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17th Karmapa
中國有一種傳統的做法和佛陀的教法有點不同,也就是當你做了不好的事情要把它記下來,然後慢慢將之改正。
它的目的雖然是好的,但是假如處理欠妥的話,會變成一直在惦記著所做的那些不善事。當你在惦記著所做的惡事時,你的心裏又再造作一番。所以當我們做了不好的事情,應該趕快用如理作意去改正它,然後下決心不再做。
如果我們經常想自己曾做過的善事,並且為這些善事感到高興,感到歡喜,感到滿意,那麼你有如把這些善事再造作一番。從業果法則上來說,我們要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滿意,對自己所做的不善事要速速改正,改正後就不要經常惦記著它。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著自己的善業,或者親戚朋友在身邊提醒我們曾做過很多善事,甚至把所做的善事列成表格來宣讀。如果那個時候你對自己所做的善事感到滿意,記掛著曾做過的善事,你生起的心就是善心,而且是歡喜的心,臨終時生起善心能使你投生到善趣。
對我們的親戚也是一樣,如果在臨終的時候讚美他的善行,讚美他的善德,讓他記起做過的善事。我們要提醒他,讓他因回憶這些善業而投生到善趣。臨終的時候,不要惦記自己曾做過的不好事情,特別是耿耿於懷的不善事。
因為臨終一念陰差陽錯,結果卻是天壤之別,會使我們墮落到惡趣。一旦投生到苦趣,很多不善業會跟著成熟,如果投生到善趣的話,很多善業也會跟著成熟。
所以臨終的時候千萬不要惦記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惦掛著好的事情。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17th Karmapa
慣行業(à ciõ õ a kamma) 慣行業是指經常造作的善或惡的行為。
善的慣行業習慣的養成並非一天兩天或者偶爾為之,而是經常地做,長期形成的。
例如經常到寺院裡服務、供養僧團、樂善好施,或者聽聞佛法、持戒、禪修等等。
由於經常地做、反覆地做,就能養成習慣。經常重複某些習慣,慢慢就會形成性格。我們常會提及某人的性格如何,性格其實就是若干行為的總和。
如果我們經常行善,這些反覆做的善行就會形成好習慣,於是行善也就變成很自然的思惟模式和行為方式了。
反之,一個人經常為非作歹,形成壞習慣,於是作惡就變成他的思惟模式和行為方式了。
以上即所謂「習慣成自然」。這些習慣性造作的行為,在名色相續流中形成的潛在力量就叫做慣行業。
慣行業可以在臨終的時候優先成熟而帶來結生。
送往生,家親眷屬最好不要讓臨命終人看到,要隔離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問:第四個問題,他說聽說臨終人神識的升墮,家屬要負大半責任。請問神識是什麼?神識也會感受喜怒哀樂苦痛嗎?看護臨終者應該注意哪些事?
答:這一條問得很重要。神識,這是佛學上的名詞,中國人民間就稱它為靈魂,現在外國人也稱為靈魂,佛教稱神識。這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在迷惑的狀態,稱為神識。如果它是覺悟的狀態,就不稱神識,就稱為心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把神識轉變成真性。所以神識會造業,真性不造業,也就是說真性上面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神識。妄想分別執著愈嚴重,他就往下面墮落,十法界裡頭就是餓鬼、畜生、地獄,往下墮落;帶得輕的,他就往上升,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人在臨命終時,家屬對這個亡者要給他正面的提示,不能有負面的。負面是什麼?感情是負面的。所以他在臨命終時,你心裡很悲痛,難分難捨,那就壞了,肯定他就投胎去了,在六道裡面找個身體,所以念佛就不能往生。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這個緣就非常重要,臨命終時沒有惡緣來障礙他。所以臨終關懷,現在一般醫生都稱為「臨終關懷」,在佛法,淨土宗裡面叫「飭終須知」,就是送往生的時候必須要知道。家親眷屬總是有感情的,要隔離,他在臨命終時,最好不要讓他看到,要隔離。讓這些道友來幫他助念。怕的什麼?怕他家親眷屬一看到臨終,一下眼淚流下來。這一哭,好了,本來到極樂世界,一哭就把他拉回來,就去不成了。所以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佛在經上講,人死了之後,一般八個小時神識還沒有離開身體。沒有離開身體,神識有感覺,他有喜怒哀樂,很容易動感情,一動感情,佛就不會接引,這是很大的障礙。所以臨終不但不能碰他,碰他他會痛苦;連他的床鋪都不要碰,走的時候,總要距離一點,不要碰他床鋪。怕什麼?怕他難過,受痛苦,受痛苦他就起瞋恚心,他一不高興就墮落三惡道;瞋恚心起來,肯定墮惡道,這個不能不知道。淨宗有《飭終津梁》,那是文言文寫的,寫得比較深;以後又有同修發心,用白話文寫,叫《飭終須知》,這寫得比較淺,就是告訴我們送往生的人要注意哪些事情,很重要。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三十九)(共一集)2006/6/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26-000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