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過分耽著世間生活 應精進修法(普巴紮西仁波切)

《教言寶藏》第十六課(七)

作為修行者,清晨在別人還在熟睡時就要起來修法;夜晚別人已經休息放松時,還要坐著修法;別人享受時享用山珍海味,而我們清淡茹素;別人身著華服,我們敬畏因果而不執著於奢侈品……即便與別人的生活如此不同,我們內心依然充滿快樂,甚至比以前享受華服美食更快樂,原因就在於內心有了前行的動力。

我們通過修學佛法調伏內心,就是在成辦今生快樂。先不說自己念誦了多少遍《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或持誦過多少數量的佛號心咒,修過多少遍加行、正行、上師瑜伽等等,這些都只是一種方便道,先問問自己現實生活中做得有多好。要記住,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在於改變自己的內心。如果與初入佛門相比,沒有絲毫之差異,你以上所做的一切都只能叫做非法。

正法與非法如同手心和手背,只有一線之隔。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何處?就是觀待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變。如果現實生活中情緒已經較往昔有所改善,即便沒有做很多善事,也已經有很大的功德了。如果沒有體現出性格改善的功德,說明你的修行可能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在成都看病期間,有很多居士過來見我,看見他們的家庭越來越和睦,心中也很有成就感。因為作為導師,度化眾生是我的使命,當呈現一些效果時,我當然非常歡喜。從弟子自身修行的角度而言,也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是否具有這方面的成績。因此希望以後弟子對導師說得最多的就是內心越來越快樂,煩惱的事情越來越少,而這正充分地說明了功德在逐漸增長。不用急著說自己做過多少件善事,在哪里建寺造塔,雕刻佛像等等,這只能說明你有這方面的一技之長,並且做得不錯,但從功德本身角度而言,有多大功德真不知道。

以上是從家庭的角度當中講解修行功德應該體現在這方面。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作為在家居士,意味著還擔負著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平常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等待著自己。從某種角度來說,適當的追求不可或缺,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烏龜,不吃不喝也能生存。我們還是要依靠人間煙火才能生存,光喝西北風是無法飽腹的,所以適當的追求還是需要的。但如果把所有的時間都運用到這個上面過分追求的話,就要先好好觀察一番。

即便你現前的生活有多麽優越,但真有時間能靜下心享受嗎?我也聽很多人說,臨終時要把所享用的一切都捐出去。但臨終時捐與不捐,你已經做不了主,因為那時一切都不屬於你了。無論是大家一起分享你留下來的財產還是獨自享受,都已經與你無關,因為你一分一毫都帶不走。你口中所謂的捐贈財產也是沒辦法中的一種辦法。所以現前活著的時候就要懂得這一系列道理。適當的追求當然可以,但是過分的追求,就要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了。

藏族是全民族信仰佛教,如果家中有人去世,會第一時間邀請活佛做超度。我在高原地方也遇到過類似的事,其中有一次印象最為深刻。某戶人家的男子去世時還不到五十歲,他們邀請我去為他做超度。我獨自坐在空房子中的法座上,看到覆著白布的屍體橫陳在我面前時心想:這個人從小直到現在,為了家庭而一直忙碌於他所謂的事業,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這個家看上去裝潢考究,說明他努力一生,家人都已經有所收獲,但今天的他離開這個世界,又得到了多少?難道臨終蓋在身上的幾米長的白布,就是他一生追求的最終結果嗎?如果僅僅為了這個,真太不值得了!

我們這麽講解,並不意味著要求大家從此以後什麽都不做,適當的追求當然要有,因為我們必須要依靠人間煙火才能生存。但過分去追求就要問問自己,這對自己能有多大利益?如果我們為此付出很多心力後,可以靜下心享受它的結果,尚且值得。但現實恐怕並非如此,當我們把家庭成辦得非常好時,我們已經到了彌留之際,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難道真的是為了這個家嗎?不,我想還是為了自己,但自己卻未能如願,尚未享受分毫便離開了世界。真正想清楚這些道理後,就要盡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修法。

以上是弟子根據大恩根本上師普巴紮西仁波切講法錄音整理。若有錯謬,即在大恩上師及道友們面前發露懺悔!嗡班匝兒薩埵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