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寶法王:你修的是人間福報,還是出世間解脫道?

摘自:2018年2月講授《修心絮語》

很多人只想人間福報,並不是真正意樂修行佛法。這裡的福報是說人間的福報,是指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就是中文說的「福報」,這種追求人間福報的意樂和追求佛法的意樂是相互違背的。因為一個追求的是此生,一個追求的是來世。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心中帶有追求今生榮華富貴的強烈貪著,他也很難真正做到積聚資糧、淨除罪障。

積資淨障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資糧分為兩種,也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首先福德資糧要能圓滿,智慧資糧才得以圓滿。福德資糧要如何圓滿呢?首先要捨棄世間八法,也就是捨棄對於世間榮華富貴的貪著。只要消除了這樣的貪著,那麼這個人就能夠自在無礙地學習十種波羅蜜。因此內文中說,就是因為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是如此重要,因此要說三次:「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

總而言之,萬法的重點就在這裡,一切輪涅的分際也在這裡,世間福報和出世間修持的差別也在這裡,究竟安樂的基礎也需要從這裡建立。如果幸運的話,一切過患也因此被斬斷,一切喜樂的基礎從此建立。所以波多瓦大師深思熟慮之後說:「如果不捨棄此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修行者。」如果捨棄了此生,就會看破世間的各種作為,例如世間的榮華富貴,不會再有貪著。因此自然而然會對於為了來世的修持而生起歡喜心,因此這裡一再強調捨棄此生的重要性。

例如有兩兄弟,一個進入佛門出家修行,一個在家做世間工作,結果那個出家在寺院的哥哥,反而精通各種世間俗務,到哪兒都看得到他的身影,總是忙於世間送往迎來的各種瑣事,例如這個東西可以給、那個不可以給,那個人該送禮、這個人不該送等等。然後到處說三道四,像個信差一樣到處通風報信,他反而比那個在家的弟弟還更世故,還更投入世間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沒有憶念死亡。所以如果沒有憶念死亡,徒有修行人的樣子,最後可能會變得比俗人還俗氣。

總而言之,如果自己好好修行,就連對你恨之入骨的人,都有可能會對你改觀,會覺得你真的是一個修行人,是一個好人,對你生起好感。例如密勒日巴大師,就以修行感化親人。尊者曾奉母命放咒殺害早年曾傷害他們的伯父等等許多親人,但是最後,因為他的修行,也感化了曾經很討厭他的姑姑,來到尊者跟前聽法。

同樣的,如果自己好好修行,親戚朋友也會被攝受感化。一般來說,我們很難藉由世間法讓別人滿足,但是透過自己好好地修持,卻是可以滿足他人的。只要老實修行,佛菩薩也會加持,自己的上師、善知識也會感到滿意,龍天護法也會護持自己,圓滿成就各種事業。

但很多人不知道修持的重要性和修行所帶來的利益,結果變得徒有修行人的虛名,忙於各種世間俗事,貪著此生,也沒有真正相信佛法。

總而言之,就像「岡波巴四法」提到的「願心向法」,當一個人生起「死亡無常」的念想,或者捨棄了此生,心就能向法。這裡有一個關鍵;平時我們會講三士夫的道次第,下士夫指的是意樂、向往來世人天果報,畏懼三惡道痛苦的人。所以至少他是一個一心寄托於來世的人。有了這樣的觀念,才算是修行人。所以關鍵在於,是不是一個修行人,要看他內心,是不是把遠離此生的貪著,而把心思放在來世。


能從內心深處深刻瞭解並害怕輪迴痛苦,才是小士夫皈依

若僅是停留在「了知」上,或朝外找皈依之處,是毫無利益的,我們要從內心深處,有憑有據的去瞭解並畏懼輪迴的痛苦,也明瞭三寶是具足能力,足以救護自己從惡趣中解脫者,從而皈依三寶,這樣就具足了小士夫的皈依。

中士夫者,則是了知到集諦的本性,也了知到一切輪迴的痛苦,因此選擇去依靠三寶之加持,換句話說,他深知三寶具備讓自己從輪迴中解脫的能力,從而選擇皈依三寶,這就是中士夫的皈依,談到大士夫的皈依,不論是輪迴和涅槃,他都想從中解脫,他了知並深刻感觸到,聲聞、阿羅漢眾也被所知障遮蔽,從而執著並停留在寂靜之境,因此對於小乘、阿羅漢的涅槃果位,他也感到畏懼,而想從輪迴和涅槃中解脫。

他也深知三寶能救度其從輪迴和涅槃中解脫,從而對三寶生起信心,並去皈依,這就是大士夫的皈依。


這種人不叫有淨土

大安法師

悠悠泛泛,對生死心不切。有點時間就念一念,沒有時間——或者有很多理由為自己開脫:今天身體不好啦,就不念了;明天身體很好了,還有更重要的事業要做。他不是把這個佛號、念佛求生淨土擺在他生命的第一位,叫敷衍故事。還有一種,雖然念佛的行持也算精進,口裡念著佛號也想求往生,但內心的念頭對五欲六塵、對家親眷屬的這種牽掛、這種愛戀佔上風,這也不能說有淨土。

或者他念佛不是賦予它求往生成佛度眾生的真實目標,而是念佛求來生生到富貴之家享五欲的快樂。印祖講這些都是很有普遍意義的,信眾裡面——有時候我們看一些女居士念佛:「求什麼?」「啊,做女人太苦了,我下一輩子想做一個男人。」念佛求做個男人,哎,這種例子在古往今來很多。

我們知道宋代有一位大文豪——跟蘇東坡都齊名的——黃庭堅,又叫黃山谷,他就是這種類型,他的上一輩子就是一個女居士。他二十幾歲就做了進士,26歲那一年做官的時候,他有一天中午午休,好像聽到有人呼喚他的名字,他在夢中就隨著那個聲音過去,看到一個房子,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在呼喚人的名字來吃一碗面——芹菜炸醬面。哎,裡面他都夢見很清楚,他都跟著進去吃了一碗面再回,夢就醒了,口裡都有那個芹菜面的味道。他以為是做夢,也就算了;第二天中午,這種夢境又重新出現了,他就很奇怪。

他醒過來就循著那個路,這個路就好像夢裡出現的路,慢慢走,還真的看到了一個屋子,看到一個老太太,看到裡面有一個年輕女人的像,面前擺著那個面。哎,他就問起來,說:「你這個在叫什麼?」她說:「我在叫我女兒的名字。」她的女兒是沒有出嫁的,就陪著她的母親,孝順她的母親,就在家裡誦《華嚴經》,誦《法華經》,看很多書,是一個居士。

26歲那一年生病去世了,那位女兒臨死之前還對母親說:「我一定會回來報答您的恩德。」所以這個老太太每年在她女兒的祭日——死亡之日,就會設祭呀。她生前愛吃的就是芹菜面,就拿這個芹菜炸醬面來祭祀她的女兒。這一看,這個黃庭堅覺得這個環境很熟悉,他說:「你能不能帶我到你女兒房間看看?」這個老人說好,就把房間打開,這一看,這個黃庭堅就更熟悉了——這個環境。

裡面這個設備很簡單囉,但是有一個大櫃子,大櫃子鎖上了,這個黃庭堅就問老太太:「你這個櫃子裡面是什麼呀?」老太太說:「這是我女兒讀的書,都在裡面。」他說:「能不能我看看?」老太太說:「好哇,但是這個鑰匙一下子想不起來了。」這黃庭堅就幫她想,黃庭堅說:「哦,這個鑰匙……」鑰匙大概放在什麼什麼地方,黃庭堅說出來了。

這個老太太果然就在他說的地方找到了鑰匙。找到鑰匙,這個黃庭堅把櫃門打開,哎呀,再看這個她讀的書、寫的文章,大吃一驚,就是黃庭堅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的幾篇文稿都在櫃子裡面——他考試的幾篇文稿就是一字不漏的都在裡面。他才相信,他就是這個老太太的女兒,就趕緊跪下來,把她迎到衙門裡面去供養,黃庭堅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

這個黃庭堅,你看他前世是一個女居士,一生念《法華經》,然後她求什麼?求下一輩子能夠做男人,能夠成為一個文人。你看,等下一輩子還真的實現了,成了大名鼎鼎的黃山谷——黃庭堅。所以這就叫「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這種人不叫有淨土。


念佛總是進進退退怎麼辦

大安法師

問:我非常相信極樂世界有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可我是個非常內向,容易走極端的人,我已經皈依十多年了,過去有經常去念佛誦經,可總是進進退退,請開示我該怎麼走下去?

大安法師答:你能相信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存在,這就說明你很有善根了,一般人不大容易相信。我們有時候跟他講有阿彌陀佛,他還反唇相譏:有阿彌陀佛,你拿給我看看。但一般我們也拿不出來。拿不出來,說:看你迷信囉。所以你還能相信,這很難得。但是學佛一定不能走極端,一定要中道,中國人也講中庸之道,這是人生的智慧。

但是你認識到了一個真實的目標,就得要精進、鍥而不舍,不能進進退退。如果進進退退,說明你有懷疑,也不能說明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的人,絕對就是有進無退,這是一個指標,所以你要加深對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認知,對這個世間苦難的認知,產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那麼要把這個目標標定在往生極樂世界,而往生的條件就是你深信切願稱名,不談其他。


想修解脫道,又放不下世間法?

一支箭無法同時射中二隻鹿,一條狗無法同時口咬兩隻麝,兩頭針無法縫紉,一腳往前,一腳往後,終將無法抵達終點,同樣,此生和來生無法同時完成,後世的日子是更加重要的,因此應該要切實地修持佛法。

真實地憶念死亡,就會像是肉食動物對於眼前的草堆一樣,對任何事物都不生貪執。真正厭離了輪迴痛苦,就會不斷生起「一切皆無實義」的想法。這個時候,由於自心徹底厭離對於今生前途的眷戀,會具有跟其他人截然不同的觀念。看到那些為了今生福祉而汲汲營營的人們,會覺得「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的疑問。

這裡可以看到談到兩個部分:一個是佛法,也就是出世間法:一個是世間法。這裡內文強調,當你一心一意只想今生福祉的話,今生短暫的快樂利益的話,所做的一切就叫「世間法」;如果你的心想的是長遠、究竟的長久安樂,例如佛的果位或來世的話,就叫「出世間法」。當然對這兩種法有其他不同解釋,但在這裡可以如此理解。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者的動機截然不同,甚至互相違悖,一個強調今生,一個強調來世或究竟的佛果,這兩者無法同時完成。因為世間法專注在今天,沒想到後世,一個只顧今生的人會不顧一切造許多惡,所以得到三惡道的果報;出世間法想的是後世的,一心想行善,得到的是人天善果,或究竟利益跟果位,所以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就像這裡的比喻,一支箭無法同時射中兩隻鹿,我們總希望今生跟來世可以同時得成,的確心裡也會覺得:這兩個一定是違背的嗎?我們今生的確也會需要衣、食等等物質生活不是嗎?但這裡的「今生」指的是你只汲汲營營於今生,一心只有這些,一旦你這樣想的時候,跟出世間法必定是相違背的。

這裡還做了一個比喻,一腳往前踏,一腳往後退,兩隻腳往反方向拉扯是一定無法行動的。就像我們一心想修持的話,但又覺得世間的事很重要,這樣的話就會卡在中間,進退兩難。


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才可憐!

有些人憐憫我,提醒我說:「別這樣做,不然老了以後會很辛苦的。你應該有些儲蓄,這樣對於行善修持也有幫助呀!想要射箭,就要自己拉弓才是。」這些提醒也沒錯,我也很感謝,但我並不覺得需要被可憐,反而是他們才應該要感到懊惱和羞慚才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思維佛法。

所謂可憐他的人,大概也都是他的朋友在提醒他。他們就提到他曾駐錫熱鎮寺。熱鎮寺也是噶當派大師仲敦巴最重要的駐錫地,那些朋友提醒他:「如果你現在還留在寺院的話,現在可不得了,你當時可是寺院中最出名的格西啊,可是你卻選擇離開,這真是你人生一大錯誤,如果你當時沒離開的話,現在也不會讓格西涅於巴當上住持的,這真是你一個錯誤的決定啊。」有些朋友這樣跟他說。

波多瓦大師離開寺院後回到家鄉澎波,那裡有一個地方稱為札加,當時那裡有上千名的僧眾,每天有人供僧,但你們也不留任何積蓄,所以現在只好每天還要出去托缽乞討,他的朋友又提醒他說:「你看這就是你的第二個錯誤。如果你們當時有做些積蓄的話,也就不用四處乞討了。」

朋友還提醒說:「如果你再這樣下去,最後只會落得像條流竄在各個寺院的流浪狗一樣,佛法上也好,世間法上也好,什麼成就都沒有。尤其將來你老了,無依無靠,沒吃沒喝,該怎麼辦呀?所以呀,你現在就要學乖,要懂得儲蓄才是呀。」他們就是這樣提醒波多瓦大師。

這些人還跟波多瓦說:「就像想要射箭就要自己拉弓一樣,你就是要自立更生,用白話來說就是要有點積蓄,像個男子漢一樣,賺點錢照顧好自己。」波多瓦對朋友的關心則說:「我也感謝這些說法,但我不覺得他們說的完全是對的,我也不覺得我需要被這樣提醒跟可憐;反而,我覺得這些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才可憐,他們才應該感到懊惱跟羞愧。」


修行中常見的誤區--關於修法是否入道的五個標準

根鬆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開示

密乘行者隨著修行的深入,修行上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大家要時時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就要盡快請教上師,特別學佛初期要追隨上師,多親近上師。

以下是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問題。

一、把佛法當作世間法

很多學佛者自從皈依以後,就一直停留在期盼世俗美好的願望上,雖然念了很多咒語,也天天打坐,但從來沒有開竅。時間一年年過去,他的善業沒有增長,見地也沒有改變,始終是世俗的眼光,貪嗔癡依然熾盛。修法就像小學生念課文,皈依三寶也只是形式上的皈依,內心充滿了增長世間福報受用的種種期望。這樣的人都只是名義上的皈依弟子。還有的人初學佛時信誓旦旦,滿臉虔誠,一旦遇到內外的違緣,身口意就全面動搖,甚至把佛法扔在一邊,從內道轉為外道。

內道為佛法(五明中的內明就是指佛法),佛法以外的教理統稱外道。外道的某些知見也是勸善的,在不同的境界中也在利益眾生,但沒有任何外道如佛法一樣能究竟地利益眾生。如果僅停留在行善積德階段,對眾生只是暫時的利益,而佛法能令眾生覺悟自性,超越輪迴。如果你沒有領會這一點,就會以為佛法只是一種道德和善惡的教育。

“佛法不離世間”,不是說佛法局限在世間,而是對治世間,令修行者證得“出污泥而不染”的實相。世間教育也提倡遵紀守法、助人為樂等美德,與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相近。釋迦牟尼佛當年若不出家修行,也能以十善法教化眾生,他是王子、未來的國王,可以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兼施仁政,但無法讓眾生逃脫輪迴。

善惡雖然在發心和行為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取捨、分別執著中。善有善業,惡有惡業,只要有分別執著就無法逃脫三界。因此佛陀以無量智慧與慈悲教導眾生如何去除分別執著,如何從究竟上超越善惡,超脫輪迴。

二、自我強迫修苦行

有些修行者缺乏善巧的對治方便,採取與身心對抗的方式強迫自己修苦行,也不顧及身體狀況與周圍的社會環境,蠻修蠻練,造成外部環境與自己身心失調。比如身體素質較差的人堅持過午不食、長期辟穀等苦行,天長日久身體吃不消了,體內的氣都不能正常運轉。氣在脈內的正常運轉是身心調節的基礎,氣結一處往往會導致心跳異常,引起急躁和煩亂等情緒。如果不懂得化解自身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矛盾,自己認為與世間有很大的對立和仇恨,就會顯現病相業果,如此惡性循環,情況會越來越糟。

一個修行者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身口意,行道的方式不能脫離實際。首先要明確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再選擇適合自身層次的方式修行,不要高估自己。比如密勒日巴尊者修苦行,大家都能像尊者一樣修苦行嗎?我們提倡精進修行,有必要的苦一定要吃,但沒必要的苦不要吃。修行是有竅訣的,初期以加行為主,修到一定時候加行減少,轉而以觀修本尊為主;再就是根據個人的情況缺什麼就補什麼,定力不足就要多修禪定,信心不夠就要培養佛慢。修行就像行船一樣,看風向和水流使舵。上師是舵手,在生死大海中為你掌舵,你自己也要逐漸成為舵手,學會根據不同的狀況靈活調整自己的修行。

 三、缺乏對身口意的觀照

有些人修法只是念誦日常功課,每天的修行僅限於捧著法本那段時間,除此之外都在貪嗔癡顛倒妄想中。即便是一個小時的修法,也還在猶豫和妄想中。開始做功課時“深情祈請上師如意寶……”念得很投入,身心感覺很舒服,漸漸就抬起了頭,開始左右顧盼,想起自己不順心的事,就起了嗔恨心。於是心一繃緊,身體也繃緊了,功課也念不下去了。有人問:“我修學這麼長時間,為什麼還沒有效果?”原因是你從未觀照自己的身口意,這其實不叫真正的修行,充其量只能算學習佛法。真正的修行應該用所修的法對治自己身口意的習氣,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中。

學佛首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般人不知道什麼是十善業、十不善業,甚至認為十不善也是正常的。所以修行首先要分別善惡,進而止惡行善,這是相對的修行方法。初期缺乏分辨能力的人,要多聽善知識的開示和教誨,聽了要好好領會,不要左耳進右耳出,回去就忘得一干二淨。三種聽法的方式應引以為誡:一、如倒扣的碗;二、如漏底的碗;三、如裝有毒液的碗。你究竟是不是法器,從聽法的表現就可判斷。

其次,我們修學法本須懂得學以致用。法本就像一面鏡子,用來對照自己身口意的業障和習氣,只要有一絲一毫邪念生起,馬上將它清除,這才是修法。法本若沒有轉為修行的方便,沒有觀照的作用,這不叫修法。

還有些人把佛法作為助長自己貪嗔癡習氣的方便,比如修了金剛薩埵法,就把金剛薩埵作為掩蓋罪業的方便。殺蚊子沒關係,邊殺邊唸“嗡班雜薩埵吽”,似乎很慈悲的樣子,造惡業不顧因果,有金剛薩埵為我做主。還有的人拿佛法來對付別人,為了威脅報復而修忿怒本尊,這樣的修行是很可悲的。咒語的功德很殊勝,但不能用不清淨的發心修法,否則不但沒有效果,還會毀了自己。正如經典所說:“密咒的靈驗就像普巴金剛杵,能穿透一切的障礙,但若持誦者發心邪惡,穿透的將是自己的心!”

四、拖延應付修法

我們大多數弟子都堅持每天至少修一座法,原來要求大家一天至少修一個小時,現在有的人自行縮短為半小時、甚至一刻鐘。好好算一算,無始以來身口意的業障,加上現在每天二十三小時的業障,要用每天不到一小時的修法來消除,不認真行嗎?可是有的人修法時特別著急,還沒有迴向完畢,腿就已經放下來,一聽到電話鈴響,馬上就奔過去。還有的人愛睡懶覺,到了上班時間才從被窩裡鑽出來,早飯也顧不上吃,修法就更沒有時間了。就這樣從上午拖到下午,一直等到晚上臨睡前才捧起法本,沒念上幾句就睡著了。還有些人打坐久了、身體累了仍勉強堅持,結果坐著睡著了,這樣還不如躺下休息,否則養成壞習慣,一打坐就來瞌睡。還有些人喜歡躺著修,結果每當睡不著時,只要抱起法本一看就睡著了,法本成了催眠曲。修行一旦養成不良的習慣,想改變是很困難的。

生活在世間,必須把修法放在第一位,這樣才不至於出現斷法的不好緣起,也為臨終解脫奠定基礎,若即身不能成就,中陰間也能解脫。打坐不論是十分鐘還是一小時,都要生恭敬心,不能打妄念。當發覺妄念一起來,趕緊把心念轉移到觀修的儀軌上,繼續觀想本尊。這樣一次、兩次,逐漸養成習慣,就容易調節妄念。脩大圓滿竅訣,最需要這種調節能力。

五、隨心所欲修行

有些人修行憑自己的情緒,吉祥如意的時候,對三寶滿臉的虔誠,“多麼殊勝啊!”遇到不如意的事,心態一變,連香也不點了。心情好的時候時時想親近上師,但稍不如他的意就跑得遠遠的,說一些不清淨的話。修法時熱情上來了,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有時卻連半個小時都坐不住。

學佛就像細水長流、水滴石穿,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戰勝自己的情緒,常被情緒左右,還算修行人嗎?煩惱、沮喪、嗔恨的時候更要修法,應祈請上師三寶加持,糾正自己的錯誤心態。很多人不是這樣,有煩惱就糾纏在煩惱裡,不高興就不修法了,那上師三寶對你來說有什麼用呢?

有的人觀修時不遵照法本的儀軌和引導,憑自己的想像隨意創作,這不叫修法,而是在造業。有弟子告訴我,如果躺著觀修的時候把上師觀在頭頂上,上師不也躺下了嗎?這樣對上師不恭敬,於是自作主張把上師觀在脅部,這樣上師就坐著。雖然他是出於恭敬心,可沒有按照法的儀軌修,是不如法的。

還有的人觀修時總妄想上師加持我成就,我全身發出虹光到處救度眾生,眾生給我供養,我再布施給窮人......這就是自己所描繪的大圓滿境界!修法不能任憑自己的妄想去造作描繪,因為無始以來我們早已習慣這種顛倒夢想的思維,而修行就是要糾正這種習氣。所以必須嚴格遵照傳承上師擬定的儀軌去修,不能盲隨“我”的想法。不管你修法中觀想得是否清楚,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如實遵照儀軌去觀修就必能成就。


無垢光尊者:關於修法是否入道的五個標準

摘自索達吉堪布:《四法寶鬘論略解》

有些人認為自己在學院呆了五六年,灌了這麼多頂,竅訣得了不少,所以修法肯定入道了,就算不依止上師,修行也不會有問題。若真如此,那倒值得讚歎,可是,如果只是自以為是,這些人的前景就令人堪憂了。為了衡量你們的修法是否入道,無垢光尊者規定了五個標準,加以鑑別:

   1)【發願清淨為諸眾生利】:首先要看自己平時發的是什麼願。如果眼光僅盯在今世的短暫快樂上,所發之願無非是“讓我快樂”,“讓我發大財”,“讓我工作順利,家庭平安”,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有遠見的人今生怎樣都無所謂,關鍵是自己的來世,乃至菩提果之間能夠利益眾生,使他們獲得正法的利益,永離輪迴的痛苦,得到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若做任何一件事能想到這點,才是真正的入道者。

   2)【行境清淨勤修勝竅訣】:凡有所行,必以清淨心攝持,勤修殊勝的竅訣,淨除內心的垢染。《華嚴經》中說:走路時我們應觀想:“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坐時應觀想:“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臨睡時應觀想:“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若能時時不離正知正念,視周圍的一切沒有不淨,眾生與佛無二無別,則說明自己的行境清淨。不然,看周圍的道友全是壞人,眼中的東西都不清淨,就不具足第二個條件。

   3)【須臾也不弛散於凡庸】:心一剎那也不散於外境,對貪嗔癡、嫉妒、驕傲等庸俗分別念,根本不願與其為伍,始終能安住在出離心、菩提心、無二見的境界當中。

   4)【三門善根他利為精要】:三門所做的一切善根,如身體的頂禮、口誦的咒語、心中的觀想,均是以利他為目的,任何時候都把眾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
 
   5)【調伏自相續發殊勝心】:調伏自相續中的煩惱,為眾生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爾等即稱法入於道行】:假如具足了以上條件,則可稱為“法入於道”。這種人去哪裡都可以,不依止上師也可以。

所以,你們若認為自己法入於道了,那要看早上起來都發了什麼願?見到眾生時,有沒有盯著人家的過失?一剎那也不散亂有點困難,但是否盡量安住在自己所修的法當中?平時身口意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調伏自相續發起菩提心了沒有?以此標準一一對照,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入道。若連這些都做不到,卻自詡證悟了大圓滿的第幾步境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貪著世間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前面這一段是貪著世間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末後佛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超越,輪迴實在是太苦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佛答慈氏,此界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淨土者,共有三種」,這三種人都是學佛的人,不想求生淨土。

第一種,「貪著世樂」。這是哪些人?世間的富貴人,他來燒香拜佛、來做佛事,所求的人天福報,他不求往生,他不求作佛、作菩薩,他對這個沒興趣,他對於名利看得很重,對於情執看得很重。為什麼來學佛?求佛保佑他升官發財,求佛保佑他長命富貴,求佛保佑他子子孫孫平安,他求這個。所以他也修福、造佛像、建道場,他做這些事情,大福田。

第二,「世智辯聰,邪心熾盛」。像前面所說的,他有這個世間的知識,有豐富的知識,聰明、有辯才。什麼叫邪心?不相信世間有聖賢,不相信這世間有佛菩薩,認為宗教是迷信,認為古聖先賢這些教誨已經過去了,那是封建時代的東西,聖賢所有的那一套東西都是欺騙人民的,所以古聖先賢都是垃圾、都是糟粕,應該要把它統統捨棄,所以有打倒孔家店。這些人是邪心熾盛。東方人有,西方人也有,不相信宗教,相信科學,科學是知識。這第二類的,這些人也修福,沒有往生、斷惡修善的這個念頭。

「三者,則為取相分別,情執深重。」取相就是著相,有很重的情執。執著,大乘教裡面稱為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重!見思煩惱如果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它特別重。其次取相分別,取相分別比情執深重稍微輕一點,往往這兩個同時發生。這是為什麼不能夠出離輪迴的原因,不能夠求生淨土,這三種人。「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故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這是把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五九集)02-039-0559


光做好事不實修,仍無法出離輪回!

慈誠羅珠堪布

佛教並不認為世界是由什麼萬能神所創造的,而認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惡業創造的。無始以來,我們造作了深重的惡業,所以即使以後在輪回中過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癢之樂一般不是什麼真正的快樂。

不管我們目前認為輪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罷,都只是主觀認識而已,輪回實際上卻是充斥著各種痛苦的苦難之地命運,雖然佛也不排除輪回中的有漏幸福,但這些有漏的幸福快樂既短暫又不可靠,其後還會導致一系列的痛苦,從勝義或無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談不上是什麼幸福快樂。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不作充分的準備呢?

有些佛教徒從來沒有打過坐,平時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實際的修行上沒有花過功夫。在此提醒大家,做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修行,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堅持修行的人當中,也存在著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夠的情況,如果能在接下來有限的三、四天內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種子,以便能逐步培養出修行的習慣,以後就能慢慢適應以打坐修行為主的生活方式。


弘法微善,難敵生死。 捨己救世,己卻沉淪。

而今識得,世間夢幻。 謝絕外緣,禁足清修。

研教念佛,安住三昧。 乘願再來,重振佛法。

師父老人家前些跟我單獨談話說:

你要能一切萬緣都放下,潛心的鑽研經教、念佛,你是菩薩再來;

如果你什麼善事都想做,搞搞這、搞搞那,就把大好光陰給浪費了。

如果你這一生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做再多的善事還是要搞輪回。

你沒斷煩惱,又不能夠一心,你很多夾雜,就會耽誤了自己。

節錄自定弘法師開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