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積累功德的九種方法

作為修行人,我們都想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積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樣才能行持善法、積累功德呢?有九種方法。

第一、深信。

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從明理中産生的,首先要明白這些佛理。明白了佛理,才能産生真正的信心。在不明理的情況下,盲目地信仰,這叫「迷信」,是一種愚痴、迷茫的狀態。不能迷信,要明信。有足夠的聞思才能明理,才可以産生真正的信心,才會産生深信。

第二、肯定。

你信佛、學佛,包括依止善知識、學修法門等,心裡應該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說,首先經過觀察,經過慎重考慮,最後下决心、做决定︰「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依止善知識,我要好好修持所選擇的這一法門!」心裡是非常肯定的。一個智者是不會輕易立下誓言的,他是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最後才會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了,失去生命也不會捨棄自己的誓言。

第三、堅穩。

就是心裡要堅定,身和語要穩重,不能隨便。比如,有人在那兒說他人的是非,自己也跟著說是非;一個人在那兒殺生或者做壞事,自己沒有主見,也跟著幹;一說要去娛樂場所造業,自己也跟著別人跑。這都是身和語不穩重的表現。要穩重,要有自己的主見,內心不能輕易地隨著外境動搖,隨便跟著別人瞎跑。

第四、恭敬有禮。

內心處處有恭敬心,言行上處處有禮貌。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每個眾生都是未來的佛,都有佛性,未來都會成佛。所以,不分好壞善惡、貧富貴賤,內心都要感恩、恭敬,言行上要有禮貌。一般情況下,應該對眾生客氣、禮貌,但有時候態度和方式上也可以强硬一點,這是特殊情況。學佛的人就是學智慧的人,應該要隨機應變。

第五是慚,第六是愧。

所謂︰「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者羞人」︰不敢造業,不敢犯戒;一旦造業、犯戒了,怕上師善知識們、同修道友們羞恥自己,心裡很不好意思、很在意,這個心叫「慚」。這樣的心態對於不造業、不犯戒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直接的關係。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心態,既不怕上師善知識羞恥,也不怕同修道友羞恥。「愧者羞天」︰佛菩薩、空行護法都有智慧之眼,一切都知道,怕佛菩薩、怕空行護法羞恥自己,怕他們懲罰自己;在他們面前心裡很不好意思,心態很低落,這叫「愧」。自己要有慚愧之心,知道自己造惡業了,犯戒了,心裡很不好意思。現在我們很多人自己犯戒了還不承認,還找一百個理由來替自己辯護——這種人容易造業,一定會犯戒的。

第七,畏,即畏懼。

對業因果有畏懼感;害怕自己造業、犯戒,將來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痛苦。為什麼你現在事事不如意,內心煩惱重重?因為你自己造了業、犯了戒,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且將來你還要繼續遭受痛苦,甚至墮落惡趣,遭受惡趣的痛苦。當想到這些時,心裡應該很害怕。如果對業因果沒有一點畏懼感,犯戒、造惡業都理所當然似的,那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第八、寂靜。

任何時候,自己的言談舉止都要具備威儀,寂靜、調柔,如理如法。

第九、給予樂。

也就是給予眾生快樂。把眾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精力,讓眾生生歡喜心,給予眾生快樂,尤其是身邊的眾生。「那不行吧?讓他們開心快樂,會不會造業啊?」不會的,若是你沒有絲毫的私心,完全為了讓眾生開心、快樂,讓眾生生歡喜心,然後再慢慢度化、引導他們進入佛門,這樣是可以的。

一共有九個行持善法的殊勝方便道。通過這些才能真正修持善法,真正積累功德。


別把「發心好」當做造惡業的藉口

我們非常重視發心,因為行為的後果主要是由它背後的動機,也就是發心,決定的。——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

文:根據菩提洲網站慧燈法師在線課程整理

發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及行為的後果,它非常重要。

《功德藏》亦云:「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表面上看,有人的善行非常廣大,有人的善行十分微小,那麼他們所獲的功德是否也一大一小呢?不一定,這還要看他們的發心。

比如說,一個人若有「為自他成就佛果」的廣大發心,那麼即使他只聽了一堂課,或只安坐在了坐墊上,其功德都會非常巨大。可見在身語意中,意最為重要。

有的人可能會說:「發心最重要?那我家正好有盆蝦,新鮮的,我不殺它,別人也會殺它,而且它活得挺痛苦,不如我把它殺了吧,也算減輕了它的痛苦。你看我的發心是好的,是為了不讓它被別人殺,為了減輕它活著的痛苦,才把它殺了的。」

這聽起來似乎挺正確,但真是這樣嗎?假如你生病了,有人跟你說:「反正人終有一死,你現在活著也是痛苦,乾脆我把你殺了吧。」你會願意嗎?我想大家都不願意。所以,當這種「為他好而傷他性命」的想法出現時,我們一定要觀察自心,看看這真的是善良嗎?

希阿榮博堪布在《寂靜之道》中開示道:「人品是修行的基礎,沒有基礎,修行便像在空中蓋樓,不牢靠。佛法在世間法上體現為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反過來也是學佛的基礎。為人有問題,學佛時會產生很大的違緣。富有、能說會道、勇猛善戰未必是好人,在我們的傳統里,好人的根本歸結起來就是一點:心地善良。法王如意寶的教言裡寫了:善心不訛、穩定不變、脾氣好、有智慧的才是好人。」

人格賢善的標準有四:一是心善不訛,即不狡詐,並能將心比心地對待他人;二是穩定不變,即穩重、不善變;三是脾氣好,不會輕易發脾氣;四是有智慧,即通過學習佛法和正確的世間人規,了知世出世間的種種智慧。能做到這些,才算好人。

大家或許會問:「既然發心最重要,那是不是只要我不造惡業,做個好人,有善良的發心,對得起自己良心就好?是否不需再特意去行持善法、弘法利生、積資淨障了?」

首先,如《生命這齣戲》所說:「這有點太高估自己的覺察力和行動力了。」我們覺得不造惡業、對得起良心足矣。殊不知,很多時候我們的「對得起良心」不能算作真正的良知,而「不造惡業」也往往只是建立在我們自認為的「正確道德觀」上,不一定真的符合因果。

其次,「對治惡業最有效的方法是行持善業。」因為「我們的心在一念中不可能同時既向善又向惡,當善念生起時,惡念自然就消失了,不需要你特意去消滅它。」

就像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既向左走又向右走一樣,當我們的心不斷專注在念誦金剛七句、金剛薩埵心咒時,惡念自然將不復存在。如此經過長期的串習,「當善念的力量越強,持續的時間越長,惡念就越來越沒有立足之地,偶爾冒出來也是力量微弱,不會帶來大的干擾。」

所以,我們除了要做一個好人、有善良的發心外,也需有計劃地行持各種善法。若能在良善發心的攝持下堅持行持善法,未來一定會吉祥而光明。

文章節選自菩提洲網站——在線課程


真發心 34種狀況會有出現 生命由此轉變

在《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之第四參中,彌伽長者講了發菩提心,共舉了23個定義,接著講發心的另外狀況,也是修法,共列11個。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令斷一切惡趣流轉故,令舍一切諸苦難處故,令息一切貧窮根本故」等。

惡趣、苦難、貧窮等,要先除這部分,此都因為心沒有安住在佛實質的部分。覺悟的因緣力量,能出世間一切福田功德。假如學佛三月你還認為命運不好,在佛門中很難成就。

學佛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三個月你會開始轉變,心理上痛苦會減輕。會減輕一半,因為學佛的第一個效果,就是免除第二度傷害。第一度傷害,如車禍、疾病等,不可避免;怕死、恐懼等第二度傷害才要命。不管遇到什麼狀況,學佛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最大的權利就是享受光明、芬芳的生命。

發菩提心,「令生一切人天快樂故;令得親近供養一切善知識故。」佛法教我們健全的人生觀。對你的身份立場要引以為榮,在社會上做一個標杆。學佛好象很怕人家知道,你對佛法的信心不夠,認知錯誤。首先與菩提道相應;再親近善知識。要能自我肯定,敢不敢講「我的慈父就是釋迦牟尼佛?」

「令得聽聞受持諸佛廣大法故;能令修集一切菩薩菩提分法故;能令增長一切功德善法根芽故。」一切菩提分法,覺悟有很多種方法。菩提心能增長功德善根,很多人沒有發展出來。要先讓它發芽,讓它增長起來,一定要訓練,寫經、華嚴研討、整理錄音帶、讀書會等都好,會激發你的善法根芽。

這裡是讓你覺悟的,深入去訓練,越深入,覺悟越大。從哪邊成長,你現在絕對不知道。不要把外面的方法帶進來,要你深化、深耕,成就自己的菩提事業。

發菩提心,「能令熏發一切菩薩無漏智種故;能令智光普照一切差別智道故;能令究竟住於菩薩真實智地故。」這三個都是實際的。寫修學心得,在這地方下功夫。

這裡到底講什麼?現在不能了解,就提疑情,它到底講的是什麼?疑情是智慧之母。不要查辭典,它對你心性沒有幫助。你能得一分了解,就有一分成就;有二分了解,就有二分成就;有十分了解,就有十分成就。真正掌握到它實際的部分,你要能體會得到,那是見性之見。

前後兩個部分,有語言模式與思維模式的起承轉合過程,模式怎麼架構呢。它告訴我們,真發菩提心,生命會有很多的受益。你能發心,就能獲得這麼殊勝的成績,生命很靚麗。

你真的學佛嗎,學佛對嗎?假如對,是真的,前面23個,這裡11個,總共34一定出現。真發阿耨菩提心,你的生命就會有這些轉變,至少某一部分出現一定有,就是你信心十足。這個信心你會去求證,會謙虛,叫自信,很紮實。不能謙虛,叫自大,傲慢。

一定要在菩提心的架構上,有了信心,你的菩提道在前進。這裡一定有一個出現,就是你的性德開始成長,你的生命因素打開了,沒有為什麼。在菩提道上有挫折、困難、不如意,那是在增長智慧,懂得體貼、關懷、圓融!(海雲導師開演華嚴,圓明筆記心要!)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佛法是一輩子的修行,吉祥徵兆並非佛法的成就,切勿誤入歧途

很多學佛的對佛教一知半解,並不了解什麼是佛法成就的正確標準。卻將一些奇異現象,或者吉祥徵兆,誤認為是佛法的成就。比如說,頭頂上出現了光暈,天空中映出了佛菩薩,空氣中瀰漫著香氣,或者夢到了吉祥的境界。打坐時有了特殊的覺悟,罹患的疾病得以減輕等等。更有甚者還有些學佛人在修行以後盼著自己能發財,家人能升官,股票能升值,子女能取得好成績,生活能改善一些,事業能順利一些。如果這些真的實現了他們就會認為得到了佛菩薩的加持,或者修行取得了成就。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修行進步的正確標準是內心的煩惱有沒有平息,出離心和菩提心有沒有增長,除此之外,即使出現了各種瑞祥又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對於某些修行者來說,在修行過程中的確會出現一些奇異現象和吉祥徵兆,但不能以此來判定他們內在的成就。這些現象是修行中附帶的外在功德。是可有可無的。佛教把這些外在功德,稱為共成就。也就是世間的成就,大家的成就。共的意思就是外道也能夠得到,甚至某些天魔神鬼也能得到。比如說,某些外道經過苦修身上也可以發光,心中也會產生喜樂的覺悟,也會實現各種神通,甚至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但他們仍然沉迷在苦海中,一樣的迷惑,一樣的受苦受難,無法解脫生死的束縛。因此共成就並不值錢不能以此來判斷修行的水平。很多老居士雖然修行多年卻依然會執著於這類共成就。總是會很自豪的說我在修法時出現如何奇妙的現象。在修禪時產生何種特殊的覺悟。很少有人會說我修法之後煩惱如何降低了,出離心,菩提心如何提高了。這些完全忽視了【金鋼經】所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修行越久對共成就的攀值越重,最後落入岡波巴大師所說:不如法,法反而會成為墮入惡道的因。

佛法是減少煩惱,解脫輪迴的方法。如果學佛之後,煩惱反而加劇了,最終因為佛法而墮入了惡道。這真是太可悲了,作為佛弟子我們一定要互相提醒,彼此督促,避免這種可怕的錯。要明白佛法的真正目的成就的正確標準。共同攜手讓佛法立於長久無邊的眾生,這才是我們所有佛教徒共同的責任。

 

心好就好,何必學佛?沒有修持佛法,會有什麼危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