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愚癡者往往會把人引到邪路和犯罪的路上去

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

遠離愚癡者 交往賢聖人 敬應尊敬者 此為最吉祥 -- 《吉祥經》

正文第一句是什麼呢?「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下面是釋迦牟尼佛以偈頌來回答天神的請問,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是十一個。最後一個是總結前面的,核心就在前面的十個偈子。

「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這個偈子講的是關於交朋友,選擇朋友。佛教有一句話: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這個偈子教導我們不要跟愚癡人接近,要跟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接近。因為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係,無形中會影響我們。與愚癡人親近,我們會染上愚癡的習氣;與智慧的人親近,我們的智慧會增長;與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德行會增長。這個是我們生活中必要的選擇,不光生活中是必要的,包括修行中也是必要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優婆塞戒經》云:「親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自己能得利益也能利益他人,所以親近善友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們周圍要有很多環境和人事關係,它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這個組成部分也就是我們自己心性的表現,我們的心性如何,就會發現我們的趨向如何。比如說,我們經常跟一些善行的人坐在一起,願意跟他們討論問題,或是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情,這樣我們的身心就得到清淨。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修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在家居士不要到寺廟去,而應該在家修行。這樣就遠離了善知識,也接觸不了善知識,而善知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們一個人爬一座高山。當我們開始爬的時候,感覺到力氣很充沛,等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力氣就接不上了。特別是再往上爬的時候,就很費力氣。這時候如果上面有一個人拉我們一把,或底下有一個人推我們一把,很快就登上這座高山了。

我們的道業如同登高山一樣,我們要借助很多人——朋友的幫助、善知識的幫助。沒有這些善知識的幫助,我們想一個人完成道業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親近善知識不光自利,還能利他。佛沒成佛的時候都是不斷地親近善知識,杜絕惡友,最後成就佛法的。

在一次輪迴裡,菩薩——指釋迦牟尼佛,出世為一個男孩,名叫阿克提旁地達。帝釋天王曾向他許過諾言,若他提出要求,將賜他一個禮物。阿克提旁地達懇求,要求什麼呢?不接觸愚癡者。他沒要別的,一般如果有人向我們許下一個諾言,說我滿你一個要求,我們第一個要求肯定不是錢就是財。這是我們的習性,往往把這些當作禮物。

釋迦牟尼佛不是這麼看,他在當菩薩的時候,就知道真正的財富是善知識。所以說想得到善知識,首先要遠離愚癡者。如果沒有愚癡者,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善知識,這個是很重要的。

這時候帝釋天王感到很驚奇,便問他為何提出如此特別的要求?他解釋道:「無明愚癡者,如不明善行的世人,他時常誘導朋友走上歧路和犯罪。因為他們不了解何謂正道,也不願聽到善行及正道。他們對善行及正道感到憤怒。」

這裡佛說了為什麼要遠離愚癡者,因為愚癡者不明白善行的事業,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善。比如現在,我經常遇到一些人來問問題。他說:「比如我做生意,有時候難免要撒謊,撒謊以後我能掙錢。我也知道撒謊不對,但能把東西賣出去。所以說利用一種小小的方便把這些東西賣出去,我掙了錢供養三寶。師父,你說我這個做法對不對?」

當時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是不正確的。佛法的教育是讓你遠離妄語,不妄語才是真正的財富,不要為了供養三寶而去撒謊。你不撒謊就是真正地供養三寶。這樣給他一個正確的解答,他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如果有的人告訴他:你可以小小地撒謊,掙的錢可以供養三寶。這樣的人確實有,這就是愚癡的人。什麼是供養三寶呢?就是你的正行、正念、正語言、正思惟,就是供養三寶。

愚癡者呢,他就不會這麼教育了,他就會告訴:小小的犯戒能獲得金銀財寶,而能種上更大的福田,以小過失取得更大的功德。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著好像是有點道理,實際上不然,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愚癡者往往會把人引到邪路和犯罪的路上去。

比如說我們在世間經常會遇到一個事情,偷稅漏稅的問題。為了做生意,獲得點錢財,有的人就問了,怎麼樣來避免上稅,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而獲利。作為一個佛教徒,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可以那麼做。

在九五年的時候,有一次本溪居士去看我,他跟我講了這麼一個事情。他說:「我今天來看師父特別有福報。我坐火車過來的,這火車沒有人賣票,也沒有人收費,我們就這麼來了。你看看,看師父就有這麼大的福報,連錢都不用花了。」

後來我告訴他:「你這是錯誤的,有沒有人收費,作為佛教徒都應該守戒。你們回去一定要把這個錢補上。」他說:「我就是買了票,他也沒人查怎麼辦?」

我說:「沒人收,你把那票撕了或扔掉,也就算他收了。不管有人沒人,我們佛教徒都應該不欺暗室,都應該如法地去行持、去守戒,這才可以呢。」

後來這些居士聽我講完以後,第二次來就告訴我,說:「師父,我們確實按照你說的做了,把頭一次的車票錢給補上了,第二次的車票也買了。最後也確實沒有收票的,我們把票都扔了。」

這個本溪居士到現在還常常挂念這件事情,雖說小小的一件事情,但在他們心裡就會生起正念。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得到一種稱讚,聽到居士說「這個師父有加持力,不買票就可以坐火車」,而自己暗示、默許,這都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這樣就不是一個善友,不是一個善知識。

我講這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通過學習《吉祥經》,一定要遠離愚痴者,我們自己也要做一個遠離愚痴的人。

特別是也要做一個善知識,遇到其他的同修道友,一旦涉及到這個問題,比如說買東西不要占便宜,不要拿公家的利益等。像剛才說的偷稅漏稅這些,都應該正確地教導,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才是我們真實的財富。

所以佛說,愚痴者不了解何為正道,也不願意聽到善行和正法。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不了解正道的人太多了,真正了解正道的人只有佛教徒。佛教徒按照佛法去修行,所以他才能真正地了解正道。

這個我感觸比較深,有時候我看到一個信佛的人,雖然他信得不好,有時候是為了求財、求平安而信佛——不管他是出於什麼思想,但我說他已經走到正道上來了,他已經奔著正道上來了,非常難得!


妙祥法師:有多少愚癡的人因為貪念,最後走向犯罪的道路

佛陀說愚癡是大過患,而且消失得非常慢。當然,在貪、嗔、癡中,愚癡是這三者當中最為嚴重的,因為愚癡導致了貪欲的行為。愚癡會使我們的貪欲轉盛,不該要的要,不該拿的拿,有多少愚癡的人因為貪念,最後走向犯罪的道路,把這一生毀掉了。就因為愚癡導致了貪欲。

貪欲的人必然是愚癡的人。我們怎麼來看愚癡的人?當貪欲轉勝的時候我們已經轉向了愚癡。這個問題我有一點體會,過去也不太清楚,自從不摸金錢以後——究竟為什麼不摸金錢,有什麼好處?不清楚,光知道這樣做心裡清淨,佛教導應該這麼做,人品會有所提高,但究竟為什麼?金錢有多大的過患,還沒有深刻地了解。

後來有一次有人要供養金錢,我沒要。她走了以後,當天晚上我的頭疼了一宿,而且惡心的要吐。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因為我並沒有摸金錢,而且拒絕了金錢。只不過她擱那兒放一下,我叫她拿走,就這麼個過程,沒有半點想貪的意思,而且非常厭惡。在這種情況下,回來以後都非常難受,惡心要吐、頭疼。當天剛亮的時候,我上衛生間,衛生間的臭味一熏,一下就進到鼻子裡,當時頭疼一下就解除了,而且惡心也解除了。

我當時一下就明白了,原來這個金錢的過患在這兒,它有一種無形的過患,會使我們的身體不健康,而且會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迷茫。因為頭疼了,思惟都減弱了,心裡也不清淨了,這才知道不光是從我們心理上有這個過患,從生理上它也會影響我們,所以說金錢的過患是非常大的。

我們通過這個問題知道,持戒能克服愚癡,貪欲也是愚癡的行為。愚癡還會導致嗔恨的行為。因為愚癡,本來是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因此去犯罪或爭吵,所以這都是愚癡的行為。聖典解釋,愚癡的行為與嗔恨的行為一樣受到世人的譴責,也會導致投生到惡道——它的因果會導致投生惡道。

所以聖人對愚癡的行為非常害怕,我們凡夫對愚癡的行為反而不害怕。因為沒有看到愚癡行為的過患,所以不害怕。聖人不是這樣,他看到了它的可怕之處,非常的恐懼,並且避免這種行為。所以佛(某世為菩薩的時候)一出世就要求帝釋天讓他遠離愚癡的人。比如說剛才我談到金錢的問題,當一個修行者證到三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就會遠離了金錢,就不會再要金錢了。他知道摸金錢是一種不清淨的行為。所以唯有能分辨善惡的世人才能夠譴責愚癡的行為。


妙祥法師:愚癡的行為和邪見,會導致一個人生理和整個心理的變化

最近這一段時間吧,咱們寺院“香客”也比較興旺,為什麼興旺?有精神不好的,供狐蟒蛇仙後精神上受了刺激的病人,很多的大仙啊,解決不了,最後他(指給人看病的大仙)就勸他(指病人),說:“我給你指條路,你上大悲寺找妙祥師父去吧,叫他給你治。他肯定能給你治好,他要不給你治,你就跪那兒不起來,你就求他。這是我給你指的一條明路。”那人就過來了。我說:“你過來了,他怎麼說的?”“他說你要是不幫我,我就不起來,你肯定能幫我,肯定能給治。”我說: “你是怎麼信仙的?”那人說:“他(指看病的大仙)告訴我信的。”他本來是信大仙有病的,大仙說我(指妙祥師父)能治。天下哪有這個道理?他把人弄病了,叫我來治。(大眾笑)這是一個。後來我就問他,我說:“大仙跟沒跟你要錢?”他說:“錢我給他了。”我說:“原來是他收錢,叫我來給看病。”(大眾笑)

有時候也挺生氣,不是錢的問題,就是說他利用佛教來騙人,這也沒有辦法。實際上這是不是病?是病,在醫院裡叫憂郁症,或幻聽幻覺等等。如果住院治療有可能改善,有很多是意識問題,就是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如果解釋開了,有的很快就好了。

曾經有一個南台的居士,可能和家裡人坐車來的寺院,看到下車的時候由兩個人扶著,走都走不了。是做箱包生意的,離咱們這兒很近(編者注:南台鎮是海城市管轄的地區)。那時候到寺院來了,我說:“你怎麼了?”他一講症狀。我說:“你是產生幻聽幻覺了,這是不正確的。”他說:“不對,師父,我確實是有感覺,耳朵邊還有說話的。”我說:“說話那聲音也是你的。”他說:“不對,你說的是錯的,那肯定不是我,這我還不知道嗎?肯定不是。”我說:“肯定是!你現在是自己不認識,所以認為不是,實際上就是你自己,只不過是你控制不了自己。”我就給他舉例子講了一會兒,他也就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接受以後,我說:“你去拜拜佛吧!”他家裡的兩個人就攙著他去拜佛。過了能有半個小時,自己走回來了,啥毛病也沒有了。

就是說什麼呢?這個愚癡的行為和邪見,會導致一個人生理和整個心理的變化,如果用一個正知正見給他指出以後,馬上就改變了。後來這個人又來了兩回寺院,他說:“師父,有沒有什麼東西需要我幫你做一做,做個箱包什麼的,我專門做這個的。”我說我們不需要這個。(大眾笑)他老想幫著做點什麼。

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家裡供著大仙。本來挺好的一個生意人,雖然不信佛,或是剛信佛,對佛法不太了解。但是被大仙這麼一說,一蠱惑,說“你與什麼什麼有緣,你是什麼什麼天上下來的”等等一騙,最後把自己弄成個精神病。這是治療得早,你說晚了會什麼樣?家裡人煩,周圍鄰居也煩,自己還控制不了自己。實際上是什麼呢?不點兒事,就因為產生了邪知邪見和愚癡造成的。


修行之人要遠離凡愚友伴

索達吉堪布

想修靜慮的人,還要遠離凡愚友伴,也就是一味追求今生利益的人。這種人只顧今生,不顧來世,追尋真理的人和他接觸以後,就會毀壞道心。《經律異相》云:「寧入投炭爐,從山投幽谷,生犯七步蛇,不與愚從事。」修行人寧可將自己投入火爐,從懸崖跳下,被七步蛇咬死,也不可與凡愚相處。《入行論·靜慮品》對此還有更廣泛的描述。

如果幫助利益這些凡愚,反而會受到對方的加害,他們就是這樣恩將仇報,無論你怎麼做、怎麼隨順,都無法合他的心意,很難取悅。如果你超過他,他會心生嫉妒;假設他勝過了你,他又會用盡方法輕蔑藐視你。與這種人不管相處多久,都只會增長罪業,減滅善業,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遠地避開他們。

那這樣會不會犯菩薩戒呢?不會。寂天菩薩的菩薩戒可謂圓滿,我想沒有人能超過他了,但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反反復復強調:遠離凡愚惡人。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接近他們呢?有些人好像很慈悲,「這個壞人可憐,那個壞人可憐」,還故意靠近他們。其實這就像把毒蛇裝進懷裡,當你被咬死時才會醒悟:「噢,原來對毒蛇不應該生這種‘悲心’。」但那時已後悔晚矣。

因此,如果是求世間法,凡愚也許對你有些幫助。但如果要求解脫、要修行,那一定要遠離這些只有損害而毫無助益的人,只有遠離了他們,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和快樂。


如瑞法師:遠離愚痴人是否與平等慈悲相違?

佛陀在世時,曾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弘法。一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入羅閱城中托缽乞食,正巧惡比丘提婆達多也到羅閱城中乞食。阿難跟在佛陀身後走在一街道上,師徒二人正要進入一條巷子的時候,從遠遠的地方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一個巷子。

佛陀自然地轉身,準備繞道而去。

這時,隨侍在一旁的阿難非常不解:「世尊啊!我們為什麼要避開這個巷子呢?」

佛陀邊走邊說:「阿難啊!你沒看到提婆達多從對面走來嗎?所以我才要避開。」

阿難更疑惑了:「世尊啊!您難道害怕提婆達多嗎?」

佛陀微笑:「我不是害怕提婆達多,而是不應與作惡之人相見。」

阿難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阿難想了想,繼續問:「世尊!我們是不是應該將提婆達多驅逐到其他地方呢?這樣就可以避免與他相見了!」

佛陀搖頭,說道:「阿難啊!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需要特別將提婆達多驅逐至他處。他所做的一切惡行,因果都要由他自己來承擔。我們的因地不同,所以果報自然不同。既然果報不同,就等於他已經在其他地方了。

阿難又說:「但是提婆達多在世尊的僧團當中造諸惡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呢?」

佛陀說:「他是愚痴之人啊!愚痴的人,我們不應該和他見面,不要和他共事,也不需要和他談論。和愚痴的人往來,只能造惡業、生是非而已。

阿難訝異地問:「世尊,愚痴之人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和過失,使得和他往來的人也有這麼大的過失呢?」

佛陀告訴阿難:「愚痴人的行為都是不如法的,他們總是違背正見、常規,讓邪見日益增長。所以,阿難,你要記得不要和惡知識共事。如果和愚痴人共事,不僅沒有信用、沒有戒行、無法聽聞正法,而且又沒有智慧。而與善知識共事,則能增益諸功德,成就戒行。阿難,當如是學!

阿難:「世尊,我明白了!」

也許有人會問:遠離愚痴人與佛法里講的平等慈悲,是不是相違呢?其實並不相違。我們應當隨順眾生平等之性,而非隨順眾生差別報相,是為正理。

一開始修行的時候,要有一個對「是非標準」的鍛煉。不平等,不是說我們要去挑剔別人。我們對待眾生,要從內心裡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們是未來佛,不能輕視他們。又應當知道一切眾生都做過我的父母,所以我們要發心度他們,這是從性體上講。

而人有真心、有妄心。妄心是我們平常的體驗、經驗等積累起來的相續不斷的妄念,這不是真心。那真心在哪裡呢?它是有個「體」的。要揭開生命的奧秘,就是要知道,原來我們生生世世生死流轉,我們的真心沒有泯滅,不管當人也好,墮落到惡道也罷,真心從來沒有離開。為什麼會發現不了呢?因為妄心把真心蒙蔽了,就像鏡子上面有了污點。

修行就是擦真心上面的污垢。雖然有生死流轉的現象,但是真正的生命體是清凈無染的。而我們所造的善和惡,卻會在清凈的本性上不斷地顯現。為什麼通過修行可以驅除煩惱呢?因為它不是真心本來具有的。

所以,恆順眾生是恆順眾生清凈的本性,不是隨順他現在的煩惱相。從內心裡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敢輕視每一個眾生。但是從相上來說,眾生是不同的。眾生有煩惱,就會通過身口去造種種的惡業,那我們就不能跟這些在相上顯惡的眾生打交道了。因為我們自己還是一個凡夫,需要用佛法來改造我們的身口意,多多親近賢德之人,賢德之人能從緣上給我們幫助。

 


人間天:教你一個遇事時遠離愚癡的方法

《普門品》雲:“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本句經文告訴我們如果多於愚癡,也恆常念觀世音菩薩,那麼怎麼念菩薩才能做到不愚癡?

1.被事困擾,念聖號同時加個觀想,如果菩薩面對這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以遠離愚癡

多於愚癡,並不是說這個人很笨,這個記不住,那個辦不好,這不是愚癡,最多就是笨一點罷了。而愚癡是意業裡最隱蔽的那個,但凡我們能點到名的比如無明,就有愚癡在;比如計較,有愚癡在;比如貪吝,也有愚癡在;比如執著,那還是有愚癡在其中。所以愚癡是一種常態反應,融合在所有負面情緒裡、負面行動中、負面狀態內。

我們只要有一點點負面的,就肯定能在其中找到愚癡的身影。所以貪嗔癡是意業的鐵三角,只要發現一個,另兩個就會伴隨。如本句經文,對應愚癡還是要恭敬、恆常的念菩薩,那麼怎麼念菩薩才能做到不愚癡?

當我們被一個事情困擾的時候,想起念菩薩了,以種種觀法、種種心法、種種體驗、調整,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如此時再加一條心法,當我們遇到某個事情的時候,雖然可能沒發現愚癡在其中,但也可以試試這樣的方法:如果觀世音菩薩面對這樣的事情,他會怎麼做呢?

南無觀世音菩薩,嘴上是這樣叨咕的;而心裡卻在想:如果是觀世音菩薩在面臨這個事情,他會怎麼做?當然我們不是觀世音菩薩,也很難理解菩薩的境界,亦如一地不知二地事,就算登地的狹義菩薩也理解不了更高級別菩薩的做法,我們怎麼可能一下就理解等覺菩薩會做什麼呢?所以學習的重要性就又凸顯出來了,你不學習,怎麼知道觀世音菩薩會做什麼?

亦如經文裡大量的描述佛菩薩的經歷事跡,我們按故事看都沒問題,但如果能通過多個案例,看到菩薩的行事作風,也就能預判此菩薩遇到類似問題會做什麼選項。如《地藏經》裡四則案例,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只有第一則案例裡,給出了發大誓願的正面引導,就是要救度無量劫、無量國土、無盡眾生;而其他三則案例中,外界條件都沒有提這個部分。但在他隨後的願裡都會涉及延伸到此處,可見地藏菩薩的行事作風是推己及人的!他會在遇到自己的問題,會延伸想著別的人、別的眾生、別的世界、別的國土的眾生,以此推及到廣大無盡的慈悲上,這樣才成就了他的大菩薩的風范和地位。

可能《地藏經》容易懂,而其他經文在這個部分裡就很難,亦如《普門品》裡只能看到三十二應身,但這個我們又無法企及,沒有辦法上手,就算我們想這個眾生應該由佛度,可是我們無法示現為佛去度這個眾生,沒這個能力;於是其他的三十一應身也一樣,我們只是這個身,就只能是更好的運用這個身,而不能企及其他身能覆蓋的角度和范疇。從《普門品》前面多次提到水火等迫在眉睫的災難,念觀世音娑婆對救度解除此類危難最為大力。所以我說,觀音菩薩雷厲風行,作風強悍;地藏菩薩委婉溫和。於是如果觀世音菩薩面臨我遇到的這個問題,以他暴力的作風,會如何做決斷?

2.三乘根基眾生處理愚癡的不同方法

我們想解決多於愚癡,念觀世音菩薩,他面臨我們現在的這個愚癡會怎麼做?這樣答案就會呼之欲出!於是我是只求人天福報,他就會說,你這樣做是錯的(戒惡),應該那樣去做(行善),這符合他雷厲風行的風范。

如果我們求出輪回,他會說什麼?現在觀世音菩薩身份略復雜,以他為代表的《耳根圓通》是修禅必學的,返聞聞自性是所有修禅的大根大本的路子;可是觀音菩薩又是極樂世界的候補佛,是西方三聖之一,他即兼顧禅宗修行的綱領,又要輸送眾生往生極樂。那麼到底我們是適合靠修行出輪回,還是適合靠往生出輪回?

這就要看我們的根基說話了,所以菩薩不會執著一定要修禅,也不會執著一定要念佛,而是要達到救度的真實目標。達到了就對了,達不到就沒對。所以我們的根基狀態,就決定了菩薩會對我們說什麼法,而不是取決於菩薩會說什麼法。菩薩會的可多了,但是我們能聽到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根基的,這樣才是有用的,這樣的溝通就可以有效力。

如果我們以大乘心念菩薩,而自己又有愚癡,菩薩面對這樣情況會如何做?大乘即是基礎於慈悲心,升華為菩提心,落實於菩提行,解脫眾生為根本。於是我們的愚癡對於解脫眾生有什麼必要?如果沒有必要就丟一邊,這就簡單了,不管不顧,去落實救度眾生這是大乘菩薩,也符合他雷厲風行的性格。

如果地藏菩薩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循循善誘的去開解,一點一滴的化解,慢慢的帶領,給我們講如此做會有什麼果報,如此果報會有什麼影響,如此影響對自己、對他人會有什麼結果?於是面對無量無邊的佛菩薩,我們念不出個名堂來,念不出個方法來,對治所謂的貪嗔癡很難啊。為什麼用不了這個方法?是因為我們對他們不甚了解,對佛教的體系也缺乏全貌立體的認知,對菩薩的認識過於狹隘和片面,這是缺乏學習性導致的。就如《楞嚴經-五十陰魔》後兩位一樣:定性聲聞、定性辟支!我們如失去學習的熱情,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不能養成自學的習慣,都靠喂,這條路肯定走不到一個相當的高度了。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

 

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愚痴!能讓人永難回頭!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正見對於修行非常重要

大邪見是什麼?其後果會怎樣?

知見模糊,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禁不住誘惑,就會誤入邪師外道

多人學佛很多年,連正知正見都搞不清楚,遵佛遺訓明辨邪正

佛陀說法的功德——破除邪見

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如何避開修習佛法的陷阱:遠離十惡業之首「邪見」

破戒有救,破見沒救!

末法時代可怕的不是擺明的「邪見」,而是似是而非的「偽正見」

一遇到佛經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就譭謗,這非常愚痴

面對爭執,記得用這個永恆的道理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