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咒快速成就的秘訣
普敬法師
怎樣念咒能讓你快速成就?你必須做到老實念誦和具備信心,還要不問收獲的安住當下。現代人根器普遍低下,高超的法門如禪宗等,已經很難修得了,修不了的話,這樣高超的法門對於鈍根修習者說只能是浪費時間而已。
末法時代,要論快速成就且最適合大眾修行的法門,莫過於佛號和咒語了。當然如果你根器好,亦可以禪密雙修,即在念咒過程保持覺知,覺知力足夠強大就能開悟,念佛如是。
如果你是時日不多的人,一句阿彌陀聖號對你來說則最快捷了,因為只需要具足信願,命終十念就能仰仗佛力讓自己不費吹灰之力的往生淨土佛國,這是最快捷的。
(但是如果你還年輕,一句佛號一樣得老老實實念上幾十年而等壽終才能往生了,除非你能念出功夫,能做到舍壽自在往生。)
現在大部分眾生是選擇念咒,除了因為經典記載的咒語功德確實是不可思議以外,大部分人也是覺得自己太年輕,覺得往生要等壽終,而壽終之日還早,所以就想趁著年輕,希望念咒能修出一點成就。但為什麼古代念咒成就者那麼多,而現代成就者寥寥無幾呢?
現代的人修行,除了人心浮躁以外,主要的原因還是三心二意,不老實的緣故。這種三心二意其實也是對自己念誦的本咒不具備信心的體現。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人雖然念咒,但總是在不停的在變換法門,或者說不停的變換各種咒語來持誦,好像看到哪個咒語都眼饞,感覺哪個咒語都很殊勝,哪天看到某個咒語有人感應了,就對比覺得自己的咒語沒有感應,於是又對本咒不具備信心了,然後就換,總是念來換去的,但發現這些換過的咒語始終沒有一個自己念出靈驗的。
於是很長的時間裡,還是不停的在尋找,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讓自己快速成就的法門或者咒語。奇怪了,為何別人念了感應的咒語,我念起來都沒感應?甚至還沒自己原先持誦的本咒感覺好呢?在如此反復的惡性循環中,就在這不停變換咒語的過程中,在這沒有絲毫感應的過程中,時間已經悄悄的流逝了,而自己的耐心也一點一滴的被消磨盡了,於是到頭來,有的人退心了,有的人懷疑起了佛法,這是很可悲的!
我們看看古代為何成就者多?那是因為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更沒有發達的網絡,人家要求一個法是很難的,好不容易求到一個殊勝的咒語,都會覺得無比珍貴,是會用心念誦一輩子的,不會三心二意,而且也沒那麼多咒語可以選擇,於是就促成了老實念誦。
因為老實念誦,就很容易「攝意不亂」,達到一心不亂而定力顯發,咒語也隨著自身定力而發揮出了不可思議的力量。當然古代成就者也是做到了不懷疑咒語才能做到老實,又在具備信心的情況下,才把咒語發揮出了很大的威力。
大悲心陀羅尼經提到說:
「大悲咒能滅八萬四千重罪,功德巨大,但若起一念疑心者,小小罪業猶不可滅,僅能遠作菩提之因。」
以此類推,任何佛咒都是如此。所以現代的人念咒發揮不出威力,最大的原因就是疑神疑鬼,不具備信心,又三心二意,不肯老實的緣故。
所以修行者一定要杜絕三心二意,選擇法門或者咒語的過程是有的,這是明確目標,但不能一輩子都在不停變換咒語,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既然選擇好了,那麼就要做到在任何咒語與其感應面前都要如如不動。任何咒語功德都是巨大的,你選擇了自己合適和喜歡的,那就堅持,不要三心二意。
有人說:即使做到了具備信心和老實念誦,但過程出現枯燥的感覺,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其實那就要反省自己為什麼會枯燥了,會枯燥的原因是因為你念的沒有法喜,沒有法喜的原因是你未安住在當下,你把念咒當成走向未來成就的腳踏石。你雖然在念咒,但你卻一直在幻想虛幻的未來,或者回憶消逝的過去,這樣的話就叫嘴念心不念,你已經被妄想束縛,如何有法喜呢?
還有更多的人念咒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收攝六根,愛看愛說,心散亂無比,所以念咒者應當收攝六根,讓功夫相續,更不要隨著妄想東奔西跑,念咒就念咒,念這一句就清楚的知道這一句,念下一句就清楚的知道下一句,
(當然只有默念才能做到一整天不停念誦而不累的,也必須學會默念才行,或者嘴動不出聲念法。)
如此念去,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妄想自然不能耐你如何。當你法喜出現的時候,你就會一刻不想停的安住在這種念咒當中,那麼念咒對你來說就是享受,而不是完成艱難任務似的那種負擔。
禪宗祖師雲:「打的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念的法喜了,妄想沒了,功夫就來了
(注:祖師不是說去打死念頭,因為強壓住念頭就如同枯木石頭,非開悟者所為,成就者都是在保持覺知情況下而不隨順妄想才導致妄想自歇的,指的是這個意思)。
古今禪宗祖師成就開悟總在不經意間,但也是付出了長久的不問收獲之耕耘和努力才換得的,所以,就讓我們安住在當下念咒的法喜間,繼續努力吧,也許有一天,也在不經意間你就成就了,但如果你不努力,那就永遠不會有成就。
所以念咒要想快速念出成就,真正的秘訣只有一個,就是在對一個咒語具備信心的情況下,讓一個咒語在心中不停的相續默念。
首先「信心」是首要的,佛法無信不入,如經所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之善法」,另外咒語又為什麼是一個而不是兩個或者三個咒語?因為太多了很雜亂,東一下西一下的攪亂自己,除非你能把這兩三個咒語串起來而能不分別的當成一個咒語念誦,如此則例外。
至於為什麼要默念?因為雖然出聲有出聲的好處,但出聲只能局限在固定時間和相應的場合裡,而要做到不論場合乃至二六時中不停的念誦的話,只有默念才能做的到。
另外這個咒語的長短也有講究,像普傳的這個大悲咒不長不短,念誦起來朗朗上口,念誦起來不但非常順暢,咒音還能像行雲流水般的在心中相續,短大悲咒這優勢是千句大悲咒比不了的,千句大悲咒雖然有他無比的功德咒力,但是由於太長的緣故,有些佛友念誦了幾年還在一句一句的打牙牙語,更別提能夠背會且還能在心中默念了。
既然連在心中默念都做不到,又如何讓咒音在心中如行雲流水般相續?既然不能讓咒音在心中相續,就無法攝意不亂,如此則很難功夫成片,更別提修出神通或者成就了。
短大悲咒的優勢就在於此,正因為這樣,因為短大悲咒修出成就的人不計其數,正如有位居士如此這般默念短大悲咒十年,修出了不小的神通,那是因為他二六時中幾乎都在默念,連上廁所都在用功。
修出神通之後的他亦開始修持楞嚴咒,但我知道他念誦楞嚴咒也好幾年了,但始終沒有背會,這就是長咒的不好之處,首先就是不好背會,其次若因為不能背會就無法在心中默念相續(當然也有例外的)。
試想一下,如果這十年他不是在修持短大悲咒,而是在學習千句大悲咒,十年了還在一句一句的打牙牙語,那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當然,小小的感應會許會有。
也許你會認為千句大悲咒功德力量比短大悲咒大,但若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而無法攝意不亂,那根本就無法發揮出咒語的真正威力,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些能夠真正念咒達到一心不亂的人,反而把任何咒語隨手拈來都能發揮無比的威力。
差別就在於此,重點是「攝意不亂」,而要達到攝意不亂,咒語長短以及順暢度乃至在心中相續默念等問題都有關鍵性作用。
當然,也有人能夠把楞嚴這樣的長咒熟記於心,也能做的行雲流水般在心中默念,這種則例外,亦是可以修出成就,比如就曾有一個老太太專修此咒而獲得不小的神通。並且楞嚴咒的滅除情欲與增進道心之力量無與倫比,對於修道大有輔助。
對於梵音楞嚴咒的這些功德,我多篇文章已經有過論述,淫心重的人最好選擇梵音楞嚴咒修持,因為邪淫關過不了,其它都是空談。此咒更是成佛大咒,能專修者非同小可。
如果你能領悟覺知,不管念咒念佛乃至不管念誦任何咒語都始終如一的保持覺知去念,那麼我想咒語多還是少也不會對你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念咒僅僅也是保持覺知的助緣,而保持「覺知」,則是開悟的關鍵。
淨界法師:所有修學,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
【導讀】:人生在世,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死亡的問題。當我們從一個生命,到另外一個生命的時候,成敗的關鍵在哪裡?怎樣才能參破生死玄機,確保臨終往生?
這不但是一般人應該關心的問題,更是淨土念佛人必須要注意的關鍵所在。
讓我們一起聆聽上淨下界師父的這段開示,以智慧的觀照,按照「提起佛號、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四個重點次第,解行並重,為往生早作準備,保持臨終的正念,超越死亡,自在往生。
為什麼要談死亡的問題?
首先,學人歡迎大家來到佛學院參訪。我們早上參加海公師父的告別式,在回程的車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死亡的問題,一般人是不喜歡談死亡問題。但是我是覺得我們遲早要面對,今天就跟大家談談死亡的問題。
我們一個宗教的修學者跟慈善家,從大乘的角度,其實日常時候,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太多的差別。
因為我們也從事於這種慈善的事業,但是宗教師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跟慈善家的心態,可能是不太一樣的。
也就是說,你今天去面對一個慈善家,你會從他的日常生活的表現,來判定一個人的成敗。但是宗教師判定一個人的成敗,只有一種情況,叫做「蓋棺論定」。就是從他死亡時,他當時的內心來論定,因為死亡是對我們一個人最大的衝擊。
你看你平常丟了一個車子,我們會心痛。但是你死亡的時候,你是失去所有的東西,包括你的財富、眷屬,乃至於我們的身體,乃至於我們熟悉的環境,我們要面臨一個陌生的地方。
所以這個時候,就考驗一個宗教的修學者,他內心的「雲何應住?雲何調伏其心?」他的安住跟調伏的問題,這就是心地法門。
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宗教師你平常表現再好,你臨終只要起顛倒,你就完了!因為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當我們從一個生命,要到另外一個生命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成敗關鍵,就是你臨終的正念。
淨土宗更重視臨終的正念,淨土宗可以既往不咎——它可以不管你的過去,你做了什麼事情?它可以不管你。
你沒有學佛之前是如何的荒唐,它完全可以不管,但是它很在乎你的心地法門,你的信願是不是達到淨土宗的標準。
淨土宗最關鍵的是什麼?
你如果深入淨土的經典,尤其是比較高層的經典,你不要只看那些太基礎的開示,因為基礎的開示很多都是方便法。
我們現在學佛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沒辦法判斷:這句話是祖師、是善知識一時的方便,還是佛陀內心想要說的真實的究竟義?我們搞不清楚「真實義」跟「方便門」,搞不清楚,因為都混雜在裡面。
如果你把那些枝枝末末的調味料都拿掉——淨土宗的方便門全部拿掉的時候,到底佛陀想告訴我們什麼?
其實淨土宗重視你的信願,高過於你的業力,你是帶「業」往生嘛。
但是你不可能帶「念」往生,你不能帶「妄想」往生,不可能!淨土宗可以不管你的行為,你過去的行為。當然你學佛以後,你的行為跟你的心念是互動的,你過去做了什麼,你只要願意改變,它都可以原諒你的。
但是你的心念是很重要的!你如何去控制你的念頭?你如何去引導你的念頭?這一點是淨土宗最在乎的,所以叫「隨念往生」嘛!
我們淨土宗的人,在臨終時候的正念,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就是個重點了!可以說你一輩子的修學,你每天做功課,你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臨終的正念,就是這個意思。我個人這幾年,一直在研究臨終正念的問題,當然我的主要思想來自於《彌陀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我發覺《彌陀要解》裡面,它對於正念,蕅益大師,我把它整個《彌陀要解》,經過反反復復地研究,我覺得老人家是提出了四個重點,我願意提供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就是我們遲早要面臨死亡,你要如何為死亡做準備?
淨土宗往生的四大步驟!
一、提起佛號蕅益大師強調:提起佛號,「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彌陀要解》中,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可以取代的!不可以取代的!
臨終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你不可能再觀想、觀像。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學,最後一定要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因為它是你的根本法門,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個音聲產生一個良好的互動,當然是一種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這個音聲,你才可以在臨終的時候,讓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起來,叫「一念提起,萬緣放下」。你憑什麼能夠讓佛號——這個音聲能夠運轉、提起呢?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跟它建立一種皈依的心情。
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佛號是不能取代的。我們相信我們是生死業障凡夫,我們自己沒辦法去處理臨終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們。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號產生皈依的心情。
淨土宗,剛開始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可能會有人幫你助念,但是這不算數,別人念的都不算數。當這個音聲進入你的耳朵、傳達到你內心的時候,你聽到這個音聲,你自己要讓音聲在心中轉動起來,這才算!
你諸多的妄想——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正常人會回憶過去,你過去從小到大,你可能忘記的事情,都像放電影一樣會放出來。這個時候這些影像會不斷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這個時候百感交集!瞬間回憶你的一生。
這個時候,佛號的聲音進來以後,是不是會讓你馬上醒過來,然後讓佛號在心中運轉,這是第一個觀念「提起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必須跟佛號,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互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隨時能夠產生皈依的心情,這是臨終正念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讓佛號在心中運轉起來。
所以當我們做完功課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它會歸到這句佛號裡面,這是第一個重點。
——淨界法師 講解 《如何為往生做準備》
法鼓山 齋明別苑
每天做早晚課時,一定會誦念〈三皈依〉,最後以迴向作結。這首朗朗上口的〈三皈依〉偈,有什麼義涵呢?
---------------------------------
〈三皈依〉偈 早晚的提醒
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佛教徒每天做早晚課結束前,會誦念〈三皈依〉,最後以迴向作結。〈三皈依〉是出自《六十華嚴》的〈淨行品〉,提醒學佛者發願以三寶為究竟皈依,並努力實踐。早課念〈三皈依〉偈,是提醒自己要實現自己的發願;晚課反省自己到底做到多少。
客問:
老禪師曾說在家人皈依之後,每天仍須作皈依,請問應該如何自作皈依?聽說皈依三寶以後,若每天早晚沒有作三皈依,四十九天以後,皈依就已經消失了?
師答:
在家學佛的居士,每天早晨自己一定要靜下心來作皈依,念三次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即可。晚上不要作,縱使夾雜著妄想雜念也無所謂,因為皈依是祈求,不是功德,目的是皈依而已。
一天不作就一天遠離皈依,若是四十九天,那還得了,類似平常我們說讀書人,三日不讀書,就會面目可憎。真正說作皈依,乃是每天早晨自己都要作皈依,這樣才不會失去皈依。
(選自白雲老禪師主答《解惑篇》)
早晚至少念十遍三皈依的好處
《普賢行願品》夢參老和尚 講解
我經常地對我們道友們講,受三皈的時候,我跟他們講,受了可不要忘記,早晚二十四小時銜接。晚上睡覺的時候,要上床了,什麼事都沒有了,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少念十遍,或者能念到睡著了。第一個,不做噩夢;第二個嘛,漸漸地你就常時想念三寶。
早晨一睜開眼睛,剛一恢復知覺,第一個念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十遍。二十四小時,一個尾巴,一個起頭,兩個銜接起來。那我們中間做任何事情,都把它歸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里。你造業的,懺悔在這裡頭,佛、菩薩給我們懺悔;善業的隨順。這叫懺悔業障。這樣還含著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眾生也有做好事的,幫助別人,做好事。
如果你能終生不斷,每天都這樣做,死了一定能生凈土!
夢參老和尚
受三皈五戒後,請問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照著做呢?
受三皈依時,師父告訴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不要忘了每天晚上臨睡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念佛菩薩名號。」不管念哪一尊佛的名號,都代表三寶。再說,受了三皈五戒,入佛門之後,是不是每晚都念著三寶入睡呢?當你每天睜開眼睛時,你的第一念是不是立刻想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如果你能終生不斷,每天都這樣做,死了一定能生凈土!問題是這種人十個裡面也找不出兩個呀!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是看不住的!
要時時注意照顧你的身、口、意三業。為什麼對每一位受三皈依的弟子,我一再囑咐他們:「你晚上睡覺前,要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早上一醒來,一睜眼睛,什麼都沒幹,就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這是什麼含義呢?就是使你念念不忘三寶。
你白天一起來,在家俗務很多,你恐怕會忘記念,如果早些時候把它念好,存到那裡頭,白天沒念,我早上已經念了。晚上一睡覺,這一天事情都過了,到晚了,夜間怕做夢啊,做夢的時候也不忘三寶,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多念一點更好,最少要念十遍。早晚相續,轉變你的貪、瞋、嫉妒,這樣子你會生起一種純粹的清凈心。這也叫修行。
客問:
家中沒有佛堂,如何每天作三皈依?
師答:
只要心裡清淨,提起正念即可,即使站立床邊亦可,但不能在廁所作三皈依。
在家人作三皈依一定要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才可。
出家眾念「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此為早晚課誦領導天神、鬼神及每個「自我」,使其跟著一起來皈依,意義不同。
另有些人以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來皈依,或者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這都不可以,未依教如法。
(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解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