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初學佛的人一定是有所求,應該求什麼呢?求善法、求正法。要從因上去求,不要從果上去求,這不但不會遭致罪過,反而還有功德。雖然有功德,最後仍要回歸無所求。人其實是卑微渺小的,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多高,最後還是黃土一壞。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宋太祖時,有一位陳搏仙人。宋太祖取得天下後,希望自己能萬壽無疆,於是向陳搏仙人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太祖百般優待仙人,以上等的衣服飲食來供養仙人。有一天,太祖送了許多美女到仙人住的地方,仙人看到美女來了,留下一首詩之後便溜之大吉。詩上寫著:“雪為肌膚玉為腮,多謝 君王送得來;處士不修巫峽夢,有煩神女下陽臺。”

 

一般人求名、求利、求飲食和欲愛,佛法卻視財、色、名、食、睡為地獄五條根。不但佛法如此,修仙的人對於五欲也要放下。每個人都能因為明白這個道理而清心寡欲,不但身體可以常保健康,事業也會一帆風順。如果能一步一步地放下自己心中的欲求,最後一定能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所在。

 

許多人喜歡東求、西求,聽到那裏的菩薩神明很靈驗,就跑到那裏去燒香、去祈求。這樣的行為雖然很愚蠢,但是這些人至少心中還有菩薩、神明存在。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有這種信仰,至少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會做出傷天害理、罪大惡極的事情。

 

但是,你不瞭解佛、菩薩、神明到底在那裏,人生就會愈走愈迷惑。《六祖壇經》講:“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這就說明道在心中、佛在心中;祈求,就要向自心當中來求。時時刻刻反省、檢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但自己的過失會逐漸減少,福德智慧也會逐漸增長。最後,自己這念心達到如明鏡般的不染一塵,如一潭止水般的寧靜,這就真正是佛菩薩的心了。

 

從前在大陸,有個人出門遠行,走在路上忽然遇到大雨。這時路旁正好有個舂米的石碓,路人看到石碓,就將傘撐在石碓上,自己躲到石碓裏避雨。這場雨就像臺灣的西北雨,下了一陣子就雨過天晴了。雨停了,路人又繼續趕路。這時,附近居民也出來放牛或拔野菜。忽然有人發現,路旁的石碓在傾盆大雨過後竟然一點也沒有潮濕,裏面也沒有積水,真是不可思議。當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推測:這石碓裏一定有神明存在,否則怎麼可能滴雨不侵?這件事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引來附近居民的圍觀,大家都認定一定是神明顯靈,於是大家共同出資建了一座碓神廟,將石碓供在裏面膜拜。說也奇怪,有人肚子痛、頭痛、……,只要來拜一拜石碓,病痛就好了。由於這些神跡事件,碓神廟的香火愈來愈盛,廟也愈蓋愈大。

 

經過三、四年,當年在石碓中躲雨的過路人又從這個地方經過,看到碓神廟香火鼎盛就覺得很好奇,想當初並沒有這座廟啊?路人走進廟裏想拜一拜神明,然而卻看不到神像,只有一個石碓,於是問旁人到底怎麼一回事?當地人就告訴他石碓滴雨不侵的神跡,以及後來的靈驗感應。

 

路人聽到當地人的陳述以後,覺得十分可笑,就將當年在石碓裏躲雨的經過講出來:石碓之所以乾燥不濕、滴雨不侵,是因為有雨傘撐在上面,那裏是因為神明的關係!當地居民聽了之後,這才明白原來一切都是心理作用。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信神拜佛也和剛才所講拜碓神的情況相類似,只知道要拜,但不知其中的意義是什麼?佛法講禮拜,是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心。養成恭敬的習慣,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許多是非,自己也會少掉許多煩惱。再者,拜拜的目的是在學習佛菩薩慈悲、平等的精神,和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的行持。有了善心與善法,就會有福報,求佛菩薩保祐一定很靈驗。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