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並不相違

所以法門一定要契機,不契機就不能成就。譬如這個念佛法門,參禪的人就不契它的機;所以宗門的修行人,念佛一聲,漱口三天都漱不乾凈。這就是說門庭施設不相同,眾生根器不一樣。你喜歡哪一個法門,你就專修那一個法門;這個修行的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一門深入。同時修幾個法門而成就的,這種人有,不是沒有,太少了;自古至今,可以算得出來,不多。從一門深入而得成就的,那就太多太多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

所以法門貴專不貴多,要專要精。如果講求解,我不是講修行,我求解,可以;你同時涉獵許多法門行,我的目的是在想多了解,這個可以。如果講修,修是什麼?修清凈心,要斷煩惱,要證菩提,這是講修;修,涉及的經論法門太多,是決定有妨礙。所以這是兩個目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個我們要知道。

所以自古以來有許多講經的法師,他們這兩種方法同時都進行。他要廣學,他廣學為什麼?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他專修,專修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這是正確的。這都是值得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作一個很好的參考。我們今天的目的在哪裡?

如果目的真正是在斷煩惱,在超越輪迴,那我們就要在修行上下功夫。如果我們想廣泛的接引大眾,那就在教理上下功夫。(凈空法師無量壽經講記節選)

 

問:有人認為念佛不可以夾雜,必須一門深入,學凈土只要“一句佛號,一部經”就足夠了,再誦別的經典就會夾雜。——請師父開示這種說法正確嗎?

仁炟法師答:這種觀點不正確。許多學佛的人把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對立起來,認為一門深入就不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不要一門深入,其實這是犯了一個邏輯學的錯誤。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的兩個方面,也不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我理解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法門問題。門者,法門是也,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法門問題,廣學多聞是指誦經多少的問題。

把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對立起來互相爭論實在是在那裏浪費時間,根本就不是一個大概念,建議大家讀一讀《圓覺經》。佛在《圓覺經》中講了二十五種修行法門,佛指示修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根器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法門修行,而不是規定每個人只能修行一個法門。

弘一大師雖主張只念佛名,但是他並不排斥經論。當有人問他:“當代弘揚凈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讚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他回答說:“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讚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這是說修習凈土宗的人專念佛號之外,不可偏廢經論,即持佛名念佛與學習經論是一體的。

印光大師開示:“譬如契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于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余門也。一門深入盡廢余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使常雨常睛,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況吾儕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賓士者,甚難甚難。”就是說,只有打佛七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平時斷斷不可。

凈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執一經一法者提出忠告:“修凈土者,豈能執一經而廢盡三藏十二部!”又說:“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大師認為:各宗各派,相通一理,不能互相排斥,“須廣博周遍,方得融貫,不至偏執。”這與佛經教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符。所以他老人家說:我一生勤勤懇懇念佛,亦極力勸人學教。大 師提倡的是《華嚴經》,他說:“吾人真正善知識,《華嚴經》是也!”又說:一切經中,以《華嚴》為最究竟,無可駕其上者。駕凈土于《華嚴》之上,只顯其無知。對於過分強調一經,大師有這樣的批評:不通教理而拒絕諸經,是護短!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則說:必須真解、圓解,然後將此圓解,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大師的要求是對佛法達到真解、圓解,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念佛人。

弘一大師曾提倡,修凈土者必須兼修地藏法門。又提倡:“一切初學佛人,應從《華嚴》入手。”是有深意在的。

關於要否深入經藏的問題,本人前幾年曾經見過一個道場的規章制度,他們規定除他們規定的幾部經之外,其他的都不準帶入道場。我感到非常驚訝,譬如《法華經》和《華嚴經》是經中之王,被他們拒絕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三藏十二部的總持,被他們拒絕了。《楞嚴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俗話說“破魔的楞嚴”,也被他們拒絕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能讓人們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也被他們拒之門外。這樣的道場還算是佛教道場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如果用一部經可以取而代之的話,釋迦牟尼是不是在做無用功?何苦講那麼多的經呢?如果一部經可以代替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我們還要大藏經干什麼?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太笨了?

仁炟以為佛講的經典都是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的,給人們指出了去煩惱、出六道、了生死的道路和方法。佛經是智慧的結晶。魯迅先生曾說過:“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們生活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他早就給我們解答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們每天早晚課都有三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佛經可以凈化我們心靈,啟迪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明白入世與出世的道理。(出處:佛教線上)


慧律法師:切莫誤解一門深入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個,現在我要了解,底下必需聲明,我今天來演講不是挑戰傳統,也不是跟哪一本注解過意不去,或者是跟我們當代的高僧大德有所過節,統統沒有!既然佛教是依法不依人,那麼簡單講:所有的佛弟子都有理性,理性叫做依法嘛,今天不要依人不依法,我們要依法不依人。既然依法不依人,無論是比丘、比丘尼,每一個人都常常這樣講;無論是在家居士,每一個人都常常這樣講:依法不依人。簡單講:既然口口聲聲都是講依法不依人,那麼就是:佛教,只要是佛講的,就可以理性來溝通。所以今天我們不能用個性來修行,要用佛性,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止,用自己的般若智慧,依止自己的真如本性;法依止,依止佛陀的正法;莫異依止,其他的都不可靠。依靠你清淨自性,摩诃般若,自依止,你要靠自己解脫;法依止,必需仰仗佛陀所講的正法,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所以今天必需要這樣聲明。

因為佛教幾十年來,各人講各人的法,當它有一些落差的時候,每一個人會有感性的作用,保有自己上人講的話才叫做對;我師父講的話才叫做對!甚至你要跟他講正確的,他也會排斥,會排斥,會排斥。那麼我們今天來講,也是講給有理性的人,肯坐下來聽聽看佛怎麼講,我今天所講的,完全依照佛講的,沒有我個人的意見,沒有我個人的意見,只是把四十年來的修行來告訴大家,跟大家匯報一下而已。

接下來,我在文殊講堂,創立了二十三年來,有一天有個居士來,我就問他:大居士!怎麼用功?他說:我誦《地藏經》,我專誦《地藏經》,我一門深入。我說:嗯?(師父右手捂胸,表現出很吃驚的樣子)那就隨喜吧!他說:師父!有什麼問題嗎?沒有,沒有。經過了幾個月,就來了另外一個居士,我說:大居士,又怎麼用功?他說:我專誦《藥師經》,其他不看、不聽、不聞,我專誦這一部經,我一門深入。我心頭一震:這個怎麼跟一門深入有關系呢?你是專誦一部經典啊!經過了一年,我說:你怎麼用功?我念一句佛號、誦一部經典,我一門深入!我說:糟糕了!這麼一個簡單地“一門深入”,竟然有如此眾多的人去誤解佛的意思,佛講“一門深入”不是這個意思,它有依據的,它有經典的,它有出處的,號稱大乘佛教這麼多的人,我覺得這個事態嚴重,問題很大,這個問題很大(眾鼓掌)!

“一門深入”有沒有依據?有!有沒有出處?有!現在就開始要講這個了,我已經跟你事先聲明了,依法不依人,你今天要冷靜聽聽看佛怎麼講?我依據佛講的一門深入來告訴你,你接受,你有善根;你覺得說:我不接受!那是你的權利;但是今天主辦單位請我來演講,當然我也是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給他一個正確的訊息,告訴你一門深入是什麼意思。

“一門深入”這個名相有出處否?有!有根據否?有!不要忘記,佛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現在我們理性來討論,一門深入,重點在於解六結、越三空。“一門深入”出自哪裡?出自《楞嚴經》。“一門深入”出自哪裡?出自《楞嚴經》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裡面的二十五聖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二十五聖。

“一門深入”,現在圓瑛法師的注解:因為《楞嚴經》大家都看圓瑛法師的,出自圓瑛法師注解的《楞嚴經講義》第869頁,我連第幾頁都告訴你,869頁。中間這一段經文,反流照性,這一段才叫做一門深入,我把它念一遍: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即滅,寂滅現前。

這一段是“一門深入”。慢慢來簡單解釋一下。(眾鼓掌)

“一門”不是指地藏法門,不是指藥師法門,不是指專念佛號的淨土法門,“一門”是指耳根門,耳根,耳根門。這個耳根門如果攀緣外在的聲音;外在的聲音不是動就是靜,在佛教列為塵,根緣動塵跟靜塵,塵就是染污的意思。

動塵跟靜塵叫做出流、生死流,出流叫做生死流,根緣塵,內心動蕩不安,就是中間識心一直分別,根塵連接,心中識心分別沒有休歇,這個叫做出、生死流,就是所有的眾生生生死死,是因為緣這個外境。

耳根,諸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稱為六門。娑婆世界裡面,耳根最利,所以,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耳根圓通章討論到,耳根緣動塵迷失了,緣靜塵——沒有聲音叫做靜塵,沒有聲音在佛教裡面來講、經典裡面講叫做塵,也是會染污我們,也是塵。

根緣動塵、靜塵,然後耳根……(師父伸出大拇指)諸位!現在不是,現在是反流照性,就是修行人不要攀緣外境,要往內觀照,往內觀照,叫做反流照性。反流照性,我解釋一下:初於聞中,就是我們的聽聞,也可以解釋作我們的聽聞,以前是聽外面的動塵跟靜塵,現在放棄動塵跟靜塵。入流亡所,境界是所緣的,入流,不是出流,出流是生死,入流就見性,入流就是不聽外境,入流亡所,“所”就是動、靜。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當根不緣塵的時候,識心不生,入於寂滅,這個就是人空,證阿羅漢果。如是漸增,慢慢地功夫漸增,聞所聞盡,能聞跟所聞都不可得,就是根也要放下,根是能聞,所聞就是動、靜。盡聞不住,聞性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所有的聞放下,動、靜、根,盡聞不住,不住就是不著,不著。覺所覺空,覺,能覺跟所覺都不可得,這是指菩薩進入法的……法執的菩薩位,能覺跟所覺空,也不可得。現在就是唯獨存在內心裡面的覺跟所覺,也不可得,這個覺還是要放下,就是空覺極圓,把這個覺性空到底,達到了極圓;空覺極圓,就是這個覺悟空到底,能覺、所覺不可得;可是,又落入能空跟所空,空所空滅,能空跟所空都空無自性,都不可得。最後一個: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所以,一門深入是解六個結,“結”就是心中打結,煩惱的意思。從凡夫;現在講耳根,從凡夫一直到成佛,有六種結要打開:一、在動、靜如如不動;在根無所能緣;覺——沒有能覺、所覺;空——沒有能空、所空;滅——就是能空跟所空當體即空,這個滅不是滅掉空,而是空是空無自性,諸法空無自性,當體即空,這個叫做滅,如果把空滅掉,又變成生滅。越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人空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法空就是根、塵、識一十八界都不可得;空空,不可得的空也放下,沒有能空跟所空,生滅既滅,寂滅就現前,寂滅就現前。

在座諸位!這個《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我們在文殊講堂講了二十一個鐘頭,二十一個小時,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二十一個小時,何況說我們今天來只有兩個半小時,時間這麼短,時間這麼短,如果今天你要一直在這裡發揮,那麼,十次你也講不完。好!所以我今天,因為我覺得事情還是滿多人曲解的,這麼多人對“一門深入”這個名相誤會,我認為有必要解釋一下,提出來討論一下,認真,讓整個佛教出家或者是在家,徹底地了解佛意是什麼。

再簡單重點:諸位!不是誦一部經叫做一門深入,不是念一句佛號叫做一門深入,今天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在這裡贊歎你,你有善根,了不起,了生死有望,但不能掛上“一門深入”這個名詞,這個名詞不是用在這個地方,名相不是用在這個地方。在座諸位!“一門”是指耳根門,今天你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叫做一佛專念;你專誦一部經典,叫做一經專誦,專誦,專門誦這一部經典,跟一門深入扯不上關系,深入是對淺出講的,由淺入深叫做一門深入,解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越人空、法空、空空,功夫愈來愈深,叫做由淺入深,才有一門深入。

如果說,在座諸位!我必需聲明:我贊歎念佛、也贊歎你誦經,贊歎誦經,我們文殊講堂也是念佛、也是誦經,諸位!不能誤會我,我必需告訴你:這個名相不是用在這個地方,你用錯了名相,會鬧笑話的!身為一個佛弟子,大乘的佛弟子,在今天五十年來,大乘佛教這麼興盛的一個台灣,對一個基本的“一門深入”,四個字而已,就扭曲到這麼嚴重,這個實在是說不過去,說不過去的。所以,很多的居士來,來到我這個前面,都一直講這樣叫做一門深入,我實在是百思不解,這個跟一門深入沒什麼關系的。再強調一次:我不反對念佛,也不反對誦經,我贊歎念佛,同時也贊歎你誦經,你要怎麼修行這不關師父的事情。諸位!今天有一個居士念佛念了二十年,來到文殊講堂,我就問他:你怎麼修行?他說:我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其他不看、不聽、不聞,我一門深入,我專修,其他不看、不聽、不聞。我說:我現在問你一句話,你要手摸著良心跟我回答。他說:好!我現在問你:你這二十年來,你有沒有犯過殺盜淫,輕微的?他說:有!好!我說:那你叫做夾雜而修。再來,你內心裡面有沒有起過貪嗔癡?你老實告訴我,你念佛念了二十年,你講你是專修,你有沒有?你講!他說:有!我說:那個叫做夾雜煩惱而修,對不對?專,內心裡面無妄叫做專。

在座諸位!我們今天一定要弄清楚,佛法它是心法,今天我們修任何一行,我們都贊歎,八大宗派我們也隨喜,也隨喜;但是,一定要了解,內在裡面的煩惱,如果你一直念佛一直壓抑,念佛一直壓抑,諸位!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並沒有解決。所以,我們要一邊念佛,要一邊開般若智慧,對不對?要解如目,要行如足。我再強調一遍:我絕對贊歎念佛,也絕對贊歎你誦任何一部經典。為什麼贊歎呢?因為怕眾生誤會我,會誤會啊!對不對?記得!念佛的時候要用大般若智慧去念佛(眾鼓掌),這個才對嘛!諸位!沒有妄想心,用般若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個就真正的專念了。對不對?所以,要用般若智慧念佛,要用般若智慧去誦經,這樣才是佛弟子嘛!是不是?我們佛弟子不能閉門造車,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的心法,要聽經、要聞法。

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那個大學的教授都鼓勵我們,說:你們這引起大學生,要盡量去聽中國人演講,這引起學者、教授都是三、四十年的經驗,集中在兩個小時講給你聽。我今天也是,我集中了四十年的經驗,我講給你聽啊(眾鼓掌)!我的心,佛陀很清楚的,我不是來跟哪一個法師過意不去的,我希望既然稱為大乘佛教,就應當有大乘菩薩的雅量、理性,還有大乘菩薩的摩诃般若大智慧,這樣才不會愧對佛陀。關起門來修行沒有關系;但是,內心裡面要有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所以,我們指“一門深入”。再強調一遍:我不針對任何一個法師、道場、宗派來講的,要針對佛的正法。它的出處再講一遍:“一門深入”,出於《楞嚴經講義》869頁中間的經文:

反流照性,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個叫做解六結,越三空,反流照性,一門深入。反流,如果是生死叫做出流,根緣塵叫做出流;現在反流照性,照性,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涅盤妙性。所以解六結,越三空,叫做一門深入。這個“一門”指的是耳根門,耳根門。而這個耳根門,當然進去本性,本性都一樣,眼見性叫做眼見,如果開悟在眼叫做見性;如果你大悟在耳叫做聞性;在鼻叫做嗅性;在舌叫做嘗性;在觸叫做觸性;在意叫做本性,真如本性。所以,如果到究竟義就沒有分別,就沒有任何的分別,統統同一個本性,統統同一個本性。


一門深入與雜修的問題

轉載自:香港佛教521期 


雖然世尊早有明訓,眾生皆有佛性,本來都可以成佛,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現在,學佛人大增,念佛者多,是非常可喜的現象。但念佛人中,流於偏激執著者甚多,是非常可惜的。甚至有些地區,偏執者人多勢眾,偏又喜歡干涉別人的修法,使得修學其他法門、其他宗派的人,不敢講話,噤若寒蟬。學佛而至偏執,又進一步演變成對別人的干擾,是與佛法的精神背道而馳的。有一位修密宗的出家師父,曾向筆者哭訴,因為念佛人的偏激,把學密的視同邪魔外道、因而無人供養、生活陷入困境云云。現將常見的一些偏執表現舉例如下:

有一個自稱專修淨土的精舍,有人送去結緣佛書,主持人拒不接受,理由是:非淨土宗的書,不要!不予流通。流通佛書需要把關,以免外道混水摸魚,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局限於只流通淨土宗的書。因為這與佛法廣學多聞的要求不相符。又有一個精舍,人家送來淨土宗十二祖徹悟禪師的《徹悟禪師語錄》,也是遭到不准流通的命運。他們一看到「禪師」兩字,便以為必定是禪宗的書,不知道徹悟禪師是淨土宗祖師,不知道《徹悟禪師語錄》,內容是非常精闢的修學淨土的警句。他更不知道,歷代有許多禪師,晚年都是歸心淨土的。淨土宗十三位祖師中,就有好幾位是禪師。東林寺十八高賢中,禪師也佔不少。

偏激執著的佛友們聲稱、不是淨土的書不看,不是淨土的講經不聽,甚至有些演變成不是淨空法師的書不看,不是淨空法師的講經不聽,理由是怕夾雜、怕影響他們一門深入專修。而且他們非常「熱心」,很積極地勸說、動員其他佛友,說:「《金剛經》,不行!要念《無量壽經》!」「《地藏經》,不行!要念《無量壽經》!大悲咒,不行,要念《無量壽經》!」或者說:「參禪,不行!要念佛!」「密宗,不行!要念佛!」當起佛教警察來了。我們能接受淨土念佛法門,是好事;對淨土法門高度讚嘆,也是理所當然的。卻不能說別的經咒不行,不能說別的法門不行。一切經典一切法門都是佛說的,也是一切諸佛同說的,你一說不行,便是謗佛謗法的大罪。我慶幸自己接受淨土法門,因為這是我根器所宜,卻絕不能去干涉別人怎麼修、修甚麼。因為你並不知道別人的根器,不知道他適宜修甚麼。我們要知道,淨空法師也如是說:「一門深入是任一門皆可,修《金剛經》的、就專修《金剛經》;修《地藏經》的,就專修《地藏經》:修大悲咒的,就專修大悲咒。只要迴向求生淨土便得。」找遍佛經,也沒有這樣的規定,要人都念《無量壽經》、都念佛的!何苦要斷章取義、自作聰明,把佛法弄到好像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好像只有一個法門呢?如果都只念《無量壽經》,其他經都沒有人修學,豈不是促成其他經典早滅?更有甚者,一些名利心重的人,他們自己封淨空法師為淨土宗第十四祖,又有人封淨空法師為阿彌陀佛!他們說:「只要見過淨空法師的人,便保證能夠往生,保證能夠成佛!」其實,這是在陷淨空法師於不義,是在害淨空法師!

為甚麼會形成這種種偏離出軌、不符合佛法的現象呢?我不想去細究,卻願意在此提供一些淨土宗祖師大德的見解,及佛經上的有關闡述,希望對偏執的佛友們有用,以作警醒。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執一經一法者提出忠告:「修淨土者,豈能執一經而廢盡三藏十二部!」又說:「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大師認為:各宗各派,相通一理,不能互相排斥,「須廣博週遍,方得融貫,不至偏執。」這與佛經教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符。所以他老人家說說:「我一生勤勤懇懇念佛、亦極力勸人學教」。大師提倡的是《華嚴經》,他說:「吾人真正善知識,《華嚴經》是也!」又說:「一切經中,以《華嚴》為最究竟,無可駕其上者。駕淨土於《華嚴》之上,只顯其無知。」對於過份強調一經,大師有這樣的批評:「不通教理而拒絕諸經,是護短!」蓮宗九祖藕益大師則說:「必須真解、圓解、然後將此圓解,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師的要求是對佛法達到真解、圓解、纔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念佛人。那麼反觀我們念佛人中,有幾人及格呢?大師更說:「若圓解未十二分透徹,無有不著魔事者!」這警語真是令人怵目驚心。近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淨空法師的老師)也說過:「執一方欲療千病,不醫死人者幾稀矣。」眾生根器各各不同,有種種不同的病,佛纔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法門去對治。怎可能一個法門適合所有不同根器的人呢?祖師大德們苦口婆心,告誡我們不能過份強調一經一法。而念佛人的種種弊病,正是古已有之,只是於今為烈。弘一大師曾提倡,修淨土者必須兼修地藏法門。又提倡:「一切初學佛人,應從《華嚴》入手。」是有深意在的。

筆者淺見認為,一門深入,在《華嚴經》便有一很好的原則:十地菩薩,於十波羅蜜都各有一門專修,但是「餘波羅蜜非不修行」、而是「隨分隨力」,並非動不動說成是夾雜的。我們非但不宜過份強調一經一法、甚至不宜說哪一尊佛最上最好。《華嚴經》有偈云: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還有兩句,不可不知:「得少為足,魔所攝持。」「受一非餘,魔所攝持。」成了魔子魔孫而不自知,那就冤哉枉也。佛友們,切莫誤己誤人啊!我們再看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的解釋:「三乘出要正法,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同說……為欲拔濟一切有情生死大苦,為欲紹隆三寶令不斷絕。是故於此三乘正法,應普敬信,勿生毀謗障蔽隱沒。若有謗毀障蔽隱沒三乘正法,下至一頌,決定當墮無間地獄。」一切小乘法都要「應普敬信」,不能誹謗障蔽、不令流佈,何況對《金剛經》、《地藏經》、大悲咒等大乘經法,怎能輕視誹謗,說成是夾雜呢!依末學淺見,不夾雜者,是指選法門而言,祖師大德生怕你修了幾天禪,便改為學密;修了幾天密,又改成修淨土;變來變去,不能專一,以至一事無成。但在未確定選修法門之前,對各種法門都作認識瞭解,從而找出自己最歡喜、最合自己修的法門,是允許的。一經選定,一門深入精進勇猛修去,不再三心二意。一門為主修、專修,其他法門則隨分隨力,而不能加以排斥。同時,佛法的五宗——禪、淨、律、教、密,不能強分,也分不清楚。禪中有淨、淨中有禪;密中有淨,淨中有密。如果自己接受某一法門,而排斥其他法門,說他宗的不是,祖師大德認為等於「兄弟相殘」,也是違背佛意的。

《地藏十輪經》又云:「於未來世此佛土中,諸惡人等,非是三乘賢聖法器,或少聽習聲聞乘法(聽了一點點聲聞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獨覺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佈;或少聽習獨覺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無上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佈;或少聽習無上乘法,便於諸佛共所護持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誹謗毀呰、障蔽隱沒、不令流佈。為求名利、唱如是言:我是大乘,是大乘黨,唯樂聽習受持大乘。」(偏激執著的佛友,便屬此類。筆者亦曾親眼見過,確有這樣自稱大乘,其實卻是一竅不通的人。)「不樂聲聞獨覺乘法,不樂親近學二乘人,如是詐稱大乘人等……若男若女,愚癡憍慢,自號大乘。彼人尚非聲聞獨覺二乘法器、況是無上大乘法器!……如是人等、毀我法眼,令速隱沒。(加速佛法早滅)……是故三乘皆應修學。」三乘、是聲聞、獨覺、菩薩,三乘都要修學,都不是夾雜,這是佛金口親說的。偏執的佛友干擾別人的行為,是否「打著紅旗反紅旗」?無怪乎黃念祖老居士曾說:「許多人自以為在弘法、其實是在放毒!」那也是有感而發的。這些偏激執著的現象,佛陀早有預見:「如是眾生,於二乘法不曾修學,智慧狹劣,根器未成,為說大乘,必生妄執,由此展轉,造惡無窮。」

我們之所以多有此類錯失,第一是因為我們不明教理,讀的經少。第二是因為未發菩提心。學佛要想成就,必須發起菩提心。《華嚴經》云:「離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因此世尊勸告我們:「宜應速發菩提心。」否則,「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為魔業。」所以我們不可不慎。修學佛法,要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切莫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好心幫助別人,自以為是在弘揚佛法,卻不知自己的知見是否正確,不知自己的知見是否符合佛法,不知自己對大德的說法理解是否有偏差,那是很危險的。佛陀又曾告誡我們:未到四果阿羅漢,汝意不可信。佛友們,切莫斷章取義,以免誤解如來真實義。佛說「深入經藏」纔能「智慧如海」,未能真正達到「一經通」,又怎能一切經通呢?深入經藏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須的、至少不要妨礙別人!

最令人感到不安的,經上還有這麼一段:「有諸眾生,於聲聞法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如是眾生,根機未熟,根器下劣,精進微少。若有為說微妙大乘甚深正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如是眾生,多懷慳嫉,於二乘法未曾修學,妄號大乘,實懷斷見,憍慢諂曲,成泄漏身,不堪憑入一切智海。」筆者自問已犯此罪,誠惶誠恐。佛友們請各自以此為鑒,自加檢討。尚幸於惶恐中,再於經上看到一段:「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本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我們還是趕快發露懺悔吧!發露者,將自己所犯向大眾說;懺者懺其前愆,承認自己犯錯誤;悔者永不再作。


仁清法師: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相違背嗎?

問:什麼叫一門深入?

答:先講佛教的一個特點,叫悲智雙運。悲智雙運是什麼意思?雙運就是共同具足,缺一不可。悲是慈悲,是佛法度眾和修行的前提,這是要求,是基礎。沒有了慈悲就沒有了宗教行善的理念。佛教更是建立在慈悲之上的,那麼慈悲是基礎,智慧是一種引導。智慧是什麼呢?就是一種善巧,一種方便,叫悲智雙運。

我們修行佛法僅僅有虔誠是不夠的,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有虔誠,沒有智慧,非常容易被忽悠了。忽悠知道嗎?非常容易被騙了。特別是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的不如法的表相,有很多不正確的說法,所以我們只有虔誠,沒有智慧的話,就往往容易被騙。講到非常精進,精進是虔誠。如果我們沒有智慧只有精進,那就很難保證自己走的路正確與否。

至於一門深入怎麼理解?佛的一門深入,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可以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前提首先是博覽群經,就是佛陀說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我們不通過讀誦經典,我們就不知道佛教到底說了什麼,更不可能知道我們到底怎樣修才正確。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喻,我們僅僅是精進修行,僅僅想弘法度眾,我們沒有智慧,沒有佛學知識是不行的。比如,我們下課以後,在馬路上見個老太太就開始抓住她,說:「大娘啊,咱們開始念阿彌陀佛吧!」她會怎麼說?「你嚇死我了,你是哪裡的?幹什麼啊?念阿彌陀佛是什麼啊?」是不是?你要抓著她不放,她會打110的,她會認為我們瘋了。為什麼呢?她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你讓她念阿彌陀佛是幹什麼?她更不知道輪迴的痛苦?佛教當中講的我們人世間輪迴的痛苦和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殊勝莊嚴,差別在哪,她不懂。

當我們有因緣跟她講完了這些以後,她會說:「那怎麼辦?」「咱們人生是痛苦的,輪迴是痛苦的,西方極樂世界很好的。其中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發了個願,誰念他他就來接,上他那去享福,上他那去怎樣」,然後這個大娘就說了,「孩子,咱應該怎麼辦?」你就告訴她:「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啊。」回家她就念佛去了,為什麼呢?前提是你告訴她了,她懂了。

我們修行佛法也是,怎樣才能不偏?怎樣才能在我們遇到任何違緣的時候,用我們佛教的正確理念來觀照?來超越?那必須要有佛法的指導。佛法在哪呢?好了,有經書。從這個原理上來講我們離開經書,啥事都辦不成。

有人說:「我跟著這個師父修,師父告訴我咋辦咱就咋辦。」可以,但有一個前提,你得保證這個師父是否正確。要叫我選擇的話,我選擇釋迦牟尼佛,因為現在我們這一切都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不是選擇釋迦牟尼佛跟著他去滅度,我可以選擇釋迦佛做指導,用他的修行做表率,來完成我往生西方這個願。

一門深入非常值得讚嘆,但是一門深入,很多人都進入了一種誤區,就是啥都不懂的時候去一門深入。好了,那你就深入吧。當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去一門深入非常危險。有很多賓館的房間裡啊,都有個指示牌:「紅點之處是閣下的住處所在」。也就是說點著紅點的這個就是你的房間,那麼在緊急情況下,緊急通道,往哪走?你進去以後先看這個,為什麼呢?你知道哪是一條出路,如果你找不到出路,真的有了違緣,那你撞吧,瞎撞。這個房子起火了,那你還有停留的那種想法嗎?你還能在那打會遊戲、玩玩電腦、看會電視嗎?不可能了吧,得馬上衝出去。你這個出離的心是非常迫切的,得馬上衝出去,朝著哪裡沖?沒有那個指引,你朝著哪裡沖?

一門深入是非常值得讚嘆的,但前提是必須要明白佛教的正確理念。雖然說佛教的正確理念不是我們一接觸佛法馬上就能知道的,但是隨著我們修學的提高,正確的理念是越來越完善,隨著我們功夫的提高,通過體悟來完善我們的知見,通過知見來指導我們的修行,這個叫信解行證。這個修行啊,「修行」還有「聞思」它是兩條腿走路的。我們現在知道念佛求往生了,誰告訴你的?還是佛陀告訴你的。

去年,在一個講堂里,我說我發心準備講「輪迴的痛苦」。這時候一個老太太站起來了,「師父,我們只想念佛求往生,不想知道輪迴的痛苦。」我馬上問她了,「你為什麼求往生啊?」「西方極樂世界很好,那裡的地都是金子的。」「哦,很好。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呢?」她不知道了。我說,我告訴你,我講輪迴的痛苦,就是講娑婆世界的不好。通過了知輪迴的痛苦,了知我們只要往生不了,就必然痛苦,必然是輪迴的。我們知道了以後,生髮一種出離心。出離心是修行的動力,有了修行的動力,有了修學的「善法欲」,你才能去修學,才能去尋求非常適合你自己的法門,才能真正地一門深入下去,才能夠深入,並願意去深入。

比如一個人渴得要死了,一點水也找不到,這時候你告訴他:「給你一個鐵鍬,在你這附近向地下挖,可能三五米就有水。」你告訴他的時候,因為他需要這個水,你試試他挖不挖?他肯定去挖。為什麼呢?他需要喝這個水。如果他什麼都不缺,一點動力也沒有,你給他個鐵鍬,「向下挖十來米。」你試試?他馬上問你:「有獎金嗎?發工資嗎?」什麼意思?沒有動力麼。

所以,很多高僧大德的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是不相違背的。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通過廣學多聞之後,掌握了自己的方法才一門深入下去的。在一門深入的期間,他也不排斥去看其他經書,這是很多古代高僧大德修行的方法。

居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一門深入的嗎?

法師: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包括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一門深入進去的,是不假。為什麼呢?因為,他找到了適合他自己的方法。為什麼經上沒有講到大勢至菩薩《耳根圓通章》和觀世音菩薩《念佛圓通章》呢?正是因為不同根性的眾生,有不同根性的修行方法,他們成就的路不一樣。觀世音菩薩掌握了耳聞那個方法,就可以成就。大勢至菩薩掌握住念佛的方法了,也是完全可以成就的。怎樣才能確定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用佛教的正確理念來指導,或者有「真正的高僧大德」來指導。「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不矛盾。

有高僧大德這樣說,「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就是捕鳥的網,是一個眼(空)一個眼(空)的。我們網鳥的網子,裡面的眼(空)叫做「目」。當我們抓鳥的時候,抓住鳥的是整個網的一個眼(空)。但我們不能以一個眼(空)當網。「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你弄個大窟窿去網鳥去,那啥都逮不住了。


仁清法師:如何正確理解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的前提,必須有佛教的正確知見,有佛教的正確知見做指導,才能保證你是修的佛法,並且是掌握了自己的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掌握了自己的對應的法門,如果沒有正確知見,如果沒有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所謂的一門深入那是一派胡言,古代高僧大德臨走的時候,臨成就的時候,他都顯現的是通過一個法門而成就的,是這樣顯現的,比方說六祖慧能大師,是聽到一個老員外誦《金剛經》,聽到了一句話,他就開悟了,那麼《金剛經》是哪個法門?你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就是禪宗,這個法門。是不是,也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它就是屬於律宗法門,也不能說《金剛經》是觀世音法門,當然更不可能有人說《金剛經》是純凈土法門了,是不是那個道理,也就是說,六祖慧能大師這一生當中,是通過聽《金剛經》開悟的,難道你能否認他,他生生世世的功德的積累嗎,過去世難道他沒看過其他經書嗎,是那個道理吧。

所以說一門深入的前提,要叫我想一門深入的話,我首先是廣學博聞,廣學博聞,樹立了佛教的正確知見了,掌握了自己的正確修行方法了,再非常精進的修下去,那麼你的相應法,就是你這個一門深入的那個門,這裡說的門是修行方法,我們在家人不要輕易把我們分到哪個法門裡面,你說我們是哪個法門?罵人是哪個法門?兩舌是哪個法門?吃肉是哪個法門呢?不拉這個,拉點好聽的,放生是哪個法門?印經是哪個法門?念念佛一定是純凈土嗎?凈土法門也有很大的理論體系做支持,隨便坐一坐就是禪宗嗎?

有一個老太太那天向我來懺悔,師父我非常非常的懺悔呀,我一看哎呀造了什麼大惡業了,我就說什麼罪過啊,何談懺悔啊?什麼罪過?那天我念佛求往生,在家裡繞啊,自己在家,挺素凈的,走著念佛走著念佛,累了,念著念著就坐下了,坐禪了,我說你那叫歇歇,禪宗了,坐那就禪宗了,那我們現在是什麼宗,馬上都是禪宗,坐下的宗啊,在以前的時候開過一個玩笑,不好聽的,我說要說禪宗,張海迪比我們的功夫都高,十幾二十年了沒站起來,是不是,禪宗也是非常龐大的體系,它有深厚的佛教的原理在做支撐,不要輕易把我們搞成哪個法門,很多人搞著搞著,學了三天佛,那我們就是哪個法門,這個實際上非常不理智,我個人認為,非常不理智,並且有很多人念了二三天佛,就認為他是凈土法門了,然後拿著他這個凈土法門然後去對照別人,你修的是哪個法門,有的人問我,師父請問,你修的是哪個法門,叫我當下一觀察,哦,他是想和我分伙啊,哎呀我當時講經不想和他分伙,我就說了,不好意思哦,我現在還沒有到分法門的時候,我現在跟佛一個法門「解脫法」,對不對,哎馬上咱倆就一夥了,他是修禪的,我也是解脫法和他一個法門,他是修律的,也是解脫法,我和他也一夥的,他是念佛的,我和他還一個法門,最後都是成佛嘛,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門深入是指的修行方法,是修學的方法,現在很多,一門深入這個方法,我非常讚嘆,非常贊同,我所反對的是拿著一門深入生起了邪見,我修的這個法門高,他怎麼去宣講他這個高,怎麼去宣講他那個高,他就是說,我這個比那個法門要高,我這誦的這部經,要比那部經好。這樣來體現他修的好,那就錯了,那就叫誹謗正法,那就叫割裂經義,那就要墮落之無間地獄啊,無間地獄啊。


不讀誦經典就一門深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仁清法師 

問:末法時代眾生,以障深慧淺為主要特徵,不知一門究竟怎樣講?是指關於耳根圓通一門呢?還是佛法一門?或是相比外道典籍而言,準確答案應該是什麼?別的經咒還需要讀誦嗎?

仁清法師答:我非常讚同一門深入,但我堅決反對:什麼也不懂就一門深入下去。古代高僧大德在一門深入之前都是廣學多聞。通過廣學多聞樹立了自己的正確知見,掌握了自己的修行法門,然後一門深入下去。一門深入是他自己的修行方式,但是在一門深入下去的過程當中,還是多讀誦經典。假如不是這樣,請問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求生西方?這個我們能知道嗎?我們現在知道了,為什麼知道了,還是經上告訴咱們的。如果上來就不讀經,上來就光念佛,一門深入下去了,那麼你怎樣祈求?怎樣有動力?怎樣生髮那種法喜呢?所以當我們沒有正確知見的時候就開始一門深入,那是非常危險的。

我的修行原則是:我有自己的功課,功課掌握住每天都做,剩下的就是看經。我能保證自已不迷失。我用佛教的經典來指導修行,等於還是佛來親自指導我。

為什麼我多看經,就是因為我還是想讓很多提問題的人也明白,從我口裡明白佛說了什麼。我敢說咱們探討的這些問題、原理都是從經典上來的。為什麼呢?長期的積累我要看經。不看經,張開嘴那是我自己的東西。如果看經,我敘述的是佛的含義。怎麼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呢?那就是多看經。如果一個多看經的人,你用邪門外道的理念去忽悠他,忽悠不動。

所以安全可靠有保證的修行法門是:抓住你自己愛好的那一個法門和與你有緣的那一種內容長期地熏修,但在修行過程當中一定多看經書。我不但多看經書,我還好記筆記。不讀誦經典的話你知道佈施有哪些含義?佈施有什麼功德?佈施有哪些事相?怎樣才是真正的佈施?不讀誦經典的話,你能主動去放生嗎?不讀誦經典、不聽講的話你能給佛上炷香嗎?所以如果是不讀誦經典就一門深入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我對一門深入的人非常讚歎!一般在我的理解當中,所有一門深入下去的人,都已經了不起了。可能有一些修行很高的人,已經可以不看經了。不看經書的人還有一類,哪一類呢?就是快死了,快完了。醫生說:「你願意吃點啥就吃點啥吧。」他兒子也說:「媽,你的存摺到底放在哪了?」這個時候你可以不看經了,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因為已經快差不多了麼。

修行的過程不怎麼簡單,佛教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正確理念,你就是經常讀誦經典,也很難去疏理。不見得一讀誦經典,一接觸佛法,馬上你就是了不起的人了,馬上就圓滿了,很難。


南懷瑾:個人選定一門深入,至死不變

如果把菩提大道比喻作一百層樓,玩弄神通可說只到第二層樓,再也上不去。這句話我聲明在先,希望男女老幼,尤其是老一輩的道友們都要注意,必須走漸修的路線才有成就。老一輩的朋友們,又有道德,又有學問,那麼多年來,我只看到你們垂垂老矣!衰病不堪,大概是修烏漆菩薩法門,一臉烏相。先不講有道無道,對生理效果應先見效。

佛法是非常科學的實證,因此,大家應各走各的路,個人選定一門深入,至死不變。有人修念佛三昧,那還是依此修,有人持大悲咒習慣還是持大悲咒,有人念六字大明咒達到一心不亂,則還是念六字大明咒;或修六妙門、白骨觀,種種法門都可以,但是,不要變來變去。有人如果有其它信仰禱告,一樣可以各走各的路線,選定一門。或者有人說:「我什麼法門都用不上路」,那你就用觀世音法門。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大安法師:在家居士最好還是一門深入

問:修凈土的在家居士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虛空藏咒影響往生極樂嗎?這個夾雜嗎?

大安法師答:在家居士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就像善導大師說的專修正行,要禮拜就禮拜西方三聖,要讀誦就讀誦凈土經典,要稱念就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要觀察就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供養就供養西方聖眾。這樣心很專一,都指向極樂世界,就跟極樂世界保持了一種密切的關聯。心往那邊專註的這種系緣,就好像這棵樹向西邊傾倒,這棵樹以後無論從哪個方面倒,由於它的勢已經出來了,它一定是倒向西方。所以盡量還是專修為主為好。但如果你對楞嚴咒、大悲咒有好樂,去念一念也是可以的,你把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可以的,不會影響往生,也不屬於夾雜,也屬於正修的範圍。因為你的目標是一個,不是兩個。如果你念楞嚴咒、大悲咒指向的是要開悟,不是往生,這就算雜修。

問:我現在誦金剛經、普門品、楞嚴咒等放不下,佛門師父告訴我,你不要念經了,念佛號就可以了。因為我已七十多歲,七十二歲了,但我就是放不下。我常願意念,就是放不下,我怎麼辦?

大安法師答:你放不下,可你要知道,你已經七十二歲了,你目的是什麼?一定是要解決往生的問題。你能夠成就往生,就什麼樣的願望都能實現。如果你不能往生,放不下,最終也得要全盤放下。因為你往生不了就會輪迴。你念《金剛經》、《普門品》、楞嚴咒,放不下也沒有關係,你把念《金剛經》、楞嚴咒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可以的。


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一門深入”?


淨空法師:

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這一經未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門門都學,那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一門成就了,其他無量法門一看、一聽當下都通達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門門都學就會變成障礙!


今天我們修學,犯了嚴重的錯誤,一開頭就想‘廣學多聞’。而古德是從‘斷煩惱’學起,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統統斷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條正路,不能越級。現在人修學所犯的過失,就是不先斷煩惱,就開始廣學,還希望學得愈多愈好。清涼大師說這種修學的方法叫‘有解無行’,只在解的層面下功夫,對自己真正的功夫疏忽了;不去斷煩惱,不去修清淨心,其結果是增長邪見。


修學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就可以參學,就什麼都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因為自己已經有定,不會被外在環境所轉。


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裡,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這個秘訣,不遵循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

(一門深入)這是祖祖相傳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如果不遵守,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成就。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證果的人都是這一條路走出來的。


看來,淨空法師說的廣參博聞是必須到“開悟”後才能做的,在此前只能“一門深入”。但他也說了,開悟層次,就按最低的“解悟”(就不說證悟了。。),也得是“一經通,經經通”的程度。這個程度,不知當世幾個大德有呢?

 

請看印光大師的開示:
“譬如契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於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余門也。

【一門深入盡廢余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

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使常雨常睛,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況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奔馳者,甚難甚難。”

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已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

問: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印光大師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弘一大師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恆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弘一大師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前雲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關於“一門深入”——《首楞嚴經》經上如是說

《首楞嚴經》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可見,一直傳聞的“一門深入”是指六根上選擇一門作為修行的切入點,不是特指某一種法門,比如修習淨土的就只能修淨土,其他的經典不要看,這個說法是有很大問題的。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


或曰: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

答曰: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沩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聖嚴法師:

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如果資質優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時間,旁覽教外的典籍,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

 
學誠法師:先廣學多聞,才能一門深入,二者不可偏。修行離不開善知識的指導,在團體中內心善法的火苗才不容易熄滅。


慧律法師:

諸位,要一門深入可以,但要有大前提的……

所以有一個法師講的我不是很認同,他常常說:「慧律法師啊,現在是末法時期。」我跟他講:「沒有什麼叫做末法。內心不開悟叫做末法,內心證悟有證量它叫做正法。法師、護法居士有正知正見,這個叫做正法。」世尊在世叫做正法,六祖惠能大師是個有個證量的人,你說六祖是什麼法?他當然是正法啦。大徹大悟有證量的人他叫做正法。佛教具足正知正見,每個人都知道緣起性空、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的道理。正法就立刻重現了。所以,正法像法末法是方便說。每次一碰到就說:「哎呀,我們末法根器眾生根器陋劣,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我念到死了。」念,念……執著還是存在,分別心還是存在,顛倒還是存在,嫉妒心還是存在,嗔恨心還是存在,愈念愈煩惱。


諸位,要一門深入可以,但要有大前提的。要廣學多聞,一門深入,不要忘記前半段,只顧慮到後半段啊。廣學多聞再來就是一門深入。而不是說我今天死執一個法門,一部《無量壽經》念到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死。對!這樣並沒有錯。問題你的內心煩惱解決沒有?所以我就告訴這個法師:「這樣講是方便說。大徹大悟、內心有正知正見,有證量叫做正法。研究經典、認真用拜佛、念佛、打佛七,雖然沒有證悟就像是像法——法就是類似,也類似正法,那是因為沒有開悟沒有證量。一個人內心散漫,於菩提心不想發,對於正法不想護持,懂得一點皮毛就顛三倒四,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這個叫做末法。」


大乘的悲哀就是把方便當究竟,叫做大乘的悲哀。我們已經忘記佛陀真正的精神是什麼了。今天來拜拜忏他認為這就叫做修行,今天來念念佛他認為這就是修行,今天來誦誦經他認為這就叫做修行。從來不處理內在裡面的矛盾,只任憑內在的情緒一直發揮。忘記了四大本空,五蘊無我,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要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任何的法會、拜山,統統有意義,統統叫做正法。正法、像法、末法,在心不在於外形。如果在座諸位法師跟、護法居士跟師父合作推廣正法,正法立刻重現,每個人都擁有正知正見。


大安法師:


現在有弘揚淨土的人,說專持一句佛號,不用再學習經律論了,也不要持戒了,甚至不要修十善業了,請師父告訴弟子這樣對嗎?

答:弘法宜持論公允,理事圓融,不可偏執,不可意氣用事。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的特別法門,勝異方便,然與通途法門並非冰炭。蕅祖雲:淨土一法乃“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相得益彰,並行不悖。通途法門注重戒定慧、六度萬行,淨土法門也強調淨業三福。阿彌陀佛在因地圓滿大願的修行中,始終清淨持戒。那念彌陀名號者怎能不隨教主學習呢?雖然我們業障重,達不到持清淨戒的水平,但在態度上,得盡最大的努力去持戒。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佛法住世的幢相。那些輕慢诋毀持戒的言論,非佛說,乃波旬說。淨業三福,第一福就開示淨業行人要修十善業。那不要修十善業的言論不是明顯違犯佛語嗎?【至於念佛行人是否學習其他經論問題,淨業三福有讀誦大乘經典的聖言】。【善導大師亦開示】,淨業行人行持要專一,【【解須廣解,並沒有說讀誦《楞嚴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就是雜修,就不能往生】】。可見,有些弘法者【知見偏執】,未能正確理解佛言祖語真實義,疑誤眾生,罪過非淺。希望這些所謂弘法者深自克責,閉門思過,為護念眾生法身慧命故,不可再說這類邪知邪見;也希望廣大信眾不要輕信這類相似法,宜以淨土五經及中國淨宗歷代祖師的著述為准繩,培植信根,自可參學已畢,安心六字洪名,托生九品蓮台。至囑!


弘揚佛法是一件莊重的事情,關涉到眾生的法身慧命,是故,一定得依聖言量來立言。佛說法事理雙備,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迷理,理和事一定要圓融。比如你具足深信切願,專持這句名號,蒙佛臨終接引往生淨土,是決定的。但如果說只念一句名號,學經律論、持戒都不需要,那就偏頗了。淨土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戒定慧、六度萬行、淨業三福,這些都是要做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也持戒,也修六度萬行。吾人宜常隨佛學,隨分隨力而行。雖然我們達不到如佛的清淨,但亦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是故,持戒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認為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能令五逆十惡的罪人往生,於是我就可以放肆地去造五逆十惡的罪,反正能往生,如是理解,則醍醐反成毒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宜奉持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就講要修十善業,怎麼能說不用修十善業呢?淨業三福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談持戒問題的。所以我們要按照聖言量去做,經律論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學。善導大師提出“解要廣解,行要專一”,你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正行,宜一門深入,不可夾雜。然一個淨業行人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諸如《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以此誦經功德回向往生極樂淨土,亦屬淨業正行。

居士:上品上生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請問受持讀誦和一心稱名的關系?

法師:首先讀誦大乘經典的目的是什麼?是生起我們的信願。如果你的信願還不是太具足,可以多看點佛經,知道一些理路。如果信心逐步增上了,還是要以念佛為主。六字大經王,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念佛的功德比念經的功德大。

智敏上人:

假使說,有念佛的人,他說我就一部《阿彌陀經》已夠了。當然,曾經學過很多法,達到一定高度的人來說,或許是夠了。等於說,這是大學教材,講得內容很全面,夠了。但是如果你小學、中學沒有念,是無法接受它的。


佛教,是有層次高低的,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如果是高層次的人來念,即是大總持陀羅尼藏,三藏十二部都包含的有。那麼就是一即一切,一句佛號,一切法都包涵在裡頭了;一切法也自然匯歸到一句佛號上去了。但是。這個修法是要高層次人才能修得起來。我們凡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是一切。那麼,怎麼辦呢?一點一點把它積聚起來,譬如依止法的修法,暇滿的修法,出離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還有其他各種修法,漸漸兜攏起來,積聚在一起,一起匯歸到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那麼,一切功德就都在這句佛號裡邊,那時候念的佛,功德就不一樣了。我們希望,在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一即一切,一句佛號,即是八萬四千陀羅尼藏!——的時候,來一個“一切即一”,一切法都是阿彌陀佛,把那些修法功德一個一個積聚起來,最後匯歸到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去。這樣做,對我們來說,於修淨土宗念佛求生西方,會有極大的利益。


淨宗法師


從一個法門的建立,包括我們信心的守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在教理方面有明確的指導,所謂【理明則信深】,教理明確了,我們的信心則能深固。不然的話,或許法師講解了,給你具體的問題回答了,你當時歡喜了,回去之後,別人再引經據典,或者引用其它法師講的話,說:哎呀!你這樣不行啊!你一聽,信心就動搖了,對啊!人家說的都有依據啊!如果對於我們這一宗的教理依據能夠清楚、朗然,明了在心,這樣我們就不會動搖。

南公懷瑾上師 開示

 
修行要一門深入沒有錯。

一門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專一,不是說念咒就不能觀想,就不能打坐結手印。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藥師佛求生東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獄,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薩,可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只要規定好自己功課,就盡管去念嘛!這也是一門深入。規定了就要鑽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還是不念地藏王菩薩吧,過了兩天好像上火了,覺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來了。這樣就不是一門深入。身口意三業相應,本身就是一個法門,你照著專心去修就是一門深入。這樣說,懂了嗎?

仁達法師:

許多學佛的人把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對立起來,認為一門深入就不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不要一門深入,其時這是犯了一個邏輯學的錯誤,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的兩個方面。也不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我理解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法門問題,門者,法門是也,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法門問題,廣學多聞是指誦經多少的問題。


把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對立起來互相爭論實在是在那裡浪費時間,根本就不是一個大概念。建議大家讀一讀《圓覺經》,佛在《圓覺經》中講了二十五種修行法門,佛指示修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根器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法門修行,【而不是規定每個人只能修行一個法門】。


弘一大師雖主張只念佛名,但是他並不排斥經論。當有人問他:“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恆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他回答說:“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證矣。” 這是說修習淨土宗的人專念佛號之外,不可偏廢經論,即持佛名念佛與學習經論是一體的。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執一經一法者提出忠告:“修淨土者,豈能【執一經而廢盡三藏十二部】!”又說:“【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大師認為:各宗各派,相通一理,不能互相排斥,“須廣博周遍,方得融貫,不至偏執。”這與佛經教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符。所以他老人家說:我一生勤勤懇懇念佛,亦極力【勸人學教】。大師提倡的是《華嚴經》,他說:“吾人真正善知識,《華嚴經》是也!”又說:一切經中,以《華嚴》為最究竟,無可駕其上者。駕淨土於《華嚴》之上,只顯其無知。對於過分強調一經,大師有這樣的批評:【不通教理而拒絕諸經,是護短】!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則說:必須真解、圓解,【然後】將此圓解,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師的要求是對佛法達到【真解、圓解】,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念佛人。


弘一大師曾提倡,修淨土者必須兼修地藏法門。又提倡:“一切初學佛人,應從《華嚴》入手。”是有深意在的。


關於要否深入經藏的問題,本人前幾年曾經見過一個道場的規章制度,他們規定除他們規定的幾部經之外,其它的都不准帶入道場。我感到非常驚訝,辟如《法華經》和《華嚴經》是經中之王,被他們拒絕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三藏十二部的總持,被他們拒絕了。《楞嚴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俗話說“破魔的楞嚴”,也被他們拒絕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能讓人們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也被他們拒之門外。這樣的道場的還算是佛教道場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如果用一部經可以取而代之的話,釋迦牟尼是不是在做無用功?何苦講那麼多的經呢?如果一部經可以代替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我們還要大藏經干什麼?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太笨了?


仁達以為佛講的經典都是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的,給人們指出了去煩惱,出六道,了生死的道路和方法。佛經是智慧的結晶,魯迅先生曾說過:“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們生活中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他早就給我們解答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們每天早晚課都有三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佛經可以淨化我們心靈,啟迪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明白入世與出世的道理。


萬行法師:

實際上淨土宗也不是說只有在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因為現在眾生的根性太差了,有些祖師爺出於慈悲、出於方便度眾生,他知道你這個根器不行,活著的時候不可能了脫了,達不到你的願望了。怕你退失菩提心,他就善巧方便說你生前好好念佛,臨終能夠往生淨土。結果長期這樣說,你也這樣說,他也這樣說,大家以為這就是淨土宗真正的精神,是死後成就!

過去的祖師爺明白是為了方便這樣說,現在的大和尚,他不明白,他以為淨土宗的境界就是這樣。好多人都說禅、淨、密是不一樣的,不能共容共處。淨土宗講“淨念相續,花開見佛”,那跟禅宗講“當下頓悟”,密宗講“即身成就”有什麼區別呢?

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佛理太少了,每天待在自我內心狹小的空間裡面,不接觸外面的佛理。譬如說你是修淨土的,就不看禅宗的書;你是學禅的就不讀密的書。有個成語叫做“夜郎自大”,現在許多學佛的人都犯這個毛病。而且有很多師父為了抓信眾,強調一門深入,不讓看經典、不讓看某某菩薩的著作,某某論也不要讀,某某法師開示也不要看。

不怕你看,就怕你看不懂!一個真正的法師,怎麼會怕自己的徒弟多接觸外面的人、多讀外面的書呢?你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父母親怕我們多讀書嗎?又不是像現在社會上那麼多黃色的書,父母親不讓我們讀,怕我們中毒了。我們讀的都是佛書,而且是幾十歲的成年人在讀佛書!【你學佛只有先廣、先博,然後才能夠專一】。

你從來沒有見過佛經,當你得到一本佛經後,高興得又跳又叫:我這一下可得到最好的寶貝了,世界上只有我手裡的書是獨一無二的!當有一天你再往前走,看到前面還有經書,拿到手裡一看,發現比你手裡的經書還要好!再往前走還有更好的東西。

為什麼你不往前走呢?因為你認為你手裡的第一本書是最好的,你認為你的師父是最偉大的,你認為你自己是最聰明的,所以你就不願意繼續往前面探索了。譬如說我們都認為佛經是最圓滿的,難道道教裡面的經書就不是智慧的結晶嗎?難道《聖經》就不是智慧的顯現嗎?

過去修行人門戶之見特別厲害,現在不同了,那是因為時代進步了,你不得不開放。你再抓住手裡僅有的一本書,一直讀下去,不再接觸外邊的書,那你將來就沒有辦法邁出自己心靈的空間!你以為念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成佛了,你以為盤個腿就能夠成道了,不是那麼容易的!


净空老法師-常隨佛學,一門深入功德大、專心薰修力量大

所以在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一切境界當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自己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普賢菩薩的第五願。

常隨佛學就是不離開經典,每天有空喜歡讀經、喜歡聽經,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跟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不能不吃飯,不能不喝水,每天不能不讀佛經,不能不讀聖賢書,你才真正能保得住,不會被環境影響;這個做不到,肯定被環境影響。

而且讀書,我們沒有開悟,沒開悟之前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就學一樣東西。你看看從前的人。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記載著有一樁事情是真的。倓虛法師中年出家,沒有出家之前跟三個朋友合夥開了一個藥店,中藥店,其中有個劉居士以後也出家了。這個劉居士學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是念《楞嚴經》,就這一部經,念了多少年?念了八年,叫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在家居士。有一天中午客人很少,中午就在櫃台上打瞌睡,中午休息的時候在櫃台上打瞌睡。做了個夢,這夢好像是真的,夢裡看到兩個人到店裡來了。這兩個人認識,朋友,以前為了財務上了法庭打官司,這兩個人輸了,上吊死了。所以他看到這兩個人來心裡很害怕,是不是來報復他的?結果看到這兩個人來的時候態度很和善,沒有那個凶惡的樣子,走到他面前就跪下來。劉居士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求超度。他這個心就定下來了,求超度的。他也很後悔,為了財務糾紛讓他兩個人上吊死了,也很難過。就問他:你要我怎樣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這兩個鬼升天之後,後頭又來了兩個人,一個婦女帶個小孩,再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帶著孩子,也是死了。兩個人見了之後,就問她,妳們兩個來幹什麼?也是來求超度的,一樣的方法,只要你答應。行,答應她,看到這兩個人也是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他憑什麼能力超度人?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鬼神知道你有這個本事來找你,你沒有這個本事他不來找你,為什麼?找你沒用處。

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驗到,一門深入的功德多大。多少人看經、研究佛經,種類很多,看得很雜,看了幾十年都沒有這個功夫,鬼神都不找他。一門深入,鬼神來找你超度。現在還在世間的人我也知道一個,也是十年專攻一部經,常常有鬼神找他超度。他超度非常簡單,不需要排場,有的時候念佛號,有的時候念一段經文,就把他送走了;善根深厚的,他有能力把他送到極樂世界。這就知道一門那個力量有多大。所以一門是專心,多門是散心,散心成就就太難太難了!這是對於冤親債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人,佛並沒有底下加註解,冤家債主例外,沒有說,不捨一人就是冤親債主統統一律平等,只要是有緣;有緣是他來找你,你就要幫他忙。你沒有能力他不會出現,有能力他出現就是找你超度他的,你只要誠心誠意答應他,你所修的功德、你所擁有的能量就能夠幫助他超生。


南懷瑾:個人選定一門深入,至死不變

如果把菩提大道比喻作一百層樓,玩弄神通可說只到第二層樓,再也上不去。這句話我聲明在先,希望男女老幼,尤其是老一輩的道友們都要注意,必須走漸修的路線才有成就。老一輩的朋友們,又有道德,又有學問,那麼多年來,我只看到你們垂垂老矣!衰病不堪,大概是修烏漆菩薩法門,一臉烏相。先不講有道無道,對生理效果應先見效。

佛法是非常科學的實證,因此,大家應各走各的路,個人選定一門深入,至死不變。有人修念佛三昧,那還是依此修,有人持大悲咒習慣還是持大悲咒,有人念六字大明咒達到一心不亂,則還是念六字大明咒;或修六妙門、白骨觀,種種法門都可以,但是,不要變來變去。有人如果有其它信仰禱告,一樣可以各走各的路線,選定一門。或者有人說:「我什麼法門都用不上路」,那你就用觀世音法門。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聖嚴法師:如何一門深入?

近代的思想家胡適之先生曾經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所謂門門通,門門稀鬆;不能在任何專門的範疇中出類拔萃、登峰造極,就不能夠見其成就和獨到的特色,那不是專家,而是一般的通才。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如果資質優秀,也可以五分之一的時間,旁覽教外的典籍,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爾後繼者再循著他們的成果續加鑽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現象。

目前對於一般的佛教徒來說,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謂「一門深入」,倒不是有關經、律、論的問題,而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上。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門,以致於不論是修苦行、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在顯教方面,如果淨土、禪、律、天臺、華嚴、唯識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幾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見異思遷、淺嘗即止的人,處處參學,常常變更他們的老師。時至今日又有某些沒有師承的密教,以及民間信仰的鬼神教徒自稱上師、自立活佛,紛紛出現世間,而他們也都有一套自圓其說、自成其理、自創其法的宣傳,琳琅滿目,使人目不暇給。一般沒有佛學基礎的人,在對修持方法和修行急效有所要求下,也不免處處摸索,見一樣學一樣,結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錯亂、心理失常、生活失調等下場,而與社會脫節,變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因此,我們主張要一門深入,不要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如果你已認定所學的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念佛、參禪、持咒,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切莫求好奇心的滿足、官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湯,應該以平常心去修學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的、自力的、清淨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濟,以求臨終往生佛國淨土,就夠了。否則,既想成為佛教的高僧和大德居士,又想通曉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學、宗教等各種知識學問,便無異是浪費生命。如此,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既不能夠充分地自修,也不能夠以自己的所長去幫忙他人。


宏海法師:怎樣把握雜修與一門深入

弟子問:懇請法師慈悲開示。若除凈土五經之外,又修學其它的大乘經典,如《法華》、《楞嚴》,是否屬雜修,會影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嗎?

宏海法師:如果你是一個凈業行人,那我們依《阿彌陀經》裡面講到的就是執持名號,一直念到底,這真的是上上上上根性的人了,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不管誰問,誰說,我都這麼回答。

當然如果從教法上來講呢,專門學修凈土當然要以凈土的根本經典論著為主,這就是我們說的五經一論,或者三經一論,乃至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他們的開示著作,這是根本。這個也沒有商量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不會影響往生。

還有一門深入的法就是萬善同修,只要你心在這個凈土道上,把你所做的點點滴滴一切的功德,哪怕是你今天一點點很弱的這種道心,不管什麼法,都能往凈土上匯,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一門深入。

如果你真正地在教法上能有一些融會貫通的能力,凈土宗真的像祖師開示的說,千經萬論同宣,十方諸佛共贊,這絕不是誇張的事,確實如此。《法華》《楞嚴》在我看來,也是在講凈土呀。《楞嚴經》裡邊的七處征心,不就是讓你離開這種思維和推比度量,老老實實念佛嘛。十番顯見,就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代表整個法界之法,它就概括了呀。所以五十種陰魔出現的時候,你更加會覺得說,我憑自力太艱辛了,還是趕緊迴向西方吧。我前幾年在北京居士林講《楞嚴經》的時候,我是貫講的,學習經典你首先得把文貫過去,文都貫不過去,你怎麼談玄說妙呢。那還有一種叫作串講,就是把其它的法往這一塊兒匯。最後我還設了一個導講,就是導歸極樂。其實所有這些法,都跟極樂世界是通的。

往生,就看你修的信願是否真切,要我們做得生想。但是你也不要老是覺得我的功德不夠,怕往生不了。什麼雜修專修的,我們不要害怕影響往生,或者懷疑能否往生,唯一的看,對你的信願和念佛的功德有沒有增長。如果你的信願已經沒有問題,因為依著聖言量,佛說的言教來講,我們已經夠了,往生只需要這個,也必須要這個。


一切一切的道理,都在「攝念」和「離欲」

恭錄自《華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

怎樣能離欲?就要攝念。什麼是攝念?就是攝持心念。也就是攝心、令心不跑。所謂「心猿意馬」,要看守牠們不要向外跑。

如何攝心?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不用出聲,在心裡念,這就是攝心的良法。

或者參禪,參「念佛是誰?」:或者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彌、吽」:或者誦經拜佛。

要用種種方法來管理自己的心念,不令它見異思遷,隨著境界轉,若能攝念,就能「見事省事出世界」,否則就是「見事迷事墮沈淪」。

見到什麼事?就覺悟什麼事,這就是出世界。見到什麼事?就迷惑什麼事,這就是墮沈淪。

總而言之,能攝念,就能超出三界;不能攝念,就是墮入三界。所以一切一切的道理,都在攝念和離欲。這是很要緊的。

修道人,誰能管住自己的心?這就是攝念。誰能見境界而不動其心?這就是離欲。

離欲就是真淨,真治、真道、真德。離欲要從攝念作起,不要打妄想。換言之,把欲離開,收拾乾乾淨淨,這就是攝念。

若能攝住心念,那麼,一切欲念也沒有了。這是有連帶的關係。


净空老法師-常隨佛學,一門深入功德大、專心薰修力量大

所以在順境善緣不生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一切境界當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自己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普賢菩薩的第五願。

常隨佛學就是不離開經典,每天有空喜歡讀經、喜歡聽經,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跟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不能不吃飯,不能不喝水,每天不能不讀佛經,不能不讀聖賢書,你才真正能保得住,不會被環境影響;這個做不到,肯定被環境影響。

而且讀書,我們沒有開悟,沒開悟之前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就學一樣東西。你看看從前的人。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記載著有一樁事情是真的。倓虛法師中年出家,沒有出家之前跟三個朋友合夥開了一個藥店,中藥店,其中有個劉居士以後也出家了。這個劉居士學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是念《楞嚴經》,就這一部經,念了多少年?念了八年,叫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在家居士。有一天中午客人很少,中午就在櫃台上打瞌睡,中午休息的時候在櫃台上打瞌睡。做了個夢,這夢好像是真的,夢裡看到兩個人到店裡來了。這兩個人認識,朋友,以前為了財務上了法庭打官司,這兩個人輸了,上吊死了。所以他看到這兩個人來心裡很害怕,是不是來報復他的?結果看到這兩個人來的時候態度很和善,沒有那個凶惡的樣子,走到他面前就跪下來。劉居士就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求超度。他這個心就定下來了,求超度的。他也很後悔,為了財務糾紛讓他兩個人上吊死了,也很難過。就問他:你要我怎樣超度你?他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這兩個鬼升天之後,後頭又來了兩個人,一個婦女帶個小孩,再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帶著孩子,也是死了。兩個人見了之後,就問她,妳們兩個來幹什麼?也是來求超度的,一樣的方法,只要你答應。行,答應她,看到這兩個人也是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他憑什麼能力超度人?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鬼神知道你有這個本事來找你,你沒有這個本事他不來找你,為什麼?找你沒用處。

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驗到,一門深入的功德多大。多少人看經、研究佛經,種類很多,看得很雜,看了幾十年都沒有這個功夫,鬼神都不找他。一門深入,鬼神來找你超度。現在還在世間的人我也知道一個,也是十年專攻一部經,常常有鬼神找他超度。他超度非常簡單,不需要排場,有的時候念佛號,有的時候念一段經文,就把他送走了;善根深厚的,他有能力把他送到極樂世界。這就知道一門那個力量有多大。所以一門是專心,多門是散心,散心成就就太難太難了!這是對於冤親債主。「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人,佛並沒有底下加註解,冤家債主例外,沒有說,不捨一人就是冤親債主統統一律平等,只要是有緣;有緣是他來找你,你就要幫他忙。你沒有能力他不會出現,有能力他出現就是找你超度他的,你只要誠心誠意答應他,你所修的功德、你所擁有的能量就能夠幫助他超生。

 

學佛不宜執一廢百 消業除障應先懺悔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只念一句佛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年紀大了,修密宗,怕不能往生,還是修凈土宗,念阿彌陀佛,臨終一定往生,是嗎?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很難改變了,這句話有些例外的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專念阿彌陀佛,從前那些佛菩薩都不念了,他們會不會怪我、不保佑我?

 

念地藏菩薩消業滅罪不如念佛!地藏菩薩勸我們要念佛

 

請問危急時,應念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