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樣念佛誦經,很多有形無形的眾生都能聽到!

文:達真堪布

「一一流佛辯才海」:「辯才海」是指所有的眾生都能聽懂,都能融入相續,當下就能破迷開悟、見性或成佛。佛的音聲盡虛空、遍法界,只要眾生善根成熟了,都能聽得懂。比如,佛在印度菩提樹下傳法,用的是梵語,身邊極少數人聽到的可能是梵語,但是無量無邊的眾生聽到的是他們自己的語言。若是天界的眾生來聽法,所聽到的是天界的語言;若是龍宮的眾生來聽法,所聽到的是龍宮的語言;若是餓鬼道的眾生來聽法,所聽到的是他們的語言;若是地獄道的眾生來聽法,他們也有自己的感應。因為佛的語已經清凈了,通達無礙了。這些眾生聽到的都是相應於自己的根性和意樂、真正能入心的法。若是聽到了卻沒有入心,沒有真正的了悟,那就不是佛的音聲。

若自己真正成佛了,消除了語的障礙,很容易就能做到「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我們現在還是凡夫,所以做不到,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相信佛的這種力量。儘管自己沒有這樣廣大的神通力,但是通過佛的廣大神通力也能達到目的。比如,無著菩薩當時親見彌勒菩薩,靠彌勒菩薩的神通到了天界。同樣,我們深信佛的廣大神通力,靠佛的神通力也許就能到達目的地。我的上師每天講法之前,都會念這四句偈頌。現在我每天講法之前,也在念這四句偈頌。儘管現在我們還做不到,但是我深信佛的這種神通力,深信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也可以借佛的廣大神通的力量,也是自己勝解心的力量,也許就能到達目的地。這樣講經說法多有意義啊!不是幾十個、幾百個人在聽。這些人里,真正能聽懂佛法,真正能接收這種消息的人非常罕見!若是我用各種語言,在一種語言能具足一切語言,在一種音聲中能圓滿一切音聲,這樣講經說法,利益多廣大啊!

所以,很多時候我也是自己安慰自己。其實也不是安慰,確實是這樣。身邊人雖然聽得不是很用心,接受法的能力不是很強,但是也不能失望,肯定還有很多無形的眾生在聽。然後每天在講法之前,自己都這樣發願:「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自己盡量地去深信這樣廣大的神通力。也許現在自己沒有這樣的神通力,但是借佛的神通力完全可以做到,完全能實現這樣的願望。一想到這些,還是很高興,還是很有信心的。這麼多有緣眾生在聽,這麼多具有善根的眾生在聽,可以做廣大的利益眾生的事情,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我經常給大家講,若是自己有這個發心,有這個能力,來聽我們講經說法的眾生是不會少的。

我們現在念佛、誦經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觀想和發願。在一種語言中也可以圓滿一切語言,在一種音聲當中也可以顯現一切音聲,很多有形無形的眾生都能聽到。這樣念經念咒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所利益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的。很多人都為了自己的病能痊癒,為了自己能平安,所以一個人特別執著地用一種語言念,有時還怕念得不準,念得不圓滿。不要那麼自私自利地念,不要那麼孤獨地念。放下分別,去掉自私自利,這樣念佛、誦經才有意義。

無論是上師善知識講經說法,還是我們誦經、持咒、念佛、念儀軌,都應該這樣發願,進入這樣的境界,才是圓滿的。我講過,念佛有念佛的方法,誦經有誦經的方法,持咒有持咒的方法,念儀軌也有念儀軌的方法。念經、念佛、持咒、誦儀軌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若是你以這種心態進入這種境界而念,才是圓滿的;若是你以那麼一個狹隘的心態,以那麼一個微小的力量去念,真的沒有意義。因為你的相續、心態和所用的方法都不符合這個法,沒有成為法器,所以得不到法益。


同樣是誦經,為什麼功德會差很多?

修任何法,首先要先發心,然後是修行,第三就是回向,這三方面都是需要的。

其中,發心很重要。同樣是誦一遍《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經文人人都會念,但是發心不同,功德會差很遠。

例如:

第一個人,他發菩提心念一遍《心經》,回向給一切眾生:「我發菩提心,希望我可以早成佛道。唯有我成了佛,我才可以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一切如母的眾生。

所以我要成佛道,所以現在我要念《心經》來增長智慧,讓我快點解脫,早成佛道。」這樣發心念一遍《心經》,雖然經文很短,但是功德很大,可以成為在人間行菩薩道的資糧。

第二個人,他的心量小一點,沒有發菩提心,但是他說:「我覺得六道輪回太痛苦了,所以我就要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將來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心是為了求解脫,它是會成為解脫道的資糧,這是菩提道次第的中士道。

第三個人,他發心說:「我業障重,想解脫,可還是做不到的,很困難,慢慢來吧。希望我來生可以得到人身,或者去到天上,起碼我不會在三惡道中間。」這是下士道,起碼可以第二世得人身,繼續聞佛法,繼續修行。

第四個人,他發心說:「我念一遍《心經》,希望我今天生意好一點。」如果只是用這種心修行,只是得到現世的果報。表面看是念了一遍《心經》,其實是在修世俗法,不是佛法。

前三個人發心都是修佛法,第四個人發心卻是在修世俗法,由此可見,同樣是行持一件善法,發心格局的不同,所積累的善業功德也不同。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凡聖都是在修,凡修貪瞋入輪回,聖修悲智得解脫。

因此,修行,不要先匆匆忙忙地拿起一本經書來念,要先糾正自己的動機和發心,然後再去修行。

發心清淨了,當遇到任何問題,我們不用求菩薩,菩薩都會給我們最好的安排。

最後,還要如法地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回向我等一切眾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