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空法師:地獄門前僧道多

古人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話不是罵人,這話是事實。

「地獄門前僧道多」,僧是出家人,道是道士,為什麼會墮地獄?本分的事情沒有盡到,裡面貪瞋癡沒斷,外面受誘惑,道業荒廢掉了,所作所為都是罪業,這就墮地獄了。所以修行不是在早晚二課,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早課它的用意是提醒我們,我這一天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要守住佛菩薩的教誨,這叫早課。

晚課是反省、是懺悔,想想我這一天從早到晚,佛菩薩的教訓,我是不是真的做到?做到的,明天更努力;沒有做到的,明天一定要做。善行要保持,惡行要知道改過,這叫做修行,一定要懂!修道人要把心放在道上,才會有所成就;如果本分的事情沒有盡到,貪瞋癡沒斷,道業荒廢掉,這就難免要墮地獄。所以一個修道人,必須要把名利看輕、看淡,知道這個東西是煩惱、是繫縛,如果不能把它放下、不能擺脫掉,不能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必然還是要搞生死輪迴!

修道人沒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讓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這個罪業很重!我們學佛人一定要知道,世間造的罪業,在佛門裡面造同樣罪業,淺深不一樣——世間造的罪淺,在佛門造的罪重,不相同。修道之人不可以不知道,不能不警覺!

古大德講「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人騙佛菩薩,道士騙神仙,造這樣重的罪業就墮地獄!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聖嚴法師

地獄思想,在釋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傳入之前的中國,也已有了人死之後下黃泉的說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關於世界末日之時,不信基督,特別是不被基督寵愛的人,即入煉獄的情形。可見,地獄思想是人類宗教的共同信仰。不過對於地獄的描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時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頗不一致。此由於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互異,所見地獄的景象也不一樣,在某一宗教認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們收到地獄裏去。

印度佛經裏所說的地獄,有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各有十六遊增地獄。八寒、八熱為根本地獄,十六遊增稱為近邊地獄。尚有處於山間、樹下、空中的孤獨地獄,另有十八地獄之名。

佛教對於地獄的描述,初見於《雜阿含經》卷四十八,謂有大火赤紅的地獄。其詳細的分別敘述,乃見於《長阿含經》第十九、《立世阿毗曇論》、《雜阿毗曇心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涅槃經》、《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

中國民間相信人死之後,經過十殿閻王的審理問案,每一殿都設置不同的地獄和刑罰。此在印度傳來的佛經中並無根據,而是出於中國民間傳說的《十王經》,據說是由成都大聖慈寺的藏川傳出;道教也傳有十殿之說,並有一百三十八所地獄。類此信仰的源流,總不外乎出於感夢、扶乩、降靈、死而復活者等所輾轉流布,其閻王之名雖淵源於早期印度的梨俱吠陀,但他是住於天上,是司理死亡的神,漸漸地,閻王降住地府。至於衍生出十殿之說,乃是後期中國人的信仰了,此與君主時代的司法程序有關,各級首長,兼理各級法院的職責,十殿閻王問案,一如人間的知縣、知府、尚書,乃至皇上親審。所見地獄景象,也以各人所熟悉的人間環境為樣本,中國古人所知的地獄中,沒有非洲的黑人及歐美的白人。由於時、地、風俗、信仰的不同,所見地獄也不同,佛說︰「萬法唯識,三界唯心。」地獄在眾生心內,實有其事,又不必盡同,既不可否定地獄的存在,也不必拘泥、執著於諸種有關地獄傳說的必然。

佛經中殌述到墮地獄的例子也不少,早期是指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罪者,會墮地獄,例如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及其伴黨,墮入地獄,漸漸演變成為凡是做錯了事,不論輕重,都要下地獄之說。而在比丘及比丘尼律所見犯戒、破戒的過失,僅有數條極重過失為不可悔。所謂不可悔,是指失去戒體而被逐出僧團,再受國法死刑的制裁者;可悔則有對眾人、對數人、對一人懺悔,及對自己良心的責心懺悔。而僧尼律中處處都說︰「犯過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又有說︰「有戒可破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並沒有強調凡是破戒便入地獄的觀念。

罪過又可分成戒罪和性罪,所謂性罪,是指造惡行為的本身就是罪,不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過必須受報;戒罪則是在受戒之後,增加持戒功德,倘若犯戒,便在性罪之外另加戒罪。所謂戒罪者,是指持戒有功德,犯戒有罪報,持戒是對一切眾生,所以功德無量;犯戒只能對少數眾生,所以破戒的罪過再大也不及持戒的功德之多。

受戒有約束的功能,悔過有洗心的功能。罪有輕重,犯了極重的戒罪及性罪者下地獄,其他的輕罪,則隨類受報,生於人、鬼、異類群中,都有受報的機會。由此可知作惡、犯戒未必全下地獄。雖有一部晚出的《日連問經》,強調事事都可能下地獄,這在早期的《阿含經》及律中尚沒有見過,否則易於使人誤會︰不信佛不學佛還不至於下地獄,信佛學佛後反而容易下地獄,那還有多少人敢來信仰佛教而學佛修行呢?

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既非佛家語,也非道家語,而是在明朝之後,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齋教徒眾都是在家人,他們剽竊儒、釋、道三家的若干名詞和觀念,似是而非地組成新興宗教和祕密結社之民間信仰,因為他們是在家人的宗教組識,所以,在排斥他教及吸收信徒的利益衝突之下,不得不跟出家的僧侶及道士,採取敵視對立的態度,因而傳出「道降火宅」的口號,鼓吹俗人修行容易生天得道,渲染捏造出家修道者的困難、黑暗、腐敗,宣揚僧道都下地獄的觀念。他們在通過巿井間的口耳相傳,便成了一句「地獄門前僧道多」的流行語,既可醜化僧道的形象,也可嚇阻優秀的俗人出家為僧道。然其既非出於佛經,自可不必介意。不過必須指出,這句口號乃是出於齋教徒的杜撰故事,目的是為了侮辱佛道二教。

像民國九年雲南昆明西邊洱源縣的幾個齋教乩壇所著的《洞冥寶記》中,就極力指控僧侶不守清規,捏造和尚墮地獄、受刑罰的故事。此見於中央研究院的宋光宇為一貫道護航而寫的《天道𣇹沈》三十頁。宋氏雖未承認是一貫道的信徒,而該書凡是涉及佛教的和尚之處,便採攻擊、辱罵、尖酸刻薄的態度,否定出家修行者的道德價值,而一味地引述強調在家齋教徒如先天、龍華、一貫道等所謂道親之間的利樂,雖然引用了不少資料,但都缺少理性的抉擇,乃是出於一種情結的表現。從他的那本書中,可以領略到傳教師的狂熱氣,卻無法想像他是一位中央研究院的學者。

須知︰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難保沒有破戒、犯戒的人,釋迦制戒就是為了防範、制裁、處理這些事件。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家的凡夫,在未修成聖賢之前的修學階段,因為不清淨,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點,跌倒了再爬起來,犯了戒再懺悔,乃是正常的事。齋教徒們,自己不願受出家戒的約束,反而詆譭出家人持戒不嚴,並且誇張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淨宗法師

因為這個提問是有關嚴肅的教理問題;另外也可以講,剛好違背了「一本正經」,「本」就是根本,就是他沒有依據淨土三部經。

他的問題顯示出大多數人的觀念,以及邏輯思維都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我覺得蠻有意義的。

「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這句話和「地獄門前僧道多」似乎矛盾,難道那些沒能往生的出家師父都沒念過佛嗎?「凡夫入報,平生業成」不易叫人信服,望師父開示。

如果就問題來回答的話,也並不難答,但是我覺得這裡反應的背景比較多,就說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佛經、理解佛經、理解佛法?

我當然沒有批評的意思,因為多數人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他是以自己的一些道聽途說,或者堵在心中的觀念為標準,然後衡量說「你那個不正確」。這樣,後面的問題就越來越多了,這不是學習佛法的態度。我一開始這樣說,也許聽到的人不知所云,下面我分成幾方面來說。

首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這句話根本沒有經典的來源,既不是佛經裡面的,也不是道教經典裡面的。那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明清以後一些扶乩的,就是有民間信仰的這些在家人,為了誹謗僧道(僧就是出家的和尚,道就是道家的道士,不論和尚還是道士,都是出家的),他就說什麼呢?「你看現在和尚不靈了,和尚道士都有很多破戒造罪的。現在是『道降火宅』,我們在家人雖然在火宅當中,但真正的道在我們這邊」。為了拉攏信眾,擴張自己的勢力,編造這些東西來誹謗出家人和道士,才說出「地獄門前僧道多」。這樣成了一種口號,傳播得很廣,大肆宣揚出家人的過失。

當然,出家人都是凡人,沒有過失也不可能。只是他們這種不良的心態,捏造是非,是非常不妥當的。所以對於這些話,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不要把這些道聽途說的話拿來當作真理,然後說「你看,這樣的話跟『不問罪福,稱名必生』不是矛盾嗎?」

「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這是善導大師依據淨土三部經,尤其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開顯出來的道理。這等於是明明白白,白紙黑字,浩浩蕩蕩,堂堂正正的,就好像國家頒布的法律放在那裡。「地獄門前僧道多」就好像是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你說「國家的法律跟我下午從鄰居那裡聽的那些話矛盾」,這是拿不上檯面的。要知道,是以國家頒布的明確法律為標準,哪能把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是非話拿來做標準,跟國家法律對抗?這顯然就不恰當。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如果有矛盾,就以佛經為標準。

「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是不正確的。除了這樣的話,還有別的話呢,又怎麼判斷呢?我們還會聽到很多,比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句話也一樣,是從街頭巷尾傳來的,不是佛經裡面的話,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佛經為標準。如果聽起來似乎矛盾,那以什麼為標準呢?當然就要以佛教的經典、祖師的傳承解釋為依據。

 

這是第二點:假如有矛盾,以什麼為標準?

我們要依法,這個法就是指佛教的經典,我們要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一聽到之後,「這些街頭巷尾的評說不足為談,我們要依據傳承」。所以依據傳承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

接下來,我來說對「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這八個字的理解。先講「不問罪福」。

「不問罪福」,它是有典據的,就是有經典的依據。經典依據最根本的,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文。第十八願文說什麼呢?「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十方眾生」當中,當然有罪有福,就不論是有罪的還是有福的,只要念佛,就一定都能往生。「可是最後不是還有八個字嗎?『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不是有點問罪福的意思呢?」看起來是有那麼點意思,但是它只是說,如果造了五逆謗法極重罪業的人,那就不行了;除此之外,你那個罪或者福,它都沒說到。但這裡畢竟讓人覺得有一點不暢通。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下下品的時候就說了,這叫「抑止門」。「抑止門」就是說,你沒有造五逆謗法的時候,就說「唯除」;如果已經造過之後,還要大慈悲攝取不捨,不排除。所以,以本願文來講,就是不問罪福。

另外像「特留此經之文」,「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將來法滅萬年的時候,眾生都是造罪造業無量無邊;那時聞到名號都可以解脫,這也是不問罪福。

當然,關於「不問罪福的」文句特別多。最明顯的還有《觀經》,比如《觀經》下下品,本來是造作五逆重罪的凡夫,他念了十聲佛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造罪這麼重的人念佛能往生,那有福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嗎?當然也往生,所以這叫「不問罪福」。不問你是有罪,還是有福;你是造罪的人,還是修福的人:這些都不問。以《觀經》來說,《觀經》總共有九品,九品的上中六品都屬於修福的眾生,有大乘福、小乘福,就是行福、戒福,還有世間的福業,如孝養父母等等;下輩三品是造惡的,十惡眾生、破戒眾生、五逆眾生。下三品是罪業眾生,上中六品是福業眾生。不論是福業眾生,還是罪業眾生,念佛通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作「不問罪福」。這有非常清楚明顯的經證。

 那麼祖師的解釋呢?善導大師講得非常明確,在《聖教集》652頁,「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這是解釋《阿彌陀經》的。《阿彌陀經》裡有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等等。「少善根福德因緣」,聽起來似乎在問罪福。但恰恰相反,善導大師依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綜合起來解釋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這就是善導大師對經文明確的解釋。

 當然,善導大師還有很多相應的法語,都有這種意思,沒有這樣明確說法的,還有很多,可以講,每個地方都是這個意思。因為他是本據於《觀經》九品來的,也是本據於阿彌陀佛本願來的。《法事讚》裡也有一句「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這是舉出典據。我們學佛當然要依據經典,依據祖師的解釋。你把那些「地獄門前僧道多」之類的拿來,那不可以相提並論的。

接下來要說明道理,為什麼不問罪福呢?先從罪福來說,然後再從稱名來說。從名號、罪福兩個角度來說。

 

【罪福】

罪福,在一般人覺得,好像是了不得的大事。罪福,講老實話,就在娑婆世界有它相對的意義和價值,或者說有它評判的標準;在極樂世界就根本沒這事,沒有娑婆世界講的罪和福這些東西,你怎麼去論呢?罪、福,它們本性都是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像高和低,由高而見低,由低而見高;由左而顯右,由右而顯左。同樣,由罪而顯福,由福而顯罪,它們都是彼此彼此的一對概念。一般人都很排斥罪,覺得福是很好的。暫且在人道這個立場上,可以這樣說;但究竟來說,這兩個都是相對而存在的,是不相上下的。

再者,罪和福本身就是虛妄不實的,不是真實法。所以曇鸞大師就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提的就是福,「人天諸善、人天果報」,就是一定要修福才能得到人天果報的,諸善就是修福業。那麼為什麼不講罪呢?因為罪是大家都嫌棄的,它虛妄不實大家都知道,不談這些;你認為好的福,「人天諸善、人天果報……皆是顛倒,皆是虛偽」,虛偽不實,它不真實。極樂世界是真實世界,阿彌陀佛是真實功德,往生這樣的淨土,以佛菩薩這種智慧境界,會問你一個虛妄的東西嗎?沒有意義。但凡夫就認為它真實,這是你的境界,佛菩薩不會跟你一樣的境界來說這個事。

 所以,罪福都是虛妄不實,都是顛倒,都是不淨。罪不清淨,福也不清淨。清淨,比如說,「三輪體空」,「是福德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著相就是不清淨的,認為有罪有福,這就著相了。如果證悟空性,就清淨了;我們顯然沒有。罪固然是不清淨,福也不清淨,都是染污。這些都對我們構成束縛,而且都是生滅法,所以不問罪福。不問罪福是因為,在佛菩薩的這種智慧境界當中,根本就見不到罪福之相,當然也就不問。而且也不可能問,也不可問,也不能問,也不需要問罪福。

往生極樂世界幹嘛要問罪福呢?救的就是造罪眾生,福業眾生也一道救;凡夫要救,小乘聖人也一道救;小乘聖人救,大乘聖人也一道救。但是根本目的,還是救造罪眾生、罪惡生死凡夫。罪福之所以不問,是因為它跟往生沒有關係,非往生因;罪業固然是墮落,福業仍然是三世怨,仍然是墮落。所以,福、罪,以阿彌陀佛淨土來看,都屬於要摒棄的。

 《無量壽經》裡說「橫截五惡道」。五惡道當中,人、天這兩道是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惡道;惡道是罪,人天是福。「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那不很顯然嗎?五惡趣,或者稱為五惡道,就是罪和福。往生淨土超越這個境界。罪固然不是往生之因,福也不是往生之因,它們跟往生彌陀淨土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就不問。有關係才問,沒有關係你問它幹什麼呢?它跟往生毫無關係,你問罪問福幹啥呢?多此一舉。所以,不問罪福。

這是從罪福方面說的。

 

【名號】

如果從名號這個角度來講,也是不問罪福。稱名,因為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之名號」,是究竟圓滿實相法,它是非罪非福,超罪超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罪福」這兩個字在名號裡面無立足之處。就像光來暗去,罪和福都是暗,有光就看不見暗,光一來全破了。所以,在佛的智慧當中,是不見罪福的,不談這些。

《無量壽經》裡就說:「不能明信佛智」「然猶信罪福」「於此諸智疑惑不信」。對於佛的智慧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但他相信罪福報應,「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那為什麼?就站在凡夫這個比較淺顯的立場上,有罪有福,這是因果報應,六道輪迴裡面的一個基本現象,他相信這些。對於超越輪迴,不生不滅淨土的這種佛智根本,他不敢相信,所以佛智很顯然是超越罪福的,他不能相信,所以「猶信罪福」。那我們就知道,佛智是不問罪福的,也見不著罪和福。當然,從稱名角度來講,只管念佛,這才是一向專念的根本來源處。為什麼一向專念?實相法,罪福沒有插足之處,這是講「不問罪福」。

那麼到底誰問罪福呢?罪福在什麼樣的一個環境,什麼樣一個場景下來問呢?

在三界之內,閻王爺就會問罪福。你到閻王那裡去受審判了,是罪還是福,根據你的罪福來判,是生天還是投胎為人,還是投胎豬馬牛羊,還是下地獄。這不就根據你的罪福多少來發派了嗎?這就要問罪福了。可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問這幹什麼呢?當然就不問這些了。因為極樂世界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之外,不在這個範圍之內,就不討論這些了。

打個比喻,陰間的人用冥票,冥票就是陰間的鈔票,在陰間好使,就要問。那如果到陽間好用嗎?陽間人還問陰票多少啊?問多少有什麼意思呢?它在這裡不流通。罪福就像我們六道輪迴裡面的冥票。罪,就是你欠了多少錢;福,就是你掙了多少錢。這就像夢一樣,你夢裡掙了多少錢,欠多少錢,你醒來都沒用。你醒來還要討論「我欠了老張多少錢」嗎?找老張,老張在哪兒啊?找都找不著。所以不問罪福,因為淨土是真實的境界,是實相法,罪福沒有立足之處。

這兩個比喻,都已經充分說明:你在三界當中,就要問罪福;出離三界之外,當然就沒有罪福可得,你問什麼呢?找都找不著,還怎麼問呢?如果要問罪福,那一定要在三界裡面輪迴,你問吧。「那我也要問罪福,我也想往生」,那就有一種狀況,就是「方便胎宮」。「猶信罪福」的人,叫「疑惑佛智」「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這樣的人怎麼辦呢?五百歲不見諸佛,這就是你問罪福問出來的毛病。你只要念佛,一定往生。不問罪福,反而蓮花化生。一問罪福,落得一個什麼結果呢?五百歲不見諸佛,就在蓮花苞裡邊。你的智慧不到,不瞭解佛智根本是不問罪福的,所以一定要把它摻和進去,這就是沒有智慧。罪福本來就是生滅法,生滅法就是有時間的束縛,在蓮花胎裡邊五百歲,也有時間的束縛。不過,好在總是會花開見佛的,這也就是有低保了吧。我們現在講「低保」,解決溫飽問題,你不會再到六道來輪迴了。

那麼,還問到,「沒能往生的出家師父難道都沒有念過佛嗎?」意思是說,念過幾句佛就能往生。這也不是正確理解淨土法門。哪個人沒念過幾句佛呢?特別是出家人,上早晚殿總要念。但他不是專修念佛,不是以念佛作為他根本的歸命之處,這樣就往生不定。

所以,專修念佛,從形式上來看是專修;那麼從內心來看呢,他是「南無」歸命,就是說完全投靠阿彌陀佛,仰仗佛的願力,稱佛名號,往生淨土。這樣,不論出家在家,通通都往生。不是說「我念過幾句佛,然後我雜行雜修,甚至我也沒有願往生西方這樣的想法」,如果這樣,那就不確定了。這也是沒有正確理解。

另外,說到「凡夫入報,平生業成」不容易叫人信服。

這個當然啦,那看是誰啦,看你採取什麼態度了。「凡夫入報,平生業成」,這都是經典祖釋裡邊明確的道理,你說不容易叫你信服,要怎麼辦呢?我當然不是批評,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佛講的話,經典講的,祖師講的話,一聽到之後,如果跟自己的觀念不一樣,馬上就要身上打個冷顫,「那一定是我錯了」,不能說自己對。

抱著認為自己對的想法,這是自以為是,抱著自以為是的態度,當然得不到佛法利益。所以經典就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要有謙卑的心、恭敬的心,一聽這樣說「凡夫入報」,「『凡夫入報』我們根本沒聽過的啊!真的是這樣的嗎?」仔細地看一下,「一定是我錯了」。你當下信就信了。「不易叫人信服」,那要看你採取什麼態度。佛菩薩的話,我們不能相信,誰講的話容易叫你信服呢?我們自己心中想的那一套就容易讓我們自己信服,這就是凡夫心中盤結的「驕慢」觀念。

有這種觀念,當然要把它改轉過來。這樣學習佛法,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時間關係,關於「凡夫入報,平生業成」不能講得太多。我們有一本小冊子叫作《淨土宗之特色》,那裡邊引用了很多的法語,「凡夫入報」有一章,「平生業成」有一章,可以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