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往生?

佛文:有個問題要問,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

釋宗道:佛法有五乘:人乘、天乘、緣覺乘、聲聞乘、菩薩乘。人天乘只是其中一個層次,這其實並不能代表佛法的全部,外道很多都相當於這樣的層次,甚至有些比這個還高。如果認為只有這個就是佛法全部,豈不是把無價之鑽石、寶玉貶為石頭、瓦礫來用嗎?

《法華經》裡,佛講,佛出世真正目的就是一個: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不是入菩薩知見,不是入羅漢知見,更不是入六道人天善法知見。

眾生根基不成熟,佛就姑且講小法。《法華經》裡有化城的比喻,就是一群人出外去尋寶,走到半路,人都累得不行,回去也不是,前進也不是,這時很多人就說要返回,可是回去都是毒龍、野獸、沙漠、魑魅魍魎,回去斷無活路。這時首領就用其神力,在前方化現一個大城,說:快往前趕路,前方有一大城,可以歇息,能得安穩。於是這群人振奮精神,繼續向前,果然前面真的有一個大城。歇息好了,第二天首領對大眾說:我們繼續趕路,寶處就在前方,昨夜大城乃是我神力所化現,說完果真大城即刻不見。

佛也是如此。佛目的是讓眾生都找到真正的成佛之寶。可是,聖道悠遠,很多人不堪其行,佛為鼓勵策進,於是講人乘、天乘、羅漢乘、緣覺乘、菩薩乘,讓人能夠一步步看得到希望,策勵前進,這是佛的慈悲。對於求出輪迴的根機來講,人天乘就是化城,目的在於引導入羅漢道;對於發大心、成菩薩的根機講,羅漢就是化城,目的在於引入菩薩聖道;對於成佛的根機講,菩薩即是化城;對於淨土法門講,聖道法門就是化城。

佛的目的,在於一步步使眾生根機成熟,最後行者疲極,「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成佛有「異方便」,有那麼簡單容易的方法。不過,沒有這樣地轉圈圈,走彎路,多數眾生就是不能啟信。佛的慈悲在此。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有人說「人成即佛成」,這其實是鼓勵人在人天乘上努力精進,好像那個智慧的長者,說前方不遠處就有大城,可以安樂歇息。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懷瑾老師:這個都沒做好,學佛的人就變成專門吹牛的

先從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五乘道的修證,都包括在內。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學佛之路。要想學佛先學做人,人道沒有修好連天道的資格都不夠,哪裡能談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資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資格,才夠得上修菩薩道,才是大乘道。

中國唐宋以後的佛教、佛法,都說自己是大乘佛法。大個什麼?大的影子都沒有,只有牛吹得大。大是從小而來的,一點小善都做不到能夠做大善嗎?一個人小事情不肯犧牲,大事情會犧牲嗎?那只是吹牛罷了。說小錢捨不得花,要花一定花大錢,那也是吹牛給人家聽的。同樣道理,人乘道都沒有修好,就不要說學佛成佛了,絕不可能。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許多人學佛有個毛病,好高騖遠,一上來就要成佛,連天人都不在話下了。其實,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從做人開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裡頭特別注重這一點。然後一步步從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修行,最後進到佛乘,證道成佛。

學佛要先從做人開始,人都還沒有做好,一上來就把《金剛經》、《楞嚴經》掛在嘴上,一步登天想成佛,那是做不到的!人怎麼做好,就是修善業道。要做多少好事,才能有資格升天,天也分好多層,這裡講的莊嚴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都在欲界天,在佛法的天人系統中還是最基礎的。

有人說:我只要打坐,到了初禪,就統統超過這些境界了。錯了!達到初禪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貪、嗔、痴等壞毛病減除了多少,你的行為中功德增進了多少。並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沒有這個事!欲界天裡還有飲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輕視他啊,像我們這些人將來能不墮到畜生道里去,已經很好了,能夠人中再來,已經很難,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

《佛教的布施學》

--------------

說到大乘與小乘,二者的差別在哪裡?學大乘菩薩道,如果不以小乘作基礎,免談。像現代人的學佛有個大毛病,動輒談大乘,其實連基本——人乘都沒做好。五乘道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乘不是那麼容易的。先不談小乘的聲聞、緣覺有沒有修好,一般連人乘的修養都有問題。人乘的基礎應先打好,把四書五經研究了再說。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就在見地、修證、行願的不同。

《如何修證佛法》

--------------

聲聞是小乘道,菩薩道是大乘道,大乘道並不是不要小乘,而是包括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學佛的第一步是先學做人,人做好了之後,行一切善,止一切惡,達到天人境界。雖然到達了天人境界,但是,仍然沒有跳出三界外。因此,要修跳出三界外的法門,那就是聲聞道,甚至要完全出世,出世的話,當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離情棄欲,杜絕拖累。這樣專修,證得四禪八定,乃至於永遠在清淨無為中,這還是屬於聲聞緣覺小乘道。大乘菩薩則不然,不離人間,甚至,不離三惡道,菩薩願意來做畜生,願意來做惡鬼,願意下地獄,以一切眾生相來度一切眾生。所以,像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度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最偉大的教育,依一切眾生性向的不同,而顯現不同的性向,與他共事,因此影響他、教化他,使他成道。所以,大乘菩薩道不是那麼簡單,這是非常痛苦,非常艱難的事。

《圓覺經略說》

--------------

佛法五乘道是五個階梯。千萬要注意!先學人道,就是十善業。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禪定。然後才是小乘的聲聞、緣覺,那禪定就更進一步了,配合解脫知見修的,最後才是修大乘菩薩道。中國佛法往往一上來就是大乘菩薩道,學得太大了,所以中國學佛的人變成專門吹大牛,連人道的基礎都沒有打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

你只把十善業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圓滿了。身三業:殺、盜、淫;心三業:貪、瞋、痴;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十個修行圓滿了,戒行自然清淨。所以我們曉得佛法細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學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沒作好,基礎是沒有的。人沒作好,升天的資格都沒有,還想做到阿羅漢、得菩薩果?人乘的基礎,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礎,都建立在十善業道。能做到十善業道,然後以善果回向一切眾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標準,然後可以往生佛國。

你查查《高僧傳》,十個中有七八個是儒家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家的觀念講解佛法。儒家的四書五經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於人道,為何如此?《左傳》說過「天道遠,人道邇」,形而上道要怎麼修?天究竟在哪裡?孔子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他是承認有鬼神的,你要恭敬它,但是這個問題太深遠了,不要輕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淺近的人道做好了,才進一步去探究天道。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學佛嗎?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實在作人都有問題,可是標榜學佛,讀過佛經,皈依了佛之後,脖子都硬了,把頭仰著,好像我就是第一,那之墮落啊!儒家所有的書都是在講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對一下就知道,為什麼我常說四書五經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真正一個居士必須做到這些戒。譬如《論語》處處是戒條,就在教我們怎麼作人,怎麼做事,怎麼作兒女父母。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聖嚴法師開示:人成即佛成

人的內容是什麼?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欲、細滑欲、人相欲);從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責任、義務。七情六慾消而美滿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為自己爭取權利,而要求他人盡責任、盡義務。但是,一個健全的人格,在談權利之前,必須先以責任和義務為基礎。

從責任及義務看,我們生在世間,各自都會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的角色。具有某種身份即是某種角色,便要切切實實的把那個角色該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裡,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要把每一個身份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處,實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須盡心盡力。一個在家人,不妨先從自己在家裡的角色開始做好,再慢慢擴及工作場所,以及所屬團體的角色,好好地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

在實際的生活中,你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為你是如此地盡心盡力,別人卻可能敷衍塞責!如果你能摒除這樣的計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響,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會受你影響,因此便可以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互相影響,終究即有形成社會全面好風氣的希望了。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須先要修行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的動機和目的,雖是為了成佛,他的著力點,乃是在成就眾生,在成就眾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就成長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換句話說,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充實自己,水漲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但到最後,必須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才能成就無漏的無上功德。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心中的諸佛。其實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之所以有佛與眾生之區別,是因佛的心已是清淨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圓滿的;眾生的心則是雜染的,眾生的智慧與慈悲,己被煩惱遮沒了;眾生縱然也有一點智慧與慈悲,卻是殘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轉煩惱為智慧,捨自我成慈悲,則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了。

眾生的種類繁多,其中唯有人類有明辨是非的認識心,所以可善、可惡,也能為善去惡;只有人類有聽聞正法學佛成佛的善根,所以釋尊來到娑婆世界,示現由人成佛的事實。因此釋尊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我們何其有幸,生而為人,又得聞佛法,修學佛道,怎麼還不好好地把握住這個難得的大好因緣呢?


要想成佛,先從做人開始

一個人學佛,就是發心發願,立志成佛,然後按照佛的教誨,老老實實去修行,「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佛是修行人最高的果位。

成佛是道德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先從做人開始,如果連人也做不好,又怎麼會成佛呢?

太虛法師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現實。所有的聖人教化,都是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善良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人格完善的人。

成佛作祖,是爲了奉獻社會,服務大衆,利益天下衆生,挑起人間的苦難,而不是爲了求得功名利祿,升官發財,學佛,也不是萬事不管,什麼也不做,那是偷懶。

佛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想違背。一個世俗的人學佛就是在生活中練心,障礙多,檢驗的機會多,鍛鍊的機會也多。一個人要想真正學佛,就要從做好這幾件事開始。

一、孝敬父母。

佛說:孝敬父母是人世間最大的福田,能夠孝養父母,恭敬尊重,就與供養佛沒有什麼兩樣,一定會受到世人的尊重,得到人天的讚嘆,佛菩薩也會心生歡喜。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我們最好的生活,費盡千辛萬苦把我們養大,父母爲了我們無怨無悔,甚至可以爲我們犧牲自己的生命,孝敬父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懂得感恩的表現,一個人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懂得知恩圖報,就是懂得做人的原則。

百善孝爲先,聽從父母的教導,尊重父母,孝順父母,令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一個人就會問心無愧,做人就會心安理得,學佛就有了基礎。

二、爲家庭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生世爲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要有擔當,完成自己的該乾的工作,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一個人對別人或許不重要,但對自己的家人至關重要。

一個成年人有了自己的家,就要擔負起養家餬口的責任,維護家庭的穩定,善待家人,教育好兒女,讓自己的家溫暖和睦,有溫馨的氛圍,讓家人幸福快樂。

父母家人,是我們的眷屬情業,也是我們的冤親債主,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先度化自己的家人,你要爲他們做好榜樣,任勞任怨地奉獻自己,犧牲自己,如果緣分不好,你要逆來順受,把他們當做度化你的逆行菩薩。

一個人學佛,如果萬事不管,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顧,不是太懶就是自欺欺人,不是學佛的精神。

三、講道德,遵章守紀,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一個人先要學會做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才會有資格學佛,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就是你我他,只有互幫互助,彼此善待,才會有社會的和諧,只有遵章守紀,才會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才能夠和平共處。

活著,沒有真正的自由,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不妨害別人為準則,有許多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有許多東西不是你想要就能要,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去做又失道德原則的事,不去做傷害別人的事,不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有許多事,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

人格的修養很難,隨時都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世上無如人慾險,一念往往就會喪身失命,所謂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防微杜漸,不要放縱自己行爲。

四、始終把善良進行到底。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正義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佛教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學佛,信佛就要先相信因果,不去做違背因果的事,不去做違背良心道德的事。

一個人的善良,是做人做事發心的基礎,不管這個社會人心怎樣險惡,不管別人怎樣說你癡傻,都不要背離善良的初衷,相信人善人欺天不欺,把善良進行到底。

一個人能夠善良,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就會活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所謂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一個人心心念念,念茲在茲都是「善」的境界,就會與佛的境界相感應,學佛就會有了基礎了。

一個人學佛要想有點心得,有點感應,有點成就,都不是簡單的事,連人都做不好,是沒有資格學佛的,願我們每個人都從學會做人開始,從遵守佛教的戒律開始去學佛。願與大家共勉!


在人間不僅要學佛,還要學會做人

人生很多的痛苦都是別人給予的,反過來說,每個人都曾經說過傷害別人的話或者做過傷害別人的事,這是常見的一種說法。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人生的痛苦都是自找的。在人世間想要減少痛苦,那麼就要走向學佛之路。在人間不僅要學佛,還要學會做人,人成即佛成。

現在很多人出現問題之後,根本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在別人身上找到了非常多的毛病,然後去恨別人。試想一下,我們的痛苦是不是來源於此?當你懂得了懺悔,你就會變得不一樣。

戒律是佛學當中經常會提到的事情,只有知道如何從自己身上找毛病,你就不會怨天尤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不足,愧疚感就來了。一些事情沒有完成,可能是自己的過失導致。一些計劃沒有實施,可能是自己沒有監督履行。

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學佛就是修掉自己身上的無明習氣。

無明習氣就是不明白的習慣,爲什麼會不明白?純粹就是一種逃避的心理,不願意去改變,不願意去執行。學佛之路是需要去掉執著和罣礙,願意開始改變,那麼希望就會到來。如果一個人連改變的字眼都不願意提起,這個人最終會讓人失望,無法超越自己。

破除我執是成佛的必經之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勇敢地面對現實,你會發現一切並不是那麼糟糕。很多的事情看起來複雜,做起來並不複雜。只要你一心突破,終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在人間不僅要學佛,還要學會做人。你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學佛學得好的人,他的人也會做得好。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麼學佛是不太可能的。學佛就是學做人,人成即佛成。


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太虛大師以其至誠的悲心、深廣的思想、卓越的見識、高超的信仰和獨到的貢獻對近代中國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師的一生,頗有“不與萬法為侶”古風,其人“出現於世,頗像太空的彗星,出現之時,光芒萬丈,消失之後,竟又寂寂寞寞了”(聖嚴法師《太虛大師評傳》)。

太虛大師圓寂,後學有繼大師遺風之志,卻鮮有能擔當之願識,如聖嚴法師所言“真正了解太虛大師的人,那就很少了,至於繼承太虛大師的思想和事業者,幾乎已經沒有這樣的人了”。把握方向是殊為不易的,人們多奉太虛大師之名為先導,卻漸行漸改地將其路線作曲解乃至反向誤讀。然斯人已逝,眾生煩惱之苦仍劇,佛法真義尤待傳承,而太虛大師的思想在今時今日更顯示出契理契機的寶貴。

一、人成即佛成——半個世紀的誤讀

在當前佛教界,冠以太虛大師為開創者之名的“人間佛教”已成為獲得普遍認可的發展思路。但縱觀大師的著述講學,他一生始終致力於建構的是“人生佛教”的體系。“人間佛教”與“人生佛教”二者有何差別?可先從流傳甚廣的“真現實頌”中進行管窺。

此頌出自太虛大師1938年所著《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目前普遍流傳的頌文是: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而查原文不難發現原頌應寫作:

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其差別主要集中在“人成即佛成”與“人圓佛即成”一句上。簡單來說,“人成即佛成”只是側重於“完成在人格”的強調,易把“成佛”等同為“成人”,而將信仰之終極核心限定在“人”,信仰也便“不高超”,如此“仰止在佛陀”也成了簡單的精神寄托和崇拜。而“人圓佛即成”包含了“仰止佛陀”和“完就人格”的兩重含義,所仰止的佛陀不僅是仰止的對象,更是人生所趨向的目標,而要達成此目標的立足基礎在人。這裡的人乃是以人為主的一切眾生,因此,成佛是眾生生命的超越與圓滿,就是“即人成佛”。

即人成佛,不離人成佛,大師自述為“直依人生,增進成佛”或“發達人生,進化成佛”。大師亦將即人成佛的真現實稱為“圓成現實”。他在《人生觀的科學》一文中說明:“明佛陀、達磨、僧伽為人生三真相,須歸向且依持之為人生究竟的標准,准之以圓成實現,即為佛陀或佛法僧之圓成實現。”可見“真現實”是將“法爾如是”的實相賦予“現實”之名,並加一“真”字以簡別於沉溺世俗的“現實主義”。故“真現實”正是“仰止佛陀”之處。

此“真現實頌”可以看作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精辟概括,而被後人當作“人間佛教”概括的訛誤版頗與原頌存在差距。但訛誤版的流傳之廣已相當程度上引奪了人們對原頌真實精神的知情權和對“人生佛教”精神的正確理解。一首偈頌已經透露出以訛傳訛的某些問題,而要扭轉更深的誤傳,則要了解太虛大師構建“人生佛教”的緣起與內容(詳見海潮音第18期ttp://fo.ifeng.com/special/hai18/)。

二、太虛大師的佛教革命不是創新而是復古

人們常對太虛大師“中國佛教本位的新”做出過度理解。當今教內外凡稱太虛大師,必談“人間佛教”,言“人間佛教”,必談太虛大師。少有人就“人間佛教”衍生出對“人生佛教”之曲解進行反省,而更多只是從“人間性”來談太虛大師之改革。

太虛大師的弘法始終與革新、創新密切相關。1928年4月,大師作《對於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此“中國佛教革命僧”一詞既是對所訓導僧眾的稱呼,也可看成大師自身的稱謂。

年輕時,大師已有變革佛教的意願與行動,但因人、事的不成熟而失敗。此後,隨著解證的增上與對時節因緣的日益熟稔,大師尤重於構建契理契機的理路體系,並力主重整僧制及佛法教化制度。太虛大師旋刻不停的革新重振,可謂當時佛教界的新風氣,令世人矚目,亦招致爭議毀謗。太虛大師的精神緊貼時代,古今中西並包,常有“現代化”的言教面世,給人以佛門中革新派的印象。而其弟子中曾有狂熱革新者在教界興起數番運動,更給人以其師門熱衷革新的固有認識。太虛大師本人亦不回避此類標簽,甚至自言“中國佛教革命僧”。

改革,或許是太虛大師留給時代的印象。然而,很少有人宏觀思考大師一生在“本位之新”與“本位之革”之間的刻苦取捨。他的一生,可謂是對大乘佛教本位精神顯發與嶄新弘法格局之間取捨的不斷調整,甚至,越是到晚年,越更重視大乘佛法根本精神之所在。大師的“革命”,亦或原本就是大乘根本法接引眾生形式的革命,在不變大乘心法要義的前提之下,形式腐朽了,換一個再用,但大乘心法要義是決不改變的。從此意義上講,守培法師所言“佛法無需與時俱進”,實乃與此冥相契合。變即是不變,因其有變,才能確保其本質之不變,亦即以不變應世間之萬變,萬變之中,始終有不變的在,過量大士於此但言平常,多事君子較量是非長短。自唐代“三武一宗事件”以來,歷代佛法之重興,軌跡也都相似。

人們往往落於大師“新”的概念、“新”的形式及“新”的時代性特質,卻不能透過表層明了其“萬變不離其宗“的深遠意旨。大師的革新是“新瓶裝舊酒”,或曰“全力革新以復古”。可即便其弟子也對此抱有極大誤解。除了前述印順法師判教思路與大師有根本差別外,在大師49歲時,其弟子芝峰法師編《人海燈》,與會覺、亦幻兩位法師作《新佛教人物的檢討》,而對大師略有微訾。故而大師開講《新與融貫》,明示其“新”。其文曰:

“本人所謂中國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傾倒於西化,麻醉於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國佛教的所謂新!亦不同有些人憑個己研究的一點心得,批評中國從來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據佛法的律制以從新設立的新!……所以本人所謂的中國佛教本位的新,有兩點:一、是掃去中國佛教不能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的需求的病態,二、是揭破離開中國佛教本位而易以異地異代的新謬見。在這兩個原則之下,在中國目前及將來趨勢的需求上,把中國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來。”

對此“立本開新”之遠見,大師指明了兩點方向:

“若不能以佛法適應時代,契眾生機,則失掉這裡所謂的新,在社會眾生界是一種沒有作用的東西:如此的佛教,會成為一種死的佛教!”“若不能以佛教為中心,但樹起契機的標幟而奔趨時代文化潮流或浪漫文藝的新,則他們的新已經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佛,而必然會流到返俗判教中去!”

這兩點正說明了人生佛教的對治處與過重人本的過患。

故為推動“中國佛教本位的新”,太虛大師致力於兩項重要的維護。其一,維護漢傳佛教教理的完整性;其二,大力倡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

為維護大乘教理的完整性,太虛大師積極投入《大乘起信論》的真偽之辨。大師力護《起信論》之真實性與正統性,除了前述對印順法師的批評,更著重參與以歐陽竟無、呂澂為代表的支那內學院教內學者,和以梁啟超、熊十力為代表的教外學者關於《起信論》及真如緣起的論辯。

1922年,歐陽竟無作《唯識抉擇談》,以唯識學的名義對《起信論》質疑,後將其直接判為偽經。太虛大師作《佛法總抉擇談》、《大乘起信論別說》、《緣起抉擇談》、《起信論唯識釋》等文反駁,分別從真如緣起與唯識義的會通、菩薩證境以及研究方法等角度,反復確認《起信論》的真實性,言“此諸聖教可誹撥者,則攝一切法歸無為主之真如宗經論,應皆可誹撥之!於此不得不力辨其非也”(《佛法總抉擇談》)。在《佛法總抉擇談》中,太虛大師總結漢傳佛教為簡擇之般若宗、有為主之唯識宗、無為主之真如宗,後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三宗。《起信論》、《楞嚴經》之真偽問題正涉及法界圓覺宗之關鍵,更確切地說,關乎以禅宗為特質的中國佛教的慧命所在。故大師所辨不遺余力。

太虛大師的“中國佛教本位”旨在講明當今佛教應以中國佛教為核心,而中國佛教之特質在於禅。1928年大師訪問歐洲時作《佛學之源流及其新運動》的演講,特述禅宗雲:“最雄奇的是從中國第一流人士自尊獨創的民族特性,以達摩西來的啟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直證釋迦未開口說法前的覺源心海,打開了自心徹天徹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無間。與佛一般無二的圓明了體現了法界諸法實相,即身便成了與佛陀一般無二的真覺者。然後應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語,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潑潑地以表現指示其悟境於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證佛陀的心境”,“唯中國佛學握得此佛學之核心,故世迦以來真正之佛學,現今唯在於中國”。故“中國佛教本位之新”更可確指為堅持以禅宗直契佛心為核心的新,又可看作以佛陀覺源心海為本位的新。1943年,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講《中國佛學》時更明確指出“中國佛學特質在禅”,並且熱情贊歎“中國佛學最特色的禅宗,實成了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

回顧太虛大師一生對佛法的護持與振興,其“中國佛教本位之新”之見,獨到而深遠,卻難以被人真實理解。如聖嚴法師所言“從舊派的角度看太虛大師是新僧新派的革新運動者,所以他在廣大保守的佛教群眾之中,雖受重視,但卻並不受到敬仰……從新派激進分子的立場看太虛大師,乃是一個半新半舊甚至近乎保守的人物,因為太虛大師的新作風、新思想是推陳出新,以佛教信仰為本位的新,而不是除舊更新的新,更不是一味狂熱破壞的新”(《太虛大師評傳》)。由此看來,太虛大師思想的獨拔和信仰的高超難以得到真正理解也不足為奇,即便是得到體認,因悲願、見識、修證之不足,也難免被曲解、誤傳。正如此言之懇切——“我們進步得太慢了,我們這一時代中的人心太自私了,這一時代中的青年太膚淺了,所以辜負了太虛大師的努力”(《太虛大師評傳》)。


佛不是神,祂只是教你自己救自己的覺悟者,
沒有人,就沒有佛……以及和佛有關的佛法和經典。

對於悉達多能悟道成佛,
我們要以最高敬意來禮讚祂,
但悉達多是悉達多,
你是你,無論祂留下多少佛法和經典,
你想從苦海中解脫,
就不能只拜祂的像,唸祂的經;
你必須自己先接納自己,
珍惜自己能存在的所有因緣,
然後,去體驗屬於你自己的苦樂悲欣,

才能像悉達多那樣,遠離顛倒夢想。
佛說,人人皆有佛性,
這佛性,來自於你我的自性,
因此,想開悟解脫,先從你自己的覺醒開始,
畢竟,開悟解脫是自己的功課,
關佛陀什麼事?

◎很多人因為煩惱而去學佛,卻因學佛而更加煩惱,到最後甚至得了憂鬱症!其實,佛陀只是真正覺悟的人,祂不是神也不是上帝;可悲的是很多學佛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盲目念經或燒香拜佛,卻不願勇敢面對自己的苦難,正視心中不切實際的欲望和妄想,最後問題沒解決,還把自己推入更悲苦的深淵。

◎佛說有萬千人就有萬千法門,先不要否定自己,看輕自己,我們的肉身雖然不完美,但卻是用來讓自己覺醒的唯一工具和途徑。在前往智慧彼岸的路途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沒有對錯的問題,即使大多數的人都習慣坐佛陀的佛筏來渡苦海,但你想游泳或坐直升機過去,都可以。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開悟密碼,都有解脫苦痛的能力,以及適合自己的成佛之道,就好像每一顆種子,都有適合成長的地域和氣候,前提是要先明白自己,當好自己,觀照自己,不要一味跟隨經典或所謂的大師,才有可能走好自己的路,當自己的佛。

佛,只是教你自己救自己的覺悟者

活在世間的人們,最苦的,莫過於自己陷自己於地獄中而不自知。

佛或菩薩的最大慈悲,不是給你金銀財寶或長壽升官,更不是在你陷於苦難時,從天而降,全身閃著金光來救你升天,而是讓你覺醒,從各種執著和妄覺中醒來,認清世間實相,讓你自己救自己,不再陷自己於苦海中。

佛陀,說穿了,只是個早已認清世間實相的覺悟者,祂不是神也不是上帝,祂苦口婆心的述說,或留下許多經典,想告訴我們的,無非就是我們要如何自己救自己的道理。

可悲且諷刺的是,世間眾生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反而以為只有佛和菩薩才能救自己,寧可花很多時間來念經或燒香拜佛,卻不願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苦難,正視自己心中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和妄想,更不願從自己的夢中醒來。

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要覺醒、要開悟只能靠自己,也就是所謂的自性自度,才是真正的解脫。

當你陷入困境,當你跌進人生低潮中,當你被煩惱和恐懼不安折磨時,切記,在這宇宙當中,唯一能救你的,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你自己。

或許有人會問,我信佛就是在求救,求救的人該如何自救?

我會說,佛經裡提供了很多「方法」,這些方法是要你實踐在現實生活中,進而去改變自己,進而讓你從痛苦和煩惱中爬出來,如果你只是把佛經拿來當擋箭牌,讓自己麻痺,暫時忘掉煩惱和痛苦,或者讓自己產生移情作用,把所有的苦和煩惱,都丟給佛或菩薩,那麼,即使你念了十萬八千遍所有的佛經或佛號,這些苦和煩惱,還是會永遠跟著你。

我曾說過,我身邊很多朋友,學了多年的佛法,最後還是得了憂鬱症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就是這種「誤把馮京當馬涼」的下場。他們都不了解,自己才是最珍貴最神聖的,沒有人,沒有我們,沒有我們的身心神識,如何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解脫?什麼是佛?

佛不是神,也不是萬能的上帝,佛,只是教你自己救自己的覺悟者,沒錯,只是覺悟者,偉大的覺悟者。

兩千五百多年來,多少人感於祂的偉大和不可思議的智慧,奉獻一生雕出了令人咋舌的巨大佛像,或者製造各式各樣的佛畫或相關工藝品。全世界的佛寺不計其數,佛經的總數量不會比聖經還少,然而,就算有這麼多人,用各種方式來尊敬祂,祂也只是個覺悟者,一個徹底覺悟,不再有任何煩惱的覺悟者而已。

大家千萬別忘了,佛也是個人,也曾是個和我們一樣,被煩惱和不安所苦的人,祂能發展出不可思議的究竟智慧,徹底讓自己從妄覺和痛苦中解脫,這樣的成就,雖然是很多人傾一生之力,也無法到達的境界;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可以是佛的前身,可以看透生命的無常和幻象……而佛陀就是我們的生命導師,祂可以帶領我們增長智慧,遠離顛倒夢想,讓我們從自己的痛苦中解脫。

但無論如何神聖的理由,祂依然不是神,不是上帝,祂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呼喚什麼口號,祂就會像超人般降臨,而是要我們知道如何自救的真理。

祂知道,每個人都能像祂一樣成佛悟道,但每個人成佛的那把鑰匙,不在祂身上或手裡,而在我們自己的手上。可惜很多人不願接受這個事實,寧可否定自己,一心想和自己的肉身分離,成為那個成佛的悉達多,結果佛愈學愈不自在,愈學愈找不到法門,畢竟,悉達多不是你,你也不是悉達多。

人生是我們自己的,所有的苦樂酸甜,也只有我們自己去體驗後,那個滋味你才能真正嚐到。悉達多已嚐到他自己的人生滋味,才能超越這個狀態,真正從苦中解脫,現在輪到你了,如果你也想解脫開悟,在這宇宙中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自己。你可以用佛陀的道來找到自己,再領悟自己應該走的道路;卻不可能把自己變成悉達多,或要求佛陀幫你得道。

我們知道,沒有人,就沒有佛,以及和佛有關的佛法和經典。

佛,這個教我們自救的覺悟者,只是要我們覺醒,先從自己的夢幻泡影中醒過來。如果沒有自我的覺醒,所有的修行和學佛,都只是顛倒夢想中的幻影罷了!沒有你的自我,連解脫開悟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因此,從現在開始,把自己當成像佛一樣的人吧!當你回歸到自己的內在,肯定自己的一切時,你將真正了解,佛要告訴我們的真理是什麼。

感謝上天,讓我們有七情六欲

據說,佛陀有次在市集中丟下一錠銀子,聞聲,幾乎所有人都轉過頭看著那錠銀子,大家都想彎腰去撿,但既不想表現出自己的貪婪,卻又怕被其他人捷足先登,一瞬間空氣竟像凝結以的,不復熙攘嘈雜。這時,整個市集只有一個菜販始終不受影響,安安靜靜擺著他的菜。

跟在佛陀身旁的阿難尊者問:「佛陀可要成就菜販?」

佛陀搖搖頭:「此中唯菜販最難得道。」

阿難尊者細思後露出微笑:「今日又上一層樓。」

事實上,很多人為此感到困惑,不明白為何不受物欲影響的菜販,反而最難得道?而阿難尊者又明白了什麼?

其實,若細思佛家所謂的成佛智慧,我想,多少可以明白佛陀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佛陀想說的應該是:菜販的不受影響並不是真正的悟道或看破,只是單純的沒有好奇心,或對四周環境的漠視。

佛家所說的大智慧,是指明白一切事相、了解一切事理,也就是希望大家多看、多想、多去體會。但很多人卻都以為,那些不受周遭發生事物和情感、欲望所吸引的人,才是真正的天之驕子,也是所謂最有「慧根」的人。

只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在人生這條路上,七情六欲正是一個人的靈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假若一個人未曾走過這條人生必經之路,不想認真看待這些情感,一個連自己都不能了解的人,又如何能明白一切事理呢?而一個完全沒有好奇心的人,又怎麼可能知道自己對世事一無所知?如果悉達多在看到乞丐、病患時,從不曾對生、老、病、死表達想「知」的欲望,這世上又怎會有佛陀存在呢?

這些被現代人認為「有慧根」的人們,也許沒有被這些思緒干涉太多,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極少正視自己的內心和想法,這樣的不受影響並不是「看破」,只是一種「逃避」。現代許多人,很容易把佛說的看破和逃避劃上等號,也常把「大愛」和「無情」搞混,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人們還沒有認清這些行為間的差距,其實在於每個人內心,對人生的經歷和體悟啊!

我在多年前聽到一位師父說了個小故事:

有個小僧出家多年,依然常常想起在家的年老父母,他為此感到困惑而且害怕,「為何我擺脫不了這些俗念?難道我終究是沒有悟性的凡人嗎?」為了擺脫思念的糾纏,他準備了一根小針,每當想起父母時就用針刺自己一下,希望藉由痛苦來忘卻親情。

他的師祖發現了這件事,將他叫到跟前來:「你用這個方法,可忘了父母?」

小僧搖搖頭,「不但沒有,還與日俱增,也許因為害怕想起,結果父母兩個字,反而一直擱在心裡了。」

「為什麼你害怕想起呢?」

「每每想起他們孤苦無依,便有各種情緒湧上來,不利修行成佛。」小僧不安的說。

師祖聽後卻捻鬚微笑:「很好,很好。」

故事說到這裡,師父問我:「你覺得師祖會怎麼做?」

我想了想,「再開示這名小僧,讓他明白既已出家,凡塵事務不該再牽掛,應該更用功、用心修行才是。」

師父搖搖頭,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這名師祖,最後竟要小僧回家善盡孝道,直到父母離開人世,否則不可再次出家。

多年後,小僧又回到寺廟中,他問師祖:「您當初為何要我離開呢?」

師祖反問他:「你現今可忘了父母?」

小僧笑了笑:「親情豈能說忘就忘?但不刻意去忘,也就不會刻意去想,因此可以說沒忘,卻也可以說忘了。」

「這才是看破,而非逃避啊!」

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曾說了一句富含禪理的話語:「人類的不幸,源自於不能一個人好好待在房間裡、待在自己的地方。」

他所指的,當然不是單純說一個人能不能自己待在房間這件事,而是說,你能不能正視並接受自己的內心情感、自己所處的環境,同時真正了解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

故事中小僧心境的轉變,正是因為他從原本的壓抑情感,到最後把想做的事情完成的呈現。我回答的方法並沒有錯,也是許多修道人士所用的方式,但如果師祖不曾給小僧回家侍奉父母的機會,只怕再過十年,這份遺憾還是會留在小僧心中,反而成為他悟道的阻礙。

現代也有很多年輕人,一遇到感情不順就呼天喊地,求生求死,甚至有些人跑去出家,但無論出家或就此離世,問題難道就解決了嗎?絕對不是,問題不但還在,甚至會有更嚴重的後果。

我遇過一個年輕人,他和交往六年的女友分手,一時氣不過決定出家修行,但在寺中不到一周又還了俗。他說,寺中雖號稱佛門清淨地,但鐘聲、誦經聲、木魚聲不斷,讓人很心煩。我卻知道讓他心煩的不是這些外在的聲響,而是他自己內心的不平靜啊!

修行的重點,並不在於身體出不出家,而是內心能否明白自己現在所遭遇的一切,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一個經驗,再從這些事物去感覺、思考,得到自己獨一無二的體認。

而且,佛家所說的杜絕七情六欲,絕不是叫你不碰不沾,相反的,希望你能多去經歷體會,並從中體會出為與不為間的差異。如果所謂的戒除七情六欲,是一輩子不看、不聽、不深思,悉達多何必捨棄無憂無慮的太子生活,跑到野外苦修六年,每日只食一粒米、一粒柏實、一粒芝麻?又何必坐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與自心的煩惱心魔,展開日以繼夜的搏鬥?
這一切都是為了看到過往不曾看到的、得到不曾經歷的經驗啊!

所謂擺脫七情六欲,並不是要我們真的無情、無欲、無求,而是在教導我們,認清自己身為人,就確實有這些感情、欲望和需求,然後明白為什麼需要,這樣做,才能進一步看開、超越這些欲望的束縛。

七情六欲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要助人成佛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七情六欲,就沒有成佛的可能,畢竟,佛正是因超脫七情六欲而來。

開悟,要像植物生長一樣地自然

我兒子有一天放學回來,說他早上被老師罰站。他告訴我,早上他陪一個看不懂公車站牌的阿婆等公車,直到阿婆上車他才進校門,結果就遲到了。

然後,他帶點委屈的問我:「可是老師不是說要幫助別人嗎?為什麼我做好事還要被處罰?」

我能做的只是告訴他:「你做的很好」,卻沒辦法說老師錯了,只能無奈的向他解釋,有時候制度和人性之間的取捨,並不是大家都可以拿捏的恰到好處。如果今天老師不是處罰你,而是獎賞你,他怎麼知道以後大家不會把這種情況拿來當成遲到的藉口?總不能要大家做好事時,還請對方簽章當證明吧?

「那,是不是大家為了不遲到,就算看到有人需要幫助,也不能去幫他了呢?這不是很奇怪嗎?」童言童語倒是一下戳破我說的道理。我幾乎可以預見,依照這樣的邏輯推論,相信「只有博愛座要讓座」的孩子又要增加一個。

「而且,」兒子接著問,「為什麼老師會覺得有人想騙他?」

我失笑,看來舉這個例子倒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小孩的腦袋裡壓根沒太多複雜的想法,只是隨著直覺去做,隨著天生自然的本性去幫助別人,也因為他們行事不需要顧慮太多,思緒反倒顯得比我們這些大人們清晰,也更直率。

我不敢說因為某些制度扼殺了人們善良的天性和習性,但這些套裝制度,的確對人們的某些觀念或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某些創意或善意侷限在框架內。

同樣的,對學佛的人來說,成佛最大的阻礙,並不是有沒有慧根這件事,畢竟,佛陀不是說過嗎?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我覺得,這其中真正的困難在於多數的學佛者,只想著跟隨前人的腳步,循著前人成佛的經過來習佛,把修行當作一套儀式……

他們以為這樣就能開悟得道,卻忘了人有各自的成長方式、習性和悟性,一種套裝模式不可能適用於每一個人,不要忘了,即使是悉達多,在成佛的過程中,也是經歷過許多不同的方式,才開始覺醒、悟道。

我看過一則新聞,在南部鄉間有一棟老房子,它的模樣很奇特,因為外面剛好有棵大樹將它包覆,蔚為當地奇觀。

大家在為此吃驚時,也不忘讚嘆這棵大樹堅強的生命力。

這就是植物的本性,當它還是種子時,房子正好壓在它上方,為了生存、成長,它的枝枒開始分散生長,繞過房子,圍繞房子,它的外貌雖然不像其他同類高直挺拔,但它活得很好……

這也是一種自然法則,它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並不是過程或外在形象,而是透過不同的過程,還是可以到達相同的目的。

但是,有些學佛的人卻搞不懂,以為想成佛就只有一條路,於是不順應本性的,一心想著要空,要去掉我執,不能有喜、怒、哀、樂,凡事要鎮靜、要清心寡欲,甚至開始否定自己,並想根除從小到大養成的想法和習性……

這種方法對一般的修行者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養成許多習慣,也形成很多執著,比如你睡前一定要看兩頁書、吃飯前先喝口茶、談話時會蹺起二郎腿、過馬路時先看左邊來車、看到感動的哭、聽到有趣的笑……長久以來,我們就是因為這些習慣、習氣、業力,才能過得這麼順心、舒服,而且這些不經意的動作,都是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它也如同一棵大樹,是從種子慢慢抽芽、茁壯、開枝散葉,怎麼可能一瞬間就將它斬斷,自身卻不受任何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學佛後反倒得憂鬱症、得精神病,因為他們忘了,自己本身就有成佛的天性,和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因為不了解這層道理,他們捨棄了自然法則,只知道跟著制度走,跟著佛典走,大刀闊斧將習性、將過去的一切一把砍斷,結果枝葉、樹幹是不見了,深札的根卻還在,只不過他們自以為已經徹底戒除了,以為已經不再受「過去」和「執念」所影響,其實哪裡是這樣呢?我覺得這樣的修行不但沒有效果,還可以說是不自覺的自欺欺人了。

真正的開悟,並不是試圖剝除或否定這些天性或自然反應,而是要自我觀照,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想這樣做。即使你發覺某些習性不好,也不要試圖把它一下子連根拔除,因為它的根深深附著在你的意識中,一下把它拔除後,得到的並不是清明自在,而是失去某種重要寄託和依賴的失落和遺憾。

這種情形常常見到,並不只發生在執迷於學佛的人身上。就像我有不少朋友,在交了女朋友後,馬上信誓旦旦答應對方要戒菸、戒酒,結果不到兩三天,菸癮、酒癮又犯了,於是乾脆偷偷的抽、偷偷的喝,原本的發誓反倒成了謊言的起點,而且大家也心知肚明,如果被對方發現,少不了一番爭吵。在我看來,這種心不甘情不願,又會引起爭端的戒,還不如不戒的好。

當然了,我並不是要大家開始飲酒作樂,菸酒不拒,而是想說,真正的修行應該是要慢慢修,慢慢戒,讓這些習性逐漸萎縮,先讓葉子掉光,然後修修枝枒,不再替它澆水、施肥,等它開始凋零枯萎,根也就鬆散好拔了。

修行學佛不是不好,而是要走對路,走對方向。要我說的話,真正的覺醒也像一棵大樹,是需要時間和養分的,而且不同的樹有不同的生長方式和模式,如果種在高山上的松柏移到平地,反而會凋萎憔悴;粗壯的闊葉木到高山上,恐怕沒多久就讓雪壓垮。人也是一樣,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一切遵照自然,不冒進,不強求,讓覺醒的種子慢慢的成長、茁壯,直到可以自我觀照,看清楚自己的一切,才是通往得道的真正道路。

因此,不要管別人的速度或成績,也不要完全聽信別人的建議,人各有因緣,走自己的路,修自己的行,別人的話,聽聽就好……

摘録自 吳九箴《不想當人,就別想成佛: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請不要學佛》

 

不食人間煙火的風花雪月,不是真正的修行

若好人命運坎坷,你要不要做好人?

不要擺張鬱鬱寡歡的臉給世界看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何謂修行?

你要著重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一心一念自度為主

神存在嗎?不同答案回答相同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