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之寵弟,而恃嬌憐,雖有多聞,卻不能折伏娑毗羅邪咒。可見常住真心,不於多聞而得,三昧正定,不從多聞而來。正如阿難所說:「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 佛威神,常自思維,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阿難現身說法,敘述瞭真修實證的重要性。佛陀多次批評 阿難「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止息妄念)微密觀照,心猶未了。」奢摩他微密觀照,必須在生活中實踐,不由言語文字而得。


  現在有些人,多聞阿難有天壤之別,卻自詡為善知識,高高在上,毫無實證。他的所謂學問,祇是抬高個人名望的資本,這樣的人不如一心念的愚夫愚婦。佛學與學是兩回事。佛學僅作為學問,無益於學實踐。學是以佛陀為榜樣,依教求證。過去有位善星比丘,雖然誦得十八香象所馱的佛經,卻無修證,不解真義,亂加評說,反成謗法,墮入惡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言語文字是妄念的組合諸法實相離於文字相,言語文字僅是指明瞭諸法實相的道路,若停留於文字相上,則失 世尊原旨。《楞嚴經》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楞伽經》對這一道理也作了深入的闡述,請參閱。因此,滿口佛言祖語,並不一定在弘揚佛法;祇有真修實證,才是真正弘揚佛法


  離於文字相的諸法真諦,需要勤加修行才能證得《楞嚴經》真偽之辨,也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文字遊戲。真假本無標準,僅是妄念的組合無相之法,不落真假二邊。虔誠精進一心不亂,假法也可變成真法。康藏邊有一老嫗,結蓬獨居,三十餘年,一心誦念《六字大明咒》,漸至心不雜亂,如入禪定。其計數之豆,能自動從一邊跳到另一邊。有一得道僧人從此路過,見茅蓬光芒四射,想屋內定有高人。入室,見老嫗,問所修之法,答唯念六字《唵嘛呢叭咪吽》大明咒。念咒時把“吽”念成“牛”,僧人予以糾正。老嫗頓覺三十餘年,一字之差,功夫白費,非常後悔,即起分別心。當僧人出去後,見金光全收,忽然悟己錯,再度入室,告老嫗舊念未錯,剛才乃考驗你是否虔誠。出去後屋上又金光四射。雖有一念之錯,但老嫗不起妄想暗合道妙,故同樣可入三摩地。一旦發覺,心起分別,故又同凡夫。因此,為什麼要去糾纏《楞嚴經》真偽之辯呢?若於自己修證有益,假咒也可變成真咒;若於自己修證無益,是真經又有何用呢?


  為了指示一條真修實證的捷徑,《楞嚴經》建立了25種《圓通法門》。其中 文殊菩薩特別推荐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他提出“反聞聞自性”,就是離開聲塵去尋找不生不滅的自性。語言文字有生有滅,而聞性本無生滅。《楞嚴經》以撞鐘為喻,鐘聲響時,我名為聞,鐘聲不響時,我名為不聞。有聲則聞,無聲則不聞,那麼此“不聞”又從何來?鐘聲僅僅是瞬間聲波傳遞於耳,當不傳於耳時,耳又有“不聞”,怎麼可稱耳無聞呢?即鐘聲有遷滅,而聞性是沒有遷滅的。不管聲音有無,耳的聞性是始終不變的。依此類推,外界作用於眼耳鼻舌身發生不同的變化,而其本性是不變的。起變化的是妄心,不起變化的即是常住真心心隨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如來者,如如不動也。眼觀形色內無有,而聽塵事心不動。這種境界,離於語言,不立文字,世間語言文字何能道其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是25種法門之一。因為《楞嚴經》禪宗寶典,故特推荐《觀音耳根圓通法門》,而念佛法門也是千經萬論所指的殊勝法門念佛一法耳根圓通法門本不相違,念本為妄念,但此乃以毒攻毒,正好反聞聞自性自性彌陀與西方彌陀互相契印,即入三摩地。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是從自性流出,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從自性流出,唯心所現。不同的是,娑婆世界濁念流出,故成濁世西方極樂世界是從淨念流出,故成淨土。懂得了這一道理,則知臨終往生西方,在事實上實有其事,真實不虛;在道理上生而不生,即唯心淨土大千世界,唯心而造。以事廢理,以理廢事,都是謗法。永明禪師說︰「有淨土,十人九蹉跎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作人師,來生作佛祖淨土銅床鐵柱萬劫千生,沒個人依怙。」因為淨宗收機最廣,所以永明禪師特予推荐。《楞嚴經》文殊菩薩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論。」八萬四千法門目的一致,但對初機來說,則快慢則有所不同。


  不管是哪種法門,若不苦修,想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是絕對沒有的事。《楞伽經》說︰「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詞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雖然不解詞句義趣,但能恭敬供養諸佛,求菩提之心不怠,不計較分別名字相,就一定能夠不解而自通。倓虛大師(授天台法脈)有一同參劉文化,不解《楞嚴經》義,日夜與 佛前叩拜求智慧,竟於一日讀《楞嚴》時,娑婆隱沒,莊嚴佛土現前(見《影塵回憶錄》)。因此,祇要虔誠精進,痛思深義,就一定會境界現前,開悟成道。 佛也同樣如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入念佛三昧。有一老居士在青島湛山寺閉關念,忽於關房內聽到大眾在大殿念,他就跑到大殿念,等他念完下殿回關房,關門鎖著,進不去了(《影塵回憶錄》)。此老念佛精進而入三昧,故能從鎖著的關房跑出來,回去時有了分別心,故進不去了。因此,祇有精進修持,才能出成效。


  隨著時代的變更,修持方法也要不斷賦予它新的內容。今天的生活節奏變快,沒有古人那種閉關專修的條件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提倡在生活中念佛,在念佛中生活,念佛與生活打成一片。如何使念佛與生活打成一片呢?那就是修大乘菩薩道(這個問題我在《廣東佛教》1996年第一期已經詳述)。並非口在念佛即是學佛,行動上與 佛相應,才是真正學佛。學佛即是學做人,人成則佛成啊!這個道理《安士全書》已講得非常透徹,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倡印這本書,其意義就在於此。


  總之,佛法重行,不重說。而現在卻相反,說空話者多,實證者少。故《楞嚴經》阿難多聞第一,竟而難免於魔難說起,大有深意可究,讀者不可一眼瞥過。不假修證多聞無益,必須認真體會佛說得那麼好,阿難聽得那麼多,但不從佛的教導而去修證,則 佛陀是 佛陀,阿難是 阿難。雖然阿難是與佛是兄弟,也不免遇難。阿難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修行之法,貴在專一,持之以恆。25種圓通法門,法法相應,路路相通,由修證而入道,即入於如來第一義諦,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矣。


  但是,在這裡要消除一種誤解,並非我們不誦經解經,就能覺悟 如來第一義諦阿難所在時代是正法時代在世時,根本就不需要經書,因為他的弟子都,有了神通,能夠隨時隨刻領會佛陀的意思。他們不是把經書寫在紙上,而是把經書寫在心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外界的依賴越來越強。在這個時候,祇有依照佛經所說的去做,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之路。這就是印經的偉大意義所在,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慎重對待印經的原因。印經是為眾生求解脫,如果印錯了字說錯了話,那麼奉法反而是壞法。我們怎能不慎重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