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本生傳》作者馬鳴菩薩
祈願法會正行期間,上午場,仁波切都會宣講佛陀的本生故事。
佛一開始發心,中間淨罪集資,最後成佛果,而發心、淨罪集資的過程,就是《本生傳》所講的內涵。佛的本生故事無量無邊,馬鳴菩薩著的《三十四本生傳》,是就無量的佛本生中,收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故事。這些不是作者自己編的,是佛親口所講,於經典中的開示,菩薩從中節錄於《本生傳》中。
佛所有的本生傳記中,分為五百世清淨身、五百世非清淨身。非清淨身是指示現於惡趣,如當畜生、飛禽走獸等,清淨身則是指示現於人天果的事蹟。《三十四本生傳》是佛行菩薩道,已登地後所示現,屬清淨身。
《三十四本生傳》的作者馬鳴菩薩,他是印度很著名的大學者。馬鳴菩薩一開始不是佛教徒,是婆羅門種姓,因為這個緣故而學習外道。其實他本人對佛法是有信心的,從傳記上來看,成為外道並非他所願。當時他是屬於外道的數論派,非常地聰明,獲得護法的授記,而且他不只學外道法,對佛教內明也有涉獵。他修「大自在天成就法」七天,就得到大自在天的現身加持,並授記說:「你不論找誰辯論都能贏,但遇到比我厲害的對手時,就沒有辦法了。」馬鳴菩薩原本就很聰明,得到大自在天加持後,更如虎添翼。印度的內道、外道常互相辯論,如果內道辯輸外道,就要服輸而改變信仰,歸入外道門下;反之亦然。因為馬鳴菩薩非常厲害,使得東印度的佛教徒都辯倒而成為他的弟子,乃至外道的四部也都成為其門下。。
但因為馬鳴菩薩的母親是佛教徒,希望馬鳴菩薩能入佛教,所以跟他說,他只是辯贏一小部分人,不算厲害。馬鳴菩薩聽了,便受到很大的刺激,因為他已生起慢心,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沒人比得過他。母親又告訴他:「你一定要去那爛陀寺,那裡有許多厲害的內道徒,辯贏他們你才算天下第一。」後來真的把馬鳴菩薩騙去那爛陀寺。
在去的途中發生了很多事情,例如有一次,度母化身為一個路人,馬鳴菩薩問他:「那爛陀寺在哪裡?」度母化身的路人,就用一種輕蔑的姿態說:「講到那爛陀寺,前面要加敬語!要說『吉祥那爛陀寺』,聽你這種講法,就知道你是鄉下來的,什麼都不懂。去、去、去!」馬鳴菩薩聽了便生了一些敬心,覺得自己好像真的什麼都不懂,那爛陀寺或許真的是個偉大的地方。
到那裡之後,馬鳴菩薩就寫信給那爛陀寺的僧眾:「我是來向你們挑戰辯論的,如果有人願意來,我會請國王作見證人。如果我輸,我會心甘情願投入內道門下;反之,你們如果輸,就要統統成為我的弟子。」那爛陀寺的僧眾在收到信後都非常害怕,並不是他們對佛法沒信心,而是因為馬鳴菩薩的名氣太大了,他已經把東方一切內道徒都轉成為外道徒。所以他們決定請求外援——在南印度的龍樹及聖天菩薩,他們想,一定要請他們其中一位來才有希望。但以時間及地點上而言,南印度太遠,來不及趕到,因此那爛陀寺的僧眾都非常著急。
有一天晚上,那爛陀寺的住持夢到護法對他說:「你們要舉行一場修法,透過修法我可以幫你們把信送走。」所以他們就修了一場法,透過護法的加持,把信帶到龍樹及聖天父子的手上。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整座那爛陀寺會輸在馬鳴菩薩的手下,所以才不得已用此方法。當護法一拿到此信,立刻送到龍樹菩薩及聖天菩薩那裡,一放下信,護法就走了。龍樹菩薩及聖天菩薩拆了信,他們都聽過馬鳴菩薩的大名(因為他講話非常有力,所以叫馬鳴),信裡說:「除非請動你們兩位,否則我們一定會輸。」
聖天菩薩之前就聽過馬鳴菩薩的威名,而且他們兩位在前世就有因緣,本來龍樹菩薩說:「這場辯論你去可能贏不了,還是我去吧!」聖天菩薩聽完了不太服氣,說:「不用,尊者您不用親自去,還是我去就好。」龍樹菩薩說:「那好,你持內道的宗見,我持外道數論派的宗見,你來辯我。」辯到後來,龍樹菩薩快輸了,但是在過程中,聖天菩薩曾現起:「咦!我的老師是不是變成外道徒了,怎麼對外道的法這麼熟悉?」他生起這一念不信之後,就把鞋子脫下來,在龍樹菩薩的頭上轉了三圈,這代表辯論時對方輸了。龍樹菩薩說:「就辯論而言,你這樣是可以的,但就緣起而言,你把鞋子脫下來,在你上師的頭上轉三圈,這是不好的。因此你去辯論的途中會遇到一些障礙,你自己要小心。」
果然如龍樹菩薩所說,在路上有一位乞者,向聖天菩薩乞討眼珠。這位在路上的乞者其實是魔所化現的外道婦女,雙眼都瞎了,她向聖天菩薩乞討眼睛。因為聖天菩薩具大悲心的關係,他就將自己的一個眼珠挖出來布施出去,但這個婦女拿到眼珠之後,卻拿來在石頭上砸碎。聖天菩薩看見之後,心想:「唉!我這樣的布施,對他自己和對我都沒有什麼好處。」因此稍微生起了一點點後悔的心,一般而言,菩薩如果布施時非常歡喜,不產生一點點後悔,布施完之後,眼睛是可以復原的;但是因為聖天菩薩生起了一絲後悔的心,所以眼睛無法復原,他因此成為了獨眼。後來他又繼續往那爛陀寺前去。
這時外道馬鳴已經找了那爛陀寺裡面比較厲害的人辯論,而他們全都輸了。於是他們被馬鳴菩薩抓起來,關在一個房子裡。聖天菩薩到了之後,就偷偷地進去這間房子。平常馬鳴菩薩每天都會回到這個房子,拿棒子敲每個人的頭,算人頭數。他會邊打邊說:「一個光頭、兩個光頭……」很不恭敬地對待這些僧眾。這天當他數到聖天菩薩時,他問:「多出來的這個光頭,是從哪裡長出來的?」聖天菩薩回答:「是從脖子上長出來的。」馬鳴菩薩又問:「只有一隻眼睛的光頭,來這裡能做什麼呢?」聖天菩薩說:「雖然我只有一隻眼睛,但是這眼睛已證得了三界中所有的空性。」馬鳴菩薩聽到之後,就問不下去了,心想:「這個人是可以和我辯論的人。」於是他們倆就在國王面前舉行辯論。
因為聖天菩薩非常厲害,後來馬鳴菩薩幾乎快辯輸了,當時就有很多幫忙馬鳴菩薩的天人、鬼神就前來幫忙。首先來了一隻鸚鵡,為了對付鸚鵡,聖天菩薩找了一隻貓,因為鸚鵡很怕貓,所以就飛走了。接下來,又有把馬鳴菩薩不了解的部分寫在石板上,像做小抄一樣;聖天菩薩就事先在石板上塗油,所以寫上去之後,字就看不清楚了。之後,來了大自在天的妃子鄔摩天女,聖天菩薩知道她很受不了厚顏無恥的人,所以變化了很多厚顏無恥的男人在周圍,因為天女最怕這種人,所以就離開了。最後大自在天親自來幫忙,正當大自在天想附身到馬鳴菩薩身上的時候,聖天菩薩知道大自在天喜歡乾淨,所以變現出很多不淨物,因此大自在天也跑走了,不能幫助馬鳴菩薩,馬鳴菩薩因此就輸掉了。
馬鳴菩薩雖然輸了,但他不想認輸,所以他就示現神通飛走,而聖天菩薩也馬上飛去追趕他。他們飛到天上的某一層,那裡有類似龍捲風的東西,若被捲進去會有被撕裂的危險。聖天菩薩便對馬鳴菩薩說:「你不要再飛了,乖乖跟我回去吧!」因此馬鳴菩薩才跟著聖天菩薩回去。回去之後,聖天菩薩把馬鳴菩薩關在一間房子裡,房裡放滿如山一般高的內道典籍,馬鳴菩薩沒事做,只好每天翻閱那些典籍,而且很快地他就把全部的書都看完了。
在這些經典中,馬鳴菩薩發現他今生所做的這些事,當初佛都已經授記過了。緣起就是一次佛在靈鷲山上說法,有一隻大鵬鳥飛來大小便,很不恭敬,而且這隻鳥發了一個惡願:「我要剷除佛法,使佛的弟子都成為外道徒。」聖天菩薩在當時也是佛的弟子,當他知道了這隻鳥發的惡願,他就也發了一個願:「當牠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會去降伏牠,最後牠會輸給我。」當馬鳴菩薩看到這個故事後,發現原來佛往昔都已經授記了,所以他就自願轉成內道徒了。
於是這時馬鳴菩薩就請了聖天菩薩來,對他懺悔往昔造的惡業,並對聖天菩薩說:「希望你把我的舌頭斬斷!」聖天菩薩回答:「你把舌頭斬掉也沒有用,即使把心挖出來也沒用!你只要發心皈依,成為內道弟子,努力地弘揚佛法,著作讚歎佛法的著述,這樣就可以淨除你謗法的惡業。」所以從此外道馬鳴就這樣變成了內道的馬鳴論師了。
馬鳴菩薩
中印度出了一位有名的大師,人們尊稱他為「馬鳴菩薩」,他對大乘佛學起了開端的作用。
馬鳴菩薩本學婆羅門教,擅長音樂及詩歌,聲譽很高。後歸依佛法,拜脅長老為師。脅長老是北印度的高僧,他深慮當時沙門中缺傑出人才,佛法漸見式微,沒有人能負起弘揚佛法、開導眾生的責任。他聽說中印度有位外道,才識過人,能言善辯;這位外道年輕好勝,自恃才高,要與沙門中學子辯論。他揚言:「如果沙門中沒有人敢站出與他辯論,那就說明服輸了,從此就不准公鳴犍椎(是古印度召只僧眾的一種木制法器),不得進行僧伽活動,也不得受人供養!」。
脅長者暗想此人定非等閒之輩,很想去會會他;倘有可能,就想度他歸依沙門。他不顧年邁體衰,跋涉水地往中印度去。
路上經過一個寶剎,有一群小沙彌見他年老慈祥,就圍著他打趣說笑。脅長老毫不在意,對這些天真的小沙彌面露笑容,聽之任之。其中有些年齡略大的,看出出長老不是平凡之人,就提出各種問題來向他請教。脅長老總是有問必答,沒有一點被難住。沙彌們至此十分欽佩,頓生恭敬之心。第二天長老辭別南下,沙彌們依依不捨,送了他不少路程。
長老到了中印度,故意在被馬鳴外道占據的那個最大的寺院住下。他問寺院的比丘們:「你們做功課時為什麼不依法公鳴犍椎呢?」,一比丘說:「長老有所不知,我們這兒來一個傲慢無理的外道,他聲稱:『你們現在沙門中沒有學子,都是一些平庸之人;而且佛法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你們不服,我們可以比試比試,根據各自的學說,來進行辯論。有本事的,請站出來吧!』,誰知我們有好幾位法師,都不是他的對手。從此他就不許我們公鳴犍椎,還占據了我們寺院。我們住持怕惹是非,就委屈地依從他了。」。脅長老聽了,安慰道:「你們不要氣餒,先去禀明方丈,大膽地鳴犍椎吧,有我來對付好了。」。比丘們來心裡有氣,今見長老出言不凡,知他必是高僧,一定具有辯才,就請住持與長老相見,並大膽地打起犍椎來。
馬鳴外道在裡面聽見,氣勢凶凶地問道:「我不准你們打犍椎,今天為什麼又打起來?」,比丘們說:「這不干我等事,北方來了一位長老,是他打的。」,外道說:「此人好大膽,我倒要會會此人!」。
馬鳴見了脅長老,是一個清?的老叟,就責問道:「你這遠來的老和尚,大約不知道這兒的規矩吧!」,長老說:「怎麼不知道,不知就不打犍椎了。」,外道說:「如此說來,難道你也想跟我辯嗎?」,長老說:「你要辯論也可,這有何難?我們佛門寬大為懷,素來佛不犯道,你們外道太放肆了,竟敢限制沙門活動。我們佛學博大精深,如大海可谷百川,今天讓你知道一下深廣也好。」,外道說:「不要誇口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本事。這樣吧,我們就訂在第七日,讓我們邀請國王、大臣、沙門、外道、娑羅門諸大法師,都來參加,看看我們誰勝誰負。」。
至第七日,道場上鐘鼓齊鳴,冠蓋雲集,與會者都來了。脅長老先到,從容地升上高座,儀態自若,微帶笑容。馬鳴後到,態度傲慢,見長老已到,只得於另一旁坐下。他抬頭看看長者,見他和顏悅色,情志安逸,端坐莊嚴,不由地微微暗驚:「這老和尚道風不凡,在這樣的大場面處之泰然,可能很有學問,今天得要稍加謹慎。」。
馬鳴定一定神,傲氣又上來了,開言道:「今天我們兩家辯論,非比平常,得先立個契約,你看可好?」。
長老說:「悉昕尊意,請你說吧。」。
馬鳴說:「如果誰輸了,就割去誰的舌頭好嗎?」。
長老說:「割掉舌頭有何用處,我們辯的是學術見解,不是一般人打賭,我看誰輸了,就自甘稱作弟子,怎麼樣?」。
馬鳴說:「也好,只要你不怕慚愧,當眾拜我。那麼誰先提問?」。
長老說:「我年紀老,從遠方來,又先在此升座,理應我先提問。」。
馬鳴說:「好,那就請吧。」。
長老說:「要使天下太平,人民豐衣足食,舉國歡慶,國王歡喜,當用何法?」。
馬鳴沒有學過治國之道,一時竟答不上來。
長老說:「我們佛教有世法和出法世。這是世法。要使國泰民安,就要從國王做起,愛臣民,輕徭役,薄賦稅,多作利國利民之事,使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始能太平。這是很普通的道理,難道也答不上來嗎?」。
馬鳴面紅耳赤,與會者笑聲四起。
長老又提了一些世法與出世之法,有不少玄理馬鳴連聽都沒有聽到過,答的支支吾吾,都沒答好。輪到馬鳴提問的時候,他想用婆羅門的學說來難住他,那知長老原先也是婆羅門種,對所有經典無不精通,凡有所問,長老都對答如流,令人信服。這下頓時挫了馬鳴的銳氣,在大庭廣眾前,馬鳴只得服輸,自稱弟子,聽從長者為他剃除頭發,受沙彌戒。
馬鳴回到內室,低頭悶坐,悒郁不樂。自思:「我才識遠震數國,從無敵手,今天怎麼輸於一個老和尚了,今後還有什麼面目做人!」,長老明白他的心意,走到他身邊,和善地說:「我們佛法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你是我見太深了,處處以我為中心,以致一葉障目,使你不能高瞻遠矚。你試想:釋迦佛作王太子時,也是信奉外道,他想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走出宮廷,苦修六年,使他感到外道學說不能解決他心中的許多疑問,於是獨自到菩提樹下,又修行了一年,終於在一個晚上的定中,突然見明星而開悟,徹證了無上甚深真谛。從此,他傳道四十九年,收了許許多多外道成為弟子。你說,佛學能比外道不高明嗎?」。
接著,長老又給馬鳴顯示神通,並說:「神通不是出家人追求的目的,比丘應以精研正法為要。」。經一番苦口婆心的解說,至此,馬鳴比丘方知長老是個得道高僧,心悅誠服,甘拜為師。脅長老說:「你呀,天資聰慧,夙根又厚,只是錯入了外道,使明珠沾上了塵土。從今後應該歸依正法,精勤學佛,方能使你真正地進覺道。」。馬鳴比丘徹底醒悟,從此虛心地聆聽師父為他講經說法,認真修學,數年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就。
再數年,脅長者回北方去了,這位馬鳴比丘仍長住中印度。此時他已博覽所有佛學經論,才認蓋世,且虛懷若谷,與多年前換了一個人了,沙門與外道都敬服,連國王對他也極尊重。
不久,北印度的小月氏國王起兵來伐中印度,將王城團團圍困,只是未動刀兵。中印度國王派使者去詢問:「你們長時間的將我王城圍困,使我人民遭難,你們為的是什麼呢?」,小月氏國王說:「我要你送我三億金,我即可退兵。」,中印度國王說:「我傾國相贈,也收集不到三億金。」,小月氏國王說:「你有稀世的兩大國寶,足可抵二億金,難道你不知道嗎?」,中印度國王說:「我哪有這樣貴重的國寶!」,小月氏國王說:「你藏有釋迦佛留下的佛缽,還有一位具有辯才的比丘,你把這兩樣寶貝贈於我,就足扺二億金,我可以滿足了。」,中印度國王說:「這兩樣確是我的國寶,但是我不能贈於你。」。
馬鳴比丘得知此事,就勸說國王:「陛下,你就滿足他的要求吧,一則可以退兵,生靈免遭塗炭;二則他單要佛缽與我,說明他心中十分敬重佛法。陛下把我留在國內,只佛化一國,若把我送到他國,我就可以別國去弘揚佛法,讓天下都受到佛化的利益。陛下是歸依佛法的,願國王三思!」。
國王平時對這位馬鳴比丘甚是尊敬,聽了他的開導,經過反復思忖,終於同意了。
小月氏國王馬上退兵,迎著佛缽和比丘回國去了。快到京城,舉國臣民焚香恭迎。數日後,有些大臣議論道:「國王啊,佛缽確是稀世之寶,而比丘國內有的是。怎抵得上一億金呀?」,國王說:「你們只知眼前利益,這位比丘名揚四海,佛學高深,精於說法,而且又是脅長老在世時的弟子,我迎他到本國來弘傳佛法,於國於民,都是有很大利益的。」。
一個月後,國王打算請馬鳴比丘說法。他尋思:「人們說畜生也有靈性,也能受到感化,我何不借此機會試試。」,他就挑選了七匹好馬,讓它們餓了五日,到第六日早上,召集國內所有沙門,外道、都來聽法;同時又命令把餓馬系在道場的柱子上,看看餓馬是吃草,還是聽法。
馬鳴比丘登壇講法。他講的是《佛遺教經》,講時語詞懇切,深入淺出,感人肺腑,場上肅靜;連那餓馬似也聽得出神,盡管飼以草料,它們都不思進食,豎耳谛聽。
比丘講經畢,只聞那七匹餓馬一聲長鳴,都淋然淚下。國王見此情景,深為感動!由於餓馬能解佛經的原故,因此就稱這位比丘為「馬鳴菩薩」。
以後,馬鳴菩薩得到國王的同意,又到別國去弘法,晚年他專門從事著作,著作有《大乘起信論》、《大宗地玄文本論》、《佛所行贊》、《大莊嚴經論》、《十不善業道輪》等,一直流傳迄今。
天竺十二祖馬鳴菩薩
宏海法師
今天要講的這位祖師是西元一世紀時期的中天竺國人,人們稱他為馬鳴菩薩,這位菩薩的美名來自一場戰爭中的交易。
當時中國震旦北方的小月氏國要派兵攻打中天竺,中天竺國王派遣使者談判求和,小月氏國說:「如果要我退兵的話,必須給我支付三億黃金」(古印度「三億」約等於我國「三十萬兩」)。天竺國王說:「我的國家裡連一億黃金都沒有,哪來的三億呢?」對方就要求:「聽說你的國家有兩件寶貝:一個是佛缽,還有一位辯才比丘。用這兩樣可以抵兩億黃金。」自古弱國無外交,天竺國王只好同意了這個要求。
月氏國王帶著佛缽和辯才比丘回國以後,大臣們就議論紛紛:「請回的佛缽固然好,但是拿一個比丘換一億黃金也太不值得了吧!」於是國王就請這位比丘陞座說法,並將七匹馬餓了好幾天,在說法這天牽過來。結果聽法的人無不頂禮膜拜心開意解,七匹餓馬也都流著眼淚聽法長鳴,給餵草都不吃。從此以後,人們就稱這位比丘為「馬鳴」菩薩。
這位馬鳴菩薩出生王族,起初是一個外道沙門,極其聰慧博學,擅長辯論,為人非常傲慢。傲慢到什麼程度呢?他的手杖上刻著:「天下有智之人,如果有能夠勝過我者,我就把頭砍下來。」結果真的沒有人能勝過他。他對中天竺國中的諸位比丘說,把他辯論贏了的人,才可以打揵椎受人供養,輸了的比丘不能夠打揵椎,揵椎是寺院用來集眾的法器。
當時禪宗第十祖脅尊者在北天竺,觀察到這個外道沙門得度的因緣到了,就來到中天竺,在一個寺院住下,故意問寺中的比丘為什麼不打揵椎?比丘說有個外道善辯,他要求全國的釋子比丘,辯論不過他的就不能公鳴揵椎受人供養,我們都辯不過他,只好不打。
脅尊者就說,你打,這個外道我有辦法對付他。這些比丘就半信半疑的鳴了揵椎,這個外道聽到後就前來質問誰鳴揵椎?比丘們說是北方來的一個長老,於是他們相約七天之後辯論。七天之後,國王大臣外道比丘們都集合在一起觀看這場辯論。外道見這位長老神色安悅,氣定神閑,心想看來這是一個聖人比丘,今天應該會有一場好辯論。好辯的他就和脅尊者相約輸贏條件,說「今天誰輸了就把舌頭割了」。脅尊者說「也不必如此,輸了的人就做贏者的弟子吧」。
辯論開始時,外道問誰先立題?脅尊者說我遠道而來,年紀又長,理應我先說。外道同意。於是脅尊者說:「當令天下泰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這下把外道給說楞住了,這怎麼辯呢?怎麼辯都不對呀,只好默然認輸,成為脅尊者的弟子,可是心裡還是很不服氣,脅尊者知道他的心念,就示現種種神通折服他,這才真心誠意的拜服師父,學習佛法。果然不久就博通眾經,明達內外。
禪門西天的二十八祖當中,第十祖是脅尊者,第十一祖是脅尊者的弟子富那夜奢,第十二祖就是馬鳴尊者。
馬鳴菩薩有部著名論著叫《大乘起信論》,就是這部把大乘如來藏思想和唯識說合二為一的大乘佛教重要論著,在最後也是勸修淨土法門。
為什麼呢?他說初學的修行人,心力怯弱,信心還沒有成就,真正的信心成就,要修十信修一萬大劫,進入初住才行,在這之前都不能說是信心成就。信心難以成就,就容易退失菩提心。那麼如來有最殊勝方便的法門,可以使我們的信心不退,什麼法門呢?就是讓我們求生淨土,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往生以後常得見佛,再無退轉。這是這位偉大的禪門祖師對我們的勸進。
世間最好的裝飾品【馬鳴菩薩講故事】
其次,如果想莊嚴自己,沒有比善業更好的裝飾品了,所以應當勤修諸善。
我就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農夫非常聰明,有世俗的智慧。有一天,他和幾位同伴一起去城裡時,看到一個人。這人不僅容貌端正,衣著華美,佩戴著種種金銀珠寶,乘坐著裝飾華麗的車子,前呼後擁地跟隨著很多侍從;而且他的侍從也都個個華衣美飾,令人賞心悅目。
可這聰明的農夫卻對同伴說:「不好不好。」
同伴道:「如此威德端正之人,一見之下就令人產生深深的愛敬之情,有何不好?」
聰明的農夫說,「我是說自己不好,不是說他不好。由於我前世沒造什麼功德,以致我今生雖得人身卻如此下賤,沒有一點點威勢,也不被人所敬重。如果我前世多修福德之業,怎麼會不如這個人呢?所以我從現在起要勤修善業,這樣將來我一定會勝過此人。」
隨即又說:「此人捨棄放逸,因修善而獲福德利益;而我因為放逸,不修功德之業,所以現在貧賤下劣沒有威勢,我對自己的所為感到深深的慚愧和自責,所以我說自己不好。
「我觀察自己現在非常貧窮而低賤的處境,對自己感到深深的哀愍。這都是我被煩惱所欺誑,放任身心所致之惡果啊!從今往後,我一定精勤修持布施、持戒、禪定等善法,一定能使來生獲得高貴的種姓、如意的眷屬、端正的容貌、舉止有度的威儀、充足的財富和眾多侍從,並且隨到何處都令人歡喜,被他人所尊敬,再也不會象現在這樣的鄙陋之身,令我後悔莫及。噁心是害我淪落貧賤的最大怨敵,而對此能自省感到深深的後悔,進而修善必得快樂。一個人如果造惡業的時候,所有的善法都生不起來;而以佛法的正理守護自心修行善法者,世間的福樂富貴無不具足,這就是善惡果報的差別呀。
「佛說依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種正道,能獲證涅槃。如果內心貪著財富、名利、榮華富貴,希求來世的人天安樂,還是免不了衰敗老死等諸多過患,所以就算是剛剛我說過的來世種種福樂,我也決意棄捨,從此我當精進勤修,一心專求解脫聖果。
「有如畫家於醉時作畫,酒醒後看到醉時所作非常低劣的畫作,於是毀掉重新畫上乘之作一樣;對於前世由於愚痴之故造作的今生惡劣之身,應從現在起滅除惡業,以期將來求得殊勝的果報。見到這樣的惡報,有智慧的人應該發自內心深深自責啊!」
【譯者按】上面故事原文出自馬鳴菩薩所造《大莊嚴論經卷第六》,今由古文譯成白話文,以便閱讀。然我不才,辭不達意甚或錯漏之處難免。殷望有學者以教。
作者:馬鳴菩薩
白話翻譯:朱英俠
淨空法師:馬鳴菩薩教我們三個原則
我們讀到這些經文很羨慕,佛菩薩告訴我們,很簡單,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能跟他一樣。
為什麼?這是你的本能,你本來有的,一點都不稀奇,佛菩薩的智慧也是你本來有的,只要把這放下就行。真正的功夫不是別的,是放下。
我們去念經,念經會開智慧,是,會念開智慧,不會念長煩惱。
什麼叫會念?念經的時候把分別執著放下,這就叫會念。
念經的時候還有分別執著叫不會念,那個念法煩惱不但不會斷,還會生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什麼?叫所知障。你有煩惱障,你現在又加上所知障,你就錯了。
所以念經,馬鳴菩薩教給我們這三個原則,我們要記住。
念經、聽教(就是聽講),都要守住這個原則,聽講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就是你心裡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不要去想它,一心聽經,把其他的念頭都忘掉、都放下,這叫會聽。這樣聽經會得定、會開悟。
不會聽的人,就是我們凡夫想聽講,聽人講話一樣,句句都記在心裡,順著自己的意思生歡喜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要批評,那叫生煩惱。你聽了看了生喜怒哀樂,你生這些東西。真正會聽經的人,他聽了他得什麼?他得清淨平等覺,他得這個,這叫會聽。
換句話說,聽經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就是清淨平等覺。讀經的時候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叫我們不執著言說相,我們也不應該執著文字相,也不執著這些名相,也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不必去想,這樣讀經就會得禪定,會開悟。
所以會跟不會關係很大,什麼你都得會,掌握到它的原理原則。
馬鳴菩薩開示念佛法門
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佛(馬鳴菩薩)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性弱。以住此娑婆。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慾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求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賢首起信疏曰。往生有三位。一如蓮華未開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無退緣故稱不退。二信位滿足已去。華開見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三三賢位滿。入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如佛記龍樹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
四明融心解曰。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九品悉皆不退。故今托彼勝境修觀。縱理未顯。見愛俱存。舍報必生無退轉處。起信令觀彼佛真如法身者。自非一心三觀。將何觀之。今家以三觀釋經。與馬鳴之意。更無少異。故十疑論。令想彌陀法身報身光明相好。故知。往生之行。正在三觀。想彼三身。舍此求彼。初心不退。其義皆成也
馬鳴菩薩造起信因緣有八,其中第七條亦為娑婆眾生開示念佛法門:“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大乘起信論》( 梁真諦三藏譯):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圓瑛大師《大乘起信論講義》:
“此約劣機。初學是法者。謂修行信心。欲求正信。速得成滿。因機劣難成。心懷怯弱。下明怯弱所以。因住此娑婆五濁惡世。釋迦已去。彌勒未來。不能值佛。外缺勝緣。故懼退失。
勝方便。即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乃為修行捷徑。如來以此方便。攝受護持。劣機眾生。令其信心不退。專意念佛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因緣。乃本覺內熏為因。能發信佛之心。依信起行為緣。轉得資熏之益。信行既篤。更加願求。三種資糧既具。故得往生見佛。永離惡道。○如楞嚴勢至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乃至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亦念佛因緣。感應道交也。
此引證專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居不退地。蓋往生不退。約有三位。一者如蓮花未開。信行未滿。此但處無退緣。故名不退。二者花開見佛。當信位滿足。分見法身。住正定聚。乃真不退。三者三賢位滿。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如佛記龍樹菩薩。住初地。生淨土等也。此中即得往生。常見佛故。又雲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似當後二不退也。四修行信心分竟。”
《大乘起信論》(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余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
蕅益大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初學菩薩。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但止觀力微。境緣粗惡。未入正定聚中。不能保其無退。故更示此勝異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須知前止觀門。名念自佛三昧。今示念佛菩薩。即念他佛三昧。以念佛及菩薩。不生妄想分別。即是止行。了知諸佛菩薩。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即是觀行。所以修止觀時。設見佛菩薩形。知是魔事。不生取著。今念佛菩薩時。設更別商止觀。大似騎牛覓牛矣。然正念佛菩薩時。或得見佛菩薩。即應了知唯心所現。萬勿取著。勿生喜動。勿向人說。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不語一人。此為要訣。唯至臨終見佛菩薩。方是感應道交。定非魔事。不必致疑。以佛菩薩得大神通。決定護念有緣念佛眾生。不失時故。言發大誓願者。為度眾生求生淨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淨土也。”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余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