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由五種人所說,鬼神也會宣說佛法嗎?

佛法有五種能說之人也。

(一)佛,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也。大智度論第二所謂「佛法有五種人說: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是也。淨影無量壽經義疏捲上所謂「起說不同,凡有五種,如龍樹說:一佛自說,二聖賢說,三諸天說,四神仙等說,五變化人說者,其序次雖殊,而意則同也。又出於觀經疏等。

(二)佛,菩薩,聲聞,眾生,器界也。華嚴經疏第一所謂「今此能說,通三世間,開即為五,謂佛,菩薩,聲聞,眾生及器。」是也。華嚴經中,如阿僧祇品隨好品者,佛說也。餘會多菩薩說。入法界品之初有聲聞說。諸善友等多菩薩說。亦名眾生說。菩提樹等即器界說。又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品,說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 說,三世一切說之五種。蓋此等能說人之用法必非一,或用音聲,或用光明,或用妙色等,以開悟眾生也。

佛陀說的法稱為佛法,但是佛法不一定是由佛親口說的。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第二卷說:『佛法非但佛說者,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口自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毗尼是律藏,佛弟子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如雜阿含記載,有位質多長者,說法無礙,比丘尼、初學比丘在他的指導下證果。所以現在有些人在爭議說居士可不可以昇座說法?其實在印度時就有居士昇座說法了,只是,不論居士或出家人講經說法都應該將功德回向三寶及一切眾生,感謝得力於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加持,這樣就不違背了。

第三個『仙人說』,仙人不一定指佛教仙人,外道的五通仙人或者一通仙人、二通仙人,他們有時候說的和佛法意思一樣,就是佛法了。第四種諸天說,就是天人、天神說的佛法。第五種化人說,證果位的羅漢、菩薩或佛陀運用神通變化成各種形象而說佛法。但是並沒有提到夢中說,可是我們大藏經有提到夢中說,那是明朝的一個皇后,她夢見天神來向她說法,就一字不漏的背誦出來,經過高僧驗證認為是佛法,於是皇帝頒令將它編入佛經。所以到了中國,就加了一個夢中說,這也不能說完全錯,只是另一種觀點以及審核的間題罷了。

綜合這五種,再看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入佛法相,名為佛法。』在印度歷史上的高僧,他們已經培養出一個共識,就是剛剛那五種人說的都是佛法,所以到了龍樹就說:『修多羅相應,不越毘尼,不違法相。』只要與修多羅【經】相應,不越毘尼就是不違背戒律的條文,也不違反阿毘達磨【論】的法相,如此就是合乎佛法。

在四分律裡面講到,有一個法則來認定法或非法,即佛親口所說,或者是佛弟子、諸天、仙人、化人說而經過佛的認可,就是佛法。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都是緊閉金口,整部華嚴經幾乎都是大菩薩在講他們的境界,他們的菩薩道、菩提心怎麼修,最後再由佛陀來印證他們所說的法。又比如『維摩詰所說經』,整部經從頭到尾都是聲聞弟子和大菩薩應對辯論,以及維摩詰居士說法,由他示現生病而引導出這一部生動的經典,最後也都是佛陀來印證收場。所以大乘佛教才有一句話說:『法王無事,法付法子』,佛陀很少先開口說法,都是由菩薩們講示自己修行的法門。楞嚴經也是個個菩薩在講他們的圓通法門,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法門,大勢至菩薩是唸佛圓通法門,而最後也都是佛陀來圓場。

對佛經、佛法做這樣的介紹,就是要告訴各位一個觀念:佛法和佛經不一定要與佛說連成一直線。甚至佛在世時,所謂的佛經就沒有那麼死板的要『佛親口說』才能夠稱為經,佛弟子說的也都稱為經。而且大量的佛經都是在歷史的結集形成中出來的,佛弟子的修持,體會到佛陀的精神,深信佛的法印相印證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境界,而且得到這些聖者的共識,結集出來的這些經典,在歷史上越來越多。想要瞭解這地歷史的演變和結集的形成,也要曉得佛經在印度的文化和背景,以及契合印度人的根機,所以佛經的實說和權說,這種方便的、權宜的說法就有相當的彈性了。


對別人演說佛法,要具備什麼條件?

如本法師佛學問答

大智度論記載五種人可以說法:『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 四、諸天說。五、化人說。』 

宣揚如來正法人人可以演說,只要具足 正見,引 導他人出世解脫,莫陷入生死泥沼,依正見說法,依如來戒律次第而為,宣揚佛 法沒有各別申請專利的,大家在學佛的過程是人人平等的,只要依如來之戒律而 為,不得犯上犯下的弊病,若如法而說,是名正說,若不如法而說,是名邪說。 

譬如;不依七眾次第如法如儀而說,因而犯如來之戒律,顛倒倫次,演說再好的正法,正法亦成非法。 

現引律藏之例,節錄三點供給同參共研,分別如下: 

一、出家人不可以站立而為白衣(在家人)說法,應高座而說法,若犯則不如法, 破壞如來戒律。 

二、白衣高座說法,出家眾下坐,若如此而為則不如法,有犯如來戒律。 

三、比丘尼高座說法,比丘下坐,,若如此而為則不如法,亂了如來律法。 

戒經云:『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梵語Bodhisattva)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 ,犯輕垢罪。』 

如來正法若無戒律維繫,會提早滅亡的,過去有佛世,因無戒律住世,佛滅度不久,佛法也隨之而滅亡;可見戒律是何等重要啊!

戒律是維繫如來正法的橋樑,又如 防腐劑一般,能使佛法不變質,持續不斷故。 

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這是佛陀給予佛弟子刻骨銘心的格言,不得不牢記心中,畢生勿忘! 

佛門七眾弟子即是:比丘(梵語bhiksu)、比丘尼(梵語bhiksuni)、 沙彌(梵語sramanera)、式叉摩那尼(梵語siksamana)、沙彌尼(梵語sramanerika)、 優婆塞(梵語upasaka)、優婆夷(梵語upasika),是名七眾也。


鬼神也會宣說佛法嗎?

聖嚴法師

在人類的一千個人之中,大概有數人由於過去世的修行力和由於他們是來自有福德的神道,所以有與生俱來的預知力及回憶力,知未來、知過去,在兒童時代特別顯著;成年之後,如果生活繁忙和不加理會,這種異能就會漸漸退失;如果蓄意培養和順其自然,也會成為感通鬼神的媒體,而被稱為靈媒或巫者。

現代人由於知識的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神秘能力的人,現在多半能夠運用邏輯和似是而非的科學觀點來說明他們的原理,運用佛學知識、佛教名相向大眾訴說他們神秘力量的實質,而且以神鬼的啟示所得的所謂修行方法,稱為密法、大法、無上法,用以教導他人修行,也能獲得神秘的感應,的確也產生若干的效用。

不過有個共通的後遺症:所謂「請鬼容易送鬼難」,一旦使用類似的方法且產生反應之後,就必須受神鬼力量的控制,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輕者從表面看還如常人,重者就會變成精神不穩、心態不正,從言語、談吐和眼神都能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情態。如果希望脫離控制,往往心不由己、身不由己。如果意志力強,發覺已經誤入歧途而想抽身,也會經歷一番精神和肉體的煎熬,往往延續到一年、兩年才能恢復正常。所以要那些相當深入而沉醉於神秘經驗的人脫離歧途、迴向正信的佛教,不是不可能,卻是相當不容易,這是非常不幸的。

有人雖不自稱是某佛菩薩的再來,卻宣稱直接傳承於某佛菩薩的教導和印證,這有三種可能:一種是修行禪定在定中顯現神秘境界;第二種是在夢中顯現的夢境;第三種是在清醒狀態聽到或見到的降神現象。

如果是在定中,一定不是深定,深定非有心、非無心、非有境界、非無境界,不會有佛菩薩出現的情境;這種定境,應於屬於類似做夢的狀態。人在睡熟而將醒未醒之際會做夢,將要入睡之前也會做夢,但兩種夢的性質不一樣,前者比較清醒、清楚,後者比較混亂。同樣,定中所見境界則是在散亂心未除、統一心未現但已經失去現前境界的覺受之時,內心的妄念所造成的一種反射作用。所以定中所現和夢中所現的佛菩薩,往往並不是來自心外。

另一種類似靈媒所見的降靈現象,是神鬼幻現為佛菩薩形象或者自稱是佛菩薩的聲音,以光影和音感的幻境當作佛菩薩的示現,如果不具佛法的正知正見,極容易受到這些鬼神的愚弄,而成為鬼神表現靈力的工具。雖然佛經中也說,佛法可由鬼神、天仙等說,如果不與三法印相應,那就不是佛法而是外道。一般的鬼神,假借佛菩薩的名號所說的種種,雖然也用若干佛學的名詞,他們的層次仍不能脫離欲界鬼神的範圍。所以是否屬於佛法,應該用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印證,這是除煩惱、去執著的。

《楞嚴經》《摩訶止觀》等,都曾詳細地講到什麼是魔境而非正境。這就是為什麼禪宗重視傳承的原因,從達摩祖師開始代代以心傳心,而戒律也強調戒體的師師相承;雖然後代有無師而自證,但至少應該與經教相應,與正統的佛法不相違背。有明師求師證,不遇明師則當求經證。否則縱然自稱是佛的弟子,或自己認為是佛教的一支,本質上還是附佛法的外道。

所謂鬼神,如果他們傳播的是正信的佛法,那就是護法神,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化現。所以是否合乎正統的佛法,不在於用鬼神的名字或佛菩薩的名字來說法,而是在於他的知見是否正確,也就是不因人廢言,也不因名而不辨邪正。

 

為什麼誦經會改變人的命運?

 

駁斥謬論--某時間地點不能念《地藏經》《楞嚴經》或其他經咒,看完恍然大悟!

 

突然不想念經甚至懷疑佛菩薩,可能將發生可怕之事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誦經十二步驟都要懂,就能誦到開悟

 

這些《地藏經》裡的增福法,你不一定能發現!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普門品》談業障的重量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行住坐臥不忘念佛!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最好不要坐著念經,跪著念經能消除業障!

 

千萬不要躺著看經、念咒!因果可畏!

 

向佛菩薩祈禱,為什麼有時候靈驗有時候不靈驗?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