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9 Sun 2015 23:49
妙蓮老和尚新春開示——因緣果報
- Apr 19 Sun 2015 23:44
高僧給造過殺業眾生懺悔罪業的建議,殺生食肉,必當受報無疑
索達吉堪布給造過殺業眾生懺悔罪業的建議
世尊曾說:一切有為的善法中,救護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所以,當眾生的寶貴生命遭到威脅時,我們應全力以赴地施以救護。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也 說:「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善法有很多種,比如七支供的頂禮、供養乃至回向,其他像轉繞、唸經、參禪等,但在這一切善法中,救護眾生的功德最大。
- Apr 19 Sun 2015 22:10
什麼是清淨心?
學佛答問-淨空法師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2007.08.17
問:末後一個問題,請問什麼是清淨心?修行時應如何智慧的分辨什麼是清淨?什麼是不清淨?
答:有分別心就不清淨了,清淨跟不清淨是一不是二,這真的有智慧,真的得清淨心了。清淨心是心裡頭沒有雜念,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為什麼?得清淨心你就證果,比開悟層次還要高。這個開悟不是大徹大悟,開悟有小悟、有大悟。清淨心的層次很高,為什麼?清淨心得到,你的真誠、平等、正覺、慈悲全都得到。這五個一個得到,五個統統得到,那是什麼境界?《華嚴經》裡面講初住菩薩,法身大士,所以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我們今天講清淨心,達不到這個標準,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淨宗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功夫成片就是清淨心;換句話說,心裡面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心清淨了。你的功夫到這個地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可以這麼說法,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往生自在,生死就了了。念佛人要把這個標準,當作我們修學第一個大事。
我也常常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最好一生就供養一尊,為什麼?便於觀想。我天天想佛、念佛,想佛就想這個佛像,不換第二個。各人愛好不同,那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可以現無量無邊身。如果我們供養的佛像太多,真的你的心很亂,臨終時哪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那不就有問題出來了嗎?天天看的是一尊佛,臨終的時候決定是他來。阿彌陀佛現這個相來,你很熟悉,天天想他,終於把阿彌陀佛想來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很重要。我們過去,在三十多年前,我們在台北最初有個道場,就是華藏佛教圖書館,有這麼個道場。地方不大,大概跟我們現在十一樓這個道場差不多大小,我們供養一尊阿彌陀佛像,白磁的。是陸劍剛老居士送來的,告訴我這尊磁像是個古董,他是從中國大陸帶到台灣來的。看到我們有個道場,獻出來給我們供養,白磁,這尊像我們看得很歡喜。這以後也常常到國外各地方去弘法,佛像總不能帶著走,沒有法子帶,磁的,很不好保管。所以我們就把他照相照出來,照的效果很好,現在這張照片流通到全世界。這麼多年來我們就看這一尊佛像,就想這一尊佛像,所以比較容易攝心。看到其他阿彌陀佛像,我們也非常喜歡,我們都頂禮膜拜,可是自己供養是這一尊。這種方式也可以給同學們做個參考。
歡迎流通、轉貼分享,利益眾生,隨喜功德。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org.tw/index.asp
淨宗學院首頁
http://new.amtb-aus.org/Default.aspx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tw/rsd/rsd.asp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蔡禮旭老師
http://www.amtb.tw/rsd/home/home_inst...
在大力提倡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時過境遷,因為智慧、真理是永恆的。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超越時空,日日常新。古老的聖賢教育,就像和煦明媚的陽光,普照寰宇,不僅賦予人類生命,而且給人類帶來光明希望,帶來幸福美滿。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千萬人的真實體驗-大型公益紀錄片
http://www.youtube.com/user/ChinaTCul...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DVD播放目錄:
http://blog.udn.com/dsbudda/5962023
- Apr 18 Sat 2015 23:47
功夫到哪一步了?你們可以不妨自己考察
元音老人:「你們不是常常問:我的功夫到哪一步了?你們可以不妨自己考察、自己印證:第一,是不是妄念起都不隨之了?如能做到,那你即能所向自由。進一步,如你能泯滅愛惡之心,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一切平等、平等、又平等。那你分段生死就消除了,就能夠變化自在了。」
- Apr 18 Sat 2015 22:58
佛菩薩看著眾生,就好象在他手掌中一樣,是那麼的清晰
- Apr 18 Sat 2015 22:51
當面對別人的欺凌時,不要激動易怒被煩惱牽動
當面對別人的欺凌時,不要激動易怒被煩惱牽動,要懂得控制自己,保持住本來的自己。
也就是說,個性本來溫和的,會好言以對,個性比較直的,會直話直說,總之,自己要沉得住氣,保有本來面目去應對。