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人坐在小漁村的碼頭上,
漁夫的小船正靠岸,船上有好幾尾魚,
商人問漁夫花多少時間抓這些魚?
「才一會功夫就抓到了。」漁夫說。
「你為何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商人問。
「這些魚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漁夫不以為然。

商人幫漁夫出主意:「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抓魚,然後就有錢買大一點的船、抓更多的魚,還可以開罐頭工廠,然後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城市經營企業,最後宣佈股票上市,那時候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後呢?」
「那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囉!」 
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這樣了嗎?」

這個流傳多時的詼諧故事,讀後令人會心一笑。

對照自己生活,你曾否自問:拚命追求與忙碌工作為的是什麼?

漁夫的最後一問,不也讓我們深思生活的本質為何,以及生命中如何「取」與「捨」的智慧!



◆簡‧
化繁為簡,簡單就是美,簡單就是福

聞名美國商界的女強人愛琳‧詹姆斯和先生,在三年內徹底簡化生活,成功地降低需求、精簡消費,住家也從華廈換成公寓,她將此番經驗寫成《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與《心靈簡單就是美》(Inner Simplicity)等書。愛琳認為,「生活複雜」是一切煩惱與慌亂的根源,是一種「浪費」,因為要花時間去選擇、整理。

作家鄭石岩教授也認為,要簡樸心靈,煩惱才會真正減少。因為「愈多的需索,生活就變得愈複雜,煩惱也就愈多;愈是懂得用簡樸單純的態度生活,就愈能使自己的意志堅定,對自身的情緒愈有幫助。」

簡樸的生活,其實是傳統的美德,可惜在富裕的年代,衍生了一味追求財富與物質享受的行為;再加上「用過即丟」的消費方式影響,重複使用物品與節儉的習慣,已被拋在腦後,更甚而濫用大地資源,對大自然失去敬意。

「人起『貪』心,『貧』就來到。」證嚴法師詮釋社會現象:「很多社會陷阱都在一個『貪』字。現代人要戰勝物慾並不簡單,必須時時和『慾念』拉扯、時時和自己的心靈作戰。這的確需要毅力。」

有的人以為,花大錢吃好、用好,儘量享受,就是愛自己;「其實剛好相反,糜爛的生活會傷害自己與家庭、甚至社會。花錢之前要好好思考:是否真的對自己有益?若是毫無意義,甚至是浪費的話,便會引導自己的心往貪慾、物慾的方向行去,此時就要節制。」

「幾年前,日本社會推動『清貧』生活,清是心無慾念、清淨自在;貧是生活儉樸、知足惜福。所謂清貧的觀念,就是要在生活中潔身自愛,讓身心保持清淨。」上人認為「知足常樂」的心靈境界,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樸‧
調整身心需求比重,不役於物,作自己的主人

所謂的「簡樸」,並不是在物質生活上苛刻自己、慳吝度日,而是清心寡慾、樸實無華的自在生活。

「節制一點、降低一點、放棄一點,用這種態度生活,而不是回到從前原始、落後的生活,也不是反對科技文明的生活,更不是貧苦、缺乏、無奈的生活。」花蓮鹽寮淨土創辦人區紀復說:「人都有慾望,只要你願意降低一點慾望、放慢一點追求慾望的腳步,就是簡樸。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沒有一定的方式與標準。」

像喝咖啡、打高爾夫球,算不算高級享受?節水與愛物之舉令人歎為觀止的慈濟志工曾欽瑞,生活中即保有這兩項嗜好──打球是藉機與退休同事相聚,而咖啡常是在家裡煮好,再端出邀鄰居屋前共飲。他說,享受不一定要花大錢,在忙碌生活中找到空閒,就是享受。

「簡樸生活,不只在消費面斤斤計較,而是要建立一套正確觀念。」哲學教授傅佩榮認為:「簡樸生活不強調對金錢割捨,而是提醒我們,要減少身的享受、調整心的焦點、增益靈的修行。」

如同漁夫的小故事一樣,若按照商人的規畫,雖然可以累積豐足財富,但也付出緊張、壓力與煩惱的代價,過程中更可能失去親情、健康與自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尤其過於複雜的現代生活,經年累月的「忙、盲、茫」背後,若真能割捨、放下,淨化心靈、過簡單生活,就能作自己的主人。

如何經營簡樸生活?鄭石岩教授提出四個方向:「第一,回歸家庭生活:把生活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努力工作是要讓我們生活得好些。第二,接納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環境和因緣,接納自己、好好生活,才能以歡喜修養接納別人。第三,學習專註:以簡樸生活鍛鍊心境,不被週遭事物引誘打散,保持禪定專注能力。第四,懂得割捨:把經濟、精神、心理等太複雜的東西割捨,才能保持平衡。」


◆生‧
護生愛物,珍惜資源,讓大地生生不息

在《自求簡樸》( Voluntary Simplicity )一書中,美國社會學家杜安.艾爾金提出「簡樸生活通則」,包括:「改變飲食習慣,少吃肉、糖,不要選取過於精製食品,吃較自然、健康、簡單的食物;減少生活中喧鬧、零亂、繁雜,把一些自己用不著的衣服、書籍、家具、電器送出去;改變消費型態,選擇可循環或再生使用的物品……」

證嚴法師也曾提示:「從一粥一飯,到日常生活用品,每一項成果都是經由許多人的智慧、心血結合而來的,所以我們取用食物和使用物品都必須心存感恩和珍惜,否則不僅是損自己的福,也糟蹋許多人的恩。」

今天,垃圾處理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棘手問題。然在慈濟環保志工的資源回收工作中,卻常發現民眾棄置的物品,包括半新尚可使用的家具、衣物、器皿等。

「富有的物質生活,使我們忘了惜福、節儉的美德,也欠缺了那分愛人愛物的心。疼惜萬物,應該如同疼惜自己;如果將地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就會以不捨之心去善待它。」上人感嘆,也不忘叮嚀:「過簡樸生活,就是落實日常環保。」

許多環保志工穿的、用的都是「資源回收」而來,就是希望循環使用以延長物命。這分不願意環境受到污染的心情,正是超越了物質慾望,更進一步彰顯人與自然的關係。

上人更進一步提到要「回收時間資源」。時間稍縱即逝,如何「回收」呢?也就是要把時間「雙重利用」。
「不會利用時間、不愛惜人生的人,遊手好閒、懵懵懂懂過日子,生活不但不快樂,常常是滿心煩惱,因為他的人生方向偏差了!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不只為個人、家庭的生活打拚,更能同時投入人群,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把時間充分運用,生活得很健康、心靈很富有,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活‧
活得健康,活出價值,將資源捨給需要的人

作家游乾桂提出「人生四要」觀──「想要」的功名利祿少了;「必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品夠用就好;「需要」的車子、房子、銀子有就好;「該要」的健康、快樂、自由、時間,才是人生應該追求的。

「一切都要出於心甘情願!」區紀復認為:「過簡樸生活,雖然節制、降低、放棄了很多,但你會因捨而得──得到的是健康、快樂、自由;不會因吃得太多而生病,不會因擔心失去而憂慮煩惱,不會受慾望的束縛。而且因捨而多出來的能力與資源可以拿來幫助別人,社會就會多一分溫馨、多一分愛。」

杜安.艾爾金認為簡樸生活可以讓人們放鬆,與伴侶、兒女、朋友從事一些輕鬆活動,也有餘力發展自己在體力、情感、思想、性靈上各類潛能活動,親近大自然將其看成是自己身體的延續,以及關愛世界上貧困的人們。

「心靈簡單的生活,將是活得好的基本要求!」游乾桂認為,要改變一個人,要先改變那個人的心,「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是永遠不變的道理。簡樸生活,更貼切的詮釋應該是「有意義的生活」,因為能找回和諧、悠閒、幸福、快樂。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道侶叢書》樸實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