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中法師

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道的正軌,故又名古仙人道。因為正法是本來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來如此的,所以不論是過去或未來一切佛,無不經歷此正道而得入涅槃,他是永久不變的;而不論是大乘或小乘,他是普遍平等的,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脫正覺的唯一道途。佛法的德行,貫徹於正確的正見中;由知見來指導行為,又從行為而完成知見,這是知行合一。依正見而有向於究竟至善的正志,才能引發正行。若無願而行會漫無目的一事無成,所以要以願導行;但徒有志願不去實踐,則淪為空願,所以要以行山填願海。要有清淨的三業,自他和樂的德行,合理的經濟生活,才能有定慧的修養,這都是相依相成的。完善向於解脫的德行,絕不能忽略這完整性。在八正道之後加上正智、正解脫二支,則成為十無學法。

佛為須跋陀羅說︰外道們沒有八正道,所以沒有聖果,沒有解脫。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聖果,有解脫。可見八正道是能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門。在大乘的《楞伽經》中,也說︰「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

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但求涅槃智。對於因果緣起的必然性,四諦的價值決定,常是並無希求;有的以為這早都已經知道了,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由於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手,似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於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內外也不辨了。

在八正道的正見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佛為深摩說︰「不問汝知不知,要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這是怎樣的肯定、必然!什麼是法住智?什麼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經〉說︰一切眾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無明)而後有彼果(如行)的,絕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於因果緣起的決定智。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三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為智),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經上說︰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才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由生滅故,寂滅為樂。」由無常(入無我)而契入寂滅,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入的觀門)。所以,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滅,涅槃智知不生滅;法住智知有為世俗,涅槃智知無為勝義。依俗諦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歷程,一定如是而絕無例外的。

過去的大德們,就有錯認定盤星,以為孔孟之大學明明德、理學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於是儒佛融通起來而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西方聖人此心焉」,好像儒門大師,即使翻過語錄,用過存養功夫,那一位是確認三世因果的?那一位從緣起的流轉還滅中求正見的?那一位體見一切眾生平等的?根本都沒有三世因果決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於佛法的門外。理學大師都不能贊同佛法,為什麼?就是於佛法沒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而進修得來。佛教徒有祖師崇拜情結,依人而不依法,陷於武斷主觀之信仰而盲修瞎練,將傳統文化及祖師情節置於殊勝的佛法之上,既忽略祖師當時之時節因緣與善巧便,而不又重視原始印度之論書。事實上,依太虛大師言「中國諸師,往往多臆說,故不可依為証量」。「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者難與言」看清楚了印度佛教之後,中國的東西就很容易明白。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了!

禪宗教理直指人心極為高妙,但是開悟者少,未悟者多。所謂教外別傳,似乎不經聞思即可修行。開悟指的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學經論不能成就正見怎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造成不可說,不可思議的東西太多,所以容易讓外道乘虛而入。禪宗史關於假禪師記載也不少。而影響中國思想史最大的,就是宋明理學,王陽明也被宣傳成儒家的開悟者,宣傳他對儒家天理天道的看法,然而後代不僅無法繼承這種義理,更造成所謂的「狂禪」末流發生,導致士大夫不看書,個個都在參王陽明的公案。大部分「附佛外道」宣傳主要內容,幾乎都以禪宗為主。禪宗雖曾隆盛,但專重向上直觀,而輕視了嚴密之義學,事相的修習。佛教由此才從平淡而貧乏,貧乏而衰落起來。而後淨土宗之方便易行,三教合一,更是雪上加霜。

蓮池大師就此一問題曾於《竹窗隨筆》中談到.....有自負參禪者,輒云達摩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自負念佛者,輒云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亦有實無所得而漫言者,大都不通教理而護惜其短也。明清以降,佛教更傾向於崇仰那些不學習經論,或經論學習不多的開悟者、往生者,以為不必聞思正見就可以成就了。近來由於靜坐或氣功引起的「身心變化」,乃至沉沒,有多少人就以為是開悟了,可以追得上佛了!附佛外道善巧地把握了多數人對佛法的無知與追求神通感應的弱點,錯謬的邪見、穿鑿附會的佛法而未證言證,未悟言悟。而現在念佛者,哪個不是拿著自己生死事大當藉口躲了起來?生死是事情很大,可是佛教的慧命會因為這種找尋逃避的思想變得萎縮。問題在這裡,你高唱末法,意圖是再讓自己的法門成為正法,對不對?但是佛教卻因為你的口號真的變成了末法,是不是會這樣?因為沒有教理基礎,缺少對佛教的基礎了解,要弘揚淨土法門,請問你要靠什麼來弘揚呢?對佛經義理不懂的情況下,怎麼勸人家念佛?還不是說說住生靈感故事,不然就是告訴人家怎麼辦喪事,一切看佛菩薩靈不靈驗,至於什麼是佛法,學不學習,則無關緊要!我們要弘揚正法,當然就要研讀學習正法時代的經教。有人會提出:現在末法時代修四念處行嗎?能得無生法忍嗎?這個疑問。我認為正法住世的時代、像法、末法時代,無差別。就是你肯努力、不肯努力的問題。我也相信正信的佛教徒一聽到末法,不會就只是想到放下五濁惡世的一切趕快往生;應該是向那些鑿石窟、印經卷、取經、譯經、講經的先賢們學習,想法子為後代子孫留下正法的佛教,期待佛法的再興。

根本之道,還是老老實實把貫通教理,特別是末法這個時代,不要說念佛,持咒了,除非師父非常可靠,否則還是要多讀經論才行。

究竟什麼叫做末法?末法,末者微也,轉為微末,但有教而無行,無證果時,是為末法時;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學習佛法,但是不能修四念處降服煩惱,心裡面有貪瞋癡,不在乎;煩惱照常活動,這個時候佛教是什麼面貌呢?就是末法的現象。

能有教而無行還不錯,至少不會一盲引眾盲。佛教確實需要一些針對在家信眾的基礎教育,如正見及道次第的建立,資糧的攝取,障礙的排除,學佛生涯的規劃等等。多數佛教徒的概念是:作功德兵擁護出家法師,捐錢蓋廟,作大法會,慈善事業、大佈施;再不就是念念佛,聽聽道理,還有就是消災免難、去除業障、驅鬼降魔等等。尤其是後者,好像居士們很容易遇到冤親債主。也難怪今天佛教,乃至其他宗教如此盛行,這都得感謝這些冤親債主登門造訪,不然除了這個以外,好像誰也不知道為何信仰佛教似的。解決冤親債主的問題,就成了日後成為社會人士的人們對佛教的刻版印象,到後來,「法力」高下就成了社會上大眾對「師父」與宗教重要的評價之一。如果問大家為什麼選擇佛教,大部分回答都不外乎佛力加持和神通感應。過去多年來,佛教給人一種落伍、無知的印象,其因在於流俗的佛教一直鼓勵與提倡:「不必識字,也可以成佛作祖」,「唸佛就好」因此一直都有很多會念經念佛,也不知道在念什麼。就這樣,在無法向他人解釋原因的情況下,社會就用迷信的角度去批判我們佛教。

多年來佛教宣教時,常徘徊在感應與神通的範疇裡,因此有些不滿這些宣教方式的人出來去追求佛教的慈悲教義,作種種佛教的社會福利,佛教也因此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印象。但是,強調慈悲,救濟卻忽略了根本的智慧,只是讓人看見佛教的財力雄厚,絲毫不見佛法慈悲與智慧的真面目。如果我們出家人只做慈善救濟這件事,佛法很快就滅亡了!因為出家人沒有時間修禪、修四念處、修八正道,心裡貪瞋癡不能調伏,就停留在有貪瞋癡的普通境界上,本身在佛法上沒有成就,即使社會上的人不譏嫌我們是寄生蟲,但是我們這樣能住持佛教嗎?不要說是得聖道,講經說法這件事都辦不到。因為不深入經藏,你講不來的;小小的講一點,自己對自己都不一定有信心。即使在佛學院學過十幾年,但是不常讀誦思惟,心裡仍就是猶豫不決、迷迷糊糊的,對自己沒有信心,經也講不來。如果佛教徒還想要佛教永久住持下去,有弘揚佛法意願的話,你要想一想「佛教不要因為我而滅亡」這個問題!

到底佛教徒在期待什麼?是曠世絕倫的大師來救我們嗎?為什麼佛教徒總是在期待著聖者而不去想辦法成為那位聖者呢?為什麼佛教徒總是自憐自艾的期待他人的加持與庇祐?學佛只是發出求救訊號嗎?佛教到底教我們什麼?世尊留給我們那麼多的經教,我們竟然可以略而不論,視而不見?

我們學佛,究竟是學什麼?禪定是不是目的?神通是不是目的?開悟是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往生是不是學佛最後的目標?那一天自己沒有得到感應或者保佑,是否就對佛法失去了信心呢?像佛法這麼圓滿,為什麼竟然還有人會放棄轉信其他宗教?原因在哪裡?

什麼是業障?業障真的只是冤親債主在作祟嗎?夫妻吵架、感情失和真的是相欠債嗎?個性不合,就是我欠他嗎?原因有這麼簡單嗎?夫婦吵架時,有人就和其中的一個說,你前世和他有冤仇,你要念多少經咒去還給他,對方馬上就相信了。為什麼我們就不去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我錯在哪裡?可是有的佛教徒(平時不去讀經典)卻常常想成,這就是冤親債主在作祟,於是大家把問題通通歸咎於這個地方,變成往神通靈異的方向去解決,佛菩薩常常變成了要負擔我們日常生活的奴僕。我們不否認有業力和冤親債主,但主要的是煩惱障。學佛不是期待救贖,重要的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智慧,當我們信仰佛菩薩時不是依賴佛菩薩,而是常隨佛學。所謂與佛菩薩相應,也是智慧相應。而所謂佛力加持,指的是增上緣(即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這唯一的道路,學不學、修不修在於自己。放棄理性思考學習絕非佛教的本質,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理是般若,絕對不是神通感應,也不是加持救贖,因為那不究竟。

此外修行當然很重要,可是沒聽聞思惟,成就正見,盲修瞎練就更危險。中國佛教的問題在於見淺欲速:

見淺:不重視亦不知道次第之必須,只重修行,不重知識,不重教理(尤其不重無我義),不重思惟抉擇,尤其不重論書的學習。阿毘達磨──不違性相──探求性相事理之法義──進一步成為思修之觀境(實境性相之實義)。

欲速:非要放下世間這一切,專心於玄修自悟(己事未明,如喪考妣)完全不懂什麼叫發菩提心,死了變鬼,怕死後斷滅(不明白業果相續之理而畏懼死亡、斷滅)一死而前功盡棄之習俗信仰(不明白業果相續之理),於是大乘教修小乘行之急証精神復活;入世精神之衰微。甚少聽到,此生幸得聞法,幸得出家,死而無憾。更沒聽說臨命終時:念三寶、念施、戒、天、而心無恐怖的,也很少有人說以此禮佛因緣聞法因緣,聽法,供僧因緣、布施、持戒因緣,將來一定解脫成佛,充滿信心與理想,而生活在三寶光明的攝護當中。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