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長老開示: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何以諸天鬼神會尊敬人法界呢?

古賢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這句話是真的,外加一句:無德鬼神欺。

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動天龍鬼神,自然擁護。因為道德,是世上最尊貴的,所以說:「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何以諸天鬼神會尊敬人法界呢?

本來靈明妙性,不分彼此,同歸一體的;因為無明不覺,昧了真源,則有四聖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從迷到悟,返本還原,則各法界的覺悟程度,亦各不相同。

人法界中,有覺有不覺,如見有邪有正,諸天鬼神皆然。人法界在六凡中,超過其他五法界。

因為六慾天耽愛女色,忘記修行;四禪天單耽禪味,忘其明悟真心之路;四空天則落偏空,忘正知見;修羅耽瞋,地獄鬼畜苦不堪言:皆無正念,那能修行。

人道苦樂不等,但比他界則易覺悟,能明心見性,超凡入聖。

諸天鬼神雖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其神通福報大小不同,皆慕正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春,虛雲老和尚從雲門到南華傳戒。此時,雲門禪寺有兩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傳真,同住在一個寮房。一天早上,晨鐘叩響了,倆人都還沒有起床,過了一會,傳真問古根:「鐘打過了,起不起來唸經?」古根說:「我身體有點不舒服。你去吧!」傳真伸了一個懶腰,說:「唉!我也懶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暫且偷懶一回吧。」

倆人又繼續睡。一會,昨晚閂好的門突然「吱呀」一聲自己打開了,隨著一股寒風一個黑影衝了進來,兩人睜大朦朧的睡眼一看,但見一個頭比身子大,手掌比頭還再大,眼睛圓鼓,滿臉皺紋,長發拖地,長牙外露的鬼怪。只見鬼怪一伸手,將傳真從床上拖出,「啪」的一聲扔到地下,訓誡他說:「菩薩開道場,成就你們修行,你們卻不上殿唸經,不知慚愧,該打!」說著舉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傳真屁股十幾下。同房的古根見狀即驚喊:「救命啊!鬼來打人了。救命啊……」邊喊邊用凳子猛敲床板發出巨響,鬼怪飄然而去。寺僧聽見大喊救命,拿著木棍跑來看,古根已被嚇得臉色青白;而傳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氣粗喘,渾身哆嗦,說不出話來。大家把傳真抬到床上,把褲子扒開,用油燈靠近一照看,整個屁股已被打得黑瘀浮腫,大家拿藥來擦,醫治了一個多月才好。

當天,古根和傳真倆僧即搬出來,不敢再住那個房間。

當鬼打傳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號道銘,是軍人出身,自持有武術善拳法,自告奮勇說:「不怕!我去住。」帶了一根粗鐵棍,去睡在傳真的床上。

半夜,閂好的門「吱呀」的一聲又自開了,伴隨著一股冷風黑影又來至。道銘驚醒,想起來拿放在枕邊的鐵棍與之搏鬥,但全身如被捆住,無法動彈,鬼怪說「你存心不良,即出家為佛弟子,應除去好鬥習氣,我現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來懲治!」鬼去,道銘復有力氣,奪門而出,驚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來了……」眾僧聞訊,拿著木棍來救,道銘已嚇得全身癱軟,臥靠在走廊牆角。大家把道銘背回房間,又煮來紅糖薑湯給他喝下,才慢慢蘇過氣來,語無倫次的給大家講見鬼的經過。道銘休息了好幾天才恢復力氣。

四月份,虛雲老和尚從南華禪寺回來,眾皆告之有鬼,那間房子不敢住。深夜,虛雲老和尚禪坐,見一青袍白衣老翁來到面前,恭敬的說:「弟子住在後山,已有幾百年,前段時間,師父到南華傳戒,弟子亦剛好外出,孫輩不肖,擾及清眾,吾已責誡之,今特來向師謝罪。」虛雲老和尚說:「既已現形異類,彼此相安,不要多現擾眾。」翁告謝而去,從此不再發生此類事情。——選自惟升著《虛雲老和尚的足跡》


元圭禪師在中嶽龐塢住茅庵,曾為嶽神授戒,如《景德傳燈錄》所載。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衿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師睹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我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

彼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及汝乎?苟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

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於余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也。」師曰:「汝既乞戒,即得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

師即張座、秉爐、正幾,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

師曰:「汝能不淫乎?」曰:「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

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

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

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

師曰:「汝能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謂佛戒也。」

又言:「以有心奉持,而元心物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昏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昏妄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

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肅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祗融五嶽而結四海乎?」曰:「不能。」

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且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

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

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垂誨。」師不得已而言曰:「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間,必有喧動,願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幡環佩,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震電,棟宇搖盪,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

師謂其徒曰:「吾歿後無令外知,若為口實,人將妖我。」觀此,嶽神雖有神通,還不及有道德的人,這就是德重鬼神欽。沒有道德的人,要被鬼神管轄,受其禍害。要有道德,就要明心見性,自然就會感動鬼神了。

古來禪師大德,驚天動地,白鹿銜花,青猿獻果,天魔外道,諸仙鬼神,都來歸依。如真祖師歸依觀音,財神歸依普賢,洞賓仙師歸依黃龍,王靈官歸依地藏,文昌歸依釋迦牟尼佛等。

所以宋朝仁宗皇帝的《贊僧賦》說:「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為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為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白鹿銜花,青猿獻果。春聽鶯啼鳥語,妙樂天機;夏聞蟬噪高林,豈知炎熱;秋睹清風明月,星燦光耀;冬觀雪嶺山川,蒲團暖坐。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假饒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板響雲堂赴供,鐘鳴上殿誦經。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生存為人天之師,末後定歸於聖果矣。偈曰:空王佛弟子,如來親眷屬。身穿百衲衣,口吃千鍾粟。夜坐無畏床,朝睹彌陀佛。朕若得如此,千足與萬足。」

這篇贊文,我們要拿它來比照一下,看哪一點與我們相應,哪一點我們還做不到。如果每句話都與我相符,就能受鬼神尊重,假如「波濤浪起」,而不能「振錫杖以騰空」,無明一起,就鬧到天翻地覆,那就慚愧極了。「十大魔軍」在般般不如意、種種不現成處能降伏他,則五嶽鬼神、天龍八部,都尊敬你了。


嵩山嶽神求五戒於元珪禪師的故事

 

底下為翻譯的白話文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三

 

釋元珪,姓李氏,唐朝伊闕(今河南伊川縣)人,幼歲出家具戒,得法於老安國師,世壽七十三。嵩嶽元珪禪師稟氣英奇,寬裕閒雅。

因為素性如此,幼年出家為僧。

 

永淳二年,接受剃度,隸名閒居寺。他每天學習佛法,勤奮無懈,執律堅決。

後來,元珪禪師忽然體悟少林寺禪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於是在嵩嶽中的龐塢建了一所茅草屋,對徒弟仁素說,「我原來居於寺東嶺。等我圓寂了,你一定要在這裏建塔,埋葬我的骸骨。」元珪禪師安心地在崇山峻嶺中修行。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貴人家樣子的男子,身著寬袍大冠,帶著大批侍從,前來拜謁大師。

元珪禪師見這位男子面貌偉岸,精爽不倫,就對他說:「來得好!先生有什麼要賜教嗎?」

「難道大師認得我嗎?」這男子驚奇地問。

「豈能有所分,我觀佛與眾生平等,對佛與眾生我都是一視同仁的,豈別對待?」

男子說:「我是嵩山嶽神。我能決定人們的利害生死,大師怎麼能對我和眾生一視同仁呢?」

元珪禪師:「你能決定人的生死,而我本來就無所謂生,你怎麼能讓我死?」

元珪禪師侃侃辯道:「我看我的身體與空無一物相等,看我和你也都相等,你能毀壞空無一物,能毀壞你自己嗎?假如能夠毀壞空無一物與你自己,我就是不生不死的了。你連這也做不到,又怎麼能決定我的生死呢?」

嵩山嶽神聽了,大徹大悟,稽首再拜道:「我雖然比其他的神靈聰明正直,可是又怎麼能知道大師有如此廣大的智慧和明辨呢?請您授我正戒,令我度世,來輔助我的威福。」

元珪禪師:「尊神既然已經乞戒,那就是已經受戒了。」

元珪禪師微笑著說:「為什麼這麼說呢?豈不知戒外無戒,又有什麼戒呢?」

嶽神說:「這個道理我也聽不明白。」

嶽神仍然堅持道:「還求大師授我正戒,收我為門下弟子。」

「那好吧。」元珪禪師推辭不了,當即鋪置座位,持爐焚香,端然而坐,說: 『我付你五戒,你如果能奉持,就大聲答:「能」。不能奉持,就答「不能」。』

嶽神說:「洗耳傾聽,虛心納教。」

元珪禪師以渾厚的嗓音問道:「你能不淫嗎?」

「可是我已經娶妻了啊。」嶽神不解地問道。

元珪禪師說:「不是指娶妻,而是指縱欲無度。」

「能。」嶽神乾脆地答道。

元珪禪師問:「你能不盜嗎?」

嶽神說:「我並沒有什麼缺乏的,哪有盜取呢?」

元珪說:「不是指這個,所指的是貪著世人的奉祀,如果有供奉你的話,惡人你也賜福於他,若不供奉你的話,善人你也造禍於他.」

「那麼,能。」嶽神不加思索地答道。

元珪禪師問:「你能不殺嗎?」

嶽神說:「我掌管著福善禍淫的大權,怎麼能不殺呢?」

元珪禪師說:「不是指這個,而是指濫殺無辜。」

嶽神應聲答道:「能。」

元珪禪師問:「你能不妄嗎?」

嶽神說:「我本就正直,怎能有妄呢?」

元珪禪師說:「不是指這個,指的是先後不合天心。」

嶽神說:「能。」

元珪禪師問:「你能不遭酒敗嗎?」

嶽神說:「這是力所能及的。」 

「那好」

元珪禪師說:「以上這些就是佛戒了。」

頓了一頓,元珪禪師又說:「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那麼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能夠體悟到這一點,則雖娶非妻,雖饗非取,雖柄非權,雖作非故,雖醉非昏。如果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殺無辜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昏荒顛倒不為醉,這就是所謂無心。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你也無我,無我無你,誰能戒呢?」

「我明白了。這下我可以神通廣大,與佛比肩了。」嶽神忘乎所以,手舞足蹈。

元珪禪師正色道:「你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而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

嶽神聞言,驚懼避席,恭恭敬敬地跪求道;「大師可以啟發愚蒙嗎?」

元珪禪師問:「你能上見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嗎?」

「不能。」嶽神坦率地說。

元珪禪師問:「你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嗎?」

嶽神回答:「不能。」

元珪禪師:「這就是所謂五不能。」

元珪禪師說:「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這就是所謂三不能。定業也不牢久,無緣也只是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主持有法。有法無主,這就是無法。無法無主,這就是無心。按照我的理解,佛也沒有什麼神通廣大之處,只是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而已,於是將地獄的景況顯現於眾生面前。如果有心有作,他的顯現必不能普遍周到。」

嶽神說:「我真的十分淺俗愚昧,從未聽過如此深奧的道理。大師授我法戒,我當奉行不二,更有什麼業因可拘於塵界呢?我願效我所能,報答您的恩德。」

元珪禪師反問道:「我觀身為無物,觀無常為法窟,塊然獨立,還有什麼欲求呢?」。

嶽神答道:「大師一定要命令我做點世間的事,以便展現我的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親眼看到我的神蹤,知曉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的道理。」。

元珪禪師笑著說:「何必這麼做呢?何必這麼做呢?」

嶽神堅持道:「佛也使神護法,大師難道想要與佛有所不符嗎?還請大師隨意垂教。」

元珪禪師不得已,只好說道:「嵩嶽東山,是閒居寺的屏障,卻一棵樹也沒有。北山雖有樹,卻背著閒居寺,未成屏障。你能把北山的樹移到東山來嗎?」

嶽神滿口應承:「謹尊嚴命。」

接著又陳說道:「我將在夜半三更,大興風雷,驚搖動盪,請大師不必驚駭。」說完,鄭重地作禮辭去。

元珪禪師目送嶽神遠去,但見儀杖逶迤,就像王者的隊伍一樣。

又見碧霞紅霞,紫嵐皓氣,間錯四散,幢蓋環珮,戈戟森森,淩空而去,漸漸消失。

當天夜晚,果然暴風吼雷,奔雲霆電,震撼殿宇,宿鳥驚狂,叫聲喧天。

元珪禪師安慰眾僧說:「別害怕,別害怕。嶽神跟我有所約定呢!」

第二天,晴空萬里,只見北山的樹木都移到了東山,整整齊齊,就像人們一棵一棵種植的一樣。

元珪禪師特地囑咐徒弟說;「我死了以後,這事千萬別讓外人知道。如果成為口實,人們將把我看成妖怪。」


虛雲大師說辦道的四個先決條件時,說嚴持戒律云: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

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

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

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

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轉錄自《虛雲和尚方便開示》

 

1949年,宣化上人上書虛雲老和尚辭去南華寺戒律學院教務主任職務,居於藏經樓閱藏,戒期任尊證阿阇黎,傳戒後隨虛雲老和尚到韶關,虛雲老和尚令上人同往雲門大覺寺,上人因事務於五月初才成行,距雲門二十多里路時天色已黑,山路蜿蜒崎嶇宛如蜀道,白天無人引導也難以辨路,上人獨自一人又路徑生疏,已難以前行。忽然前面燃起一燈,上人向燈光走去,此燈卻始終保持百餘步遠近,過了許久,燈滅了,抬眼一看,竟已到達大覺寺山門口,恰好是寺院開大靜時間,隨即拍門而入,見到虛雲老和尚敘述經過,老和尚連連稱奇。

——整理自上人自述《紀念雲公前塵後際因緣如是》見宣化上人《不可思議之力的19個小故事》


「持戒」與「修善」的差別

「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如果我們能夠如法持戒、如法發願,有這種清淨願力的攝持,心中能夠放棄惡求,放棄對五欲果報的追求,因地能夠「清淨行絕」,在果地上就能夠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於成就佛果。這是說明「持戒」跟「修善」的差別。

在《大智度論》〈持戒品〉中,龍樹菩薩說過一個有關持戒的故事:

佛世的時候,當時在憍薩羅國有一個大商主,有大福報力,帶領很多商人到大海尋寶,得到很多珍寶,他就把珍寶敬獻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得到這些珍寶,內心非常歡喜,就傳喚要賞給他後宮的夫人。就叫侍者把所有夫人請出來,將珍寶賞給這些夫人,卻不見他的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現前。波斯匿王問:「為什麼茉莉夫人沒來呢?」侍者回答說:「夫人今天正守八關齋戒,不能碰觸珍寶。」波斯匿王聽了瞋怒,於是令人再去請。

當他看到茉莉夫人現前時,身相莊嚴、光明巍巍大威德,心中的瞋心就消滅了,並對她起恭敬心,說:「夫人啊,你今天是修何法門,有此威德,光明巍巍,身相光明?」茉莉夫人回答說:「我沒有修什麼法門。今天是六齋日,我奉持佛陀的八關齋戒。」這時候,波斯匿王對持戒就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說:「為什麼你持戒有這麼大的功德?」茉莉夫人說:「這個問題不是我所能回答的,應該去請教佛陀。」

於是波斯匿王就領著茉莉夫人去晉見佛陀,如是報告:「茉莉夫人為什麼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就有如此威德?」佛陀說:「波斯匿王,如果你今天把印度十六個國家的珍寶,全部集合起來,你看這個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說:「那就很多。我憍薩羅國的珍寶加起來,就不得了,何況十六個國家!」佛陀說:「縱然你把所有的珍寶拿來佈施,這樣的功德,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為什麼?因為持戒發自內心「有本期誓,遍該生境。」

你今天以珍寶佈施佛陀,第一個,心中沒有清淨業力的引導;第二個,你的所緣境只是十方諸佛當中其中的一尊佛。而我們持戒是遍緣法界,第一個「願力清淨」,第二個「願力廣大」。因地廣大,福報就廣大!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把「持戒」與「修善」的差異,作一個揀別。這是我們在學習戒法之前的基本觀念。


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嗎?

有人問:「你們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嗎?」

答:「不但出家人能役使鬼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本領。」

問者愣了,說人人都可以役使鬼神,他不相信。

《小窗幽記》裡面有兩句話:「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由此可知,人人都可以役使鬼神了。這個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人有念,有思想,一起心動念,一念的善生起來,吉祥的神就隨我們而來;一念的惡,厲鬼惡神就隨我們而來。所以,人的心實在是太重要了!

文殊菩薩教我們善用其心,就是看我們會不會善用這顆心。如果修行有了一定深入的功夫,就會明白萬法沒有離開自己這一念心。每一種法都好,都是讓我們解脫的。這樣,當你念佛的時候,就不會羨慕持咒;持咒的時候,也不會羨慕念佛。因為知道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轉化我們自己。粗的,要能轉化我們的身口;細的,要能轉化我們的心。

而這顆念念生滅的心,在什麼時候才能轉呢?就在一念之間。所以佛才告訴我們世界上什麼最快,心念最快。當你不善用其心的時候,一念一念就那樣過去了。善過去了,惡過去了,無記的念也過去了,這樣你就會喪失很多用功的好時候。

所以,要學會安住自己這顆心,讓自己的心住在不躁不動當中,然後去觀照。慢慢做到把握住當下的一念,天天來淨化自我。我們知道了修行的方法,一定要靠自己親自去行持,這樣才能給自己帶來真實的利益。


看相算命30年,未造罪反增功德的秘訣

江西地方,有一位曾經做過御史的田公,他的住宅左邊,有一間空屋,夜裡常常有狐狸精在屋裡作祟:拍桌子、拋器物、燒紙、潑水……滋擾不堪。

田御史曾親自禳祝,用了各種方法,都不能將狐精驅除。後來聽說,鄰村有位姓孫名永的相士,精通易數,能驅邪降妖。就派僕人去邀請他來家中占卜驅邪。孫永相士到來時,天己晚了,就安排他住宿在那間有狐精作祟的空屋裡。

夜深人靜後,田御史就派僕人去觀察動靜,過了一會兒,那個僕人回稟道:「今夜狐精不吵鬧。我聽得狐精作人語道:『這位孫相士,是有道德的人,天神都很欽敬他。今夜孫相士住宿在此間,我們不可侵犯!』說完了這幾句話,就寂然沒有聲息了。」

田御史聽完了僕人的這段報告,心中已有幾分明白。第二天,就請孫相士,帶眷屬來常住在那屋裡。夜間又派僕人去察探,僕人回報說:「狐精又作人語道:『現在孫相士常住此處了,我們應當迅速遠避才好。』」從此,這屋裡的狐患,就平息下來。

後來,田御史將兩次所聽得的狐語,去問孫相士:「你平生究竟有何種德行,竟能感動異類?」

孫相士沉思了好一會兒,回答道:「我自以命相薄技,僅能餬口,沒有什麼功德建樹!我平日只是替人算命相面,占卜休咎時,因機乘便,常常勸人以改過遷善,挽回定數。

對於貌應夭亡的人,就勸他戒殺放生,常存慈心,以延壽限。

對於時運蹇薄的人,勸他扶危濟困,廣積陰德,以邀福祉;

對於運正亨通的人,就勸他惜福散財,廣行布施,以保長泰;

對於命中無子的人,就勸他戒淫節慾,修德行善,以求子嗣。

我隨機勸導,志專利人,每以誠懇的態度,婉轉的語調,將『命由天定,禍福自招。』的道理,勸人修心補相。能夠接受我的勸告,從此回心修善,終於轉禍為福,而得長壽的人,也很不少。

我這樣改蹇命為吉命的借術勸人,已有三十年了。狐語所指,大約就是我這點不費一文錢的口頭功德吧!其實這種功德,何人不能做,何必是我才能做呢?可惜他人不肯做罷了。」

田御史聽完後,感慨地說:「先生能以命相小術,誠心勸人,歷久不倦,終得上感上帝,下格異類!我現在才知道:金錢權位,遠不及存心利人的功德。我很悔恨當初在官時,不能廣修濟世利人的功德,將很好的機會,白白的辜負了。到如今只落得為異類所欺,真是慚愧極了!」

後來,孫相士活到了八十多歲。有兩個兒子,都中了舉人,很受人尊敬。這也是其父口舌勸人的餘慶吧!


行善改命要有恆心、耐心:務必深信因果,天地無私、唯德是親

《寄夢續錄》一書中記載:

湖州有位孫邵先生,與寫【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先生感情很好。袁先生曾經將【感應篇】、【功過格】等勸善的書相贈。孫邵先生因而日日以善行自勉,可以說做到兢兢業業,不敢違背準繩的地步。

當他年紀四十多歲之時,當年辛辛苦苦參加拔貢考試而得到的縣令職位,竟然因為不小心忤逆長官的意思,而落職回家,家境不再富裕。

有一天,自覺一生謹慎言行,從未作姦犯科,造作罪惡,居然還會落到如此平凡的地步,天理還有什麼值得倚仗的地方呢?因此在憤恨不滿的心境下,寫了一首詩粘在城隍廟的柱子上,抒發心中的抑鬱。

詩曰:

寡過多年不記功,老天何苦令予窮?

有談報應津津者,此後聽如過耳風。

過了幾天,竟生病了。在病中昏憒時,夢見二位士卒來引他去見冥官,冥官對他說:

“你前生並未種福田,此生理本貧困。目前你所得到的福份,已是上天的厚賜,祖德的轉移。何能埋怨呢?”

接著命旁邊的官吏取來簿冊給孫紹看。孫紹看了之後,發現生平所做的善惡諸事,纖毫未漏地記載其中。方知目前所享有的福份,都是本來沒有而轉增的。所有的順適之境,都是原本危殆轉賜平安的。

至此,方才相信報應一點也不差謬。冥官又告諭他說:

“砥礪自己的行為要做到善行周廣的境地;做人要想到比自己命運更苦的人還很多。以後你要更加力行善德,不要懈怠,皈依佛門,聽經聞法。千萬不可以隨便妄加猜測,認為神明不公,佛天不慈。否則必會招來天譴。”

說完用手一揮,孫邵先生就醒過來了。從此加倍修持自省,子孫果然富貴不絕,自己也活到八十多歲,親見二個兒子當了大官。

一般學佛之人若是對因果之理誠信不移,則心中自可一片皓白、清明,對力行善德之事自然不會產生懷疑,而且會盡一切力去布施;清淨一切心去忍辱、包容;去愛護、寬恕怨仇之眾。不會在受到厄運之時,心生懷疑,自萌退心。

如此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積累善行,忍辱受屈之後,當然可以如同弓箭拉滿了,就射出穿楊之箭一般,感得發福消災之應。因此有的人在學佛行德之後心地開闊了,怨心消融了。有的人人際關係和悅起來了,六親眷屬轉過來護持、讚歎他了。原本不順的事業;貧蹇的財運通順、富裕起來了。以前動輒得咎,荊天棘地的法緣也興盛起來。甚至原本多病的身體,竟在不知不覺間變的健康,強壯起來了。

這都是堅持金剛之智以長期行善、弘法的必然感應。如同走過冬寒的酷苦之後,自然重現春暖的生機。此等同修,內心對佛法,對恩師,對道場,無不生起說不出的感恩與喜悅,誓願生生世世不離恩師;不離佛法;不離道場。

反之,少部份的行者,由於宿福不厚,對因果之理未能深信,因此,一論行善總是慳吝不捨,無法盡力。每每扣除一切生活的開銷後,才略微施布一些。深恐一布施出去,就吃虧貧窮,生活無寄了。所以雖然來往道場數十年,總計所施的功德,所行的善行,皆是食用之餘,實在區區可數。不只無法招福,連個人的宿業也無法消除。因此修行數年,了無感應,轉而怨恨神仙、佛菩薩不慈悲,懷疑天理並非昭彰,念念怨天罟地,再造無邊的口業。一屆大業來臨,自然又是天瘠地貧,一身無托。可知:千劫的輪迴與無邊的貧困肇生於一念的懷疑。

其實,天地無私,唯德是親,一點德善,自招一點福應。再者,萬物尚且需要經過秋金之肅殺,冬水之寒藏,方能再萌春夏蓬勃的生機。修行若無舍盡一切以布施的大德,何能感招脫胎換骨的福份?萬物尚且要經寒往暑來的更迭,方才轉現生生不息的生命,人之行善也要歡心承受宿業的報應後,才有福樂的感生;何能期求速成的善感呢?

祈我大德深體此義,耐心行善,盡心布施,清心等待,寬心受苦受辱。持之以恆,上天與佛菩薩必不會辜負此一片冰心善意的。而且,只要能夠全德全功,淨舍無餘,無不可以因為當下的清淨而趨入聖域。何用千萬劫來在經典、蒲團間悠悠忽忽,晃晃蕩盪,無法解脫呢?

 

容易得佛菩薩保佑的人都有這幾種特質,看看你有嗎?

 

鬼不侵正—因果報應實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