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蔣揚欽哲:許多人很難認識到輪回是苦

問 :有些朋友年輕、健康,有著穩定而幸福的家庭。對于他們來說,輪回似乎是快樂的,因而就連想到出離心也很難。仁波切可否就此開示?

答:不必在意那些不能想到出離的人。按理說我是教授出離心的人,但即便是我自己,也會忘記每一刻我都在老去,每一刻我都距離死亡更近。我的健康像是草上的露珠,取決于非常多的條件,而其中很多條件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

許多人很難認識到輪回是苦,因爲我們對于生活的投影總是透過希望的鏡頭來完成的。舉個例子,即便我們正在遭受實實在在的痛苦,我們依然相信事情會得到改善。然而有多少次,當我們解決了舊的問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但我們仍然懷有強烈的幻想,認爲有一天我們可以在一個沒有問題的地方安頓下來。

所以出離心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但是,如果我們擁有出離心,事實上它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幫助我們更加珍視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家庭、朋友、財富,乃至小小的一杯茶。這是因爲,一個有無常觀的人每次品茶,都好像是品人生的最後一杯茶,因而會倍加珍惜。

——《八萬四千問》


達真堪布:沒有出離心的攝持,所修的法再高也沒有意義!

「無有清淨出離心」。若是在自己的相續中沒有建立真正的,清淨的出離心,沒有千真萬確的出離心,無法能夠逃脫三界。

「求有海樂無寂法」。「寂」是寂滅、滅盡,或者說是斷掉。「海樂」是苦海的安樂。也就是屬於輪回的,也可以說是人天、世間的這些安樂與福報,無法能夠滅盡或是斷掉對世間的貪欲或者欲求。

「貪執世間束縛眾」,若是沒有斷除對世間的貪念與貪著,就不能解脫。對世間法的貪念,令我們在輪回中流轉,並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若是沒有出離心的話,無法能夠斷除、滅盡對世間的貪執。若是沒有斷除對世間法的貪執,不能解脫束縛,不能解脫痛苦,也不能脫離輪回。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首先在自己的相續中建立出離心。

我經常跟大家講,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沒有出離心的攝持,我們所修的法再高也沒有意義,都屬於是世間法,不會得到任何成就,只能得到人天的一些安樂與福報,無法能夠逃脫輪回、解脫痛苦。所以對於一個修行人,對於一個渴望解脫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大事。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學修出離心,先發清淨的出離心,然後再進一步學修其它的法。這才是有次第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法益,才能真正解脫、成佛。這就是要發出離心的理由。


夢參老和尚:怎樣能使心不要躁動

須菩提問佛說:一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樣把他心住到菩提上?降伏,就是他不住在菩提上,我們把這個心降伏住讓它住到菩提上,叫降伏其心。

因為他觀察一切眾生躁動,經常躁動停不下來,心不能住。因為眾生不能降伏他的心,隨他妄想心而支配他造業,這是根本。所以須菩提問佛:怎麼樣才能把心降伏好?怎麼樣使心能住下來不要躁動?

這就是我們修行最基本的了,不要光講經文,我們每位道友你觀察觀察你的心。舉簡單例子,你從早到晚,你心裡頭想什麼?你心裡住在什麼上頭?最近有一半的同學都回去了,你到家裡頭,或者到社會上,接觸你六親眷屬,不能不跟人打交道,或接觸很多人,你觀察檢查檢查,你的心都想些個什麼、都動些個什麼?你有一個小時靜下來一動沒動,心一念都不起,有沒有?一個小時太長了,半個小時有沒有?這個自己可以檢查的。

檢查咱們的功力,就是咱們的心不是煩躁、不是擾亂、不是不停,是非常沉靜的。盡管也說話也招待人,但是其心不動,任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相,從來沒動過我的心,就是心沒在六塵境界上,其心不動。大家看見風,看見牆頭草隨風搖擺動搖,咱們就隨著外邊客觀的現實環境,你檢驗你的功夫就從這樣檢驗。

不論見著什麼境界相沒有起分別,這個我們做不到,現在沒做到,但是絕對能分別善惡,惡的心裡從不讚嘆隨喜,善的有種善念讚歎隨喜我也想要做,這叫揚善隱惡。

但是這心還是動,你還有善有惡,但是善能夠漸漸地止心,惡能夠使心更加煩亂。我們念是不停的,念念相續,黑夜睡覺做夢還是念念相續,心從來不停的。說我一夜沒做夢,沒做夢心還是在那念念相續,那叫睡眠狀態。

須菩提問這個問題就是代表了一切眾生,不但是凡夫,包括二乘聖人,那個心不能無住。說無住生心,無住本身就是生的,還有什麼生心?要無住而住、住而生心是這樣的含義,我怎麼能把我的心降伏得住。

經文上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心。但是你不住,離開色聲香味觸法你那心還怎麼生?無生處。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已經成了,成什麼了呢?成了無住,須菩提問的含義就是這樣子。因為一切眾生煩躁不停,從來沒停過,怎麼樣使他心降伏下來,這是進一步了。不是說你生善念、生惡念,你生善念也動心,善惡不起這是不生心了。

咱們現在先用心善法,來調伏我們這個心怎麼生善念,不起殺人、放火、搶劫、偷盜、強姦,不起這一切心,這是善心。善心也不可以生,這個道理就含著這個道理的,生善是對著惡說的,惡沒有了,善也不生,非善非惡,無住生心。


達真堪布: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三個關

長壽佛灌頂及“三關”講解|十五屆萬盞法會開示(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這幾天我們講了很多佛法,講了基礎佛理,也講了空性,今天做一個總結。

所講的內容都是我們要修行的,那些境界也  是我們要成就的。歸納起來,就是我在十年前講的,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三個關:第一,出離心;第二,菩提心;第三,證悟空性。現在年輕人玩游戲努力的過關,我們修行也要精進努力過關。

第一關是出離心。必須得有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無論你修的是大中觀、大手印,還是大圓滿,都會變成世間法。法本身都是出世間的,但是到你這裡就變味了,成世間法了。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人,覺得自己修的是大中觀,或者是大手印,或者是大圓滿,但修來修去始終沒有遠離世間,還是在搞世間法,還在貪戀世間。因為連一點小事都放不下,特別愛計較,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法是出世間法,非常殊勝,但是人的相續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因為修法人的相續是世間的,所以這些法也都成了世間的。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就看出離心。如果有出離心,一個普通的行為,比如吃飯、睡覺、衣食住行也都變成出世間法。所以屬於世間還是屬於出世間,就看有沒有出離心。

如果心相續中沒有產生出離心,修的法再高深也沒有用,都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出離心很重要。

怎麼修出離心呢?通過修持四外加行,就能生起出離心。

今天簡單的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出離心。出離心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世間的福報,我們做的善事、種的善根有兩種,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有漏就是有煩惱。以有漏的善根作因,產生的果就是世間的福報,是離不開痛苦的。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雖然有權有錢,世間的福報應有盡有,但是無法擺脫煩惱。甚至有了錢或權之後,還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災難。這都是因為曾經種的善根、做的善事都是有漏的,所以果報也是有漏的。

斷除對世間的貪戀,意思是不求世間的福報,即不種有漏的善根。如是因,如是果,這是佛講的因果規律。如何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呢?不是遠離世間,而是在因上入手,斷因。因就是有漏的善根。

我們不僅要斷一切惡,還要斷一切有漏的善根。斷善根不是不能做善事,而是要做無漏的善根。無漏就是無煩惱,有智慧攝持的善根叫無漏的善根,覺者所做的善事叫無漏的善,沒有覺悟的人所做的善事叫有漏的善。有漏的善果報還是在世間,仍然離不開痛苦,離不開煩惱。

斷除對世間的貪戀就是在斷除惡業這個不善法的基礎上,還要斷除有漏的善根,不能種有漏的善根。我們要做善事、種善根,但是不能種有漏的善根,而是要種無漏的善根。無漏的善根是解脫的因,通過無漏的善根才可以超脫輪回,徹底斷除煩惱,永遠擺脫痛苦。

腦子裡總想:“不能貪、不能貪”沒有用。佛講因果,要從因地入手,不種有漏的善根,只種無漏的善根就行了。這樣自然就會遠離世間有漏的、暫時的福報,自然就能斷除對世間的貪戀,自然就能得到解脫。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樣會對大家更有啟發。

佛經裡經常會提到“捨棄今生佛子行”,很多人都不明白捨棄今生是什麼意思,都覺得疑惑:“那我是不是不能生活、不能做事了?”不是這個意思。捨棄今生的意思是,我們不應該為今生今世的利益而努力、而奮斗,應該相信輪回,長遠考慮,為了永恆的解脫、永恆的安樂去努力、去奮斗。

目光短淺、鼠目寸光的人得不到更大、長遠的利益。今生很短暫,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起來,用有限的生命去承辦無限的利益——永恆的安樂與解脫。

捨棄今生不是消極,而是有更大的理想,應該更加努力的意思。要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一定要付出倍於常人的努力,需要艱苦卓絕的奮斗。

佛經裡還經常會講到“拋棄世間八法”。世間八法就是利與衰,毀與譽,稱與譏,苦與樂。有人也疑惑:痛苦、減損、誹謗這些負面的東西應該拋棄;但正面的,比如快樂、贊美、利益,也要拋棄嗎?不是這個意思。那天也給大家講了一點,拋棄世間八法的意思是要斷除對世間八法的執著。因為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比如當你執著一個人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你的心,他就能傷害到你。

兩個人談戀愛,誰更執著(雙方都執著,但也有強弱的差別),誰就更痛苦。說是這麼說的,兩個人同等相愛的很少,這裡面有因果關系,雖然雙方都執著,但是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別,不可能兩個人都主動。誰主動,誰的執著就強,受到的傷害就大。這方面你們都有經驗(眾笑)。

兩個人感情破裂,徹底分手了,從此一刀兩斷、毫無瓜葛:“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分手後沒有關系了,不再執著對方,這時對方愛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愛跟誰在一起就跟誰在一起,不受他的影響了,這就是對他不執著了。

再舉個例子,比如買房子,在沒有簽合同交錢,房子沒有歸你之前,誰進去看,誰在裡面做什麼,你都不會在乎,你不會受一點影響。

當你交完了款,房子歸你了,拿到鑰匙,就不一樣了。如果有人隨便進去,你肯定會煩惱,甚至很心疼,這就是受影響了。若是這個人進去後,還東走西走,這碰那碰,你心裡肯定會“咯噔、“咯噔”,忍、忍……最後忍不住,就要罵人了。這也是執著。

房子是同一所房子,但為何沒有歸你的時候,你不受影響;歸你後就受影響了呢?因為這是“我的房子”了,這叫我所執——是一種執著。如果不執著,你不會受影響,不會因此而煩惱,這都是執著造成的。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會徹底明白了:原來執著才是障礙,才是煩惱。帝洛巴上師曾經對那若巴說:“顯現不會束縛你,執著才會束縛你”。顯現不會束縛你,當你執著時就被束縛了,被自己的煩惱束縛了。所以要放下,不要執著。

拋棄世間八法就是要放下世間八法。“放下才能得到,隨緣才能順利。”這是我們的法語。放下就得到了,而且這個得到是永遠的得到。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怕得不到或失去。不是這樣的,真正放下就得到了,永遠不會失去。

隨緣才能順利,我們為什麼不能隨緣?怕不順利。其實真正隨緣了就順利了。拋棄世間八法是這個意思。

出離心不是消極,出離心不是身要離開紅塵。出家人如果沒有出離心,也屬於世間人;如果有出離心,在家修行人也屬於出世間的。

出家第一要具備的功德是出離心。如果身出離,但心沒有出離,還是在世間,在紅塵中。所以仍然會受苦,仍然會輪回,尤其是出家人。有句話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如果出家人沒有出離心,修行不精進,容易下地獄。

第二關是菩提心。這裡講的菩提心是利他菩提心。利他菩提心,即只為眾生成佛,不為自己解脫,成佛是為了度眾生。

成佛度眾生,這個心特別大。成佛不是為了暫時的利益,而是為了究竟的利益;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度眾生——這個心胸很大,目光很高遠。這個發心是成就自己、圓滿自己的方法和竅訣。昨天有個人跟我求竅訣,這就是竅訣。

我們目光不能短淺,要放長遠;不能只看眼前的蠅頭小利,一定要追求究竟解脫的圓滿果位。心胸不能狹隘,心量一定要放大,去包容、接受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這就是竅訣。這樣你自然就解脫了,功德自然就圓滿了。

利他菩提心不是平白無故、輕而易舉就能產生的,做菩薩哪有那麼輕松、那麼容易,這也是要修煉的。“我要利他,我要為眾生成佛。”——只這樣想,這個心不可能在相續中產生。

怎麼辦?要通過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來練這顆心,設身處地的做到在一切對境中自他平等。

若要利他或不傷害他人,首先要明理,因為眾生平等。你想獲得快樂,所有的眾生也想獲得快樂;你不願意感受痛苦,一切眾生也不願意感受痛苦。所以我們一定做一個正直的人,要公平。眾生都一樣貪生怕死,我們現在卻為了一頓飯,甚至僅僅是為了好奇,殺害了無數的生命。你覺得這公平嗎?太不公平了!

自他平等,就是每一個眾生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珍貴的,都是稀有的,所以我們要尊重所有的生命。佛教提倡戒殺放生。戒殺放生的意思就是尊重所有的生命。

自他交換。我們在家裡、在單位、在寺院,應該處處修自他交換,即換位思考。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世間有些人也懂這個道理。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是凡夫的行為。

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在家裡、在單位,是不是這樣?尤其是在單位,當領導的人,還有家長都想想,是不是這樣?有沒有換位思考?

應該換位思考,自己不能接受的,對方也不能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對方也一樣不喜歡,所以要換位思考。如果你這樣做了,沒有想不通,想不明白的。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別人,這是錯誤的。自他交換就是處處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

自輕他重,這個就更殊勝了。之前講過,那天給大家講斷法的時候講了一點。自輕他重就是把利益、快樂、勝利都獻給他人,願所有的眾生都能獲得利益、獲得安樂、獲得勝利;所有的失敗、痛苦、損害,都由自己一人承擔。我們能否發這樣一個勇敢的心?如果能發自輕他重的菩提心,很多問題、煩惱自然迎刃而解,包括疾病都能消除。

以前我們這邊有很多人得了麻風病,這是當時一種不治之症,除了等死,沒有其他的選擇。很多患者把自己的財產處理完畢,就背著行囊上山了,在山上修自輕他重菩提心:願所有的疾病都由我一人承擔,願消除所有的疾病,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健康。這樣修了幾個月、幾年之後,麻風病徹底好了。自輕他重菩提心是最有力量的。

我們總是害怕、厭惡鬼神,到處找人算命,做法事,想把冤情債主趕走。前面我們也講過,瑪吉拉准空行母說:“口誦百遍救護我,不如一遍食攜我”。主要是有這種勇敢、擔當的心。

如是因,如是果。這都是因果,是自己曾經造的業,現在到了報應之時,不要想著逃避,這不是一個好人的做法,應該有擔當。“這是我曾經造的業,我要接受這個果報。來吧,想拿什麼就拿,想吃什麼就吃。”——有了這種勇敢、擔當、菩提之心,就可以化解怨恨,才能了緣、了債。

心的力量不可思議,但是我們的心始終是散亂的,所以沒有力量。如果我們能夠專注、有定力,一切問題都能解決。這叫自輕他重菩提心。

作為一個大乘佛子,內心不能怯懦,應該勇敢,有擔當。不要總求:“菩薩保護我,佛保護我。”你是一個學佛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人,能不能這樣發心:“我來保護佛!我來保護菩薩!”歸根結底就是這顆心。只要內心勇敢堅強,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一切障礙都無法障礙你。

第三關是空性見。我們在前面講了空性,空性好懂也不好懂,好明白也不好明白。現在大家可能是處在一個似懂非懂的狀態,沒有關系。這次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還可以繼續修行,慢慢就明白了,慢慢就懂了。空性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證悟空性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前面講了空性就是緣起,空性是從體上講,緣起是從相上講。今天主要從緣起的角度,或者說在相上講。

緣起的第一個特點是無常。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在剎那剎那中生滅,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遇到對境的時候,一定要淡定。

世間也有這樣的說法:時間能解決一切問題,即淡定,一切很快都會過去。好也會變,不要太得意;壞的也會變,不要太失望。因為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遷變的。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事情發生變化時,就不覺得是問題,生活中、工作中、修行中,任何變化我們都能心平氣和的面對。因為我們心裡有數,知道變是正常的,並非異常,這樣自然就淡定了。

變化是正常的,如果我們不執著,不著急上火,讓它按它的規律發生,對我們沒有任何傷害。但是我們執著了、著急上火了,心裡七上八下,這個規律就會受影響,或許我們自己就會受到傷害。變化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緣起的第二個特點是觀待。一切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比如長和短,這個杵觀待這個鈴是短的,但它觀待這個手表是長的,一切法都是這樣觀待而安立的,沒有固定的標准。

昨天我們說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沒有一定的標准,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所以我們不能執著一個形象不放。比如認定這個杵就是短的,無論如何它就是短的。不要較勁,很多煩惱都是這樣生起的,很多痛苦都是這樣造成的。我們要懂得,一切都是觀待而安立的,沒有固定的標准。

現在人人都追求幸福,很多父母教育子女,要求子女要追求何種幸福,要達到何種目標。不一定的,子女有自己幸福的標准和人生目標,不一定都要按你的意思。以此類推,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觀待是這個意思。

緣起的第三個特點是一切法、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存在,沒有絕對存在的。比如“我”和“他”是相對存在的,但我們執著絕對存在,我是絕對存在,他也是絕對存在的。

善和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們經常說:他在造業,他在犯戒……這些我們是看不懂的。因為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修行層次有不同的善惡標准。我以前給大家講過,善惡標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也是相對的。境界不同,所以善惡的標准也不同。不能拿一個標准來衡量所有的人,這樣容易造業。

美和丑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美丑標准,所以不能小看別人、看不起別人。

我曾經去迪拜呆了兩個月,那個城市不大,但什麼樣的人都能看到。皮膚黑的、黃的、白的,何種膚色都有;頭圓的、寬的、大的、小的,什麼形狀都有;個子有矮的、高的,高的特別高,有的黑人就特別高;矮的非常矮。但大家都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也沒有誰看不起誰,都在過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都一樣的平等。

我去迪拜之後就沒有美丑的標准了。有的夫妻看起來比較協調相配,但有的男的非常高,女的特別矮;男的非常瘦,女的特別胖,這樣還能在一起生活,太不可思議了!給我上了一堂課。之前我全是在書上看到,去迪拜呆了兩個月,我真正體驗到了: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丑;各自有美的標准,也各自有丑的標准。所以不能太執著,不能太自以為是。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你覺得好看或是不好看,你覺得美或是丑,實際上都是平等的。因為對你來說是美的,但對某些人來說是丑的;對你來說是是丑的,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美的。所以應該包容。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心裡自然就包容了。

包括觀點、信仰也是如此,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觀點,都互相尊重,這樣才有和諧。

如果我們真的掌握了空性,懂得了緣起,人際關系自然就和諧了,自然就有快樂了,真的不可思議。一說緣起、性空,都覺得離我們的生活、世界很遠,其實這些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世界裡。轉識成智,念轉過來了就是清淨剎土,不轉過來就是娑婆、塵土,是不清淨的。

這就是第三關,空性見。因為時間關系,今天只是簡單的講了講。

最後給大家講學佛修行人應該具有的品質或心態。

我們講《二規教言論》的時候講過:做人要穩重。穩重無論是對做人來說,還是對學佛來說都至關重要。正如上師如意寶圓寂之前,給大家教導的一樣:“莫失自道,勿擾他心。”

我們在世間做人也是一樣。自己通過深思熟慮,確定了目標和方向之後,再艱難也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但這個前提是要通過深思熟慮,確定了目標和方向,不能再漂浮不定,再難再苦也不能放棄。這是莫失自道的意思。

學佛也是一樣的,選擇某個法門,最終的目標是想解脫還是成佛,經過深思熟慮再做決定。之後,再難再苦也不能改變。

無論從做人的角度,還是從學佛的角度都一樣要“莫失自道”,通過觀察、選擇,決定之後,再難再苦也不能放棄。

“勿擾他心”,就是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不要擾亂他人。做好了自己,做到了上述所講,他人不會來傷害你,即使想傷害也傷害不了你。因為你的決心大,不動搖。

同樣的,如果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別人想阻攔也無法阻攔。我們之所以被違緣障礙或被他人所動,主要是自己信心不夠堅定,動搖了,跟他人沒有關系。

他人有福報是他人的,他人有成就是他人的,和你沒有關系。所以不要擾亂他人,這是“勿擾他心”的意思。我們不能嫉妒:“他成功了,會不會影響我?他得到了,我會不會得不到了?”不會的。如果你自己有這個福報,你在哪裡都會得到;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福報,你再阻攔也沒有用,他的還是他的。世間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勾心斗角,沒有意義,要相信因果。這麼多年,我對自己就是這樣要求的,也是這樣做的。

有些人總想到別的地方沾點光或是借點力量,不用這樣。如果自己堅定,能做好自己,一定能成功。

不要擾亂他心,有些人看到別人快要成功了,或將得到一些利益了,怕影響自己就去阻礙。你們肯定有經驗,這種事情在單位裡司空見慣。其實你也阻礙不了,他人的成功與你沒有關系,他人的成功不會影響到你成功,所以不要擾亂他人的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所以沒有必要總是在意別人,或是阻礙別人。穩重,無論在世間做人,還是在出世間學佛,都很重要。這也是上師如意寶的臨終教導,今天我也再次與大家分享,跟大家強調。

一定要堅定,不能捨棄自道,也不要擾亂他心,不要傷害他人。這當中有個度,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這樣我們才能圓滿。

(今天出的汗沒有前幾天多,可能業障越來越小了,也是借大家的光。)

今天是授與長壽佛灌頂,也叫招壽。其實不僅招壽還招財,今天不是以招壽為主,而是以招財為主。因為你們都想發財(哄堂大笑)大家以虔誠心祈禱,可以遣除很多違緣,獲得很多福德利益。

(上師灌頂)

這是招壽儀軌,主要是長壽佛灌頂與加持。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7月23日


蓮師又說:措嘉,我們無從得知這個珍貴難得的人身,到底明天或後天會死去,因此莫作長久住世計 ! 我們不確定這個借自四大的身體何時會破敗分解,因此不要過度寵愛珍視這個身體 !

出生之後,必定走向死亡,因此要將訓練自己熟悉無生本性當作一生職志 !

相遇之後,必定走向分離,因此要斷除對友伴的貪著 !

積聚之後,必定走向耗盡,因此要放下執著,慷慨佈施 !

建造之後,必定走向毀壞,因此不要離開山居閉關 !

貪欲和野心只會為你帶來痛苦,因此要放下你的渴望 !

迷妄的經驗只會帶來迷惘,因此要徹底摧毀二元的感知 !

若能如此,你將會永遠快樂——聽從益言的人啊 !

《蓮師心要建言》激勵修持的開示


【蓮花生大師對修行人的三十一條精要忠告】

01. 蓮花生大師說道:「 有緣遇到我的伏藏時,神、鬼、人等護法當會以寂靜與忿怒兩種形式示現,而來自印度、中國西藏的一切鬼神也都將顯現出來。」

02.「 得到伏藏的人,必須要具足種種的白業善行,如果造惡作孽,必然會有各類的不利緣起發生。我們必須安心定志、神識清明,要時常寂靜默然,不要隨意以妄心開口議論,更不能放縱自己耽溺於酒色,使自己遲滯在六道輪回當中。

所有熱衷於世俗的生活、會阻擋自身修行的親友,都是不利的因緣,應當遠離;所以,修行人應當善學出離,盡量不要安住於世俗之中,而到隱密無人的地方,尋找真正清淨而沒有逆境的地方修行,與所有不利的緣起絕斷。不要攀著那些不利於修行的因緣,千萬不能自已毀滅目己,這是我蓮華生誠懇衷心的囑咐。」

03.「 沒有人希望自己是不幸福的,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是喜愛自己的,但是千萬不要沈淪於自利的行為之中.不過,我們修行人開始修持的時候,不要急著說要利他.因為在初始我們尚不具足那樣的能力;所以應當使自己先修行具力之後,再來幫助他人,這樣才能夠有所成就。」

04.「 因此,我們平常應當抑制自己的妄念,但是見地卻要十分寬廣。我們要斬斷所有的臆想妄心,讓自己安住在禪定三昧之中。所有胡思亂想的心性要立即斷絕,讓我們的修行如須彌大山一般安穩,安住在光明體性,永不動搖。」

05.「 一位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樂於獨處,如果只喜歡與他人相處,是難以獲得殊勝功德的。」

06.「 我們如果能夠恆常修行相續不斷,安住在自然精進的佛法事業當中,那我們所有利益眾生的事業,也將會自然成就。」

07.「 追求衣食的人,會像奴僕一般,無法得到自由。所以,我們不要去奢望求得美食佳服,只要能夠讓我們的生命存續,粗食陋衣也就足夠。」

08.「 當你發掘到了財寶的伏藏,就沒有福分去得到法寶的伏藏;而發掘了佛法的伏藏,也就沒有福分得到財寶的伏藏,這兩種伏藏是難以兼得的。」

09.「 在伏藏之中,具足一切善妙法要,如果開玩笑地說,伏藏是除了狗的屍體之外,什麼都有的。但是當我們獲得伏藏,而且具足長壽的話,千萬要留意許多意外狀況的發生。所以,我們要有防護這些意外狀況的武器;這些防護武器,就是具足一切善妙眾行,而安住在佛法當中;我蓮華生的話語都是真實無妄的。」

10.「 一位獲得伏藏的人,千萬要注意,不要將自己的財產與有夫之婦所擁有的相互混淆,造成了各種紛端。更不要用自己的虛幻造作,來成全別人宛若智慧的虛幻。我們要知道,一個修行人不能像一個傻瓜一般,一無所知,這也是所知障啊。所以,我們對於佛法的五明都要努力學習,以求增長,成為一位真正的菩薩行者,這是我心裡真實的話語。」

11.「 一個人如同在高山頂上的太陽,是片刻也留不住的。所以,可靠的人,實際上是十分稀有的。我們如果不懂得管理伏藏的話,將來會有許多不好的結果。當人的心生起惡念時,是十分的齷齪,所以惟有基於靈敏的智覺才能避開;只有如實地觀照,才能去除傷害。因此,我們修行人必須十分仔細,以防護自己的所有細行,這樣子才能夠完全去除障礙。」

12.「 佛陀的語言,是完全真實圓滿而沒有虛妄的。佛陀的教誨,在我們得到成就之前,都應當努力去修持。在修證佛法最深奧的境界時,所有的障難魔擾都會十分猖狂地來加以阻撓。所以,我們不應該隨意洩露自己所證得的境界。在自己尚未完全實證圓滿之前,切莫讓人瞭解你所修證的佛法境界及密意;如果別人太早瞭解你的境界與方法的話,可能會產生嫉妒,對你有所傷害。所以,即使有些人,具有很高的身分地位,想要探知你的秘密心意時,也不要隨便告知他們,這是我心中真實的教誨。」

13.「 如果在發掘伏藏之時,馬上急著去弘揚這些伏藏的法要,但卻沒有注意到,應在三年之中要先去修行這些伏藏的法門。如果這樣的話,會有弟子反叛蔑視並毀謗伏藏的教法,所以要確實遵循三年的閉關修行。」

14.「 修行人切莫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也千萬不要同流合污,去仿效一些世間的外相因緣。自己要有真實修行的想法,千萬不要與世俗一致而受到同樣的染污。未圓滿成就的因緣,心中要如實地觀照著,併發願成就,任何的考驗障難,要能安心承受,這是我心中真誠的話語、真實的教誨。」

15.「 一位修行人,不要碰到些微的挫折,就輕易喊著:‘有障礙了!’我們在修行時,如果感覺到需要糾正自己的行為,或是覺得任何的事情需要改變之時,都要如實了知自己的最初發心,依照原本的發心來修證。」

16.「 我們修行人絕對不能驕傲氣盛,如果驕傲氣盛的話,只會使自己的身心體性產生障礙。我們不要與逾越盟誓不守信用的人來往;這樣的話,反而會障礙我們自己的誓句三昧耶。」

17.「 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做出出賣佛法和上師的事情。一個修行人,對於任何自身修行的境界都要謙卑,不隨意外顯,必須謹記三個口訣,這三個口訣就是:沒有、不知道、不清楚,我們用這三個口訣反復地回答,那麼我們的修行就容易安住在秘密當中,也容易得到成就,這是我心中真實的教誡。」

18.「 只有魔王和外道們,才會大喊大叫地,號稱他們已經成就了,但這是不可取的。當我們的境界不是十分穩固,感覺到還不是完全圓滿之時,絕對不能夠自視甚高地將這教法交予他人。就如同吃多了甜食,會讓人嘔吐;我們也不要輕易將殊勝秘密的口訣隨便洩露,這是我心裡真實的話語。」

19.「 有些人對佛法的信仰並不十分真誠,對上師也不完全信服。他們常在暗中搬弄是非,口出惡語。所以,我們要十分注意觀察,對於那些不能夠虔信並誠懇祈願的人,不要隨意將修行的秘要告訴他們。我們堅守住自己的三昧耶,不去逾越我們的誓句,就不用受這些世間人心緒的雜染,而能真實安住修行。這是我心中的話語。追求虛妄的聲名,是不能夠有所成就的。對佛法的信仰也不能夠只放在口頭上。你們必須衷心地向我蓮華生祈請,這樣子,才能夠得到我如實地加持成就。」

20.「 會障礙的魔王具足許多的神變,我們要十分注意,不要被他們這些幻境所欺蒙。」

21.「 修行人,千萬不能以佛法作人情,所以應當堅守我們所發的誓願三昧耶。」

22.「 一位掘藏師,他的見地不能有所污染,必須知見十分的清淨。污染的見地橫行,會給修法帶來許多的障礙。成熟的解脫則宛如盾甲一般,莊嚴地守護著我們。我們必須皈依於我們殊勝的上師,承繼著殊勝的傳承,用三年的時間,專心地修持實踐佈施的勝行。不要急著去傳播佛法,也不要自我封閉,要注意一切的因緣,而且必須專注思維,讓我們在佛法當中得到自然的增長,這是我心裡面真實的話語。」

23.「 佛法如果自己不去真實修持的話,別人不只不會相信,更不會看重你所弘揚的伏藏。你們的一生當中,應當專心地修證佛法,不能偏離伏藏的法要。這些妙法好比是毒蛇頭上的如意寶珠,有智慧的人,能夠把這顆如意寶珠取下,當成自己的珍寶;但是如果取法不當的話,反而會被毒蛇所咬死啊!所以,取出伏藏法,不是獲得成就,就是自我毀滅。而能得到成就的人,必須要承擔著許多的風險、阻難,這是寶貴的地伏藏所示現的因緣。」

24.「 我們應該善用我們自身的身、語、意,用來從事一切佛法的善業,抄寫佛經、念誦經典或思維佛陀。」

25.「 當我們如實地修持伏藏法的時候,我們一切所需,自然會有人供養;大王也會真正地恭敬你,而生活自然會有護法來安排。傳承著佛陀的事業,事事如意地弘揚佛法,我們一心地建立佛法事業的柱石,如同弘揚佛法的大樹一般。如果我們能夠真實地發心,安住修行伏藏的要法,並且一直相續不變的話,我們所教化調伏的對象,將會對你無所違逆,能夠對你作出良好的回應,遵循你的教導。」

26.「 你們這些伏藏師是我所加持的,我難道不是時時在觀照著你們嗎?所以,不要去做追逐名利、煩惱心身的事。如果仰人鼻息去做一些凡俗的事情,而不願實踐真實佛法的教誨,只是專注於財物、食品的供養,就會使得佛法讓位。這樣的人,他們所說的言語十分污穢,真是不堪聞問。」

27.「 千萬不可放逸、散亂,而不努力地修持佛法;或是常知一些昏昧愚痴的人在一起,而不聽智者的教誨。」

28.「 佛教的盜匪不在別處,就在佛教當中。這些背離佛陀的教法、違背了他自身所發出的誓句三昧耶的人,不是別人,往往是這些在佛教當中卻做出違背佛法的人。這種人是護法神們感到十分羞愧的人。你們千萬要記得,萬萬不可做出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心裡面的教誨。」

29.「 出賣佛教靈魂的人,確實是佛門的敗類。他們寡廉鮮恥、罪孽深重、臭名遠播,是無間地獄與三惡道的嚮導。他們浪費自己的人生,拋棄自己應該安住的佛法事業,不懂得生命的真諦與實相,這是十分可悲的。」

30.「 我的伏藏教法十分的嚴峻,你們必須要瞭解這種情形,就宛如惟有孔雀才能消化毒草一般。所以不克制自己的貪欲,就無法好好地使用伏藏教法。口中不要盡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言辭,修行人的言語要簡潔直當,應當謙卑,恭敬他人。能否成為伏藏之主全部要看自己,我蓮華生大士將胸中的佛法封存起來成為伏藏,面對這樣的如意寶物,應當在心中作至深的祈願,這是我心裡的教誨。」

31.「 我在西藏境內埋藏了許多的伏藏,誰想得到成就,就向伏藏去索取。我將不會在這裡長久安住,未來將至羅剎國調伏。對於真心向我祈禱的人,事實上,我的去留根本沒有任何分別,蓮華生的化身是千千萬萬的,我不是去不返的上師,但是,現在我需要調伏教化的地方是西南地方的羅剎國。」

蓮花生大師為藏王及大眾開示了伏藏的因緣,並預示前往羅剎國的緣起。蓮師以廣大的悲心注照著雪域大地,為眾生立下了得度的因緣。

<蓮花生大士心咒>

「嗡阿吽 班雜 咕嚕 貝瑪 悉地吽」


南懷瑾:沒有發起出離心,學佛都是空談!

有人說,我這樣做全出於真心,沒有動念。這是教理不明的說法,沒有動念連話都不可能說得出來,凡夫語默動靜都在動念,何況已是辭費滔滔,除非是八地菩薩的無功用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可以討論講得合理不合理,但絕不能說不動念,凡夫和證悟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無論說得多么正確,都是在念頭裡,都是分別與知見。當然,這一點並不妨礙我們發心向於菩提,而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精進地修行,因為切實地知道了向於菩提畢竟不是證得菩提,所以在向於菩提的階段不要做證得菩提以後的事。

沒有發起出離心,學佛都是空談。今天講得是真話,所以平常我對你們馬虎,你們說自己是學佛的,我雖然讚嘆,其實你們出離心的影子都沒有!你們對世間還喜歡得很呢。所以禪宗祖師罵人:“汝心正鬧在。”你們心裡還鬧熱得很呢!你們還來學佛?學什麼佛?你們在世間得意自喜,自認為“前途無量,後途無窮”地搞著,不曉得“前途有量,後患無窮”。所以在種性里包括了出離心,出離心真發了,才可以談學佛。學佛第一步要先發出離心!離一切妄想,全放下。這樣才夠得上是學聲聞道。

另:最後一句很嚴重,“離一切妄想”。出離心還不是簡單地出離世間名利慾求的心,很多人對世間種種有形的東西不貪著,以為就是出離了,其實未必。表面上我們不再關心世俗生活,關心的都是佛教,佛法,但是,離開了立足於自我的精進修行,我們關心的其實還是世間的對對錯錯,是是非非,是永遠也說不清,辯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人事與現象,只不過這些塗上了一些宗教的色彩而已,究其實,還是在世間的是非人我爭執中,還是一種爭是非對錯的不平之氣,其根子正是妄想分別,可不慎乎?

在此懺悔我身口意所犯的一切惡念惡言惡行;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共戒惡修善,得大自在!


傳喜法師:沒有出離心是很可憐的

精進修行成聖賢

真正的出家,也不是說剃個光頭,穿了衣服就是出家的。你對這個世界,有沒有深入地去觀察?你知道這個世界很苦嗎?你知道生命很苦嗎?你知道這些問題嗎?有的人明明生活在苦當中,但是他不知道苦,處鮑室久而不知其臭,對不對?如果你不知道輪迴苦,你怎么會有出離心呢?你對這個三界沒有出離心,就是穿了這個衣服剃了頭,也不叫出家。

反過來說,如果你真的有出離三界的心,就是不穿這個衣服不剃頭,你已經選擇了人生終極的目標,然後把人生的緣分變成終極的緣分,那你雖然是一個在家人,也叫出家。這種智慧很重要,沒有生起這個智慧真的很可憐,芸芸眾生活著也像草芥木灰一樣啊。

今天大家寫了很多牌位,我估計一箱子都裝不下。還有很多很多無形眾生也來參加法會,那些已經逝去現在是中陰身的、或者是餓鬼道的眾生,想想它們以前也同樣擁有過這個身軀,那真像夢一樣地過去了。現在我們擁有這個人身,沒有為未來做出有效的工作,甚至這一生造的惡業就像墜石、秤砣一樣,讓他的神識一失去這個肉身,“噗通”就掉到三惡道里去了。你到醫院去看看,不等死來臨,惡道相就已經現出來了。有人問:地獄在哪兒?地獄在哪兒?你到菜場可以看到地獄,你到醫院也可以看到地獄。

我們學佛的人,這些問題都要思考的,這才是真實的學佛。不是做個遊客、做個香客,雖然你靠近佛教,祂有正能量,你被感染也會有用。但如果你心裡沒有生起這些智慧,往這個方向去發展,離開了這個正能量就是凡夫的狀態。很多人到寺廟裡來,做夢腦子都很清楚;一離開寺廟,醒著都不清楚又糊塗了。在寺廟裡不殺生、不吃肉,一離開寺廟,就想這個雞是給人吃的,怎么能不吃呢?

有人還問我:師父,那個雞是我養的。我說:你兒子也是你養的。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多講一點,就是把這個智慧的種子撒入你們的心中,希望你們每一個人,給它澆水,讓它茁壯成長,那人間菩薩就出來了。覺悟的人、修行的人能管住自己,管住自己的人就是正能量喔。

處在末法狀態當中,那些各大名山,各個旅遊景點,給你兜售高香、護身符、算命什麼都有。有一點佛教信仰的,但搞不清楚什麼是正法的,最容易上當受騙了。我常說這個話:不是鋼筋混凝土蓋了個房子,裡面塑了一尊佛像就是廟了;不是說塑了一尊佛像,攔一個圍牆那就是佛教了。有可能在末法時代,恰恰那個就是來破壞佛教的。

那種地方你能不能去?你不去他就沒有市場,你口袋裡皮夾子裡多少錢都給你騙完,你有卡他還帶刷卡的。這種就是打著佛教的旗號,破壞佛教的,這種行為我們能不能去隨喜它?要架空它,不去,觀音菩薩隨身帶,對眾生有悲憫之心,那才是真正的觀音菩薩。

社會上這種現象這么多,是不是我們生存的危機啊?我們學佛就是要改變這種危機,要改變我們的生存危機,這是不是觀音菩薩的心啊?所以我們學佛要開智慧,要認得真正的觀音菩薩。請問:我們心裡有沒有真正的觀音菩薩?明天放生的時候,你迴光返照就知道,在你心裏面暖暖洋洋的、慈眉善目的那一尊,就是觀音菩薩。

——摘自2014.03.18傳喜法師《觀音聖誕蒙山法會之三》


達真堪布:不是從骨髓里發出來的出離心,不管用!

在這裡講的跟我經常給大家講的一樣,出離心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發出來的,也不是你想發就能發出來的。不管是出離心、菩提心,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都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修出來的。

有的人說:「我也想發出離心,但是實在發不出來;我也想把這些貪念都斷掉,但實在斷不掉。」是啊,如果沒有一個正確、善巧的方法,不可能發出出離心,也不可能斷掉貪念。

那什麼是正確的方式、方法呢?就是修習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共同四外加行。為什麼叫共同四外加行呢?因為這是顯、密共同的教法,也是大、小乘必修的教法。

你徹底懂得了人身的價值,懂得了諸法的本性是無常的,尤其懂得了壽命是無常的;然後瞭解了輪回,知道輪回里只有痛苦沒有安樂;最後明白了佛講的三世因果「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世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這些道理,才會產生真正的出離心。

剛才宗喀巴大師講了,你懂得了人身的價值,懂得了諸法無常、壽命無常的這個道理,才可以斷掉對今生的貪執。你懂得了什麼叫暇滿的人身,懂得了暇滿人身真實的意義,然後你不會再去貪著、追求這些暫時的利益,也不會再去承辦這些暫時的利益。你一定會抓緊時間、全力以赴地學修佛法,依靠暇滿的人身讓自己在今生徹底了脫生死,了脫所有一切的痛苦。這樣,就能斷除今生的貪執。

如果你懂得了因果不虛的道理,即使今生受再大的痛苦,你也不會覺得痛苦。因為你是懂得因果的人,你是深信因果的人,這些都是自作自受——也可以說是消業、還債的一個機緣。你懂得了這些道理以後,你不會覺得苦,也不會覺得累,也不會再貪執世間的這些安樂,或者人天的福報。

然後知道六道輪回充滿了痛苦,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範圍,沒有絲毫安樂。你懂得並深信了這個道理以後,你不會再想得到人天、世間的這些安樂。佛講輪回如苦海,輪回如火坑。你把這個道理徹底弄明白,真正深信了以後,不可能再對這個有貪執,這樣才能斷除對世間的貪執,才能產生真正的出離心。

現在很多人雖然也學佛修行,但是連最基本的條件、最基礎的修法都沒有,出離心也沒有生起來;然後就念佛求往生,打坐修禪,念咒修本尊。這都是一步登天,不可能成就的。因為不明理,修行不按次第,不依教奉行,不如理、不如法。雖然學佛修行很多年,但是沒有絲毫變化,沒有一點點的進步,這就是盲修瞎煉麼!

所以,如果真心想解脫、真心想成佛的話,首先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續中,建立清淨的、穩固的、沒有絲毫虛假的出離心。有時候我們也有一點點出離心,但都不是真心實意的,不是從骨髓里發出來的出離心。這樣不管用,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心態沒有太大的轉變,命運沒有太多的改變。

真心渴望解脫的人,首先一定要發出離心,一定要好好修出離心,一定要修出清淨的出離心,然後再進一步地學修。這樣基礎才扎實,才穩固,這樣才能夠達到我們最終的目的。


宗薩仁波切:什麼是真正的出離心

佛教徒幾年之後,你也許可以輕而易舉的出離很多過去無法出離的東西,你變得不再關心那些被認為很世俗的事物。

你不再翻閱汽車雜志,也不再留意開過你身邊的車是法拉利還是奧迪。不再關心精品購物雜志裡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關心哪家購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經常更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煙。

可以說,你在這些方面出離的很好,你確實出離了一些東西。但是你可能會被另一些東西控制住,例如,你從肉食出離,卻走進了素食。你開始執著於素食,甚至認為肉食不潔,那些吃肉的人也會引發你的反感和敵視,這個時候,你應該從素食出離。你執著於吃素,而執著的直接結果就是制造出各種有害情緒,比如敵視。

同樣的,你可能不再關心張曼玉的新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再關心最新款法拉利,也不再關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開始關心另一些東西,你開始關心如何弄到純天然的紅珊瑚佛珠,開始搜集各種佛像,開始關心高僧們的八卦,這表示你的出離並不徹底。你只是從一個籠子鑽到另一個籠子裡而已。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准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舍。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具有出離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變,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

記住,我說的是任何事情,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也包括那些你認為很神聖的事情,例如,拜佛的動作。我們經常因為改變而生氣,因為改變通常是對我們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如果你還會被某件事情激怒,那說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這些事情可能是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你可能不會因為那些小事而動怒,但是一旦涉及你所認為的大事,你就可以了解到你是否具有出離心。如果你是一個愛車族,在早上發現你的車被劃了,你是否可以無動於衷。如果別人打碎了你家的窗戶,你可能會無所謂,因為那對你來說並不特別重要,但是,如果打碎的是你的面子,可能就有所不同了。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最需要出離的對象。但是,它往往是你最不希望出離和最難出離的東西,但你還是要出離。有時候,細節可以看出你的出離是否徹底,例如,你是否會因為有人不喜歡你所喜歡的貓咪而不快,你是否因為某人習慣於亂放牙刷而煩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可以用來判斷你的出離心。如果你徹底的出離,你就不應該有任何煩惱,因為你拋棄了所有的執著。你不會因為有人告訴你她不喜歡你的貓而生氣,也不會因為有人亂放牙刷而煩惱。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該拋棄的是對一切的執著,而不是一切。擁有出離心並不表示你要離家出走,或者把財產全部捐出去。出離並不表示你一定要過密勒日巴那樣的生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出離同時也意味著如果要你去過密勒日巴的生活,你也不會推脫拒絕。

以前有一位成就者,有一天一位客人前來拜訪,不過那位客人顯然對成就者所住的房子有些驚訝,他認為他住的房子過於豪華,那位客人並沒有打算把自己的疑惑藏在心裡,他直接告訴了那位成就者他的疑惑,他說:我聽說您是一位舍棄今生者,但是看著你屋子裡的那些東西,我覺得您似乎並不太符合舍棄今生的標准。

那位成就者微微一笑:舍棄一切並不意味著你我要象密勒日巴那樣生活,雖然我住在這樣的房子裡,但我早已沒有了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我隨時可以走出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出離心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可怕,你無需擔心它會剝奪你的財產,或者會剃光你的頭,讓你和家人生離死別。

你不必擔心失去任何東西,你需要放棄的,僅僅是執著,放棄這些對你沒有任何壞處,他只會使你更自由。但是放棄這些並不象我說的那麼容易,它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一些技巧,和一個懂得如何讓你放棄這些的老師。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

出離心,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 於生活在城市裡,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 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裡修,在地鐵裡,在公司裡,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裡出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菸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裡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裡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裡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 從所有的執著裡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的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裡(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你不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宗薩欽哲仁波切:出離心,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

 


聖嚴法師:出離心 捨離五欲的心

修行不能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而想開悟,那一定是外道。目前有人自以為在教禪,自命為禪師,但是不離五欲,認為釋迦牟尼佛也不離欲,並且主張在欲中才能真正地修行。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有出離心才能出三界,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才能不被五欲勾引、不受塵境動搖。

有人會以為出離心是小乘,禪是大乘,兩者無關。不對!人間的倫理道德、小乘的出離心、菩薩的菩提心,這三樣具備了才是大乘的禪。

若沒有以出離心作基礎,那便是戀世的心、貪著的心,或者是含藏慢心、狂心的一種英雄主義。所以,沒有出離之念,就不能稱作是菩提心。

「人欲橫流」的時代,物質文明的誘惑太多,所以要出離很難。因為出離心,必得離五欲。如不離五欲,則梵天都生不了,何況要證大小乘的聖果。既想開悟證果,又想不離五欲,是絕不可能的。

出離心實在難發;正在五欲中打滾的人,要他生起出離的意願,非常不容易。現在的臺灣,學佛學法的人好像很多,而且似乎也很用功。但其中有人,只是想從師父這裡學點東西,然後出去逢人販賣而已,甚至自己也當禪師主持禪七;真的要他發出離心就不容易了。可是,必須先有出離心才有可能了生死。想得虎子,必得有入虎穴的勇氣,有此勇氣,努力愈大、信心愈強,修行才能得力。

有了出離心,才會死心塌地好好用功,為佛法作干城,不貪戀世間所有,只以清淨的佛法作依歸。

已經有家有業不太可能出家的人,仍然要有出離心,才不會受到世間人事的誘惑和影響而煩惱不已。有出離心,才能了知苦空無常,並且體驗到世界是苦空無常的。

許多人誤解,以為有出離心就是不要世間、不要父母、不要兒女……通通都不要了,那叫逃避現實。出離並不是厭離、不是逃避。若父母健在而不盡子女的責任,這就不對。釋迦世尊出家時,父母有人奉養,生活無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要去求法,也是先安頓好了老母。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發出離心,並不表示不負責任。出離是不佔有,權利可以不要,責任一定要負。父母遺產可以不要,父母若無人奉養,托缽也要奉養。(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淨界法師:厭離娑婆,要厭離全面的娑婆

學習,佛法的專有名詞叫作熏習。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斷地把這個法義在心中就像沉香在熏衣服,一次一次地熏習,不斷思惟觀察,用這個無常的道理在心中不斷地熏習。

諸位!佛法的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學佛以後把門一關,雙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一直念佛,你就能夠想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概念,因為你不熏習。你只能靠你的生命經驗,而生命經驗很容易被你的感受跟妄想誤導,這第一個;第二個,你得到的無常無我的概念也不全面。你要厭離娑婆,厭離的不是痛苦的娑婆,更重要的是你要厭離人天快樂的娑婆,人天的這種概念,你不可能從生命經驗裡面得到。

所以,很多人為什麼在臨終,只要中陰身現出快樂境界的時候他就過不去?因為平常操作時,他所謂的厭離娑婆,他的所緣境,是厭離痛苦的娑婆,他對快樂的娑婆的厭離這一塊是生疏的。所以中陰身快樂果報現前,他就過不去了,卡在那裡,心隨妄轉,結果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諸位,這個無常無我的概念很重要。我再講一次,你要厭離娑婆,要厭離全面的娑婆,包括痛苦的娑婆世界,也包括快樂的娑婆世界,因為它們兩個有三個共同的相貌,就是:第一,不安穩;第二個,不能主宰;第三個,貪著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之所以離開娑婆世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它的後遺症太大。你為了吃刀鋒上的蜂蜜,結果被刀子割傷了,就是說,娑婆世界是得不償失。你今生享受快樂,本來是合情合理,你說:「欸,我這快樂,是我前生好不容易去做義工,辛辛苦苦的善業得來的,我應該享受!」當然,你可以享受,但是它矛盾就矛盾在哪裡呢?當你享受時,你又破壞了來生,問題在這裡!因為它帶動過失。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就是說你辛苦得來的快樂,它裡面有很多問題。這個快樂,「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你沒辦法住在這裡。最後你只能把過去的快樂,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這快樂我不要了,把所有的資糧迴向到淨土那種無過失的快樂。

所以,這個無常無我是很重要的操作。也就是說,你憑什麼拒絕你的快樂?我想每一個學佛人,多少今生都積集善業吧?你肯定善業比罪業重,所以臨終時,你來生的快樂果報一定會先現前的,中陰身一定先現前的,你會看到你來生的快樂。

問題是,你怎麼走過去?你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對淨土。道理很簡單,就是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代價,牢記這句話你就能走過去。你必須說服自己:我必須把來生的有漏的快樂換取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在臨終之前你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教育。就是你要先打預防針,因為你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你如何看待娑婆世界,用什麼角度來看它,你智慧的層次就影響到臨終時怎麼面對你的中陰身。這個道理你自己想不出來,只有透過對聖言量的學習,不斷地熏習,知一切法因緣生,皆悉無常無我,而看到娑婆世界的過失。


淨界法師: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因為他前生積集的善業太大了,由於前生善業太強,所以今生事事如意,身體健康,人也長得莊嚴,眷屬對他又很孝順,福報廣大!他對眼前的因緣產生迷惑顛倒,他以為他的生命永遠如此,既然生命是追求離苦得樂,現在就很好了,我不想改變什麼。

這時候,這種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佛陀告訴我們要思惟死命無常,思惟無常的道理。無常的道理有兩種思惟的方式,第一個屬於粗分的無常,叫做敗壞無常。敗壞無常,第一個要思惟我今生一定要死,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有生就有死,死亡決定要到來的!乃至於佛陀乃,至於阿羅漢都要面臨死亡的。第二要思惟死亡隨時要到來的,不是年紀大才死,年輕死的多得是!

甚至可以思惟說今天或者明天就要死,所以宗喀巴大師建議我們思惟今天就要死,為什麼要這樣思惟?思惟今天就要死,就會產生一種警惕,就算今天沒有死也很好,你還有明天,你還有更多時間積功累德。你思惟今生要死,而且死亡是隨時要到來的。第三思惟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功德以外,其余都沒有幫助的,都會被無常所破壞。本來我們對現前的果報,包括我們的色身、外在的因緣,我們都很滿意,這時候你以無常智慧觀察這些因緣,發現你現在的果報是如此的脆弱,你就會從現前執取當中跳脫出來,你會知道我該面臨來生,我不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所以無常敗壞對於福報非常好的人,他可以從今生果報的執取當中跳脫出來,這就是所謂敗壞無常,思惟死亡的到來。

第二個思惟剎那無常,就是細分的無常,微細的!我們不用等到死亡到來,就知道生命是無常,變化的。比如說我現在的心情感覺很好,但是你講這句話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不是你所形容的相貌,生命就像水流,你所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心情,下一剎那的心情就變化了,我們講過去現在未來,嚴格來說,其實生命沒有所謂的「現在」,你講「現在」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生命不是停止的,它是活動的,這時候我們看到剎那剎那的無常,我們就知道要找一個歸依處了,現前的因緣是如此的脆弱、不可靠,隨時會變化。我們思惟死命無常,有助於福報大的人,對於今生因緣的執取,而因小失大,幫助我們厭離娑婆,這是對現生果報愛取的對治。 


希阿榮博堪布:學佛要先厭倦輪回,最終逐步圓滿三慧

編者按:對多數學佛人來說,可能都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諸如:修行時應如何循序漸進?學佛應該經過幾個步驟?這些環節都有什麼要點?我們來聽聽希阿榮博堪布怎麼說,或許能有意外收獲。

修行有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這個順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離心,即厭倦輪回、希求解脫之心。

許多人會想,這不是消極避世嗎?其實,怎樣是消極,如何是避世,這都值得去思考。一頭扎進名利財色中,裡裡外外應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積極負責地對待人生。至於避世,社會關系簡單、生活簡單算避世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呼朋喚友、扎堆湊熱鬧的。文明發展到今天,人們應該學會尊重多樣性,接受別人選擇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畢竟人生各有因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喜好,都走同樣的路。

我們回過頭來談出離心:輪回指的是陷於煩惱之中以缺憾、局限為最大特征的一種生存狀態,厭倦輪回,就是厭倦了缺憾、局限、煩惱的無盡循環。煩惱這個詞真是妙,說盡了人心的不得安生、無可奈何。然而僅有厭倦還不夠,還要希求解脫。心生厭倦容易,心向解脫難。煩惱是生生世世熏習成瘾的,沒有決心、毅力和正確的方法,如何輕易能戒掉?又有幾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煩惱成瘾?佛陀說,要先看到輪回的“苦”的本質,進一步知道苦、煩惱都有其原因,通過聞思修行佛法去滅除苦因,才能遠離痛苦煩惱,得到身心自在之樂。

第二步,在出離心基礎上生起菩提心。

不僅僅滿足於個人的超脫,而是希望一切眾生安穩快樂、永斷煩惱,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精進修行,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不斷完善自己的修持,並幫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重要,是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修行者對空性的見解和證悟能否圓滿究竟。

第三步,證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攝持下逐步圓滿聞慧、思慧、修慧。

空性的話題,有些人很忌諱,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卻很喜歡談論,而僅僅止於談論:這兩種態度都無法讓人真正接觸到佛法的精華——般若空性。證悟空性的智慧雖說是我們自家的寶貝,不待外求,但是沒有聞思修的鋪墊啟發,智慧是很難顯發出來的。不重視建立正見,更不願意實修,只把些似是而非的話頭拿來空談,這樣是誤己誤人。

現在學佛的人當中,能靜下心來聞思的人不多,肯實修的更少。為什麼?主要是沒有真正的出離心。表面上學佛,心裡還抱著世間八法不肯放松,護親伏怨,搬弄是非。縱然聞思,也是得少為足,稍懂一點名相,便迫不及待要炫耀,人前人後架子十足。殊不知文字上的理解若不通過實修串習內化,文字就還是文字,你的煩惱還是你的煩惱。學那麼多,卻沒怎麼往心裡去,煩惱照舊,是非日增,著實該慚愧。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修行可以從善護身語意、遠離十惡業開始,行動上盡量避免殺生、盜竊、邪淫等惡業,言語上盡量避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盡量遠離貪心、害心以及執著恆常或拔無因果等極端見解。所謂“生活即是修行”,在我看來也就是這樣,把佛法的正見落實到起居應對中,在日常小事上也謹慎取捨因果。


如果沒有看破今生,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索達吉堪布

最關鍵的要捨棄今世

講經說法和修行不是很關鍵

阿底峽尊者接近圓寂時,瑜伽士恰徹卻曾問:「上師您圓寂之後,我去好好修行可以嗎?」

尊者不太滿意,回答說:「你去修行固然好,但修行就能趨入正法嗎?」

恰徹卻見上師不贊嘆,於是改變主意道:「那我給眾生天天講經說法,代表您轉法輪可以嗎?」

尊者仍是態度如前,依然說:「講經說法難道就能趨入正法嗎?」

恰徹卻實在大惑不解,問:「那麼我該做什麼呢?」

尊者告訴他:「雖然講經說法很好,修行也很好,但若沒有看破今世,表面上你講經說法,或者暫時在山裡修行,但過段時間,可能就跟世人混在一起了,最終自己也無法解脫。所以,這兩個都不是很關鍵,最關鍵的就是要捨棄今世,一切修行應當依止仲敦巴!」

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說,就像宗喀巴大師來人間有兩個目的一樣,尊者來藏地也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度化一位居士——仲敦巴。 所以,尊者在圓寂之後,要求弟子還是要依止仲敦巴,不能馬上就離開,否則禁不起外在的風雨,會讓自己再落入塵世。

仲敦巴尊者,其實就是從內心捨棄了今生瑣事的典範。一次,色頓山谷的信眾迎請尊者 去傳法。他對弟子吉祥自在說:「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捨棄世間之法,故不允許我作出心行相違的舉動。」

之後,他終年穿著綴滿補丁的舊衣服,在熱振寺的森林中修行,常常口裡念著「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為名聞利養縛」

可見,一心希求解脫的人,絕不會貪著名聲、地位、財富,正因為他把這些看得很淡,故根本不會被此所轉。

然在末法時代,真正能拋棄世間八法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捨棄今世!捨棄今世!!捨棄今世!!!

以前薩迦班智達面前,來了個叫寧莫的修行人,他問:「捨棄今世的因是什麼?」

班智達答言:「懂得輪回一切瑣事無有實義。」

又問:「捨棄今世的緣是什麼?」

答言:「了知輪回的諸多過患。」

再問:「捨棄今世的量是什麼?」

答言:「對世間八法興趣索然。」

最後問:「捨棄今世的驗相是什麼?」

「不被世間八法所染。」

這四個問題,我在講《開啓修心門扉》時也提到過。所以對修行人而言,最關鍵的就是不被世間八法所轉。

還有一則故事:一位僧人轉繞熱振寺時, 遇到了仲敦巴尊者。尊者說:「你轉繞寺院固然值得歡喜,但若修持一個卓有成效的法門不是更好嗎?」

那位僧人想:讀誦大乘經典,比轉繞的功德更廣大吧。於是他就到經堂的走廊,開始朗朗誦經。

仲敦巴尊者又說:「誦經固然值得歡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個法門不是更好輪嗎?」

那僧人又想:可能誦經的功德也不大,修持禪定的功德應該更廣大吧。於是放下經書,在床上閉目禪修。

仲敦巴尊者又照樣說:「參禪也是值得歡喜的,如果能修持一個行之有效的 法門豈不是更好嗎?」(「身」轉繞、「語」誦經、「心」 參禪,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認為功德特別大, 但尊者仍不是很贊嘆。)

這時,那位僧人實在想不出別的修法了,只好問:「尊者啊,那我該修什麼法呢?」

仲敦巴尊者回答:「捨棄今世!捨棄今世!!捨棄今世!!!」

如果沒有看破今世

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啓修心門扉》、《山法寶鬘論》中也講過, 如果沒有看破今世,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有些人只喜歡表面形象,剃個光頭、穿個袈裟,就到處問:「我好看嗎?」還有些人特別心急,一來學院就非要出家,我讓他先觀察四個月, 但他死活不肯:「不行不行!不要說四個月,連四天我都等不了。可不可以今天剃呢?您看我僧衣都買好了,穿出家衣服太好看了,我一定要穿!」但你若沒有看破今世,不要說剃光頭,就算把耳朵剃了也沒用。

前輩大德講過,修行人無論出家、在家,對今生的名聞利養等沒有興趣,修行才會圓滿成功。否則,一味貪著塵世間的瑣事,永遠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所以,大家要徹 底斬斷此生的牽連,學修後世菩提,尤其是若想出家修行,一定要背離世間五欲。

《本事經》 雲:「為厭背離欲,速證最上義,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只有看破了今生欲塵,才會迅速證得最上義,這樣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外在的穿著、形象等,並不是出家人的追求。

我經常想:一個人傳法若為了今生的錢財、名聲,時時以自我利益為中心,那即使暫時有些出路,終究也會一無所成。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應當要麼為了眾生,要麼為希求菩提, 這是菩提心的兩個條件。而要想獲得這樣的菩提心,首先一定要有出離心;要想擁有出離心,唯有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師。只有上師,才能為我們巧妙開示了脫生死、證得聖果的出世間道理,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人能做到這一點。

就像學習世間知識,唯有老師才對自己有幫助, 親朋好友不一定有利。同樣,在解脫的這條路上,依止上師至關重要,我們永遠不能離開上師。明白這一點後,大家應斷除對父母親友、財物受用的貪著,將這一切棄如唾液,衣食住行也隨遇而安,為瞭解脫而付出一切,全心全意地修行正法。

輪回萬法沒有任何實質

觀修輪回的過患

綜上所述,看破今世十分重要。這一點,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 都可以修。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對身外之物根本不會去執著。

譬如唐朝的龐蘊居士,他雖然是在家人,但對財物、名聲看得很淡。後來,他通過參訪道一等禪師,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開悟以後,他把金銀財寶、巨萬家產裝進箱子,用船運到湘江扔掉了。

有人勸阻:「你不要錢, 可以用它做功德、佈施給別人,總比倒入江裡強啊!」他就回了一首偈頌:「世人多重金,我 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意思是說,世人多愛重金錢,而我唯獨喜歡剎那的寂靜,金錢多了會擾亂人心,入於寂靜才能見到真如本性。到了最後,不僅僅是龐蘊自己, 包括他的妻子、兒女也都成就了。

從傳記中看,他就像傅大士一樣,身份雖是在家人,卻能看破今世,視金錢如糞土,對一切毫無執著。不像現在城市裡有些人,將金耳環、金項鍊都鎖進保險櫃,以為從此就高枕無憂了,而一旦保險櫃也被搬走,那簡直是痛不欲生。

其實,這些痛苦完全源自於金錢,大成就者們之所以能成就,也是因為他們對這些根本不執著,並依靠我們想象不到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獲得了究竟自在。

因此,若想扎扎實實地修行正法,就必須認識到輪回萬法沒有任何實質。而若想生起這種觀念,首先要觀修輪回的過患。在沒有深深生起這樣的理念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修行。

那麼,觀修輪回過患在相續中生起的標準是怎樣的呢? 要像朗日塘巴尊者那樣。一次,侍者對上師說:「別人都管您叫黑臉朗日塘巴,您還是高興一點吧。」尊者回答:「想到三界輪回的痛苦、眾生的痛苦,我怎麼會有笑容呢?」

據說, 有一天,一隻老鼠來偷尊者曼茶盤上的松耳石,可它怎麼也搬不動,於是就「吱吱」喚來另一隻老鼠,然後這兩只老鼠一推一拉將「成果」 搬走了。看到這副情景,尊者情不自禁露出了笑容。除此之外,他天天都愁眉苦臉,任何時候也沒有現過笑臉。

一切功德的根本

觀修輪回的痛苦

這樣觀修輪回的痛苦,是心趨入法、誠信因果、捨棄今世、慈悲眾生等一切功德的根本。

釋迦牟尼佛次第轉了三次法輪,初轉法輪時就先對眾比丘說:「此乃苦,當知苦。」所以,沒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必須要踏踏實實地觀修。 不然的話,成天醉生夢死、抽煙喝酒,沈溺於此還覺得好開心,那真是迷失了本性。

因此,對於輪回的痛苦,每個人務必要觀修,如果沒有這方面概念,修行不一定會成功。最後,用一個偈頌來結尾:

雖見輪回痛苦仍貪執,雖畏惡趣險地仍作惡,

我與如我邪道眾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

華智仁波切謙虛地說:雖然我見到了輪回的痛苦,卻仍不斷地貪執它;雖然怖畏地獄、餓鬼、旁生等險地,卻仍天天造惡業,不能制止自己的惡行。對於我和像我這般愚昧無知的眾生,祈願上師三寶加持,一定要看破今世,不要執迷不悟。否則,死時什麼善法都沒成就, 唯有帶著一大堆罪業離去,那實在「太划不著」 了。

大家學了大乘佛法後,一定要知道輪回上上下下都不離痛苦。《六度集經》中有一則公案 ,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往昔有個國王叫察微,有一天他獨自出行,遇到個補鞋的老人。他問:「你覺得這個國家誰最快樂?」

老人說:「當然是國王。」

察微為了讓他認清真相,就把他灌醉,給他換上國王的衣服,送進王宮,並囑咐嬪妃把他當國王侍奉。於是大家都恭敬承事他,大臣們也天天找他商量政事。但他什麼都不懂,每天這事要處理、那事要處理,不但不快樂,反而特別痛苦。這時國王又把他灌醉,送回到以前的家中。

他酒醒之後,以為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夢,夢里當了回國王,可是當國王實在太痛苦了……(也有論師從前後世的角度解釋說:他一個身體更換了見聞,如今尚不能自知,何況是隔世,捨去了亡故的身體,又受生新的軀體呢?)

可見,輪回中不存在真實的快樂。不過這樣一說,沒有佛法基礎的人或許不接受:「生活如此美好,你卻說它很痛苦,這不是故意歪曲事實嗎?」

所以,只有等他瞭解萬法的本性後,才能漸漸領悟這些道理。

敬摘錄《前行廣釋》

 

出離心與逃避心

出離心的誤區

走出修行的誤區---關於出離心的開示

怎樣才能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

學佛不是要你遠離生活,而是讓你學會生活!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是來翻轉生命的

印光大師的修學:以一個「死」字當頭

你想去淨土嗎?先要不怕死!

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

危險!念佛念經念咒未必是修佛法!

 

沒有出離心的攝持,所修的法再高也沒有意義!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