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淨土的最大障礙是「五逆」和「誹謗正法」,《佛說無量壽經》教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庸諱言,有意無意之間的謗法是目前佛子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不少佛弟子不是很清楚什麼叫謗法,不清楚哪些言行思維屬於謗法,對於謗法的因果可謂知之甚少。在言談中極其容易造下謗法大罪。

 

 

謗法的過患卻是奇大無比!歸結起來有:

極其難懺悔!

護法神作障懲罰!

橫死並墮落地獄!

 

1、難以懺悔

《大乘方廣總持經》中云:「以何因緣能免斯咎(謗法罪)。佛告文殊師利。我於往昔七年之中。晝夜六時懺悔身口及與意業所作重罪。從是已後乃得清淨。」 (精進懺悔了7年,才清淨謗法罪)

印光大師也說:「五逆罪大,謗法不信,此種罪障,豈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滅乎。」

 

2、護法作障

對那些障礙佛法的,護法自然會(依誓言)去懲罰他們,我們應修慈悲心來對治嗔恨,這樣才會有福報。

 

——以上選自丹增絨布上師開示

 

3、橫死墮落

先來看一則公案,這人謗法後雖然想懺悔,結果還是墮落了!

 

迦葉秘羅人無垢有,通達小乘各宗派,要繼續和世親菩薩辯論,剷除世親菩薩的教法,因譭謗而七竅流血,「之無舌重出」。臨死寫下懺悔書,地陷入阿鼻地獄。後建塔錄此事。

 

能海上師自述:見過很多謗法後,來不及懺悔就死去的人!

 

 

倒引者,「倒」謂反善,「引」謂與行人接近,能令人不覺,是佛門之大魔。

 

倒引鬼之引人,有其次第。

 

於初學者,則為不信三寶之倒引。

 

若稍有善根者,教之不信三寶,自不可能,則誘其先不信一種。

 

如有言說:「佛法固是應皈敬處,僧寶中持戒修行者亦應皈敬,但犯戒無行者,何必敬之。」此語乍聽似極有理。人聞此說之後,每見出家人,即起一觀察過失之心,是即壞三寶之初步。

 

後有說言:「某種佛法好應學,某種不應學。」是即壞法寶。有說此語、後覺悟痛悔者,有不及悔而遂死者,吾見者多矣。

 

佛法自己所學的,就是最好的,未學的好不好,不要去說,分宗派即是魔也。佛法無不好,但要應時應機有次第耳。

 

壞佛寶者亦有之,如引一二句語錄,如來頂上行,一棒打殺與狗子吃等,是總壞佛寶;於佛法中,或說只有唯識才對,後來於唯識中,又說只有某一派唯識才對(舉例),結果連玄奘法師也不對,只有你才對,豈不可嘆!

 

……

不觀說法人過

 

謂法師說法時,容有辭不達意處,亦不應觀彼過失。按《瑜伽菩薩戒》三十四云:「與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是名有 犯。」云云。可知求法師過失,便是犯戒。又《大般若經》魔事品及不和合品,以師弟間不合為魔事,凡此皆學佛者所宜注意及之,而不可或犯者。

 

-------------------------------------

 

 

由此可見,如果對這個問題不加重視,我們的修行將成為無根之木、有漏之器,哪怕修行再精進,最後也不免落入求升反墮的可悲結局。

 

反之,如果我們瞭解和學習了謗法的方方面面因果,平日自然就會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善護口業!

 

故此開這個貼子,跟版友們一起學習一些有關謗法的道理!

----------------------------------------

1謗法的體相:究竟哪些言行和思維屬於謗法?

2謗法以及親近謗法惡知識的果報

3警惕種種容易引發謗法的因緣

4依文解義,錯解佛經而興起謗法

 

1、謗法的體相:究竟哪些言行和思維屬於謗法?

 

 

——釋仁清法師講述

 

 

這個含義是什麼呢?對於佛陀所說的一切的經律論,你 對於這所有的經律論當中的某一部分,你認為佛陀啊說得很好,說得非常善巧。而認為另一類經典呢,佛沒有說好,說得很粗略,很低劣不圓滿。這樣認為就是一種 謗法的行為。這樣說大家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引起我們的謹慎呢?若於如來所說的聖語,如來啊就是指的佛陀,在這裡呢指釋迦牟尼佛,實際上它包括了一切佛,一 切佛所說的聖語就是佛經。為什麼說包括一切佛呢?因為佛佛道同的緣故啊。即使彌勒佛再出世,不管他是說什麼話,那麼他講的那個法,跟釋迦牟 尼佛講的法,原理上絕對不會有違背,絕對不會有衝突和矛盾的地方,這就是佛佛道同的緣故。舉例子打比方,語言善巧可能不同,原理不可能有矛盾的地方,更不 可能說彌勒佛成佛以後就說:「釋迦牟尼佛哪部經典說的不對,或者說釋迦牟尼佛哪部經典說的不好,我去給他改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真出現那種情況,請問 釋迦佛錯了,還是彌勒佛錯了?不管哪一尊佛錯了,都說明「佛不是圓滿的」,所以說不會出現這種事情,除非是魔的化現,打著所謂的佛的旗號。所謂的大士再 來:「我是某個大士再來」的旗號,給佛改經,肯定是一種魔。

 

如來所說的聖語啊,就是指如來說的一切經律論三藏,這裡包括佛說的一切經法,包括了大 乘的,小乘的,顯宗的,密宗的一切的經律論,我們必須知道這一點。佛並沒有說,如果對於我哪部經,你去認為是哪一句沒講好,哪一句講好了,怎麼樣怎麼樣, 而是對於「如來所說的聖語」。如來所說的聖語有了義不了義之分,有大乘小乘之分,三藏十二部嘛。但是,無論是哪一部經典,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它都不是錯 誤的,只有了義不了義之說,權實之說,沒有錯誤之說。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是聖語,是如來的聖語,金口玉言。這個一定要知道。佛說的一切的經典都是正確的。

 

在這裡呢給大家解釋一個詞啊,就是「三藏十二部經」,三藏十二部是個什麼含義?咱們很多人可能還不清楚,在這裡呢,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解釋。「三藏十二 部」是我們對於一切佛教經律論的一個總稱。這個藏啊,就是說經律論包含一切文理法義,所以把它稱之為藏。三藏就是:「一個是經藏,一個是律藏,一個是論 藏」。這個大家都清楚了。「十二部經」呢,它分十二種類。十二部經,指的一切的經總共分為十二種。知道這個事相,名相就行了。大家可以聽一下:

 

第一是「長行」,長行啊就是以散文的形式,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就跟散文一樣。你比方說,《佛說阿彌陀經》啊,就這麼描述下來的,敘述下來的,長行這是一類。

第二類是「重頌」,重頌啊也是一類。就是說以散文的形式宣說在前,後半部分又以偈頌的形式重述,重述於後,那個意思是起了個重宣的作用。比方說《普門品》 中後半部分:「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師尊妙相聚,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等等等等,包括它後面。整個的偈語啊它屬於重頌,重頌就是頌 詞,以頌詞的形式重複前面的長行正文,這是第二個。

第三種是「孤起」,孤起也是頌詞的一種,不以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的偈頌,就像咱們漢地說的那種詩歌一樣,它是一種文體的格式。孤起這段偈語,這段偈頌,不是重複的前面的散文的那部分內容,是單獨的敘述。

第四條是「因緣」。因緣也是一種行文格式。就是敘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一般來說每一部經當中的序品啊,就是屬於因緣部分。「一時佛在舍衛國,與誰誰俱,怎麼樣怎麼樣,這是個講法的因緣」。

第五呢是「本事」。本事是記載佛說各弟子過去因緣的經文。比方說《法華經》當中的《藥王菩薩本事品》就是這一類。

第六呢是「本生」。本生就是佛自己說過去世的因緣的經文。自己敘述自己過去的某種因緣。

第七呢叫「未曾有」。未曾有是記載佛顯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的,世間見不到的,未曾有。那樣的經文就是屬於未曾有這一部分。

第八呢就是「比喻」。經中經常打比方舉例子,屬於比喻。

第九是「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第十呢是「自說」。某一部經沒有人問,沒有人發起,佛陀而自己說的。你比方說,咱們經常讀誦的《佛說阿彌陀經》,就是一部自說的經。

十一是「方廣」。方廣: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解釋佛性啊。

十二是「記莂」。記莂就是佛為弟子授成佛的名號的那個記莂,就是授記啊。《妙法蓮花經》當中佛陀為他的很多弟子都做了成佛的授記,包括了提婆達多多少多少 劫以後也是佛,叫什麼名字?這是授記,記莂是授記的意思。所以說,在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經律論當中,是包含了這十二種形式。

為什麼給大家解釋這個意思呢?因為牽扯到下面「於其一類」怎麼樣。這裡面呢,還包括了大乘小乘之說,緣覺聲聞之說,也給大家作一些解釋。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根據不同人的根基說了不同的法,所以天台宗啊有這麼一句話,「只因眾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佛教經典為什麼這麼多?正是因為釋迦佛悲心殷重,他為了救不同根基的人,不同因緣的人,而說了不同的法,是這樣。 接下來的時間,跟大家共同探討一下,決不能做的第二條,就是誹謗正法的內容。

對於誹謗正法這一條啊,我想很多佛弟子都會知道。誹謗正法這個罪過是很重的。我不敢啊,不敢誹謗正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誹謗正法它這個事相有哪些?就是哪一些方面?你哪一些做法說法,那些行為是誹謗正法的?這一些很多人並不清楚。

 

實際上,什麼叫誹謗正法?釋迦牟尼佛在幾部經典當中啊,已經給我們做了解 釋。下邊給大家讀誦一段《遍攝一切研磨經》的經文,經文是這樣:「曼殊室利,譭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 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諸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這段經文大家仔細聽好了,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啊:「文殊室利呀,譭謗正法啊, 業障細微呀」,就是譭謗正法,這個業因事相非常的微細,一不謹慎就容易造成譭謗正法的正因,就容易犯下譭謗正法的惡業。「文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 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這句大家能不能明白?能不能理解呢?釋迦牟尼佛說啊:「如果有人對於佛陀如來所說的聖語呀」,就是指的一切經典,「對於一類啊,起了一個善妙想的那種念頭。對於另一類呢,起了一個惡劣想的這種念頭,就是謗法」。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結論。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典當中,給我們下的什麼叫誹謗正法的定義。

 

佛所說的法,一般情況把它分為五乘。一般是這樣分的:

 

第一種是「人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在古代的車啊, 馬車啊,牛車啊稱為「乘」,是運載的意思。因為佛經書啊能夠把眾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所以把經書用什麼「乘」來比喻,是運載的意思。

第一類是「人乘」,人乘就是說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間,這個經典上給我們解釋的很清楚了。你只有持住三皈五戒,你就種下了個還可能得人身的正因,來世可能你還能得人身。

第二類是「天乘」。天乘就是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所以經典當中說了:持五戒行中品十善得人身,持五戒行上品十善能升天上。這個就說,持五戒行十善能夠生為天界啊。去天界投生,那就是天人嘛。

第三條是「聲聞乘」。聲聞啊也即是阿羅漢那一類。那麼乘的是四諦之行法而得的阿羅漢果位。通過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而修行,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位。在 證得阿羅漢果位之前,有三果:初果居「見道位」,二果三果「行道位」,四果「阿羅漢證道位」,到了證道位,他就可以不再輪迴了,能夠進入涅槃了。這個阿羅 漢在上面已經給大家解釋了。

第四是「緣覺乘法」。這個緣覺乘啊,是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得到辟支佛果位。緣覺啊是通過修行十二因緣,而得到的辟支佛的果位,這是緣覺乘法。奔著「十二 因緣」去修行,「十二因緣」又是什麼呢?十二因緣這個名相給大家讀一下,在這裡沒有時間解釋。「十二因緣」啊,又名「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緣起」,是 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就像鏈條一樣。「十二因緣」分十二個名相:第一個是「無名」,第二是「行」,第三個是「識」,第四個是「名色」,第五是「六 入」,第六是「觸」,第七呢是「受」,第八是「愛」,第九是「取」,第十是「有」,第十一是「生」,第十二是「老死」。對十二因緣的解釋,在這裡就不展開 了。這個「辟支佛」、「緣覺乘」啊就是通過修持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得到辟支佛果位的。

第五條就是「菩薩乘」。這 個「菩薩乘」大家都知道了,接觸的也多了,就是通過修「六度萬行」而上達佛果的,所以說,最終想圓滿佛果,你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麼剛才講的「阿羅 漢」啊。當他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後,又分兩種,阿羅漢又分開了,分這麼兩種,第一種阿羅漢進入涅槃了,進入偏真涅槃,就是可以不再輪迴了。但是呢,這個 偏真涅槃的境界和佛陀的圓滿的無餘依涅槃這個境界差別是相當之大,所以說有一部分阿羅漢發現,哎呀,自己證得的這個果位跟圓滿的佛果的果位,相差太大了, 我是小乘啊。所以說呢,他們又發心,「回小向大,扶起余習」,再行菩薩道,再通過行菩薩道,來圓滿自己的成佛的福報。

 

佛陀是智慧和福德兩足尊嘛。福德是哪來的?就是為大眾服務而積累的,就是行菩薩道廣度眾生而得到的。所以說,想圓滿佛果,必須是智慧福德兩足尊。智慧福德 兩足尊就是佛陀。福德就是你要為大眾付出,發心行菩薩道。所以這個必須要知道。對於這個五乘教法啊,也給大家簡略的解釋了。

一是「人乘」,第二是「天乘」,第三是「聲聞乘」,第四是「緣覺乘」,第五是「菩薩乘」。分法不一樣,一般咱們採取的是這樣的分法。這種分法比較直觀,比 較好理解。在這裡把「三藏十二部」,把「十二因緣」,把「四聖諦」和佛教經典當中的「五乘」的教法,簡單的給大家做了解釋,然後再反過頭來讀誦這段經文, 大家仔細聽:

 

「曼殊室利,譭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只 要這部經是佛說的,不管它是「人乘」的,還是「天乘」的,「聲聞乘」的,「緣覺乘」的,「菩薩乘」的,不管它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也不管它是什 麼文體格式,「長行」啊,「重頌」啊,「孤起」啊等等等等,只要是佛說的,哪怕是一首偈語,都是正確的,都是完全正確的。如來是「不妄語者」、「不誑語 者」、「真語者」、「實語者」,大家一定要知道。如果有人這樣認為,釋迦佛哪一類經說得非常好,非常微妙,非常圓滿。而另外一類經他說的不好,或者非常粗 劣,或者不圓滿,這種想法就是謗法。這樣解釋大家能明白嗎?

 

比方說我們修行淨土的人,除了唸佛以外啊,很多人都在讀誦《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啊,它主要講了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和念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 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如何去求往生。它講了個「有」。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這聲名號,還有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迦陵頻伽之鳥等等,講了個 「有」。可是,當你讀誦《金剛經》的時候,你發現《金剛經》就說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了一個「空」,你不理解了,「《彌陀經》說有,《金剛經》說空」?如果你認為《彌陀經》說好了,《金剛經》沒說好,如果你認為《彌陀經》說對了,《金剛經》說錯了,就是在謗法。釋迦佛說的經典都是正確的。哪一部經典我們沒有理解,我們理解不到,是我們業障深重的緣故啊!沒有正確理解佛法含義嘛!我們現在是「願解如來真實意」,還沒有解開如來真實意啊!這正是我們修行的前提,我們修行的動力,這正是我們需要修行改正的地方。

 

底下一句話:「諸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這個罪過有多麼的嚴重!因為謗法的緣故,所以也謗了佛了。因為這個法是佛說的嘛,這個法是佛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基,而隨緣流露出來的,是真實之理,是法義,「諦實性」嘛。所以說你如果謗了法了,那麼肯定也就謗了佛了。

 

那麼僧呢?僧是佛法的承載者、實踐者、弘揚者、修持者。如果這個法是錯的,是偏的,那麼,這個僧的行持,能行到個什麼程度呢?他能得個什麼果呢?同樣也是在誹謗了僧人,誹謗了僧團了。所以說,謗法啊,同樣也謗佛了,也謗僧了。這個謗法的惡業是極重的,這個在底下有交代。這一段不知大家能不能明白?相信大家,當你理解了這段經文的含義的時候,你會後怕呀!

 

接下來一段經文也是講什麼是誹謗正法的。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三品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是一段。

 

接下來還有一段,一共三段,咱們把中間這段省略,然後再緊接著第三段往下聽:「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明,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 覺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是一段。後面一句話,是釋迦牟尼佛下的結論。原經文是這樣的:「如是等人,名為譭謗佛正法者,亦為違 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這是釋迦佛下的結論。

 

根據上面三段話,釋迦佛下了一個結論:「如是等人,名為譭謗佛正法者」。哪種人為「謗佛謗正法的人」呢?就是上面那三段解釋給我們的那一類的人!哪一類的人呢?再來一遍:「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這一類眾生是站在「聲聞乘法」的基礎上,他是聲聞乘的根基,對「聲聞乘」有愛好、偏愛,喜歡它,可能有所修行。「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為 什麼說他是實是愚痴呢?因為他於佛教經典當中的某一類,比方說聲聞乘這一類,得的是微少信,而自謂聰敏。自認為自己非常聰明,非常的敏銳。所以說這一類的 人,釋迦佛說,「實是愚痴」。最愚痴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說,對於釋迦佛所說的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訾誹謗。他這個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就是下一句話:「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一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這個「聽」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聽」是什麼意思呢?「聽」啊,就是「順從」的意思。「不聽眾生受持讀誦」,就是說「不允許其他眾生受持、讀誦,緣覺乘法或者是大乘法的經典,不允許其他眾生去修行緣覺乘法或者是大乘法」,這是它的含義。那麼它這個程度到什麼程度呢?「下至一頌」,不允許別人受持讀誦「緣覺乘法」或者是「大乘法」,哪怕是一首偈語啊。這個頌」啊就是「偈語」的意思。剛才講十二部經的時候,把這個「頌詞」已經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了。「頌詞」就是一種文體格式,相當於咱們漢文的詩啊,詞啊。一般是四句話,五句的也有,七句的也有,也叫「偈語」,「偈頌」嘛。

比方說,《金剛經》當中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一首偈語。當然 偈語有很多,經典當中經常出現。比方說我們有一種回向啊,這種回向是這樣說的:「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這也是一首經文當中 的「偈語」,也叫「偈頌」。如果一個人阻擋別人修行大乘佛法,阻擋別人讀誦大乘經典,比方說阻擋別人讀誦《金剛經》,哪怕就是阻擋別人讀誦《金剛經》當中的一首偈語,也是在誹謗正法,就這麼簡單。

 

當師父解釋到這裡的時候,肯定很多人就明白了。這種現象啊非常非常的普遍。現在佛教界,特別是在所謂的一些老佛弟子中,出現了一種怪圈,哪一種怪圈呢?就是「自謂聰敏,貢高我慢」。這種現象太普遍了。皈依佛門,唸佛修法不長時間,很短的時間,行了。厲害啊!好厲害啊!多麼厲害呢?就想當佛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比方說改經啊,給佛改經啊,「佛在哪一部經典當中落(la)了哪一句話了」,等等等等,這種現象,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現象。

在南方啊有一位法師,專門研究這種怪現象,這一位法師說了這麼一句話:「不是佛落(la)下了,是你想加上它」。怪圈,怪現象。「自謂聰明 ,實是愚痴,貢高我慢,誹謗正法」。他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這個「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句話,我們一定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一定要記清楚,然後反觀自己,以前是不是做過類似的事情?看看你周圍有沒有類似的人在做類似的事情?你們發發菩提心救救這些將要下地獄的菩薩們吧!

 

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好幾年以前,大約是兩千年吧,我在普照寺領著打佛七,有一天晚上,下課之前,有幾個居士在提問。 其中有一個居士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他說:「師父:《金剛經》我已經把它作為長課讀誦了三年了,現在已經背過了,十幾分鐘,不到二十分鐘就能背下來一遍,我 在打這個佛七中間,當我們下課了,回寮房要休息的時候,我能不能在心裡默默的再背一遍」?意思是每天再堅持一遍。我說:「是可以的。」當時我給他回答是可 以的。就是因為這句話,下課以後,有一個年輕的男居士,跟到我客堂嘛,跟我辯論,他說:「師父,我們要專修,你要下令,不能讓那個居士每天再讀誦一遍《金剛經》」。當時我是這樣回答的:「我沒有那個膽子下令不讓任何信眾讀誦《金剛經》,為什麼?不讓別人讀誦《金剛經》,就是阻擋別人讀誦大乘經典」。那 個居士天天在家已經堅持三年了,每天讀誦,現在已經背過了。他在不影響你的前提下,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睡覺之前默默的在心裡讀一邊,背一遍,那為什麼不 可以呢?如果我今天不讓這個不再讀誦《金剛經》了,第二天再告訴另外一個不要再讀誦《金剛經》了,那麼,這個世界上有兩個人不再讀誦《金剛經》了,是由於 我在阻止他。《金剛經》只要存在,哪怕就是存在一天,它有它的度眾因緣。為什麼這麼說呢?「法不孤起,對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金剛經》還存在著,那肯定就還有被《金剛經》所攝受的眾生。讀誦一遍《金剛經》,經書上講的非常清楚,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你學會把這個功德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你得不到這個真實利益嗎?所以說,阻擋別人讀誦經典,我不做!我勸大家也不要做。剛才念的這段經文也正是這個含義。誰做,「誰就是誹謗正法」。

 

接下來一段:「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站在大乘佛法那個角度上,「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還是「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 覺乘法、毀訾誹謗」。這個毀訾誹謗是非常清楚的,含義非常清楚。關鍵還是下句:「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不允許其他人受持,讀誦,修行其它的法 門。比方說,我是誦《彌陀經》的,「不允許別人」,「阻擋別人」誦《金剛經》,或者是誦《地藏經》,或者是誦《藥師經》。那麼這種人,釋迦牟尼佛有個結論:「如是等人,名為譭謗佛正法者」。

 

什麼是誹謗正法?哪種行為是誹謗正法?不是哪個高僧大德說的,這是佛的定義,佛下的這個定義啊!誹謗正法就是「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的法藏」。 因為「佛佛道同」的緣故。「焚燬斷滅,皆為灰燼」。把一切法藏都焚燬斷滅了,燒成灰了。「斷壞一切八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你誹謗了正法這個罪過是極 重的,就類似挑壞一切眾生的法眼。這個事情大家一定要仔細思考!善思維,善思維。自謂聰敏的信眾啊,例子很多啊,非常多。

 

接下來,當咱們再念一段經文的時候,隨便舉上幾個例子,大家對對號,看一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學會改正毛病習氣就是學會了修行,有很多佛弟子他不 是在改正自己,是想要改變別人。如果說你跟十個人,每一個人學一條長處,你跟十個人學,那你就學了十條長處。十條長處都聚集在你的身上,那麼在包括你在內 的十一個人當中,你是最高無上的。如果你挑別人的毛病,你挑了十個人的毛病,在包括你在內的十一個人當中,你的口業是最重的,你的煩惱也是最多的。所以 說,修行要學會改正自己。高僧大德這樣說:「最難攀登的高山是自己,最難克服的對象是自己」,「最危險的敵人是自己」。是自己的什麼?是自己的「無明業 習,是自己的貪嗔愚痴,貢高我慢」啊。所以對於「自謂聰敏」的這些人啊,你最後要淨下心來想一下:你做的這些事情,是不是在誹謗佛法?是不是在破壞合和 僧?有的人打著護持某個寺院的旗號,拆另外寺院的台,你自己想一想,你是在做什麼?

 

接下來一段經文,是《地藏十輪經》當中的第四品,經文是這樣:「若有於我(佛),為利樂一切有情,所說正法,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或依緣覺乘所說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誹謗、遮止、障蔽、隱沒,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者」。這一段經文跟上一段經文有些類似,在這裡呢不同之處是:「若有」,就是如果是有的人對於「我」,這裡是指「釋迦佛」了。如果有的人對於我佛陀啊,「為利樂一切有情所說的正法」,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廣轉法輪,他無非是要讓一切有緣眾生,了脫輪迴啊,得成佛果啊。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講的任何經法,都是「為了利樂一切有情」而說的。所以後邊他舉了一個例子:「謂依聲聞乘所說正法」,說的聲聞乘法也是正法,「或依緣覺 乘所說正法」,說的緣覺乘法也是正法,「或依大乘所說正法」,依大乘根基的人所說的法也是正法,大家一定要清楚。如果你站到「大乘」的這個立場「誹謗聲 聞,誹謗緣覺」,或者是站到「聲聞乘」這個角度上,「誹謗緣覺法,誹謗大乘法,都是誹謗正法」。

 

某些無知的修行人啊,你非要誹謗釋迦牟尼佛的其它法門你才感到心安啊?——你被誰「忽悠」了。

 

底下是方式上的列舉。誹謗主要是口啊,或者是行動, 行動就是改經。「遮止」就是「阻擋」別人。「障蔽」,給別人藏經書啊。「隱沒」就是「遮止」的另外一個含義。「下至一頌」,當知是名「謗正法者」。哪怕你 就是阻擋別人讀誦,給別人藏起來。起的作用僅僅是「下至一頌」,經典當中的一首偈頌,也是「謗正法的人」。「亦名毀滅八聖道者,亦名破壞一切有情正法眼 者」。

 

在這裡呢舉幾個例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很多地方出現了些個別現象,這種個別的現象為什麼出現?正是因為他可能就沒有看過這一段經書,沒有聽聞這一段的開 示,不知道到底什麼行為就是誹謗正法?也不知道誹謗正法到底得到了個什麼惡報?這個過失有多大?哪種現象呢?就是隨便改經啊!隨便改經正是謗法的一種最重要的表現形式,為什麼呢?你改經,導致後來讀誦的不是真經了,這是第一。

 

第二,你改經,你就是認為:「或者佛沒有說好,或者五百阿羅漢沒有結集完全,或者是也懂梵文,也懂漢文的翻譯大師沒有翻譯正確」,這三條你都是在誹謗正法,你所做的這一切後果,就是讓後人可能得不到正法,聽聞不到正法,可能就得不到真正的經書了,這就是破壞佛教。

 

打個比方,有一個非常精進的佛弟子,他也經常給人家講法,其中有一次,他從普照寺得了幾本《地藏經》,拿回去以後給大家發一下,在發經書之前呢他先翻看了 一下,他發現《地藏經》上列舉了什麼什麼天,什麼什麼天。比方說,《地藏經》上說:「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等等等。不 知什麼原因?他可能是對某些天不感興趣吧,他就買了一部分白色膠布,剪的一條一條的,幹什麼呢?把這個經書上的很多「什麼天什麼天」,給它遮上了。他不愛 好的那個,他不喜歡的那個,他給它遮上了。貼上以後,他才發給很多信眾去誦這個經。當然其他信眾也不知道內情啊,打開一看,有粘住的地方就不念了。粘住的 就不知道什麼內容了,這是一個實例。不要問是誰?誰做就是誰!誰做誰就種下誹謗正法的正因。

 

還有一種情況,有個開經偈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這個百千萬劫難「遭遇」,「遭遇」這個詞,好像是他不太喜歡。後來他就改了,改成百千萬劫難「相遇」了。

 

這種改經的形式非常多,在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哪怕就是一首偈語當中的一個字,如果你給它改了,你就是在改經。

 

比方說我們經常說的懺悔文:「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是來自於《普賢菩薩行願品》當中的一首偈語,這是經 文。再比方說有一個回向文:「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雖然它是一種回向,但它也是原經文當中的一首偈語,哪怕你就是改一個 字,你就是在改經。「改經是誹謗正法的一種最重要的表現形式」,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在這裡呢,把絕對不能做的那些給大家講了一下。還有一個內容,就是誹 謗正法的罪過到底有多重?

 

釋迦牟尼佛在《三摩地王經》當中有這麼一句話:「若毀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譭謗契經,此罪極尤重」。這是第一段。第二段:「若殺盡兢伽沙數阿羅漢,若譭謗契經,此罪極尤重」。這是兩段經文。

 

第一段經文的含義是:「如果你把整個南瞻部州的一切佛塔都毀壞了,也不如譭謗佛經正法的罪過重」。

 

第二段就是說:「如果你誹謗了正法,譭謗了契經」,契經就是經書經法啊,「要比殺盡兢伽沙數阿羅漢的罪過還 要重」!兢伽河就是印度的恆河。印度的恆河有個特點,比較寬、廣、深,它是細沙河,它的沙子非常細。殺盡像印度河沙一樣的,那種數量的阿羅漢,譭謗契經的 罪過要比它的罪過還要重,大家都知道,剛才已經解釋了。殺一個阿羅漢就是「五逆重罪」,如果殺像恆河沙數的一樣的「阿羅漢」,你那個罪過有多麼重?誹謗佛 經正法的罪過要比這個罪過還要重。這是佛在《三摩地王經》當中講的。菩薩們,謹慎一下吧!

 

當我們在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你沒有得 聞的經書太多了。那都是「佛陀為利樂一切有情而說的正法」,你為什麼非得去誹謗呢?你沒有時間去讀誦,沒有文化知識去讀誦,沒有興趣去讀誦,正是說明你業 障重啊!你還「慢」什麼?太可憐了!在這兒,提醒大家一定要知道,反覆反覆的要研究這段經文!看看哪一些我們是絕對要做的?哪一些是絕對不能做的?那麼釋 迦佛要求我們做的,我們做到了。要求我們不做的堅決不去做。那到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肯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往生的保證。

 

 

2、謗法以及親近謗法惡知識的果報

 

 

善護法師:網絡學佛必須痛戒的弊病

 

 

各位居士大德!大家好!在現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網絡是宣傳佛法的一個特殊途徑。誠然,這個特殊的途逕自有它的優點,但確實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在此我想談三個問題,若有言語唐突之處,還請大家原諒!

 

我經常看到有人在網絡上去詆毀一些修行的法門,而且往往還把一些經論和大德的言論搬出來,去妄自評判。我個人覺得這是不可取的,對於這些經論和大德的言論那都是有出發點的,往往我們可能是斷章取義了,不去把文章看完而只取其中的一段就妄下結論,這樣的話不但你自己造業而且也間接的使別人對你所舉的經論和大德產生誤解,那就是我們的罪過了。

 

其實呢,任何法門都有它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研究並精通其中的教理,我們是沒有資格去評論它的,如果非要去妄自評論,那就必定會造成謗法的惡業,那就太可怕了。就 像弘一大師當年因為對密宗有偏見,就誹謗密法,更為了能證實密宗不是佛法而深入密宗的經論,期望能找出證據推翻密宗的教證,但後來研究的時日越久越發現密 宗不但是佛法而且是那麼的博大精深,便在後半生精進的懺悔謗法的罪業。大家想一想,弘一大師是什麼人?他懺悔的力度一定是非常的大的,而我們若造此等謗法 的惡業的話,又怎麼樣懺悔呢?所以我想給大家一句忠告:對不瞭解的法門切莫輕易的下結論更不能去誹謗它,更別說以惡意去誣衊它了啊!切記!切記!

 

現在還有人在網絡上去隨意評論僧人的過失和長短,在此我為了對大家負責,不得不嚴厲的告誡那些隨意去評論僧人過失的同修,你是沒有一丁點資格去評論僧人的 長短的,就算是一個僧人把所有的戒律都違犯了,但他現了僧相即有無量功德,畢竟人家走出了出家這一步了,如果是你的話能做到嗎

 

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為,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試問一下若現在叫你出家你能放下嗎???恐怕沒那麼容易吧!!!另外你就算是在心裡對出家人生起微末的邪見也是違背了佛陀的教言,更何況是去評論呢!僧 人若真有錯上有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下有他自己的師父管教,哪裡由得白衣居士去評論呢!大家要知道僧人是佛法的傳播者,佛法最初都是由僧人所傳揚的,當然現 在有不少居士也為了佛法的傳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們的佛學知識卻是從僧人那裡得到的,所以若沒有僧人的話我們不知道能不能聞到佛法了,佛法僧三寶缺一 不可,如果沒有僧人,那就不能具足三寶了,那我們又怎麼得到圓滿的皈依體呢?佛陀在出家功德經和說僧過惡犯大重罪這兩種經論中給我們很詳細的講述了誹謗評 論僧人過失的後果,希望那些隨意議論僧人過失的同修能夠好好看看,以後在這方面一定要謹慎啊!!!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只是對於大家的一些忠告,絕沒有去針對某一個人的意思,若有不周之處還請大家原諒!最後祝願大家福慧具足!道業早成!同登彼岸!學僧善護合十!!!阿彌陀佛!!!

 

 

=======================================

 

上謗法論壇的共業果報:【俱墮無間地獄】【與謗法者「同事業搞論壇」的共業】

 

 

 

宣講謗法因果,讓人知因識果,從而謹慎言行,這本是破除地獄因,不是「恐嚇」!

如果要說這是「恐嚇」,那麼始祖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因為這些謗法因果就是釋迦佛宣講的啊!

謗法罪是很容易犯的,不要說詆毀、否定整個宗派,即使把佛經當中的一句話否定掉就是謗法了。以此來衡量,聯想到某些謗法論壇上的情形,後果不知道有多麼可怕了!

 

現在是五濁惡世,什麼樣的謗法會沒有呢?

 

我們要以智慧來看待這些,不要去聽幾個業障眾生胡說八道。不然的話,哪天我們在大眾論壇看到人家污衊佛教,是不是馬上也要捨棄皈依呢?

學佛是為了求解脫,不是為了湊熱鬧。遠離那些是非之地,才能得到身心清淨。

 

凡是謗法的人必破毀一切戒律,而且令無量眾生相牽墮落,所以絕不是佛弟子。

 

從《大法炬陀羅尼經》中可以看出,慈悲如佛都是暫時捨棄這類毀壞佛教的謗法者的(經中說:三世諸佛同共放舍。);佛遮止大家去隨順謗法惡知識;同時也遮止佛弟子去聽受謗法者的言論(經中說:乃至有說亦勿聽受)。這也間接證明了佛是反對大家上謗法論壇的。

 

《地藏十輪經》中進一步指出,跟謗法者接觸的後果就是相牽墮落地獄.(經中說: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

 

佛是真實語者,不會欺瞞我們。現在我們知道了去那些謗法論壇的危害,就不該再在那些地方無謂逗留了。如果不是有大手段能夠破除他們的邪說謬論、維護正法,就不要再上那些地方。(關於這個問題,論壇以前有過比較深入的討論,附在下面。)

 

人家明顯在那裡謗法的,作為一個初學者正確的處理辦法是,不要去聽也不要去讀,對這類謗法惡知識和謗法論壇能躲多遠就躲多遠,這樣就不會有過失。

 

 

------------------------------

 

於三乘中隨意所樂發願精進隨學一乘。於所餘乘不應輕毀。若於三乘隨輕毀一下至一頌。不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若有親近或與交遊或共住止或同事業。俱定當墮無間地獄。(《地藏十輪經》)

 

夢參老法師對這段的解釋

 

  「於三乘中隨意所樂,發願精進」,三乘的法,隨便你喜歡那個法,你修那法就好了。「隨學一乘」,不定,你哪個因緣種得深厚,你就學那個,這個要隨緣。我想學聲聞乘法,你遇不著《阿含經》,遇不著〈俱舍論〉,又怎麼學呢?同時你遇到這個老師,他沒有學過〈俱舍論〉,也沒有學過《阿含經》,他又跟你講什麼呢?他學什麼,你就學什麼。

  我在廈門南普陀寺恢復閩南學院的時候,那時我是教務長,你到哪裡請老師?中斷了。學生二十來歲,我們那時候七十多歲,你要想找個四五十歲的老師,沒有了。

  以前的閩南佛學院是修唯識宗的,可是現在想請老師講講〈八識規矩頌〉沒人可以講,都沒學過;有學四教的,有學五教的,有學淨土的,他就會講《阿彌陀經》。怎麼辦?你會什麼,就教什麼,所以教的很複雜。課程不夠,我請幾個廈門大學的老師,老教授來,文學也要學,我們也有英語、日語,那就教的很複雜。為什麼呢?隨緣。你要想決定學什麼,沒有了,怎麼辦?還有教的課程,學生得有書本,沒有書本怎麼學?用油印,在圖書館裡頭請幾本,找別人翻印,就教去了。

  三乘經典,隨便他要學哪一部,就可以共同去學,但是不應當輕毀。可是有那個惡行的,你不能跟他親近,不能跟他交遊,你要是一親近跟他交遊,那你可就倒霉了。

  

所以學三乘法的時候,或者學顯教的時候,我們為了種福,不要謗毀其它的乘。不論哪一個法師講經,你都讚嘆隨喜,莫要生謗毀。你不必評論他講的好、講 的壞,你要是跟他有緣,高興聽你就聽,不高興聽你可以不聽,那沒有什麼錯。你要是謗毀,無緣無故給自己找些煩惱,找些罪受。沒罪,你要找些罪受,又何必呢?不論對人,對法,你心裡總有一個佛法僧三寶。我們講《佔察善惡業報經》,唸佛、唸法、念僧的功德大得很,你唸法的時候,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十方諸佛所說的法都在裡頭,沒有揀擇的。

  

一切勝僧,可以引起你的好樂。因為有凡僧,你就可以想到聖僧;因為有聖僧,你可以想到佛,你的功德就種下去了。

 

經中教誡謗法言論不可聽聞閱讀,於謗法者不可隨順

 

大法炬陀羅尼經----謗法果報品第十四

 

 

爾時毘舍佉婆羅門復白佛言。世尊。若人於此三種法中生疑謗者。當雲何滅。

 

佛告婆羅門。若有於此三種法門生疑謗者。在家出家。一切法師悉不能除。何以故。毘舍佉。於佛智中深起疑謗。破滅一切善法根本。是故無人能為除斷。

 

毘舍佉復白佛言。世尊。若人於是諸佛如來大慧門中生不信者。有何果報。

 

佛言。婆羅門。是人造業世間極重。是以一切尤重惡報皆在斯人。斯人永失佛法深利。三世諸佛同共放舍。於 甚深法無有信樂。自既不信一切佛法。復教他人多生誹謗。恆樂隨逐極惡朋友。學習愚痴增長邪見。常為己身貪嗜衣食。是人未來雖聞諸佛說諸妙法亦不生信。以其 現無信分善根故。如是之人自於佛法起深障礙。復更令他無量眾生於正法中作深障礙。以是因緣。具受種種無量大苦。何以故。以具惡業斷善根故。所以者何。是人 皆由自習愚痴無智邪見。復教多人無智邪見。聞說深法不能信受而生輕慢。以輕慢故。不能諮問智人勝法。毘舍佉。若有智者常應諮問。不當親近愚痴邪見無智眾 生。若人聞此三教藏時不信行者。汝知是人乃至一切天人世間不能令其歡喜信解。若聞說此三種業藏不生信解。假使更聞諸餘法相能生信者。無有是處。當知是人去 佛法遠。如是愚冥無智眾生。凡所行作不可隨順。乃至有說亦勿聽受。

 

我實不能分別具說是謗法人所生惡趣。我亦不欲說是謗人所受生處身量分齊形體容貌可異醜惡。何以故。若我具說。眾生聞之或當怖死。故我不說。如是毘舍佉。若人於法乃至一句欲作障礙生謗毀者。彼所得報不可具說。我今為彼未謗之人明識斯過。故少說耳。毘舍佉。假使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大地獄及小地獄。彼謗法人悉生其中具受諸苦。何以故。以其斷滅一切善根。復令無量無邊眾生起謗法心增長邪見諸惡行業。是故備經惡道受殃。如是眾生出地獄已更生余趣。經無量世痴呆無知。若生人間不得正念。諸根暗濁狂亂失心。喜習邪法不識義理。毘舍佉。是人所受果報形量時節分齊我今略說。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草木樹林盡以為籌。計其罪報不可為比。身形麤丑難可具論。凡所至處皆成苦緣。斯由謗法獲如是報 

==========================

 

《遍攝一切研磨經》說:「曼殊室利,譭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於如來所說聖語,於其一類起善妙想,於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為謗法!諸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從教證而知,謗法的罪相非常地細微,只要論及法義時,語言未經觀察,便容易造下謗法罪。對此須時刻警醒,防心如賊,守口如瓶。

 

《三摩地王經》中說:「若毀此瞻部洲中一切塔,若譭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殺盡伽沙數阿羅漢,若譭謗契經,此罪極尤重。」佛法是佛陀及諸大聖者為我們各種根機的弟子所開示的聖教,無一不是甘露、醍醐,我們在學佛之初作三皈依時,皈依的法寶便包含了從小乘、大乘顯宗、大乘密宗的一切佛法,而沒有將任何一種佛法排拒在外,《四十二章經》記載了佛曾說過的這麼一句話:「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悅,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又有「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倘若師心自用,以狹隘的情見妄測、評說聖教,在造下了謗法之罪時,不用說顯宗、密宗的一切戒律,甚至連最根本的三皈依戒都已破壞,已無資格稱為佛陀的弟子了。

 

以上經文為極清楚明了,大家應再三研讀,牢記於心,若有師心自用,以狹隘的情見妄測、評說聖教時,即應立即警醒。凡已造謗法罪的人,必須毫無隱瞞,誠心發露懺悔,以此懺悔力,再加以猛厲信願,或可尚因彌陀悲願而獲救度,否則只有親墮無間地獄,消除此業,別無他途。

 

  我們修學佛法之目的,根本在於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如果在佛法上產生分別執著、滋生煩惱乃至互相誹謗鬥爭,不但空耗暇滿人身,造諸多惡業,也辜負了佛菩薩以及祖師們的悲心。作為佛教徒,縱然無力成辦弘法利生之廣大事業,但也不能故意摧毀或誹謗佛菩薩們傳下的甘露妙法,否則會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最終果報也將不可思議。

 

 

具體解說請參考以下貼子

詆毀宗派是最可怕的事 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

http://www.folou.com/thread-445-1-1.html

 

 

==================================

 

謗密者,始終無法懺淨,必須親自感受地獄果報!

 

有些罪業,小乘自宗是無法懺悔的,如對聖者取綽號、享用僧眾財產等,果報非常嚴重,怎樣懺悔都是要受報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盡這些罪業的;

 

大乘自宗若是五無間罪和謗法罪是難以懺悔的(這裡說的是難以懺悔,不是說絕對不可以),但用密乘的灌頂、證悟無上大圓滿法是可以懺淨的;

 

密宗中謗上師、謗密法破了嚴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懺盡,故所有罪中,謗金剛上師、謗密法二種惡業是最嚴重的,始終無法懺淨,必須親自感受果報。

 

 

漢傳高僧們讚嘆密宗、漢藏大德的互贊、密宗圓寂瑞相圖文集http://www.folou.com/viewthread.php?tid=85336

 

3、警惕種種容易引發謗法的因緣

 

片面皈依引發宗派爭執、舍法謗法

 

節選自益西彭措堪布《進入聖教之門——皈依》

二、認識皈依處:

 

 

1、認識皈依處有什麼必要呢?

 

 

 

如果事先不瞭解,就會出現片面皈依的偏差,這樣會導致失壞皈依戒,而且如果在進入佛道的第一步就出現抉擇上的錯誤,那麼以後會犯一系列的錯誤,從初一一直錯到十五。

 

 

 

相反這個地方能抉擇清楚,很多問題都可以事先遮止,比如宗派爭執、舍法謗法、佛教團體之間互相排斥等等,這些問題現在發生的很多,追究它的根源,也是在最初皈依的時候沒有交待清楚,這些事都是在三寶弟子身上發生的,名義上說是皈依了佛、法、僧,心裡仍然譭謗輕視佛的法,排斥某一部分的僧伽,這是很讓人痛心的現象,都是由於抉擇上的錯誤造成的個人或者團體的迷亂。

 

 

2、皈依處是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寶的全體而不是部分:

 

所謂佛寶就是釋迦牟尼佛等十方三世諸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一切佛都是我們所應皈依的導師。並不是只皈依一部分佛而捨棄另一部分佛,也不是只皈依化身而不皈依法身和報身。

 

所謂法寶包括證法和教法兩部分,證法是戒律、禪定和智慧,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無論是大乘法、小乘法、顯教或密教,只要是佛說的法都平等是我們的皈依處。不是只皈依一部分佛法而把其他的法當作邪法一樣看待。

 

所謂僧寶,以大乘的觀點來說,是一地以上的菩薩,按小乘的觀點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都稱為僧寶。不分時間、地域、何種教派、傳承,只要是僧伽都平等是皈依處。不是只皈依一部分的僧伽,而把其他不同類的僧伽當成外道徒一樣看待。

 

因此我們皈依不是皈依某個師父,也不是皈依一部分的佛寶、法寶和僧寶,而是對盡法界虛空界的所有三寶都平等普做皈依。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幫助你們獲得皈依的戒體,這一點務必要認識清楚。

 

3、為什麼要廣大平等地皈依?

 

(1)不廣大平等皈依就是大不敬:

 

比如一個父親擁有很大的事業,他開辦了一所大學,在這個大學當中有無數的科系、無數的老師在傳授無數的善妙學問,而且有無數的學子在求 學,他們都獲得了相應的學位,如果是這位父親的孝子,他必然會恭敬、護持這些共同屬於父親事業組成部分的老師、教法和學生。如果只恭敬護持一部分,而對另 一部分捨棄、排斥、輕視,這能說是孝子的行為嗎?這是大不敬,因為這是在破壞父親的事業,必定不會讓父親歡喜。

 

同樣十方諸佛同一種心同一種智慧,都是為了救度眾生,由於眾生有無數種根性和意樂,所以佛示現的報化身以及所傳授的法門就有無量無邊,而隨學不同法門的僧 也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境界的差別,而所有這一切都平等是三寶體性的表現,所以應當平等恭敬。我們的眼界不能太狹窄,沒有必要以自己的分別念把同體、 周遍的三寶大海分裂成自方和他方,取一者舍一者,這樣只是毀壞佛教而已,我們不能做這樣讓諸佛如來不歡喜的事。

 

(2)不平等皈依會造下嚴重的罪業:

 

造業的作者是誰呢?當然外境不會造業,唯一是你的分別心在造業。面對一種對境,如果你有分別,必定是落在一邊,要麼皈依要麼不皈依,要 麼恭敬要麼不恭敬,不是緣取就是捨棄。這樣如果把佛法僧三寶全體分成兩分,只對其中的一分皈依、恭敬、護持,那對另一分是什麼態度呢?可以斷定是不皈依、 不恭敬、不護持,這是在造一種什麼性質的業呢?是不是緣著尊貴無上的三寶對境,造下最深重的下惡趣的業呢?

 

比如對佛法的一部分執著是善妙,是成佛的助緣,你恭敬它、皈依它,對佛法的另一部分執著是不好的,是成佛的障礙,你輕視它、捨棄它,這就是謗法業。同理, 對佛寶、僧寶也這樣貪執一方、嗔恚一方,這是謗佛、謗僧。一方面說自己皈依三寶,另一方面又謗佛、謗法、謗僧,這樣有沒有皈依戒呢?決定沒有,只是佛教的 罪人。

 

(3)如果皈依境廣大、圓滿,就可以成為出生最殊勝功德的所依:

 

我們看,一尊佛一個毛孔的功德,即使以佛自己盡虛空際宣說也宣說不完,對四句的聖法聽聞、讀誦的功德也沒辦法以分別心做衡量,一位聖僧 安住慈心三昧的善根也是無量無邊,現在總集起來以十方三世所有的佛、法、僧作為皈依境,在這樣的功德大海前皈依、祈禱、供養、隨念功德,當然會出生無量無 邊的功德利益。所以有必要廣大平等地皈依,這是皈依時必須把握的關要。

 

(4)、不廣大平等皈依和普賢行願相違,不能成佛。

 

如果希求成佛,必須要發起普賢行願,實踐普賢行願。在普賢行願當中怎麼講呢?其中說到「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這是講要普遍供養十方三世諸佛。)

 

=============================

 

凡夫不可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和法門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文章來源:摘自《懷業時語略釋·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標題編者加)

 

有人見祖師大德也常互相辯論破立,甚至顯現說呵毀不敬之語,於是草率隨學,豈知畫虎不成反類犬,東施效顰唯現醜態,因為祖師大德安住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 大作夢中佛事,外現雖似出語不敬,或將不了義說為了義、了義說為不了義,但其內在本無自相嗔心,也並非不具有抉擇了不了義的智慧,實因為了度化各種根機的 眾生,有必要作如是的方便顯現。

 

相比之下,凡夫如果立自破他,則可斷定大多難免生起自相的貪嗔,而顛倒了不了義也全是愚痴薄慧所致,這樣在沒有方便智慧攝持的情況下,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與法門極易造下譭謗罪業。 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大弟子堪布根華說:「為了增上智慧可以學習祖師大德之間的辯論,此外如對大德妄加破斥則會產生無窮的過患,連同那些盲目無知的追隨者也因 加入譭謗的行列而造下謗法、謗大德的罪業。」法王如意寶說:時值末法的如今,佛法異常衰微,各宗各派應該互相幫助,攜手共進,不應互相排斥打擊,如此則佛 法會興盛,否則只能加速佛法的滅亡。因此為了平等護持三乘佛法,為了一切有情的暫時究竟安樂,為了自己今生來世的前途,我們應當捨棄門戶之見,平息宗派紛 諍,彼此讚嘆,互相幫助,在根本上應當了知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教授,悉皆圓融無礙、毫不相違。如此則一切教法現為修行教授、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易於獲得聖 者密意、自然消滅極大謗法罪業的四種殊勝自然具足。

 

總之,由於宿世的因緣願力、串習深淺,形成了今生自己學法的根機意樂,無量的法門對自己來說會有緣深緣淺、相不相應的差別,所以擇一最有緣的法門修學自 宗、一門深入非常重要,而對一切他宗法門應當一律觀想清淨,這樣才能不造謗法舍法的罪業,對於佛法以及自他都有極大利益而無任何損害。

===================================

 

當你在論壇上與人「辯論」時,你有沒有警惕?!

 

轉帖

 

現今有不少在家人更喜歡自作聰明地對各派別作比較、批評,小乘的說大乘非佛說,自稱大乘的譏上座派為低等根器,自稱密法行者的看不起顯乘,顯宗卻罵密法為外道。我們自己想一想,成為三寶弟子本是為了要得益,若這樣做的話,卻反而令我們在入佛教後積來更大的惡業。

 

如果你對各宗派法義有所通達,本人有證悟, 能分了義與不義,又能作如理的比派,心亦遠離贊己貶他的宗派門戶之見,而且更身兼住持正法的責任,例如是三大寺中的大學者、長老等,為了辯論、抉擇正理等 目的,則還可對這些方面發言。即使此等大德在作此類事業時,尚且如履薄冰。現今的在家人,卻狂妄地自以為代表了其宗派,學著先德般對各宗派妄加評論甚至攻 擊,這只是宗派門戶之見,而且是十分笨的一回事!我們連自派細微之宗見尚且未曾掌握,何況比較諸派呢?我們連外道與內道之最細微法義分別也未搞懂,說甚麼 評比內道各宗呢?所以,凡夫在家居士宜以清淨心修持,做好居士之本份,把住持正法的工作留予住持正法的大德來做,否則就會十分危險。

=======================

 

「為何不同教派會因見解差異彼此爭執呢?」

 

白瑪鄧燈尊者答:「這些現象的來源是不具智慧的淺見,將自己不究竟的見解加諸他人之上,進而在那些見解不同的人中造成矛盾與事端。所有這些爭端並非來自於任何一位佛陀與菩薩,也並非來自與於任何一教派的祖師,而是來自於哪些雖然追隨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但不具真實智慧的主觀自我者,因為偏執和妄想造成了教派之間的間隙,煽動愚痴的人們並且激起各個教派的對立」。

 

4、依文解義,錯解佛經而興起謗法

 

 

引經據典就代表其言行一定符合正法嗎?

 

有些人在網上發言時總要引證佛經,似乎自己就代表著正法。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網絡辯論中,一些人為了戰勝對方,經常在引證佛經時斷章取義,在解釋佛經時則偷換概念——這是典型的世智辯聰。

 

引經據典是好事,但是如果只強調「離經一字,如同魔說」,卻不管「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只強調「依法不依人」,卻不管「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麼很可能給世智辯聰者可乘之機。

關於「依義不依語」,前面已經說過,煩惱眾生以分別心看佛經,不一定能正確理解佛意。這一點大家都好理解。這裡重點談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的經典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寶積經·卷五十二》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大集經·卷二十九》說:「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

可見,只有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甚深見地的佛經才是了義的佛經,如《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等等。

佛在《涅槃經》中明確囑託:「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因為只有了義的經典才是真正抒佛本懷;不了義的經典只是佛陀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根性眾生的方便開示。如果抓住不了義經典的隻言片語,作為放之四海皆準的極則,則等同於謗佛。

看佛經時的發心也很重要。《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蕅益大師也說過,如果不是真為生死,看經、持戒、營福等等皆屬魔業。如果看經是為了辯論,這已經屬於魔業,至於引經據典來譭謗他宗,更是地獄活計。

 

總之,引經據典是好事,但要警惕世智辯聰者。斷章取義、偷換概念、以不了義混淆了義,是這些人的慣用伎倆。

外道迷信並不可怕,因為他們的荒謬昭然若揭;而引經據典的世智辯聰者更可怕,因為他們說的和佛法太相似、太具迷惑性了!

 

 

解讀佛經的鑰匙:佛經中的四種意趣、四種秘密及了義不了義

 

節選自《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電子書

http://www.zhibeifw.com/ebook/dymxxxxdcs.chm

 

 

 

概括而言,本性實相稱為了義,宣說實相的所有經部稱為了義經部;為了引導眾生證悟本性而以多種方便宣說不清淨迷亂之法稱為不了義,詳細論述不了義的分類等法門稱為不了義法。此法理實可堪為見諸法之明鏡以及開啟諸法之門的鑰匙,所以首先宣說。我們應當明確此等之理。為令眾生證悟密意之自性,在此有必要闡明意趣與秘密的道理。

 

所謂的意趣是指在演說佛法的過程中稍微含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也並非是為了引導眾生的虛言妄說,而是具有特殊的某種必要而宣說的語言。

 

意趣共有四種,即平等意趣、別義意趣、別時意趣與補特伽羅意樂意趣。《經觀莊嚴論》云:「平等與別義,及別時意趣,補特伽羅意,當知四意趣。」

 

平等意趣:諸如世尊考慮到法身平等而說我爾時成為佝留孫佛。

 

別義意趣:諸如世尊考慮到三無本性而說諸法無本性。三無本性即:(一)遍計法無本性,因為實際意上遍計法必定不成立, 所以說遍計法無本性。(二)依他起生無本性,因為從四邊生不成立。因為已生與正在生是相違事物,故自生不成立;若觀察自相他相均不成立,故他生不成立;二 種事物互為相違,故共生不成立;無因不可能生果,故無因生不成立。總之,凡所顯現的生滅等法均如夢如幻,是緣起性無而顯現的,因此說依他起生也是無本體 的。《智光莊嚴經》中云:「文殊,夢境無而顯現,如是諸法亦是現而無自性……如幻、如陽焰、如乾達婆城、如水月、如影像、如幻化。」(三)圓成實勝義無本性,因為圓成實本身就是勝義並且無有不清淨等戲論法的本體。《解深密意經》中云:「我思維相無本性、生無本性,勝義無本性而宣說諸法無本性。」

 

別時意趣:例如佛尊曾說僅以持誦無垢月光如來之名號便可獲得佛果。這其中的含義是說,僅僅持誦佛號雖然不能立即成佛,但依靠往昔所積累的諸多資糧,終有一日必定能成就佛果。

 

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諸如針對有些貪執戒禁取見者,佛陀譴責戒律、讚嘆佈施。

 

秘密是指為令有些眾生趨入正道,受持真義,而依靠對方所感興趣的少數名稱或能接受的條件宣說,方式雖然與之相同,卻有言外之意。秘密也分四種: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轉變秘密。《經觀莊嚴論》云:「令入之秘密,以及相秘密,對治之秘密,與轉變秘密,聲聞與本性,如是滅罪業,及說甚深性,四種秘密也。」

 

令入秘密:諸如為利益有些因畏懼空性而不入大乘的聲聞種姓者,佛說色法存在。如此一來,聞法者理解色法等外境實際存在而放下顧慮趨入大乘,而講法者想到的是凡顯現的一切法均如夢境般存在。

 

相秘密:諸如為令眾生了達無有本性之實相,佛說一切萬法皆無有本性。關於遍計法無本性、依他起無本性以及圓成實無本性三者前文中已有闡述。

 

對治秘密:諸如佛陀考慮到有些人會有釋迦佛身材矮小、壽命短暫等故不如其他佛陀的想法,於是說我爾時成為毗盧遮那佛。 如此一來,聽聞者會理解到釋尊與毗盧遮那佛的色身其實是平等一致的,而講說者則想到二佛圓滿資糧平等、獲證法身平等、利眾事業平等。《俱舍論》云:「諸佛 資糧與法身,行利眾事平等性,彼等身壽與種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轉變秘密:諸如為了遣除某些人因此法容易理解而認為比其他法下劣的罪過,宣說此法極難證悟。如《因緣品》云:「父母為 所殺,國王二所淨,境眷皆摧毀,彼人得清淨。」這其中的含義:父母是指行於輪迴中的愛取;國王是指各種習氣的所依或基礎——阿賴耶;二所淨是指婆羅門的壞 聚見與沙門戒禁取見;境眷是指內在的處、二取等八識聚;皆摧毀是指以上這些完全遣除,彼人則得清淨,即可成佛。

 

意趣與秘密二者是一本體異反體的關係。

 

二者的差別誠如具慧譯師所說:「聽者從說者的語言中未領會到說者所想的意義,而是理解到其它的含義,即是意趣;聽者對說者所想的意義心領神會,即稱為秘 密。」《攝大乘論釋》中云:「意趣僅僅是心中之觀點,而不觀待對方承認;秘密觀待對方之承認。」我認為此二者並不相違,觀待某種目的而說彼之所具條件,而 不觀待對方承認不承認,也屬於意趣。對於他人所詢問的意義並未和盤托出、圓滿明示,仍然保留有密意,因此稱為意趣。為利益他眾,依靠方便稍許迎合他人的心 理而宣說的含義稱為秘密,因為依賴講者口中宣說,對方也領會他所說的意義進而趨入,到後來聽聞者對講者的言外之意方完全理解,所講的意義也不完全是妄語。

 

四種意趣、四種秘密即是閱讀經典的第二把鑰匙。如是文字、意義、意趣、必要還有許多,所以依靠此理辨別而了知一切經續之義極為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