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懺悔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淨界法師

成就一個安全穩定的功德,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看修行有二種人:一種是初學者,一種是老參。初學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穩,初學者就是他沒有功德,他趕快看到什麼功德都搶著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廚房工作也很用功,因為初學者他沒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

但是老參的修行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諸位要知道,老修行,當然我們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個重點,要把你已經造作的功德保存下來,這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講: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有資格發脾氣。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根本沒有樹,怎麼燒也無所謂。

但是你是老參,你沒有資格發脾氣了,因為你這個樹太多,你連一點香煙都不能存在,這個太危險,因為你輸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時候,你要愈謹慎,絕對不能夠晚節不保。

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發一次脾氣的損失,那就不得了。你說他一個初學者,反正他也沒功德,他耍耍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功德林嘛。

所以佛陀講忍辱,這個對老參是特別重要,你要求一個安穩的功德。就是說,我們回憶剛出家的時候,花了很多的心在這樣貧脊的土地,現在好不容易蓋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地保存它。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不了。那這個問題是在哪裡呢?我們應該分析分析,一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我們的內心,古人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內心能夠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萬物,但是包容不了一點點的委屈。你會發脾氣,你就是有委屈,你覺得這個是不公平的,你就是認為不公平,你才發脾氣。你認為我的付出跟我的代價不成對比,我不應該得到這個結果。

但是諸位要知道:因果它不是講今生的,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內心的罪業變現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系,事實上如此。

所以我們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懺悔,因為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那你到佛前懺悔,你就說:「我弟子淨界(自己的名字或者法號),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我向佛菩薩至誠地懺悔。」說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我們一個人很大的悲哀,是什麼悲哀?惡性循環。你過去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變成逆境的時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發脾氣,發脾氣就又造罪業,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又是一片逆境,這個時候你要發脾氣,發脾氣又造罪業。那你這個痛苦,幾時能夠消除呢?你這個不是惡性循環嗎?

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從這個地方,古人講:「截斷妄流」,從此打住。你只有一個方法,透過智慧的觀照,看到一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因為他感到委屈。為什麼他有委屈呢?因為他作出錯誤的判斷,他認為痛苦是別人給他的,所以愚癡是所有罪過的根源──無明。

其實我們說穿了,人沒有什麼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了來生的你,你必須要為前生的你負責,難道不需要嗎?你前生選擇這樣做,那你今生必須要無條件地承當。因為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是為你自己負責,還要為你前生負責,就是這個道理。重點是你不能糊塗,一個人絕對不能對因緣法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子是不可以彌補的。

特別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參,當你內心有一點點戒定慧功德的時候,我必須提醒大家:你沒有發脾氣的理由、你沒有發脾氣的空間,因為你輸不起了。你只要發一個脾氣,你可能要從生命當中,回歸到過去過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為這個發脾氣付出代價。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不但是往前衝刺,這個安穩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地保護得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佛陀的慈悲,看到菩薩有這個問題,他白天、晚上修習功德,佛告訴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內觀照,一切的問題,都是前生的你創造的,你必須為前生的你負責。

所以我們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懺悔,因為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那你到佛前懺悔,你就說:「我弟子xxx,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我向佛菩薩至誠地懺悔。」說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誠心懺悔後,會有三種力量現前!

淨界法師

很多學佛人糾結於自己業障深重,其實順逆皆方便,就看我們的心理素質夠不夠了。懺悔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業已經造下去了,但是還沒得果報,還在貯存當中,這個業力到底是以什麼方式來貯存,我們先解釋一下:

理論上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的,我們本來是沒有業力的,這個是很重要一個概念。但是我們一念清淨心有一個問題,就是一種向外攀緣的心會突然間受到外境刺激的時候,會一念妄動。

當然妄動也可能往好的方向動,也可能往壞的方向動,如果你是往慈善的方向動,那這個問題就不大。但是我們有時候,是往比較邪惡的五欲的因緣去動,那麼就帶動了煩惱,煩惱就造罪了。

業力在造作的過程當中,是有相狀的,但是當它造完以後,你表面上就看不到業力了,因為它造沒了。

業力跑哪裡去,跑到內心深處去了,這個時候它形成一種種子,一種潛在的功能。這個種子就附在清淨心的上面,就好像一個鏡子,它上面沾上很多灰塵,這個就所謂的業種子。

當然如果你造得慢慢有點重,你那個力道你經常的造作,你就會感覺得出來,它的勢力就慢慢的醖釀,你會覺得你身體不舒服,整天昏昏鈍鈍的,經常躁動不安,這個就是這個業力,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了,因為它業力將滿的時候,它會有徵兆,山雨欲來風滿樓。

所以業力它快要滿的時候,你不要等來生,你今生就有感覺了,那個勢力已經開始,那個風在吹,你就知道暴風雨要來了。

這個時候是你懺悔的最後時機了,就是你的時間不多了,因為你業力將滿,暴風雨將至,這個時候採取懺悔還來得及,只要你的頭腦清楚,你的身體神識還清楚,都可以懺悔。這個懺悔,為什麼能夠把你這個清淨心的業種子,把它洗掉呢?

古人說,因為你懺悔有三種力量現前,你不管拜八十八佛,不管拜大悲懺,有三種功德力。

第一個,你的心力不可思議,懺悔的人他一定有一種慚愧的心,他是一種反轉的心。你對於你過去所造的罪業,你必須把它發露出來,這很重要,你不能把它藏在心中,我們造完罪以後,那個業力的門是關起來的,你可能不想去面對它,但是它還是在。

所以懺悔之前,要先把業力的門打開,就像你要清水溝,你肯定要把水溝打開。你要向佛菩薩發露,你在什麼時候造了什麼罪,然後發露以後,要訶責懺悔,要訶責自己而且立誓改過。這個是很重要的心靈的力量,你那個心力是反轉的,以前你是向外的一種攀緣,現在是思惟道理的一種反轉,心力不可思議。

第二個,懺悔的人,你不能只有慚愧,你要採取行動,你一定有一個法門,八十八佛、大悲懺,一定有佛菩薩所制定的法門,它有一定的規矩,它會告訴你怎麼做、怎麼做,法力不可思議。

第三個,佛力不可思議。基本上的懺法裡面,都一定有一些佛菩薩的聖號,要你去憶念,去禮拜,所以你就會去觸動諸佛菩薩的本願功德。

所以你在懺悔的過程當中,是依止三種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的本身的心力、法力、佛力三力的結合,然後慢慢的把你這個鏡子上面的灰塵就給它洗乾淨,這就是所謂的罪從心起將心懺。那麼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理論就說明瞭在心力、法力、佛力當中,你的心力是關鍵,你那個反轉的力量是很重要,理論上你用多大的力量去造業,你所懺悔的力量就要多大,才可以滅罪,理論上。

你不可以說,你造業的時候是主動積極,懺悔的時候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那不可以。最好是你懺悔的那種慚愧的力量,是強過你造罪的力量,那最好,那你馬上就見到好相。所以懺悔的成敗就是你的心態,你是不是準備好要懺悔。

所以你中間如果再做一次就完了,因為你根本沒有反轉,你那個水流沒有完全反轉,你還是在順這個造業的勢力在跑。所以這個懺悔的關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

我再講一次,你要能夠快速的滅罪,如果你覺得你的時間不多了,你要用很快的時間滅罪,你懺悔的心力一定要強過你造業的勢力,那個心靈的力量,你一定可以見好相,因為你心力強。

左邊有法力加持,右邊有佛力加持,肯定,因為你造業的時候,只有一個力量也只有靠心力,你反轉的時候,是三種力量在加持你,所以一定可以很快懺悔,但關鍵是你的心態要準備得夠,好,我先回答到這裡,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快速滅罪。

很多人都問我說如何快速滅罪,快不快,看你的心理素質。如果你的心態準備得更好,你不但是有慚愧心,你還有空觀的理觀智慧,你能夠不斷的正念你的本性清淨,業性本空,更好。除了事相的懺悔,你還有理觀的智慧那就更好了,你會懺得更徹底。

其實如果你真正懺悔,從經論上的說,甚至於我們在佛學院輔導過很多的學生,一般來說經過懺悔恢復的清淨,會比以前更好,因為你有免疫性了。一個人曾經跌倒過,如果他透過懺悔再恢復清淨,其實他的功德,是超過他沒有造罪之前,如果你方法正確的話,他會增上,但是你的方法要對,心態要準備夠。

當然你不能夠只懺悔三天、五天,不可以,力量薄弱。理論上你的懺悔的心,比方說你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平均一個小時,你要拜一百天,相續,你中間突然有事可以請假,但是不能超過三天。今天請假,後面往後補,反正你要拜滿一百天。但是你請假的時間,連續不能超過三天,你拖太久的時候,你的心態就受影響。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淨界法師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前面是講人,這裡講事情。

我們在辦事當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意,一種是失意。有些事情它很順利,隨順我們的心情成就了,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太放縱,太過於歡喜;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我們也不要抑郁、沮喪而失措,失措就是失去了一個安定的處所。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句話:一個人他對於得意會歡喜,對於失意他一定會失措。就是你那個取著心,你對於得意的取著,對於失意也一定會取著。你說我要求自己只取著得意,失意的時候我不取著,這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盡量能夠保持平常心,保持一個平淡的心情,這都是暫時的因緣。

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這個是總結,就是我們把前面的功德做出兩個總結:一個是生善,一個是破惡。一個是積集資糧,一個是忏悔業障。總之,一方面修福,一方面得惜福。修福跟惜福都非常重要。

雖然說根本法門是一念清淨心,在清淨心當中那是罪業也不可得,福報也不可得,一切有相的境界都不可得,那是一個“如”的境界。但是你從“如”的境界裡面出來以後,你就要馬上面對一個福報的問題了,你的身心世界,一個五蘊的身心有色受想行識。我們福報大的人,身心世界有堪能性,你修學聖道那力量大;沒有福報的人,那個色受想行識它就會有障礙,容易有障礙。所以福報它有堪能性,它在你修行的過程當中有很大的加持力。

單單是惜福、修福還不夠,你還得悔過。“悔過莫如寡過”,忏悔的主要意思在律上說,關鍵是不造新業。就是說你今天忏悔的心情,對於這件事情,假設你沒有發願永遠不再造作,如果你的心情還在說,我以後有因緣我還要再做,你這個不能構成忏悔,當然也就不能滅罪。換句話說,當然不能臆測以後會不會失控,還會再造作也有可能。但是關鍵點是說,你當初在忏悔的時候,你的心情是真實地發願——我不再造作了,你當時已經有這樣的心情生起,那這樣子才真正能夠滅罪。所以,“悔過莫如寡過”,忏悔的目的要緊就是不再造作了,要減少過失。

這個是蕅益大師把我們修福的積集資糧跟忏除罪障提出兩個原則:一個是惜福,一個是防護。這兩個有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修學佛道、遇境逢緣的一個原則。這以下蕅益大師把它匯歸成三心,這樣前面所有的差別,修行依止這三種心情:

第一個,我們看“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這個是覺悟的心情,我們應該覺悟有漏的身心世界是苦惱的,是無常的,是畢竟空的,不要隨順一般的習氣。我們大乘佛法也做一些慈善事業,世間的老百姓也做慈善事業,但是這個精神是不一樣的。大乘佛法是觀察身心世界是苦惱的,是無常無我的。無常無我,你怎麼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也是無常無我的。但是,他是以大悲心的緣故去做的,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所以他不會耽著現世的安樂,他有更遠大的目標,追求的是一個究竟的安樂。所以要緊的是把握一個覺悟的心情,知道身心世界是暫時的因緣,放棄了現世的安樂,追求究竟的安樂,這是覺悟的心情。

第二個,“衣取蔽形,莫貪齊整。食取克餒,莫嗜美味。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這是一個慚愧心,說我們經常保持慚愧心,對於衣服的態度:但求能夠保暖、遮蔽形體,不一定要多麼整齊好看,衣服就是保暖就好了。對於食物的態度:能夠克服“餒”,“餒”就是饑餓,不一定要貪求美味。

對於一切的受用,想:我是此世今生積功多少,量比來處,有什麼功德能夠享受這樣的檀越的布施。我們出家人會有這個問題:在僧團當中什麼事都是現成的,打板了,出來吃飯;房子,別人幫我們蓋得漂漂亮亮的。我們總是覺得這東西很自然。但是這個事情是非常不自然,這背後有很多很多人的努力。所以,諸位你現在是學生,你不能體驗,你有一天做了執事你就知道了,“勞心勞力,憂國憂民”。你要知道,今天一個設備會在僧團出現,那背後有多少人勞心勞力的成就,不要老是覺得這個是自然的,要珍惜啊。我們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得到人身以後,你還得有佛法住世;有佛法住世,你還得有一個僧團讓你依止。這些設備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背後有多少人的心血!看看我們這次佛學院的擴建就好了。小小的擴建,你看,勞師動眾的。

當然,諸位今天這一代還看到辛苦,下一代的學弟一來,哎,很自然呀,進來就看到這些了,覺得很自然。很自然的結果——你就不知道珍惜,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的難得。一個人得到人身,來到一個如法的僧團,這麼一個多麼剎那珍貴的因緣,他不珍惜,他就容易懈怠,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的受用應該想:這件事情不容易,計功多少、量比來處,應該要把握現時的資具,好好地用功修行,這是慚愧心!


一切大善德行都因慚愧而集,最大的善法就是慚愧

夢參老和尚

一切大善德行都因慚愧而集,最大的善法就是慚愧。無論哪部經都讓我們修慚愧,懺悔過去的錯處,增長現在的福德。

煩惱重,隨處生瞋恨。發脾氣不高興都屬於瞋恨心,太執著現前境界相,不能看破放下。多貪多求多苦,無貪無求少苦乃至不苦,不要發脾氣,多修忍辱行。

一般人讀書,頭懸梁、錐刺股,是求功名富貴!你念佛經是求了生死,無量劫的罪在這裡斷了。你發勇猛心,自己行對治法。

一次、二次、三次、十次、百次、毛病習氣自然就消失了,這樣念起經來也不昏沈也不掉舉。

很多道友以為念佛、念經才是修行,做飯、燒開水都不是佛法。其實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

把一切法都運用到自己心上,以這個心修行起觀照,就會很快得「定」。在你眼觀色、耳聞聲、舌嘗味的時候,都在「定」中。

沒有誰可以束縛你,是你自己束縛自己,執著、妄見、妄想,就像作夢一樣,把作夢當成真實的,貪著世間的名聞,貪著世間的財富;放不下這些,所有的你都執著,那你就成不了道。

等到死亡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但是你做的壞事好事、善業惡業你都帶走了,它就牽引你到來世轉生。

行菩薩道要做廣大回向。把你所作的功德和修行力量,供養給諸佛菩薩,供養給眾生。上供下化,不要貪著。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佛陀的教誨--醒過來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何謂修行?

 

這一切,只是為了你安心而已

 

慎勿信汝意-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覺--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心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這樣懺悔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