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營養素—善良,北大演講

索達吉堪布 
心地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我的老師法王晉美彭措,是一位在弘揚佛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宗教人士,然而他不僅在宗教領域遊刃有餘,還深諳很多的人生哲理。他曾經說:善良的心地和賢善的行為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只有具備這兩者才能得以成長和完善。

善心,需要培養

很多人嘴上也會說人要心地善良,但實際上一反觀,可能就會發現自心中實際上有很多惡的習氣。

而要具備善心,也並非無因無緣,需要依靠一定的教育來培養。所以不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應當致力於向人傳遞善的能量。尤其對於下一代,從小給他灌輸善的理念至關重要。

如果有了外在的教化和影響,人心就會慢慢沿著善的軌跡發展,因為人心之中本來就具備善的種子,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中也講眾生皆具佛性,佛性是什麼呢?就是一種最究竟的善。

那麼如今的學校中,有沒有培養善心的教育呢?有一些,但並不多。反而包括小學、幼兒園在內的很多學校,給學生灌輸的常常是對抗的理念。

以前有個專家到學校去調查,專門詢問一些孩子:「如果有些同學穿得很單薄,可能會凍死,你們能不能把自己多餘的衣服借給他們?」大多數孩子的回答是:「凍死也活該,跟我無關。」

與此同時,很多家長也這樣教誡自己的孩子:「如果學校里有人欺負你,你一定要報復,罵回去或者打回去。」在街上遇到一個乞丐就跟孩子說:「這是騙子,不能給錢。」這樣從小給孩子灌輸種種不善的思想,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不論遇到什麼對境,都會以一種噁心或者抵抗心來對待。而如果從小給孩子灌輸善的理念,那麼他的人生就會呈現另外一幅景象。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佛教也講「心善地道善,心惡地道惡」,一個人如果心地善良,就會給自己的生命營造快樂;反之,如果內心邪惡,就會給自己的人生招來痛苦。

也許有些人想:「某某人做了善事,為什麼沒有看到他有好報呢?」這實際上是因為他所行的善還比較薄弱,如果這種善力量足夠強大,即生或來世必定會感召安樂的果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