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念佛才更有效果?

文:界詮法師
一、高聲念:聲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對治昏沉懈怠,驅除相續的雜念,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猛一提起精神,頓覺頭腦清醒。
二、默念:不出聲,只是心在念,心中清楚明白,閒于一切處,一切時。
三、金剛念:聲音不大不小,甚為中和,一面念一面耳聽,一字一句聽得分明,喻其不易被外境所參,為常用。
四、覺照念:一面稱佛名,一面回光反照自性。
五、觀想念:一面念佛名,一面觀佛身相好莊嚴。
六、追頂念:用金剛念法,字與字,句與句之間,連綴極其緊密。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
七、緩和念:隨舉止而念,隨風雨、流水、時鐘聲而念。
八、禮拜念:邊念邊拜,達到三業一致。
九、記十念:以十句佛號為一單位的記算法。
十、十口氣念:用追頂念的方式,呼吸之氣而念,如是十次為度,如四十八願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但有正念信樂,欲生我國,如《彌陀經》的福德因緣。
十一、定課念:規定時數,以防懈怠、無恆心。
十二、四威中皆念:隨做何事皆在念。
十三、念不念皆念:口不念,心在念,憶想念,意中思佛,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總之,淨念相續,都攝六根,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知見正解,看破放下,死心的念,以無常心念,勿留戀心念,勿求未來的福報而念。

與數息結合:
1、鼻息念,以快漸慢,從十六──十八漸減,以四秒鐘左右為一呼一吸。
2、腹息,在心腹部。
3、胎息,胎兒在母胎中,依母體相連的循環系流來呼吸,修禪人不用鼻孔呼吸,以毛孔中做呼吸器官,此時脈搏若有若無,以宇宙作母胎,自己身體即是胎胞中的嬰兒。
4、數息,先作深呼吸,A、順數出、入,以十為一單位,B、倒數:把數倒數。C、隔數:或數單或數雙,一至二十。

5、隨息:不計數,隨呼吸的自然。A、隨鼻息:注意力在鼻端上。B、隨息想:一口吸盡千江水,一口吐出萬里山,身心與山水打成一片。


一行三昧:
1、要從善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蜜,對事物的總相要有一個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2、要在靜處,排除種種私心雜念,于一切事物,不產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
3、在淨化思想的基礎上,系心一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無量諸佛亦如是,如是入一行三昧,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念佛人,至少要明白這三個道理!

上淨下界法師

沒有妄念並非沒有念頭,是有正念,那麼念佛人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才能真正把念佛這件事做好,和佛感應道交,一起來看看。

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你四十八願完全不懂,你很難產生一個強烈的皈依心。
念佛最重要的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命終的時候順從本願,但問題是你對本願完全不了解。
信心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才有所謂的信心。你對四十八願完全不熟悉的人,你這個佛號念起來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彌陀。

第二個,你要能夠了解淨土
念佛不是目的,你是為了求生淨土才念佛的,這個不要忘了。所以念佛是有願力的,是有目標的,我們不是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們是為了求生淨土而念佛的。
所以你對淨土一無所知,你說我來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這不合乎道理,不可能!
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願力,不可能!你說我要移民到美國去,我對美國一無所知。不可能有這種事情!
所以你要能夠了解彌陀,你才能產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厭離娑婆世界,就是明白淨土的莊嚴。所以我們要了解彌陀、了解淨土。

第三個,你要能夠了解自己
臨命終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因緣,你過去生的業力,你今生的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賬,它不會跟你客氣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惡交攻。
我們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惡。你面對你內心的狀態,你菩薩怎麼安住?你一定要把你的問題調伏了,佛力才會進來的。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的情況下往生的,沒有一個人。
問題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個有因緣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
如果說你不管顛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這樣子淨土宗變成他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就是離開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你的生命。那這個淨土宗變成他生的思想嘍,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要建立在諸法因緣生的情況之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好正念的準備,佛陀的力量才能夠進來。
我必須強調一個觀念,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佛力是準備好了,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正念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信願行三資糧準備好了沒有?
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準備,佛陀可以把我們這件事辦好,那我們現在就不會再流轉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你除了了解彌陀、了解淨土,第三個你要了解自己。
我們不可能廣泛學習,經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彌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淨土,建立你的願力;第三個如何了解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礙。我個人覺得這三個缺一不可,缺一不可。那麼這就是我們要研究教理的原因。

我們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于自己。你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對手的。
你跟它硬對硬地硬碰,那就像《楞嚴經》上說的,妄想是什麼東西啊?那可是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過去生無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積到現在。
佛號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對手嗎?你那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要沒有用智慧去觀它,那你面對妄想,你肯定糟糕了,因為它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
所以說,我們要保証臨終的正念,只有一個方法:了解什麼是妄想。你才能夠超越它。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為妄轉。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為你要調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夠把佛號持好。

修行過程是不求自得,是無所求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內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它也自然會出現。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佛教的功德──沒有一個是求來的,都是修來的!修來的意思是說:你去修,你不要,它也會給你;你去求,你什麼都沒有。
我再提醒一次:修行的過程,沒有一個東西是求來的,是無所求。因為諸法因緣生,你的因緣具足了,它就出現了,你有什麼好求的呢?你因緣不具足,你求也沒用,你有的話,你不用求。
這地方很重要:你不要向外攀緣,沒有一個人可以干擾你的;你要向外攀緣,那就跟鬼神感應道交了。
所以說: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就是──內魔生起,外魔就進來了,你自己把門打開的。

念佛一定要趁早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里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于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因地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念佛法門的重點在於感應道交
淨界法師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悟入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我最好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就是以一念憶佛念佛的心來統攝六根,使令我們的正念能夠念念地相續下去。要按印光大師的說法,就是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也是以一句佛號來淨念相繼。依止這樣的一種念佛法門,在整個成就三摩地的過程當中是最為殊勝的。

我想,我們一般人念佛的重點,應該都不是成就無生法忍,在末法時代大概就是成就往生多。當然,這個往生,它的重點就是要感應道交。你臨命終的時候,必須讓你這一念心跟佛的心能夠念念地感應道交。

那麼感應道交的關鍵在哪裡呢?天親菩薩提出四個字。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上說,一個人念佛能夠成就,偏重在“一心歸命”。這個“一心歸命”,其實開展出來就是信願行三資糧。

這個信願行三資糧,它整個修行的主要根據其實來自於彌陀的本願,特別是第十八願,所謂的十念必生,說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地方的關鍵在於“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信願行三資糧。

我看古德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善導大師很強調“至心信樂”。善導大師在詮釋淨土宗的成敗關鍵,他強調信心,他以“信”來統攝三資糧。當然不是說願不重要,也不是說行不重要,善導大師認為信是最重要。

那他這個“信”是怎麼樣?他那個“信”,他講出一個觀念說,念佛的人甚麼叫作有信心呢?就是你念佛的時候,念念之間順從本願,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你說,欸,我念佛,我是業障凡夫,我可不可以往生?你還在打妄想,你沒有順從本願,你沒有信心!

以善導大師的標準,念佛人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你整個就是進入彌陀的功德了,你不能有任何的講話的餘地。你說,欸,我業障深重,我善根不夠!這個表示你心中還在抗拒本願,就是你抗拒本願,你還有你的想法。所以善導大師在詮釋往生的關鍵的時候,他就是說,你念佛的時候,關鍵不在你這個人是不是業障深重;只要你心中提起來的時候,你的心是整個靠到佛的功德上,你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就是把自己空掉,心中只有佛,這個就是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解釋信心是這樣講。

但是,蕅益大師在解釋三資糧的時候,我們看《彌陀要解》,他是比較偏重在“欲生我國”。他認為發願是最重要,就是你要如實地經常去觀想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去觀想娑婆世界的過失,然後使令自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善導大師比較偏重在對佛的皈依,對佛本願的皈依,蕅益大師比較偏重在對淨土的好樂,產生對娑婆的厭離。當然,這兩個各有各的傳承,諸位在實際操作當中,這兩個當然都有它的好處。

總而言之,從往生的角度,其實從歷代祖師的開示,這個念佛還不是關鍵,你念佛念得多念得少,跟往生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這個是決定你的品位。你能不能夠往生,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跟往生淨土的願力這兩個是關鍵,這兩個是主導性的關鍵。

所以說,這個念佛法門,其實它的重點在於感應道交,就是你不管用什麼方法,你的心跟彌陀的心要能夠“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個關鍵在於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於淨土的一種願望,依此而建立起來的。所以這個法門被古德判作他力門果地教,是這個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