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在修行中度過的。時光流逝,回顧人一生走過的道路,其實,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少年,從青年再到中年,就像建樓。俗話說,從小看到大,也許有些片面,但有的時候道理就是這樣。

《道次第》的學修也是如此。我們學習首先要把地基打好,然後進入第一層,再是第二層、第三層。若不遵循這一次第,修行就會因基礎不牢而出現問題,或是修不上去,或是像地基不穩的樓房那樣,隨時都可能轟然倒塌。

當然,世間沒有絕對的事。每個人的生命起點不同,說不定誰就是大菩薩再來。你看六祖慧能,聽到《金剛經》就直接契入空性,並不需要經歷多少基礎建設的階段。但保險起見,即使你上根利智的人,遵循這一次第也不會白費功夫。因為佛法修行不是說明心見性就什麼都搞定了,其實,見性只是修行的開始而非終結。見道之後,還要清理無始以來的思惑、煩惱和生命串習。

我們在證得空性之前,主要是通過受持戒律,通過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的觀修,使串習逐漸轉弱,進而不起現行。《道次第》的業果部分就是告訴我們,從心念生起到形成生命現象的的因果關係。若將其中的輪迴因果搞清楚,了知每種煩惱形成的基礎,就能找到合適的對治角度,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因為所有問題都在於我們的設定,以及對設定的執著,所以關鍵要使我們的認識與法相應。比如對暇滿人生的認識,是幫助我們重新確立價值觀。我們學習暇滿、義大、難得之後,能否將這一思考落實到心行?僅僅知道暇滿、義大、難得的字面意思是不夠的,是用不起來的。那樣的話,我們處理問題時仍會回到固有觀念的軌道,而這個軌道就是串習,就是輪迴。

學習《道次第》,是幫助我們建立和解脫相應的心念。關鍵在於,將其中法義轉化為自身觀念,進而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否則,學得再多也沒用,把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也沒用。

從修行來說,四梵住也是很好的法門,但在一定修學階段,所學和所修必須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學習《道次第》時,應該針對《道次第》所說每一法進行觀察修和思維修。否則就會像論中所說的那樣,「有如馳馬,先擇馬場,場所既定,轡勒乃施。倘於一處先習聞思,別於他方另求修證,異道以馳,如何而可?」一個人選了馬場,卻在別處跑馬,前期所做的準備工作就派不上用場了。

《道次第》不僅有理論建構,本身就是次第分明、由淺至深的修心引導。如道前基礎階段的思維暇滿、義大、難得,就是幫助我們確立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覺得重要或不重要,有時間或沒時間,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應用。正是這種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取捨,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我們是選擇輪迴還是選擇解脫?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若能真切認識到人身價值,認識到輪迴過患,自然會對修道生起迫切之心。在原則問題上確定下來,今後的修行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否則,心還是會被輪迴的盛事牽著跑。

因為執著就是所有煩惱的源頭。如果我們透徹輪迴本質,知道這無非是一個泡沫,其本質是痛苦的,還會患得患失嗎?還會心存期盼嗎?世間所有的束縛,都是因為我們在乎。因為在乎,就割捨不下,就難分難解。倘能解決這個問題,修行的最大障礙就迎刃而解了。

修行,不僅是坐在那裡觀照或念佛。如果觀念沒有調整到位,仍會不斷製造煩惱,製造束縛。這也是很多人修行有年卻習氣依舊的原因所在。因為觀念會製造心態,世間種種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關鍵就在於我們怎麼看。如果這種設定來自無明妄想並被我們所執著,煩惱必會隨之而來。反之,如果在面對一切現象的當下就具備正見,它就不會對你構成任何影響。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清淨!

我們現在既然學習《道次第》,就要嚴格按照論中的步驟逐一落實,才能保障這一階段的學修效果。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