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間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對象。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註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可是聖僧的菩薩與羅漢,凡夫見到也不認識;凡夫所接觸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心。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婦結婚,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和監誓等的行為,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三寶的人指為魔鬼;但是未經皈依三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託、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

請讀者不要以為皈依不重要,或者誤會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夠資格皈依三寶。其實正因為你尚未修行,不會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經知道佛法可信、可學,那就應該趕快先來皈依三寶。認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個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現在皈依;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摘自《學佛群疑》一書)


夢參老和尚 : 不皈依三寶,你學得再好也不算佛門弟子

佛的心是如何,你可以照著教義上去判斷,是覺的、無有不知的、無有不曉的、無有災難不能免除的。但是得有緣,佛說無緣難度,沒有緣的濟不上。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每位道友要想跟諸佛菩薩結緣的話,你得先皈依三寶,這是一個根本。你沒受三皈,你自己看佛經,怎麼樣學,學得也很好,你不算佛門弟子。

佛門弟子最起碼的、最開始的,你得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般的用事相三寶,就是我們看見的佛像、經書、僧人,這叫世間的三寶。

但是你觀想的時候,可不是世間三寶——離開世間三寶,乃至從你次第行信當中到你究竟,三寶是一體的了。一切眾生皆是佛,一切法都是心,佛跟法和合就是僧寶,這是「一心三寶」。咱們所有傳的三寶叫「事相三寶」,這個不同的。從你世間三寶入到一心三寶,入到清淨三寶,三寶就是一心。

一會兒我們有些個道友要受三皈,受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完了你學「善用其心」,把你的心用到跟佛一樣就是佛寶;你的心跟佛所說的教法一樣就是法寶;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一切法即是心,心跟法和合,是寄託在僧人身上就是僧寶。還有你自己自性本來具足三寶——你的本體的體性就是佛寶,你所有的知識運用就是法寶,你身體的形相就是僧寶。

但是我們受的是依他授、依師而傳,受的事相三寶,根據佛像、根據你受三皈的戒,皈依佛、皈依法的戒本;皈依本就是法寶,師父傳就是僧寶。依著事體的三寶,你能夠善用其心,把它變為自體的三寶,三寶即是自身,自身即具足三寶,這個就比較深入一點。

但是皈依的,你每天在行的時候,不論你念任何經起頭開始,都是要皈依三寶,就說明瞭我們皈依三寶不是一次兩次——無量次,時時念念皈依三寶。這個是不計著功德相,不計著利益相。

又把你自己所受的、所得到的把它佈施出來,佈施給誰呢?佈施沒有受三皈的那一類眾生,你讓他們都能得到三寶的加持,都能夠皈依三寶。這就是善用其心,這又是一種善用其心的做法。善用其心的方法包括無量無邊,看你怎麼想。


蓮花生大師:皈依的功德,你將免於一生的障礙

你應該日夜一再地皈依,這樣將會快速地成佛。措嘉佛母問蓮師:皈依會產生什麼樣的功德?

蓮師答:皈依,有八種功德。

第一,你會成為佛教徒。當皈依了三寶,你就是佛教徒了。沒有皈依,就不能算是佛教徒,縱使你聲稱自己是位聖人、是位大禪修者或是肉身佛也不成。

第二,你會成為能受持所有戒律的法器。例如,別解脫戒的具根法器。同樣,如果你破了皈依戒,奠基在此的所有戒律也會隨之毀損。

在受任何戒之前,一定要皈依﹔從受一日戒,到受持密乘戒等。因此可知,皈依讓你成為能受持任何誓戒的具根法器。

第三,能削弱和終結你所有的業障。三寶的皈依戒會削弱和終結你過去所有累積的業障。也就是說,你的障染會因為不共的皈依而完全竭盡,而透過共同的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

甚至,如果你無論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都皈依,業障將會徹底地窮盡,偶爾皈依則會削弱業障。

第四,你會廣聚福德並將獲得証悟。世俗的福德、長壽、健康、顯赫、高貴、富有等等,都源自皈依,勝義的証悟也同樣來自皈依。

第五,你將免於受到人或非人的侵擾。而且,你將免於這一生的障礙。隻要你真誠地生起皈依,此生就不會再被人類的障礙所傷害,也不會受到龍族或惡鬼的危害。

第六,你會成就任何你希求的事物。當生起真誠的皈依時,是不可能不完成你所期望的任何事物的。總之當你對皈依有信心時,就會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就像對如意寶許願一樣。

第七,你將不會墮入下三道、邊地或邪道。“下三道”是指地獄、餓鬼、旁生﹔“邊地”是指投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就像是原始的邊境部落等等﹔“邪道”是指外道的思想。因此,為了避免墮入這些處境,你隻要皈依即可。

第八,最后最大的利益就是你能成佛。最后最大的利益,是你能快速真正、圓滿地成佛。你應該日夜都一再地皈依,這樣你必定能快速証得真正圓滿的佛果。


擔心皈依後被戒律束縛,怎麼辦?

宗薩欽哲仁波切

問:有些朋友尊敬佛法,但是下不了決心皈依,因為他們擔心皈依後被佛教的戒律所束縛,失去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仁波切可否就此開示?

首先,害怕失掉自由是非常正常的,每個人都害怕。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有人真的知道怎樣才能自由,怎樣才能讓自己得到解脫,無論是從一個受到狂熱崇拜的精神導師那裡,從祖先崇拜等頑固的文化傳統那裡,從儒學、道家、佛教等宗教那裡,還是從諸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或者民主等政治信仰那裡。

我們最後總是會陷入到想要抓住些什麼的圈套中。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捕獲、被束縛了。例如,科學家們指出,信仰宗教的人們被宗教教義所束縛,並且認為相比之下自己更加自由,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也身陷某種體系。

所以我想,那些不明白佛教事實上是獲得解脫和自由之道的人,恐懼失去自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好幾代人乃至好幾個世紀以來,佛教幾乎不可避免地完全浸泡在特定的文化中,這些文化傳統往往衍生出某些體系或者行為準則,可能給那些誤以為文化是佛教精髓的人帶來被束縛的感覺。

所以,這些人不希望許下有點兒像是立誓一樣的承諾,這是很能理解的。但是如果他們明白佛教真正講的是什麼,哪怕只是一點點,比如「皈依法」意味著皈依諸如「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諸行無常)」這樣的真理,他們可能感覺是被解放了,而不是被某種行為準則或者某個俱樂部的禮制所束縛了。

事實上,他們可能會明白,如果不接受這些真理並且也不皈依它們,就會盲目地相信很多的事物是恆常不變的,這終將把自己引向痛苦。例如,如果你皈依了「我們出生了,因而必將死亡」這樣的真理,那麼我想,即便是你吃飯、購物,甚至和別人聊天的方式都會不一樣,因為突然之間有關這個真理的認識懸停在你的上方,實際上這讓你變得有點兒謙遜,而且非常真誠。或許你甚至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因為當你把他或者她看成無常的,把你們之間的關係也看成無常的,實際上,這將可能導致一段更加和諧、珍貴的關係。

但是,回到為什麼有人因為害怕失掉自由,而猶豫要不要皈依佛教的問題上,我想要指出另一件事:因為對佛法缺乏正確的瞭解,每當談到成為佛教徒,人們立刻想到的是出家,或者去山洞里修行,或者成為素食者,以及再也不能品嘗金湯尼酒或者享受絲質的內衣。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所有這些你都能做。人們應該記住,曾經有像阿育王那樣的佛教徒,他享用的比金湯尼酒多得多;還有忽必烈汗,他品嘗的美味也比紐約牛排要多得多。


大安法師:皈依三寶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可輕率對待

問:有的寺院為了方便世間人,開通了「網上皈依」。世間人登錄寺院的網站,填寫個人信息,然後進行網絡提交,寺院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就可以給求皈依者辦理皈依證。請問這樣如法嗎?另外,以前聽您講可以授權皈依,如果因為身體問題自己不能去皈依,可以讓別人代替去皈依嗎?

答:這真是碰到新的情況了,本人孤陋寡聞,還是第一次聽說有「網上皈依」的事情。

皈依三寶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關係到求皈者的法身慧命,因此不可輕率對待。求皈者一定要找如法的寺院和皈依證明師為你授三皈依。

一般來講,授三皈依時皈依證明師和受皈依者都要現前,三皈依授受儀軌中有一個羯磨法,皈依者要現前並且聽清楚皈依師的言語,進而生起殷重恭敬心,才能得到戒體。


問:沒有正式皈依三寶的人,念經念佛會有功德嗎?

答:依經典所說,誦《金剛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誦《阿彌陀經》,十方諸佛都會護念。只要以虔敬心念佛、念經,都有無量功德。經典中並沒有提到一定要皈依三寶才能獲得功德,然而如果要做正式的佛教徒,則應該要皈依。

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也是建立學佛信仰心的開始,表示開始納受佛戒,邁向成佛之道。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各方面,都有善知識、諸佛菩薩、護法龍天的引導與協助,幫助增強學佛的信心與意志,自己也會更懂得自我約束與警策。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若能正式皈依,學會如何正信學佛、正見修行,在念佛、念經時也會更有信心。

◎文:轉載自《人生雜誌》350期、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沒有皈依,念佛有用嗎?

念佛不限制你有沒有皈依。

但是沒有皈依,念佛念得再多也只是世間的善法,而不是出世的善法,就像錢賺的再多,沒有存起來,只是散散的放著,積累不了多少還容易遺失。


沒有皈依,可以持咒唸佛嗎?

大寬法師 您好:

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寬法師,就是我還沒有信心去接受皈依的程序,因為我怕我會犯戒,可是我卻很喜歡持咒唸佛號,而且也不排斥咒語,甚至也可以把它背起來,可是心中總覺得會不會因為如此而不能跟佛菩薩做感應呢?而佛菩薩也不知道會不會慈悲護持呢?或許我還沒有這個因緣分吧!也許是我有業障吧!那這樣我所唸的咒是不是都不如法呢?相對的是不是也不會有如佛經上說的獲得大利益,只因不如法?請大寬法師能為我解疑惑,謝謝您!

 

佛子 您好 阿彌陀佛:

皈依只是皈依佛法僧三寶,還沒有進一步受五戒,那就沒有所謂的犯戒的問題,皈依只是一個註冊,正式成為佛法僧三寶的弟子,所以不用怕,有因緣就可以皈依!

如果因緣不具足,還無法正式皈依,那也沒關係,持咒重要的是那份信心和誠心,絕大部份說咒語的經典都沒有特別提到要先皈依才能持誦咒語,所以不會算是不如法的!一切的佛法從恭敬中求,用恭敬心持咒一定可以得到大利益,這點不用懷疑! 當然有因緣皈依會更好!

釋大寬 合十


聖嚴法師:為何要皈依三寶

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
佛寶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
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
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
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
但皈依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加持你。
所以意志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與信心。

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因為,皈依了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但會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的儀式。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有人主張:信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皈依﹖這種觀念,乍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升的:最初進小學,先註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註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應從皈依三寶著手,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皈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皈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捨一切眾生,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大:六道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皈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醜,不假入學的甄別,一律可以進入國民小學就讀。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揀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篇,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的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信佛而不皈依三寶的人,就等同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跑到中國居住下來,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便自稱他是中國的國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同樣的,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這不是多餘的執著,乃是必需的手續。故在佛經中說,世人雖然行善,終不能滅除先世的惡業,若能受了三皈依戒,便能破壞先世的惡業。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說,不受三皈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否則,既然信奉三寶,何不皈依三寶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三寶,他們唯恐皈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皈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其實,皈依三寶,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即使在學習期間,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也未嘗不可立即輟學;學成之後,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至於皈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皈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皈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寶,並自皈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者,皈依之後,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因此,我要奉勸一切的世人,都來皈依三寶。無論你已信了佛教,或者準備來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門外觀望,乃至你已是一個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成見或原有的信仰,試著來皈依三寶,你將必能得到實益,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如真的皈依三寶之後,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則是不會退出三寶之門。


嘎瑪仁波切:我心中有佛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走皈依的形式?

問:祈請上師開示,我覺得只要心中有佛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走皈依的形式?

答: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信佛,佛在心中,可為什麼要皈依?這就像一個人生下來為什麼一定要登記戶口一樣,只有你登記了戶口,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公民。在佛教裡也是這樣,你心中有佛,你對佛有信仰,你覺得佛菩薩很好,你也願意去燒香、磕頭、點蠟燭等等,這叫信佛,是相信佛菩薩。這跟我們入門學佛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沒有受皈依的戒律,我們就不會約束自己;不約束自己,造作了惡業不僅會給他人帶來傷害,自己也會得到惡果感受苦痛。

如果不皈依,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表面上你可能喜歡供佛、點燈、燒香、拜佛、念經等等,但佛陀讓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要約束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始做不到了。約束我們的語言不要去罵人,你做不到;約束你不要去貪婪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你也做不到;約束你不要嗔恨他人,還是做不到。

所以,真正要做一個佛弟子,必須要從入門皈依開始。皈依的戒律,是別解脫戒裡最基礎的戒律,而所有戒律的基礎就是皈依。皈依之後,修八關齋戒可以,修出家的戒律可以,修菩薩戒可以,修密乘的戒也可以。如果沒有皈依的話,什麼戒律都談不上,因為沒有基礎。

所以,信佛不是說說而已,不是你說自己信佛就可以了,是要有戒律戒條的。皈依後,通過佛陀的身口意傳給他的弟子們,受身口意的戒律,身體上不去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不去惡口、兩舌、绮語、妄語,心不去貪嗔癡慢疑等等。偉大的佛陀傳了無上殊勝的佛法給我們,我們也願意追隨佛陀去聞思修佛法,如此,我們才能從一個信佛的人變成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就如同學校為了保護學生而制定校規校紀,國家為了保護人民而制定法律法規一樣,佛陀為了讓弟子能夠從險惡痛苦的輪回中脫離,慈悲善巧地通過戒律之方式來保護弟子。守戒,就是對自他最大的保護。

無始以來,人們習慣了囤積負面的能量,佛教管它們叫“不善業”,殺生、偷竊、邪淫、惡口、挑撥離間、講是非,講謊言,貪念、嗔恨,妒嫉、傲慢、疑心病等等這些都是負面能量,不把這些淨化、消除掉,將會帶給我們無盡的苦難。

比如殺生會帶來短命多病,前世殺生今生就短命;今生繼續造業殺生,疾病就會不斷,生命也會短暫。如果你的言語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你會收到越來越多語言上的攻擊,你的語言會越來越沒有分量,得不到大眾的尊重與愛戴。

所以,從信佛到學佛,要從約束、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開始。負面的能量曾經帶給你巨大的傷害,是痛苦的根源,你現在還要緊緊抱著它們不肯放嗎?有多少人好了傷疤忘了疼,明明知道哪些是惡,哪些是不善,就是不肯給自己一個真正改過向善的機會。

佛,不需要我們去拜,不需要我們去點香點蠟燭來照亮他,佛已覺悟。為什麼我們要跪在佛菩薩面前,跪在上師面前?佛菩薩不需要你跪,上師不需要你跪,是我們自己需要。五毒熾盛的凡夫俗子們,什麼時候可以消業呢?就是在你最謙卑的時候,簡單來講,就是說你能徹底看透自己的時候,懂得知錯改錯的時候。當你傲慢狂妄目中無人的時候,當你血氣方剛得意洋洋的時候,你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甚至不會覺察到身口意造作惡業會給自己帶來多少煩惱和痛苦。

當我們發自內心懂得謙卑之時,當我們真正成熟低頭彎腰之時,才能看到自己身體、語言、內心中所有的缺點。

從整個東方來看,謙卑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象征與標志。平時我們磕頭禮拜佛菩薩,以表達對他們的崇敬與感恩之情。其實,我們真正在拜誰?是在拜我們自己啊。

為什麼要拜自己?因為你已經誓願要跟著佛陀學習,把你身口意深處最骯髒的一面洗干淨,放下你自以為是的身段,放下你那污濁不堪的缺點。這樣才能帶來真正的福報和快樂,你才能因為福報和智慧的增長,擁有長壽健康喜悅的身心。

很簡單,如果一個學生比老師還傲慢,怎麼可能從老師那裡學到真正的本領?皈依,戒律,跪拜等等這些你認為的形式,就是讓你開始找到謙卑的自己,並在每個謙卑的當下,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把它們完完整整地徹底放下。


皈依才能學佛嗎?不皈依可以自稱為「佛弟子」嗎?

一定要皈依才能學佛嗎?一定要皈依才有資格稱為「佛弟子」嗎?

(一)有少數信眾在佛前自誓皈依,為什麼?

這裡指的皈依是初學之人到「出家師父住處」去辦理「皈依儀式」。當然不是一定要辦理「皈依儀式」,才能成為佛教徒。當知辦理「皈依儀式」是「遵佛遺教」。尤其需要明白,最初皈依的心態及最初親近的善知識(親教師、依止師),足以影響、決定廣大的信眾日後學佛的方向。所以分辨最初「皈依時的心態」及分辨皈依時善知識指引你入佛門的學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為什麼說「辦理皈依儀式」是「遵佛遺教」呢?所有的信眾,在最初皈依時都必須遵守這個「皈依儀式」的規則嗎?例如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大專青年因為看到佛教界人為、是非的一面,而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這就是不明白皈依的意義,不「遵佛遺教」,沒有看《阿含經》,不明白「皈依時的引證師的意義」,一般人大多以為「皈依師就是某某法師」,而對「皈依師精挑細選」,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皈依師父,就不遵佛制到出家師父住處去辦理皈依。殊不知「皈依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在佛前引導你成為三寶弟子的師父只是你的引證師,同時也不明白《阿含經》乃至《涅槃經》所說「自皈依意」及「自性皈依」、「自性三寶」的深意。

(二)如果信眾可以自誓皈依,出家僧眾是否可以自誓出家?

試問:如果廣大的信眾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不需要出家師父為你做證明,那麼出家師父是否也可以自誓出家,不需要剃度師就可以自行在佛前:自己剃髮出家,自己發誓隨釋迦牟尼佛出家,這就是不明白佛制「皈依證明師」及不明白佛制「出家剃度師」的意義何在?

如果僧眾可以自誓出家,釋迦牟尼佛也不必出世以身作則的出家引渡弟子出家。同理,信眾如果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釋迦牟尼佛也不必在《阿含經》中制定佛滅度後,出家僧眾應該依何種心態,何種方式引導信眾皈依三寶?如果許多信眾皆在沒有「遵佛遺教」辦理皈依儀式時就在佛前自誓皈依,那麼佛教的體制就會混亂,而且你這種行為會對「未皈依者產生不良形象的誤導」。

當知信眾皈依三寶時,同時可以有三種師父,同樣的出家僧眾,也可以有三種師父,如剃度師以外,還可以有親教師(依止師) (因為出家五年經過剃度師同意後,可以離師參學。)

當你明白「皈依時的引證師」只是帶導你「初入佛門」證明你皈依三寶的出家師父時,你對「皈依時的儀式」就會有另一種思考。更須明白,「皈依儀式」不僅是「儀式」而已,尚含有「皈依時正知見引導在其中」。


如果有僧寶住世,而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犯下幾點過失

佛為何要初學之人在僧眾面前做「皈依儀式」?

其一,初入佛門,一定要有善知識導引,才不致盲修瞎煉。

其二,當知初皈依在佛前由「引證師」帶領「信眾」發願,這顆誓願心會存放在八識心田中增加對皈依三寶的信心,又可以和「引證師父」結清凈法緣,來世再遇到佛法時,你就會發出要皈依三寶的信心,這顆清凈信心、皈依的誓願心,會生生世世帶下去。

如果有僧寶住世,而你卻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幾點過失:

1.如果初學佛時不遵守、不接受佛陀制定下來的皈依方式,就會破壞佛教的團體形象。

2.如果你在學佛前沒有以佛陀制定的方式皈依,以後人家問你信佛要不要皈依?你會說不用,因為我自己也沒有皈依。甚至你成為大居士,教人家不用遵佛遺教,只要心裡皈依就好,這樣當然會破壞佛教團體形象,讓初學之人沒有一個遵循的方向前進。

3.甚至現在有一種怪現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存在),就是很多自恃高根器的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不找出家師父當引證師,認為現在的出家人不配做他的皈依師,原因是看到佛教人為是非的一面,這就是不明白皈依的意義,不遵佛遺教,不知《阿含經》早就開示說,出家師父是「引證師」不是「皈依師」,於是對「引證師」精挑細選(以為是「皈依師」),這也不明白《阿含經》所以說自皈依的意思。

如果皈依可以自誓皈依,出家可以自誓出家,就不用剃度師,不明白剃度師父的意義。

如果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佛也不必制定出家僧寶,接引信眾皈依、學佛。

如果僧寶可以自誓出家,佛也不必出世,以身作則出家,引渡弟子出家。

必須明白,佛制定: 有僧寶住世,要遵佛遺教,接受僧寶為信眾皈依、受戒,這是維護佛教的團體形象問題。

如果佛未出世,有辟支佛自己出家,修行、解脫,也沒有隨佛出家、受戒,即是生無佛世,才能這麼做,是特例中的特例。現在有僧寶住世,無論出家或者「皈依三寶」,皆要依「明師」而出家,或者依「引證師」「皈依三寶」。

4.如果大家都在初入佛門時,在佛前「自誓皈依」,廣大的信眾在沒有「認識佛、法、僧三寶」的基本、正確的意義前,就走向自以為是的「自性皈依」之路,以盲引盲,這是很危險的,如此會讓初學之人失去正確的方嚮導引他們前進。初學的人沒有善知識(明師)指引一條由淺入深的學佛道路行進,很容易走向「相似佛法」中,走入外道修法。而且現在邪說橫行,相似佛法比比皆是,初學之人如何能分辨什麼是「正道之法」?什麼是「相似佛法」?什麼是「外道法」?什麼是與「鬼神道相近的業行」?

5.不遵佛遺教,破壞佛教團體形象,不明白佛制:皈依三寶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引證師的重要性,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自性皈依的意義。

6.當你自己自誓皈依的那一刻起,就是看不起現世的僧眾,先生起我慢心,怎能將清凈光明的本性顯發出來做到自性的皈依呢?

現在一般廣大的佛教徒有一種模糊的觀念,認為自己的皈依師是某某法師,這是因為在皈依時將「皈依證明師」省略的說,才會造成這種模糊的觀念。

像筆者俗家阿姨皈依多年,已受五戒,也不明白「皈依師」是釋迦牟尼佛,發好心要度我母親「皈依我」,這是錯誤的觀念。原因就出在皈依時的觀念沒有弄清楚。

當知皈依不是皈依僧眾個人,是在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又可以「依止」「引證師」做為你未來「學法」的對象,只要是受過戒的出家眾,都可以擔任「引證師」,不必對「引證師」精挑細選,「引證師」只是引導你在佛前皈依,為你做證明,證明你今天已經皈依三寶,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徒。你要向「引證師」學習佛法,或親近別的僧寶學習佛法都可以。但是「引證師」是否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任何僧眾」具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都可以做為你的「引證師」。了解正確的皈依觀念,就不會將自己的心量局限於某個道場、某位法師的狹小親近、學習的領域裡…。

初入佛門,一定要多聽、多看、多觀察、多分辨,慢慢來選擇「未來依止師父的學法方向」……,你才會海闊天空,更能早日踏上「正確的分辨法義、學佛之路……」。


修行佛法一定要皈依嗎?

沒皈依不算佛教徒,修行一定要皈依!

皈依才是佛教徒,如果一個人沒皈依的話,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佛教徒,他沒辦法得到最基本的三皈依的體,三皈依的體得不到,了生脫死的開始都沒有。所以一切功德,善法的基礎是皈依,皈依沒有的話,就失去了這些基礎。所以他那個學佛也是暫時的,他如果沒有決定自己皈依的話,以後所學的這些佛法,會成為誹謗佛法的原因。

皈依就是正的一個開始,皈依是一切善法的基礎,皈依是轉凡成聖的開始,所以如果沒有皈依不算是一個佛教的修行者,皈依是一個佛教徒重要的標誌,如果你覺得自己在修心那只是給自己的一個錯覺,因為天下最複雜的就是心,而且皈依就是皈依我們果地心,佛是我們眾生一切果地的心。

啥叫皈依?為什麼要皈依?

三皈者,皈依於佛法僧三寶也。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眾、下至僅剃髮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賴之意。

皈依於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云:譬人獲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罪。皈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皈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皈依於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皈依於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於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如何皈依?有什麼程序?

一、懺悔。二、正授三皈。三、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結

前三說時,已得皈依善法。後三結者,重更叮嚀令不忘失也。

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皈依三寶,罪滅恆沙,所獲功德無比殊勝!

經律論中,讚嘆皈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

《灌頂經》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皈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較量功德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復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皈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

《大集經》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於子也。


大安法師:沒有皈依,佛力是否會加持?

請問:沒有皈依,佛力是否會加持?或沒有皈依是否可了生脫死往生西方?還是如基督教,「信我得救」?

答:皈依重在實質,當然形態也需要。如果你現前一念,真的相信有阿彌陀佛的存在,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至誠念佛,這在實質上你已經有皈依了,也一定會蒙佛力加持,往生西方的。但這種你真實有的東西也要靠形態來表達,就是有條件還是要到寺院做一個三皈依的儀式,就更好一點。就好像世間人,他沒有上大學,但是通過刻苦鑽研,他也有大學、研究生的真實水平,自學成才。但是如果你是科班出身,又有一個證的話,那這個含金量就高一點,敲門磚也敲得靈光一點,所以,還是盡量來做一個三皈依的儀式。

能不能了生脫死是在你是不是具足深信切願持名,感通佛力這個本質上來說。這跟基督教講的又有一點差異,基督教「信我得救」,信上帝就能得救。但我們淨土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談「信、願、行」,要談三個要素的,不是一個要素。「信」是一個非常形而上的心性上的東西,你一定要把這個「信」轉為你的「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個願力,然後把你這個信願,你要落實在一個形態上,就是執持名號,你的「行」是表達你有沒有「信願」的一個標誌。同時,這個「行」也是滿你的「信願」的一個先決前提。所以,這個「信、願、行」三者,它是鼎足而立,不可缺少其中之一的,所以不是說信了就可以了。


夢參老和尚:皈依,只是皈依一個法師嗎?

你皈依的佛,不一定要局限於某尊佛,思想不要很局限,應當知道我皈依十方一切諸佛;在你皈依佛的時候,包括藥師佛,也包括阿彌陀佛,包括不動如來,乃至一切諸佛菩薩。你拜的五十三佛、三十五佛、八十八佛都有,不只這些佛,而是法界無量諸佛,你皈依的佛是一切諸佛。你皈依的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你都皈依了。

你皈依的僧,例如說,有時候我代傳,我念,你並不是皈依我一個人,我只是代傳而已。就是一切和尚出家人,比丘、比丘尼都是你的師父,你皈依的是僧寶。這是你肉眼看見的,你看不見的,現在這個世界上住世的,依著佛所授的記,有一萬六千個大阿羅漢都行菩薩道,沒入涅槃,他們就在這個世界利益眾生。你皈依的僧,包括這一萬聖僧都在內。還有包括極樂世界蓮池海會,包括藥師璃琉光如來的琉璃世界,那些諸大菩薩都是你皈依的境界。

我們不要誤解了皈依僧的意義。好比說皈依過我,‘我是夢參老和尚的弟子’。不是的,是一切和尚的弟子,不要給他們分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皈依法,並不是皈依《阿含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是皈依經典。我們也別去分大乘、小乘,什麼顯宗、密宗,平等平等,法沒有秘密的。

我現在可以說這個話,因為我在西藏連參帶學大約十年,深深知道西藏本身並沒有說我是學密宗、什麼宗,這是傳到我們漢地,才給人家定說是密宗。你有這個因緣,就是你的機,適合這一法,他就給你說這一法。對其他的眾生來說,那就是秘密了;對你說,沒有秘密的。懂得這涵義了,你就知道了。

我上面所說的,所緣念的這些境界相是從你內心所產生的,境是外面來的,心是內心的,不是這個肉團心,不是你身體這個心,而是聖妙殊勝的心。那麼,你有這個殊勝的、根本的佛種智的妙心,遇到外面的緣了,這就結合起來,皈依三寶是這樣皈依的。


客問:我很認真學佛,請問一定要皈依嗎?皈依才能進入佛法最精要的領域嗎?

師答:1、我反過來問一個問題?

你到學校去唸書要不要註冊?如果信基督教、天主教要不要受洗?這只是一種儀式,不要太在乎皈不皈依?尤其對皈依難免有些誤解!

第一:皈依了見了法師要磕頭。第二:皈依了要吃素,對他們好像很不自在。

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皈依就誤會了,皈依以後就瞭解了。學佛皈依記住不是拜師父,是做三寶弟子、做佛的弟子、做佛陀講的道理方法的弟子,你們問佛不會講話,他有很多道理方法留下來,那些是書本它也不會講話,所以才有僧就是我們出家人,是佛法僧的代表者,皈依絕不是拜一個和尚做師傅,那是世俗的說法,皈依是皈依三寶,稱為佛弟子或三寶弟子。

師答:2、至於不皈依就不能進入佛法的最精要?

佛法從來不藏私,不皈依只要你去聽法、法師還是照講。決不會說你不是皈依弟子不要來聽!佛法沒有這種分別心。皈依不要誤會一定要吃素,見了出家人要磕頭。我常常遇到一些比較熟的在家弟子向我磕頭,我說「你再拜下去我就要進棺材了,你拜愈多我壽命愈短!」這話什麼意思?(我)有多大德行受你們拜,受你們一拜那麼容易嗎?拿什麼還?

通常我不喜歡人家給我頂禮,害怕人家給我頂禮,頂禮是一種供養,你供養我,我拿什麼回報你?這不是謙虛,是現實問題!

(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解惑篇》)


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看似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

文/水月

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看似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而有先後次第之分,因為學佛首先就要皈依三寶,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如同讀書求學,一定要註冊入學了,才能成為學校的學生一樣。

為何要學佛?主要是想了生脫死、出離苦海,甚至自度度他、成佛成菩薩。因為我們住的娑婆世界,意思叫「堪忍」,堪忍眾苦。這世上存在著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必須忍受,經典才說:「世間純是一大苦聚。」而厭苦欣樂,想離苦得樂是人的常情,也是理想。依於經典的說法,唯有修學佛法的戒定慧,才有機會出離生死,乃至成佛成菩薩,所以要學佛。但是學佛也不是無師能自通,自己盲修瞎練就可以成就,必須皈依三寶,依止善知識受教。六祖惠能大師說:「空王佛以後,無師自通者,皆是天然外道。」

聽聞佛法後,對三寶產生信心,對學佛成佛建立起不可動搖的信念,立願成為三寶弟子,以佛為師,學佛之法,以僧為善友,至誠皈依,三寶賜為證明,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至心護持、供養三寶,做一個外護弟子。所謂:「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果然能一輩子以佛為師、學佛之法、以僧為善友,必然諸悪莫作、眾善奉行,並能於日常生活中,發現處處都是佛法,時時有覺悟、體會的機緣,成佛成菩薩尚且不難,當然人天有份,不至於墮落三悪道。

佛者,覺悟的意思。如釋迦牟尼佛等諸佛,自己覺悟證得解脫,不再受生死輪廻,再也沒有無明、迷惑、煩惱,是個大自在的人,大智慧者。進一步運用大慈悲教導、覺悟他人,使他人也能覺悟,證得生死的解脫。自覺、覺他雙方面都做到圓滿了,稱之為佛。由於福德、智慧無上,能為眾生做世出世間的大利益,故稱佛寶;又謂佛「譬如優曇花,時時乃一現。」薄福少善根的人,很難值遇的緣故,所以為寶。

法者,在這個娑婆世界,則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概括而論,就是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眾生指示出一條解脫六道輪廻的正確道路;又如慈航,運載眾生從生死苦海的此岸,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如世間財寶,能資助生命、脫離貧窮、飢渴寒熱。佛法更比世間財寶殊勝,不僅能使眾生脫離三塗的貧窮孤苦、水深火熱,給予人天的富足安樂,進一步還能得到出世的解脫之樂,故號為寶。

僧者和合眾,是指尊佛所制,割愛辭親、捨俗現出家相,住在寺廟僧團學佛修行的比丘、比丘尼等,做一個專業的修行人,或者說淨業行人。自己學有所成,還能自利利他,代佛說法。所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佛陀的法定代言人,因為佛已入滅,泥塑木雕的佛像又不會說話;佛法(經典)只是一些印刷品;全賴有成就的僧伽,將自己於佛法上修養所得到的成果、利益展現出來,去分享、回饋、教導其他的人,使他們同樣得到饒益。僧團中也有四雙八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的聖僧,及倒駕慈航、和光同塵的大菩薩示現的比丘、比丘尼,只是凡夫肉眼不識,只好當面錯過。像我輩出家日淺,尚浮沉於煩惱業海的,雖然也忝列僧數,畢竟只有僧寶的相,而無僧寶的內涵。

也因此,六祖惠能大師才把佛法僧三寶解釋為覺、正、淨,皈依三寶是為皈依覺正淨。而《大智度論》則說眾生如患病之人、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家師雲老禪師更別有見地,他說:「禮佛在追求菩提、禮法在修學般若、禮僧在尊重知識。」又說:「沒有般若,那來的菩提!」可見不修學佛法,是不可能出離生死、成佛成菩薩的。為什麼要尊重善知識,或者要皈依僧寶,以僧為良師益友呢?初學佛者,無人教導、提示,雖入佛法大海,想求般若寶藏,譬如撈針一般的困難,學到的,只是一些名相、表相、皮毛,便洋洋自得以為自己是佛菩薩了。經典才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先哲韓愈也說:「人非生而知者,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則其惑終不可解矣!」古人又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親近有修養的善知識,不知不覺,很自然的會受他的影響而同化。何況在修行的道路上遇上迷惑時,僧伽是個專業的修行人,於見地、修養上都有獨到的功夫,才有能力為學佛人指示迷津。

如僧人法達,未見六祖之前,雖然誦了三千部《法華經》,不知法義,為法華所轉,存著有所得的心,禮拜六祖頭不至地,被六祖訶責。後來六祖為他開示,他終於大悟,放下了執著,才真正做到了「心悟轉法華」。可見親近、依止善知識受教的重要性。

上面說學佛是為了要出生死苦等,可是有一問題:生不是很好嗎?活著好好的,有什麼苦可言,為什麼一定要了生脫死!因為有生必有老病死眾苦隨逐,所以經典才說:「此身是生老病死眾苦之宅。」經典中常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無常為什麼會引發苦乃至空!有一首無常偈說得很清楚:「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千方百計的營求,才得到榮華富貴、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可是好景不常,或盛極而衰、或得而復失、或勞燕分飛、及至生離死別,連一個想長命百歲、永享天倫之樂的小小希望都不能如願,無常大鬼悄悄來到,雖然不甘心、捨不得,還是得獨赴黃泉,一點都不自在,不能自己作主。最後兩眼一翻、兩腳一蹬,「生時不齎一文而來,死後不帶一文而去。」辛辛苦苦的追求了一輩子,以為財色名食睡都得到了,究竟得到了什麼?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結果是一無所得,兩手空空。

而在追求五欲的過程中,追求時是苦,得到後要維護它也是苦,得到後又失去更苦。縱然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正當臨命終時,回想短暫的一生,真如南柯一夢,後悔只做物欲的奴才,而不學佛修行,廣造眾善以積集往生的資糧,前途茫茫,命運未卜,更擔心失去寶貴的人身,內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本是生長在官宦書香世家,他的姑母是平邵王王妃,祖父是皇親國戚,又是康熙皇帝的親信,出掌江寧織造的肥缺,康熙幾次南巡,都由他祖父接待,榮華富貴到了極點。後來得罪了皇帝,被抄了家,變成一窮二白,從揮金如土,到窮困潦倒,像由天堂掉到地獄。他有感而發,寫出了這部曠世小說,訴說著如一場春夢般的紅樓富貴歲月。衛道之士只認為他不脫「誨淫」之嫌,那裡知道作者對無常、苦、空、無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與發現。書中有一首「好了歌」,不但具有警世意味,也發人深省,我把它更動了幾個字,讓學佛者更能得到好處。「世人都曉學佛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來將相今何在?荒塜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布施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出家好,唯有妻妾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修行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分析五欲,既是唯有苦、空、無常、無我,再探討生老病死為何是苦。人為了生活,得忍受流血流汗,風吹雨打太陽曬種種的苦,拼命的工作,才換來三餐溫飽。古人說:「長安居,大不易。」現在想在台灣謀生,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經濟蕭條、企業出走、工廠外移,加上金融海嘯,很多人失業,或休無薪假,沒錢過日子,沒錢繳貸款,銀行又逼的急,一時想不開而釀成家庭悲劇的,時有所聞。以前是只要肯做,就不怕沒飯吃,現在是想當牛,都沒有犂可拉。又;物價統統漲了,只有薪水不漲反跌。收入一直減少,而生活必需的配備卻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在台灣,幾乎每戶都有汽車、電腦、機車、電視、冰箱、洗衣機、冷氣機;手機則人手一隻。該繳納的帳單、費用一大堆,汽車、房屋貸款,大樓管理費,水、電、瓦斯費,手機通話費,所得稅,牌照、燃料稅,加油費,小孩的學費,外加健保、國民年金…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本來,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是每個人的夢想,而夢想卻越來越遠。房屋價格對勞工階級來說,早已是天價,省吃儉用半輩子,也只夠繳納一兩成的自備款,其餘的貸款只好用下半生漫長的時間償還。等而下之,還有連自備款都付不起,只能當無殼蝸牛,租屋而居。一份有限的薪水,要應付那麼多的開銷,當然寅吃卯糧,於是夫妻雙雙投入職場,孩子卻因無人照顧、管教,親子關係不但疏離了,有的更淪落為不良少年,製造社會問題,也讓父母在事業、家庭兩頭疲於奔命。

內憂不已,又有外患,如饑渴寒熱,蚊蠅蟑螂、毒蛇猛獸、火災、水災、颱風、地震、海嘯、盜賊、車禍、空難、戰爭……前些時候有毒奶粉、禽流感、SARS,現在又有索馬利亞海盜及豬流感,整個世界人心惶惶。生存,像是一場殘酷又永無休止的戰爭,什麼時候會彈盡糧絶、壯烈成仁,沒有人知道;卻又有預感,好像下一個倒楣的人就是我。

奮戰了一輩子,老了,退休了,正好可以頤養天年。當年忙著上班賺錢,總覺得每天都睡眠不足,現在可以睡到自然醒了。無奈天不從人願,很多老年人晚上都在數羊,或睜眼到天亮。又老了,髮白面皺,兩眼昏花,牙齒快掉光了,手腳也不聽使喚,好吃的食物咬不動,好玩的地方去不了,好看的東西看不清。舞台沒了,掌聲歇了,只剩回憶。常去的地方只有鄰近的公園,或社區活動中心,跟一些很老的朋友閒磕牙,提一提當年勇。卻每天都傳來令人震驚、害怕的消息:「老王昨天晚上過世了!」「獨居的小李死了兩三天,才被鄰居發現報警,昨天下午一大群的兒孫剛從台北趕回來….」「牛老哥今早…..」

人不可能永遠掛無事牌,偶而也會生病。生病了,才知道這個色身是苦的根源。什麼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都無心享受了。俗話說:「好漢就怕病來磨。」又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只區區一個牙痛就夠人受的了,遑論其他。有病看醫生,花錢消災,或挨個刀子消業都不要緊,現在有很多的病如中風、癌症、心肌梗塞…..幾乎一發病,就無藥可救,生病與死亡成了等號。報載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患了大腸癌不治死亡,只因他常常吃學校旁邊販賣的烤香腸,如此而已。古人又說:「久病無孝子。」久病不癒,親人照顧的不耐煩,避之唯恐不及,成了家庭的包袱,及不受歡迎的人物。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了。

每個人都怕死,而死的苦我們反而不熟悉,因為沒有死過,但是總見過親人死時的慘狀。據說將死的時候,一個人孤獨走陰間路,過奈何橋,所有的冤親債主都現出可怕的形狀,前來索命,臨死的人心懷恐懼,嚇出一身熱汗,故台灣有「流驚路汗」的俚語。經典則說:「臨命終時,造惡之處,一切諸相,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足見世俗人所謂「流驚路汗」的典故,並非無稽。

死時四大分散,如生龜剥殼,又像猴腦被人剖來生吃一般,這是身苦。和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及自己這具臭皮囊永別,萬分不捨,別墅名車、財富地位種種,放不下又帶不走,這是心苦。苦中之苦,非死莫屬。

佛教並不否定世間有樂,而是因苦多樂少,才說世間是苦,為了貪求一丁點的樂,卻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實在不值得。而且快樂的時間容易過,痛苦的日子很難熬,但是我們凡夫卻以苦為樂,還樂此不疲。雖說厭苦欣樂、離苦得樂是人的常情和理想,還必須要知苦,知世間是苦,生老病死是苦,財色名食睡最後難免苦空無常無我,不迷戀才有可能學佛出離。何況經典也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知苦而後才能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佛陀在鹿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也是佛教的基本法。進一步再提昇為菩薩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知道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後,就可以開始付諸行動了。


慈航法師:三皈五戒是學佛的基礎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稱為三寶,所以叫做皈依三寶。佛是覺義,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故稱為佛。法是軌持義,所謂「教法、理法、行法、果法」能成無上正等正覺之軌道,故名為法。僧是和合義,有事和理和二義。事和,能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理和,能證無為擇滅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故名為僧。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看護者。非佛無以說法,非法無以度生,非僧無以弘法。故三寶如苦海之舟航、暗室之明燈、病者之良藥,有度人濟世之功,故稱為寶。

皈者反義,反黑為白,反邪歸正,翻染成淨,轉有漏成無漏,轉凡成聖,故稱為皈。如遊子之歸家,叛徒之歸國,有歸順反正之義,名之為皈。依者托義,如嬰孩依托父母,孤兒依托慈善家,弱國依托強國。一切眾生漂淪生死,無救無依,唯有仗三寶之教手,拔出苦海,救濟沉淪,故須皈依。

有許多人不明白皈依的意義,他說:「我只要信佛,何須儀式,何必要皈依? 」殊不知佛教的教理雖多,而綜括之不出信解行證。所謂皈依三寶者,首表乎信;即信佛,信法,信僧是也。今信尚無,況解行證?蓋因信而求了解,因解而修行,因修行而證佛果。眼見世之學佛者多,而偏缺者亦不少;有全不信者,有信而不求解者,有雖解而不修行者,有雖行而不能證果者。其故何哉?蓋佛果如寶,不信何以求寶;雖求而不識真寶,雖識而不願取寶,則寶雖現前,不得實用,於己何益?

更有進者,每見一般學佛之人,或信佛而不信法信僧者,或信法而不信佛信僧者,還有單信人而不信佛信法者。信佛而不信法信僧的人,大多數是一班愚夫愚婦,信偶像有靈感,只求媚佛,把佛當神待。無論陞官發財,添丁平安,求之即得,而對於親近知識,聽聞正法,好像是沒有他們的事情一樣。但信法而不信佛信僧的人,這種人自己標榜是知識界只研究佛學,當一種學問研究而已,不但不信仰僧尼,連佛菩薩他也以為是迷信。還有一班人,不但不信佛不信法,連僧他也是不信。這種人只專信仰一個人,不管所信仰的人有學問,無學問,有道德,無道德,只要他是我的師父就是好的;其他僧尼,有時候不但不恭敬,反加誹謗。所以在中國學佛的人,雖然稱多,而正信學佛的人,恐怕還是少數。究竟能有幾人,先拜明師,研究佛法,信佛功德,學菩薩行,行菩薩道,自行化他,同成佛果呢?恐怕連神佛都分不清楚,佛教和外道混為一談的還多得很!這就是不求明師,不聞正法的過失所致!所以學佛須先皈依三寶,是第一個進門的條件。

次說五戒。五戒是:(1)不亂殺,(2)不亂取,(3)不亂淫,(4)不亂語,(5)不亂飲食。佛家的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不亂殺就是仁,不亂取就是義,不亂淫就是禮,不亂語就是信,不亂飲食就是智。蓋四維八德都從五常中流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每聽許多人說:「我又不出家,何必要受戒呢?」殊不知你雖不出家,難道人格也不要了嗎?因五常、四維、八德,就是人格的標準。古來凡國王受位時,百官受位時,都要先去受菩薩戒,然後才受位;這就是表示,依佛的教法,去自行化他做人模範呀!

我常常有這樣一個問題來問人:「你為甚麼要學佛?」意思就是想要他答:「因為想做一個好人。」說到好人莫過於佛,假定一個人連五條最簡單、最應當的五戒都不能受持,你還說甚麼想要學佛嗎?所以學佛的人,是以三皈五戒來做基礎。


成剛法師:學佛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問:學佛以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成剛法師答:我們皈依三寶了,成為佛門弟子了,那麼就應該用佛法規範淨化我們的身心。因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是我們眾生最粗重的身心過惡,我們要防非止惡,要斷除它。因為這五種過惡把我們引入歧途,招惹災難,導致苦輪。所以佛教誡我們首先要斷除這五種粗重的過惡,怎麼辦呢?就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我們才能夠斷除惡的氣氛,才能吉祥如意,消災免難,心地光明。

沒有惡的氣氛,得到諸佛護念。所以皈依三寶了,就預示著受五戒。佛門弟子再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那就顯然和自己的身份相違背了。惡的氣氛不斷除,我們也不能得佛法的利益;斷除惡的氣氛,才是我們真正的皈命依靠處,斷除這五種過惡是我們在家居士最基本的修持。

三皈五戒,就是我們不受五戒也得守五戒,也不能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如果我們受了三皈成為佛門弟子了,再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那麼我們縱然皈依三寶,也沒有實際意義,也不能出苦得樂,因為我們心上的過惡沒有斷除;心上的過惡斷除了,惡的氣氛斷除了,心地光明了,沒有危害性了,自然諸佛護念,吉祥如意,消災免難。所以我們要發心皈依三寶就要受五戒,若不受五戒,說我現在做不到,或者我不受,那意思是你沒發這個心,沒發這個願,就像這個廟似的,周圍沒有牆,那麼人就可以隨便進,好人壞人都可以隨便進,僧眾就得不到保護,恐怕就要發生問題。

所以我們接受了佛的五戒法,再想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自己心上就不允許了,所以能防非止惡。如果我們不敢受,或者有所顧忌,那還是給我們自己開方便門,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殺生,還可以偷盜,就不能防非止惡,就像我們這個院子似的,沒有院牆,誰都可以進,那麼我們的道場就會受到破壞。

當然受菩薩戒,如果能發大心,我們就可以受,不能發大心不能實行我們就不必受。既受諸佛戒,則入諸佛位。當然,不是說永遠不受,以後覺悟了,還可以受,還可以修行。

因為我們心上有無明妄想,這就是生死罪業,我們學佛就是用佛說的法來降伏其心,來治理這個心。佛在經裡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是治心的,我們不用佛法來治理我們的心,縱然說發心學佛也是徒然。妄心得不到降伏,心得不到治理,就不能出苦得樂,不能出離生死。生死在心上,用佛法來降伏其心,來對治我們的無明妄想,這就是佛法。除此以外,都不是佛法。佛只講一心,除了一心更無所有,一切唯心造嘛,是這個意思。


界詮法師: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皈依的對像是什麼

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皈依三寶之後,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發心學佛都可以皈依。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能學佛,但皈依後,在心態、生活、習慣各方面,都有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加持。

皈依三寶之後,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稱為居士。如蘇東坡、王安石,還有南朝的梁武帝,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皈依後並不意味著要守戒律,因為受戒還需要其他的儀式。

根據寺院法會具體實施情況,可以實現信眾受持皈依和受持相關戒法的意願。

皈依和出家是什麼關係

皈依三寶不必出家,出家必須要有皈依。

出家有五重含義:一、出煩惱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輪迴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淨家。

對於出家人,世俗信眾可以稱呼為法師、師父。

皈依後還可以吃肉嗎

有人說皈依就是什麼都不能幹了,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談戀愛。

這是錯誤的。皈依是內心信仰的確立,皈依後我們在世俗生活中的角色,一切生活秩序和要承擔的責任不變。

皈依和吃不吃肉沒有關係。佛教提倡吃素,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如果一時做不到,可以選擇吃三淨肉(即:第一眼不見殺;第二耳不聞殺;第三不為己所殺)。居家做飯,保證全家人的飲食,只要不違背殺生的原則也沒什麼妨礙。


如本法師: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皈依三寶,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之忌諱,皈依三寶猶如上學讀書前必須先註冊,亦如當選總統後,就職前必先就職宣示;同樣的理由,要做個正信佛門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的儀式,在儀式方面,其意義是沒什麼兩樣。統攝一般人不敢皈依三寶的立場,通常有五點,這五點使得社會人士產生莫大的錯覺與誤會,致使他們遲遲不敢皈依三寶,何等為五? 

一、以為皈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了。基於這因素,有許多人一聽到皈依三寶,當下逃之夭夭,不見蹤影,這是不敢面對皈依的因素之一。其實皈依三寶,並沒有要求我們非吃素不可,真正要求我們吃素應該是受完在家菩薩戒之後,才有明文限制,但是個人發願受完皈依,有意念想吃素,這是最好不過了。

二、以為皈依三寶後就是要出家,這也是構成一般無知者不敢皈依三寶之因素。其實,佛門弟子有兩大類:一則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二則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出家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緣成熟,並非三歸之後想出家就得出家的。 

三、以為皈依三寶後就不可婚嫁,這也是對皈依存著誤會所致,障礙了自己無法皈依三寶的因緣。 

四、以為自己業障深重,煩惱叢生,接近三寶的話,自己越覺得自己罪重無比,滿身不清淨之感,於是自暴自棄,自劃無形圍牆,使自己沒有勇氣踏入佛門來皈依三寶。 

五、貢高我慢者與邪見者。這些人更糟糕,自認為自己的觀念最上最尊,一股無形傲慢之氣凌駕雲端,鄙視一切,或自認自己讀了一些世間常識,就了不得了,以世間法來衡量佛法,因此,自己障礙自己之善根,甚為可惜!邪見是無法出離生死的,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邪見也是皈依三寶的一大障礙。

 

皈依三寶的意義

我們可以為死了的人代辦皈依嗎?

在家居士可以為動物做皈依嗎?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有何好處?

戒律不是約束,是保護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學佛人如何解決在婚姻、家庭和性生活之間存在的苦惱和誤區

太驚訝了!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居士是否可以為動物三皈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